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 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 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 年 6 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 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 年 7 月至 1943 年 2 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 年 9 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 年 2 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 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 年 7 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德国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战胜利的规模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

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0年春期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课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第16课冷战课后巩固练习题 1.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世界已分为‘集权政治’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是否推广霸权主义 2.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元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与该材料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成立D罗斯福新政 3.造成德国于1949年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原因有() ①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②德国的民族矛盾激化 ③“柏林危机”的发生④美苏冷战的开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从1948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亿多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货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遏制了苏联向西欧扩张势力D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5.柏林墙玩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经济原因D柏林墙的出现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6.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句话中,后一个“战争”指() A冷战B朝鲜战争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 7.有人这样形容美苏冷战:“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建立 D.华约的建立 8.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人提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同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的政策是()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 A.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B.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 C.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D.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九上 部编历史 第13课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 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 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 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 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 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 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 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 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 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欧洲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了解庄园制度的变化 2、能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和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0-63,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找11世纪后欧洲的农村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2、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3、概括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时间、过程、作用) 四、【合作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当堂训练】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农村通过哪一运动扩大了土地面积,同时取得了自治权( ) A.圈地运动 B.垦殖运动 C.采邑改革 D.自由运动 2.14世纪以后,领主直领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领主经营不善 B.农奴纷纷出逃 C.城市的重新复兴 D.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渗透 3.14世纪中叶以后,通过建立租地农场,成为租地农场主的是( ) A.国王 B.封建领主 C.富裕农民 D.骑士 4.能够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场所是( ) A.封建庄园 B.乡村市场 C.手工作坊 D.手工工场 5.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某些城市,其市民借着取得特许状而得以选举市长、成立市议会和建立城市法庭。根据上述情形,可知这些城市的市民取得的权利有( ) A.宣战、结盟及媾和权 B.行政、立法及司法权 C.募兵、征税及教育权 D.咨议、审查及复议权 6.15、1世纪之交,欧洲农村的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是( ) A.货币地租消失 B.出现了最初的无产者 C.新的领主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 D.富裕的作坊主扩大生产规模 7.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 ) A.生产规模上 B.生产组织形式上 C.技术分工上 D.雇工素质上

2020届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

第16课冷战 一、填空题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它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4.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5.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6.1955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二、选择题 7. 有人这样形容美苏冷战:“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的建立 D. 华约的建立 8. 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C)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人提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 ) A.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同 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 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的政策是( A ) A. 马歇尔计划 B. 杜鲁门主义 C. 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题含答案-1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 2.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可见,贵族、教会、农民等进行垦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号召 B.领导人物的号召 C. 物质利益的驱动D.科技的发展 3.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 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材料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 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 D.经济得到了发展 6.14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 南部朗格多克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也远销东方。这反映了西欧() A.远程贸易的发展 B.城市的发展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科技的发展 7.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 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应是() A.大化改新 B.远程贸易 C.手工工场 D.垦殖运动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部编 人教版 九年级下 第16课 冷战 教案

第16课冷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了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进而认识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冷战的表现和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评价冷战,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美苏争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著名香港乐队Beyond创作并演唱了《AMANI》这首歌,抒发了对和平长久的渴望,也警示了人们必须要以自己的努力斗争来争取和平。歌名“AMANI”源于非洲语,是“和平”的意思。歌词中,“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是“我们爱你”的意思,“TUNE TAKE WE WE”是“我们需要你”的意思。在当今社会,世界依旧存在不和谐音符的根源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冷战》,了解那段既缓和又紧张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一)冷战的发生 1.材料展示: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进行了回击,他说丘吉尔“是要在盟国中散播纠纷的种子”,“是号召 同苏联进行战争”。 教师讲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得紧张。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暗示社会主义带来的威胁,而斯大林的指责也预示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的到来。这则材料向我们证实了美苏盟友关系开始破裂,而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启了美苏“冷战”的时代。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冷战的相关知识。 师生归纳: 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敌对,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目的为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6课 冷战教案

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掌握冷战的定义以及冷战的原因。 2.知道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影响,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3.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 4.分析冷战的影响,启发学生感受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

如何认识冷战的原因和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创设情境法、知识结构法、列举归纳法、对比分析法。1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第一个“战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战争指的是“冷战”。什么是冷战?1946年1月20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成是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敌人,提出“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作‘冷战’”。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__美、苏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__对峙__与__竞争__状态。 2.二战后,__美国__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__社会制度__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4.1947年3月,美国总统__杜鲁门__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1.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 2.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的基本史实。 3.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预习案】 【自学导航】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穆罕默德阐述了__独尊安拉__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__穆斯林公社__。 3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__麦加__。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__穆罕默德__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4.至__8世纪中期__,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__疆域最大__的帝国。 三、阿拉伯文化 5.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__智慧宫__”,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6.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__阿拉伯数字__”,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7.阿拉伯人著的《__医学集成__》和《__医典__》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8.脍炙人口的《__天方夜谭__》,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探究案】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 第- 1 -页/共3页

【探究一】 1、简述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谈谈你对伊斯兰教创立的感悟。 活动: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630年,占领了麦加城。 感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反映了阿拉伯人渴望实现统一。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阅读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分析阿拉伯学者创造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的原因。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 做出了哪些贡献? 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设立“智慧宫”、以 黄金支付稿酬等。阿拉伯学者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 贡献: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 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 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巧妙, 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④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 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检测案】 1、以下哪个地方是穆斯林一生中最希望拜谒的地方 A.麦加大清真寺B.“哭墙” C.巴黎圣母院D.圣索菲亚大教堂 2、麦加之所以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是因为() A.那是穆罕默德最初传教的地方 B.那是穆罕默德病逝的地方 C.那是穆罕默德最早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方 D.那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国家的性质是() A.政教分离 B.政教合一 C.世俗政权 D.宗教政权 4、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 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

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教案【最新整理】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冷战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与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对峙 教学难点:冷战的含义、冷战发生的背景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教师出示材料: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师:同学们,请看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说一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是什么关系。 生:并肩作战的盟友。 师:斯大林的话说明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斯大林预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可能要发生变化。由于意识形态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英、苏等国分别控制了原来被轴心国占领的地区。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美苏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那么,美、苏是如何对抗的?它们的对抗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冷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含义和冷战发生的背景。 归纳总结:(1)冷战的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发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一落千丈,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大增,成为当时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东欧、亚洲、拉丁美洲诞生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绊脚石。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 材料一: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难点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型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与庄园经济有何区别?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史料1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 教师: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教师:新开垦的土地如何管理? 学生: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这些新开发的地区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史料214世纪早期,西欧出现饥荒,接着是瘟疫,人口急剧减少,许多农民和庄园主的财产至少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变化的经济条件再次要求调整契约安排。留住佃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租金减少奴化义务……劳动服务不可避免地被货币租金支付所取代,土地被佃户和(或)接受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地寻找他们的工作。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至21课知识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思维导图】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程标准:讲述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 1、农业的新变化: (1)11世纪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发地区地区也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出现租地农场。 (3)租地农场特点:农场主与农民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剥削关系。 2、手工业新变化:出现集中手工工场;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出现: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中富裕农民、骑士和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兴起背景: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 、 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4.性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 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有继承,更有创新。 6. 意义或影响: (1)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2)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 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但丁 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 (1)《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表达的思想: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 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3.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达·芬奇 1.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2.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指的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四、莎士比亚 1.文艺复兴向外传播时间及范围:15、16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2.莎士比亚的成就及体现的思想内容 (1)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2)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课程标准:讲述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的相关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描述了东方的富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业因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所有重要传统商道。 4.客观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导航技术及造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1.迪亚士和他的航海:(1)时间:1487--1488年(2)资助国:葡萄牙(3)路线:1488年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4)成就: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及航海成就:(1)时 间:1497--1498(2)资助国:葡萄牙(3)路线及成就: 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及航海成就:(1)时 间:1492年8月(2)资助国:西班牙 (3)路线及成就:1492年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等。 4.麦哲伦船队及航海成就 (1)背 景: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达到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 (2)时 间:1519--1522(3)资助国: 西班牙 (4)路 线: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实现全球航行。 (5)意 义: 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 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考试测试卷(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测试卷 选择题 1.13—14世纪,他们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他们”指的是( ) ①贵族②富裕农民③骑士④乡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① D.①③④ 2.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农,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C.农业资本家租来土地,雇用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冲击了旧的生产方式 D.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村货币关系发展的结果,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 3.“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土地集中成为趋势:14世纪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租地农场”这一内容的主题是( ) A.庄园经济的发展 B.11世纪后欧洲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C欧洲封建社会农村状况的集中呈现 D.欧洲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4.欧洲农村发生变化的同时手工业也发生变化,下列变化符合当时实际的是( ) ①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②手工业者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③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④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15世纪,英国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民,在自己的家中接受呢绒商人的订货,有的将羊毛去污梳理,有的纺线,有的染色,有的织呢,而羊毛商人则收集成品投放到市场。这反映的是( ) A.小作坊生产 B.分散手工工场生产 C.集中手工工场生产 D.租地农场生产 6.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其突出表现为( ) ①庄园劳役量不断增加②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③农奴可通过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④农奴被禁锢在庄园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 A.地位得到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 教案

课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学目标: 1、知道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把握冷战的定义、背景(原因),美苏之间相继产生的竞争局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3、指导分析冷战的影响,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及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冷战原因和两极格局形成影响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检查作业,复习上节内容并小结。 请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哪些主要战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是何时及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9年9月 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主要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东方战场。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导入本课:提问有谁知道丘吉尔“铁幕演说”,请来给大家说讲讲? 欣赏视频,然后小结。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和平砥柱》,被称为“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请看第16课。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冷战政策?它有何表现?【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其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2、德国是怎样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的?【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 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3、请简要概括两大军事组织名称、建立及其影响。【1949年,美、英、法等12 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 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双方组织都立约规定共同维护各自的成员国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