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黑白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

黑白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

黑白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
黑白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

黑白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

激光打印机是精密的机械系统,它利用光、电、热的物理、化学原理通过相互作用输出文字或图像,这些复杂的过程都由一个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称为电子显像系统。'静电成像'的理论是美国人卡尔逊首先提出的,因此也称为卡尔逊法,或称为放电成像法。基本过程可分为充电、曝光、显影、转印、定影、清洁、消电7个步骤,其中5个步骤是围绕电子显像系统进行的。由于电子显像系统所采用显影剂的不同(磁性显影剂和非磁性显影剂),我们就大致可以把电子显像系统分为磁性显影和非磁性显影电子显像系统两种。

一.磁性显影电子显像系统工作原理

惠普、佳能系列黑白激光打印机大多采用了磁性显影方式。该方式下的显影碳粉的提供主要由固定不动的磁芯和包在其外的磁辊套筒来提供。下面进行具体说明,粉盒示意图如下。

图2.1.1

1. 充电

即是对感光鼓进行充电,对感光鼓表面施加一层均匀的负电荷,使得感光鼓表面产生一个均匀的负电势层并维持这个常数电势。感光鼓表面光导体材料在不见光的情况下为绝缘体,呈中性状态,不带有任何电荷。要实现在光导体表面的'静电潜像',首先必须要在光导

体表面进行充电,使之带电。激光打印机对感光鼓充电的方法,因机型不同而采用的具体充电方法也有不同。早期生产的激光打印机采用电极丝及栅网复合结构充电的较多。当高压发生器送到电极丝一个高压电后,电极丝与栅网之间形成一个强电场,并释放出电晕。使电极丝与感光鼓之间的空气发生电离,空气离子向感光鼓表面迁移,使感光鼓表面充满电荷。这种方法能使感光鼓表面荷电均匀,但同时也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臭氧)。臭氧聚集到一定量时,对人体是有害的。现代生产的激光打印机大部分都采用充电辊充电,由于采用接触式充电方式,不需要很高的充电电压,且没有臭氧产生,但由于电离尘的积存,增加了对感光鼓的磨损,也会有充电不均匀的现象。二者示意图如下。

图2.1.2

图2.1.3

2.扫描曝光

就像我们用笔在纸上写字一样,扫描曝光的工具是用激光束在感光鼓上进行“书写”曝光,这幅文字或图像是不可见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静电潜像”。感光鼓被充电后,当激光光束中有光部分照到其表面的某个区域时,称为曝光。经曝光后的地方电阻率明显地降低,表面的电荷与界面的电荷便中和消失,同时由于光导材料在不见光情况下良好的绝缘性能,未经曝光的表面电荷仍保持不变,即形成一层静电潜像。

扫描曝光就是利用感光鼓表面光导材料的光敏性质。当光导体受到激光束扫描照射后,被光照的部分与感光鼓导电层导通使电荷消失,没有被光照射的部分仍保持充电电荷,这样就形成一幅电位差图像,也可以理解为对感光鼓的“消电”过程。消电过程,光导体表面的电位是在变化的,这个电位变化对打印质量影响很大。在对感光鼓表面充电时,随着电荷在感光鼓表面的积累,电位也不断升高,最后达到“饱和”电位,就是最高电位。表面电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一般工作时的电位都低于这个电位,这个电位随时间自然降低的过程,称之为“暗衰”过程。感光鼓经扫描曝光时,暗区(指未受光照射部分的光导体表面)电位仍处在暗衰过程;亮区(指受光照射部分的光导体表面)光导层内载流子密度迅速增加,电导率急速上升,形成光导电压,电荷迅速消失,光导体表面电位也迅速下降。称之为'光衰',最后趋缓。

从理论上说光衰越快越彻底越好,实际上很难达到。剩余残留电位的高低就会影响打印质量,如残余电位过高,将会出现打印“底灰”现象。

图2.1.4

其具体操作如上图,由激光二极管发射出激光束,该光束首先经过圆柱形透镜照射到旋转的六面扫描面镜上,随后经面镜的旋转反射,穿越聚焦透镜组到达感光鼓。当光线到达感光鼓后,进行沿纸面从左到右的扫描,且扫描没有回扫过程。水平扫描结合感光鼓的旋转就实现了对鼓的整个圆周的覆盖。

每次扫描开始的时候,BD面镜都会反射激光束到BD电路板,于是瞬时光脉冲就会进入控制引擎组件。在那里,光束将会转换成电信号,并被用于同步打印机的其它活动以及诊断激光扫描组件可能出现的问题。

3.显影

把光导体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经过“显影”显示出碳粉图像,这个过程称之为“电子显影”。显影工作是由显影器完成,其作用是将静电潜像变成可见图像。显影是利用物质间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完成的。其原理图如下:

图2.1.5

下面对上图进行细化说明。搅拌器的作用,是使碳粉摩擦带电。当碳粉在粉仓内被搅拌器搅拌均匀后,碳粉在磁辊磁场的作用下被永久磁芯吸附到了磁辊滚筒的表面,由于磁辊面向刮板前端产生一个集中磁场,所以该集中磁场将显影剂集中到这个部分。集中磁场的显影剂因为与刮板的结合力很强,因此基本不发生移动。这样伴随着显影滚筒的转动,刮板就会限制转到显影器外的碳粉的量,在显影滚筒的表面形成厚度均匀的碳粉层。同时,通过刮板、碳粉以及磁辊套筒之间的摩擦,碳粉表面带上了负的静电。

图2.1.6 图2.1.7

由于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上明部的电位被曝光中和,暗部仍带有负电,则通过向显影滚筒施加负的显影偏压,显影滚筒上的带有负电位的碳粉就会在显影带跳向感光鼓。(注:尽管此时鼓表面真实的情况为明部带有负电位,感光鼓表面曝光区域仍会显示出正电性。这意味着感光鼓表面的电势比显影磁辊套筒表面的电势要高。)跳跃的碳粉附着在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表面的明部。此时附着的碳粉量,和对比电位成比例。(负电位低:接近0V的地

方会附着很多的碳粉)另外,感光鼓表面的暗部,因为有一次充电(负的高电位)的电位,所以带有负电位的碳粉会被排斥,不附着。通过这些过程,在感光鼓上形成可视图像。在磁辊套筒上面还加有一个交流偏置电压,这个交流偏置电压将会降低碳粉同磁辊的吸引力,并增强碳粉同感光鼓表面非曝光区域的排斥作用。从而该交流偏置电压很好的改善了打印黑度和对比度的问题。其细化原理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2.1.8

图2.1.9

4.转印与分离

用高压静电将感光鼓表面的“碳粉图像”转印到普通纸上,这一过程称为“转印”。当带负电的碳粉随着感光鼓转到打印纸附近时,在纸的后面放置的电极放正电,由于电压高达500~1000V,静电吸引力便使纸紧贴在光导板上,带负电荷的碳粉即被吸附到纸的表面上了。由于这种转印方式与纸的绝缘程度有关,当纸张因天气而受潮时,碳粉将因纸张表面的漏电而不能完全及紧密地吸附在上面,而导致打印质量不良,如图像缺损、字符空心筹问题。

为了有利于纸的分离,感光鼓同纸的接触很小,即采用所谓的曲率分离方式利用纸的刚性从感光鼓上进行分离。对于较薄的纸张,由于其刚性较差,可能不好分离,因此又在转印辊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消电装置”(消电极或消电齿),也称为“分离齿(爪)”。它的作用

是把打印纸和吸附碳粉上的电荷中和,消除极性使其显中性,以此来达到分离的目的。分离以后,载有图像的纸张将进入定影单元。

图2.1.10

5.定影

将吸附在纸上的碳粉图像,利用加压热熔的方法,使溶化的碳粉浸入打印纸中,形成固定图像的过程,称为“定影”。吸附在纸上的碳粉,是由热性的树脂及碳粉混炼而成的微小颗粒,当吸附有碳粉的纸经过两个较高而间隙又不大的金属滚筒之夹缝时,碳粉中的树脂溶化而与碳粉一起被紧紧地压附在纸上,从而形成永久的图像,同时亦完成了激光打印的整个过程。

图 2.1.11 单组分磁性显影剂示意图

为了防止碳粉在热熔过程中散落,该类型的打印机通过压力辊轴(该轴仅仅是一个连续性的通道)在加热膜上施加了一个负的直流偏压。于是负电荷被施加到了纸的表面,这将有助于增强碳粉粒子同纸张之间的吸附力并阻止碳粉粒子的散落。

图2.1.12

6.感光鼓的清洁

清洁系主要是把感光鼓表面没有完全转移的“残余碳粉”清除干净,使下一个打印周期有一个洁净的感光鼓。理论上讲“碳粉图像”应该完全被转印,但是很难做到。激光打印机在打印的过程中,经过充电、曝光、显像、转印几道工序,由于电位迁移,碳粉转移,加上光导体“光衰”的影响,“碳粉图像”不可能完全转移到打印纸上,那么残留在感光鼓表面碳粉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打印质量的好坏。

如果感光鼓表面上的残留碳粉不能彻底的清除干净,就会被带入下一个打印周期,破坏新生成的“碳粉图像”。所以要对感光鼓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这就需要一个感光鼓清洁器。激光打印机有两种清洁的方法:橡胶刮板清洁和毛刷清洁。它们的作用都是对感光鼓表面进行清洁。

⑴刮板清洁

橡胶清洁刮板是用尿醛树脂制作,有一个平直的刀刃且具有耐磨性和柔韧性。刀刃与感光鼓表面形成一个剪切角并有一定压力。当感光鼓载着残留在表面的碳粉旋转时,残留碳粉被清洁刮板刮入废粉收集仓内。与刮板相对的位置上还有一个止回片,以防止清洁后废粉的飞出。由于橡胶刮板始终与感光鼓剪切并具有一定压力,会造成感光鼓表面的磨损,故在刮板刃部应涂有润滑粉。如果清洁刮板刀刃有损伤,残留在感光鼓表面的碳粉便不能被彻底清除,使下一个打印周期的图像重叠而产生不良的打印效果。在打印机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熔化碳粉颗粒粘附到刮板刀刃上的现象,长久下去粘附物会刮伤感光鼓的光导层,使感光鼓报废。

⑵毛刷清洁

毛刷清洁,就是利用旋转的辊筒毛刷,对感光鼓表面残留碳粉进行清洁,把残留碳粉扫除,抖落到废粉收集仓内。毛刷一般用人造纤维制作,在旋转时与感光鼓磨擦扫除残留碳粉,同时利用磨擦产生的静电吸附残留碳粉,使碳粉不致飞扬而污染打印机其他部件。使用毛刷清扫的方式由于对感光鼓的表面磨损小,所以可延长感光鼓的使用寿命。

⑶废粉收集仓

废粉收集仓就是回收清洁残留碳粉装置。收集后的碳粉一般情况下不再利用。因为,收集后的碳粉中会有很多的杂质,会影响到打印质量。

刮板清洁型示意图如下:

图2.1.13

7.消电

图2.1.14

PCR通过在感光鼓表面均匀的充上一层负电荷来消除其表面残留的正电荷。通过这一过程就会移除和清洁了残余影像,从而为下一个周期的显影做好准备。

二.非磁性显影电子显像系统工作原理

三星和兄弟黑白激光打印机大多采用了非磁性的显影方式。所不同的是三星大都采用了负电性碳粉,而兄弟采用了正电性碳粉。非磁性显影电子显像系统同磁性显影电子显像系统相比主要的差别就体现在显影碳粉的供应方式上面,其余均相同,所以此处仅对此稍作说明。该类粉盒的显影碳粉是由显影辊和供粉辊共同配合完成。说明过程以三星1710的粉盒为例。如下图2.1.15所示。

在工作时,通过粉仓内搅拌器的搅拌,使得碳粉间摩擦而带有部分电荷,同时搅拌器也将碳粉传送到供粉辊上面。机器的高压装置给供粉辊施以负高压(-570V),让碳粉粒子继续补充着负电荷;同时显影辊被施加低于供粉辊的负高压(-370V),这使得负极性的碳粉粒子能够被吸附到显影辊表面。于是碳粉随着显影辊一起旋转,再通过调节刮板同碳粉的摩擦、限制来对显影辊上粉的厚度和电荷进一步控制。

显影辊与感光鼓以相反的方向旋转。感光鼓由充电辊(-1.55KV)进行充电,表面带有均匀的负极性电压(约-930V)。经激光扫描后,曝光部分的电压变为-180V,非曝光部分电压不变。于是当显影辊与感光鼓静电潜像接触时,静电潜像与碳粉之间的压差使得碳粉颗粒从显影辊上被吸附到静电潜像区,而非潜像区与碳粉粒子由于形成反向压差,阻止了碳粉粒子吸附到感光鼓上面,从而完成了显影,在感光鼓上面形成了真实的图像。与此同时,由转印高压发生器给转印辊施加+5.0kV的高压。当带有显影图像的感光鼓旋转到转印辊时,打印纸张经过感光鼓与转印辊之间,由于感光鼓潜像带有负电,而转印辊表面带有正电,二者之间有一个较强的压差,碳粉就被吸附到打印纸上面,形成了打印图像,在经过定影器定影就完成了整个图像过程。

图2.1.15

照相机成像原理和构造

照相机成像原理和构造 光博会后看到照相机后的观后感,了解照相机原理及构造,以下资料来自专业人士介绍以及所学工程光学教材知识。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感光物质,它能把这个像记录下来,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 底片,用底片洗印就得到相片。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倒立、缩小的。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帘快门。

多光谱相机原理及组成

多光谱相机原理及组成 多光谱成像技术自从面世以来,便被应用于空间遥感领域。而随着搭载平台的小型化和野外应用的需求,光谱成像仪在农业、林业、军事、医药、科研等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在此之前成像技术并没有那么高,只能对特定的单一的谱段进行成像。虽然分辨率高但是数据量大难以进行分析、存储、检索,而多光谱成像是将所有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二维空间信息,同时也把光谱的辐射信息也包含在内,从而在更宽的谱段范围内成像。 多光谱相机的基本构成 1.光学系统 可以在各个谱段内范围内成像,可以很好的的控制杂散光,是多光谱相机最重要的部分,对工作谱段范围和分辨能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还可以设定工作焦距视场角大小等 2.控制和信息处理器 控制监督多光谱相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并收集图像数据,并进行储存。 3.热控装置 由温度控制器、隔热材料、散热器、热控涂层等组成 4.其他结构 物镜、电路系统、探测器及其他零配件 多光谱相机的工作谱段范围 人眼所能能识别的光谱区间为可见光区间,波长从400nm到700nm;普通数码相机的光谱响应区间与人眼识别的光谱区间相同,包含蓝、绿、红、三个波段;而多光谱相机的工作谱段范围在其基础上,可以分可见光、近红外光、紫外光等每台多光谱相机的分辨率不同,所应用的领域也不同 就比如说我们在做植被调查的时候,植被的可见光波段对绿色比较敏感对红色和蓝色反射较弱。相对于可见光波段,植被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多数植被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差异很小。而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差异更大,光谱差异越明显越有利于分类。 光谱特性 我们知道像素运用复杂的大气准则来,复原反射光谱和辐射光谱所的到的数据分析,得到不同物质的反射率不同,称之为光谱特征。如果有足够的光谱特证,可用于识别场景中的专用材质,其中包括光谱范围、宽度、分辨率。范围是指相机获取图像来自的光谱段,谱段的宽度反映了谱段设置的要求、通过努力衡量大气中物质的光谱特性还有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就要考虑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多光谱相机的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是指由透镜、反射镜、棱镜和光阑等多种光学元件按一定次序组合成的系统。通常用来成像或做光学信息处理。曲率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折射(或反射)球面组成的光学系统称为共轴球面系统,曲率中心所在的那条直线称为光轴。其中参数包括焦距、视场角、相对孔径等。 多光谱相机的反射光学系统 如果光学系统中的光学镜片为反射镜,则此系统称之为反射系统,反射式光学系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光谱范围很大,对各个谱段都适用,并且不需要矫正二级光谱,但是因选用的是非球面镜片,会使系统的加工和装配变得十分困难,增加制作工艺难度

FMRI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进展

FMRI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进展 功能磁共振是在磁共振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人脑功能区被信号激活时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两者之间比例发生改变,随之产生局部磁共振信号的改变而进行工作的。凭借其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无辐射损伤以及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研究。 1 磁功能磁共振概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目前脑功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20世纪90年代后,BOLD(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磁共振功能成像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研究。其优点是就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无辐射损伤以及可以在活体上重复进行检测。理论上讲,凡以反映器官功能状态成像为目标的磁功能成像技术都应称之为功能磁共振成像。目前,临床上已较为普遍使用的功能成像技术有:各种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各种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和波谱成像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观察脑神经元活动和神经通路的成像技术时,这种成像技术应叫做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它一般包括水平依赖成像;脑代谢测定技术成像;神经纤维示踪技术如弥散张量和磁化转移成像。 1.1 FMRI的基本原理:FMRI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注射照影剂、灌注加权、弥散加权及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为BOLD法:血红蛋白包括含氧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1],两种血红蛋白对磁场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对质子弛豫没有影响,去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其铁离子有4个不成对电子,可产生横向磁化磁豫缩短效应(preferential T2 proton relaxation effect,PT2PRE)。因此,当去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时,T2加权像信号减低。当神经元活动增强时,脑功能区皮质的血流显著增加,去氧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削弱了PT2PRE,导致T2加权像信号增强,即T2加权像信号能反映局部神经元活动,这就是所谓血氧水平依赖BOLD[2]效应,它是FMRI基础[3]。 梯度回波成像(gradient recall echo,GRE)是FMRI的常规脉冲序列,它对磁化效应引起的T2效应非常敏感,梯度回波脉冲序列使用单次激发小翻转角射频脉冲和极性翻转的f编码梯度场,在采集信号过程中,由于梯度场引起的去相位就会完全被再聚集,而回波信号则取决于组织的T2。在信号采集过程中,GRE 与SE序列相似。都是通过多次反复采集回波信号完成全部的相位编码和数据采集。GRE扫描对流空现象,扩散现象以及对功能成像非常重要的T2效应等诸

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1.1 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在对数码相机的特点和基本组件了解之前,下面来了解一下数码相机是如何工作的,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机的各项关键参数,深入了解相机的性能。 当打开相机的电源开关后,主控程序芯片开始检查整个相机,确定各个部件是否处于可工作状态。如果一切正常,相机将处于待命状态;若某一部分出现故障,LCD屏上会显示一个错误信息,并使相机完全停止工作。 当用户对准拍摄目标,并将快门按下一半时,相机内的微处理器开始工作,以确定对焦距离、快门的速度和光圈的大小。当按下快门后,光学镜头可将光线聚焦到影像传感器上,这种CCD/CMOS半导体器件代替了传统相机中胶卷的位置,它可将捕捉到的景物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此时就得到了对应于拍摄景物的电子图像,由于这时图像文件还是模拟信号,还不能被计算机识别,所以需要通过A/D(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才能以数据方式进行储存。接下来微处理器对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并转换为特定的图像格式,常用的用于描述二维图像的文件格式包括Tag TIFF(Image File Format)、RAW(Raw data Format)、FPX(Flash Pix)、JFIF(JPEG File Interchange Format)等,最后以数字信号存在的图像文件会以指定的格式存储到内置存储器中,那么一张数码相片就完成拍摄了,此时通过LCD(液晶显示器)可以查看所拍摄到的照片。 前面只是简单介绍了其大致的过程,下面结合图1-1来详细地介绍相片成像的整个过程。 图1-1 成像原理示意图 (1)当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景物时,景物反射的光线通过数码相机的镜头透射到CD上。 (2)当CCD曝光后,光电二极管受到光线的激发而释放出电荷,生成感光元件的电信号。 (3)CCD控制芯片利用感光元件中的控制信号线路对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电流进行控制,由电流传输电路输出,CCD会将一次成像产生的电信号收集起来,统一输出到放大器。 (4)经过放大和滤波后的电信号被传送到ADC,由ADC将电信号(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值的大小和电信号的强度与电压的高低成正比,这些数值其实也就是图像的数据。 (5)此时这些图像数据还不能直接生成图像,还要输出到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在DSP中,将会对这些图像数据进行色彩校正、白平衡处理,并编码为数码相机所支持的图像格式、分辨率,然后才会被存储为图像文件。 (6)当完成上述步骤后,图像文件就会被保存到存储器上,我们就可以欣赏了。 1.2 数码相机的基本部件 无论是哪种款式的数码相机,大都包括图1-2、图1-3出示的基本组件。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照相机简称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很多可以记录影像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等。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分为一般的照相与专业的摄像。 照相机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风光摄影照相机、印刷制版照相机、数码照相机 文献缩微照相机、显微照相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高速照相机等;按照相胶片尺寸,可分为110照相机(画面13×17毫米)、126照相机(画面28×28毫米)、135照相机(画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机(画面45x45毫米)、120照相机(包括220照相机,画面60×45,60×60,60×90毫米)、圆盘照相机(画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为透视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机,对某一照相机又可分为若干类别,例如135照相机按其取景、快门、测光、输片、曝光、闪光灯、调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就构成一个复杂的型谱。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的被摄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经照相镜头传递给感光材料,最终成为可视的影像。照相机的光学成像系统是按照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并通过镜头,把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准确地聚焦在像平面上。摄影时,必须控制合适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合适的光子量。因为银盐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围,光子量过少形不成潜影核,光子量过多形成过曝,图像又不能分辨。照相机是用光圈改变镜头通光口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时用改变快门的开闭时间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

照相机原理和构造56701

一、人眼成像的原理 摄影又称摄影术,就是人们通使用照相机把反射在景物上的光线,通过镜头在感光材料上感光而形成影像的过程。所以有些国家把照相机称为“照光机”,这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摄影的过程并不是把景物摄录下来,而是把景物反射出的光线记录在感光材料上,形成的影像本不是景物的影像,而是光线在感光材料上形成了潜影。 照相机最早是谁发明的已无从查考,但第一个在底片的银盐上成像的是法国人达盖尔,就是今天的数码成像也是在达盖尔的银盐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像的原理一直不变。 归根结底,照相机是对人眼的仿生,照相机成像的原理与人眼看到景物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当然人眼比世界上最先进的照相机都更为先进,结构也更为复杂。下图就是人眼接受外界光线而成像的结构图。(这可是UU比照着生物老师的教科书画的,差点累死) 图(1)简约眼视网膜像的形成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人眼中的晶状体就如同一个凸透镜,物体AB经过晶体透过节点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像ab,当然进入眼中的光线还必须通过瞳孔而到达后主焦点,而瞳孔则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其开孔大小。 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当然就这一点而言,照相机只相当于人的一只眼,不可能产生立体的感觉了。 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了。下图是简易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硬件 医用MRI仪通常由主磁体、梯度线圈、脉冲线圈、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等五部分构成。 一、主磁体 主磁体是MRI仪最基本的构件,是产生磁场的装置。根据磁场产生的方式可将主磁体分为永磁型和电磁型。永磁型主磁体实际上就是大块磁铁,磁场持续存在,目前绝大多数低场强开放式MRI仪采用永磁型主磁体。电磁型主磁体是利用导线绕成的线圈,通电后即产生磁场,根据导线材料不同又可将电磁型主磁体分为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常导磁体的线圈导线采用普通导电性材料,需要持续通电,目前已经逐渐淘汰;超导磁体的线圈导线采用超导材料制成,置于液氦的超低温环境中,导线内的电阻抗几乎消失,一旦通电后在无需继续供电情况下导线内的电流一直存在,并产生稳定的磁场,目前中高场强的MRI仪均采用超导磁体。主磁体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场强、磁场均匀度及主磁体的长度。 主磁场的场强可采用高斯(Gauss,G)或特斯拉(Tesla,T)来表示,特斯拉是目前磁场强度的法定单位。距离5安培电流通过的直导线1cm处检测到的磁场强度被定义为1高斯。特斯拉与高斯的换算关系为:1 T = 10000 G。在过去的20年中,临床应用型MRI仪主磁体的场强已由0.2 T以下提高到1.5 T以上,1999年以来,3.0 T的超高场强MRI仪通过FDA 认证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目前一般把0.5 T以下的MRI仪称为低场机,0.5 T到1.0 T之间的称为中场机,1.0 T到2.0之间的称为高场机(1.5 T为代表),大于2.0 T的称为超高场机(3.0 T为代表)。 高场强MRI仪的主要优势表现为:(1)主磁场场强高提高质子的磁化率,增加图像的信噪比;(2)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可缩短MRI信号采集时间;(3)增加化学位移使磁共振频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代谢产物的分辨力得到提高;(4)增加化学位移使脂肪饱和技术更加容易实现;(5)磁敏感效应增强,从而增加血氧饱和度依赖(BOLD)效应,使脑功能成像的信号变化更为明显。 当然MRI仪场强增高也带来以下问题:(1)设备生产成本增加,价格提高。(2)噪音增加,虽然采用静音技术降低噪音,但是进一步增加了成本。(3)因为射频特殊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与主磁场场强的平方成正比,高场强下射频脉冲的能量在人体内累积明显增大,SAR值问题在3.0 T的超高场强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4)各种伪影增加,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及磁化率伪影等在3.0 T超高场机上更为明显。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3.0 T的MRI仪在临床应用还有一定限制,尽管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优势,但是在体部应用还不太成熟,因此,目前以1.5 T的高场机最为成熟和实用。 MRI对主磁场均匀度的要求很高,原因在于:(1)高均匀度的场强有助于提高图像信噪比,(2)场强均匀是保证MR信号空间定位准确性的前提,(3)场强均匀可减少伪影(特别是磁化率伪影),(4)高度均匀度磁场有利于进行大视野扫描,尤其肩关节等偏中心部位的MRI检查,(5)只有高度均匀度磁场才能充分利用脂肪饱和技术进行脂肪抑制扫描,(6)高度均匀度磁场才能有效区分MRS的不同代谢产物。现代MRI仪的主动及被动匀场技术进步很快,使磁场均匀度有了很大提高。 为保证主磁场均匀度,以往MRI仪多采用2m以上的长磁体,近几年伴随磁体技术的进步,各厂家都推出磁体长度为1.4m~1.7m的高场强(1.5T)短磁体,使病人更为舒适,尤其适用于幽闭恐惧症的患者。 随介入MR的发展,开放式MRI仪也取得很大进步,其场强已从原来的0.2T左右上升到0.5T以上,目前开放式MRI仪的最高场强已达1.0T。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速度更快,已经几乎可以做到实时成像,使MR“透视”成为现实。开放式MR扫描仪与DSA的一体

数码相机成像过程

数码相机成像过程 1.经过镜头光聚焦在CCD或CMOS上 2.CCD或CMOS将光转换成电信号 3.经处理器加工,记录在相机的内存上 4.通过电脑处理和显示器的电光转换,或经打印机打印便形成影象。具体过程: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4张) 对胶片相机而言,景物的反射光线经过镜头的会聚,在胶片上形成潜应影,这个潜影是光和胶片上的乳剂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就形成了影像。 数码相机是通过光学系统将影像聚焦在成像元件CCD/ CMOS 上,通过A/D转换器将每个像素上光电信号转变成数码信号,再经DSP处理成数码图像,存储到存储介质当中。 光线从镜头进入相机,CCD进行滤色、感光(光电转化),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将拍摄物体“分解”成了一个一个的像素点,这些像素点以模拟图像信号的形式转移到“模数转换器”上,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上,处理成真正的图像,之后压缩存储到存储介质中。 编辑本段分类划分 照相机一般可按其使用技术特征如:画幅大小、取景方式、快门形式、测光方式来分类,也可按照相机的外形和结构来分类。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汤姆900照相机 1、照相机根据其成像介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胶片相机与数码照相机以及宝丽来相机。胶片相机主要是指通过镜头成像并应用胶片记录影像的设备。而数码照相机则是应用半导体光电耦合器件和数字存储方法记录影像的摄影设备,有使用方便,照片传输方便,保存方便等特点。宝丽来相机又称一次成像相机,是将影象直接感光在特种像纸上,可在一分钟内看到照片,合适留念照等。 2.按照相机使用的胶片和画幅尺寸 可分为35mm照相机(常称135照相机)、120照相机、110照相机、126照相机、中幅照相机、大幅照相机、APS相机、微型相机等。135照相机使用35mm胶片,其所拍摄的标准画幅为24mm X 36mm,一般每个胶卷可拍照36张或24张。 3.按照相机的外型和结构 可分为平视取景照相机(VIEWFINDER)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单反相机)。此外还有折叠式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平视测距器相机(RANGFINDER)、转机、座机等等。 4.按照相机的快门形式 可分为镜头快门照相机(又称中心快门照相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程序快门照相机等。 5.按照相机具有的功能和技术特性 可分为自动调焦照相机,电测光手控曝光照相机,电测光自动曝光照相机等。此外还有快门优先式、光圈优先式、程序控制式、双优先式、电动卷片(自动卷片、倒片)照相机,自动对焦(AF)照相机,日期后背照相机,内装闪光灯照相机等。 有时也可按照相机的用途来分,如专业相机和消费类相机(傻瓜相机)、一步成象照相机、立体照相机;有时也可按镜头的特性分为变焦或双焦点照相机。实际上一架现代照相机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因此应以综合性的方式来定义。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简述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由于fMRI的非侵入性、没有辐射暴露问题与其较为广泛的应用,从1990年代开始就在脑部功能定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主要是运用在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相关技术发展 自从1890年代开始,人们就知道血流与血氧的改变(两者合称为血液动力学)与神经元的活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神经细胞活化时会消耗氧气,而氧气要借由神经细胞附近的微血管以红血球中的血红素运送过来。因此,当脑神经活化时,其附近的血流会增加来补充消耗掉的氧气。从神经活化到引发血液动力学的改变,通常会有1-5秒的延迟,然后在4-5秒达到的高峰,再回到基线(通常伴随着些微的下冲)。这使得不仅神经活化区域的脑血流会改变,局部血液中的去氧与带氧血红素的浓度,以及脑血容积都会随之改变。 血氧浓度相依对比(Blood oxygen-level dependent, BOLD)首先由贝尔实验室小川诚二等人于1990年所提出[2],小川博士与其同事很早就了解BOLD对于应用MRI于脑部功能性造影的重要性,但是第一个成功的fMRI研究则是由John W. Belliveau 与其同事于1991年透过静脉内造影剂(Gd)所提出。接着由邝健民等人于1992年发表在人身上的应用。同年,小川博士于4月底提出了他的结果且于7月发表于PNAS。在接下来的几年,小川博士发表了BOLD的生物物理学模型于生物物理学期刊。Bandettini博士也于1993年发表论文示范功能性活化地图的 量化测量。由于神经元本身并没有储存所需的葡萄糖与氧气,

单反相机及成像原理讲解

单反相机成像原理 数码单镜头反光DSLR(Digital Single L ens R eflex)照相机,简称数码单反相机。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光通过透镜(1),被反光镜(2)反射到磨砂取景屏(5)中。通过一块凸透镜(6) 并在五棱镜(7)中反射,最终图像出现在取景框(8)中。当按下快门,反光镜沿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反光镜(2) 被拾起,图像被被摄在CCD(4)上,与取景屏上所看到的一致。 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优势: ·不存在视差 ·精确的取景和对焦。这一点对于微距和远距摄影很重要 ·广泛的可更换镜头 ·常见的单反镜头比固定镜头相机提供了更广泛的光圈范围,尤其是增加了最大光圈 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劣势: ·体积大 ·在小光圈的情况下,取景器很暗

单反数码相机和普通数码相机的区别 1、结构不同 单反数码相机与我们接触较多的普通消费数码相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里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者的内部结构上,和传统单反相机一样采用了特殊的构造,数码单反相机根本上解决了象差的问题,就是说从取景器内部看到的就是将要暴光在胶片上的图像,普通数码相机由于采用了CCD感光模式,大家在LCD上看到的就是CCD感受到的图像,也就是说拍摄者在液晶屏上看到的也是大家将要拍摄的图像,也不存在像差问题,所以普通数码相机也能拍摄好微距!所以从这点来说,单反相机不占优势。 2、快门问题 普通数码相机对于普通用户拍摄到此一游的照片已经足够,但是它的快门速度对有较高要求的要适应恶劣拍摄环境的摄影者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在普通数码相机中最快快门速度极为重要维持在1/1000秒左右,而单反数码相机的最快快门速度轻松就能达到1/10000秒左右,这么快的快门速度让普通数码相机望尘莫及,非常适合拍摄生态环境。 3、镜头不同 提到单反数码相机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它拥有多种可支持的镜头,也有人认为单反数码相机与普通数码相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可更换镜头另一个则不可以,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仔细想想其实不然。比如Olympus的E20P就是一部不可换镜头的单反数码相机,当然市场上绝大多数单反数码相机背后都有配套的镜头群的支持。在拍摄活动中我们可以更换不同的特效镜头,通过取景器便可以查看不同的特殊效果,最终选择合适的镜头尝试拍摄。 单反数码相机不单支持的配套镜头多,更重要的是在镜头指标上也有普通数码相机达不到的高度。首先如广角端的拍摄效果,普通数码相机大都坚守35mm~38mm的阵地,少数高端机型的镜头支持到28mm广角,但是单反数码相机通常情况下使用原配镜头就可以拍摄出令人欣慰的广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像。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肝 140~170 脑膜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肾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腺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精编版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序列设计与临床应用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 MRS)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一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应表示为:w=gBeff=gB0(1-s) 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即因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也就是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和所受屏蔽作用的不同,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如图2所示。实际上,研究某种样品物质的磁共振频谱时,常选用一种物质做参考基准,以它的共振频率作为频谱图横坐标的原点。并且,将不同种原子基团中的核的共振频率相对于坐标原点的频率之差作为该基团的化学位移。显然,这种用频率之差表示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磁场强度高低有关。在正常组织中,代谢物在物质中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在1.5T场强下水和脂肪共振频率相差220Hz (化学位移),但是在这两个峰之间还有多种浓度较低代谢物所形成的共振峰,如NAA、Cr、Cho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非常低。MRS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才能使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得以显示。 下面是研究MRS谱线时常用到的参数: (1)共振峰的共振频率的中心—峰的位置V: 化学位移决定磁共振波谱中共振峰的位置。 (2)共振峰的分裂。 (3)共振峰下的面积和共振峰的高度: 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峰占有的面积与产生信号的质子数目成正比。在研究波谱时,共振峰下的面积比峰的高度更有价值,因为它不受磁场均匀度的影响,对噪音相对不敏感。 (4)半高宽: 半高宽是指吸收峰高度一半时吸收峰的宽度,它代表了波谱的分辨率。 原子核自旋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自旋耦合。高分辨率磁共振频谱可以观察到自旋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谱线的裂分,裂分的数目和幅度是相互耦合的核的自旋和核的数目的指征。在一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自旋耦合的情况下,由于一个氢核的磁矩有顺磁场和逆磁场两种可能的取向,因此它对受耦合作用的氢核可能产生两个不同的附加磁场的作用,这引起受耦合的氢核的共振由一个单峰分裂为二重峰。如此类推,在两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耦合的情况下,共振谱由一个分裂为三个。 磁共振波谱仪不仅可以描绘频谱,还可以描绘频谱的积分曲线,积分曲线对应共振峰的面积。

照相机工作原理

照相机工作原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并从镜 头开始深入学习一些基本部件的详细知识. 光线沿直线传播,通过被称作孔径的圆孔投射到胶片 上. 镜头并不是胶片成像所必需的,正如前面已经提及的针孔照相机,其工作时就没有镜头.来自被摄体的光线通过一个微小的针孔进入不透光的盒子,如上图所示,并在胶片上形成一幅倒立的影像. 考虑到针孔照相机的工作特性如此之简单,因而其产生的影像应该说是相当令人满意了,但并不能算是足够好的,原因如下: 1.即使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也不是非常的清晰. 2.由于通过针孔所进入的光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充分的胶片曝光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会长达数小时. 而镜头会解决这些问题: 1.镜头能聚焦光束,可以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影像. 2.镜头允放接纳大量的光线,只需若干分之一秒的很短时间即可获得适当的曝光. 如上图所示,镜头的孔径比针孔大很多倍,所以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内,允许更多的光线进入照相机.

什么是镜头的基本功能 所有镜头具备的基本功能都是相同的,即让光线进入照相机并聚焦光线在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什么是固定焦点照相机 有些照相机的镜头是固定的,即它不能够与照相机分开,不能够更换,甚至不能前后移动.它被永久地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老式的柯达布朗尼照相机、某些最简单的"瞄准就拍"的照相机以及所有一次性使用的照相机都属于这种类型,它们被称为固定焦点照相机。使用这种照相机可以拍摄远于某个确定距离(比如4英尺以外)的所有景物并得于相当清晰的照片。 什么是可变焦点照相机 大多数照相机的镜头都可以前后移动,对一定范围内不同距离的物体进行聚焦。这些照相机就被称为可变焦点照相机。 摄影者可以通过调理可变焦点镜头的位置,使镜头最小聚焦距离以外任意距离的被摄体都产生最清晰影像。例如,前后移动镜头就可以分别对12英寸、3英尺或20英尺远的景物进行聚焦。 什么是自动聚焦照相机 有些照相机是靠计算机微处理器芯片控制镜头内的微电机自动完成聚焦任务的。其典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把快门按钮按下一半时,镜头筒就会自动地转动直至画幅中央任意物体所形成的影像完全清晰为止。很多高级的"瞄准就拍"式照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都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大多数这样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还能够手动聚焦。下一课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自动聚焦功能。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 1.磁共振现象微观领域中的核子都有自旋的特性。核子的自旋产生小磁矩,类似于小磁棒。质子数或中子数至少有一个为奇教的大量原子核可在静磁场中体现出宏观磁化来,其磁化矢量与静磁场同向。而每单个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做着不停的进动运动(一方面不断自旋,同时以静磁场为轴做圆周运动),进动频率(precession frequency)(即质子每秒进动的次数)为(00一/Bo,7为原子核的旋磁比(对于每一种原子核,7是一个常数且各不相同,如氢质子7值为42. 5MHz/T),Bo为静磁场的场强大小。人体含有占比重70%以上的水,又由于氢质子磁矩不为零,这些水中的氢质子是磁共振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中的氢质子。对静磁场中的质子群沿着垂直于静磁场的方向施加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在声波范围内,故称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原来的宏观磁化就会以射频场为轴发生偏转(章动),其偏转角度取决于射频场的施加时间、射频强度和射频波形。当然,一个关键条件是:射频的频率必须与静磁场中的质子的进动频率一致。宏观磁化发生章动的实质是质子群中一部分质子吸收了射频的能量,使自己从低能级跃迁到了高能级。这种现象即称为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如果将此时的宏观磁化进行二维分解,会发现射频激励的效果是使沿静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纵向磁化)减小,而垂直于静磁场方向的磁化(横向磁化)增大了。RF脉冲有使进动的质子同步化的效应,质子同一时间指向同一方向,处于所谓“同相”,其磁化矢量在该方向上叠加起来,即横向磁化增大。使质子进动角度增大至90。的RF脉冲称为90。脉冲,此时纵向磁化矢量消失,只有横向磁化矢量。同样还有其他角度的R F脉冲。质子的进动角度受RF脉冲强度和脉冲持续时间影响,强度越强、持续时间越长,质子的进动角度越大,且强RF脉冲比弱RF脉冲引起履子进动角度改变得要快。 ??????? 2.弛豫及弛豫时间短暂的射频激励(一般为几十微秒)以后,宏观磁化要恢复到原始的静态。从激励态恢复到静态要经历一个与激励过程相反的两个分过程,一个是横向磁化逐渐减小的过程(即为横向弛豫过程,T2过程)(图6-1);另一个是纵向磁化逐渐增大的过程(纵向弛豫过程,T1过程)(图6-2)。纵向弛豫过程的本质是激励过程吸收了射频能量的那些质子释放能量返回到基态的过程。能量释放

单反相机的原理和结构

一单反相机的原理和结构 銅峰电子刘根 数码单反相机的全称是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缩写为DSLR。数码单反相机专指使用单镜头取景方式对景物进行拍摄的一种照相机,拍摄者使用相机背后的光学取景框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安装在相机前段的镜头所提供的视觉角度的大小进行拍摄。 在单反相机的结构中,作为重要的是照相的反光镜和相机上端圆拱结构内安装的五面镜或五棱镜。拍摄者正是使用这种结构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镜头的影像。由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构造图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拍摄者就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外面的景物。这个过程有点像人们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窗户的大小便是人们看到外面景物的范围。

当拍摄者看到自己满意的角度和拍摄内容的时候,既可以按动快门。按动快门的过程就是一个拍摄和成像的过程,术语称为曝光。不管是胶片单反相机还是数码单反相机,曝光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反光镜向上弹起,胶片前面的快门幕帘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投射到感光部件上,使胶片或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曝光。在按下快门的这一瞬间,光学取景器中会出现黑屏的情况(黑屏的时间根据快门的快慢而不同),之后反光镜立即恢复原状,取景器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此时已经完成了一次曝光)。

单反相机的这种构造,决定了镜头在相机的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使用这种相机的最大优势是摄影师在光学取景器中看到的取景范围和感光元件的影像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一致。摄影师使用不同的镜头配置可以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从具有冲击力的7.5mm鱼眼镜头到长达1600mm以上的超级远摄远镜头,都可以安装在同一台相机上,从而拍摄出效果迥异的图片。此外,单反相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旁轴相机的取景视觉差异,使摄影师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取景范围,选择最完美的拍摄角度。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K空间与图像重建方法 1.K空间填充技术一次RF激发是相同相位编码位置上的一排像 素的同时激发,这一排像素的不同空间位置是由频率编码梯度场的定位作用确 定的。因此,相位和频率的相对应就可明确某一信号的空间位置。所以,在计 算机中,按相位和频率两种坐标组成了另一种虚拟的空间位置排列矩阵,这个 位置不是实际的空间位置,只是计算机根据相位和频率不同而给予的暂时识别 定位,这就是“K空间”。K空间实际上是MR信号的定位空间。在K空间中, 相位编码是上下、左右对称的,从正值的最大逐渐变化到负值的最大,中心部 位是相位处于中心点的零位置,而不同层面中的多次激发产生的MR信号被错位记录到不同的K空间位置上。 由于一排排像素的数量在同一序列中总是恒定的,使频率变化范围也恒定,某 一排像素的频率编码起始频率低,则最末一个像素的终末频率也低。K空间中 心位置确定了最多数量的像素的信号,在傅里叶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处于 K空间周边位置的像素的作用要小很多。 在K空间采集中,频率和相位编码的位置一一对应,虽然图像信号采集的矩阵 为128×256或256×256,但K空间在计算机中为一个规整的正方形矩阵。如 前所述,处于K空间中心区域的各个数值对图像重建所起的作用要比周边区域 的更大,所以,在非常强调成像时间的脑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及心脏MRI成像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将周边区域的K空间全部作零处理,不花时间去采集,节约一半的时间,可能导致小于10%的图像信噪比损失。这种特殊的成像方法 就叫K空间零填充技术。 2.二维傅里叶图像重建法 二维傅里叶变换法是MRI特有且最常用的图像重建方法。二维傅里叶变换可分 为频率和相位两个部分,通过沿两个垂直方向的频率和相位编码,可得出该层 面每个体素的信息。不同频率和相位结合的每个体素在矩阵中有其独特的位置。计算每个体素的灰阶值就形成一幅MR图像。 【试题】 1.填充K空间周边区域的MR信号主要决定图像的() A.图像的边缘

照相机成像原理

照相机成像原理 通俗的讲 数码相机采用电子元器件成像而非胶卷——这是数码相机 与传统相机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主要分为两类: CCD——英文Charge Couple Device的缩写,中文名称“电荷耦合器件”。 CMOS——英文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的缩写,中文名称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一、1:CCD是目前主流的成像器件,主要分为: (1)R-G-B原色CCD:这是数码相机上应用的最多的CCD。 (2)C-Y-G-M补色CCD:早些时候尼康部分数码相机使用过这种补色CCD。 (3)R-G-B-E四色CCD:这是索尼最新发布的CCD,它比RGB原色CCD多出一个E(Emerale,翠绿)的颜色。2:Super CCD:是日本富士公司的专利技术,中文名称为超级CCD,由CCD演变而成,目前已经发展到第4代。

3:CMOS:作为数码相机成像器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大有与CCD分庭抗争之势,其基本结构中的像素排列方式与R-G-B原色CCD并没有本质差别。佳能是CMOS阵营的主要支持者。 二、数码相机是怎样成像的? a) 光线透过镜头投射到感光元件表层; b) 光线被感光元件表层上滤镜分解成不同的色光; c) 色光被各滤镜相对应的感光单元感知,并产生不同强度的模拟电流信号,再由感光元件的电路将这些信号收集起来; d) 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器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再由 DSP 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还原成为数字影象; e) 数字影象再被传输到存储卡上保存起来。 三、 CCD有何特点? CCD技术成熟,成像质量好,毕竟它是现在应用的最广泛的成像元件,但它也有其缺点: 1)耗电量大。早期的数码相机有“电老虎”的“美誉”,主要原因之一便来自CCD。虽然现在采用低温多晶硅显示屏等低能耗的部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机的功率,但CCD依然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