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田野考古讲义

田野考古讲义

田野考古讲义
田野考古讲义

田野考古学讲义

1.绪论

学习目标:了解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发展简史,懂得田野考古的工作方式,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的概念、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素质,并简单叙述了中外田野考古的发展简史。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1、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1.1田野考古学概说

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在几种工作方式中,均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其再现性和保护性,尽可能减少其破坏性和毁灭性(考古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问题)。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田野考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田野考古任务。

[习题]:

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1.2田野考古简史

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2、形成期(19世纪)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从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的发掘开始,经过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库乌齐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耳其的特洛伊,皮特?里弗斯在英国,皮特里在埃及的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19世纪后半叶科学的田野考古学便形成了。

3、发展期(20世纪)20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发掘的技术逐渐得到普及推广。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的著作在20世纪初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也被正式提出来。

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1、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我国古代的一些地理、地方志作家,实地考察过一些城址、碑刻、冢墓等地上古迹,并记载下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这一阶段,我国一些学者,出于爱国之心和认识我国历史的追求,开始从事田野发掘工作,开展了专业性的联合或独立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但是当时对发掘的科学方法缺乏全面了解,对我国遗址的具体情况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按土质土色区分不同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堆积,这是最大的缺陷。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田野考古在这一时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验的积累,发掘和整理的科学方法逐渐成熟。

4、田野考古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历史的主导思想,田野考古受到前所未的有重视,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2.地层学与类型学

学习目标:掌握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会运用这两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学。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1、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2、如何运用类型学对器物进行排序。

2.1地层学

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

以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探方地层编号)与层位关系(层位关系表述)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第一、它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第二、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

第三、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地层学局限性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习题]:

1、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

2、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3、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2.2类型学

物品之渐变

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考古分类学家们对大量人工制品的形态分析表明,的确有相当多的人工制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一定的演变规律渐变形态的。

2、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1)物品渐变方向,有的是进化,有的是退化。

(2)物品演化,有的是沿一条线演变,有的是沿多条线演变;既有分流,也有合流。(3)物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渐变。

(4)同时代不同器类,有时呈现相同的时尚变化。(5)有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有顺向变化。(6)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分布不同地区的同类物品,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演变规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重复才较为可靠。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才算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型”、“式”是近年固定下来的3个基本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类”下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念,型

是第二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类型学的作用

第一、能够确定相对年代,建立相对年代标尺。

第二,能揭示遗存的发展过程,从而为分期、判断各期的亲疏关系提供基础。

第三,能帮助划分考古学文化或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四,能够研究遗存的传播和不同文化或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

第五,通过遗存变化的历史过程的揭示,为研究其演变规律和控制演变的因素提供重要信息。

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的一种。

[习题]:

1、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

2、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3.考古调查

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广义上的三种田野考古调查的主要方法。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调查的三种基本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地面踏查的意义和方式,调查记录。

2.钻探方法与记录绘图。

3.了解遥感调查的种类、对象。

教学难点:

1.地面踏查时如何发现遗物遗迹,如何记录。

2.如何识别土样。

3.根据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讲解遥感。

3.1地面踏查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

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调查虽不能像发掘那样对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这是发掘难以做到的。而像要了解长城、金界壕、运河系统等特大型遗存只能依调查为主要手段。对于某一处遗存来说,调查时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以小型试掘,能够获得对某些遗存的基本了解。所以,调查也是独立获取遗存资料的手段。调查能确定遗存的性质,了解其内含,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是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

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查、夏文化调查等。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以确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预备调查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习题]:

1、地面踏查的意义?

2、地面踏查的方式?

3、如何发现遗迹?

4、踏查记录的内容?

3.2钻探

正确使用探铲

钻探(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能直接深入地下取样观察,直观准确地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厚度、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正确识别土样观察常见土样(钻探看土样)。

合理布孔梅花点式布孔法,井字式布孔,卡边法等。

钻探记录与绘图

每个探孔都要编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编号系统。探孔很少,可以按先后顺序依次编号。一般是先编行号,每行从1开始编号,排列顺序必须一致。用探孔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每个孔可以观察到的地层、遗迹等情况,包括土质、厚度、遗物等。每天,探工应该写钻探日记,概括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新打的探孔数量、编号、布孔方法和位置、堆积情况、遗迹、带出的遗物等。必要时应该绘出遗迹分布和土层堆积示意图。一排的探孔记录表应该装订在一起。

绘图要求有;(1)、钻探位置图,绘出钻探区在遗址中的位置,可以利用

测绘部门测绘的行政区划图、或带等高线的地形图,也可以自己测绘遗址。(2)、钻探布孔平面图,注意选择适合的坐标点,并在图上标明。坐标点应该选择永久性的容易测量和观测物体。(3)、钻探遗迹分布图。(4)、钻探地层剖面图(选典型的一行或若干行探孔,先逐个绘出探孔线、在探孔线上确定堆积层的分界点,再连点成层面线)。(5)、单个遗迹的平面图。每个图都要有比例、图例说明、绘图人、绘图时间。

[习题]:

1、钻探工具有哪些?

2、布孔方法有哪些?

3、钻探探孔如何编号?

4、钻探记录内容是什么?

3.3遥感调查

物探

地下埋藏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高灵敏度的物理仪器检测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反常现象,就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埋有遗存。物探的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在岩层、水中、沙层、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属于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有时会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化学勘探

化学勘探是通过检测土壤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化学成份含量来勘探地下遗存的。化学勘探方法没有物探方法应用广。国外使用较多的是磷酸盐分析法。磷酸钙是骨头的主要成份,人类居住地会遗弃大量动物骨骼,朽烂后土壤中磷酸钙含量增高。判断耕地往往是把对土壤中的磷、钾、氮成份含量的化学分析和土壤中人工栽培作物品种的孢子花粉分析结合进行的。

4.探方发掘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考古探方发掘的全过程。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发掘一种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发掘方式-探方发掘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方的结构、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探沟发掘法。

2.布方方法、探方编号方法。

3.刮面技术;区分堆积层次的方法;判定堆积的早晚关系。

4.掌握挖掘原则: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

5.掌握挖掘地层方法,揭露遗迹方法。

6.收集遗物的原则,起取常见遗物和自然标本的方法。

7.掌握发掘隔梁方法。

8.工作日记、探方记录、灰坑记录、房子记录。

教学难点:

1.探方发掘需要实践,才能深刻领会,熟练应用。

2.实际布方的准确性较难掌握。

3.正确画线及根据地层学原理确定早晚关系。

4.掌握在熟土中找边、找底技术,需要长时间实践练习。

5.起取易损遗物和易污染遗物需要实际练习多次。

6.通层与对图。

7.记录项目规范且全面。

4.1探方发掘法概述

探方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5米,面积为5×5米。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4×4米。隔梁面积为每个4×1米,关键柱的面积1×1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

发掘中还时常使用探沟法发掘。探沟的掘坑平面是狭长的矩形,探沟在长宽米数和方向上比探方灵活。

此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的小探方精细发掘法已经在个别先秦遗址发掘工地使用。

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按单位收集全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往复循环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

垂直发掘与横向发掘

垂直发掘也叫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的深度透过地层或遗迹。垂直发掘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垂直发掘。如各探方主体同时向下发掘到生土,而隔梁及延伸到发掘区之外的地层仍然保存着。二是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跨探方的灰坑或延伸到隔梁内的灰坑,其在探方主体部分内的部分,在清理完坑内堆积,画完图之后,便挖掉;灰坑的整体形状是在发掘完隔梁之后,拼图才能得到。若灰坑一部分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该部分不发掘,对遗迹的解剖也是垂直发掘。三是对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多层遗址的每一层面上的同时代的遗迹群是一个有机整休,发掘完一批探方,就把其中的一部分挖掘掉了,这也是一种垂直发掘。

横向发掘也叫平面发掘,是把某一地层全部揭掉再挖下一层,或把遗迹的整体面貌清理出来。也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横向发掘。如洞穴遗址内地层分布面积小,可以采用横向发掘法,分层揭露。二是对单个遗迹的横向发掘。如在

探方发掘中,没有延伸到四壁的灰坑、墓葬都是把其整体面貌揭露出来,然后才挖掉。像房子、墓葬、陶窑等重要遗迹都要求用横向发掘法,揭露出整体面貌,若伸入到隔梁内,就应打掉隔梁,若跨几个探方,则要会同有关探方,共同揭露;若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要扩方发掘。三是对—组遗存群的横向发掘。既把同一层面的同时代的遗存群全部揭露。如对一个石器制作场、一个聚落址做整体全部揭露。虽然也是各探方分工发掘,但是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后打掉隔梁,并保留现场。

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遗址堆积的历史,有利于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全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的空间联系。适合于单个遗迹、或小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方法。

一般多层遗址的探方发掘是以垂直发掘为主、横向发掘为辅。堆积层次极为简单的聚落址,陶窑场,制石场,大型建筑址群则往往采用横向发掘为主,垂直发掘为辅。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发掘是根据遗存实际情况和发掘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决定的。

诸探方都设置专业人员负责处理本探方的具体作业任务,在逐层下掘的发掘过程中,必须重视重要遗迹的完整性和遗存之间的横向关系,发掘工地负责人要统观全局,控制好探方发掘进度的节奏。协调好各探方的相互配合工作,保证发掘质量。此外,工地要绘制作业进度图,即随作业进度画出探方(探沟)的位置,勘探位置,揭露和勘探到的遗迹。令全体人员观察分析,以增强全局意识,讨论下步工作方案。

横向发掘时,全面揭露大型遗迹或遗迹群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保护已经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现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现场。有的大型遗迹采用搭设工棚的方法,既避免风化雨淋的自然破坏,又有利于安全防盗。

现场模拟和区域资源分析调查

随着考古学研究的发展,现代田野发掘除了用常规方法外,还在现场进行模拟实验,进行遗址现场区域分析调查,以获得更确切更多的信息资料。

模拟实验(现场复原实验)是现代考古学深入理解和认识遗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所不能得到的重要信息,通过模拟实验所得出的关于遗存功能、形成过程等结论也比猜想式的结论可靠(试验)。

区域资源分析调查是对遗址的日常开发地带进行资源、地貌调查,为研究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资料。

[习题]:

1、说说传统探方的结构?

2、关键柱有何作用?

3、发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什么是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

4.2布方

实际布方

发掘区的选择、基点、基线、方向、规格。在发掘区的地表面上,划定探方,隔梁和关键柱的界线叫“布方”。在布方之前,要拍照原始地貌照片。

发掘前,通过预备调查。对遗址有个大致的估计,选择出首批布方地点(即发掘区域)。当第一批探方发掘完后,对地下遗存有了更加切实了解,再选择出下一批布方地点。

在遗址中选定遗址的总坐标基点,计划多年发掘的遗址,为了以后发掘测量时能找到这个总坐标基点,应该在总坐标基点处打下水泥桩。有时,也可以利用遗址现有的特征性地面物体为总坐标基点。各发掘区以本区的西南角为该发掘区的坐标基点,也叫遗址的分坐标基点。每个探方的西南角是本探方的测量基点。基点应该使用GPS(GPS测量输入电脑)测量出经纬度和海拔(GPS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作用)。

一般遗址正式发掘是采用大面积连续布方形式,这种方法有利于大面积揭露同一层面的遗迹,便于横向观察遗存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选定的发掘区西南角当作基点,把发掘区视作直角座标系,那么,发掘区的西边线是纵轴,南边线是横轴。布方之前,要计算好探方规格和数量,发掘区的边长米数,布方时可先从基点出发.向正北方向引出水平的纵轴线,向正东方向引出水平横轴线。在西边线终点处引出发掘区北边线,方向为正东;在南边线终点处引出发掘区东边线,方向为正北。东边线终点与北边线终点应交于一点。否则有误差。从基点出发,沿西边线和东边线向北.每隔4米、1米、4米、1米……拉引一条东西向的线;沿南边线和北边线,每隔4米、1米、4米、1米……拉引一条南北向的线。在每一个十字交叉点上插下小木桩或铁钎,把工程线固定在桩(或钎)上。发掘前,各探方要检查自己探方的方向和尺寸是否合于要求。

有的遗址,遗迹均开口于表土下,打破生土;遗迹分布稀疏,间隔距离大。如果连续布置探方,会有很多没有遗迹和遗物的“空方”。这种情况,可先探查遗迹的分布情况,在值得发掘处布方,空地不布方,这种方法可称为“零散布方”。

编号方法

探方是由字母“T”和序号数字构成,如T3,T0108。探方编号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大面积连续布方,宜事先在遗址平面图上布方,并编上探方号。每次实际布方都要按图上拟定的探方位置和编号进行。这样,无论布几次方,无论发掘过几次,探方的分布和编号都井然有序,不混乱。为此,要在遗址上设立总座标基点。探方号的序号有两种编排方法,一种是以遗址的西南角为总座标基点,以第一象限覆盖整个遗址,序号由探方的横纵座标组成,如T020l表示横排第2个、纵排第1个探方;T0413表示横排第4个、纵排第13个探方。只要读出探方号就能迅速查出其在遗址中的准确位置,这种编号方法称为座标法,或称双重编号法。另一种是从遗址西南角算起,或横向或纵向依次从1开始编,即T1、T2、T3……。这种方法可称为顺序排列法,或叫单一排列法。

没有进行图上布方的探方,编号可按分布次序或按布方先后次序编排。

面积大的或有自然地貌分割的遗址,可以采用分区编号。T301表示第3区第1个探方,T204表示第2区第4个探方有A、B、C……或用Ⅰ、Ⅱ、Ⅲ……表示区号的。

多次发掘的遗址,有的在编号时把发掘的次数编入序号中,如白音长汗遗址第三次发掘的探方AT301表示第三次发掘的A区第1个探方。

无论使用何种编号,一个遗址的探方编号尽量统一,第一次发掘时就要通盘考虑编号体系,照顾到以后发掘编号的方便。

发掘工地领队备有探方和遗迹登记本,俗称“给号本”。实际布方后,每一

个探方都要登记在领队的探方编号表中。登记内容有:探方编号、探方位置、发掘负责人。

[习题]:

1、说说工地遗址总坐标基点在何处?

2、探方编号有几种方法?

4.3区分堆积层次

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

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手铲画线)。

2、平剖面相结合是获得正确判断的主要手段(1)刮平面和刮剖面(刮

平面看现象)。(2)注意线段和角。(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4)必要

时要创造剖面。

3、出土遗物能引导发掘者区分遗迹和地层。

4、发掘经验和对遗址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判断质量。

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要求地层.灰坑等遗迹的层次尽量细划,能够区分开的要分开,不要划成大层。多方努力仍不能辨识出实际的开口线时,则把灰坑壁线通上去。其次,没有遗迹开口的地层分界线也要划出来。

地层和遗迹编号方法

1、地层编号方法旧石器时代地层发掘习惯上是从下往上逐层编号,其

它时代地层发掘是从上向下逐层编号(探方地层编号)。

2、遗迹编号方法遗迹编号是由工地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按类统一编号,

每类遗迹编号的次序是按给号的先后编排的。遗迹号由遗迹名称的第一个大写的拼音字母和序号组成。常见遗迹符号固定如下房屋—F,墓葬—M,灰坑—H ,沟—G,窑—Y,井—J。

4.4挖掘

考古挖掘常用工具

考古挖掘常用工具有铲、锨等(考古工具)。

挖掘地层方法

先去掉表土层。依布方的细线绳,准确划出探方主体部分的边缘线,在边缘线内5厘米处开始向下挖土,至古代地层。

当探方主体部分挖掘到10~20cm深时,开始修整四壁,使壁面垂直平整,称为“切边”(切边)。在发掘过程中要随时切边,以保证测量绘图的准确性。探方如很深,为防止塌方,要使壁面有一定斜度。提醒工作人员和参观者不

要踩踏探方边缘,以免损坏探方壁和发生工伤事故。

挖掘古代地层,要划出局部范围,向下挖。一般以5cm为一层向下挖,至地层底部时,要按地层的实际厚度挖,尽量不破坏该层下的遗迹或地层。挖下的土块要打碎,然后运出探方。

挖掘灰坑方法

发现灰坑,要先弄清灰坑的层位关系和分布范围。挖掘坑内堆积一般是先挖一半(二分法发掘),或先挖1/4。这是分部挖法,优点是有控制剖面(袋形坑剖面),易于观察和记录坑内堆积层次的变化,便于把灰坑内堆积与坑外堆积进行详细比较,从而有助于确定坑壁和坑底。灰坑很小时,也可采用全部挖法,即在坑线范围内普遍向下挖至底。无沦采用哪一种挖法,都要分层清理。(袋形坑俯视)

挖掘房址方法

地面式房址和半地穴房址挖掘时,都要努力弄清它的层位关系,与其它遗迹的布局组合关系,确定房子的功能,结构和建筑方式。

房内堆积要分层清理,房内堆积按性质分为建筑堆积,使用堆积,倒塌堆积和废弃后堆积。为了观察堆积层次和绘图测量的需要,挖掘房内堆积要采用二分或四分法进行。或者为了加快挖掘速度,在房内设置十字形或—字形的窄隔梁,从而把房内堆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挖掘。

4.5收集标本

收集的对象

田野考古收集标本的对象是广泛的。常见的种类有:人工遗物,人的遗骸,动物骨骼,植物的籽种和茎叶标本,碳十四等测年标本,矿物染料,孢粉分析的土样标本等。考古发掘经常遇到前人未见的新遗存,凡是有室内研究价值——有利于研究历史或有利于科学——的遗存都在收集之列。如南方汉墓发现过女尸,那么,女尸、棺液和墓内空气都是研究历史、研究千年古尸仍能保留下来的原因的重要资料,都应采集。在特殊情况下,柱洞、灶等局部的人工遗迹,甚至像车马坑,整座古墓也可以起取到室内。

收集的原则

1.尽量收集齐全。

2.按单位收集,并记录坐标(量器物坐标)。

3.特殊品和普通品要分开存放。

4.正确填写标签,标签与遗物不能分离。

起取遗物的注意事项

注意遗物的埋藏状态。是正放还是倒放,还是倾斜;是完整的,还是分几处安置;是几个相叠,还是成排并列……。注意遗物附近有无相关遗存,当发现小件器物时,不要见一件取一件,要尽可能把共存组合的遗物遗迹揭露出来,绘图照相之后再起取(取随葬品)。发现重要遗物要检查层位划分是否正确,有没有混入的可能。特别重要的出土物或能引起争议的山土物,在发现后要向工地负责人报告,经批准后,先摄影绘图,后起取,起取遗物不要损坏遗物,起取方案要有利于复原。检测标本或土样的采取,一定注意避免污染

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

泥器酥软易碎,发现后应用手铲、竹签剔出外形,让其阴凉风干,恢复硬度,外用麻纸围裹二层,再双手捧起。

陶器较硬,火候高者,剔清外围和内部的土,即可起取。低温陶,长期掩埋而吸收水分,变得酥软,风干后再取出。已碎裂的低温陶,软加固整取(软加固整取碎裂陶壶)。

陶器表面有彩绘和文字的出土后要立刻观察记录。粘泥处用毛刷蘸水刷去,不能在阳光下曝晒。

起取已破碎的蛋壳陶采用托取法或匣取法(又叫箱取法、套箱法)。

玉石器和金属器的起取方法

玉石器和金属器质料坚硬,一般剔净周围的土,即可取出。铜铃铛等体薄或锈蚀严重等铜器使用软加固整取(软加固整取碎裂陶壶)。

开裂、粒化的石器应先用三甲树脂胶适当固定,再起取,或边取边粘。

玉衣和铠甲之类由多部件构成的大件遗物,须用整取的方法,否则难以复原。一般是采用套箱法。

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

这类器物很容易破碎,起取时先把四周土剔掉,器物底部土也要用竹签剔挖一些,让其略干燥,再取出。骨针、骨簪等细体器物,最好采用整取法,连周围的土软加固整取(软加固整取碎裂陶壶),然后放在水中浸泡,去掉泥土,可以得到完整器。如果骨质过于疏松或表面有脱层脱粉的器物,要先行加固。骨器出土后要缓慢干燥。

竹、木、漆器的起取

淤泥中的剔去周围泥土,将器物轻轻挑起,插进薄而硬的木板(或铁板),将器物托取出。带土起取的,要趁湿清除泥土。

积水中的利用水的浮力,(大件器物用托板,小件用手)顺势托到水面。要使容器倾斜,在倒出器内水的同时,取出水面。

木牍、竹简是古代的文书,各枚之间有先后顺序。首先清理简牍周围的器物,使他们完全显露出来,以保证完全取出。

出于潮湿环境中的竹、木、漆器,出土后应该设法保持原有的湿度和温度,否则会干枯变形。器物上的针刻,烙印的文字或纹饰处的污物,应在潮湿条件下用竹刀小心剔除,并用橡皮球吸水轻轻冲洗。

与木牍、竹简外形近似的遗物应小心清理,使用毛笔或毛刷洗去污泥时动作要轻,并注意有无文字的痕迹。

成堆、成束、成片的简牍可置于托板上,盖以湿棉布,用宽布条加固,外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

取出竹席后,要放在两块玻璃板中,夹住,尽快脱水处理。

仍保留朽灰的,经过仔细剔剥能显出原状的,可以绘制各种结构图件。有的是外部基土较硬,木质器具干缩朽无后留下“空洞”,形成“痕迹器形”。遇到“痕迹器形”必须往空洞内灌注石膏然后再剔剥。

单个的漆器可以先清除器内泥土,灌注石膏,或在内壁涂抹石膏,使漆皮贴附在石膏上,再剔剥外围泥土或利用内加固或匣取法等取下。

纺织遗物的起取方法

饱含水分的成件,成叠织物可用纱网托捞起取,将干未干时,自上而下、由表及里、逐渐将其展开理平。

贴附于棺椁板上的薄质纱罗,用湿强度好的纸张,薄薄地均匀地刷上糨糊,贴到织物上。略干后,分幅切割成块,编号,揭取下来。再用揭裱字画方法,装裱保存。对平放在棺上的帛画,因质地酥脆,则用细竹棍卷薄棉纸自一端底下向另一端缓缓展放,使帛画下面全都衬上薄棉纸。接着在纸下再衬塑料薄膜,将帛画托入预先做好的匣中,安全运回室内,随后装裱。

尸体上穿的多层织物,如无法剥离,可分块切下,放于网架上吹晾,至表层半干,用揭多留少的办法层层剥开,并用纸做好分层模型,记录相互关系。

碎片标本,临时夹入薄玻璃片或有机玻璃片中,并据织物厚度,选取纸片,挖去中部,嵌垫在标本周围,以免造成压损。

骨骼标本的起取方法

头骨起取时,先摘下颌骨,再把头骨下的土挖掉,用手托捧移动。保存不好的头骨要先加固,再起取。

动物骨骼要全部采集。发掘时注意搜寻啮齿类动物骨骼。注意保存,避免标本损坏。要检测的骨骼,收集时避免污染。

人骨架和动物骨架要整取的,可用匣取法。

DNA标本要采集牙齿、没有断裂的长骨。

植物标本的起取

植物的实体标本要在出土后立即拍摄清晰照片。籽实要放在盒中,以防挤压。碳化的种子籽实保留较多,要放入瓶中或塑料袋中。

植物的杆叶印痕难以起取,可以灌注石膏,获取植物标本模型。

木炭碎块的取样时首先把炭化材料周围的土挖走,然后再轻轻地捡起炭化材料,再把炭化材料表面的土轻轻刷去。或用筛子筛灰坑里的土,取得木炭。

细小遗物的提取方法

水选法是运用水对泥土的溶解分离作用来提取微小遗物的一种手段。

把标本放入塑料桶内。加入清水,使其溶解分离。倾倒泥水,用l毫米的筛子过滤取出浮游物(浮选实例)。

灰像法标本采集

灰坑内的土、容器内的土、灰烬、夹碳陶、草泥墙土都可作为植物灰像样品采集,标本可用塑料袋密封。

孢粉分析标本采集

采样的对象有:砂、粘土、亚粘土、淤泥、泥炭、灰烬、蜂蜜、胃内含物等。采样要系统采取,逐层都采,现代表土也要采,以便于相互对照。再自下而上采土样(取地层孢子花粉土样),每样品块要在500克以上(孢子花粉采样)。

植物蛋白石分析采样

首先要选择理想堆积剖面,如地层或堆积层划分清楚,文化属性准确,堆积较厚等。然后按照划分的地层逐层采集土样(取地层土样)。

碳十四标本采样

采样对象有木头、木炭、植物种子、贝壳、编织物、毛发、骨头、泥炭、含碳沉积物、夹碳陶、铁、石灰。新进的测量技术需约1毫克炭样(木炭块采样与树种鉴定)。

热释光测年标本采样

一般要在堆积的深处采样。每一处样品要有6~12块陶片,连同附着的泥土一同取出(热释光测年)。

灶、柱洞类的整取

灶、柱洞等遗迹在起取前,用细土填实空腔。把四周土挖开适当的槽沟。用套箱法整取。(剥离灶门)

4.6发掘隔梁和关键柱

通层

打隔梁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能通层。在发掘主体部分时,各探方掘坑被隔梁分隔,层位线也被隔梁隔断,不能通连。打掉隔梁,会使各探方层位线相互接通。一个探方内的遗迹是被地层串联起来的,当各探方地层接通后,整个发掘区的遗迹也就被串联起来。

对图

把相邻探方壁面的图核对。

遗物单独存放

隔梁内出土遗物应单独按层位存放。

4.7文字记录

发掘工作日记

探方的编号、位置,发掘负责人;日期、天气、参加民工人数;工作次序;地层和遗迹的发现和确定经过,观察结果(如分布范围、土质土色、结构形状);重要遗物的发现和起取;存在的问题。另外设专页登记本探方的遗迹编号和小件编号,工地未给号的遗迹可设临时号。日记中利用示意图或标有数据的草图帮助记录发掘迹象(如地层分布范围、不明的遗迹现象、遗迹和遗物的形状位置、叠压打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重要遗物的三维坐标。

制作模型

制作模型分两种,一种是按原型翻制等大的模型。如灰坑壁上的工具痕。像木柱朽后形成洞状的遗迹,可以从洞上口灌注石膏浆,凝固后剔剥土,取出石膏模型。而工具痕制模,可以把木板固定在壁上,使木板与壁相贴,底也用木托住,往板与壁的缝内灌石膏,凝固后取下模型。另一种模型是把现存实物按比例缩小,制作一个与原型相像的模型。如保存较好、结构复杂的房子模型。

探方发掘记录

1.位置:(1)本探方在发掘区中的位置,周邻探方有哪些。(2)布方规格与发掘面积。发掘面积写出实际发掘的面积总数。(3)方向。

2.(1)绘图号与图名:图号在前,图名在后。(2)摄影号。(3)器物标本登记表和统计表。

3.发掘经过:(1)起止时间和用工人数。(2)工作方法。(3)重要发现(包括遗迹和遗物)。

4.堆积层次及包含物:(1)深度(上层面距地表距离)和厚度。(2)土质土色。(3)本层分布的范围。(4)出土遗物:简要描述能代表该层时代的遗

物。(5)本层下开口的遗迹。

5.地层堆积的成因.

6.层位关系和布局关系。

7.年代推断。把探方内各地层和遗迹划分为几期,推断各期的年代或文化性质,写出推断依据。

8.备注。写此项的目的是为了后来整理和再次发掘提供参考,上述各项未能包含的内容都可在这条内记述。主要有:本方地层与其它方地层的对应关系、触及到而未发掘的遗迹、存在问题等等。

9.记录者、记录日期。

遗迹发掘记录

1、灰坑发掘记录(1)位置:在探方中的位置和与其它重要遗迹的相对位置,跨几个探方的灰坑,要写明在各探方中的位置。(2)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3)发掘经过:起止日期,用工人数,发掘方法(发掘方法要写得具体些),发掘负责人。(4)层位关系、与周围遗迹的平面布局关系。(5)形状与结构:形状、尺寸、壁和底的加工情况,其它遗迹细节(如柱洞、台阶、工具痕、烧土等)。(6)坑内堆积及包含物:堆积分几层、各自的土质土色特征、包含物的种类和特征。如果有重要遗物,应记录在坑内的位置和状态。(7)用途推测。要写出推测的根据。(8)年代推断。一般灰坑写出它所属的文化或文化内的分期即可,有纪年材料的要做出绝对年代的判断。大型灰坑内各层填土年代不一的,要分层推断年代。写明推断年代的依据。

(9)备注。(10)记录者、记录日期。

2、房子发掘记录(1)位置:位于何探方,与其它遗迹的相对位置。(2)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3)发掘经过;起止日期、发掘经过和发掘负责人。(4)层位关系、和其它遗迹的布局关系。(5)形状与结构:建筑方式、形状、尺寸、门向,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和尺寸,房基的形状、深度、尺寸及构筑方法,奠基遗存的位置和形态描述。(6)屋内堆积及包含物:填土分几层,每层的厚度、分布、土质土色。填土和居住面上所出遗物是如何编号的,遗物的分布和埋藏状态。(7)屋外地面及相关附属遗迹。(8)年代推断。推断房子所属文化或文化期。如果填土与房子不属于一个时代的堆积,还要推断填土各层的所属文化时代。(9)房子的功能推测。(10)备注。(11)记录者、记录日期。

5.墓葬发掘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墓葬发掘的方法。能够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人骨年龄及性别鉴定。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在田野考古中如何对墓葬进行科学的发掘。同时对人骨的年龄及性别鉴定也有简单叙述。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墓葬发掘的基本方法和注意问题。

2.土坑墓与砖室墓的发掘。

3.现场鉴定人骨的性别与年龄。

教学难点:

1.实际操作较复杂,需要反复观摩与练习。

2.实际操作技术复杂,需要现场指导,反复观摩练习。

3.骨架关键部位的清剔。

5.1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发掘封土

发掘封土也要分部逐层发掘,仔细分析封土形成和变化过程。—般封土发掘采用四分法进行,即沿封土的纵横轴设十字线,交叉点在封土最高处,分部发掘,获得纵横剖面图。较大的封土,可以留设十字隔梁,堆积土层和遗迹遗物的清理与探方发掘相同。

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无封土墓的层位关系主要是依据墓口开口层位确定的,有封土墓还要参考封土与地层、封土与其它遗迹(包括封土与封土)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来确定。

挖填土

填土也要分层清理。边挖填土边找出墓壁。

清理葬具

棺椁保存较好的,先清理好顶部和周围的填土,对棺椁顶部进行照相、绘图、记录之后,打开棺椁。木质葬具已腐朽的,有的仍留下蛛丝马迹,需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棺与骨架)。

清理骨架

使用竹签(可以用筷子自制)、竹刀和软毛刷慢慢清除泥土。头骨、四肢长骨、锁骨先剔出,再剔骨盆、脊椎、肋骨,最后剔掌骨、趾骨。不要移动骨骼,更不能改变骨架的原有姿式。剔除泥土时要小心,注意穿戴遗物的残留和葬俗遗物(清理骨架)。

清理随葬品

清理随葬品的具体方法参见第四章第四节。

清理墓底与解剖墓的结构

不能取完骨架就结束发掘,还必须谨慎地清理墓底。墓室或墓圹使用夯土、砖、木、石等材料的墓,应该做适当的拆除剖割,了解墓的剖面形态和修建过程。

墓葬发掘记录

墓葬发掘记录种类主要有:写发掘工作日记、摄影、绘图、填墓葬登记表。要详细记录墓葬的外观形态、内部结构、随葬品和骨架的出土形态、发掘过程。

[习题]:

1、墓葬记录的要点是什么?

5.2常见墓葬类型的发掘

小型土坑竖穴墓

找墓口、找边缘、确定层位关系、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大型土坑墓

找墓口、找边缘、确定层位关系、龛、台、骨架和遗物清理等(大土坑墓)。

石棺墓

土坑圹、石壁、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瓮棺墓

墓坑的范围、形状和开口层位。棺具的完整性。棺具的排列顺序和套接方式。棺内随葬品位置、骨架的葬式和头向。

砖室(或石室)墓

墓道、甬道、墓室清理。分为大揭顶(大揭顶)和从墓门进入两种清理方法。

土洞墓

有壁龛的发掘时要先将封门部分记录清楚,再将倒塌部分清除,然后从龛里向外面逐渐清理,这样安全方便。其它清理方法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清理基本相同。(土洞墓)

穿山凿石的洞室墓

一般可以从破坏处着手发掘,而不用先打开墓道口。首先清理近门处便利通道部分,然后一个室—个室地依次进行。

积石墓

发掘之前要拍照和记录外貌。仔细清除淤土和浮石,去石头要有分析,把可判定的墓壁石或盖顶石留下。若发现人骨或随葬品,就得细心辨别墓圹。清理出墓顶石的,要绘出墓顶图后再搬开顶石,清理骨架和随葬品。

5.3人骨性别与年龄鉴定方法

性别鉴定

1、骨盆的性别特征男性的骨盆粗壮,高而窄,坐骨大切迹窄而深,耻骨联合部较高,耻骨下角小;女性的骨盆浅而宽,骨面细腻,坐骨大切迹宽而浅,耻骨联合部较低,耻骨下角大,常有耳前沟。

2、颅骨的性别特征男性的颅骨较大、厚重而粗壮,眉弓发达,眶上缘圆钝,前额较倾斜,颧骨高而粗壮,颧弓较粗,乳突和枕外隆突均较发达;女性的颅骨较小、光滑而细致,眉弓不发达,眶上缘锐薄,前额较陡直,颧骨低而纤细,颧弓较细弱,乳突和枕外隆突不发达。

3、下颌骨的性别特征男性下颌骨整体较大,较厚,较重,下颌体与下颌联合较高,颌支较宽,下颌角区较粗糙,常外翻,下颌角较小,一般小于120°,颏部较方而粗糙,髁突较大而粗壮。女性一般则相反。

4、其它骨骼的性别特征除骨盆、颅骨和下颌骨之外,人体中的许多其它部位的骨骼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性别差异。

年龄鉴定

1、根据牙齿的萌出时间推断年龄婴儿在出生后5-8个月时,下颌乳中门齿开始萌出,至20-30个月,全部乳齿出齐。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于乳第二臼齿的后方萌出第一颗恒齿,即第一臼齿(俗称六岁牙)。此后,在恒齿生长发育的压力下,乳齿根部逐渐被吸收以至松动、脱落,而恒齿则相继萌出。这种恒乳齿的交替现象,一般持续到13岁左右结束。除第三臼齿(智齿)外,恒齿全部萌出的时间约需7年。第三臼齿则要在进入成年期的前后方始萌出,有人要迟至25-30岁,也有人终身不出。

2、牙齿的磨耗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Ⅰ级、齿尖顶和边缘部分略有磨耗,约23岁。

Ⅱ级、齿尖磨平或咬合面中央凹陷,约27岁。

Ⅲ级、齿尖大部分磨去,齿质点暴露,约32岁。

Ⅳ级、齿质点扩大,互相连成一片,约47岁。

Ⅴ级、齿冠部分磨去,齿质全部暴露,约53岁。

Ⅵ级、齿冠全部磨耗,齿髓腔暴露,未统计。

3、根据颅骨骨缝的愈合情况推断年龄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隙而由结缔组织所充填。婴儿颅顶各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囟,后囟在出生后两个月闭合,蝶囟在出生后三个月闭合,乳突囟在出生后一岁闭合。

成年人颅骨骨缝的愈合过程开始时是缝隙间结缔组织消失,缝隙缩小;而后波纹的深度逐渐变浅,波线被部分骨性愈合所切断,呈断断续续的曲形波;进而仅见波纹残迹;最后完全消失。同一骨缝在愈合过程中,一般是颅内缝先于颅外缝愈合,男性颅缝的愈合早于女性。

4、耻骨联合面的年龄变化1)第一期(14-17岁)联合面圆突,中部最为凸出,整个联合面由隆嵴与沟组成,嵴的高度可达2-3毫米。联合面的周缘无界限边缘。(2)第二期(18-19岁)联合面中部略低平,嵴尖税圆钝。联合面周缘无明显界限边缘。(3)第三期(20-23岁)联合面中部明显变平,隆嵴更低钝。联合面背侧缘由中部开始出现。(4)第四期(24-26)联合面上的隆嵴仅剩痕迹或完全消失。联合面背侧缘已经形成,腹侧缘正在形成。下端界限开始出现,腹侧面的内下方逐渐形成斜面。(5)第五期(27-28)联合面变得平坦。有些个体的联合面中部轻度下凹。联合面背侧缘完全形成,腹侧缘下段正在逐渐形成。腹侧斜面完全形成,并开始扩大。(6)第六期(29-30岁)联合面平坦。联合面腹侧缘上段正在逐渐形成。上端界限开始出现,下端界限进一步明显,而且显得比较尖锐,呈锐角形。至30岁时,联合面周缘完全形成。(7)第七期(31-34岁)联合面开始下凹。联合面背侧缘向后扩张,使联合面开始呈卵圆形倾向。(8)第八期(35-39岁)联合面轻度下凹。背侧缘开始出现波浪形起伏。一部分男性个体联合面腹侧斜面上段出现中断现象,导致腹侧缘上段缺损。(9)第九期(40-44岁)大部分联合面波形起伏,高低不平。背侧缘明显向后扩张,联合面呈卵圆形。(10)第十期(45-50岁)联合面下凹更为明显,而且显得更加起伏不平,背侧缘与腹侧缘有唇缘形成。腹侧斜面下缘显得较为突出,似唇形。(11)第十一期(51-60岁)整个耻骨出现骨质疏松现象,稀疏多孔。联合面骨质起伏不平,且出现散在性小凹和粟粒样小孔。背侧缘向后扩张显著,如唇形。腹侧缘常断裂破损。(12)第十二期(61-70岁)耻骨联合面显示退行性变化,出现更多的小孔和小凹。

5、骨骼上的其它老年性变化例如,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剑突的骨化以及舌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骨化。由于骨骼内有机成分减少,从而使骨质变薄、变轻、变脆,孔隙增多,气窦扩大。颅顶特别是在顶孔间区呈现出大的卵圆形凹陷区。上下颌骨由于牙齿脱落,齿槽突因缺少功能性刺激而发生废用性的萎缩乃至消失。下颌角的角度增大,与儿童期相似。脊椎骨椎体上、下关节面的周缘骨质增生而形成唇状隆起。骨盆和肩胛骨等部位亦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老年性变化。

6、年龄鉴定结果的表示法(1)具体数字表示法用具体的数字记录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处置预案

. . .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为加强文物安全管理,防范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应对可能发生的文物安全事故,高效、有序的组织事故应急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国家文物和人员财产的损失、伤害,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预防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文物安全工作的监督领导以及应急组织指挥,成立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二、指导思想 文物安全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好日常发掘、库房文物的巡检、督查工作,尤其以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防范为重点,积极主动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搞好文物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督促整改,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文物安全监管 1、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发掘区文物安全工作的部署、协调和处理。 2、根据各级相关要求,积极改善安全防护条件,配备必要的消防、防盗等装备,逐步完善必要的、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 3、开放的发掘区域,必须配置紧急情况安全标志,应急电筒及其他照明设施,并制定游览须知、设置安全警示牌,保证文物和游客安全。 4、强化发掘人员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文物安全技能培训演练,提高防护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程序和措施。 5、畅通信息渠道,发现文物安全隐患,要及时逐级上报,及时处置,防范于未然。 四、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1、在考古工地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公安、消防等部门紧急处理电话,并报告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安排专人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和现场保护,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伤亡、损失。事故单位不隐瞒、谎报或拖延不报,不故意破坏毁灭事故现场和证据,不在事故处理和调查间擅离职守或逃逸。 2、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文物安全事故报告后,对重大事故应按程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正稿)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第三条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考古钻探 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遗址发掘 第五条领队职责

田野考古技术-概述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在考古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田野考古技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有较多机会进行某些内容如绘图、测量、照相、拓片等的操作练习,以便熟悉和掌握田野考古的一些基本技术、技能,为以后从事考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基本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田野考古调查与钻探,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各种堆积层次的分辨方法,遗物遗迹的清理方法,调查、发掘中文字、绘图、照相的方法和技能,遗物、遗迹的整理以及考古发掘报告编写方法等等。 1.韦贵耀:田野考古技术 2.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课堂和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了解和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总论 讲授四节:1.田野考古的含义、对象;2.田野考古在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国内外田野考古简史,扼要介绍科学田野考古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4.当前国内外田野考古技术的新动向。本章重点是使学生明确田野考古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安排4学时。 第二章考古地层学 讲授五节: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考古地层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考古地层学理论对田野考古指导意义和局限性;3.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即文化堆积形成的一般规律,着重介绍地层形成与人类活动的联系;4.区分识辨文化堆积层次的基本方法;5.清理文化堆积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本章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文化堆积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区分和清理文化堆积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安排4学时。 第三章考古类型学 讲授五节:1.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考古类型学的定义、它在欧洲产生的背景、它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它对考古学发展的贡献等;2.器物或其他考古遗存等的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研究物质资料的形态与其用途、制作技术、生活习俗、生产环境、人类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关系,形态演变与上述诸因素发生变化的关系;3.类型学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物品的共存关系,归纳共存器物的组别,按层次关系初分各组别的早晚,确定器别和选择典型器物,确定各器类的型别和式别,根据器物组合和各器类的型、式变化尤其是式别的变化划分期别以及寻找不同类型期别的对应关系等等;4.类型学对研究考古文化传播的意义;5.类型学与地层学的关系和它的局限性等等。本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分析的基本步骤。安排4学时。 第四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讲授三节:1.考古调查的意义、对象;2.考古调查的方法和要求,包括调查前的准备工

一个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工具包

一个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工具包 发掘工具 1.手铲——一件过铸造而成的,以防使用过程中断截。 2.叶形手铲——清理开口特别窄、又有一定深度遗迹单位,如小柱洞等,特别好用。 3.长柄的调羹——可代替叶形手铲。 4.木、竹制工具——性软,有利清理人骨、出土彩陶等各样需小心处理的遗物。竹筷子削尖了也成。 5.小刀——可随时削尖木、竹制工具,削铅笔,割线绳,割草根... 6.刷子——刷除浮土。 7.一个帆布油画工具套(插油画刀、笔等的那种,可以卷起来),可以把这些都包裹起来,美术用品公司一定有卖。木、竹制工具也可以在那买到,制陶工具里找吧!点、挑、刮都有相应的工具。 8.其他工具视遗址性质定。 测量工具 1.皮卷尺——一般工地上会提供,所以不用。 2.钢卷尺——一般工地上就算会提供,也有机会生锈不能用,所以建议自备。 3.线绳数小捆——用于拉基线,一般工地上会提供,我嫌每次找人取麻烦,就自己带。 4.钉子——长短、粗细不同的各一些,可用于拉基线、钉地层标签、修补铁锹,锄头等工具。 5.夹子——用于固定线绳。 6.线绳水平仪——一个挂在线绳上的小装置,有水泡移至正中表示基线水平,很方便,国内工地一般会用罗盘,测视平线以下的基线比较痛苦。 7.铅锤——一般工地上会提供的吧。 文具 1.书写板——非常重要,没它不能画图、记录。工地应该会提供。我是自备的,塑料的,有盖页,一旦下雨,资料不会湿。 2.铅笔——最好多带,用着用着,就给人借走了,用着用着,又不见了。HB、B比较合适,越高B的越软,画的线容易模糊了。在多雨地区,推荐偏H的,画起来印痕深,铅痕退了,还有印痕不是?不过国内的画纸一般都没有含胶、塑料的成分,不防水,建议你让它保持干爽。自动笔记得带笔芯。不过自动笔在泥地里卡壳的机会很高,所以不建议用。

田野考古规程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 一 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二号发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 4,《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报审稿),国家文物局 5,《田野考古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 6,《优秀考古报告奖评奖励办法》,国家文物局 7,《田野考古学概论》,北京大学课程讲义 8,《田野考古学》,于海广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9,《田野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克林.伦福如等著,(中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中译),文物出版社1989年 12,《考古学调查研究ハンドブックス》,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984年(《考古学调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修订、推广与培训 【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作者:赵辉 2012-06-25 1、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原委 和1984年颁布施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相比,2009年10月重新修订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最主要的变化是补充了将聚落考古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标准。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改变,原因是自原《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迅速发展变化。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考古学物质文化年代框架,大多数田野考古项目的目的是获得可供此种研究的资料,田野技术方法是针对获得这类资料设计的。1984年国家文物局制定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主要也是规范这类田野考古活动。 中国考古学中,聚落考古早已有之。自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以来,聚落考古项目虽然不多,却也不绝如缕。但很长时间里,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精力不在这个方面,对聚落考古方法的认真探讨也始终没有展开。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学术界开始了解国外主要是西方考古学的动态,其中也包括西方的聚落考古。另一方面,中国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达成建设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的任务目标已可预期,学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结论其实颇为明了,即需要通过聚落形态研究复原古代社会,从而深化发展中国考古学。随着学术界在这个方面逐渐取得共识,聚落考古工作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大规模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往往面积很大,工作中就需要有对聚落全局的思

考和把握。而为了更好地进行遗址保护规划,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提供聚落结构的相关信息。总之,当聚落形态的田野考古渐成主流之际,就需要一部与之相应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范这类田野工作。这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 北京大学在1980年山东长岛北庄遗址的发掘中提出了聚落研究方向。此后,围绕这一方向上的探讨在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广东银州、浙江普安桥、山西襄汾曲村、陕西扶风和岐山的周原、周公庙等遗址的工作中持续至今,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心得,也收获了许多研究成果。 2003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大举办全国田野考古人员培训班。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全力协作下,培训班在临淄桐林遗址开办。鉴于以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理解,我们将聚落考古的理念、技术方法作为了这次培训的重点。这次培训取得了最好效果,国家文物局给予了肯定。国家文物局在2005年再次将举办培训班的任务委托北大的同时,把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任务也交给了我们。 2008年北大向国家文物局交出修订稿。因其是学术语言和格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将其修改成行政法规的文字表述,并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征求业内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看到的《规程》文本,于2009年10月正式颁布。 2、主要修订内容 新《规程》在原《规程》基础上充实了聚落考古的理念和相关方法、技术的内容,比原《规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是建立在中国考古学整体水平业已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各地考古人员中上水准制定的技术规范。这也是我们修订工作中把握的总原则。 概括而言,新《规程》新增或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汇总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 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 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 9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田野考古规程

田野考古规程

有关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的说明 一 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年来,中国考古学得到极大发展,学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颁发执行一部适应新形势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修订,于2002年组织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前期研究》,进而于2005年春,将修订《规程》任务正式下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接到国家文物局项目委托

书即日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立即组织力量,启动项目。根据计划,整个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自接到委托书后至2005年9月,我们即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相关人员对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修订完善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在综合大家意见,并参考国外有关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或操作手册的基础上,于2006年初形成《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正式条文部分的修订稿。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7月,将《规程》正文修订稿送国内各主要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第三阶段,在对《规程》正文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我们开始编写规程附录,至2007年暑期完成。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田野考古讲义

田野考古学讲义 1.绪论 学习目标:了解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发展简史,懂得田野考古的工作方式,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的概念、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素质,并简单叙述了中外田野考古的发展简史。 本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1、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1.1田野考古学概说 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在几种工作方式中,均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其再现性和保护性,尽可能减少其破坏性和毁灭性(考古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问题)。

田野考古规程 旧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 厦门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印 2007年12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 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第三条 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 考古钻探 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 遗址发掘 第五条 领队职责 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 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2、确定发掘区、布方及编号。 3、指定探方、工地库房和其他工作的负责人。 4、协调各探方发掘进程,掌握全发掘区的地层划分。保证重要遗迹或遗迹群体的完整。对各种遗迹予以确认、编号及验收。 5、对发掘中的疑难问题组织现场讨论,并做出最后决定。 6、决定发掘工作中的其他有关技术问题。 7、写工地工作日记。主持绘制发掘区平、剖面图。 8、主持对全部发掘资料的审查、清点、保管和移交等工作。 9、写出发掘工作情况总结,并对重要遗存提出保护的建议。 10、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工作事故,保障文物安全。 第六条 遗址发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遗址发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与记录遗存的本来面貌。 1、遗址发掘一般采用探方(沟)法。探方(沟)一般取正方向(磁针指向)。探方面积一般为5×5m2,探沟面积一般为2×10m2,根据遗存的不同和需要亦可适当放大或缩小。探方的西南角为探方的坐标基点。探方的东边和北边各留宽1m的隔梁。东北角1×1m2为关键柱。重要遗址应设立永久性总坐标基点。 2、根据土质、土色和其他现象划分地层和遗迹单位,由晚及早,逐一揭露。必须注意遗存间的关系。

田野考古学应用技术实践

田野考古学应用技术实践 一、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应用技术实践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使用对象:考古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40课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王振、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考古技术课的内容包括考古摄影、考古测量和考古绘图三大部分,主要讲授在考古工作中常用的摄影、测量和绘图等技术手段。通过课程讲解与实践,力图使学生了解考古摄影、考古测量和考古绘图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照相机、摄像机、罗盘仪、大平板仪、全站仪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考古摄影和测绘遗迹与遗物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田野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过程中常用的摄影、测量及绘图的原理与方法,为田野考古综合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1课时) 一、考古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考古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考古技术对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四、考古技术课程的设置目的 第一章考古摄影 第一节摄影基础知识(2课时) 一、摄影的诞生与发展 1.摄影的诞生与成像原理 2.照相机的发展 二、数码摄影基础知识 1.数码相机与光学相机的区别

2.数码相机的基本构造 3.数码摄影相关知识 4.数码相机的使用与维护 三、摄影用光 1.室外自然光 2.室内自然光 3.人工光 四、摄影的取景与构图 1.画面要素 2.取景与构图 教学形式:讲授 第二节田野考古摄影(3课时) 一、田野考古拍摄内容 1.考古调查拍摄内容 2.考古发掘拍摄内容 二、田野考古摄影方法 1.拍摄前准备 2.田野考古摄影基本方法 1)光线的运用 2)画面的处理 3)构图与布局 4)低空摄影技术 5)图像存储 6)注意事项 教学形式:讲授与实践结合 第三节室内文物摄影(4课时) 一、背景的选择 1.背景的选择 2.背景的铺设 二、器物的摆放

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的浅析

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的浅析 /h1 1田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技术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田野考古发掘作为文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升其文物保护技术水平,才能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知识,文物保护技术包含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在保存过程中,文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损坏,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损坏。如古建筑、石窟寺等因维修不当或拆除无法恢复原有面貌,铜铁器、书画等由于保护力度不足产生破损等情况;二类是自然因素损坏文物,如风、雨等。自上个世纪初,田野考古学提出后,我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初田野考古主要是对地面遗迹、遗物进行勘察,并遵循地图展开调查,必要时,可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地图测绘,将其作为记录文件。随后,田野考古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主要以发掘为主,并进行调查对象与范围的不断扩展,选用的方式也愈加完善。文物保护技术作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其技术水平,才能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2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分析 作为田野考古最重要及最常见的方式,在对田野发掘前,必须严格遵循发掘目的并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路线的设计,确保文物的安全性遗址发掘与墓葬发掘是田野发掘最常见

的两种类型。“探方”法是遗址发掘的具体方式,也就是将发掘区进行多个相同正方格的划分,根据不同因素进行探方内文化层的设置,一般按照土质、土色及结构进行划分。发掘时必须遵循相应的顺序,如由上到下等。遵循由晚到早的原则对探方内每层下出土的遗迹,如灰坑、房基、道路等进行一个个的清理。发掘时应收集出土文物,如石器、骨器、陶器等。在发掘墓葬时,必须先对墓葬埋葬的土层进行确定,并对其形制、结构进行确定,随后将墓具、尸骨与随葬品进行清理。通过地层学与类型学方式的利用,可以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室内整理工作的顺序开展。首先选用合理的文物保护方式,分类、修复及统计获取的文物,可以通过相关文物保护技术,加大修复力度,并对文物年代、信息进行确定。在选用文物保护技术对田野考古发掘文物进行保护时,应重视修复技术的应用。在砖石结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如出现整体歪闪现象,可以先进行定点、定期观测,如加固后已经稳定,就可以不再进行地基加固。当墙体出现裂缝等问题时,其保护方式可选用加箍、灌浆,并剔补砌体残缺位置,当不能进行剔补处理时可拆除局部或全部,并根据原貌进行重新刷砌。选用新材料与新技术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可以不对文物历史价值进行损坏,如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及强度等,并具有可逆性等。本文主要以上蔡县积石积沙楚墓为例进行分析。郭庄楚墓在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距离3公里。作为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蔡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叔度建立了蔡国。 因蔡国与楚国相邻,在被楚国吞并后,在这里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相互融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本文所介绍的郭庄楚墓,为战国贵族墓。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在省、市、县级文物部门的相互配合下,开始考古发掘郭庄楚墓。墓葬发掘分为两个,为1号墓和2号墓,两墓南北并列,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主墓为1号墓,居位于南部,是一座大型积石积沙墓,地面残存封土厚2m,墓室口部东西长25m、南北宽17m、深

《考古与人类》大学生网课

文档基本上包括了所有课后问题的答案 不过因为是乱序,所以只好下载下来然后通过word关键词搜索法,方法如下,把题目复制到word 搜索框,就会弹出。如果搜索不到可以删除若干个修饰词,只留下几个名词再次搜索 第1章 问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答案:中国墓葬史 问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 答案:人类起源与迁徙#文明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起源与发展 问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 答案:有故事性#寻宝情节#空间感鲜明 问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 答案:错误 第2章 问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 答案:挖坑深埋 问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 答案:西汉 问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 答案:凿山为陵 问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 答案:碎陶片 问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 答案:正确 第3章 问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 答案:获取资料的方法 问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 答案:传世品 问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 答案:人类学

问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 答案: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问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 答案:错误 第4章 问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答案:铁器时代 问题: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 答案:打制 问题:人类最早的“四大发明”发生在()时期。 答案:新石器时代 问题:青铜的优点是()。 答案:熔点低#硬度大#铸件不易出砂眼 问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以及武器。 答案:正确 第5章 问题:考古学是用()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科学。 答案:实物资料 问题:遗存可以分为()。 答案:遗迹和遗物 问题:考古学中发现的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属于遗迹范畴。 答案:错误 问题:考古学中发现的房屋、村落、道路属于遗迹范畴。 答案:正确 问题:考古学越来越重视对古代文物和古代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 答案:正确 第6章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 陈洪海副教授 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 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 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 实物性; 非文字; 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 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资料的阐释 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 1-1-1-3-1,分析的方法 1-1-1-3-2,比较的方法 1-1-1-3-3,复原的方法 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 1-2-1,田野考古的内容 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 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 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 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 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 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 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 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 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 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 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的发掘 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 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

考古探索与发现尔雅完整编辑规范标准答案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的?(C) A.、胡适 B、王懿荣 C、王国维 D、梁思成 单选题]中国发现甲骨文是在哪一年?(B) A、188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多选题]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AC) A、作宾 B、傅斯年 C、王威 D、梁思永 [判断题1三次文物大发现之前国内历史学的学者们主要是根据纸本文献进行研究的。(√)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 1.2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 [单选题]以下哪项出现时间最早?(C) A、铜器 B、铁器 C、石器 D、银器 [多选题]考古学上的遗存包括(AC)。 A、遗迹 B、遗失 C、遗物 D、遗留 [多选题]以下属于遗物的是(ABC)。 A、生产的工具 B、武器 C、装饰品 D、墓葬 [判断题]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是人类的制品(×) [判断题]进化论的提出为形成科学的考古学创造了条件。(V)

1.3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 [单选题]伴随磨制石器产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B)。 A、工业革命 B、农业革命 C、商业革命 D、医学革命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BC)。 A、以商业为生 B、打制石器为主 C、以渔猎采集为生 D、铜石混合石器为主 [多选题]新时期区别于旧石器的特点包括(AD)。 A、磨制石器 B、以渔猎采集为生 C、靠自然为生 D、陶器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或者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还原历史的一门科学。(√) [判断题]旧石器是以磨制为主的。(×) 2: 考古学概述(- )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考古学家?(D) A、张忠培 B、苏秉琦 C、严文明 D、王小波. [多选题]中国的三个为人称道的领域是(ABD)。 A、航天 B、体育 C 新闻 D、考古 [多选题]可能给考古造成危机的是(ABCD)。 A、修大坝 B、铁路建设 C、农业用地 D、旧城区改造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为加强文物安全管理,防范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应对可能发生的文物安全事故,高效、有序的组织事故应急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国家文物和人员财产的损失、伤害,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预防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文物安全工作的监督领导以及应急组织指挥,成立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二、指导思想 文物安全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好日常发掘、库房文物的巡检、督查工作,尤其以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防范为重点,积极主动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搞好文物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督促整改,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文物安全监管 1、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发掘区文物安全工作的部署、协调和处理。 2、根据各级相关要求,积极改善安全防护条件,配备必要的消防、防盗等装备,逐步完善必要的、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 3、开放的发掘区域,必须配置紧急情况安全标志,应急电筒及其他照明设施,并制定游览须知、设置安全警示牌,保证文物和游客安全。 4、强化发掘人员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文物安全技能培训演练,提高防护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程序和措施。 5、畅通信息渠道,发现文物安全隐患,要及时逐级上报,及时处置,防范于未然。 四、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1、在考古工地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公安、消防等部门紧急处理电话,并报告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安排专人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和现场保护,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伤亡、损失。事故单位不隐瞒、谎报或拖延不报,不故意破坏毁灭事故现场和证据,不在事故处理和调查间擅离职守或逃逸。 2、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文物安全事故报告后,对重大事故应按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