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特点第一与哲学密切联系第二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第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代表孔德(法)斯宾塞(英)

3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特点第一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

第二研究问题越来越具体化专门化

代表涂尔干实证主义法国自杀论

韦伯反实证主义德国

芝加哥学派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

4当代西方社会学

20世纪40年代至今

特点第一中心转向美国第二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第三分科化第四方法科学化第五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增大

分类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实践原则

(2) 思维方式的辩证性

(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4)价值理想性

(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

严复

2 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

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1)立足中国国情(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3)

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2社会学方法特征(1)动态性(2)整体性(3)经验性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 研究的逻辑过程

2社会学的解释

(1)概念和变量

(2)假设

(3)变量测试和分析

(4)假设检验

3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1)问卷调查发(2)田野调查法(3)实验法(4)历史比较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丶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丶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3社会的要素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丶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

4社会的功能

(1)整合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丶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1 宏观社会结构

(1)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丶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具体来说社会制度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2)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社会制度从宏观上确立了个人关系丶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

(4)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较低层次的关系非正式的

(5)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微观社会结构

(1)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丶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微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丶相互作用的模式。

3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1)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丶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3)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有以下关系(继承丶变异丶中断)

(4)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丶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基本关系(交叉与渗透丶制约丶促进丶转化)

(5)区分良性中性恶性社会运行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丶协调性原则丶满足需要的原则)(6)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纵向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1 社会生存方式

2公社社会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3社团社会建立在非人情的丶正式的丶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概念含义广泛意义上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2)共享性(3)象征性(4)全括性(5)整体性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1象征符号

2价值观念

3 规范体系

4物质文明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1 认同功能

2 规范功能

3 整个功能

4 涵化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2 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3社会化与个人化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

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

3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镜中我”理论美,库利(2)“角色扮演”理论美,乔治.米德

(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5)生命历程理论

4 社会化的生物条件及社会条件

(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5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2)学校(3)工作单位(4)大众传播媒介(5)同龄群体

6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过程(1)早期社会化(2)成人继续社会化(3)代沟问题

社会化的内容: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

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

1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丶身份想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丶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2分类(1)先赋角色与自获角色(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3角色扮演过程

4角色冲突与协调角色失调类型(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角色协调的基本原则(1)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的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根据主流社会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价值合理性程度(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第四节人的个体化

1 个体化的意涵

2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

3个体化的机制自主机制丶能动机制丶选择机制丶创新机制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丶个人与群体丶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2)角色理论(3)参照群体理论(4)戏剧理论(5)社会交换论

(6)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 社会互动的情境 2社会互动的过程3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

1社会互动的维度

(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互相依赖程度的大小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 频度

2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2)竞争(3)冲突(4)强制(5)顺从与顺应

第四节集体行动

1集体行动及其特征

集体行动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动者相互依赖

2集体行动理论

(1)基本条件说(2)模仿理论(3)感染理论(4)紧急规范理论

(5)匿名理论(6)控制转让理论

3集中典型的集体行动

(1)恐慌(2)谣言(3)就行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1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与社会互动的关系:(1)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2)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2 社会网络的类型

分类标准

3社会网络的功能(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4社会网络分析

第二节社会群体

1 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 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血缘群体丶地缘群体丶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3社会群体结构和过程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吸引其成员,并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2)群体规范(3)群体内部关系(4)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1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有限(2~30人)(2)成员间有直接的丶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2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2)负功能

3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1婚姻家庭及其发展

2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3家庭功能与家庭问题

功能(1)生理需要满足功能(2)社会延续功能(3)经济协作功能(4)社会化功能(5)保障功能

问题(1)夫妇关系问题(2)代际关系问题(3)核心家庭问题

第九章社会组织

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狭义:指人们为了实现不了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的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1构成要素:(1)规范(2)地位(3)角色(4)权威

2社会组织的类型

常见组织分类

按功能目标分类(1)经济生产组织(2)政治目标组织(3)整合组织(4)模式维持组织以受惠者为基础进行分类(1)互惠组织(2)服务组织(3)经营性组织(4)公共性组织按组织谋求人们顺从的方式(1)疏远型组织(2)功利型组织(3)道德型组织

按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进行分类(1)长链组织(2)媒介组织(3)集约组织

我国社会组织分类

以产业为标准(1)第一产业组织(2)第二产业组织(3)第三产业组织

以机构编制为标准(1)国家机关编制的物质(2)国家事业编制的组织(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第二节社会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

含义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内部的各职位丶部门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确定的丶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内容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

组织结构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2)有效管理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

(5)责权对等原则(6)精简与效率原则(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

2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1)直线职能结构(2)矩阵组织结构(3)事业部组织结构

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正功能对工人(1)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2)过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3)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4)提供独立的机会

对管理工作本身(1)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2)减轻管理者工作负担(3)提供工作满意度负功能(1)抵制变革(2)目标冲突(3)遵从行为的问题(4)谣言问题

3 科层制

(1)含义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

(2)特征①明确的分工②明确的职权等级③明确的规章制度④私人关系与公务关系的分离⑤量才用人⑥权力依附于职位

(3)优点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缺点忽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缺乏灵活性应变性导致官僚主义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丶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活动,其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2 组织管理理论(1)组织系统理论(2)组织权变理论(3)组织经济理论

3 组织管理方式(1)家长制管理方式(2)科层制管理方式(3)官僚主义问题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1 单位组织及演变

2 民间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

1 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体系,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3)组织设置(4)权力体系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1)制度的普遍性(2)制度的特殊性(3)制度约束的集体性(4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1社会制度的层次

2类型(1)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2)内在与外在制度(3)制度规范的类型

3 功能(1)制度规范的功能(2)制度的功能机制

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1 制度创新

2制度变迁

3 制度变迁的动力(1)国家(2)集体行动(3)交易费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呢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社会差别是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

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中的的时各个扭结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3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的机制

1分层方法和标准

2阶级关系与分层结构

第四节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2)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3)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4)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5)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先赋因素(2)人力资本(3)文化资本(3)文化资本(4)社会资本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1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2社区的类型纵向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同时兼顾时间因素

(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划分空间特征

3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1社区地域环境

2社区人口

3社区文化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

1 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

2 城市社区建设

3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节虚拟社区

1 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 虚拟社区的特征(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3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1社会变迁的类型

(1)依社会变迁规模

(2)依社会变迁的方向

(3)依社会变迁的方式

(4)依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自然环境(2)人口(3)社会制度(4)社会价值观念(5)科学技术(6)经济

3社会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4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1 含义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一满足整合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历史进程(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3)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和整合(2)理性化(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7)全球化

城市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伴随着非农产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1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定义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偏激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行为的行为

社会越轨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3)违规行为

2产生原因(1)心理学解释(2)生物学解释(3)社会学解释

3社会越轨的控制

第二节社会控制及其类型

1 社会控制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作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特征(1)普遍性阶级性(2)统一性强制性(3)多重性闭环性

3社会控制的类型(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2)硬控制与软控制(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5)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4社会控制的功能(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规定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被统治阶级的被统治地位),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1社会控制手段(1)组织控制手段(2)制度控制手段(3)文化控制手段

2社会控制过程(1)决策环节(2)实施环节(3)监控环节(4)反馈环节

3社会控制的度三个维度(1)控制力度(2)控制刚度(3)控制网络致密度

适度社会控制及其衡量视角

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1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社会工作是指社会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针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jin如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功能(1)恢复功能(2)协调功能(3)稳定功能

价值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对象是指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人、群体和社区

2内容(1)社会福利(2)社会服务(3)社会保险(4)社会救济(5)救灾工作(6)社区工作(7)社会工作教育(8)社会工作行政(9)国际社会工作

3方法(1)个案社会工作(2)团体社会工作(3)社区社会工作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1社会保障的含义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

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1)就业保障制(2)普遍保障制(3)储蓄基金制(3)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4)储蓄基金制(5)雇主责任制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意义

(1)增进了人的平等

(2)维护了社会公正

(3)有利于社会稳定

(4)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1 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1)秩序关怀(2)民生关怀(3)风险关怀(4)结构关怀(5)价值关怀(6)历史关怀

2关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定义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1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1)社会有机论(2)社会团结论(3)社会整合论(4)社会冲突论(5)发展理论(6)现代人理论(7)社会公正论(8)风险社会论(9)社会主义本质论(10)社会福利论

2与侠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1)社会福利论(2)公民社会论

3 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

(1)善治的观点(2)制度主义观点

(2)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城市化(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城市化 一、概念题 1.城市化(中财2012年研)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问题 答: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简答题 1.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中财2010年研) 答:(1)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

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散播到农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等,又必然引起农村地区发生变化。从物质方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所有这些,都促进着农村的城市化。 2.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北科大2010年研) 答:(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设置)【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12.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的含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设置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设置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2)社会规范体系 ①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 ②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习惯或常规具有以下特征: a.习惯或常规是人们在多次的往复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性等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点。 b.习惯往往是在人们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时所能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手段。 c.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自动遵守的过程。 d.习惯或常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性较弱,但是一种习惯或常规的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较强的维护力量,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③规则与社会习俗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同,它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规则的设立,常常是为了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④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又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a.与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b.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都受到社会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c.宗教规范的维持,来自于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还受到政治的或宗教的权威的影响。 ⑤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纂。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其强制性与一般规则的强制性或外在性不同,来源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有专门机构来执行与维护。 (3)权威与地位结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社会学 第一章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 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 A 历史时代根据: 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 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 A 国外 (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 (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2.中层理论 3.社会化 4.性别角色 5.城市化 6.虚拟社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工 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 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 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

重要原因。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1)自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 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 城市化的国家。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 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 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 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 (三)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②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2.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