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内容、类型以及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内容、类型;

2.了解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历史演变过程;

3.了解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所实行的各种政策的总称。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对外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考察,即国际贸易政策。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

1.内容一般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或地区政策等。(1)对外贸易总政策是一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政策是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制定的政策。(3)国别或地区政策是各国或地区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或地区政策。

2.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一般而言,它主要包括一国的关税制度和政策、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做法、鼓励出口的体制和手段、管制出口的政策和手段以及一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政策等。这些范围内的有关体制、政策和基本做法都反映着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构成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此,以下各章将分别予以详述。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

是国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四)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各国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三、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二)经济发展战略

(三)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四)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五)各国政府领导人、政策决策者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六)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制度中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七)本国与别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八)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四、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贸易纷争与贸易政策国际协调

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贸易政策必然产生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政策的不协调,从而影响贸易的正常发挥,各国的贸易利益也将因此而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国际贸易要真正体现互惠互利、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必然达成贸易政策国与国之间的协调。

(二)贸易政策国际协调的形式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它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双边(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区域性贸易集团的诸边协调;致力于全球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协调。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随着各个时代不同的经济政治情况而不断变化。在同一时代中,各个国家或地区又因为发展的差异,亦会采取不同的外贸政策。虽然自亚当·斯密时代至今,国际贸易理论大多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但从近200年来的国际贸易历史来看,既有自由贸易政策,也有保护贸易政策。以下从各个历史阶段的外贸政策来说明。

一、资本主义准备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资本原始积累而普遍实行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

15~17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而普遍实行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重商主义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后来在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实行,最后在英国、法国、德国也先后实行。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获得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对外贸易,通过限制进口奖励出口的“奖出限入”政策手段,保证并扩大贸易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作为一种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于促进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它就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资本自由竞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由于其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地位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英国为代表的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的国家所采用,因此又被称为“强者政策”。最典型的是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

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当时英国自由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废除《谷物法》。

(2)降低关税率和减少税目。

(3)废除原航海法。从1824年开始至19世纪50年代,将原先垄断英国沿海贸易和对殖民地贸易的航运业全部开放给其他国家。

(4)取消特权公司。1813年与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与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分别被废止,转为将对这两国的贸易权开放给所有英国人。

(5)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通过《关税法》改革,废止了原先对于殖民地商品的特惠税率。殖民地可以同任何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

(6)同外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1860年在自由贸易精神下签订了英法条约,规定了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19世纪60年代,英国又同意大利、荷兰等国缔结了八项此类条约。在此政策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放弃贸易歧视,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

(二)美国和德国的保护贸易政策

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同,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由于这两个国家工业起步较晚,无法与英国工业产品竞争,不得不实行一系列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政策,扶植本国工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在1789年制定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历次《关税税则》的修改都在提高关税,到1816年,进口平均税率为20%,其中棉织品的税率为25%。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成功地促进了这两个国家工业的迅速成长。

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带有显著的侵略性与扩张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贸易保护政策。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①保护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速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②保护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③保护转入进攻性。以前贸易保护主义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主义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④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性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⑤保护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措施。

四、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

二战后,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

1.自由化主要表现为:

(1)在GATT缔约方范围内大幅降低了关税;

(2)区域性贸易集团内部取消了关税;

(3)通过普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普遍给与减免关税待遇;

(4)经济贸易集团给与才发展中国家或其它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进口限制,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

2.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特点是:

(1)是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是一场范围更广的贸易自由化运动,不局限于欧洲;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与推动者;

(4)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贸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5)它存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且是有选择性的,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化,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的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自由化等等。

(二)20世纪70年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7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1.原因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1973年和1979年发生了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

危机,危机结束以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陷入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两高

一低”的滞胀困境。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以国内市场为

主的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团体纷纷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致使贸易

保护在世界自由贸易进程中再度兴起。

(2)各工业国外贸发展不平衡。最为典型的是美国,随着其他发达国家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的经济地位在相对下降,在世界工业生产、贸易、外汇储

备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特别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其主要工业产品如钢

铁、汽车、电器等不仅与日本、西欧等国家开展的激烈竞争,甚至面临一些新

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其他出口国的竞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方面迫使拥

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则加强对进口的限制。因此,美国

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

(3)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美国率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各国贸

易政策的连锁反应,各国纷纷效仿,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得以蔓延和扩张。

2.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较

多的是实用主义色彩。支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有:新贸易保护主

义可以改善国内市场扭曲、改善贸易条件、维护高水平工资、增加国内生产和

就业、反倾销、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维护知识产权、作为报复手段与谈

判手段、保护国家安全和生态环境、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等。

3. 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旧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如下。

(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导国家是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

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下经济欠发达国家保护幼稚产业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

泛地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理论体系,保护的主要是陷入结

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尤其是当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时,它们更是加剧了对

本国市场的保护。

(2)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出现在GATT/WTO为主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经

过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发达国家的关税总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正常关税已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更多地采取非关税措施限制商品进口,非关税壁垒在西方各国贸易政策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其措施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多种增加到80年代中期的1000多种。西方国家为抵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主要采取数量限制和“反倾销”等措施,并且越来越倾于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不容置疑,在西方发达国家未来的外贸政策中,单纯的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都会相应减少,但各种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非关税壁垒会不断出现,并成为贸易政策的主体。

(3)贸易政策措施向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贸易法规的制定,把贸易保护法律化。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德国和日本的挑战,《1974年贸易法》的出台显示了这一时期美国的保护主义开始复苏。该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授权美国总统对给予美国出口实施不公平待遇的国家进行报复。《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授权美国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美国根据其“301条款”,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贸易活动采取单边贸易制裁,事实上形成了对世界贸易规则的挑战,严重损害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性,也因此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相关案例的数量和争端解决的复杂性。美国的保护贸易措施反过来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如1995年,美国依据1974年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征收100%的进口关税,原因在于日本向美国同类轿车市场开放不够,使得美国相应轿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远远低于日本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前者为1.5%,后者达到25%。

不少发达国家越来越把贸易领域的问题与其他经济领域的问题甚至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推动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明显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4)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范围不仅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还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竞争、知识产权、汇率政策等领域。目前,受保护的产品除以往的纺织品、鞋类、钢铁、汽车、化工产品、食品、家用电器以外,还涵盖了计算机、数控机床、民用飞机、卫星等新兴行业。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国家在签证申请、投资条例、收入汇回等方面也作出了保护性限制措施的规定。

(5)贸易保护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和多边谈判与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在加强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设法从经济上和组织上鼓励本国产品的出口。在经济方面,通过采取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出口补贴、外汇倾销等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在组织方面,发达

国家广泛设立各种出口促进机构和组建中介组织,以协助本国厂商扩大出口。此外,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与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

(6)新贸易保护主义带有明显的歧视性

这种歧视包括国别歧视和区域歧视两方面。就国别歧视而言,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如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因此它们大量运用严苛的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对其出口。就区域歧视而言,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新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通过歧视性的政策和集体谈判的方式,将非成员国的贸易排除在区域之外。作为欧盟前身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政策就是一个典型。欧共体通过关税同盟与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筑起贸易壁垒,使西欧工业品和农产品市场逐渐对外封闭。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则标志着美国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贸易退到强调“互惠”的区域自由贸易的市场上。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外贸政策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其对外贸易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

1.管理贸易政策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各部门生产的国际化、各国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相互交叉投资,在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出现了从自由贸易政策转向国际贸易的管理贸易政策的趋势,以此来取代“贸易自由化”和保护贸易。美国先后于1974年、1978年和1988年制定了综合贸易法案,开始了其从自由贸易政策向管理贸易政策的转变。克林顿上台后,随着其经济振兴计划的提出,对外贸易政策成为美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进入了一个政府全面干预外贸活动的新时期。

(1)管理贸易政策是指一国对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与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秩序的管理,对外通过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从而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的经济贸易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贸易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折中:它需要自由贸易,但又采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市场;它需要保护贸易,但这种保护贸易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商办法来解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的。

(2)这一政策的特点是:①加强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向合法化和制度化发展;②力求确保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降低失业率,保护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③注重主动出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挥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挖掘其潜在的规模经济效益;④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调日益加强,并与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相交织。

在美国的示范和推动下,“管理贸易”已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各国政府更加强调政府积极介入外贸的作用。由于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管理贸易所包括的商品种类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的商品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而且包括劳务、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等。2.“公平贸易”、“互惠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多边主义”成为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旨和原则

二战后以来,以自由贸易为主旨的关贸总协定一直主宰着世界贸易体制。尽管其间各国贸易摩擦不断,但还是以自由贸易为主要原则。近几年来,西方发

达国家一方面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贸易的公平性。与高筑壁垒抑制外国竞争的保护主义或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政策都有所不同,这种(1)公平贸易是指在支持开放性的同时,以寻求“公平”的贸易机会为主旨,主张贸易互惠的“对等”与“公平”原则。(2)具体表现为:①进入市场机会均等,判定的标准为双边贸易平衡,而不仅仅以是否满足双方进入要求为标准;②贸易限制对等,即以优惠对优惠,以限制对限制;③竞赛规则公平,可以预计,西方发达国家在未来的贸易政策中将继续沿着“公平贸易”的道路走下去。3.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政策、其他经济政策进一步融合

对外贸易在各国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克林顿政府执政后曾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通过调整贸易政策的方式来调节对外关系,把对外贸易政策作为调节对外关系、实现政治与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各国还注重对外贸易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公共利益。

4.政府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鼓励出口成为推动外贸活动的主导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竞争实力的强弱最终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纷纷制定了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竞相资助研发活动,大力鼓励发展高技术部门,积极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确保在高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5.非关税壁垒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保护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经过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多轮多边贸易谈判,发达国家的总体关税已降至较低水平,正常关税已起不到保护的作用,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成为西方各国贸易政策工具的主体。如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壁垒来抵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6.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实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化发展迅速,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各种一体化组织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以联合的经济实力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来对付外界的贸易攻势。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区域内采取更加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六、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大多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他们的对外贸易政策各不相同。纵观“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

(一)进口替代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用国产品代替进口品产品,实现工业化。

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大致要经历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一般先是日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后是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第二阶段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保护幼稚工业论、中心一外围理论等。

“二战少后,拉美发展中国家和新独立的许多亚、非发展中国家先后把进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途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和效果。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拉美全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到60年代,拉美国家的生产能力基本达到了满足本地居民消费需求的水平;到70年代中期,一般的生产资料也自给有余,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电动机械、交通运输工具、电动器材及电子通信设备等重要的制造业产品。1950一1980年的30年间,拉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6%,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

进口替代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口替代的一些保护措施是不利于出口的。如外汇升值,虽有利于进口替代产业投入品的进口,却降低了本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以至阻碍了某些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第二,造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第三,高度保护使国内企业缺少来自外国的竞争压力,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第四,由于受国内市场制约,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第五,产业结构急剧地向劳动节约、资本集中型过渡,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出口导向政策

出口导向政策,又称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主张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充分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导向战略一般可以分为以出口农产品和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和制成品为主的次级产品出口两个发展阶段。

出口导向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它要求各国根据各自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通过对外贸易,实现贸易利益,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出口导向政策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

和工业品的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迅速,出口大幅度增加。。1965一1980年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0%、9.9%、7.4%、7.3%和9%,

大大超过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1%的水平。而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的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为27.2%、9.1%、8.6%和9.3%,超过全世界同

期出口平均增长率6.7%。

出口导向政策也出现一些问题。第一,产品出口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第二,长期扩大出口,会因为长期贸易顺差而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国内资源供应逐渐缺乏,最终必然是国内物价上涨、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第三,依赖国际市场,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

(三)发展中国家外贸政策的新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进行了以贸易自由化为特征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改革,关税进一步降低,非关税壁垒措施减少。对外贸易政策正在向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靠拢。

2.无论是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国家还是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均把利用外资与发展本国经济、扩大进出口贸易有机结合,将利用外资的政策纳人整个外贸政策体系中。

3.注重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运用共同的力量维护和扩大本国的正当利益。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相对低下,

单个国家的意见很难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真正尊重。正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联合斗争,才使得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机构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董瑾2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加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进口控制,实行较高程度的保护,鼓励满足本国需求的生产,抑制出口,属于()类型的贸易战略。 A、强外向型经济 B、中度外向型经济 C、强内向型经济 D、中度内向型经济 2.大国设置的进口关税,结果是: A.会增加国家的福利。 B.会减少国家的福利。 C.会使国家福利保持不变。 D.上述三者都是可能的。 3.一个产业的有效保护率: A.取决于对投入品的关税率,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B.是对设置关税的国家增加就业机会的度量。 C.取决于相关产品国内产出占GDP的份额,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D.总是高于最优关税率。 4.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进口( )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 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 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赫克歇尔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凯恩斯 6.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 ) A.趋于上升 B.趋于下降 C.保持不变 D.升降不定 7.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 A.高于其进口商品 B.低于其进口商品 C.低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D.高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8.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是( ) A.土地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劳动密集型产品

9.关税配额的含义是指( ) A.对进口品既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不许进口),又要征收进口关税 B.对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C.一国免税进口的数量限额,超过限额的进口要缴纳常规关税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优惠限额,超过限额的不能享受优惠待遇 10.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 A.卖方负担B.买方负担C.承运人负担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11. 墨西哥拥有丰裕的非技术工人,而美国拥有丰裕的技术工人。在开放贸易后,从长期看,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将 A.在两国都下降。 B.在美国上升,在墨西哥下降。 C.在美国下降,在墨西哥上升。 D.在两个国家都上升。 12. (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某进出口公司6月间在现货市场上出售钢板一批,进货价为每公吨1150美元,9月份交货,为了避免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该公司以相同价格和数量在期货市场购进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同,这种做法被称为( ) A. 卖期保值 B. 买期保值 C. 多头 D. 空头 15. 寄售协议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代理关系 B. 买卖关系 C. 委托与受托关系 D. 上下级关系 16. 补偿贸易是买方以( )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等 A. 赊销 B. 代销 C. 返销 D. 信贷 17. ( )是指不享有独家经营权的代理。 A. 购货代理 B. 独家代理 C. 一般代理 D. 销售代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 1.7万亿美元 D、 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公司,该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小论文

浙江GDP增长代价与对策 10012135 张佳萍 [摘要]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负效应,如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成为经济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形成这些负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味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绿色GDP是一个衡量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指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本文根据浙江省GDP增长的情况,分析了GDP增长中的代价并对如何减少GDP增长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如何构建绿色GDP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绿色浙江的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浙江经济,GDP,增长代价,绿色GDP 一.浙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之快 用“快速列车”来形容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恰如其分的。从1978年到2003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达到13.1%,人均GDP从40美元增加到2 44O美元。2004年浙江成为中国第4个GDP超过万亿元的省份。目前,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浙江省比2002年又增加了4个,达到30个,占了全国的近1/3。[1]浙江经济发展一直以快速、稳健而闻名,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四个超万亿的省份,浙江经济模式曾经全国闻名。浙商也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 (二).经济发展之险 浙江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就人均而言却是能源缺乏、土地资源有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极不充裕。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浙江经济发展是快中有险,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负效应就是经济发展的为线所在。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使得浙江经济发展快而无险。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学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概述与术语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自由贸易政策:是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称,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涉,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借助垄断实行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从而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是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管理贸易:是指政府对私人的国家贸易活动实行高度的管制或者是由政府政策控制、引导或管理的贸易。不在竞争条件下、不按边际成本定价的贸易 进口替代战略:一过采取高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措施,严格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综合题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途径: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能;鼓励资本输入,提高生产力;鼓励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经营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管理水平;获取规模经济效益②实现经济增长。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③达到均衡。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稳定经济,增强适应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为了使一国经济既能与外部经济实现互补,又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就必须依靠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二。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国民经济的运作方式,经过实践检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为世界各国认同,但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良好的外贸政策能促进一个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又能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贸易政策在调整、改善、巩固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政治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即世界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影响,联合国的各种决议的实施以及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①政治和经济安全②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③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④与他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⑤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⑥与他国的政治关系⑦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⑧领导人信奉的经济和贸易理论⑨政治和社会因素,如选民的支持程度⑩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集体行动和游说等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际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3.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4.调拨价格:也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化生产与经营中最大限度的减轻赋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扶植幼小的海外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 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对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进行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和配额等措施和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 6.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长期斗争,在1968年通过达成普惠制决议之后取得的。该决议规定,发达国际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原则) 7.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进口国主管当局通常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或过去某一时期的实际进口额批给一定的额度,直至总配额发放完为止,超过总配额就不准进口。 8.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9.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重要条件。 10.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和范围:国际服务贸易指涉及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交易。具体的解释是: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邮电、网络提供的境外服务;2:境外消费消费者在境外得到服务而进行的消费;3商业存在:允许外国投资者到本国开设服务型企业;4自然人流动:允许国外单独个人到本国从事个体服务。 11.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新型非关税壁垒。 二、问答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学时:68 课程学分:4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前提知识储备的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国际经济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熟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工具,掌握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熟练掌握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经济特区等贸易政策与措施,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发展,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并把握当今国际商务活动的特点和趋势以及WTO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问题与现象,为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了解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2.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3.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 (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2)“对外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 (3)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 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完整版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大纲 一、论述部分: 1.试论述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 ①传统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 ③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大规模的行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3)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4)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2. 试述H—O 理论的基本原理。 (1)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商品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余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根据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劳动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便宜,资本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更便宜,可见不同的要素价格将产生不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也就是说各国的相对要素富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3)因此,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这样可以使贸易双方获益。 3.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1)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贸易转移指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2)关税同盟除了具有上述静态效应外,还有动态效益。 ①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够消除贸易壁垒; ②各国生产者面临同盟国低成本产品的威胁,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③关税同盟形成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生产者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商品,所以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④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产品单位成本降低;⑤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设厂,就地销售,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 ⑥建立关税同盟后,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4.试述倾销的认定与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1)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2)由于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3)如何确定某一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 WTO 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以下条件: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①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②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4)进口国是否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根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 5.试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2)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3)李斯特的理论一直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1、判断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单选题(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3、计算分析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 4、简答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5、论述题(1题,15分) 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1.1.按交易内容区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1.2.按移动方向区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 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 1.3.按运输方式:海运贸易,空运贸易,陆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 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4个小类的内涵) 2.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 2.2.境外消费:提供旅游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 2.3.商业存在:外国公司在本国开办商店,设立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 2.4.自然人流动:一国的医生、教授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以及劳务输出等。 3.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之间的区别)、复出口、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的含义 3.1.出口贸易,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 3.2.进口贸易,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3.3.过境贸易,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 民,对丙国来说列入过境贸易 3.4.转口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 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3.5.复出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 3.6.复进口,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 3.7.净出口与净进口,一国往往在同一种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 内,若该商品出口金额大于进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出口;反之,若该商品进口金额大于出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进口 4.海运贸易(地位) 4.1.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概述 关税:政府对进口商所开征的一类税收。 征收关税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这类关税称为保护关税;也有是为 了增加财政收入, 这类关税称为财政关税 (一般是对本国并不生产的商品征收的 关税) 。 关税的类型: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等。 关税的影响: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 影响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生产 影响进口商品的国外厂商的生产 关税的特征:透明性、非歧视性、稳定性、防止寻 租 二、关税的衡量 1、关税的平均水平 一国对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在讨论某一行业或某一国的关税水平时需要计算 关税的平均水平。计算方法有两种:加权平均和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不考虑进口商品的相对比重,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进行简单 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关税率: 以每一种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为权数,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 税率进行加权平均。 注:(1)非加权平均关税率可能会高估或低估该国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 (2) 加权平均关税率有偏低的倾向 2、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一个衡量国家关税税则为本国产业提供保护程度的指 标。 名义保护率是名义关税率 ,即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它是一国税则表上列明的税 率。名义税率并不总是等于实际的进口保护率。 实际保护率是有效关税税率 ,是指一国的整体保护措施使某一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 高的百分率, 即对附加值征收的关税税率。 任何一个行业中的企业, 既受到该行业最终产品 进口征收关税的影响, 也受到对其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征收关税的影响; 因此, 分析对某种行 业的实际保护程度不仅要看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还要了解这一行业的投入结构 及其对中间投入产品的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T e =( t l — Wt 2)/ ( 1— W ) T e 表示有效保护率 t 2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率 T e = (V '-V)/V V '表示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 V 表示自由贸易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 (1) 最终产品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征税越低,该名义税率的保护作用越大; (2) 如果用进口原料作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将降低产品竞争力(政策上因此需要出口 退税); (3) 发达国家一般对进口原材料征收较低的关税,因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要更高。 三、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的含义: 从经济学来讲, 小国是对世界市场中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作用, 国家在单一产品的单一市场空间上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订者。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 一般均衡分析: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1、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1、 2、 3、 4、 5、 t 1 表示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 w 表示最终产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的比重 也即这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1、贸易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 贸易总额,又称“出超”。 2、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 贸易总额,俗称“入超”或者“贸易赤字”。 3、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外贸进口、出口总额基 本相等。 4、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 指标。(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域 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得比重表示。 6、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与该国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指标。(它一般表现为 一国对外贸易额与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7、要素密集度是指生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8、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将某种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看做该种产品的生 命周期。 9、自由贸易区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之间通过签订协约或者协定,取消相互之间的 关税和玉灌水有同等效力的其他壁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签订或者协定,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 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且同时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11、共同市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签约或者协定,相互取消关税与关税

与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建立共同对外关税。 12、经济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签约或者协定,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 的目标,还要再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成员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协调。 13、关税是由海关代表国家,依据本国制定的关税政策、公布实施的税法及海关进出口 税则,对进出口的自由流通的货物及物品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4、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限制进口是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 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护着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的则不准进口或者在征收较高关税后方可进口。 15、战略性贸易政策通常是指,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改变或者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 某种战略行为,是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与本国获取最大限额度利益的方向改进。 16、自愿出口配额制又称为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家或者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者 压力下,资源规定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进口国的出口限额的制度。 17、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国政府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口必须先按规定向指定的发证机 构提出申请,在获得进口与可证后方可进口,海关凭进口与可正接受申报和验收,否则一律不准进口的制度。 18、海关估价是一国海关为了征收关税,根据统一的价格标准,确定某一进口或者出口 货物价格的过程,由此确定的价格称为海关完税价格或者海关价格。 19、进口替代是指一国采取关税、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严格的保障措施,限制某些重 要工业产品的进口,扶持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政策。 20、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者地区,以维护国家或者地方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保 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通过制定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 C、CFR计价 D、EXW计价

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BDE ) A、直接贸易体系 B、总贸易体系 C、专门贸易体系 D、货物贸易体系

E、服务贸易体系 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ABC )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备 E、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ABCE ) A、通讯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流动 D、自然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605307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课程类型1A类开设学期第1学期 参考学时32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0 课程学分2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先修课程 、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国际商务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 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主要任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 阐述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这些规律发挥作用的因 素,明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和各国普遍采取的基本措施,全面分析世 界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明确各 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及采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了解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及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国际贸易方面的和基本常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3 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的专业性;授课中吸收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 果,反映了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动态; 2 ?借报关与国际货运省级特色专业群建设之机,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层次,使其成为反映 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要内容; 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课程配套条件,实现多媒体教学,探索 网络教学,开展双语教学,建立习题库,系统整理了参考资料和相关教学资源; 4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了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索研究型教学; 5?不断优化、补充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线索有清楚的理解,能够对不同国际贸易 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与相关课程、专业的关系 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等 阐述课程的类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课、教学实践;必修课、选修课),在专1指:按照评估要求划分的A类、B类卜C类课程。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概述 1、关税:政府对进口商所开征的一类税收。 2、征收关税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这类关税称为保护关税;也有是为 了增加财政收入,这类关税称为财政关税(一般是对本国并不生产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3、关税的类型: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等。 4、关税的影响: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 影响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生产 影响进口商品的国外厂商的生产 5、关税的特征:透明性、非歧视性、稳定性、防止寻租 二、关税的衡量 1、关税的平均水平 一国对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在讨论某一行业或某一国的关税水平时需要计算关税的平均水平。计算方法有两种:加权平均和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非加权平均关税率:不考虑进口商品的相对比重,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关税率:以每一种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为权数,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率进行加权平均。 注:(1)非加权平均关税率可能会高估或低估该国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 (2)加权平均关税率有偏低的倾向 2、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一个衡量国家关税税则为本国产业提供保护程度的指标。 名义保护率是名义关税率,即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它是一国税则表上列明的税率。名义税率并不总是等于实际的进口保护率。 实际保护率是有效关税税率,是指一国的整体保护措施使某一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即对附加值征收的关税税率。任何一个行业中的企业,既受到该行业最终产品进口征收关税的影响,也受到对其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征收关税的影响;因此,分析对某种行业的实际保护程度不仅要看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还要了解这一行业的投入结构及其对中间投入产品的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T e=(t1-wt2)/(1-w) T e表示有效保护率t1表示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 t2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率w表示最终产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的比重T e=(V’-V)/V V’表示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V表示自由贸易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1)最终产品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征税越低,该名义税率的保护作用越大;(2)如果用进口原料作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将降低产品竞争力(政策上因此需要出口退税); (3)发达国家一般对进口原材料征收较低的关税,因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要更高。 三、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的含义:从经济学来讲,小国是对世界市场中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作用,也即这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试题

厦门大学网络2008级国际贸易试题(A)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依存度 答: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 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关税同盟 答: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相互完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对其他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而缔结的同盟。 3、普惠税 答: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优惠的关税待遇。 4、国民待遇条款 答:国民待遇的基本涵义是缔约一方保证缔约另一方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5、进口押金制 答:该制度规定,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储相当于进口金额一定比例的存款,方准进口。 二、单项选择: 1、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D ) A、经济同盟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优惠贸易安排 2、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 A )。 A、关税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协议配额 3、下列哪一个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 A、国际生产关系 B、自然条件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4、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 B )指标。 A、贸易顺差 B、对外贸易量 C、对外贸易额 D、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5、英国海默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称之为( A ) A、垄断优势论 B、内部化理论 C、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要素比例说 三、多项选择: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A、B、C、D、E ) A、保护本国市场B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D、积累资本或资金E、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2、普惠制的主要原则是(A、C、E ) A、普遍的 B、互惠的 C、非互惠的 D、歧视的 E、非歧视的 3、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B、C、E )。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E、预定性 4、外汇倾销可以(A、D )。 A、促进出口 B、限制出口 C、促进进口 D、限制进口 E、促进进出口 5、按照征收关税的目的分,关税可以分为:(A、D ) A、保护关税 B、反补贴税 C、反倾销税 D 财政关税 四、简答题: 1、简述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第二,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部门内分工的形成主要有: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