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走的是一条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锦上添花轻均衡发展的道路,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最终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进步。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存在两大迷思: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迷思和建构主义理论迷思。前者导致“技术崇拜症”,后者导致“模式崇拜症”。事实上,信息技术主要对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有重大作用,而对变革学校内的教育教学形式、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作用有限。仅仅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足以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贯彻均衡优先、视频优先和开放共享优先的“三优先原则”,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到农村去,分三个阶段实现全社会教育信息化目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鸿沟,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城乡差别

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似,在“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信息化走的是一条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锦上添花轻均衡发展的道路。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里的重点中小学,大家竞相攀比不断更新自己的电脑和网络设备,争先恐后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而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甚至同一城市里的一般学校和打工者子弟学校,则连最基本的电脑和上网条件都不具备。笔者曾到位于广东雷州半岛的一所农村小学扶贫,那里的小学不要说电脑,连一间大一点的教室都没有,以至于我不得不站在操场的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话。而在广州某些重点中小学,课室里几年前就配备了全套的平板电脑和电子白板。这些学校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校长最焦虑的是,有了这些设备后,怎样才能弄出点新模式、新案例、新成果,好向上级和评审专家汇报。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笔者感触良深。

美国专栏作家汤马斯·佛里曼曾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预言,由于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平坦化,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地球将变成一个村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信息化政策选择不当,世界不但不会变得更加平坦,反而会加深数字鸿沟,产生更多的人为障碍,变得更加凹凸不平。

一、数字鸿沟及其主要危害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特别是指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有人直接把数字鸿沟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信息拥有上的差别。[1]

杨焕敏等认为:“关于数字鸿沟的本质,目前主要存在4 种观点:①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②数字鸿沟是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的不平衡。…③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④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差距。”[2]

李葆萍对我国2001—2010年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主要建设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以及师资方面逐年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指标差距依然显著,且受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变化和学校布局影响,城乡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多个指标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小学阶段尤其明显。”“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制订的相关财政政策和运行机制设计没有产生显著的成效,区域间差距改进幅度有限,因而必须有效使用外部财政和保障措施对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和投资对象进行设计和落实,否则教育系统内部的数字鸿沟难以自动消除。”

[3]

刘兴红认为:“数字鸿沟的危害性通常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助长信息和知识贫穷,引发‘新式文盲’;二是诱发新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使信息差别成为继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将延宕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危及社会公平,使落后方居民、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民主权、发展权、生存权等方面无法保证;四是弱化整体竞争能力,限制经济增长。因此,消除或缩小数字鸿沟已成当务之急。”[4]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中的两大迷思

根据笔者的观察,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存在两大迷思或曰两大误区,一是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迷思,二是建构主义理论迷思;前者容易导致“技术崇拜症”,后者容易产生“模式崇拜症”。

1. 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迷思

技术是导致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因素,几乎成为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的“共识”。例如,余胜泉教授认为:“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技术的革新必然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都发生意义深远的颠覆性的影响”。[5]

对技术的过度推崇,容易使大众产生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以为只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之中,就必然会导致我国教育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就能解决今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这种观念影响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师生,大家争先恐后不惜成本购买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追逐新技术新产品;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也利用宣传和广告推波助澜,制造“需求”从中牟利。然而有限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使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捉襟见肘,为了做出所谓有显示度的政绩,只有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少数“重点学校”,用于购买价格相当高昂的最新电子设备。近年来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电子书包热、电子白板热就是一个例证。

2. 建构主义理论迷思

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后,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众多专家的阐释发挥下,建构主义理论被很多人视为当今最先进的教与学理论,几乎成为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南。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冲击下,传递-接受性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应该抛弃的传统模式,一些教育技术专家不断要求老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上网学习或探究,以实现意义建构。不管这一倾向是由建构主义理论自身缺陷造成的,还是如一些人声称的那样,是对建构主义理论误读的结果,其客观效果就是如此。作为众多教与学理论的一种,建构主义自有其合理性和适用范围。然而,当把它作为一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的时候,其不适应之处就暴露出来。近年来,各种被冠以建构主义的新模式轮番登场,许多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成为新模式的试验场。有人把我国以建构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新课改试验讥为“满堂动、满堂问、满堂放(课件)、满堂夸”,是“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6]这种说法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上述两个迷思结合起来的结果是城市里的重点和试点学校不停地试验各种新技术新模式,而大部分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学校则被关在了教育信息化大门之外。事实上,即使在那些重点和试点学校,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也只是在教改试验和公开课中向领导和专家展示时才使用,并没有真正得到普及与推广,一些高端设备长时间被闲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可能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重新“发现”,许多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教师的高水平讲授来传递的。建构主义倡导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长处,但在学校教学中只能作为辅助形式,不可能成为主流(在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中则理所当

然地成为主流),因为它耗时费力。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大班教学为主的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还存在诸多限制。移动学习更适合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而不是课内的正式学习,翻转课堂也并非适合全部课程与所有内容。讲授不能简单等同于灌输,高水平的讲授是包含互动、交流、展示与启发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知识传承和思维练习方式。班级教学制在学校教学中还是有其合理性与优越性的。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探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不宜夸大其效果,它们更多时候是补充、丰富传统模式,而不是取代传统模式。

城市里重点学校有较多的高水平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教学作用,而不是相反。因为最好的互动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那种在课堂上放着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不用,偏偏要学生和老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中介来互动的所谓“改革”是荒唐可笑的。农村和落后地区学校缺少高水平教师,更应该让他们通过网络和视频技术分享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

笔者在《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一文中指出,建构主义只是众多的知识嫁接技术中的一种,不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意义建构过程,不同类型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需要不同理论的指导。例如,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更加合适;对于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来说,模仿与复制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7]在网络时代,我们并不总在建构,对于与个人关系不太密切的知识,只要连通就可以了。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元化指导转变为各种理论的多元化指导,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破坏与浪费。

三、信息技术到底能变革教育的什么?

1. 信息技术可以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吗?

主张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学者们认为,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必将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以前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改革就是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应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然而实施的结果并未如专家学者们所愿。

不错,以前上课用粉笔黑板,现在上课用电脑投影与电子白板;过去学生读纸质教材,现在提倡读电子教材和网络;从前上课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如今要

求老师指导学生上网自学与探究;过去课堂上主要是传授知识,课后练习巩固,现在提倡课外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课内交流练习巩固提高。从这些现象来看,教育教学方式确实改变了不少,尽管这些变化目前还只是发生在教改试验与公开课中。

然而仔细分析,这变中又有不变。教学媒介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只要技术足够成熟,价格足够低廉,在不远的将来,用电子白板取代粉笔黑板,用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是完全有可能的;学生们学习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不限于课堂与老师的讲授,还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方式获取。然而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基本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只不过老师的讲授会越来越多地从课室讲台转到电脑屏幕,面对面的讲授会被越来越多的远程视频教学取代,单纯的讲授会插入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伴之以更多的示范和展示。那种认为今后不需要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是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完全退居幕后的观点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即使在最近最时髦的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的讲课视频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只不过把讲授的时间与地点做了调整罢了。教师作为专家和有经验的学习者,其讲授对学生的学习和意义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网络时代,越是优秀的教师越应该多讲。技术的作用不是为了取代教师的讲授,而是要让优秀教师的讲授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网络视频公开课的风行就是最好的例证。好的教师讲授并不是满堂灌,而是带有启发性的。因此,与其说信息技术可以对教育教学形式产生革命性影响,莫如说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来得贴切。

2. 信息技术可以变革教育教学内容吗?

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的流通与知识的生成,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缩短,这必然会导致教育教学内容发生改变。然而也应该看到,学校里的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基础性知识和经典性知识,如基本的读写算,常识和定理,核心理论与核心概念、自然科学中的基本事实等,这些知识是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的知识视为一条流动的河流,那么处于上层的是流动较快的知识,中间的流动较慢,而下层的流动最慢。流动最慢的那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技术只可以部分改变教育教学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位于知识流中下层的基础性知识和经典性知识,当然也会涉及少量的前沿性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和经典性知识用常规教学手段也可以教。当然,有些知识如几何、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知识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会更好一些,但要注意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恰当使用。因为技术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这类知识更新最快,半衰期最短,位于知识流的最表层,很不稳定,在今天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是如此。如果让学生把过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知识的学习上,反而可能影响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经典

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得不偿失。因此,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而应该注重其实用性与适用性,并考虑它的性价比。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校和孩子们来说,尤其如此。

3.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吗?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复杂、争议最大、不能够一概而论的问题。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是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教授罗塞尔(Russell,1999)的“无显著差异现象研究”。罗塞尔核查了从1928年到1998年七十年间的355篇远程教育比较领域的论文、专题报告和教学试验总结,希望能够找出技术手段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技术手段的采用,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无论远程教育课程采用何种技术手段,结果是一样的,即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的不同。[8]但也有不少研究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仔细分析这些研究报告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主要通过下列几种机制提高学习效率:①多媒体技术通过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来促进理解;②技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知识可以调动学习兴趣;③网络的互动功能强化了远距离交流与协作;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与知识的获取速度大大提高。从这些方面来看,在适当的时候应用适当的技术传递适当的内容,的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技术在为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困扰,在降低认知负荷的同时也提高认知负荷。前文已经说过,技术及其产品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尤其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初级阶段,其技术壁垒和价格壁垒往往很高,让普通大众难以接受,其性能也不太稳定,而技术及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也是最快的。因此,如果我们不断追随技术前进的步伐将耗去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随着技术的更新又不得不放弃刚刚掌握的技术,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这种做法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日本学者中西辉政在《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一书中指出:在“思考变化之前,先观察不变”,“如果只盯着各种变化,就看不到下面更为重要的不变……这个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否能把握住事态的变化,只在于你能否看到其中的主流。”在变化迅速的网络时代,什么是不变的呢?那就是我们学习仍然必须通过我们的感官来进行,外界的所有信息与知识都必须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才能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依然有限。无论外界的信息总量如何增加,信息呈现的方式如何改变,信息进入人体的通路始终未变。既然如此,那我们单单靠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及传播内容,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效果也是有上限的。

这里我们不妨拿饮食技术进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做个类比。与人类的学习需要经过感官的接收与大脑的加工一样,人类从外界获取水和食物正常情况下也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与吸收。古代人类茹毛饮血,基本没有饮食技术,虽然可能因为饮食不科学产生很多疾病,如营养不良、消化不良、食物中毒、胃肠感染、寄生虫病等,导致当时很多人生活得不太健康、寿命较短,但那时人的肠胃功能也比较强,能消化生的食物。后来,人类发明了火,能煮熟食物和烧开水,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了,病菌也大大减少了,人类的寿命也大大提高,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但随着饮食技术的进一步革新,人类吃得越来越精,越来越讲究,然而此时人类的生活健康质量的提高还是不是还与技术的进步成正比呢?事实证明不一定。医学研究发现,今天人类的疾病有很多都是因为饮食过精和饮食过度造成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维生素缺乏症和胃肠功能减退等等。今天医学专家已经开始呼吁大家节制饮食、多吃粗粮了。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变化过程对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是不是有所启示呢?

那种一味追求新技术新模式的主张是不是跟饮食方面一味追求新厨具新吃法、以为新就是好贵就是营养同样可笑呢?那种一味强调用最新电子产品取代传统教学设备的做法是不是与用微波炉电磁炉取代煤气炉火炉一样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而非本质上的进步呢?那种一味贬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张完全抛弃讲授-传递式教学的观点是不是跟饮食上反对吃粗粮蔬菜认为火炉就不能煮熟食物一样不够客观呢?

笔者在《技术与学习关系新论》中提出,在信息匮乏的年代,通过技术的进步使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大大加快,的确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当信息爆炸时代到来之后,技术的进步未必一定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可能对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此时人类的感官与大脑接收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饱和,过多的信息只会增加选择的困难,提高认知负荷,导致信息超载。[9]当前,对大中城市的学校师生来说,确实存在信息过剩的问题;而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师生来说,则依然是信息匮乏问题,农村比城市更需要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个道理难道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3. 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是在课外而不是课内

美国认知学徒制的创立人柯林斯教授认为:“我强烈地感到:技术正对学校以外的社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已经在人们的阅读、写作和思考中占据中心位置,而这些正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但现在技术在学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主要用于一些专门课程。技术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很严重的不协调,这就不难理解,技术对于学习的主要影响依然发生在校外。我认为,教育决策者和改革者应重新思考学校内和学校外的教育。”“我们正从按需备用的学习

(Just-in-case Learning)转向即时学习(Just-in-time Learning)。父母亲和个人正重新收回教育责任。学校依然会和我们一起存在,但它们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正在减弱。”[10]

笔者十分赞同柯林斯教授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学校内的正规学习与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是不同的,学校是一个集中、系统、大规模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教学大都是正规的和正式的,是需要有一定标准与规范的。因此传递-接受性教学和班级教学制是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也是需要的,因为这种模式、制度和标准保证了知识传承技能培养的高效、规范和可控。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模式或制度会逐渐松动,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始终不会被全面取代。而我们很多的专家学者却试图在学校内用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等,取代在他们看来是‘顽固僵化’的传统模式,却没有看到这些“新”模式与举办学校的根本目的之间的内在矛盾,也就是柯林斯教授所说的“很严重的不协调”。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更适合于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在学校内始终只能处于补充与辅助地位。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花了很大的努力,试图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取代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却始终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学校的老师保守,而是因为这些技术和模式确实不太适用,只能在部分课程、部分内容中使用。而在非正式学习中,信息技术的用途则非常广泛。因此,那种试图在城市重点中小学引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手段,以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的尝试即使不是徒劳,至少也是事倍功半的。

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到底在哪里?

笔者在2013年1月17日的一篇名为“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博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与其锦上添花,莫如雪中送炭”[11],这一主张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焦建利教授在《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在哪里?》的博文中,针对笔者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教育信息化的战场在课堂,在学习发生的任何地方。它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问题(并且必须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问题,并最终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教育公平。”“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提升质量与效益。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投入相对充足,但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2]

焦建利教授的观点无疑比笔者的表述更全面、更深入,笔者原则上表示赞同,但还有个资源分配和优先顺序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

是如何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以期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至于城市与重点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问题,笔者认同一位名叫“zhguoq”的网友在焦老师博文后留言中表达的观点:“对于‘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提升质量与效益’这一点,我认为在当前公办院校占主体,缺乏竞争,仍然瞄准升学率的情况下,质量与效益都达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提升了。”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基本上符合事实。

深入思考我国教育问题的人可以发现,今天城市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办学模式问题,而不是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办学模式造成的。例如统一高考制度带来的应试教育问题,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带来的教学模式化、没有特色与个性问题(农村和落后地区中小学当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它们面临的教育不公信息匮乏问题更为突出),这样的问题恐怕不是引进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得了的。信息技术既不能减轻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课业负担(如电子书包在减轻学生身体上的重负的同时,很有可能增加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负荷),也不能解决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一个需要统一标准统一答案的考试指挥棒下,所有的创新思维火花都会很快被掐灭),只能在扩大知识与信息来源与加快信息获取速度上有所助益。因此,那种希望通过用技术转变城市中小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想法,可能过于理想。事实上,城市重点中小学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所达到的水平,已近炉火纯青的程度。笔者曾打过一个不太精当的比喻:让一个考90多分的孩子再提高分数比较困难也意义不大,但让一批考30-40分的孩子提高到70-80分则价值要大得多。笔者认为,城市重点学校教育信息化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开放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城市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培养信息化人才,让本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辐射到一般学校和落后地区去。

李芒教授在其《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精品课程网站的“视频一言堂”中,也就农村和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社会的落后,一个地区的落后,它是一个整体的落后,它是经济落后,它是文化落后,它是人的思想观念落后,是人的生活习惯不科学,是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出了问题,等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的落后。技术的落后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根源。”“那种信息技术单路冒进的做法,认为只要给西部地区提供了信息技术,给贫困地区提供了信息技术,贫困地区的人们就可能改变他们的社会状况,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状况,就可以改变他的思想、改变他的观念、改变他的意识,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非常可笑的……这种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就是巨大的浪费”“我是被教育部经常‘抓去’作为一个专家去西部地区检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在我的眼睛里,有很多的不成功的案例、有很多的问题。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关心的只是物,……问题出在人身上,而不是技术上,在这里技术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为越发达的地区越需要信息技术,因为它有条件,它有人的环境,它有社会的条件,发达地区可以非常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而落后地区,目前来看,并不是那么迫切需要信息技术”[13]

李芒教授看到了农村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重物轻人,只知道购买设备,而不重视对人的培养,这一点是非常深刻的。笔者完全同意李芒教授关于农村信息化绝不是单单靠花钱买设备搞硬件建设就可以成功的观点,一定要同时重视培养农村的信息技术人才、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但对于他的“越是发达地区越需要信息技术,而落后地区并不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观点则不敢苟同。其实,城市里教育信息化也是从重物轻人开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城市和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先进的,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摸索过程,城市信息化过程中也出现过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现在也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给一些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断更新设备,试图靠引进先进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是我们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应该尽力避免的,它提示我们农村信息化不应再犯同样的错误,但不能因噎废食。李芒教授看到的农村地区整体落后的现象,恰恰说明农村教育信息化(其实不只是教育信息化,还应该包括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欠账太多,将教育信息化重心放到农村去刻不容缓,否则以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那时再补救就更加困难了!想象一下,未来中国如果只有一些中心城市实现了全面信息化,而广大农村地区还处在上一个世纪甚至更上一个世纪的落后阶段,中国能说是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吗?中国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政治民主吗?李芒教授过于低估了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有效交流与思想的沟通碰撞,而信息技术恰恰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观点值得重视:城市里的重点中小学固然有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较好的优势,但由于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以及更容易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要进行真正彻底的教育教学改革反而比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校来得困难,因为各方面的阻力更大。这可以从近年来许多较彻底的教学模式改革往往出自杜郎口中学这样的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不是大中城市里的重点中小学中得到佐证。城市重点中小学的改革往往更多地停留在试验与公开课阶段,很难推广与普及,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此,如果把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放在农村学校,也许更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这种改变始终是有限的。

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路径选择与优先原则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其核心思想是网络时代知识像河流和石油一样在网络中流动,学习就是建立网络的过程,连通比建构更加重要。[14]按照这一理论,建立可以让知识与信息快速流动的物理网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网络覆盖范围越大,信息流动的范围就越大,信息来源的渠道就越多。信息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发挥作用,不流动的信息没有任何价值,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增值,并产生出新的信息与知识。如果网络只局限在少数地区和少数人群中使用,其价值不会太大。网络的价值就是把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连通起来,使地球变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村庄”。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发现,我国上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我国教育信息化虽然是采取一种由上至下的方式推动的,但却采取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做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基本上是以学校或一个较小的地区为单位,关起门来各自搞各自的教育信息化,开放与共享意识非常薄弱。这必然会导致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以笔者自己的经历为例,笔者在担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期间,广州另一所大学的医学院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医学教学资源库,但由于缺乏开放共享机制,笔者只好在自己的学校重新建设了一个医学资源库。这种现象在当年屡见不鲜、见怪不怪。我国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也大都是基于校园局域网的,外校师生一般很难访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教学资源往往只供很少一部分人使用,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精品课程,共享程度也不高。此外,我们还忽视了视频资源建设,有一段时期甚至认为拍摄教学录像是一种过时的模式,应该让学生通过网页自主学习。直到国外名校的视频公开课打开了我国网络教育的大门,我们才如梦初醒,开始大规模建设自己的视频公开课。这里面既有人的思想观念问题,也有行政管理模式问题,还有政策措施不得力的问题。

在此,笔者提出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应该贯彻的“三优先”原则和今后长远发展的路径选择,供大家参考。

1.均衡优先原则。是指应该首先解决城市普通学校、农村和落后地区学校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和人员培训问题,缩小我国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用

3-5年时间实现教育信息化基本均衡目标。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个路不仅仅是指普通的高速公路,还应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我们让所有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校都连上网,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都懂得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让学校成为当地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从长远看,必然会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以前的信息化老路,比如重物轻人,比如搞“技术崇拜”和“模式崇拜”。信息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让他们能够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师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让他们能够与城市里的师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之余,还有更多的非正式学习的渠道和空间。至于城市重点学校购买高端电子设备的需求,应该适当控制。因为电子书包、电子白板、3D打印机等新技术新产品还处于发展与试验阶段,其性能还需要改进与完善,价格还有较大的下调空间。在少数学校进行试点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避免一哄而上、互相攀比。对其功能的宣传应该客观、理性,既要看到其优点长处,也要看到缺点和问题,不要一味叫好。尽可能腾出更多的经费和资源来解决教育均衡问题。

2.视频优先原则。是指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上突出视频资源建设,多拍摄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多制作一批教学公开课,多拍摄教学改革成果等,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视频公开课还不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因为还缺少有效的互动,缺少必要的支持服务体系。解决之道是大力发展视频会议技术。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技术还不够完善,功能还不够强大,价格还过于高昂,还不适合作为一项日常的教育技术产品普及与推广。政府和企业应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破视频会议技术的瓶颈,让视频会议技术尽早成为一种质优价廉的技术,让视频会议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为下阶段教育信息化做好准备。

3.开放共享原则。是指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项目都应该开放给全社会共享,对那些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的项目不予资助或只给少量资助,开放共享程度越高的项目则资助越多。应该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逐步取代基于校园局域网的教学平台,让学校的优质课程都能为大家共享。同时还应该探讨如何给资源建设者一定的经济补偿或通过互利互惠的交换原则促进资源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低效和浪费降到最低。对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贫困人群,应该实行免费上网政策,让信息成为公共资源。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是:第一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数字鸿沟;第二阶段,以视频会议系统为突破口,让学校的课程突破学校的围墙,实现真正的远距离互动教学;第三阶段,全民在线教育阶段,让所有国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和视频接受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学宾,郑晓乐. 中国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 2004,(12):28-30

[2]杨焕敏,李新颖,何树娟. 我国“数字鸿沟”研究述评,情报探索[J]. 2010,(6):34-36

[3]李葆萍. 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 2010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3):37-42

[4]刘兴红.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对城乡教育数字鸿沟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育,2009,(4):45-48

[5]余胜泉.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294: 1-6, 25

[6]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5-21

[7]王竹立. 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1):

[8]王海东. 远程教育“无显著差异现象”研究评述[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 11(1): 69-73

[9]王竹立. 技术与学习关系新论[J].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2012,(5):9-15

[10] 陈家刚,张静然. 认知学徒制、技术与第二次教育革命——美国西北大学Allan Collins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5

[11]王竹立. 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到农村去,

https://www.sodocs.net/doc/3c16342846.html,/s/blog_4bff4c09010176ev.html, [2013-2-3]

[12]焦建利. 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在哪里?教育技术自留地,

https://www.sodocs.net/doc/3c16342846.html,/logs/228251008.html, [2013-2-3]

[13]李芒. 落后是整体的落后。《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精品课程网“视频一言堂”, http://219.142.121.14:8801/yyt1.asp [2013-2-3]

[14]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4.

最短路径学年论文

摘要:主要介绍最短路径问题中的经典算法——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字: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赋权图、最优路径、Matlab 目录 摘要 (1) 1引言 (1) 2最短路 (2) 2.1 最短路的定义 (2) 2.2最短路问题常见算法 (2) 3 Dijkstra算法 (2) 3.1Dijkstra算法描述 (2) 3.2 Dijkstra算法举例 (3) 3.3算法的正确性和计算复杂性 (5) 3.3.1贪心选择性质 (5) 3.3.2最优子结构性质 (6) 3.3.3 计算复杂性 (7) 4 Floyd算法 (7) 4.1Floyd算法描述 (8) 4.2 Floyd算法步骤 (11) 4.3 Floyd算法举例 (11) 5 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在求最短路的异同 (11) 6 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算法 (11) 7 附录 (11) 8 论文总结 (13) 9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最短路问题是图论理论的一个经典问题。寻找最短路径就是在指定网络中两结点间找一条距离最小的路。最短路不仅仅指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还可以引申到其它的度量,如时间、费用、线路容量等。 最短路径算法的选择与实现是通道路线设计的基础,最短路径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很多网络相关问题均可纳入最短路径问题的范畴之中。经典的图论与不断发展完善的计算机数据结构及算法的有效结合使得新的最短路径算法不断涌现。 2 最短路 2.1 最短路的定义 对最短路问题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就卓有成效了,其中对赋权图 的有效算法是由荷兰著名计算机专家E.W.Dijkstra 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该算法能够解决两指定点间的最短路,也可以求解图G 中一特定点到其它各顶点的最短路。后来海斯在Dijkstra 算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海斯算法。但这两种算法都不能解决含有负权的图的最短路问题。因此由Ford 提出了Ford 算法,它能有效地解决含有负权的最短路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大都不含负权,所以我们在的() 0ij w ≥的情况下选择Dijkstra 算法。 定义1若图G=G(V,E)中各边e 都赋有一个实数W(e),称为边e 的权,则称这种图为赋权图,记为G=G(V,E,W)。 定义2若图G=G(V,E)是赋权图且()0W e ≥,()e E G ∈,假设[i,j] 的权记为()i j W ,,若i 与j 之间没有边相连接,那么()i j =W ∞,。路径P 的定义为路径中各边的长度之和,记W (P )。图G 的结点u 到结点v 距离记为d(u,v),则u 、v 间的最短路径可定义为 { ()min P 0d(u,v)=,u v W =∞(),不可达时 。 2.2 最短路问题常见算法 在求解网络图上节点间最短路径的方法中,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的较好算法有迪杰斯特拉(Dijkstra)及弗罗伊德(Floyd)算法。这两种算法中,网络被抽象为一个图论中定义的有向或无向图,并利用图的节点邻接矩阵记录点间的关联信息。在进行图的遍历以搜索最短路径时,以该矩阵为基础不断进行目标值的最小性判别,直到获得最后的优化路径。 Dijkstra 算法是图论中确定最短路的基本方法,也是其它算法的基础。为了求出赋权图中任意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每次以一个结点为源点,重复执行Dijkstra 算法n 次。另一种方法是由Floyd 于1962年提出的Floyd 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 ()3O n ,虽然与重复执行Dijkstra 算法n 次的时间复杂度相同,但其形式上略为简单,且实际运 算效果要好于前者。 3 Dijkstra 算法 3.1 Dijkstra 算法描述

企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变革的路径选择

企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 方案变革的路径选择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企业战略变革是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路,为此,企业必须从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战略变革路径依赖路径选择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评估,以及结合战略、管理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本文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进行阐述。 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

公交最优路径选择的数学模型及算法_雷一鸣

第17卷第2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17 No.2 2008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2008 公交最优路径选择的数学模型及算法 雷一鸣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 511325) 摘要:在公交出行查询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寻找两站点间乘车的出行最优路径问题.建立了以最小换乘次数为第一目标,最小途经站点为第二目标的公交出行最优路径模型.同时,设计了一种算法以确定最优公交线路序列,分析了线路相交的几种情况,给出了换乘点选择方法. 关键词:最优路径;换乘次数;公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O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08)02–0050–03 公交最优路径问题一直是应用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对公交最优路径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交网络的数学描述和设计最优路径算法.在公交网络描述方面,Anez等用对偶图描述能够涵盖公交线路的交通网络,Choi等讨论了利用GIS技术从街道的地理数据产生公交线路和站点的问题;在设计最优算法方面,常用的算法[1]有Dijkstra算法、Floyd 算法、Moore-pape算法等.Moore-pape算法计算速度较快,适用于大型网络,但它无法进行“一对一”的计算.Floyd算法虽然可以快速地进行“多对多”的计算,但它不能应用于大型网络,而Dijkstra算法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算法,但它数据结构复杂、算法时间长,不适合公交线路的查询.本文首先对公交网络进行了数学描述,考虑到公交乘客出行时所面临的各种重要因素,包括换乘次数、途径站点、出行耗时和出行费用等,选择以换乘次数最少作为最优路径算法的第一约束目标,而出行耗时虽难以准确测算但它与途径站点数相关,所以选择易于量化的途经站点数最少作为第二约束目标,建立公交乘车数学模型,设计相应的算法,并利用有关实验数据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模型的建立及其算法 1.1 模型假设及符号规定 为了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对公交网络及出行者作出以下假设[2]: 1)不考虑高峰期、道路交通堵塞等外界因素对乘车耗时的影响. 2)假设出行者熟悉公交站点及附近地理位置,并且知道可乘的各种公汽和地铁以及到达目的地有哪几种不同选择的机会.在公交线路网中, 不同的公交线路在行程上一定会有重叠,也就是说不同的线路上一定会有同名站点.在进行网络分析时,把空间上相近的异线同名站点合理抽象成一个节点. 3)假设出行者对公汽和地铁的偏好程度不一样.在不换乘的情况下,宁愿乘地铁,以求舒适;在路途较近的情况下,宁愿坐公汽而放弃乘地铁.出行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结合自己的出行需求(换乘次数、最短路程、费用等),可在各种出行方案中选出满足自己出行需求的乘车方案.设() L I为经过点A或其附近的公交线路集,其中1,2,..., I m =;() S J为经过点B或其附近的公交线路集,其中,,..., J12n =;(,) E I U为线路 ) (I L上的站点,其中,,..., U12p =;(,) F J V为线路) (J S上的站点,其中,,..., V12q =;() X K为经过站点) ,(U I E的线路,其中,,..., K12w =;() Y O 为经过站点) , (V J F的线路,其中,,..., O12v =;(,) d E F M ≤表示从站点E步行到站点F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乘客换车时步行的最大心理承受值M,其中M表示乘客在换车时步行的最大心理承受值.通常,M与公交站点间的平均距离呈线性正相关. Ai Z表示站点A的下行第i个站点; Bj Z表示站点B的上行第j个站点;另外,公交的可行线 路的集合可表示为:{| i i TR TR TR == 0112,1 ,,,,,, i i i i d a p a p a ? < ,} id d p a>,其中,{} 01,1 ,,,, i i d d a a a a ? 为站点集合,{} 12,1 ,,,, i i i d d p p p p ? 为公交车次的集合, i TR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雷一鸣(1972-),男,湖南临武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模型及经济信息管理研究.

注册会计师《风险》第三章 战略选择06

第三章战略选择(六) 第一节总体战略(公司层战略)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3.并购失败的原因 (1)决策不当的并购 避免决策不当的并购,波特的“吸引力测试”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他提出理想的收购应该发生在一个不太具有吸引力,但能够变得更具吸引力的行业中。波特提出两项测试: 进入成本测试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如市场增长率高、投资回报率高)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成本。如果并购的对象属于具有较高吸引力的行业,为此,并购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并购溢价(并购价格与目标企业价值的差额),这等于提前侵蚀了未来的收益。所以,理想的并购对象是目前虽然不太具有吸引力但未来能够变的更具有吸引力的行业中的企业。 相得益彰测试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显著。常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理由是优尼科所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约70%在亚洲和里海地区,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并购最后无果而终)。 (2)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企业文化是否能够完善地融为—体影响着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如果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并购以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不喜欢并购企业的管理作风,并购后的企业便很难管理,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 (3)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 对并购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市盈率法,将目标企业的每股收益与收购方(如果双方是可比较的)的市盈率相乘,或与目标企业处于同行业运行良好的企业的市盈率相乘。这样就为评估目标企业的最大价值提供了一项指引。 ②目标企业的股票现价,这可能是股东愿意接受的最低价。一般股东希望能得到一个高于现价的溢价。 ③净资产价值(包括品牌),这是股东愿意接受的另一个最低价,但是可能更适用于拥有大量资产的企业或计划对不良资产组进行分类时的情况。 ④股票生息率,为股票的投资价值提供了一项指引。 ⑤现金流折现法,如果收购产生了现金流,则应当采用合适的折现率。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策略

数学建模小组作业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优化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第10组组员: +++

扫地机器人的路径策略 【摘要】 我们将扫地机在房间内扫垃圾的路径策略问题抽象为方格化模型,用原始给 定数据做出垃圾指标矩阵Q[300*251],根据扫地机需要的行走路径进行程序嵌套,并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进行最优解的求取,然后根据建立的模型,用Matlab 进行仿真演示。最终可以观察到扫地机在每种情况下的清扫路径。由于墙角也会存在垃圾,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实现100%的清扫,所以我们在此规定清扫完95%的区域即作为合格的条件。下面我们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如下考虑:问题一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将整个清扫区域划分成如图4.1.1所示的小区域,通过运用矩阵整合函数,将矩阵Q[300*251]整合成一维数组T[5],经过固定时间间隔 所对应的区域,在区域边沿随机选的扫描判断{T(1),T(2),T(3),T(4),T(5)} MAX 取坐标作为运行起始点,如果检测到的最大的元素的所在区域发生了变化,则根据当前位置与随机选好的碰撞点进行路径转移,按照这种方式运行,直到达到扫地机的结束条件停止。 问题二 这时扫地机每次只选择垃圾总指标最多的路径,并且每次扫描发生在扫地机与墙壁发生碰撞的时。扫描过后,机器人可以任意选择方向,选择方向的合适程度将成为扫地机扫地效率的关键,所以我们设定某一点作为扫地机扫描的起点每 次碰撞时的扫描决定下一时刻可能的转弯方向,即某个方向上的垃圾总指标C k 最大的即为下一时刻的转弯方向。 问题三 设计智能扫地机路径,保证扫地机以最短时间达到清扫要求,我们可以选取以下两种优化方向:(1)避免与墙壁进行碰撞,提高机器的灵活性;(2)提高单位长度上清扫垃圾指标总量,即提高清扫效率。 比较问题1与问题2 问题1中的方案存在其合理性,问题2中则显得较为高效,比较两者发现:改变S 大小可以改变地段扫地机性能。 T 关键词:线性规划路径转移划分区域清扫效率

路径优化的算法

摘要 供货小车的路径优化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供货小车路径优化问题可以看成是一类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本文对供货小车路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解决带单行道约束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首先,建立了供货小车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图论中最短路径的算法—Floyd算法,并考虑单行道的约束,利用该算法求得任意两点间最短距离以及到达路径,从而将问题转化为TSP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得到带单行道约束下的优化送货路线,并且以柳州市某区域道路为实验,然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较好的优化效果。最后对基本遗传算法采用优先策略进行改进,再对同一个供货小车路径网进行实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遗传算法比基本遗传算法能比较快地得到令人满意的优化效果。 关键字:路径优化遗传算法 Floyd算法

Abstract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Goods Supply Car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business costs and enhance economic efficiency.The problem of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Goods Supply Car can be seen as Vehicle routing prob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olution to Vehicle routing proble with Single direction road by Researching the Way of Path Optimization of Goods Supply Car. First, This paper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s model of Vehicle routing proble and introduced the shortest path algorithm-Floyd algorithm, then taking the Single direction road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Seeking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any two points and landing path by this algorithm,then turn this problem in to TSP. Solving this problem can get the Optimize delivery routes which with Single direction road by GA,then take some district in the state City of LiuZhou road as an example start experiment.The Imitate the true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better optimize results. Finally improving the basic GA with a priority strategy,then proceed to imitate the true experiment to the same Path diagram. The result expresses the improvement the heredity calculate way ratio the basic heredity calculate way can get quickly give satisfaction of excellent turn the result. Keyword: Path Optimization genetic algorithm Floyd algorithm

注会《风险》第三章 战略选择22

第三章战略选择 第三节职能战略 六、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选择 【例题53·多选题】下列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矩阵分析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10年) A.对增值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B.对增值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 C.对减损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 D.对减损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答案】AC 【解析】对于增值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首先应判明这种高速增长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高速增长是暂时的,企业应通过借款来筹集所需资金,等到销售增长率下降后企业会有多余现金归还借款。如果预计这种情况会持续较长时间,不能用短期周转借款来解决,则企业必须采取战略性措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长期性高速增长的资金问题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使之向销售增长率靠拢;二是增加权益资本,提供增长所需的资金。不管增长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由于企业目前处于现金短缺的状况,应该首先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来缓解现金短缺。 所以,选项A正确;对于增值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应首先选择加速增长,充分利用剩余现金,所以,选项B错误;对于减损型现金剩余业务单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盈利能力差,而不是增长率低,简单的加速增长很可能是有害无益的,

应首先选择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或降低资本成本的途径,使得投资资本回报率超过资本成本。所以,选项C正确;对于减损型现金短缺业务单位,应选择彻底重组。所以,选项D错误。 【例题54·单选题】当某个业务单元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小于资本成本并且可持续增长率小于销售增长率时,应当优先采用的战略是()。 A.提高财务杠杆 B.分配剩余现金 C.出售该业务单元 D.降低资本成本 【答案】C 【解析】当某个业务单元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小于资本成本并且可持续增长率小于销售增长率时,属于减损型现金短缺财务战略模式,此时由于股东财富和现金都在被蚕食,应当优先采用的战略是缩减企业规模,即企业“瘦身”。其可供选择的战略包括两个:(1)彻底重组。这样做的风险是:如果重组失败,股东将蒙受更大损失。(2)出售。如果盈利能力低是整个行业的衰退引起的,企业无法对抗衰退市场的自然结局,应尽快出售以减少损失。即使是企业的独有的问题,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扭转价值减损的局面,也需要选择出售。在一个衰退行业中挽救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业务,成功的概率不大,往往成为资金的陷阱。因此,选项C 正确。应特别注意题目中强调的“优先采用的战略”。 【例题55·单选题】在财务战略矩阵中,处于第三象限的财务战略属于()。 A.增值型现金短缺 B.增值型现金剩余 C.减损型现金剩余 D.减损型现金短缺 【答案】C

最优路径算法

解决方案一: Dijkstra算法(单源最短路径)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在图中求出给定顶点到其它任一顶点的最短路径。在弄清楚如何求算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最短路径的最优子结构性质。 一.最短路径的最优子结构性质 该性质描述为:如果P(i,j)={Vi....Vk..Vs...Vj}是从顶点i到j的最短路径,k和s是这条路径上的一个中间顶点,那么P(k,s)必定是从k到s的最短路径。下面证明该性质的正确性。 假设P(i,j)={Vi....Vk..Vs...Vj}是从顶点i到j的最短路径,则有 P(i,j)=P(i,k)+P(k,s)+P(s,j)。而P(k,s)不是从k到s的最短距离,那么必定存在另一条从k到s的最短路径P'(k,s),那么P'(i,j)=P(i,k)+P'(k,s)+P(s,j),源顶点为V0,U={V0},dist[i]记录V0到i的最短距离,path[i]记录从V0到i路径上的i前面的一个顶点。 1.从V-U中选择使dist[i]值最小的顶点i,将i加入到U中; 2.更新与i直接相邻顶点的dist值。(dist[j]=min{dist[j],dist[i]+matrix[i][j]}) 3.知道U=V,停止。 测试数据: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的选择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 —中国企业应如何走出国门?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企业自身经营优势和技术优势的 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一部分中国企业纷纷开 始实行国际化战略, 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在这些企业中, 既有首钢集团、海尔集团、格力电器、格兰仕集团等著名的大公司, 也有一些新兴发展的中小企业。然而,在中国经济已经自证为奇迹的同时,中国企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有着国际化战略组合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到底,在全球性通货紧缩逐渐逼近的年代,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该怎么进行下去? 一、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以需求为导向,做好可行性研究 这里的海外目标市场不仅是指在众多国家中选择某个或某些国家作为目标 市场,也是指在一国众多的子市场中选择某个产业、行业或某些产品作为目标市场。一个可选的海外目标市场应基本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 具备没有满足的需求; 第二, 本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一需求; 第三, 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 效益。同时,在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上, 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注意聘请当地知名咨询机构、顾问公司协助调研, 以取得第一手的、详细的真实资料, 特别是在境外企业的选择上, 一般都选择那些政局稳定、劳动力丰富、产品有出口配额的地区。 二、海外合作伙伴的选择——与海外华商合作共赢 “在家千般好, 出门万事难”。中国企业一旦走出国门, 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当地的法律、法规、经营环境、市场信息、文化差异, 乃至工商注册、盖房用地、原料选购、置车雇工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都必须有熟悉当地的诚心诚意的合作伙伴。毫无疑问, 海外华商是理想的合作伙伴。遍及海外的华商, 熟知中国与所在国的国情, 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 拥有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商业网络。如今中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可以与华商携手合作, 借助他们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2016CPA《风险》第三章 战略选择03

第三章战略选择(三) 第一节总体战略(公司层战略) 一、总体战略的主要类型 3.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指企业进入与现有产品和市场不同的领域。由于市场变化是如此迅速,企业必须持续地调查市场环境寻找多元化的机会。当现有产品或市场不存在期望的增长空间时(例如,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市场规模有限或竞争太过激烈),企业经常会考虑多元化战略。 采用多元化战略有下列三大原因: (1)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持续经营并不能达到目标。 (2)企业以前由于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成功经营而保留下来的资金超过了其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的财务扩张所需要的资金。 (3)与在现有产品或市场中的扩张相比,多元化战略意味着更高的利润。 多元化战略可以分为两种: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1)相关多元化 也称同心多元化,是指企业以现有业务或市场为基础进入相关产业或市场的战略。相关多元化的相关性可以是产品、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渠道、营销技能以及用户等方面的类似。 采用相关多元化战略,有利于企业利用原有产业的产品知识、制造能力、营销渠道、营销技能等优势来获取融合优势,即两种业务或两个市场同时经营的盈利能力大于各自经营时的盈利能力之和。当企业在产业或市场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该产业或市场成长性或吸引力逐渐下降时,比较适宜采用同心多元化战略。 (2)非相关多元化 也称离心多元化,是指企业进入与当前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和市场均不相关的领域的战略。如果企业当前产业或市场缺乏吸引力,而企业也不具备较强的能力和技能转向相关产品或市场,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目标不是利用产品、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共同性,而是从财务上考虑平衡现金流或者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规避产业或市场的发展风险。 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优点: ①分散风险,当现有产品及市场失败时,新产品或新市场能为企业提供保护。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_陈曦

收稿日期:2012-12-05作者简介:陈 曦(1968—),男,山西大同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与社 会科学。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陈 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摘 要: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中,第二条就列为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一个新提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根据论述认为在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下,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3)03-0042-04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 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内容中, 第二条就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次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见报告将 此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破解和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提出用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首先,创新是各个生产要素的整合,从而避免了单一生产要素的消耗,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创新本身是可再生资源,创新一旦成为发展的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发展壮大;最后, 创新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由创新转化的生产力呈现级数效应,相对于生产要素的加数效应和乘数效应,具备超乎预测的放大功能。笔者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赖创新,使生产要素高度整合、集聚、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从而驱动经济社会 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意味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而是统揽全局、左右发展的谋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只有搭起基本框架,才能统领整个战略的全面实施,具体表现为由主体通过多种渠道,运用高效可行的方法具体实施,确立以下两个系统。 1.协同合作的创新主体系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明确由哪些主体来具体实施,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哪些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哪些工作,起到什么作用。首先,政府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调控、引导、协调和扶持的作用,承担服务和保障的职责。具 体工作有: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优惠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创新,政府采购或直接 投入公共技术研发, 协调各主体的关系、组织他们协同合作。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链条中, 企业既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落脚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向创新要效益。主要做法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通过自主研制开发并

蚁群算法最优路径

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蚁群算法 1.蚁群算法 众所周知,蚁群算法是优化领域中新出现并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仿生进化算法它是群体智能的典型实现,是一种基于种群寻优的启发式搜索算法。自从M.Dorigo等意大利学者在1991年首先提出蚁群算法(Ant Colony System,ACS)以来,这种新型的分布式智能模拟算法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得到广泛的使用。 蚁群算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蚂蚁群体行为表现出正反馈过程。蚁群在寻优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量的信息素,蚁群的规模越大,释放的信息素的量也就越大,而寻优路径上存在的信息素浓度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蚂蚁,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然后通过反馈机制的调整,可对系统中的较优解起到一个自增强的作用,从而使问题的解向着全局最优的方向演变,最终能有效地获得全局相对较优解。 (2)蚁群算法是一种本质并行的算法。个体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有利于最优解的发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陷于局部最优的可能。 (3)蚁群算法易于和其他方法结合。蚁族算法通过和其他算法的结合,能够扬长避短,提高算法的性能。 (4) 蚁群算法提供的解具有全局性的特点。一群算法是一种群只能算法,每只蚂蚁巡游的过程相对独立,他们会在自己的活动空间进行搜索,蚂蚁在寻优过程中通过释放信息素,相互影响,互相通信,保证了解的全局性。 (5) 蚁群算法具有鲁棒性。蚁族算法的数学模型易于理解,可以广泛使用在很多复杂的优化问题中,蚁族算法区别于传统优化算法的一个特点在于该算法不依赖于初始点的选择,受初始点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整个算法过程中会自适应的调整寻优路径。 由此可见,在机器人寻找最优路径的过程中,采用蚁群算法实现路径的规划问题,可以高效,准确的找到最优的路径。 2.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2.1环境信息处理 假设机器人运行环境为边长分别为x和Y的矩形区域,在矩形区域内分布有n

注会考试科目《公司战略》第三章 战略选择26

第四节国际化经营战略 四、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一)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模式 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出口、股权投资、非股权安排等几种。每一种进入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 1.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是指产品在本国生产,但输入到目标国进行销售,或者说是通过产品输出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出口模式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 2.股权投资模式。 股权投资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在目标国获得该国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达到部分控制或完全控制在目标国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目的。也就是通过资本的输出来进入国外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两种形式。股权投资模式与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涉及到股权参与,因此,控制程度大,收益也高于后两种模式。 与出口模式相比,进行股权投资在国外建立生产设施可以缩短生产和产品的信息反馈时间,从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股权投资不仅大大减少了出口模式中的运输成本,也使企业能跨越东道国设置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有时股权投资还能得到东道国政府的优惠。 (1)独资企业。指企业直接到目标国家投资建厂或并购目标国家的企业。企业可以完全控制整个管理和销售,独立支配所得利润,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也不易丢失。但是独资要求的资金投入很大,而且企业规模的扩大容易受到限制,还可

能面临比较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如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府没收等。 采用独资企业(全资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一国市场主要有两个优点: 第一,管理者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在目标市场上的日常经营活动,并确保有价值的技术、工艺和其他一些无形资产都留在子公司。 第二,可以摆脱合资经营在利益、目标等方面的冲突问题,从而使国外子公司的经营战略与企业的总体战略融为一体。 采用独资企业(全资子公司)也有三个重要的缺点: 第一,这种方式可能得耗费大量资金,公司必须在 内部集资或在金融市场上融资以获得资金。 第二,由于成立全资子公司需要占用公司的大量资源,所以公司面临的风险可能会很高。 第三,由于没有东道国企业的合作与参与,全资子公司难以得到当地的政策与各种经营资源的支持,规避政治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小于合资经营企业。 (2)合资企业 合资指的是与目标国家的企业联合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合资企业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成熟营销网络,而且由于当地企业的参与,企业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但是也应看到由于股权和管理权的分散,公司经营的协调有时候比较困难,而且公司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有可能流失到对方手里,将其培养成将来的竞争对手。 创建合资经营企业的动因 创建国际合资企业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之一: 1.加强该企业现有业务

游戏路径算法

A*寻路初探 译者序:很久以前就知道了A*算法,但是从未认真读过相关的文章,也没有看过代码,只是脑子里有个模糊的概念。这次决定从头开始,研究一下这个被人推崇备至的简单方法,作为学习人工智能的开始。 这篇文章非常知名,国内应该有不少人翻译过它,我没有查找,觉得翻译本身也是对自身英文水平的锻炼。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文档,也明白的A*算法的原理。毫无疑问,作者用形象的描述,简洁诙谐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讲述了这一神奇的算法,相信每个读过的人都会对此有所认识(如果没有,那就是偶的翻译太差了--b)。 原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3c16342846.html,/reference/articles/article2003.asp 以下是翻译的正文。(由于本人使用ultraedit编辑,所以没有对原文中的各种链接加以处理(除了图表),也是为了避免未经许可链接的嫌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原文。 会者不难,A*(念作A星)算法对初学者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这篇文章并不试图对这个话题作权威的陈述。取而代之的是,它只是描述算法的原理,使你可以在进一步的阅读中理解其他相关的资料。 最后,这篇文章没有程序细节。你尽可以用任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实现它。如你所愿,我在文章的末尾包含了一个指向例子程序的链接。压缩包包括C++和Blitz Basic两个语言的版本,如果你只是想看看它的运行效果,里面还包含了可执行文件。 我们正在提高自己。让我们从头开始。。。 序:搜索区域 假设有人想从A点移动到一墙之隔的B点,如下图,绿色的是起点A,红色是终点B,蓝色方块是中间的墙。

[图1] 你首先注意到,搜索区域被我们划分成了方形网格。像这样,简化搜索区域,是寻路的第一步。这一方法把搜索区域简化成了一个二维数组。数组的每一个元素是网格的一个方块,方块被标记为可通过的和不可通过的。路径被描述为从A 到B我们经过的方块的集合。一旦路径被找到,我们的人就从一个方格的中心走向另一个,直到到达目的地。 这些中点被称为“节点”。当你阅读其他的寻路资料时,你将经常会看到人们讨论节点。为什么不把他们描述为方格呢?因为有可能你的路径被分割成其他不是方格的结构。他们完全可以是矩形,六角形,或者其他任意形状。节点能够被放置在形状的任意位置-可以在中心,或者沿着边界,或其他什么地方。我们使用这种系统,无论如何,因为它是最简单的。 开始搜索 正如我们处理上图网格的方法,一旦搜索区域被转化为容易处理的节点,下一步就是去引导一次找到最短路径的搜索。在A*寻路算法中,我们通过从点A开始,检查相邻方格的方式,向外扩展直到找到目标。 我们做如下操作开始搜索: 1,从点A开始,并且把它作为待处理点存入一个“开启列表”。开启列表就像一张购物清单。尽管现在列表里只有一个元素,但以后就会多起来。你的路径可能会通过它包含的方格,也可能不会。基本上,这是一个待检查方格的列表。 2,寻找起点周围所有可到达或者可通过的方格,跳过有墙,水,或其他无法通过地形的方格。也把他们加入开启列表。为所有这些方格保存点A作为“父方格”。当我们想描述路径的时候,父方格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后面会解释它的具体用途。 3,从开启列表中删除点A,把它加入到一个“关闭列表”,列表中保存所有不需要再次检查的方格。

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分析_基于战略集团图分析法

2009年03月 (第23卷第3期)East China Econom icM anagem ent Mar·,2009(Vo.l23,No.3) [收稿日期]2008—03—26 [作者简介]杨樱(1980—),女,云南昆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和组织管理。 ●管理论坛 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战略集团图分析法 杨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战略集团图不仅能够用于分析产业的内部结构,而且可以用于研究与设计企业的发展路径。文 章通过一个企业战略咨询的案例示范,展示了利用战略集团图绘制发展路线图的方法,总结与阐述了基 于战略集团图进行发展路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分析与研究这种方法的优点与科学性,同时也指出了此 方法的不足与难点,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战略集团;战略集团图;发展路径;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09)03—0100—05 Enterprise Strategic Devolopment Path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ratagic Group D iagram Analysis YANG Y ing (School ofManagement,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Technology ofChina, Hefei230026, China) Abstract:Strategic groupmap not only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but also be used to study and design the developmentpath.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ase that a company strategic consulting program themethods ofdevelopmentpath and route based on the strategic groupmap are demonstrated, and themethods and steps are given outand summari zed, themethods’meritand sci- ence ar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deficiency and difficulties if themethods are analyzed, the difficulty-resolving approach is pointed out in the end. Key words:strategic group; strategic groupmap; developmentpath; strategic innovation 战略集团是指在一个产业中处于相同战略地位、 执行相同或相似战略的一组企业,通过将产业内的企 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有利于对产业的内部结构 和产业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绘制战略集团图就是一 个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和战略集团的好方法。战略集团 图是通过选择影响产业的重要的战略变量对行业内企 业进行分类,例如一次选择两个主要战略变量,这样 就可以在二维平面坐标系内,分别将两个变量作为坐 标轴,将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定位到坐标系中,在两个 指标上表现相似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群或簇, 称之为一个战略集团。一个产业总是可以按照不同的

第三章-战略选择同步习题资料

第三章战略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1、福特公司是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为了生产出更优质的汽车以及控制原材料的投入成本,福特公司开设自己的牧场,出产的羊毛专用于生产本公司的汽车坐垫。根据以上描述,福特公司采用的战略属于()。 A、前向一体化战略 B、后向一体化战略 C、横向一体化战略 D、多元化战略 2、甲公司是一家玩具生产厂商,为了维持行业第一的地位,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不断研发出新型、智能型玩具,广受消费者喜爱。根据材料分析,甲公司采用的密集型战略为()。 A、市场渗透战略 B、市场开发战略 C、产品开发战略 D、多元化战略 3、市场渗透战略的基础是增加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或增加正在现有市场中经营的业务,它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产品的使用频率,下列不属于其增长方法的是()。 A、扩大市场份额 B、开发小众市场 C、保持市场份额 D、开发新市场 4、联想公司是一家电脑制造公司,由于销售渠道的利润比较高,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联想成立1+1专营店,以实体店的形式销售自己生产的电脑,根据以上描述,联想公司采用的战略属于()。 A、后向一体化战略 B、横向一体化战略 C、相关多元化战略 D、前向一体化战略 5、下列企业的做法属于转向战略的是()。 A、甲企业进行机制变革 B、乙公司调整营销策略 C、丙公司出售旗下几个高端品牌 D、丁公司削减人工成本 6、下列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中,可以选择后向一体化战略的是()。 A、甲企业供应环节的利润率较高 B、乙企业现有销售商的销售成本较高或可靠性较差 C、丙公司销售环节的利润率较高 D、丁公司所在产业竞争较为激烈 7、关于内部发展战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部发展的最终成本高于并购 B、内部发展的成本的分摊对企业是有利的 C、内部发展的成本增速较快 D、内部发展进入新市场可能要面对很高的障碍 8、某公司现是A省一家烟草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成功收购该省一家啤酒公司后,遂复制收购啤酒公司的成功经验,又收购了该省一家饮料公司,然而,由于酒类产品和饮料产品市场特征大不相同,导致此次饮料收购失败。该公司饮料收购失败的原因是()。 A、决策不当的并购 B、并购后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 C、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 D、跨国并购面临政治风险 9、下列各项属于波特基本战略基础的是()。 A、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B、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 C、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D、转向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10、下列选项中,关于新兴产业中的竞争战略说法错误的是()。 A、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