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临桂中学李慧琴

一、教材分析、处理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及这种流动性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目标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

(3)正确认识(实验)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过程的艰辛。本节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细胞膜结构模型学生分组及教师演示材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

[评价反馈]

1、精选练习

(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能伸出伪足,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作用

D.细胞识别

(2)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

(3)1925年C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组成。

(4)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37 ℃水浴中保温40 min后,融合细胞上的两种颜色的荧光呈现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脂质(3)磷脂双分子层(4)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

九、教案设计反思

1.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本节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教育,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将各位科学家实验的资料,再加工成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从中学习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象—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总结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育学生创造的激情。教师必须设置好探究历程的梯度(如:补充磷脂分子结构与特性的知识),并且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并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创新提供帮助,使其能享受成功喜悦,激发并能维持学生的创造热情。

3.以活动促发展,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本节既有资料探究,小组讨论学习的活动,也有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模型制作等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生学习方式多样,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要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学生学得既灵活又实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解读】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基础知识回顾】1生物膜静态模型的提出: ⑴19世纪末,欧尔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⑵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红细胞膜成分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192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层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⑶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199年,罗伯特森在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学者的工作,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中间的亮层是

分子,两边暗层是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的统一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⑴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科学家对罗伯特森的模型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⑵后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全是全部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 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⑶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燃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燃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研究细胞融合。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模型,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的。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有重要的功能。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有密切关系。除糖蛋白外,细胞表面还有。 重难热点归纳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一节就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得实例”所反映得生物膜对物质得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得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得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得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得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得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与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得主导地位与学生得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得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得历程,切身感受科学得魅力,保持强烈得探究科学得激情与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得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得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与方法得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得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阐述科学发展得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得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得推理与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得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得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得观点瞧待科学,树立辨证得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得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②生物膜得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得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得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 1【设计思想】 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6.2 互动探究过程,拨开知识迷雾 6.2.1 分析资料,进行科学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方正一中王秋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课题: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学习重、难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 【课前预学】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对生物膜的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并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层. 3.1959年罗伯特提出了单位膜模型:生物膜都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结构,不能解释生物膜的许多. 4.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蛋白质并不是在脂质表面,有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5.1970年科学家将人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刚融合时杂交细胞的一半发光,另一半发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说明.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并且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7.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城的糖蛋白,叫做.该物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 【学习活动】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明治”结构模型的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 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________ 。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 6.资料六: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 ____ 。 7.资料七: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结构的_____ 模型。 典型例题8.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10.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___________朝 向两侧,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1.蛋白质有的_________ 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有的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__ 与 __ 结含形成的 __ ,叫做 糖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_____ ___ 作用;糖被与 _____ 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 __ 和_______ 结合成的 ______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主设计人:秦铁军使用时间:审核: 1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王海荣使用人:高一生物组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课前自主预习】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 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_____________。 4.1959罗伯特森年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的态模型。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 ___________朝向两侧, 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形成的,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和结合成的。 5.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6.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自测】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到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且学生了解到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本节将深入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本节的重点是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让学生自己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资料一: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资料二: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师:从资料1和2中我们可以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三: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推论? 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教师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并且画出来 师: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像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布的呢? 生: 资料四: 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亮-暗三层结构。 资料五: 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资料六: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 师:请学生构建生物结构,并画出来 生: 本节课以资料和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以探索者、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西北工业大学附中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描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教材在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这一部分时采用提出疑问,根据实验观察依据提出假说并质疑或者证明假说是否成立的叙述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生物膜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当时科学家在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领悟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等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的基础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它是理解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也是了解细胞代谢的基础。对以后章节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总结法,自习法,讲述法。 总体设计思路:在生物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主要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研究;细胞膜中的组成物质的排列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位置;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探索。每个问题的探索基本涉及提出问题,实验和观察,提出假说,验证实验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教师提供实验事实,引发学生探索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按以上五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从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提炼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如果让你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会选择哪种呢?用哪种材料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呢? 展示资料: 塑料袋:无毒、无味、无臭,符合食品包装卫生标准。聚乙烯薄膜,轻盈透明,具有防潮、抗氧、耐酸、耐碱、气密性一般,热封性优异等性能。 普通布:用麻、棉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的材料。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惠州市小金口中学 王静仁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认识细胞器和细胞膜,对“膜”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章第一节中讲解了“跨膜运输实例”,同学们从现象上初步认识膜的功能。本节内容可看做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呼应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则,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同时又为后面更深入讲解生物膜运输功能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了历代科学家如何抽丝剥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逐步修正对生物膜的认识,最终归纳得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流动镶嵌模型描述了生物膜结构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理解科学家认识生物膜的思维推理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生物膜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科学家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突破地将教学重心推至科学家如何发现、认识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的内容上。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等手段,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呼应课文中科学家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实验的意图和逻辑推理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验中获取直接经验,深刻认识课文知识内涵。

胡萝卜素萃取 结论:膜由脂质组成 课文:不同物质穿膜实验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为连续两层 课文:提取脂质分布为单 分子层实验 纸巾小魔术演示实验 结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构成 颜料溶液流动混 溶演示实验 课文: 电子显微镜观察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修正 不足 生物膜是静止的观点 课文:不同颜色荧光标记 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构建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可以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 糖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习题(1)

第4章第2节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 A.糖类和脂质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D.蛋白质和核酸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及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可以得知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 答案: C 2.红苋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呈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苋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 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解析:将红苋菜的叶片切块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花青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和液泡膜。加热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结构被破坏,选择透过性丧失。 答案: C 3.如右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细胞的识别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 过程,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结构进行信息传递 B.c分子的特点是有亲水的脂肪酸尾部和疏水的磷酸头部 C.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图中b、d有关 D.构成生物膜的a、b、d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解析: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即图中a。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A正确;图中c为磷脂分子,其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B错误;细胞按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排出物质的过程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磷脂分子有关,C正确;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D正确。 答案: B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 三维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1.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3 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4 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

6.课堂小结7.练习巩固

附板书设计: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 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 模型建构: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3.docx

课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 程 与 方 法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屮,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 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 方法 学案教学 教具 准备 ppi幻灯片 教学过程教学札记K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K提示R 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儿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 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

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 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K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K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K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K学生活动6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K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 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 修正。 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 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 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备课札记K问题(边问边讲述)1 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 双层这一结论的市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 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 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岀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K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冋答,教师提示。 K提示U 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屮,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 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