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一、萌芽时期

1、先夏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

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这期间,夏朝

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

城。直到北宋时期才突破了大梁城的城市规模。据记载。魏国曾“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成为“拥土二千里,带甲三十六万”的强盛国家。开封这一繁华就是一百三十多年,直到气吞山河的始皇出世。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投降,魏国灭亡。开封城第一次被大水吞噬,中原当时最富庶的城市魏都大梁一下子成了废墟,魏国的公子王孙成了强秦的阶下囚。一百年后,司马迁到大梁采风吊古,寻觅信陵君的足迹,不禁哀叹大梁城已成“大梁之墟”。真是成也鸿沟,败也鸿沟。

断壁残垣、荒草丛生的昔日魏都已告别繁华好多年,直到一位久慕信陵君的高义的王爷的到来,才又一次焕发了生机。他就是汉景帝的弟弟,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梁王刘武。富甲天下的梁王把家安在了传说中的“大梁之墟”,后来他的家被人们称为梁园,于是有了“梁园虽好,不是我家”的千古一叹。

4、隋唐

开封的真正繁荣,在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以后。开封漕运是因为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四通八达,当年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到洛阳,急需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的控制。从公元605年开始,至610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大兴修渠工程,仅用了短短六年的时间,便开挖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达今杭州,北达今北京,全长5000多华里,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并一举改变了华夏江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即唐宋时所称的汴河,为大运河的中腰河段,是南方的物资和商旅从水路到洛阳和长安的必经之地。而开封就坐落在汴水上,使得开封成为“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河江都之转输”的重要交通枢纽,由此开创了开封繁盛的历史,开封成为世界名都的帷幕终于拉开了。

代隋而起的唐王朝“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将江南财赋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长安,从而为大唐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紧随其后的藩镇割据,战乱不休,造成人口大量南徙,经济重心南移,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成为政治角逐的中心。当传统的政权中心西安、洛阳因“安史之乱”而相继衰败之后,得天独厚的汴州地位日升。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池,并于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于此。这标志着这里不再是治理一方的州治,而上升为管辖汴、宋、颍、陈、濮六州的军政要地,成为一方繁盛的经济和军事重镇。唐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5、五代

五代的战乱并没有能影响开封“关东冲耍,地富人繁”地位,连不肖的“儿皇帝”石敬塘都知道“大梁天下之要会”。五代时期除后唐定于洛阳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国都定在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说明此时的开封正式取代长安、洛阳而成为全国政治、

军事中心。梁都开封完成了中国政治中心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地区转移的历史进程,对开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鼎盛没落时期

开封城北,马嘶风啸,一场酝酿已久的王权交替正在陈桥驿上演。33岁的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轻而易举地举夺取了七岁帝王的皇位,建立了北宋政权。这一年是公元960年。从此,在公元十世纪的世界版图上,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富庶的城市——北宋东京。

宋人范镇在《东斋记事》中记录了一件事,吴越王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了一条价值连城的犀牛腰带,而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三条宝带,汴河一条、蔡河一条、五丈河一条。北宋东京周围的水运交通网更加完善,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城里穿过,称“四水贯都”。而东京就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运四河的中心。当时开封的百万兵民皆赖四河的漕粮为生,尤其是汴河作用犹大。自汴河清明开航到冬季停运,日以继夜地为东京城输送着物资,维系着东京人精致高雅的生活需求。通过汴河漕运,南方的粮食丝帛,南海的奇珍异宝,大半个中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抵京城,东京逐渐成为一个万国咸通的豪华都会。

北宋时期,开封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

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的兴盛,得益于水运的通畅;开封的衰败,亦因水路的淤塞。公元1127年,历史将巨大的厄运抛向了开封。金人大举南侵,靖康事变,北宋随之灭亡,开封这座“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富丽甲冠天下”的大都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开封留守杜充以水代兵,扒黄河大堤以阻金兵南下,从此开始了黄河夺淮600多年的历史,加之战乱的影响,水利的失修,开封通往四方的水道先后被淤废,就连一度成为开封大动脉的汴河,许多地方河底“几与岸平”,而且种上了麦子,住上了人家,昔日“漕引江湖,利尽南海”的名河已徒具虚名。伴随着运输动脉的被切断,开封城也迅速衰落下去,昔日的繁华迅即一去不复返。

三、新发展时期

古都开封经历了兵、火、水患,曾经失去了灿烂的色彩。现在开封城下13米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观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开封一度沉寂过,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长时间,几乎被人们忘却。但时代的步伐也把开封惊醒了,这个历史古都展现

出了新的风采。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又开始在人们心中荡漾起来。古代巍峨雄伟的宫宇殿堂经过精心修缮,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特色。走进开封,耳边是那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汴梁音韵,朱仙镇的年画,在明清时最盛,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齐名。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线条流畅,粗犷简练,是中国木版套印艺术的珍品。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成为国内外游人必买的佳品。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每到秋季,古城开封,秋风送爽,菊花飘香,到处繁花似锦,蔚为壮观。“花以景衬,景以花容”,人们置身于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乱,香风十里动菊城。”如今焕发出新活力的开封享有“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等美誉之称。一个崭新的开封,一个亲切温润、经典秀美、宋韵彰显,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魅力之城正在实现。

开封古城

开封古称“东京汴梁”,亦称“七朝古都”、“北方水城”。看黄河之水东流不歇,有陇海铁路 穿城而过。名胜古迹之多、历史底蕴之厚、美味佳肴之丰、民风人文之朴…… 古城之美,首选龙亭。龙亭古为北宋皇宫,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登72级大殿,四周鸟瞰,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胸中顿时生出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霸气。遥想宋皇当年, 雄兵百万、旌旗猎猎,自是风流。如今物是人非,功名利禄皆尘土。 走进清明上河园,让你顷刻体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虹桥上自是热闹非凡,达官显贵、市井乡民、轿夫车马、花鸟虫鱼,千年京都之鼎盛,车水马龙之繁华,是画作, 是现实,似曾相识,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留,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入夜,华灯初上,繁 星满天,琼林苑内,“大宋东京梦华”演出秀典正精彩呈现,鼓瑟吹笙,轻歌曼舞,极尽皇家 生活之奢华。 开封府里,鼓声隆隆,是“陈州放粮”凯旋而归;还是“铡美案”正在进行,不得而知。明 镜高悬,忠奸分明,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神情肃穆,相貌威严,不容侵犯。 古城的历史,是一个堆积的文化,用掘地三尺都是遗迹,亦不为过。我仿佛看到宋皇陈 桥驿兵变的丰功伟业;杨门女将沙场秋点兵的英姿飒爽;撼不动的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战歌飞旋;亦曾唾弃奸相蔡京、高俅之流丑恶嘴脸。成者王侯败者寇,你可曾看见,逊李唐庄上, 结着“一江春水”愁怨的南唐李后主正倚栏凭叹。盛衰多少往事,江山几度沉浮,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何时再尝一尝古城的美味呀。曾怀念,花生糕的酥松香甜,冰糖熟梨的热甜软烂,羊肉 胡辣汤的酸辣香醇,黄河大鲤鱼的味美色鲜。十里飘香的童子鸡可曾让你馋诞欲滴?第一楼 的小笼包也曾使人流连忘返!古城的美味佳肴让人说也说不完。今天,亦只能有相见不如怀 念的叹息了。 看街头巷尾少儿顽童泼墨挥毫书法之猷劲;有三五青年品茗小憩喝酒划拳尽释一日工作 之劳烦;古稀老人,提鸟笼、下围棋、泡温泉,怡然自乐……。是日,春和景明,清明上河 园门前,《武林风》擂台赛百姓海选正如火如荼实景上演,台上选手惺惺相惜激情四射,台 下观众人山人海叫好连天,如果有缘,还能见到武僧一龙,“死神”方便。快节奏,慢生活, 是古城人的写照,古城人热爱生活,享受自我。 曾几何时,江南秀色似的“铁塔行云”掠过眼前,声震九天般的“相国霜钟”响彻耳畔。在 古城悠远的岁月长河中,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如今“州桥夜月”今何在?“禹王台箫声” 几度闻!或许,我只有在梦中消受罢了。

石家庄城市发展史

火车拉来的城市 ——石家庄近代发展史 作为在石家庄度过童年的学生,我选择它作为本次分析的对象。 图示:1901年石家庄周边简图和石家庄村平面图 一农业化时期(村落)(公元十四世纪—1902) 最早聚落记载始于明初,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真定卫的军屯(生产建设兵团团场)无行政级别。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升格为真定府获鹿县下属行政村,附近有到保定的官道(不久废弃)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到清末,石家庄村的面积约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二农业向半城镇化过渡时期(村落—县/府级行政中心:1902—1912) 1898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修建北京到汉口的芦汉铁路,该铁路于1902年延伸到正定到石家庄一带,并于石家庄村东头修建了一个小型转运站。取更大的行政中心“枕头镇”之名命名为“枕头站”。此时的官道新废弃不久,获鹿仍是该地的行政中心山西商贾最主要的住宿地。 随着同年芦汉铁路的通车,石家庄周围的商店、酒肆、旅馆陆续开业。外国商人也开始在此地暂停。次年,石家庄村落开始延伸并兼并了振头镇和邻近数村,原大清邮政振头代办亦升格为邮政分局,地位逐步超越了获鹿。 图示:1905年石家庄周边格局 1903年,正太(正定到太原)铁路开始修建,由于正定府治所在滹沱河北,该河当时流量很大而且水文条件复杂,为了省去高昂的架桥费用,正太铁路起点被就近改在枕头站。并在村东做了一段转弯副轨(可能为了分流,这一弯恰好成为了以后半个世纪内石家庄市区的东部边界),1907年铁路竣工通车。 图示:上:1911年石家庄周边格局,下:正太饭店和劝业商场 相关配套设施也随着铁路的到来逐步开始兴建:1906年石家庄电报房建成,1907年华北最早的银行——交通银行石家庄支行建成,同年石家庄第一座国际化的豪华饭店——正太饭店建成,这座接待过孙中山和蒋介石的法式小洋楼成了石家庄真正崛起的标志,故有“先有正太饭店,后有石家庄”之说。 到1912年清帝逊位前,石家庄城区已经极大地向东南扩大延伸,形成了以南部大桥街为主的旅馆居住区和村南的商业中心,共有商户106家,并开办了“民生”“劝业”“石门”几大商场。 正太铁路端头的南移,石家庄崛起的真正诱因。至此石家庄的地位逐步超越了北边的正定县城,成为了京晋冀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和客流集散地。仅次于直隶行政中心保定。 三半城镇化向城镇化过渡时期(县/府级行政中心—市级行政中心,1912—1937)(1)北洋政府时期: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出于稳定华北局势的需要,将石家庄更名为“石门”,并将天津、保定、石门一同作为华北重点发展区域,又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商在华北投资锐减,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里获得了市场、出现了第一次勃兴。 1914年,井陉煤矿石门焦炼厂在石门落成,这里产出了我国第一批独立生产的优质焦炭、并出口了日本。这是石家庄工业化真正的起步。 1916年,石门第一座大型娱乐场所”升平茶园”开业。 1919年,通过当地爱国商人集资,中国内地电灯公司石门分公司、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在此成立。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我想它是非常的优秀的史书,不过因为是一部大部头,现在我只能够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其他的大都跳过了。 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 其实首先,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的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 我是前者。 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 比如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同时开始强调具备攻击性、具备开放性的男性社会特征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显然,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阳性的,是开放的、是进取的、是具有攻击性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东西。而村庄文化则过分保守,“村庄只包含有限的功能,只包含一些严格的母性的、与生俱来的重要事业。”总之,城市从最开始就是具有了一种“杂交和媾和”的品质,并且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潜力和功能”。 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 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芒福德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 城市中更加强调年轻的因素而打破了村庄中的长老制、城市更加的强调活力、外来因素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保证了城市的不断的更生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种威胁,城市更加的强调进取而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其实古老的中国文化谈不上任何的地方特色因为其实压根就是一种村庄文化,其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源于一种前城市的落后)。 而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 芒福德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一种形成秩序的过程,一种整理,大概就像我们的电脑的那个整理内存的命令一样的过程。“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 而在最初的城市化过程中,王权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总之: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作者:田银生, TIAN Yinsheng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199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1995 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 1985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995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1992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1992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1992 1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006 1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995 13.夏文彦图画宝鉴 1983 14.王恽秋涧集 2005 1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2(5) 2.周文逸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田银生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1) 引证文献(1条) 1.李华瑞.杨小敏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2)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3d16306438.html,/Periodical_csgh200710006.aspx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 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 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城市发展史复习题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第二阶段:坊里制确立期。春秋至汉末。 第三阶段:坊里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2.城郭之制。 ①“城郭”布局方式勾画了中国古代城市总体结构和形态的嬗变。“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②“城”为君主贵戚所据,“郭”为一般官员和民众所据。 3.《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 《考工记-匠人营国》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 ①匠人: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血 ②营国制度 A.城邑建设体制:王城——诸侯城——邑都(卿大夫) B.礼制营建制度:尊卑制度、城隅高度、道路宽度 具体内容: ①都城规划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世,市朝一夫。” ②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前朝后寝”。 ③道路规划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这是指环城和郊野的道路而言的。“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 ①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②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③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④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 ⑤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城郭”之构。 形成原因: ①铁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步提高。 ②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③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主要都城: 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曲阜县鲁城、淹城、齐临淄、楚都郢 5.《管子》及其城市建设思想 ①《管子》实为战国时齐国学者着作的总集,托名管仲所作。 ②内容庞杂,有法、道、名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 ③主要内容: A.城市分布密度。 B.城市选址。 C.城市布局。 D.城市形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E.城市规模。 ④《管子》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与环境和谐的准则。 6.秦咸阳建设布局特点。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城市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市场空间的演变特征 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的催生下完成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换,出现了商业空间,它与人类相伴至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改善,商业空间从原始时代“以物易物”的露天交易点,逐渐演变成今日以世界为舞台的商业贸易网络体系,从而使人类城市生活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在这种基本的买卖关系行为中不断和继续着它由点到面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商业和市的产生与形成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但在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后,增加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就逐渐衍生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历史学家都相信,“商人”、“商业”之名的由来就是来自商部落的名称。人们先称到处贩卖的人为“商”,在固定地方售物的人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后来则逐渐统称为他们为“商人”。 商业交换点的生成源于人的基本生活行为,商业建筑空间的点便是在人对于商业行为的需求中产生的。商业行为的形态与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空间的关系在最初就表现为“市”。“市”即为“交易(行为);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空间)”。二,中国历代商业的发展和空间演变 <一> 先秦时期 夏朝时期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但当时还是以局限在居民点内部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为主。商代统治者居住的城市称“邑”,人们交易的场所为“市”。最初的市和城是分隔的,后来为了切合统治者的需要而迁到邑之内,商朝歌城内设九市。市内还有各式各样的“肆”,那就是分门别类的店铺。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周时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从居民点中分化出来,但西周时期的交易必须在市内进行,并有严格的管理机构。春秋战国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一、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 在城市起源方面,芒福德的观点别有趣味。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 总之,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有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二、有关大都市 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并且来源于资本主义所希望的垄断经济。同时,官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工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正是对于大城市产生了需要。“垄断组织、信贷金融、金钱威望—这些都是大都市这个金字塔的三大因素……贪财、贪欲和骄傲自大是大都市制度的主要激发剂。” 而且,在他看来,大都市是一切罪恶之源,是贪婪的资本主义的一种通过互相之间的利益协作完成的一种没有某一个具体主谋者的通判阴谋,大城市将所有的资源吸纳其中而榨干了所有的其余地域的机会,将所有的其余地域归为凋零。大城市是一种强势的生命体,他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他掠夺了弱小的村镇的生存权。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大都市和小城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关系,他们不是同类,大都市不是扩大化的小城镇。其次,大都市的侵略性使其具备了极大的积极性和极强的活力,因此它能够对周边区域甚至更大的地区产生极大的辐射力。 芒福德不喜欢毫无秩序,对一种能够从中央进行总体控制的东西才会让他感到安心和欣慰,所以他不喜欢几乎无法控制的大城市。他还不喜欢过分的超过了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也是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是怎样由于河流的影响从贫凡走向繁荣,最终有落寞的的过程。可见,在古代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亦可以毁灭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经不断治理, 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开封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集团(大堤以内)和两个边缘组团(杏花营组团和边村组团)构成。中心组团又分为四个区,旧城区,西区,东区,铁南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古代城郭制中的方城学说,但又有起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比于古代受河流交通的限制,现代的开封城可谓是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快速。相距全国交通中心省会郑州仅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民航交通十分便利,城市可进入性较强。陇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经开封贯通东西,连接黄河沿线诸省市,开封也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新近规划并将投入建设的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经过开封全境;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有高速公路相连,构成郑、汴、洛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现有道路里程为69公里,仅有55分钟车程;我国东西部的主干铁路──陇海铁路途经开封站。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地。这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她在现代的交通运输中一成不变的枢纽作用。 建国以来开封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规划要点有: 1、根据开封的地理环境、城市基础状况,适合发展轻重工业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近期目标40万,远期50万。 2、确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大致分布位置,城市规划用地每人按70平方公尺计算。 3、城墙是封建时代的遗物,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堡垒,除有碍交通外已毫无用途。因此,应把东、南、西南三面城墙拆除,填平附近坑塘洼地,扩大生活居住区,仅留北面、西北面城墙,防御风沙。 4、对于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旧城改造方面,应贯彻“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有害工业严格控制,逐步安排搬迁。 5、确定滨河路、解放路、东西大街、北环路、东环路等七十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扩修和改造,并开辟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开封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把它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建立清道队,逐步建成统一的庞大的环卫队伍,据1984年底统计,整个环卫部门包括处机关共有职工10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1人。在建立队伍的同时,不断建设、添置和改进环卫设施,逐步改建旧厕所、建造新厕所、更新垃圾箱和果皮箱,截止1985年底,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摘要记录一个城市的沉浮,需要一个参考关系,更容易使人发生感喟。余秋雨也说“开封是没落的贵族”。开封这个城市的名字永远与悠远而漫长的七朝古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当中,开封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的面貌,不能单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使人丧失历史记忆,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在当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中,必须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让这种文化符号的延续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字问题规划文脉延续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市民遗憾:“杨柳岸晓风残月”景象不再,“北方水城”难现往昔风采。 由于观念不同,不同时期人们对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除了护城河的消失,开封的另外一些水面也被建筑取代,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开封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古城,千年以来,“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名广为传扬。开封市城墙内市区面积为12.9平方公里。据《开封市志》记载,开封城区湖泊星罗棋布、水域广阔。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域面积为4.8平方公里,占城墙范围内城区面积的1/3。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工填湖,水域面积日趋减少,1985年全城总水域面积减至1.56平方公里,约占城区(城墙范围内)面积的8%。 开封有多少水面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5月30日,对比1987年和2005年印制的开封市城区地图,从地图上显示的湖泊面积可以明显看出,包公湖、阳光湖、杨家西湖等湖面面积明显减少。 一些“老开封”回忆,开封是有名的水城。几十年前,惠济河、北支河、护城河穿城而过;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分布市区,水域面积宽阔,风景旖旎,“北方水城”的称号由此而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惠济河流经城墙内的河面,渐渐被人们用水泥板覆盖,铺成了柏油路,逐渐修成了弯弯曲曲的内环路。人在路上走,水在地下流,这段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惠济河成了开封最大的排污沟。我市源于龙亭西湖、流经市区西部的西支河,以及源于龙亭东湖、流经市区东部的东支河等河流早就成了暗河。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史 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作者:冉钊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日期:2015年12月10日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冉钊河南安阳) 摘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同时又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必要了解郑州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市的历史发展状况,又以经济和交通为例子阐述了郑州市区位发展优势,以史为鉴能为郑州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郑州市;城市;发展史;区位 引言:郑州市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版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宏观经济发展策略。“中部崛起”战略思想的提出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在“中原崛起”中也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六省,据资料统计到2005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已达9768万人,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已达亿元,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已达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一。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网络中心。 一、郑州市历史进程 1、封建社会时期的郑州发展历史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着名的古人类活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

开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之开封古都 姓名:张易群 学号:201106518 指导老师:徐秋实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之开封古都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开封遗产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规划 一、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简称汴,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八朝古都。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历史文化名城探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论文关于“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探析 姓名: 陈胜杰 学号: 46507016 系别: 建筑系 专业: 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 金鑫 南阳理工学院 2011年10月

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探析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历史文化开封遗产保护发展 1.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河南省东部黄河南岸,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在开封2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封城虽屡毁屡建,但城址和中轴线始终不变,被誉为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特例。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5座城池,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誉为“活的化石”。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38处。 2.开封历史文化价值探析 1.1开封古城的城市特征 城市传统特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晶,它不仅包括城市的外貌、建筑、历史遗存等物质形态,还包括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对开封古城城市特征的分析,需要认真研究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特色环境,了解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