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1、人的劳动: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2、劳动对象:生产工具

3、劳动资料:物质资料

(二)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适应反作用

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

(三)社会经济规律

客观性:建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按经济规律赖以生存的条件分:在人类社会各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

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原始社会:最初时候制度,石器生产工具,

2、奴隶社会:铁器出现

3、封建社会:出现商品经济

4、资本主义社会: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燃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自由竞争趋向垄断

5、社会主义社会: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特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自足

(二)商品经济特征: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经济形态

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分工:商人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交换的场所

广义: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联系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生产资料市场

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信息技术

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以下功能:提高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作用。

经济联系功能——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提供经济联系的场所

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要素的价格波动调整经济利益

信息产生和传递——实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信息沟通和传递

社会评价功能——真实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区别相对自然经济而言

市场经济 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行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相对计划经济而言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基础

联系 市场经济师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靠试吃机制

2、计划配置方式: 指令性—国家指定计划指标, 反应计划经济

指导性—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体制是组织内部资源配置机制、方式、结构的综合

2、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应经济制度的要求

3、经济体制受生产力水平制约: 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实行不同经济体制

不同经济制度国家可采取相同经济体制

4、 经济制度: 计划方式

市场方式

5、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功能: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商品的有效用性 创造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交换属性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质不同、量难比) (质不同,量不比)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 价值 抽象劳动 形成价值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内容 (质相同、量可比) (质相同,量有差)体现人与社会的关系

凝结一定人类劳动数量的劳动产品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 具体劳动 和价值 和抽象劳动 的矛盾 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的矛盾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包括: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时间

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劳动者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组织形式、科技水平、生产资料质量、自然条件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1、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

2、货币发展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价值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价值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4、货币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储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取,成为独立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的职能

5、世界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三)货币流通规律

(1)待流通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待流通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赊买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金属货币量为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纸币升职。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受诗词供求关系影响。(二)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2、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

3、使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目的——获取剩余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货币与资本区别在于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货币-商品) 买卖顺序不同、起终点不同

资本流通形式G-W-G (货币-商品-货币)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商品和资本流通目的内容不同:商品:目的是消费;内容是交换

资本:目的是获得货币;特点是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G-W-G’G’=G+△G △G 是货币在运动中的价值增值额,成为剩余价值(m)

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转化为商品必须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

二、流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必须有人身自由②丧失一切生产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者本人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构成劳动力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养育子女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者受教育的费用还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体现某种联系(一) 劳动过程和机制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的统一

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服从其安排;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用

价值增值过程—商品的价值形成包括:1工人通过劳动将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2抽象劳动凝结与商品中,活劳动创造新价值

产品价值=资本家预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家延长劳动时间,其实质是超过一定点(工人补偿劳动力所需时间)而延长了价值形成的过程工人劳动时间分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由此部分产生

(二)资本的价值形式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机器)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发生价值量变化既价值增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联系:二者都延长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资本金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二者总是相结合的使用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生产成本(k)社会产品价值=C+V+M

可变资本(v)社会总产品

剩余价值(m)本质商品价值=c + v + m =k + m 剩余价值相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利润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m / v >利润率= m /(c + v)预付资本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于部门之间竞争)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 社会总资本

=剩余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

=部门利润平均的趋势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产生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商品价格随商品生产价格波动

生产价格形成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总和与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有差,从全社会看是相等的;

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有差异,全社会看是相等的;

生产价格变动,取决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资本形式: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

剩余价值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剩余价值的分割清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

(一)商业利润:是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出的,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通过购销价格差额实现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和

(二)利息:借贷资本家为获取利息将闲置资本借贷给职能资本家(工业、农业、商业资本家)

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三)银行利润: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目的是获取利润称银行利润

(四)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付报酬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极差地租: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

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决定。

产生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土地肥沃程度、地理差别)

绝对地租:形成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以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获得超额利润。

形成条件:农业资本部门游戏构成低于工业部门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

购买、生产、销售

(货币、生产、商品)

(二)资本周转速度

反比周转时间:生产时间

周转速度流通时间

正比周转次数:通常为一年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及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社会生产:(Ⅰ)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Ⅱ)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剩余产品用于消费而不是积累,生产维持原有规模重复进行。

两大部类要通过三方面交换关系实现

①第一部类内部交换:Ⅰc通过内部交换实现

②第二部类内部交换:Ⅱ(v + m)在实物形式上全部是消费资料

③两大部类间交换:Ⅰ(v + m)供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使用的消费资料

Ⅱc第二部类生产中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 v + m)=Ⅱc 引申:Ⅰ(c + v + m)=Ⅰc + Ⅱc

Ⅱ(c + v + m)=Ⅰ(v + m) + Ⅱ(v + m)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及其条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生产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实质:商品生产过剩

2、根源和作用:根源是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作用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暂时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兴资本主义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土地

18世纪机器工业大革命标志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垄断资本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二、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

2、形成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的垄断同盟形成

(二)垄断资本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1、垄断资本通过“垄断组织”实现。

2、垄断组织:是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盟。

3、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4、垄断组织的实质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地位形成的垄断价格获得的

5、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垄断资质外部转移到内部的如占有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一部分收入

占有非垄断组织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部分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

(三)金融寡头掠夺其他国家人民一部分财富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靠“参与制”实现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政权和垄断资本融合的资本主义

特征:国家队经济活动全面干预调节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国有企业—国家直接掌握国有垄断资本国家收购私人企业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形式: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的内部结合国有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企业投资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的外部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质联合投资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发展—科技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的不断调整

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趋于完善

4、在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前提下,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未变

2、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3、工人受剥削、政治上不平等的阶级地位未变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未解决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总趋势:1、资本主义为是这样知道的建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2、提供可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显示历史发展总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结果;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激化(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建立无产阶级特权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没收官僚资本

改造民族资本

改造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私有制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是这样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几方面觉定:

1、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

3、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

4、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

(二)社会主义目的——消灭剥削、两极化,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是这样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要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必然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包括:我国以进入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二)社会这样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社会主要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要公有制经济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和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团成分

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形式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营、私人经营、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中非公成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由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果决定的。

3、按劳分配:指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4、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5、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分配

形式:资本收入—利息和利润;土地收入—租金;非公中的劳动收入

第六章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社会分工;存在独立经济利益实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在公有制基础上,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特征: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由竞争形成;政府不干预;依法进行特有特征: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宏观调控

商品经济的规律是价值规律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调节手段:市场和计划

经济体制基本模式构成:1以公有制为主;2建立和培育同意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4建立按劳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

1、不断培育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条件;

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统一宏观、微观管理的中心环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1、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满足消费者个人物质生活而供应消费品:有形物质产品: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

生产资料市场:满足时候再生产需要提供物质资料无形非物质产品:服务、旅游

2、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

(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市场进入规则;交易规则;竞争规则

市场管理的内容:对市场主体的管理;对市场客体的管理;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对价格的管理(四)市场中介:市场中介:非行政性组织的简称

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中介:经济人、信息咨询、

为市场运行提供公正监督的中介: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公正仲裁机构;计量认证机构;资产评级机构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市场经济微观运行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居民)

微观经济中:生产经营者作为商品劳务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要者分析微观经济就是分析生产经营者居民作为商品劳务的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与居民经济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一)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

企业具有两重性:是生产力组织形式(企业的共性);体系社会生产关系(反应时候属性)

(二)企业的类型(1)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4)混合所有制

1、按企业所有制分:(2)集体所有制(5)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合营、外商独资

(3)私营企业(6)个体工商户

2、按企业组织形式分:(1)公司制企业:包括:(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个人独资企业(3)合伙企业(4)个体工商户

(三)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产权清晰:出资人所有权可以是国家或自然人

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2、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关系: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裂变为:财产所有权—出资人按投入享有收益

企业法人财产权—财产运营权

3、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和机构:

有限责任公司:50人以下股东出资,公司对股东出据的股权证书是股东在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凭证

股份有限公司:特点:资本总额均分为每股金额相等的股份,根据股票数量计算股东权益

股东大会—权利机构;董事会—经营决策;监事会—监督机构;经理层—日常运营

(四)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标志。将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一)社会主要再生产的实质

连续不断的重复、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特点:扩大再生产外延的: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

内涵的:靠科技进步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机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1、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次产业:工业、建筑业(店里、煤气、自来水、制造业)

第三次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劳动密集型;基数密集型

(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

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资源机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自然资源;经济技术资源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密集型;基数密集型

6、产业间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途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转换机制;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产,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他依赖大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反应世界科技革命成果

基础产业-产业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主要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家一年收入初次分配成果)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家一年生产活动成果)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动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动收入

=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由生存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税金或利润;企业基金;员工工资

集体所有制的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税金;上缴集资单位的合作基金;企业基金;员工工资

社会主义三种基本原始收入: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原因:满足文化教育、医疗等部门发展而工作的人员的工资;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建立社保基金;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再分配途径:国家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劳务支付;价格体系

(二)社会主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扩大再生产基金

积累基金构成:物质生产部门追加生产资金部分,用途: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1、社会后备基金国家管理基金;

消费基金构成:物质生产部门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那部分资金,用途:消费基金文教卫生基金

社保基金

2、社会主要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

生产部门劳动者报酬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原则: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基金比例与生产和消费资料比例适应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生产、非生产性积累关系;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个人消费基金比例;(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社保制度内容(五险);改革与完善;意义和作用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龙舞总供给量的增加:包括: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的增加;人均占有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但不是必要条件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指资源总体配置方式,

经济增长基本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还包括技术、制度)--合理利用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指依靠资本、劳动等推动经济增长(一般以粗放型为主)

集约型: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产品数量提高质量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出路是:科技进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指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

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大提出:“九五”计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三步走”——达到小康

党的十七大提出: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使社会经济和认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只能:经济宏观调控;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基础设施建设

宏观调控主体:国家客体: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手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

和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是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微观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由宏观调控任务决定: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基本目标

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3、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4、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

5、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直接调控—国家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

调控—经济手段调控(主要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1、计划手段—国家制定长期、中期、短期计划,指令性/指导性

2、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用价值规定的要求,价格、税收、信贷、利率、

工资、奖金、形成经济杠杆

3、法律调控手段

4、行政调控手段

*经济发展中有效需求不足时,需要:增发国债;增加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综合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及其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指国家为主体制定的,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价格,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方向、规模、达到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体系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构成(收入、支出调节社会总供需)

2、财政政策调控作用和手段

作用:通过直接参与分配,条件社会总供需

通过财政收支控制总供需,合理利用配置资源

通过控制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手段:国家预算:是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

国债:是有偿信用原则集资方式

财政补贴: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

转移支付: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调节与地方财政差距。

3、财政政策类型:

平衡财政政策—又称中性财政政策

盈余财政政策—又称紧缩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或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赤字,

使财政盈余,达到抑制社会总需要,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赤字财政政策—又称扩张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来减少财政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刺激社会总需求。

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扩大社会需求。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及其政策体系

货币政策:指调控货币数量、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体系: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

3、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和手段

作用: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总量,来调节社会总供需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通胀和物价水平

通过利率调节人们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

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干预汇率利用外汇调节国际收支

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把自己的存款交给中央银行一部分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跳线票据时被扣除的利息和票面额的比率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3、货币政策的类型—货币政策核心是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社会总供需

均衡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需要量,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要。

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需要量,主要功能刺激社会总需要的增长。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宏观调控除财政、货币外,还有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协调体制要求:目标统一;政策协调;功能互补;适时适度

第二部分

第九章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国家为主体的收入支配活动。

财政类型:家计财政:相对自然经济

计划财政:相对计划经济,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

公共财政:适应市场经济,为满足社会主体公共需要而存在。

(二)公共财政基本含义

1、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

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

2、特征:就整个社会来讲,人人有份;每个社会成员无差别共享;

社会成员享用公共需要通过纳税付出代价;政府通过税收满足公共需要

3、公共财政核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其本质要求:公众参与决策、管理、监督。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弥补市场失效市场失灵包括: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解决外溢性问题;

垄断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健康运行

2、提供公平服务:是公共财政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表现:财政收支结构公平;体系选择公平

3、非市场营利性:主要体现财政支出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4、法制化财政:政府预算要经过国家审批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一)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

1、资源配置的范围—由政府职能范围大小决定

财政资源配置范围是满足政府职能需要的,政府机构执行公共职能的基本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市场不能提供而社会有需要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的公共领域,包括:对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2、手段:根据政府职能变化确定公共财基本范围及政占GDP比例

优化财政收支:合理安排、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比例、消费性支出、政策性支出比例

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

引导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通过体制改变,提高自身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手段:根据政府和市场职能明确市场政府支出范围

调节收税

发挥转移支付作用

发挥公共支出作用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推动是供需平衡

通过税收,调节投资需求是

提供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投入环保,节约能源,加大科教文投入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是:财政支出

●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分配活动:财政

第十章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分类

(一)财政支出意义:首先是一个过程,集中分配用于公共需要。

从货币度量意义看,政府履行职能花费资源的总和。

财政支出反应财政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分类及内容

财政支出是:政府编织预算决算组织执行预算核算的依据

1、按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反应政府职能,是世界广泛采用的方法。

17“类”:反应政府职能活动清晰反应支付职能活动支出总量

170“款”:完成职能进行的工作意义:功能类与经济类相配合反应支出性质

800“项”:为完成职能而进行工资的支出将不满和单位间不同职能支出归入同一功能下

2、按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反应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反应支付活动,

12类:工资福利;商品服务;个人家庭补贴;赠与;债务利息,还本;基本建设;其他

90款:意义:清晰反映政府支出用途,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细化预算条件,执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3、按财政支出最终结果分类:

补充性支出:有维持简单再生产性质。包括:改善环境,公共设施,补充消耗和生产资料,国企固资更新支出

积累性支出: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包括: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建立社会后备

消费性支出:用于公共需要。包括:文教、行政、国防

4、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5、按财政支出发生的时间分类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运转,保障人民生活必须的支出。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保支出

资本性支出:购买使用一年以上物品的支出。如固定资产

经常性支出特点:使社会之直接或当期受益(工资、差旅费、会议费)

形成当期服务的各个物品或服务(维护社会安定、环保费用)

直接构成当期服务的公共物品的成本、支付其代价

根据当期享用受益于当期成本支付原则,税收成为经常支出的补偿方式资本性支出特点:形成供一年以上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补偿方式:收税、国债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绝对量—某年度财政支出规模

相对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因素:GDP上升,税收上升

(2)政治因素:权利集中的点一直根据财政支出占GDP比例高;

政府工作效率:效率高,财政支出小

政府活动范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多,财政支出高

(3)经济体制制度因素

(4)社会因素:人口,教育,卫生,城乡差距

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一)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与特点

1、购买性支出:政府付出财政资金的同时得到相应商品和劳务。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特点:等价性,有偿性,体现政府的市场再分配,反映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

包括:政府消费支出,日常活动开销,政府投资支出

2、转移性支出: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得不到补偿,

特点:非等价性,无偿性,体现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显示政府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包括: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贴支出、捐赠,政府补助,债务利息

(二)功能比较:对生存与就业影响方式(直接/ 间接)

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的强度不同(强/ 弱)

体现财政不同职能(发达国家政府不参与生产,转移支付比重小,发展中国家相反)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一)财政收入:政府为满足时候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依法取得的货币收入。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财政收入意义:是政府理财的重要方面,是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物质保障;

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安排财政支出的前提和基础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1、一般性收入:税收:最古老,最主要收入形式。特点:无偿、强制、固定、

国有资产收益:

政府收费:规费(办证费)使用费(过路费)

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排污费

其他收入:罚没;捐赠;外事服务

2专用基金:国家批准,部门自行管理。通过经济预算反应

政府债务收入:单独预算管理

(三)财政收入分类 6类

1、按收入来源和性质分: 税收收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的税、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

社会保险基金:养老、医疗

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彩票、行政事业性罚没、国有资产经营使用费 贷款转贷回本金收入

债务收入

转移性收入: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

2、按经济部门分类: 农业:财政收入基础, 国民经济基础。

工业: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国民经济主导。

交通运输

商业服务

3、按取得收入依据分: 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税收

国有资产收入—利润、租金、红利、资金事用费

4、按取得收入稳定程度分: 经常性—税收

临时性—罚没、出卖公产、债务

5、按财政收入价值构成分: M —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来自M 部分)

C —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

V —新创造的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

6、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标准:绝对量: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的实际数量

相对量: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

生产技术水平 分配制度与政策

(三)财政规模的确定:两个比重: 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

三、政府债务收入

(一)政府债务收入的含义和特征 1、涵义:政府已债务人身份以有偿借贷原则筹资。

2、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二)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公债用税收偿还

积 弥补赤字:发行公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弥补赤字(途径:增加税收,发行国债,银行透支

极 筹集政府投资资金:

面 调节经济

消极面: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纳税人负担;引发通胀;产生财政“挤出效应”

(三)政府债务收入规模衡量指标: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国债负担度:当年历年公债偿债累计余额与当年GDP 比率

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占当年财政收入比率

第十二章 税收基本制度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一)税收含义包括:主体是国家;个体是单位和个人;目的是满足国家职能需要

依据是法律;过程是物质从私人向国家无偿转移过程;国家通过税收取得财政收入

(二)税收特征包括: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一)税制要素: 12、课税对象: 按对象分: 所得额: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收入,个人收入

体现税种界限的主要标志 财产额:纳税人占用财产数量和价值

其他:

3、税率:税收中心环节

(1)按税率表现形式分: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也称定额税率、固定税率,如每吨啤酒收收多少元消费税。

用百分比表示的税率:以价值为计税基数按课税对象百分比确定税率。

按税率与课税对象变动关系分:

比例税率:同一课税对象按一个百分比税率课税。

适用于商品和劳务

累进税率:按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税率全额累进:数额上升,税率上升。对象数额适用于相应最高级别用于所得和财产税超额累进:世界上多用。一定对性数额同事适用几个等级(公平)

被认为是最公平的税率制度。

累退税率:课税对象数额增加,税率反而递减的税率

(2)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分析课税税率的合理性

边际税率:超额累进情况下,对计税基数各层级增加的部分锁适用的税率

平均税率:也成平均负担率,是全部税额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对人们影响较多)

(3)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分析税收负担状况

名义税率:是税法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税收实际负担率

(4)零税率和负税率:

零税率:是,课税对象有纳税义务,但不需纳税。是以零表示的税率,是免税的一种形式。

负税率:政府利用税收形式对所得额低于某一标准的人予以补贴的比例

4、纳税环节:调整税制结构,完善税收体现

5、纳税期限:体现税收“强制性、固定性”

6、加成(附加)和减免:体现税法严肃性和政策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1)附加和加成:(按税法规定征收的是正税)附加税:正税以外附加的—地方财政来源

加成:特定人员加税措施:加一成=加征正税税额10%(二成20%)(2)减免税:鼓励某行业、产品、项目发展给予减免照顾

(3)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要达到的数额。2000以上部分是应纳税所得额,以下是免征额。(4)出口退税:我国对增值税和消费税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7、违章处理

(二)税收分类:商品和劳务税类;所得税;社保税类;财产税类、关税;其他

1、按课税对象分: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商品销售额按比例计税)

所得税:纯利润(企业,个人)

财产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

2、按计税依据分: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多采用比例税率,比例税率)

从量税:资源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多采用定额税率)

3、按惯例全权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发的国家)和间接税(发展中国家)

5、按征税机关分:工商税;关税

三、流转税类

(一)特点:课征普遍;一商品劳务流转额或交易额为依据课税

流转税又称商品税,分:商品税,非商品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

(二)增值税

1、类型:消费型:扣除固定资产只限生产资料—相对生产资料而已(2009年全面征收)

收入型: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性对GNP而已

生产型:扣除固定资产重复征收

2、范围:销售进口货;提供加工修理

3、税率与征收

基本税率:17% 低税率:13%(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3%

4、计税:

应纳增值税额= 销售额×17%—进项税

= 销项税—进项税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 销售额×税率

进口货 =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三)消费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征收

1、纳税人:加工和进口货的单位

2、税目与税率

税目:烟、酒、化妆品、手表、游艇、珠宝、烟火、油、车船、车胎、高尔夫、木质筷子、地板

税率:比例税、定额税

3、计税方法:从价;

从量;

从价和从量复合计税(烟、酒)

四、所得税

(一)特点:公平、但环节、税源可靠

(二)企业所得税—2008年1月1日起征

1、纳税人: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不上所得税

2、税率:企业:25%

非居民:20%

3、应纳税所得额:

4、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额-优惠低免税

5、征收时间:1月1日——12月31日

(三)个人所得税

1、纳税人:居民和非居民

2、课税对象:工资、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

3、税率:超额;比例

4、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包括:工资:2000以上部分

个体:公式

承包:收入总额-成本费用

劳务、稿费:4000以下-800 4000以上-20%

财产转让

利息、股息、红利

偶然

五、财产税

包括: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一、政府预算职能

(一)政府预算的基本含义: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经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形式上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技术文件

内容上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政府资金数量的多少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本质上是国家和政府一直的体现,

* 起源于英国

(二)政府预算职能

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职能;财政支出:政府工作或活动的成本;财政收入:是弥补支出的财源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职能;评价收支成本,考核政府绩效

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职能: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三)政府预算原则:

统一:各级政府统一编制,科目口径一致

完整:包括所有政府收支内容

真实:数据来源可靠,

公开:

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预算年度从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四)分类

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类:单式预算:反映政府预算年度内能够

复式预算:按来源和支出性质编制由经常预算(税收用于行政事业项目)组成

资本预算(国债用于经济建设)

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增量预算:也称基数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预计前一年预算编制)

零基预算:克服政府支出指标刚性增长弊端,(一切从零开始)

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年度预算:一年

多年度预算:三年—五年(中长期预算不具法律效力,不需国家批准)

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平衡预算:预算与支出相等

差额预算:

5、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预算、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向中央上缴组成

地方预算:省以下各级政府预算

二、政府预算周期

(一)政府预算周期和标准周期

1、预算周期环节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批复、执行、调整、决算环节,

2、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行“标准蕊”周期,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

(二)我国政府预算周期:预算周期:1月1日至12月31日

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权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政府预算编制:两上两下

2、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独立制;银行制国库

3、政府预算执行:是最重要的环节。国家金库制度是政府预算收支执行载体,简称国库。委托制(我国人民银行)

4、政府预算调整: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批

5、政府决算:政府预算的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结果,体现经济界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是制定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部门预算是系统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整理的主要来源,为下一年度预算提供数据基础(一)含义:以政府部门为单位,反映其所有收支的公共收支计划文件

(二)主要内容:1、范围:涵盖部门所有收支—预算外资金和经营收支,部门一般预算收支,政府基金收支

2、在编制程序上:由基层向上报审核,汇总

3、在基本框架上:一般预算一般收入预算:政府预算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

一般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项目支出

基金预算

(三)部门预算的意义:细化预算编制;实现预算统一批复;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审查监督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从定义中掌握货币从商品交换中产生,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交换的产物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两个基本特征: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交换的能力(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1、实物货币:初级阶段是非金属饰物货币;高级阶段:金属饰物货币—稳定、同质、易保存

2、代用货币:银行券——“典型的代用货币特征:是由银行发行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辅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必须有发行信用保证—黄金信用保证

垄断发行

3、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无限法偿现金: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纸币本位币

银行存:现金是中央银行负债,存款时商业银行负债

4、第三代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一)货币制度的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果和组织形式。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的最基本的内容。货币制度规定以何种金属铸造本位币就成为什么本位币

纸币以流通中的商品价值为基础,我国是纸币本位制。

2、货币名称、单位、价格标准:英国—“英镑”“镑”为本位币单位,“镑”以下为“便是”“先令”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价格标准”就是铸造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

“价格标准”就是货币单位(如元角分)

3、本位币、辅币及偿付能力

本位币:又称主币。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铸币是足值铸币,可以自由铸造或融化,无限法偿。

辅币:小额货币,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足值货币,限制铸造,有限法偿

4、发行保证制度:发行银行券和辅币必须建立金属准备制度,香港以美元作为发行保障

银行通过商业票据贴现而投放的信用货币为商业信用保证,

通过买卖政府债券而投放的货币为国家信用保证,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材料的确定在货币制度中局核心地位,故货币制度按货币材料划分为

1、银本位制: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两本位:以银两为单位

银币本位:

2、金银复本位制: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同等法偿。平行本位制:存在双重价格,即金价格和银价格

双本位制:劣币驱逐良币(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

3、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人。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特点: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时纸币-银行券,

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不兑换黄金,只有规定数额以上换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特点: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时纸币-银行券,

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不兑换黄金,只兑换外汇

政府或央行通过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4、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币:又称不对性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黄金非货币化:黄金推出流通领域,产生购买了评价基础的浮动汇率制

货币供给信用化:银行支票账户存款成为以法定货币单位为价格的便准信用货币

货币多样化:

(四)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制度:法定是人民币,单位:元,辅币:角分

人民币采取不兑现纸币形式,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发行机构

三、货币发行

(一)货币层次包括:流通领域内的现金,银行体系内的存款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银行活期存款M1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式客户保证金

(二)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中央银行的负债)和存款(商业银行的负债)

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受到缴存央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制约因素: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3、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

行的存款(B)。

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的比重(存款准备金率)

属于基础货币范畴的:现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

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一)信用的定义,存在前提及本质

信用:指债券、债务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全部经济现象,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产生前提:私有财产的出现时借贷关系存在前提,私有制是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信用的本质:信用不是一般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放为债务人

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紧密相连的经济范畴

(二)信用的作用: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现象关系发展的产物

1、信用租金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与收缩—良好信用扩规模,不良信用增成本;信用创造够卖力,

2、信用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交易—

3、信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效贯彻实施的桥梁

4、良好的社会信用保证信用主体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可预测性

(三)信用形式

1、按债权人与债务人结合的特点分:

直接信用:又称直接金融;方式包括预付、赊销商品、发行及买卖有价证券(无中介)

间接信用:又称间接金融;金融中介在此起信用中介的作用

2、按不同主体分:

商业信用:表现在:企业间相互提供与商品生产流通有关信用,包括赊销、预付、分期付款

企业直接向社会集资解决自身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

银行信用:通过存、放款形式提供信用。是典型的间接信用形式,当代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

国家信用:向居民举债:国库券;公债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或银行向个人提供信用。包括:工商企业为信用主体,向消费者提供赊销,分期付款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向消费者特工消费性质信用(四)征信: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还款能力的调查,是信用交易过程的一个环境

功能:了解、调查、验证他人信用;减低信用不对称困境,是授信放减低风险

二、金融中介

(一)定义:又称金融机构是债权人与治安无人的第三方

(二)类型:

1银行类:中央银行:货币当局。是金融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职能: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金融;金融监管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金融机构“核心”业务:存款、贷款、汇兑

职能:信用中介: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支付中介:汇兑、非现金结算

创出信用:银行发行信用工具满足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需要。

政策性银行:政府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设分支结构,业务有商业银行代理

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非银行类:商业保险公司:专门经营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人身保险:意外、人寿

职能:经济补偿+保险金给付财产保险:普遍险(货运、汽车、航空)、火灾投资银行:为企业信贷融资:英国的商人银行;日本的证券公司

业务:为企业个人代理办证券买卖;为企业股票债券投资;代企业发股票债券;重组国债外汇财务公司:不存款、运作消费信贷;商业贷款;房产抵押

信用合作组织:信用合作社。

共同基金和投资基金

(三)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的趋势

当代基金体系核心是:银行、证券、保险

专业化银行:银行、证券、保险分开经营

综合化银行:商业银行可基金所有的商业性融资业务

从银行角度:满足客户“金融百货’需求从保险公司角度看:较低销售费用

提高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营成功率

寻找新的也为增长点获得规模范围经济效益

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1、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委为领导的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中介体系。

2、体系包括:

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宏观调控。

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国有商业独资银行)

交通银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广东发展;深圳发展;福建兴业;上海浦东(股份制商业银行)

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太平洋;平安—分业经营

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

农村合作社:银监委管理

在华外资金融结构:在华代表处,设营业性机构

第十六章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体系

(一)定义:金融体系是资金集中流的、分配、再分配的体系

(二)构成要素:货币流通

金融中介:包括银行类,非银行类

金融市场:资金、货币、外汇市场。是金融产品价格(利率、汇率、股票、期货指数)形成、波动的场所

金融工具:即金融产品或金融商品,是金融活动的载体,可在市场上交易

金融制度调控:

二、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金融工具融通资金的场所,包括所有的金融活动

(一)金融市场的功能:聚敛功能资源配置

配置功能财富再配置

调节功能风险再分配

反映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二)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交易对像:是货币资金,货币中介

交易工具:是货币资金的有形代表确保交易公平,调节资金供求规模

交易主体:个人—即买也卖;工商企业—筹资金;政府—资金需求者;金融机构是特殊参与者与交易中介;央行

交易价格:利率;汇率;保险费率;股价

(三)金融市场分类

1、按金融工具期限长短:货币市场:1年以内短期资金供应

资本市场:1年以上长期资金供应

2、按金融工具发行转让流通不同:

在一级市场:将金融工具销售给特定机构是-定向发行私募,发售给公众使-公开公募法行

在二级市场:交易所内,交易所外

3、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不同分:(金融衍生产品:期货和期权市场)

现货市场:金融交易协议达成后立即交割,包括:固定交易;现金交易(特点是规避风险

期货市场:协议达成后,在约定时间和按协议价格和数量交易

期权市场:双方按成交协议定合同,允许一方在交付一定期权费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

4、按金融交易地理区域分:国内:

国际:广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金融衍生

三、金融工具与利率狭义:称为境外货币市场或离岸金融

(一)金融工具:又称信用工具,是债权债务上过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列明借贷金额偿债义务书面文件

正相关期限性:必须在发行日至到期日内偿还债务:股票(无偿还本金期限);支票的票据见票既付

特征:正相关流动性:指金融工具极短时间内变现不制约亏损—受期限、人信誉度影响

风险性:指金融工具能否按期收回本利—受“违约风险、市场风险”影响负相关收益性:名义收益;当期收益;实际收益

(二)金融工具种类

1、短期金融工具:

国库券:因财政收支季节性、临时性不一致而发行的,一国库收入为还本付利基础的金融工具。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不记名定存凭证①商业票据: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开据的反应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银行签发②银行汇票:异地转结账的银行信用工具。当事人:汇款人、收款人、银行

票据:指具有一定格式③银行本票:同城转让的银行信用工具。当事人:申请立票人、收款人、银行的书面契约存款人签发④支票:委托银行支付给收款人。当事人:发票人、收款人、银行

2、长期金融工具:长期政府债券:指公债,是政府发行,向国民筹集资金以收益作为还本付利基础。

公司债券:公司向社会机制,按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银行债券:指银行调整自身结构,吸收未定长期资金来源而发行的有价证券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投资者的股份资本所有权的数码凭证,不是债权证书。

3、衍生金融工具:

期货和期权:约定时间内的协议价格和数量(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两个基本要素:价格和时间互换:交易中根据需要,在期限、利率、币种方面进行对换。商业银行可互换业务当事人之间参与,也可充当中介期限互换:把方向相反的远期和即期交易结合起来的外汇买卖,

利率互换:指两个独立筹资者,根据各自优势,分别借到币种、数额、期限相同二计息不同的贷款,通过中介调换。货币互换:指利率计算不同币种之间互换,一般按即期汇价。

三、利率与利息

利率= 利息额/ 借贷本金额×期限单利率P7=P0(1+It) 负利率P7=P0(1+I)t

利息额= 借贷本金额×期限×利率

2、利率种类

(1)基准利率:中心利率,在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由(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掌握

(2)按利率管理体制分:市场利率:官方

计划利率

(3)按信贷期限内是否能变动分:固定利率(融资期内不调整)

浮动利率

(4)按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分:名义利率:包括通胀风险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负利率”指世界利率为负值

3、影响利率水平因素:平均利率: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

货币资金供求关系;

4、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本质:债权人而言:让渡资金从借款者手中收回的超过本金的部分

利息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在:利息是衡量货币资金实际价值的尺度

提高资金使用率

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一、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狭义:外币表示的可直接用于国际之安全债务关系清算支付手段,包括外币、外币存款与外币票据广义:可以清偿对外债务的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或债权。

包括:外币现钞和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或支付工具;外币又将有价证券(股票、债权)特别提款权;其他外汇资产。

2、外汇按交割时间分:即期外汇:又称现汇--成交后2日内交割

远期外汇:期汇—按协议汇率签订合同,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

3、一种货币成为外币的特征:外币性、可兑换性、普遍接受性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练习题库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单选: D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J 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Q 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R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S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商品市场。T 通常来说,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经济体制。 X 下列要素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是劳动对象。 Y 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是指市场体系的社会评价功能。 Z 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基本经济形态,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是商品交换。 多选: R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曾出现过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X 下列关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总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 下列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下列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需实行商品经济的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仍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

2018最新版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

目录 经济基础知识笔记(重点标识版)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的含义 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 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 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 方向变动。 ④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 力。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 油、家用电器和电。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迟购买。 ⑦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类别含义 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有例外,如也有钻石价格与其需求成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5、供给的含义: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②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③生产技术。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7、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专家命题预 测试卷1 第 1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 )功能。 A.信息传递 B.社会评价 C.利益调整 D.资源配置 正确答案:B,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2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 > 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 D.劳动工具 正确答案:C,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3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消费 B.交换 C.生产 D.分配

正确答案:C,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4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关于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B.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C.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商品的价值量、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等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两者兼得 正确答案:D,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5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C.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正确答案:D,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6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来实现。 A.参与制 B.代理制 C.委托制 D.国有化 正确答案:A,

经济基础课堂笔记

第二部分财政学 一、内容提要 财政在20**年也做了部分修订,主要是增加了第十章财政支出概述。 整体结构是:先讲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讲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接着讲收支的管理与分配(即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最后讲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另一个手段是货币政策,我们将在货币与金融中讲到。 二,主要考点 (一)公共财政职能 1、掌握财政、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2、掌握公共财政每一职能的含义及实现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二)财政支出概述 1、掌握财政支出的含义;掌握财政支出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掌握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和按支出经济分类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这种分类的意义。 2、理解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理论观点的基本内容。 3、理解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理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方向。掌

握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目的与原则、内容与方法及指标选择应坚持的原则要求。 (三)财政收入概述 1、掌握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原则;掌握税收分类的内容; 2、掌握税收概念及基本特征;掌握现代税收原则的基本内容。 3、掌握税负转嫁的六种方式;理解影响税负转嫁的几个因素。 4、掌握国债的功能;理解和掌握国债发行制度、国债偿还制度和国债市场制度的基本内容。(四)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1、掌握政府预算的概念、职能、原则; 2、理解和掌握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熟悉和掌握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财政政策 1、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目标和工具的内容;理解财政政策的类型; 2、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点和优缺点比较的内容; 3、掌握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内容讲解 (一)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理财活动。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相对而言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版

第市场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一需求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部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分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第一章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经市场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济市供给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学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础需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供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均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基本类型衡性 Ed1 不变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价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格性性基本类型①E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无关系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 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A>B;A<B;AB②可传递性A>B;B>C;所以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中级经济《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版 第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经典资料背诵版二含义 1.统计工作 2.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3.统计学一尺度 ①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 ②定序尺度等级差或顺序差③定距尺度可加减④定比尺度统统计分类数据 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表示为类别,用文字表述,不区分顺序定性品种数据计 数据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表示为类别,用文字表述,有顺序与类型定量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常用数值来表示统时期指标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是可以累积 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计统计总量指标数指标相对指标时点指标 某一时刻上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积之后没有实际意义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分类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据平均指标 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①全面调查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②非全面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种类第 调查登记时间连续 ①连续调查(一年之内如:人口出生、死亡)②不连续调查(一年以上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二统计报表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 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十普查 一次性全面调查,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 ①数据一般比较准确②范围比较窄③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二最广泛最常用 根据样本可推断总体①经济性②时效性强③适应面广④准确性高方式抽样调查章一概率抽样最理想科学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层抽样③整体抽样④等距抽样 二非概率抽样不适于推断总体项目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典型单位是一种定性调查,着眼点不在数量特章典型调查 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征上,因此不认为它是一种统计调查也是可以的统搜集第一手数据 ①直接观察法②报告法常用③采访法④登记法⑤电话访问法⑥网络调查法⑦实验设计法方法计搜集第二手数据 来源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①要评估价值②注意是否具有可比性③注意弥补④注明数据来源调 1、登记性误差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可以消除 2、代表性蟛钤谟醚臼莶乃婊蟛睿薹ㄏ查误差来源质量产生原因: ①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②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③样本容量不足等第质量要求①精度②准确性③关联性④及时性⑤一致性 ⑥最低成本四分类数据频数与频数分布频数也称次数;①比例之和等于 1②百分比③比率可能大于1各不同类别的数量比值部第品质图示 ①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②圆形图也称饼图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分二数据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①向上累积从开始一方向顺序的最后一方变量值小向变量值大②向下累积相反 顺序数据十图示 顺序数据与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基本相同。另外包括累积频数分布图三含义 根据统计研究需要,将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组别。分组后再计算出次数或频数,形成一张频数分布表统章单变量值 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1、法的本质与特征: (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 (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 3、法律关系内容: (1)权利 (2)义务:积极、消极 4、法律关系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 (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 (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 (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 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 (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10、法的形式: (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 (3)法规: 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 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 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 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 11、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12、行政诉讼管辖一般由什么法院管辖:一般由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13、行政诉讼判决生效规定:一审判决——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一审裁定——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不上诉 14、民事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

(完整版)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市场 需求 市场 供给 在均衡价格之上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 ①点弹性公式:弧弹性公式: E>1高弹性或富有弹性反方向E<1缺乏弹性或者低弹性同方向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需求交叉弹性公式: ①E 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 d<0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 d=0无关系 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必需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 入的增加④E=0 ⑤E<0低档品 需求收入弹性公式: ①E>1供给价格弹性充足②E<1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③E=1供给价格弹性为1④E=0供给完全无弹性(少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 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的。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而且变动都快于其他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府的干预 保险市场与道德风险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政府对 市场的 干预 垄断①通过法律手段②进行公共管制,是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①税收和补贴手段②相关企业合③明晰产权;科斯定理:财产权是明确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信息不对称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 和简单 的宏观经济模型国民收 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国民总收入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概念 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不包括所得税 收入法 支出法 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四个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宏观经 济均衡 的基本 模型 含义从支出角度看GDP从收入角度看GDP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GDP=Y=C+I GDP=Y=C+S投资I=S储蓄 三部门同上增加了政府部门GDP=Y=C+I+G购买GDP=Y=C+S+T税收I=S+(T-G) 四部门同上增加了国外部门 GDP=C+I+G+(X- M) Y=C+S+T I= S+(T-G)+(M-X) 消费 储蓄 投资 消费理论 ①凯恩斯的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 倾向②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③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 储蓄函数(1-β)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 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 总供给 总需求①利率②货币供给量③政府购买④税收⑤预期⑥价格总水平3种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 总供给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分为:①长期(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②短期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八章 经 济 增 长 和 经 济 发 展 经济 增长 含义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投入数量; 4.资本的效率 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 经济 周期 和 经济 波动 周期含义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 类型 ①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负增长②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率正值 ①长周期(50-60年) ②中周期(8年) ③短周期(3-5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是中周期 波动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变化⑤经济体制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波动指标 ①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M2)③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心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 、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 、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 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 、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 、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 、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 、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 、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 、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第九章公共物品和财政职能 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竞争性(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派生特征) 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的融资(资金来源)与生产(如何将投入要素转化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或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决策制度(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 我国的目标: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 公共财政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营利性和法制性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第十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有关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财政支出的性质 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要点分类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类、款、项三级类、款两级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 购买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购买性支出——有偿性、等价性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无偿性、非等价性收入分配职能 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形式——一般财政收入和特殊财政收入 一般财政收入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所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政府收费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 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收入、排污费收入等 其他收入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 特殊财政收入专用基金收入各部门自行管理,通过专门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来反映政府债务收入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我国对外公布的年度财政收入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 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指标,综合反映政府占用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指标,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结构 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价格 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政府债务的积极影响——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赤字途径: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 筹集政府投资资金 调节经济 政府债务的消极影响——长期财政赤字会使财政负担过重 增加纳税人负担 产生挤出效应 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国债负担率——政府历年发行公债未偿还累积余额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 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市场需求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 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社会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基市原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馀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三、资市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考试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020 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全书重点总结笔记

2020 年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全书重点总结笔记 P1,需求构成要素: 1、消费者愿意购买,有购买欲望 2、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P1,影响需求基本因素: 1、消费者偏好 2、消费者个人收入 3、产品价格 4、替代品价格 5、互补品价格 6、预期。影响需求最关键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P3,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1、产品价格 2、生产成本 3、生产技术 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 6、其他因素。 P4,最高限价分析,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P5,保护价格分析,也叫最低限价,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 的发展。 P6,点弹性公式、弧弹性公式。 P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替代品的相似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 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

P9,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是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首要因素。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价格弹 性的影响也很大。 P10,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P10,分析消费者的不同行为,基数效用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论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P11,关于偏好的基本假定:1、完备性。2、可传递性。3、消费者总是偏 好多于少。 P11,无差异曲线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 P1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 凸向原点。 P14,对预算线影响的因素:1、收入变动。2、商品相对价格变动。P17, 企业主要形式(3 类),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P17,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P17,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P18,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