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读书笔记

在正文的前面有这样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关于真正哲学精神的性质及使命的基本见解。没错,孔德在这本书中阐明了他不同于以往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在《论实证精神》一书中,孔德把人类思辨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这种阶段历程从我们开始上西哲课时就可以看出来。在孔德看来,这种阶段是由人类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而在他著书的年代,他认为人类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实证阶段,而这一阶段在孔德眼中才是唯一完全正常的阶段,并给出了他的理由和对整个认知过程进展的详细叙述。在叙述过程中,孔德也确定了实证主义的内涵和观念。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里我就要着重说一下我在看完《论实证精神》后理解的实证主义了。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而在书中,孔德对实证主义的理解是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简言之,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尤其在文中,非常清晰的说明了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的区别。孔德认为形而上学哲学

是一种否定的哲学,“其目的在于破坏旧秩序,而并不能告诉人们在破坏旧秩序后应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实证哲学的使命是组织,而不是破坏,也就是说实证哲学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肩负起“重新组织由于革命动乱和战争而分裂的社会,给其奠定精神的基础”。因此,实证哲学,“由于通常不偏不倚,对每一种见解都更公正,更能宽容”,在从历史角度去衡量不同见解的影响、条件和衰落缘由时,都不会做出任何绝对的否定,即便那些学说与人类理性的现状不相容。换言之,“实证哲学要做的只是提出理由——理论之为科学的建设性理由与理论之为非科学的批判性理由,而非利用其强势来肯定或者否定某种理论,即便有某些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是科学的或者不科学的”。

另一方面,实证主义除了与形而上学有明显的区别外,它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有极大相似之处,如孔德自己所说,实证主义来自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孔德试图将理性主义包括在实证精神之内。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受时代所限,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依旧借着上帝的名义,但孔德对神学的意见则是鲜明的。两者的类似点在于对于最初真理的认识,即认为最初的真理都是毋庸置疑的,在笛卡尔那表现为所谓“毋庸置疑的公理”,而在孔德那表现为干脆放弃了对事物来源的追求。这就是我看完后的一点小小比较。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毛概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在讲话的开头部分,他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全篇短短一万字,阐述了建国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宝贵经验。 讲话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前五大关系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展开,后五个关系则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问题,毛泽东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处理方法。 纵观全文,伟人的高瞻远瞩深深让我折服。毛泽东对这十大关系的论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在当时的特定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让这些矛盾成为继续发展的阻碍,也许我们能从《论十大关系》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四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毛泽东在谈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开篇即提到“国防不可不有”。中国从八年抗战一路走到今天,从任人宰割到令人忌惮,从小米加步枪到拥有核武器与航空母舰,这一切都离不开国防建设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军事强国的路上前进着。然而中国这头沉睡雄狮的觉醒,也刺激着传统大国及中国邻国那纤细脆弱的神经。他们唯恐秉承以礼待人、和平发展原则的中国像他们自己一样迫不及待地侵占别国利益,又想打压中国大国崛起的势头,因此不断制造争端与挑衅。如南海争端便在传统大国有意的干涉下长期处于紧张局面。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不容忽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日前便表示,中国必须建设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防力量。

权力与人格读书报告

论民主背景下的权力与人格 ——《权力与人格》读书报告 摘要:政治心理学在近代晚期才得以兴起、发展、繁荣。而任何思想的盛宴,均不可脱离盛宴的主人而空谈,因此,政治心理学的奠基和发展也离不开一批先哲的开拓、耕耘。本文是通过阅读哈罗德·D.拉斯韦尔所著的政治心理学经典著作《权力与人格》,开启对政治心理学的理解与阐释,在对《权力与人格》内容解析的基础上浅论民主背景下的权力与人格的交互关系。 关键词:民主、权力、人格、领导 一、作者简介 《权力与人格》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较早地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学研究,被誉为美国政治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二、内容总结 《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权力与人格》出版于上个世纪中叶,反映了作者拉斯韦尔对于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的关切,对于这些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作为一名学者的价值立场。虽然时光已经进入到21世纪,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是昨是今非,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处处感受到作者对于当代世界饱含的同情与关切,将社会科学用于拯救此在世界时的信心与耐心,以及作为一名学者所具有的良心与责任。这些都是一位学者应有的情感。作者所具体关注的问题大多不再存在了,或已经改头换面了。但是,他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和论证方式,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拉斯韦尔在本书中,具体运用了他的政治人观念与预防政治学说,将心理学与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政治学研究,探讨了政治人格的类型、形成机制和养成过程,试图将该研究用于民主的政治科学,从而促进民主化的政治决策,并从这种研究角度对现代政治理论的缺陷与现代社会的不良趋势进行了评价。应该说,它是一本具有鲜明的民主价值立场以促进民主化为目标的政治心理学专著,是一本将心理与生理科学用于政治分析的微观政治研究经典著作,也是拉斯韦尔的代表作之一。 三、我的理解 理论是灰色的,是解释过去的,一百年来政治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权力与人格》作为一本国外政治心理学著作,经过了翻译改版这一道程序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的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的读书报告《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共三十三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目录划分为10个部分,其中,1-4章是关于人性论的论述,5-6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9章分析了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16-19章简述了教学的原则,20-24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25章可以单列,26-27章讲述学校的纪律与学制划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描绘,32-33章是对普遍秩序与方法的分析。 我将简述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的生平、全书梗概、其中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此时正值西欧社会的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自然科学兴起、学校教育发展等等。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陆续发生,这些划时代的事件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求从封建贵族的教育向资产阶级的教育过度,从而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便是变革时期教育领域的代表作。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最近有幸拜读了这一著作之后,有了许多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就这部著作谈谈我的感受,愿与大家作为分享。 关键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是与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齐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孟德斯鸠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波尔多议会会长的职务,并依遗嘱承袭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这个称号也就同时标记着他的贵族世家的身份。他既好学,又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阅读资料,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这部重要的著作。他作为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二、写作背景: 此书出自孟德斯鸠时代,也就是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此时政治法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发展到最高峰正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也就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风暴席卷法国的前几年。当时的法国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阶级,它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专职的国王政府就是这个阶级的专政机关。其余则是“第三等级”,包括各阶层的居民,其中除了

资产阶级和农民之外,还有手工业者和尚未形成为独立阶级的手工工厂工人。这是法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专制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是无所不用其极。加上长期的战争、饥饿,疫病,真是民不聊生。农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说明政治、经济危机已非常尖锐。 三、内容概要: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四个部分,共三十一章内容,包含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四个部分。在这本书里,孟德斯鸠企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国家与法的一般性的规律与原则,寻找出历史演进的规律。与此同时,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种种方面去研究法律的“精神“,还从社会的演进去探求这种力量在政治、法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一般的规律。孟德斯鸠的思想被资产阶级用作反封建、反暴政的武器,孟德斯鸠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被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采用。孟德斯鸠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世界基本社会理论——“宪政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民国时代的的宪法和法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读后感: 通观这本书,其部分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理论,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政治方面的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其一,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开头部分明确的指出:“提出这是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阵,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全文的结尾有再一次论述:“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说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方针,就是《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毛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在当时有着国内、国际深刻的历史背景。对于国内,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他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主席在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的时候,我国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加快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进行着一场严重的斗争。赫鲁晓夫叛徒集团,在苏联共产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突然大反斯大林,全盘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权,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毛主席主要总结了十方面的关系,分别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要加重一些,可以增加资金的积累,更好的发展重工业。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要平衡我国工业发展的布局,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同时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来支持和发展内地工业的正确方针。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来促进国防建设的更大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评析

读书报告 通过阅读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一书,使我对于精神分析学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于艺术心理学的学习能力。《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一书总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动作倒错。第二部分,梦。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这三部分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做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 动作倒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他认为精神分析是治疗神经症患者的一种程序,并通过例证说明了说多事情在此领域怎样以不同的途径发生,即实际上采用的是与其它疗法相反的方式,当我们在别的地方给病人引入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疗法时,我们经常夸张这种疗法的便利,给病人成功治疗的信心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方法很对,即他可以增加医疗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他认为当我们对神经症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时,使用的方法截然相反。我们告诉患者这种途径的困难:疗程长,还需要患者的极力配合和牺牲;至于疗法是否成功,我们告诉患者我们不能确定,并告诉他这依赖于患者本人的行为、理解、适应性和耐心。这种针对于精神症患者的动作倒错行为的治疗方法就是弗洛伊德对于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实例运用,并由此提出的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自身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整个心理活动只有部分和某些个别的行为才是意识的。第二个命题,是精神分析的创建之一,它主张一切本能的冲动可描述为性冲动,而且无论从广义

和狭义上来说,都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重要起因。更近一步说,弗洛伊德认为同样的性冲动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一些特殊的例子里,动作倒错似乎暴露出了他们自身的意义。动作倒错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事情,而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括了两种基本的意图,其一称之为干扰的意图,其二称之为被干扰的意图。被干扰的意图不会引起更进一步的问题。同时也有许多其他的现象与动作倒错的关系密切,但不适宜称之为动作倒错,我们将它们称之为偶然和证候性动作。与其他现象相同,他们具有无动机、无意义、和无足轻重的特点,而且他们显然是多余的。他们不同于动作倒错,因为他们缺乏导致冲突和干扰的别一种意图,他们习而不察的出现于我们称为情绪表达的姿态和运动当中。而且这些偶发性的动作都是没有目的的,例如各种以我们的衣饰、身体部位和我们达到的目标而作出的行为举止,就好像在游戏一样。 第二部分 梦,弗洛伊德通过探索某种神经症患者的病理症候,发现了其具有某种重要意义,根据这个方式他建立了精神分析治疗方法,这种治疗过程中患者提供的不是他们的症候而是他们的梦。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梦也同动作倒错一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梦就成了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同时,梦和动作倒错一样也是习以为常的并为健康人所具有的现象,虽然没有价值和实际的用途,也没有其固有的模式。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在于梦的模糊性,同其他精神病学研究对象所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就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就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她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与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她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与“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她就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她在新生一代的教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她就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就是她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就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就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就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她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与灌溉,把她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她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与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0月14日 早在中学时代,在老师的推荐下曾拜读过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的大作—论法的精神,那时只是粗浅的看了看。来到大学后,重读此书,受益匪浅,由衷的被这位法学家的精神境界所折服。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的著述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细读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 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他反对酷刑、主张适度刑罚,刑罚与教义相结合,利用舆论威慑阻止犯罪,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相关的无理的刑法。另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判、立证、拷问等诸方面的论说。总之,孟德斯鸠的学说涉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基本问题。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孟德斯鸠与以往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公正的价值理念。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

论十大关系阅读报告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毛主席在这篇文献中,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毛泽东指出:在国内,工人、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尽量争取,反动势力也要做好工作;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尽量化解和利用。总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下面就十大关系中的几点做简要论述。 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主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绝不能忽略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没有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就养不活工人,那拿什么发展重工业? 毛主席正确而全面地揭示了这三大产业的关系。确实,重工业是重要的,应该在放在建设的重点,但是重工业能得到发展的基础是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方面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苏联过分注重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的重要性,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生活必需品紧缺的状况。生活必需品都没有,怎么生存,更别谈发展重工业了。所以,对于这三种产业,重工业要重点发展,同时也不能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轻工业和农业上的。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关于这一关系,毛主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同时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就必须大力发展。沿海工业基础相对有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保证沿海和内地工业同时发展,两者都很重要,不能忽视其内在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事。毛主席指

海蒂的读书报告

《海蒂》读书笔记精选 《海蒂》是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必丽的名著。这本书的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主题鲜明。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海蒂这个小主人公是一个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小女孩。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而且人又乐善好施、帮助他人,年纪虽小却有着一种非常感人的魅力。正是在海蒂真挚感情的感化下,饱经沧桑、心情抑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也正是在她的爱心帮助下,体弱多病的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起来。书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海蒂》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朴实深厚的风土民情以及海蒂对美好家园的热爱。 《海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阿尔卑斯山的风情画卷。篇二:海蒂读书卡我的读书卡篇三:《人类性幻想》读书报告 这本书较靠前的部分给人感觉很接近《海蒂性学报告》,我想假如没有作者在最后若干章节细致的分析的话,本书除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之外必将一无是处。然而最后几章(准确地说,是第18~26章)的精彩展示让本书的阅读充满乐趣。 作者首先讨论了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非常标准,非常学术化,同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可能非常无聊。事实上,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研究过程编写成一个案例,然后发布到最新一版的《心理研究方法》上。接下来讨论了大量的性幻想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可能并不陌生,没有出现特别令人不适或是特别罕见的内容。虽然有一些人的性幻想非常复杂细致(第14章最后一个案例),但是仍然处在我们的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 作者首先探讨了一些关于性幻想的一般性理解,比如说其普遍性,特征和对于一般人的意义。首先,性幻想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同时也是我们的思维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性幻想是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补偿行为,并且经常是童年经历的放大和夸张。至于幻想本身,它很少被分享,并且在一些案例中,给幻象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第24章中的西班牙天主教移民认为其性幻想会让自己在炼狱中的大火中受折磨)。性幻想在经常和施虐——受虐有关,并且通常的性幻想对象是身边人而非名人。 我想如果把这个结果直接照搬到中国来,可能有些唐突,毕竟包括性幻想在内的性实践和文化有巨大的关联,我最为质疑的一点是在东方的耻感文化下,性幻想是否会像在英国样本下一样给人带来如此之大的心理压力。 作者从第18章开始具体分析性幻想为什么会以现有的形式出现。就像是常见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一样,他使用了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来解释性幻想的来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因为性幻想并不需要成为现实,便更多的不受外在世界的束缚,也更进一步地表现了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影响。在作者所列举的许多案例中,童年经历几乎被复制了出来,而不是通过象征的方式予以体现。而这种经历越特殊,在性幻想上的反映也愈加离奇。 第22章《性幻想的十四种意义》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其中应着重注意的是,性幻想除了自我满足之外,还可以进行自我安慰,无论是孤独的慰藉,抚平创伤还是平衡自我,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性幻想让我们更健康。不过根据作者的总结,性幻想之所以能让我们感觉更好,是因为它们只会是幻象。如果试图让性幻想成为现实,那么也许它会让现实变得难堪。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男士很希望和妻子肛交,他一直通过这种幻象让自己满足。然而在不懈的说服努力之后,在他们肛交的过程中妻子的括约肌失禁,然后把床单上弄得很不堪。从那以后他们的性生活成了灾难,并且最终导致了婚姻破裂。 性幻想是进行自我了解的重要方式。不过正如许多其他心理分析学派的共同特点,它更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1、第一章《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读书笔记: 此章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来论证人是超越于万物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最后创造了人来代替上帝管理万物。因此,上帝的代理者----人,当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完美的(上帝除外)。而教育,却能使一个蒙昧的人变得博学、德行、虔信,不仅仅是个完善的人,而且是一个完美的上帝钟爱的羔羊。所以,教育是伟大、神圣的,从事教育的人也是伟大、神圣的。一言以蔽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是坑爹啊) 2、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三章《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第四章《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学习笔记: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看来,读书脱离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不成的。原来不知道夸美纽斯写这多《圣经》的东西干嘛,现在才知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错误的东西,其实,在当时,是正确的观念:反对安贫禁欲、愚昧无知、盲目信仰。) 戏谑感悟一:因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在人生之外----与上帝结合,永享光荣与幸福。恶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怕见光明的上帝,才迫不得已与人和谐相处;好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才不怕死及死后的生活,死前说的话才好听,死相才不难看。 戏谑感悟二: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要见上帝,是要三样东西的:博学、德行、虔信。先准备好的,先去见上帝;后准备好的,后去见上帝;永远准备不成的,就不必去见上帝。你如何选择? 3、第五章《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读书笔记 人心、感官、劳作、自觉、模仿…………这一切能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博学+德行+虔信的人。何况,还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 与此相类似的两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 1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张燃 在《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孟德斯鸠先生对法律和政体、风俗、气候、地理、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先生认为,法律的制定应当把上述因素看作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制定法律,必须首先理解法的精神。基于法律的精神,才能让制定出适合一定的时间、地域和民族的优良法律。同时,孟先生主张积极地创立法律,主动去适应客观条件、风俗、宗教和地理环境等等。本书从各个方面,以法为中心,阐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来看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孟先生把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专制政体和君主政体。三种政体中执掌最高权力的人是不同的,而得以鲜明地区分开来。共和政体的原则是美德,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宠;这种归纳是从整体上入手的,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美德或者充满畏惧或者都有荣宠。不同政体的国家公民享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自由。所以,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是人们慎重考虑的一点。孟先生认为,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三种权力必须独立,正如孟先生所说“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者议会可能制定一些暴掠的法律并暴掠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所以,必须以权制权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通过统筹协调,将自由变成每个人的权力。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做法律允许的任何事。 对一件往事的感悟 在中国,前不久在网络上有一个热火朝天的讨论,即关于是否应当将拐卖妇女儿童的罪行定为死刑。网络上的意见几乎是一片倒,大多数人都认为,对于拐卖妇女儿童这种令人深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读 书 笔 记 ——《论十大关系》 2013,5,25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百般敌视,采取政治经济封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经过了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转移,从1953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三年实践中,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十个关系是: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统筹兼顾,正确实行群众路线。不仅在于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且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譬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十个问题,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从毛泽东同志分析问题的思路看,他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紧接着就点出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是法国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者----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的代表作,他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名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点严密。《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的论述和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孟德斯鸠以他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通过这部著作详细的阐述了从皇权向人权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为基础,以详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蓝图,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决定人类命运的将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没有一个机关会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臣民,他们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公民的权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护的。一、《论法的精神》阐述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论 理性论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他不但将科学与神学加以区分,而且将上帝和人截然分开。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向欧洲愚昧的神学主义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何谓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序中说“我的原则不是我的成就,而是从事物性质中推演出来的”。从这一根本的观点出发,他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自然法不是渊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渊源于人类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得斯鸠认为,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各个特殊场合的适用。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开篇便提到了法与存在物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法是由存在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的这个观点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不再仅仅是统治者说使用的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用来约束人的一个条文,而成为了同自然法则具有一样高度的真理。孟德斯鸠把法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定理,这些定理同理科中的公理是相同性质的,只不过理科真理作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人类社会的定理作用在人类当中孟德斯鸠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 (二)、“地理”说 (1)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读书笔记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读书笔记 (心茗 20XX年春节) 第1章导言 精神分析五阶段: 第一阶段:弗洛伊德与布罗依尔的合作时期。 第二阶段: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 20 年代早期,在此期间,弗洛伊德发表了所谓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的理论。 第三阶段: 1923 年,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在《自我及本我》(Ego and the Id , 1923b )一文中将“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归纳进“结构”模式中,或称为“第二定位模式图”。 第四阶段:1936年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 )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以及 1939 年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及其适应性问题》的问世无疑成为第四阶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五阶段: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第2章分析情景 * 随着第二阶段的发展,对病人的材料中潜意识涵义的理解已经扩充到自由联想上,分析移情,特别是移情阻抗已逐渐在精神分析技术中占重要地位,梦的分析仍是弗洛伊德分析工作中理解精神过程的最基础部分。在持续至 1923 年的第二阶段期间,精神分析的基本设置及与其有关的临床概念也得以发展。尽管在后期精神分析的理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情景在此期间基本上保留了下来。 * 斯通曾对精神分析情景作过精辟而详细的评述:分析师应尽可能保持一种“节制”的态度,即:分析师的治疗设置应该尽可能减少病人从其症状中获益。分析的实质是分析师在原则上拒绝对病人百依百顺以取悦病人,也拒绝扮演病人强迫他扮演的角色。在某些病例及在治疗过程的某个时刻,节制可诠释为对病人解释隐藏在所有资料背后的病人的重复行为方式,并加以修通。 * 精神分析的治疗一般持续 50 分钟,每周 4 ~ 5 次。精神分析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问以收集资料、给以解释、面质和重建为主要治疗的干预手段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