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练习课自省_四步曲_以_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_为例

小学数学练习课自省_四步曲_以_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_为例

小学数学练习课自省_四步曲_以_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_为例
小学数学练习课自省_四步曲_以_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_为例

第37卷 学术专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月 小学数学练习课自省“四步曲”

———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为例*

苏菲芷

(广东省广州市中海康城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 要:学生需要自省式的练习课,不此可进行“四步曲”:自我梳理而清楚会什么;自我醒悟而明白想什么、如何解惑;自我促进而在难点外延伸学习触角;自我检测而明白收获何在、新问题何在。

关键词:练习课;有余数的除法;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6)S1-0226-03

作者简介:苏菲芷,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学教师。

2011年版(最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练习课是学习数学的必修课,那学生需要怎样的练习课呢?数学往往给人晦涩难懂之感,许多文化名人谈起学数学的感受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有学生谈到:天天上课,但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哪些是不懂的,上完练习课不会做的题还是不会。如何祛除“模模糊糊一大片”做个明白人?做人常自省,为人敢担当,相比一大堆习题,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常自省:“这段时间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是什么?不懂的问题是哪些?与同学的差距、与教学要求的差距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加强甚至弥补?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我有办法吗?学到的方法我能举一反三吗?”如此等等问题。

如何促进学生做这样的自省呢?为解决这个问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课”这一课把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自我梳理、自我醒悟、自我促进、自我检测四大环节,即“四步曲”。

一、自我梳理:清楚会什么

小学数学练习课首要是让学生明白这段时间懂什么,不懂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通过基础练习促进学生自我梳理,清晰当下。“会口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口算题

28÷4= 24÷3= 32÷8=

29÷4= 26÷3= 32÷7=

★填空题

1、24苹果,每4个装一袋,平均分成了( )袋,

2、有24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袋子里,每袋装( )个。

3、26个苹果,每4个装一袋,能装( )袋,还剩( )个。

4、26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袋子里,每个袋子装( )个,还剩( )个。

设计意图:课前五分钟基础练习唤醒学生脑海中与“除法”有关知识的回忆,促使学生自查“我会口算有余数除法”,“我知道现实中有些情况是产生余数的”。口算与填空题对比题组,既有“除尽”、“除不尽”的对比,也有“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对比,题组两两对比促使学生对之前的认知进行适当调整并完善。

二、自我醒悟:明白惑什么、如何解惑

余数一定比除数少吗?为什么?

同年级一位老师执教“余数比除数少”这节新授课,在新授课上老师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几个,还多几个?有学生提出来了:25÷4=5(个)……5(个)当时那

*收稿日期:2016-05-11

个学生说:老师,我给每人平均分5个,还多5个苹果,这样回答的学生背后的思考是什么?下课后我找到这个学生询问他的想法,该生认为题目没有强调每人最多能分几个?后面又问还多几个,说明可以不用分完,所以他甚至认为每人分1~6个都可以。仔细回想,产生这个想法来源于新授课时学生获得“余数比除数少”这个结论思考欠深度,主要是以下三种方式得到的:

1、老师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

2、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几个算式表面化地找到;

3、在教师的暗示下找到并记住的。

学生的困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明白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认为余数也可以比除数大。二是承认”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结论,但认为实际生活中问“平均每人分得多少,还剩多少?在提供素材不充分,没有强调“每人最多分多少?”的情况下与有余数的除法不是对应关系,答案应该不唯一。

总之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法小”这个结论中的“一定”是持怀疑态度的,产生寻求特例的侥幸心理:余数不比除数少在实际问题中可不可以呢?“每人少分些,多剩下些不可以吗?“有学生这样反问我。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法小”这个结论需要回到“除法的意义”理解上,“除法的意义”本质是“平均分”;“有余数除法”与“整除”都是把总数(在自然数范围)平均分到不能再分,前者平均分有余,后者平均分无余。是不是非要让学生重新经历一次理解“除法的意义”呢?似乎没有这个必要。设计有生活情境的选择题练习让学生思考对比每一个细小的差别方能得其精髓,释疑解惑,清醒悟道。

★选择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的算式并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1、有37米白布,每5米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

A 37÷5=6(条)……7(米) B 37÷5=7(条)……2(米)

设计意图:属于包含除,通过充分讨论多角度追问理解剩下7米还可以做多一条被单,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这样的问题与“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结论对应。

2、有34人参加科学小组,按照6人一组分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A 34÷6=5(组)……4(人) B 34÷6=5(人)……4(组)

设计意图:属于包含除,理解商与余数表示的意义,关注单位。

3,有25个苹果,平均分给7人,每人分得几个?

A 25÷7=3……4(个) B 25÷7=3(个)……4(个)

C 25÷7=2(个)……11(个) D 25÷7=3(人)……4(人)

设计意图:属于等分除,让学生争议,在争议中深度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但余数可以比商大。

4、一本数学本5角钱,小明有1元7角钱,可以买几本练习本?

A 1元7角=17角,17÷5=3(本)……2(本)

B 1元7角=17角,17÷5=2(本)……7(角)

C 1元7角=17角,17÷5=3(本)……2(角)

设计意图:不仅要关注单位,而且还有必要单位换算,题目问的是商,但要关注余数,了解余数是把被除数分到不能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余数与被除数单位相同。

设计选择题练习,把一些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成干扰项,教师对干扰项进行有效追问:答案如何来?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选择其他选项?有效追问引领着师生交流聚集于此,学生的思维碰撞于此,经过充分比较、讨论“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这个结论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素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说过:“数学课堂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准确回答,在学生已经没有问题的地方,教师要想办法提出一个有价值、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自我促进:难点处延升学习触角

为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本课把“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除法问题”这个目标删掉,《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业务质量评价标准(小学数学)》明确指出:解决周期问题不是本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所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进一问题”是本课重点要突破的难点,疑难深处显身手。

解决“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图1)惯性思维,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今天练习课主题“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可能一时没有想到用乘法去解决,但只要有同学会老师指出来其他学生即可明白,所以此题的两个解决方法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联系。

方法一:35÷4=8(张)……3(只)

方法二:4×9=36(只) 35只<36只

教师继续提问,延伸学习触角。

 苏菲芷:小学数学练习课自省“四步曲”———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为例

图1

如:有一只小动物生病了,不能来参加聚餐,还需要9张桌子吗?

两只小动物或者三只小动物不能来的时候呢?

如果又多来一只动物呢?又多来一只呢?

能研究出多少只动物需要的桌子都是9张?

学生(七嘴八舌):……33只、34只、35只、36只动物需要的桌子数目都是9张;37只动物就需要10张桌子了;

在教师的引导下,后面的问题学生跟着提出来了:

生问:多少只小动物需要的桌子数目是一样的呢?

生答:1~4只动物需要一张桌子,5~8只需要2张桌子…‥

(学生找到了规律,并且尝试着去抽象)。

“鲜果在前,我是否有能力跳而取之?我要不要试一试?这个问题我能独立解决了,条件不变,问题变了我还会解决吗?哪个方面我需要努力?“这样的自省多了,学生自我促进,尝试着延升自己的学习触角,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独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进一步促进自我反省,下面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

提出问题:22人划船,能坐满几条船?至少需租几条船?

22÷4=5(条)……2(人)5+1=6(条)

答:能坐满5条船,至少需租6条船。

设计意图:一题多问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把“能坐满”与“至少需租”同时提出出来,一个算式回答了两个问题,学生理解“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在前面“坐满”的基础上,既综合了两种情况,又满足了学生延伸学习触角的需求。

四、自我检测:收获何在?新问题何在?

课后检测题相比课堂练习突出两点:(一)增加根据条件写算式关注思维的主动性和答案的多样性,(二)选择题由关注细节转变为关注结果,强调结果的唯一性,让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有了确定的认识,不再存侥幸心理,这种再次验证的行为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检测题如下:

(1)填空题:

1、28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袋子里,每袋装( )个;

27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袋子里,每个袋子装( )个,还剩( )个。

2、请写一个除以6没有余数的算式 ,

写一个除以6有余数的算式 。

3、有28本书,平均分给6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得( )本。

(2)选择题

4、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7人,每人分得( )个?

A 3 B4 C 5 D 7

5、22个轮子能装( )辆四驱车?

 A 4 B 5 C 6 D 7

6、23位退休老奶奶,一起来广州旅游,每3人住一间房,需租( )间房?

 A 9 B 8 C 7 D 6

(3)解答题

7、幼儿园李老师有条3米长的花边布带,她想用这条布带把教室里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的相框围上花边,能围几个相框,花边布带还剩多长?

完成此小测需要5-10分钟,时间不够可留待下节课再行小测,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自省,检测前期积累和本课收获。当代教育家研究院的陈洪杰老师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之展望[下]》一文中谈到“当学习和创造的门槛被降低,解题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数学学科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塑造与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成全上”。一线教师设计课程要始终把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和满足学生当下实际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责任编辑:彭介忠)

2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含义(教材第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明白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 课前游戏 【课件出示27只彩色气球,气球有数字(从1到27),打乱顺序】 师:上课前,咱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这里有27只彩球,每个气球上都有数字,你随便说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考考老师。【请4个学生上台,边点边报数,师猜气球的颜色】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老师很厉害?想不想学这个本领?学了今天这一单元的知识以后,你们一定能知道其中的奥秘。 一、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能说一说关于《西游记》的知识吗? 今天的课堂我们也请来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我们一起学习。一天师徒4人来到一片树林中,看孙悟空带来了什么? 2、课件:孙悟空带着8个仙桃,猪八戒看到流出了口水, (1)学生提出问题。(有8个仙桃,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2)学生列式计算。(8÷4=2(个)。) (3)问: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8”表示一共有8个仙桃,“4”表示分成4份,“2”表示每份分2个。) 3、课件:现在是9个仙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 (1)、同桌合作用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互相说一说。 把9个仙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还剩1个。 (2)根据摆的情况尝试列出算式。 预设:①8÷4=2(个)多1个; ②9÷4=2(个)剩1个; ③9÷4=2(个)……1(个) ④8÷4=2(个) (3)通过比较找出正确的算式。 (4)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含义。 9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剩1个。 4、问:同学比较黑板上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平均分恰好分完,一个平均分有剩余。 5、引出课题:像这样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部分就叫做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学生齐读课题。 6、问:你会读这个除法算式吗? 9除以4等于2个余1个。 二、练习巩固,深化知识。 1、课件出示:15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分? 学生先画一画,再写一写,最后说一说。 预设:①15÷4=3(个)……3(个) ②12÷4=3(个)……7(个)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赵在兴老师“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听了本节课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打造绿色校园”来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 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重视学具的应用,在教学中赵在兴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突出了注重观察、强调操作的特点。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值得商榷之处: 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如何在微课中体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如何在微课中体现 发表时间:2020-03-13T20:14:39.8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作者:王燕梅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极大的改变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极大的改变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科技和生活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小学阶段的学校生活当中,学生受科技的影响感受到众多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中微课作为以信息技术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识字 教育非常关键,在微课中体现识字教学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微课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微课教学中的体现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读者提供积极的参考,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微课教学;体现与应用 引言: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更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而识字作为语言学习基础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识字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而微课作作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利用学习时间,集中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汉字,近距离的了解我国汉字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如何在微课中体现进行探究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微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教学,其目标性强、针对性强且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通常以微课教学视频、PPT课件以及相关的随堂小测试、学生的教学反馈构成,其中微课教学视频是最主要的,其简短性、有效性以及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和教师的喜爱。 利用微课去体现识字教学,展示汉字文化的魅力,对于小学生的认字和掌握、应用汉字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就是能够充分增加小学生识字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小,喜欢热闹、活跃的氛围,为微课能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既能够传授知识还不丢弃学习的趣味性,进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识字学习当中,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不会给小学生的学习增添负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就是提高小学生识字学习的自主性,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以学生为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则是以帮扶者的身份,在学生面对疑问和错误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过多的干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学的乐趣,进而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自我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微课中体现和运用的策略分析 2.1微课在识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微课中体现,结合微课强化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微课进行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识字微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微课的制作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教学实际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与实际的识字教学任务相联系,结合阅读教学,联系课文,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应用汉字的目的。 其次,要坚持辅助教学的原则。微课教学知识点内容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就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疑问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所以教师要明确微课教学的任务,而不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照搬于微课当中,要避免一定的“依赖性”,以辅助实现识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教师要注意灵活的运用。微课教学不仅仅是微课教学视频,不仅仅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注意要结合识字任务的不同以及难易程度,去灵活的运用微课,让微课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如问答式、实验式、表演式以及练习等方式方法进行结合授课,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汉字尤其是多音字、难以记忆、笔画复杂的汉字,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去理解和掌握生字,感受汉字的魅力。 2.2微课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在利用微课进行识字教学时,做好课前准备是非常关键的。从微课的制作准备上入手,明确学习目标和课程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让学生学会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规范书写等等。并准备好教学的课件,如准备好几种蔬菜的生字卡片,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其设计能够播放的教学视频,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利用微课进行识字学习。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先以话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菜园里》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爱吃的蔬菜和喜欢的蔬菜,并鼓励、激励学生踊跃的发言说明理由,之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播放微课教学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情境,微课视频虽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图片或者是菜园视频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但是教师还可以结合实物,“蔬菜进课堂”结合微课创建更加真实的情境,以促使学生自主主动的进行课本的阅读,加深记忆和理解。 最后,巩固所学汉字知识并适当拓展汉字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微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单个去拓展课本以外的汉字,如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汉字,如自己喜欢吃的零食事物,该怎么书写,还有报纸、路边商铺的名字等等,让学生去发现去书写生字,以增强学生的识字学习的成功体验,提高其学习拓展的欲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 3、结语 总之,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开展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注意利用微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掌握,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沙九.藏趣于文寓教于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19(07). [2]王金华.浅谈小学语文低段扎实有效的识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 [3]付靖宇,李静,杨方琦.中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微课设计与制作[J].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3). [4]庄晓燕,孙洪强.让学生快乐识字——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谈初中历史课的情境教学

谈初中历史课的情境教学 山东高青县实验中学边红芳付玉中 历史课堂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知识的呈现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人物或事件,均有一定的场面性、情节性,历史课本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都在向我们呈现过去人类走过的辛酸和荣耀,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无论自豪、痛苦、愤怒、耻辱、荣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我想课堂教学就像一道大餐的烹饪,历史这道大餐有着丰富的原料、足够的作料,教师要将这些原料、作料精心烹饪,巧妙搭配,让学生入其境、感其味、悟其道,才能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使学生明其理、导其行呢?情境教学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

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就笔者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初始:设置情境,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设置好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特别重要。每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所有的学生对老师、对这节课都是充满了新鲜的期待的,如果教师在此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对于整节课来讲都会是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满腹热情被浇了冷水,底下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预料。一般来讲,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入课堂主体环节。 一是使用动情、流畅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之中。如初二《甲午战争》一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

有余数的除法_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1)

有余数的除法_教学设 计(全市公开课)(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龚金明 教学内容:教材第60也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激发兴趣 1.猜谜语: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气球谜语:受到吹捧就自大,没人吹捧就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遇到打击就爆炸。你猜猜是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气球,现在,你可以任意说出一个这些气球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咱们就一起来试试。 师:你说几号猜对了没有猜对了没有掌声吗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动手实践,感知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展示例1的问题情景:(小朋友们请看)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到底是不是可以摆3盘呢现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摆一摆。一个摆盘子,一个摆草莓。)

2.指名摆一摆。小朋友们仔细看,摆了几盘?草莓摆完了吗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3.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4.质疑: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出现剩余的情况。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 (2)(接下来,咱们就同桌合作,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摆得最快。) (3)质疑: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摆完了吗板书:摆3盘,还剩1个。 2.列算式表示摆的过程。(像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除法算式呢?剩下的一个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 3.交流展示。(谁来试着说一说。)规范余数写法。 7÷2=3(盘)……1(个)3表示什么1呢 4.质疑: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的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课件出示完整的算式) 5.揭题:像这样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并说说每个数的名称。 (1)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2)说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习。圈一圈,填一填。(先收起草莓和盘子再做.) (1)17个☆,2个2个地圈。 (2)23个3个地圈。 ☆☆☆☆☆☆☆☆☆ ☆☆☆☆☆☆☆☆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剩下()个。 17÷2=□(组)……□(个) 23÷3=□(组)……□(个)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期我在教师远程培训中接触到了微课。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通过百度搜索,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因而,我们可以把微课看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认识微课是如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的。 1、微课把识字由抽象变为具体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利用了微课在学生的起步阶段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一年级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利用微课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例如,在开课之初,教师就演示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会意字、形声字,通过微课,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手足口耳目》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象形字演变成汉字的过程,务必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物体,再结合象形字和现在的汉字才可以进行学习。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亲眼见过这些物体,而且有些字在课本上又没有插图,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那么巧妙借用《手足口耳目》的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象形字的形成过程,学生终于体会到了象形字演变的奇妙,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用微课,解决识字的疑难,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技能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微课,及时挖掘课文中的矛盾因素和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和认识汉字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巧提问题,力求新颖,发人深思。于无疑处生疑,利用图文并茂的讲解,及时在学生“愤”“悱”之时加以启发。 2、微课学习查字典,掌握知识更全面。 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园地二”讲到了部首查字典的知识,这是工具书的使用技能教学,属于教学重点。老师们在完成这部分教学后,发现二年级的上下册教材中都没有提及到查字典的另一种使用方法——音序查字法。那么,可不可以制作一节关于音序查字法的微课呢?为此,同组教师进行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认识到音序查字法一般应用在“识字却不知意”或者“知音而不知形”的情况。“识字却不知意”的题型,虽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没有明确涉及,但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六”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的题型,非常适用于音序法。“知音而不知形”的情况一般多见于学生写日记时,感知听闻的素材不能用正确的字记录下来,也非常适用于音序法。 经过分析论证,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有必要学习音序查字法,进行书本外的知识拓展。于是制作了《音序查字法》这节微课,设计思路从学生写日记遇到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四中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情景式教学方法探讨与应用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情景式教学方法探讨与应用 一、情境式教学与历史课程情境式教学:理论方法的考察 情境式教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情境式教学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场景,提高其学习兴趣。提供的情境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叙述性知识内容以场景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情境式教学中各种场景的引入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让他们以拟现实的方式体验现实。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实际去现场参加实践相比,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内容具有针对性,而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能够完成预定的知识内容,在时间利用上更加高效。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综合性学科,他以讲述过去的事、过去的人为主线,涉及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领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深深地刻下了它那辉煌或悲怆的历史痕迹。学习历史的过程,就像是欣赏着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类过去的画面。也正因如此,它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欢迎与喜爱,吸引着无数的学者为之探索。中学历史就是向广大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知识的掌握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没有理解,历史就降为鹦鹉学舌式的学习和评论一种空谈记忆的游戏;没有运用,历史知识就会成为死知识而失去其价值,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就不能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开朗以及优良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严重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简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结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优良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 1/ 2

如何有效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历史课堂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摘要:历史本来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但我们的历史教材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学生也很难正真的对历史产生兴趣。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种体验式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本文将从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和编排历史课本创设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和各位同仁探讨如何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问题情境、历史剧 从事历史教育的几年来,我所遇到的学生大都对历史没有兴趣。历史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甚至历史老师也成为他们心中的老古董、老学纠。由于没有兴趣,学生们只是迫于升学压力被动的去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这种状况就无法扭转吗?当然不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直是历史教育界各位同仁所共同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每个教育工作者推向了风口浪尖。如何真正的、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历史课堂更加的有效、高效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将历史课上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至关重要。 先说说什么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得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那么,如何有效的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历史”不应该是被淹没的冰冷的遗迹,也不应该是堆积如山的史料。“历史”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时期的人们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所以“历史”应该是鲜活的、有感情、有生命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感情的个体。所以,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如浩瀚的云海般丰富多彩。而历史教材是浓缩的,追求的是精炼。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历史事件描绘的栩栩如生,也不可能将人物的性格、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那如何将历史人物的情感传递出去,将历史事件更加直观的传递给学生呢?这就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2]。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再现”的历史,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随着音乐的播放,学生慢慢的陷入沉思,是什么让东北人民抛开美丽富饶的故乡,离开爹娘四处流浪呢?低沉悲怆的曲调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东北沦陷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奠定了本课的情感基调。关于“西安事变”,我播放了视频资料,使学生感受到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有志之士所要面临的艰难抉择。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从民族大义出发和国民党摒弃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此外,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教材内容十分有限。但

有余数的除法(公开课)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0-6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 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学生报数字,老师猜颜色,课后揭示其中的秘密。 (一)

看图表达,复习除法的含义 提问: 1.从图中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有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2.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8÷4=2(个)表示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可以摆2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图像入手,让学生回忆除法的含义,并为接下来的摆小棒活动做热身。(二)动手操作,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1.动手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能摆几个?

预设:摆2个正方形,多出1根。 提问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 9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几个?摆完了吗? 预设:8根小棒刚好摆完,9根小棒摆不完;9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多了1根。 提问2:像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除法算式呢?剩下的一个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 预设:9÷4=2(个)……1(根);9÷4=2(个)多(余)1根;……表示用9根小棒能摆出2个正方形,多(剩)1根。 提问3:比较这些不同的算式写法,哪种写法最简洁明了? 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余数和除数的单位为什么不一样?能不能摆1个,剩下5根? 学生讨论出商和余数的意义。 小结:9根小棒最多能摆2个正方形,余1根,所以9÷4=2(个)……1(根) 2.动手摆一摆:用10、11、12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填写表格。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列一列、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不用小棒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里最大能填几? ×6<57, ×5<38,(想;()×6<57最接近38„„)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中,刘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白乐镇中心校校长杨军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

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特色之二:关注学生成长。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特色之三:教师基本功扎实,随机变应能力强。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另外,本着教学研讨的目的,我也想提点自己个人的想法。在

小学语文一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篇一:微课教案 作品简介: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写字的指导一定要从基本笔画教起,写字就如造房子,一 定要打好根基。本节课选取了带有竖弯钩和横折弯钩的字进行指导,意在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能举一反三,从中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观察字形、抓重点仿写、抓要点评价的能力,学一个带动一串,由浅入深进行扎实的训练,并鼓励学生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力求写字教学的“真”与“实”。 作品创作说明: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竖弯钩和横折弯钩》的书写指导。适用对象分析: 该微课视频适用于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写字指导,可作为低年级语文老师课堂辅助材料也可 为孩子的写字提供指导。 学习内容分析: 该微课视频内容为苏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识字》1,选取典型的字努力化难为易,培养学生 观察基本笔画、抓住要点评价的能力。掌握基本的书写方法。由浅入深经行扎实的训练。重在激发学生书写热情,引导发现汉字的书写规律。 教学目标分析: 1、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笔画的名称,掌握它的书写方法; 2、把字写正确、端正、美观。 3、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竖弯钩和横折弯钩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田字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横和撇的书写方法。 二、新授。 (一)出示生字:九七 1、生认读生字。(大声叫出字宝宝的名字) 2、认识基本笔画。(打招呼:嗨!“横折弯钩”你好!“竖弯钩”你好!) 3、口诀化解难点。师指导“七”的“竖弯钩”书写。 (1)老师范写。教口诀 (2)生念口诀。练习写字。

(3)指导评价,生自评。比一比再写。 (4)训练、夯实重难点。 4、总结写字方法:一看、二写、三比。 5、运用巩固: “横折弯钩” 和“九”的书写。同上 新课标指出: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 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 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 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 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我认为:无论哪种评价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人 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的技巧。 一、评价的语言以肯定、激励为主。同时也要加上写作技巧的指导。 这样的评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是最好的方法。对于写作 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投入更多的耐心,从作文中找出可圈可点之处,尽量找出孩子的闪光点。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相信自己的能力,体会老师的真诚。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毛病、问题,也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辩,或用寄予期望的话语来点拨,不能打压不能挖苦、讽刺。在写《我的妈妈》一文时。大部分孩子写妈妈在自己生病时,如何关心自己。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于是,我在评语上写到:你能感受到妈妈对你的浓浓的爱了。真的了不起!老师期待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妈妈。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你一定一定会更出色。!作文重新誊写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的作 文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动。我觉得很欣慰。于是,我把有改动的作文前后对照,让孩子互评。在同学们的互评中,孩子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孩子的写作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_四部曲_

2010.10 学教育 119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四部曲” 单卿之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中学,江苏连云港222141) [摘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情境,始终是课改一线老师的孜孜追求。学生“出彩”是教学研讨流程中优质互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激发的显著标志。优化教学流程,构建学生“出彩”的有效课堂情境,笔者以为,要谱写好如下“四部教学曲”。 [关键词]教学“四部曲”;中文教育;新课改 一、让导入生动起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切题,导入生动,能迅速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进入预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一)让幽默拉近师生距离“中语杯”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在连云港市新海高中举行,向浩老师执教《小石潭记》这样安排:我们来认识作者,老师在课前查阅百度,上面这样说,“国藉:中国;中文名:柳宗元;英文名:liu zong yuan …”,一下逗乐了所有的同学、听课老师和评委。向老师借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情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二)紧扣主题导入新课语文“同课异构”教研中,笔者执教课文《七颗钻石》。紧扣主题设置这样的导语:“十九世纪世界文坛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文学巨星,他,就是列夫托尔期泰。他有一颗至善至美的爱心。他愿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心。童话《七颗钻石》便是他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语,既紧扣文题,又暗示童话主题,这样的导语,可谓是一举两得。不同的文体,自有不同的导入要求,导入自然不可千篇一律,需要在课前狠下一番功夫。但吃透文本主题,导语生动,让课堂流程的一开始就生动起来,应是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二、让提问精彩起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有时可能高明于老师。教学过程中恰当留白,可以使老师从讲解中解放出来。执教朱自清《背影》引导自主学习时,一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写家境困窘,父亲失业,与背影有何关系?我没有急于告诉答案,让学生深入读文,小组讨论,之后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的理解:这样写,交待了家境的困窘,交代出此时父亲的艰难,也就交代出了本文所写的背影是一个特定的背影,为下文写背影作了铺垫和蓄势。全体同学听后茅塞顿 开,热烈鼓掌。 这是学生认真阅读产生良好课堂 效果的案例。设想,赏析一份作品,不 让学生自个走进文本,仅是老师在那 儿越俎代庖,何来学生的深度体验与 精彩回答,又如何能构建以生为主体 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学生如 何才能出彩? 课堂上师生互动过程,实质就是 引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过程。优 质有效的互动,真正将提高学生的思 维能力摆在了首位。当然,提问留白 艺术的运用要巧妙,要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适可而止。 三、让课堂书声琅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 “美读”。美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起学生想象的欲望,从而把文中的 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 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 将文章创设的意境展示出来。 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借 助课件我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感 受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 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 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 响起,我发现学生们立刻安静了下来, 我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 了起来,学生们也不由自主的接着我 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 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 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 来,这下可热闹了,学生们兴趣盎然 的跟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 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 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 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 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 的节奏感、音韵感。 四、让拓展放飞学生思维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近自然、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应是语文教师讲必需做出的选择。1.采取生活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感动中国人物”,国际局势等有关话题,让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写成评论,口头交流。2.组织兴趣小组。如“小记者站”、“书画协会”、“手抄报编辑站”、“剪贴作文竞赛”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3.要加强课程沟通。通过学科联姻沟通,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4.要延伸到地方社区、家庭生活中。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联系生活,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本大书,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让学生们乐学、善思,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人,让语文课 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