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导论

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语言文字符号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技能与生活经验得以保持、提升和传播,人们逐步产生了政治、军事、伦理、经济、历史、教育、文艺、美学等有关社会的思想,但是尚未分化成为独立的学问。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信仰成为理性的前提,“天启真理”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资本主义的出现呼唤着理性的觉醒,文艺复兴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要求人们对抗神权,以人权取代神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主义成为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代表。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方法扩展到人文领域,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人士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社会人士的一种重要思潮。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思想理论,都有一定地位作用,但因狭小生产规模+剥削阶级的偏见,导致其在不能在总体上给社会历史以科学说明,即便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旦踏入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变成历史唯心主义。

2.19世纪中,马恩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吸收人类数千年的思想认识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并科学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据此说明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观点,即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被驱逐出去。达尔文:自然界的规律——马克思:社会历史的规律。

4.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认识视野应该“从天上回到人间”,聚焦于现实生活。因而,认识的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由此才产生了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产生了市民社会、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缺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列宁论唯物史观的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么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具体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构成一个科学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原则和合理途径,并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按人类社会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以理论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更新不断达到对人类社会本来面目的真理性认识,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标准;历史观上,坚持生产力标准;价值观上坚持人民利益标准。

2.主体性原则:

从人追求真善美的内在要求出发,在真理性认识、公正性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认识与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

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系统,期间各种现象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因而主张把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纳入自然-

社会统一的大系统中,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考察人类社会的运动,把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4.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放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放在与其相关的其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联系中去认识去理解、去评价。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5.发展性原则:

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各项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因而主张,在社会运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和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不但要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还要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性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兼具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严格的科学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为人们正确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二)正确对待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不同流派。

1.科学主义:

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2.人文主义:

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个体主义:

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4.整体主义:

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5.结构功能主义:

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展现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的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

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2)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3)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总之,实践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理论的价值

能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实践的发展。

2.理论工作者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

“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相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师弟啊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于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毛泽东

2.社会科学工作者

不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社会担当意识、历史责任意识,重视研究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美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得多。”

——[美]J.S.利文斯顿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思想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提出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科学文化实践中来。

“一个新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邓小平

2.怎样总结与概括经验?

(1)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只有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举例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两起两落胜利经验形成毛泽东指导思想)

(2)既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现实的经验,才可以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将感性的经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在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恩格斯

2.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按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要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外来成分。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者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恩格斯

2.怎样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

搜集资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越丰富越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总和,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的含义

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不能以本本论是非

圣人、权威

长官意志

自我感觉

(2)不确定性的含义

不能立即证实具体的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的

或证伪一个理论

3.二者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时间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坚决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者伪证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化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墨子.贵义》

“万物纷纭,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汉)扬雄

(孔子的观点亦非)“万世之至论”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明)李贽

“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美)詹姆斯

诸客观标准

“谚云:百闻不如一见,未经目击,而以口舍争,以书数传,虽唇焦笔秃无益也”。

——《徐光启集》卷8,《日食分数非多略陈义据以待候验疏》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

——英国谚语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

Facts∕Actiona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中国谚语

(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1.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包括真理性认识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供新经验供人们进行总结;

(2)实践不断提高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供人们利用;

(3)实践还不断提高着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的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

“(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恩格斯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学与迷信是相对立的,坚持科学就必须破除迷信。“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毛泽东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方向、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吧自己的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工作者:

1.尊重本本,但不本本主义;

2.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照搬;

3.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固执己见。

加以分析独立思考择其是者从之其不是者不从之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从实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

C.劳动对象

经典论述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

(劳动者是)“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马克思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关系三要素的作用

(1)指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与物的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指所有者与劳动者及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

(3)指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与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1.上层建筑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构成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构成。

(2)思想上层建筑

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3.两部分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又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

(四)人口系统

1.人口系统

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2.构成要素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3.人口因素的作用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2)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3)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五)自然环境系统

1.自然环境系统

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2.构成要素

(1)自然资源

(2)气候条件

“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提供生活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提供生产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

(1)自然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气候

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1.“(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

2.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含义:

(1)社会是由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

(2)社会系统处在自我运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社会各主要构成要素的作用

(1)生产力

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

(3)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

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1.社会形态

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而构成的体系。

2.社会形态的类型

(1)经济社会形态

(2)技术社会形态

3.经济社会形态

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地位。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三)技术社会形态

1.技术社会形态

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2.按生产力水平,主要可以划分为:

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

3.按产生结构来划分,大致有:

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4.技术时代和经济社会时代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勇于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又要大力提高和发展生产力。

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

“(协作是)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马克思

(二)结构性原则

1.结构:

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2.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

3.马克思研究社会规律时,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

如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就使社会划分为不同形态,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表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三)层次性原则

1.层次

是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

2.系统和要素(子系统)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系统的任何一个层次上,都有组成它的要素(子系统)不具备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因而,每一系统功能的涌现,都不是构成它的要素的性质与功能和简单相加。所以,不同层次的系统有各不相同的活动规律。

3.科学研究

既要研究既要研究各层次系统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层次系统的特殊规律。

4.社会科学研究

既以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所有社会系统的共同规律,更要研究不同层次社会系统的特殊规律,才能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最大功能和整体效应。

(四)开放性原则

1.系统的开放性

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属性。

2.正是开放,才使系统得以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如果开放性造到破坏,系统结构就会混乱无序,直到最终消亡。

3.社会科学研究

要把每一个系统与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可以看到事物的全貌,通过了解它的过去,更好的判断的它的现在和预测其未来,从而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在认识社会和引领时代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1.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

(1)政治领域:国家、民族、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

(2)经济领域: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社会领域: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精英与大众;

(4)文化领域:不同的意识形态、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

(2)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1)社会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每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和矛盾运动;

(2)社会过程与阶段的不同,只是矛盾类型、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而非有无矛盾的不同,无矛盾地境界,只是一种幻想;

2.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毛泽东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体现在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决定着社会性质与面貌,规定着社会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然后经由生产关系变革和上层建筑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运动。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经由矛盾解决再到基本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只是同旧社会相比,矛盾性质与解决的方法不同而已;

2.而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改革既是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3.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同样是以正视矛盾解决矛盾,进而充分发挥社会矛盾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为前提的。

只是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不是处于相互折损的状态,而是处于相互助益的关系之中。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一)不同领域(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1.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

如果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动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1)哲学

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

认识与实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经济学

价值与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投入与产出

生产与消费

(二)(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大过程。

其中,每一过程都包含有不同于他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规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人类社会的每一过程往往又都包含若干不同发展阶段。

在不同阶段上,虽然社会其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没有变化,但被它们所规定或影响的非根本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有些激化了,有些暂时或局部解决了,有些消失了,有些矛盾产生了,

因此,同一社会过程才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来。

(三)(特定阶段上特定事物的)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社会矛盾系统中,不同矛盾及同一矛盾两个不同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1.其中,有的矛盾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的则居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后者是社会的非主要矛盾。

2.而同一(社会)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的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则居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4.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弹钢琴,反对单打一;

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重点安排;

既要抓住重点,还要兼顾一般;

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四)性质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种社会矛盾中,其性质和解决方式也各不相同:

1.有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表现为激烈的冲突,通常只能采取对抗的方式加以解决;

另一些则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不表现为激烈的冲突,通常可以通过非对抗的形式解决。

前者是对抗性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矛盾。

2.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也是两种性质和解决方法不相同的矛盾:

前者主要通过专政的方法解决;

后者则应视具体情况,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的方法、利益调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去解决。

三、阶级阶层分析与利益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1.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

2.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是一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矛盾一定程度的解决。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也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

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求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的途径,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

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

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

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

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

研究建立完善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4.利益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与人类社会历史相伴始终。

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利益矛盾不复存在,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矛盾仍然存在,利益关系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利益分析方法仍然是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1.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马克思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的基本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求:

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由其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想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3.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阶级分析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江泽民(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1.阶层的含义

(1)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相关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

(2)是按某种特定标准如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等而区分的不同社会群体。

2.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相近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和从业范围,会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而不同社会的阶层的人,由于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利益驱动的差别,便会造成阶层之间的矛盾。

3.社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进行阶级分析,还要进行阶层分析:

要求分析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思想状况、政治主张、利益诉求,

分析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力量对比及其变动趋势,

分析社会阶层的现状、历史及其社会影响,

寻求有效化解其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4.阶层分析,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阶层中的利益分析,是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只有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观察和正确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现状,为认识各类社会现象、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提供必要基础。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

正是这种有限的、有始有终、不断变化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

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

“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恩格斯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体说来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

所以,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毛泽东:《实践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不同的两个时期,如何看待?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有所抛弃、有所发扬,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辩证的否定。

因此,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周期之后,第三阶段的事物集中了前两个阶段事物各自的积极因素,成为更高级、更完善的事物。

因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由于矛盾双方斗争的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复杂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复性,事物的前进运动决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表现为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列宁

“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

——毛泽东

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其规律仍然的客观、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

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2.历史是一个合力。

“(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就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产物。”

——恩格斯

历史合力论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的发展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其区别集中表现为主体具有选择性:而“选择性”即表现有“做什么”,

也表现在“怎样做”,

即既包括选择实践目标,

也包括选择实践手段和实践方法。

正因如此,选择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然选择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确与错误两种,

即便同为正确,还有最优与次优。

所有这些,对于加速还是延缓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

影响。

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然后才有作为,才有成就感,自然也就有强烈的幸福感了。这种思想体现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在路上看到了一口棺材。一个秀才说:“可真够倒霉的,赶考的路上竟然会碰到棺材,看来这次考试我是没希望了!”另一个秀才说:“棺材,棺材,是升官发财之意。看来我的运气来了,这次我一定能高中状元!”他们的心态不同,所以当他们答题的时候,他们的努力程度也就不一样。结果正如他们对自己的预测,第一个秀才名落孙山,第二个秀才则高中状元。之后。他们都对自己认识的人说:“那口棺材可真是灵验啊!”这种消极以及积极的态度就是一种思想,是放弃,还是坚持。

——马可?奥勒留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人们只有把握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当人尚未认识必然性时,它是盲目、外在于人的力量;只有当人认识并把握了它时,才可以利用它来为人服务。

“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而主体选择性则体现了其偶然性和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规律与目的性的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辩证的决定论。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论

后人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

“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

——列宁

历史的真实性包含两方面含义:

其一,历史事件与历史细节的真实;

其二,历史本质与历史规律的真实。

应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因为离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就无从发现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而反过来,如果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就会被具体事件和历史细节所迷惑,从而妨害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历史复古主义,对历史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关注、把握和预测未来,是人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

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过程和趋势,

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

寻找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

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做到在某一事件和过程前未雨绸缪,掌握主动。

(三)逻辑与历史想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有其客观的轨迹和规律,逻辑是对这进程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因而,前者是后者的原形,后者是前者的再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是统一的。

“历史从哪儿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儿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恩格斯

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规律的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

“(因)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逻辑反应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第5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1.社会是人类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作为出发点。但这里的人,不是那种离群索居或者固定不变状态中的虚幻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现实的人”。

所以,“现实的人”才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2.“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

因而,“现实的人”(或者)是:

(1)“历史现实”的人;

(2)“当下现实”的人;

(3)“未来现实”的人。

3.正是“现实的人”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

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犹如:

“剧中人”与“戏剧”的关系。

如果把社会历史发展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既是其编剧和导演,

也是演员。

历史是人类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奥秘的钥匙

1.人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也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人是劳动的主体,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

2.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生产”出社会历史的全部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

(1)生产维持自己生命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2)为满足新需要而进行的再生产;

(3)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1.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

社会发展既要靠人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更表现为人发展。

所以,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就进步到什么程度,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指标。

2.马克思根据人的生存状态,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区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人的依赖关系”;

(2)“物的依赖关系”;

(3)“自由人联合体”。

3.社会生活,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价值尺度和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1.社会是人构成的,人也是社会中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犹如:

渔塘与鱼关系,

不能相互脱离。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共同体有不同性质的区分,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也不同:

“真实共同体”

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虚假共同体”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反映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从虚假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的进程中迈出了决定性一步,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全面体现共同体本质的社会。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恩《共产党宣言》

只有与自己兴趣与能力相适应的分工,而没有职业贵贱和身份的高低,而且,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虽然性质和作用不同,但每一个体和群体都在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作用,虽然既有大小之分,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但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承认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性力量,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作用,因为群众是个人的集合。

个人按其在创造历史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

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按其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2.杰出人物的作用

(1)重大历史活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2)科技或艺术领域的重大发明,或发现者;

(3)杰出思想或理论的提出者。

总之,可以推动和加速历史的进程,甚至局部改变历史的面貌。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法

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甚至局部改变历史面貌,但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影响或改变的。

因为,历史条件既为其活动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活动进行了制约与限制。

2.辩证分析法

第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矛盾体:

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也要看到其次要的方面;

既要看到其长处,也要看到其短处;

既要看到其前半生,也要看到其后半生。

3.阶级分析方法

医药数理统计习题和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 (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 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 ,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 , 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题 1、认识PClogo系统主备人芮成备课时间xx、9、10授课时间xx、9第二周教学内容P2---P7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年级六年级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后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语言这一神秘的领域,而 Logo 语言则是他们进入这一领域最好的向导。通过引导学生认识 PC Logo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使用环境以及运行其自带的小程序,使同学们对 Logo 语言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H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 PC Logo 的启动和退出。 2、认识 PC Logo 的操作界面。 3、自己动手设计喜爱的 PC Logo 窗口背景和布局。 4、了解 Logo 语言的功能,增进对 Logo 语言的感性认识过程和方法 1、教学演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结合小课题进行分层教学。 2、演示法,分层任务驱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logo界面。难点:自己动手设计喜爱的pc logo窗口背景和布局。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分层教学:分两层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教室教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改进与反思准备一份精美的logo的图画,问学生这个好看的图画怎么画出来的?想知道么?不是画图软件是什么呢?回答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学习的PC Loge系统画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PC Logo系统。生认真听引入新课并给出教学目标新课: 1、要知道什么是PC Loge系统,我们就要知道是哪个软件?现在打开我们桌面上的PC Loge系统 4、0中文版。听讲看演示学会打开软件 2、讲解认识PC Loge系统窗口,说说PC Loge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听讲看演示回答问题学习新知识 3、讲解演示修改背景色和笔色。听讲看演示学习新知识 4、讲解演示退出PC Loge系统过程。听讲看演示学习新知识布置练习与作业:第一层:说一说PC Loge系统的布局是什么样的?你能说的全吗?第二层:试着自己设计好看的窗口背景和布局。实践操作完成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学习PC Loge兴趣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主要内容,有:启动退出PC Loge系统的方法和熟悉PC Loge系统的界面组成以及设置小海龟

医药统计模拟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数理统计课程试卷A 姓名 专业年级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0分) 1、已知P(A)=0.5,P(B)=0.6,P(B|A)=0.8,则P(B-A)= . (A) 0.1 (B) 0.2 (C) 0.3 (D) 0.4 2. 以A 表示事件“甲种产品畅销,乙种产品滞销”,则其对立事件A 为 (A )“甲种产品滞销,乙种产品畅销”; (B )“甲、乙两种产品均畅销” (C )“甲种产品滞销”; (D )“甲种产品滞销或乙种产品畅销”。 3、设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为(其中a 为常数) 01()210x x f x x x a <

(完整word版)医药数理统计大纲_试题及答案(1)

模拟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属于随机事件范畴的是( ) A. {人的的寿命可达500岁} B. {物体会热胀冷缩} C. {从一批针剂中抽取一支检验} D. {X2+1=0 有实数解} 2.依次对三个人体检算一次试验,令A={第一人体检合格},B={第二人体检合格},C={第三人体检合格},则{只有一人体检合格}可以表示为( ) A. A+B+C B. ABC C. C B A D. C B A C B A C B A ++ 3.一批针剂共100支,其中有10支次品,则这批针剂的次品率是( ) A. 0.1 B. 0.01 C. 0.2 D. 0.4 4.所谓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 )大小的数值表示。 A. 频率 B. 可能性 C. 次数 D. 波动性 5.若X~N (μ,σ2),则EX 的值为( ) A. μ B. μ2 C. σ2 D. σ 6.若X~B (K ;n ,p ),则DX 的值为( ) A. np B. μ C. σ2 D. np(1-p) 7.求一组数据(5,-3,2,0,8,6)的总体均数μ的无偏估计( ) A.2.4 B.3.1 C.3 D.4 8.作参数的区间估计时,给定的α越大,置信度1-α越小,置信区间处于( )变化。 A 变窄 B.变宽 C.没有 D.不确定 9.对于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试验数据,描述试验数据波动程度的特征统计量是( ). A. 样本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 样本标准差 D.样本频数 10.伯努利概率模型具有的两个特点:( ) A.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对立性;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独立性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学参考 (1)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学参考 六年级上册教学建议 一、动画制作工具Flash Macromedia Flash MX 是制作令人过目不忘的 Web 内容的动画制作工具。无论是创建动画徽标、Web 站点导航控件、长篇动画、完整的 Flash Web 站点,还是 Web 应用程序,您都将发现 Flash 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是实现您的创造力的最佳选择。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设Flash课,主要以动画制作为主,是让学生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Flash提供的平台制作简单的动画。 【本模块教学总目标】 1.初步认识Flash动画,知道Flash动画的应用领域。 2.理解Flash中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的意义和作用,能正确插入和清除、移动关键帧,拷贝帧。 3.熟练运用Flash中工具使用。建立和撤销群组,分离组件,建立元件的操作。 4.掌握移动和形状两种补间动画方式,掌握旋转动画的制作技巧,掌握有引导图层动画的制作。

5.理解Flash中元件和库的作用,掌握有元件的动画制作技巧,会通过A lpha值调节元件的透明度。 6.能调用Flash公用库中的按钮元件,设置按钮动作来控制动画的播放和停止。掌握两个常用动作命令:PLAY和STOP 7.培养学生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1课动画技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动画技术的发展变化,了解动画片是如何制作的,理解动画技术的原理。 2.让学生通过书上的小实验,体验动画的原理。 3.让学生了解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制作动漫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动画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动画技术的原理。 【教学建议】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贵州教育出版社)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教案 (教育)(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年级:六年级 教师:任伶 二零一四年九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 信息技术教案 (科技) 第1课参观“咪咪豆网屋” 教学目标: 1、知道网络与生活密切相关, 2、最大可能地了解网络上有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个人 教具: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电脑网络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日益重要,可以说,网络就象一个大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可神奇了。 二、认识网络 1、师: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指名回答,教师再操作示) 2、师:网络的通讯方法有哪些?(E-mail、BBS、QQ、IP、聊天室) (学生回答,教师再操作示) 3、师:小调查,你们上过这些吗?(在线游戏、新闻放送、在线电影、在线听音乐、旅游天地) 4、教师板书以上各个网址,学生操作观看。

三、练一练: 1、到各浏览一下,了解网络广博的天地。 .21cn. https://www.sodocs.net/doc/3516520397.html, .163. 2、进入“咪咪豆网屋”。 3、请登录“咪咪豆网屋”查询以下事项: (1)主页里有哪些素材? (2)主页由哪些部分组成? (3)逛“咪咪豆网屋”。 四、交流心得: 你还发现网络上还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把它介绍给其他同学。 五、小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喜欢上什么?

上节课,我们到网上兜了一圈,你们是不是发现,网络是个大宝藏。可是,这个宝库太大了,怎样才能迅速地找到我想找到的宝贝呢?今天,老师就介绍几个小帮手给大家,你们喜欢吗? 二、开始新课: 1、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雅虎:.. 21cn: search.21cn. 搜狐:.sohu. 百度: .baidu. 新浪:https://www.sodocs.net/doc/3516520397.html, google: .google. 2、学生操作,打开以上的搜索引擎,认识它们的“真面目”。 3、学习查找的方法(以搜狐为例)。 任务一: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于“山水”的相关资料。 操作要点:①在地址栏输入搜狐网址②单击页面中的“旅游与交通”③到搜索引擎的位置输入关键词:“山水”,再按“搜索”按钮后即可进入关于的。 4、互相交流,你找到了些关于“山水”的什么资料?还想查找什么信息呢? 任务二:试用百度搜索小榄菊花会的相关资料。 三、练一练: 用其它的搜索引擎,查找一下“中国国际放旅行社、慈善万人行”的资料,

医药数理统计习题及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 40 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 B ) A 条图B 百分 条图或圆图C 线图D 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E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 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 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 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 )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 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 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D 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 i和住,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 验时,自由度是( D ) (A) n i+ n2 (B) n i+ n2 - C) n1+ n2 +1 D) 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 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E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 既作直线回归分析, 又作直线相关分析。 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 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C) A t r >t b B t r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六年级计算机教案 第1课电脑的本领与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了解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3、了解电脑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信息(information):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作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因特网的神奇魅力。 电脑的发展史:从1946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后,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四个阶段:1、1946至50年代后期,电子管

时期。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晶体管时期。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4、70年代到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计算机的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2课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目标: 1、学会常用软件的安装。 2、学会把软件从计算机的硬盘上删除。 教学重点: 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程序。如:超级解霸、屏幕保护程序、Winamp。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软件的安装:应该让学生明白要安装软件应先找到这个软件的安装程序,安装程序的命令一般是setup或Install。安装软件时,只需双击Setup或Install即可。在此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

医药数理统计浙江自考10月试卷及答案解析

1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医药数理统计试题 课程代码:10192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设A 、B 相互独立,P (A ∪B )=0.6,P (A )=0.4,则P (B )=___________. 2.设A 、B 互斥,则P(B |A)=___________. 3.设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f(x)=?????π< 其它,02|x |,x cos 21 ,则X 落入区间[0,π/2]中的概率为 ___________. 4.设随机变量X ~N (4,9),则 3 4 X -~___________. 5.一商店出售的某种型号的晶体管是甲、乙、丙三家工厂生产的,其中乙厂产品占总数的 50%,另两家工厂的产品各占25%,已知甲、乙、丙各厂产品合格率分别为0.95、0.90、0.85,则随意取出一只晶体管是合格品的概率___________. 6.设随机变量X ~N (2,4),且P(X>a)=21 ,则a=___________. 7.设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B(n,p),则EX =___________. 8.设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为F(x)=??????>≤≤<4 x , 14x 0, 4x x ,0,则X 的密度函数为___________. 9.在假设检验中可能犯两类错误,设显著性水平为α,则犯弃真错误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0.正交表符号L a (b c )中a 的含义是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事件A ?B ,则A (A+B )=( ). A .A B .B C .A+B D .2A 2.对于任意两事件A 和B ,有P(A B )=( ). A .P(A)-P(B) B .P(A)-P(B)+P(AB) C .P(A)-P(AB) D .P(A)+P(B )-P(A B )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PowerPoint软件的进一步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PowerPoint 2000的界面;了解幻灯片的版式;会插入新幻灯片,能做至少两页的简单演示文稿;熟练使用文本框输入文字;理解新建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环境下,学会自主探究,学会与人协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一种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品质;在与人协作的过程中,体验团结的力量;在交流评价时,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文本框的使用和插入新幻灯片。 教学难点:有效地运用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 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任务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校举办的“第三届体育艺术节”吗?为什么你对那次活动的印象这么深刻? 2.老师也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所以就特别制作了关于那次活动的幻灯片(板书幻灯片),我还把它发布在网上,让其他人也能看到。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那些精彩的时刻。(播放幻灯片,共同欣赏) 3.谈话:我已经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烁着的光芒,我想你们一定很想学会制作幻灯片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就学这个。那你知道这个幻灯片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吗?

二次备课:学生或者老师介绍PowerPoint2003这个软件,告诉学生它和Word 都是属于Office办公软件系列的,为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作思想上的准备。 教后记:仍有少数同学不按要求进行开机关机操作。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清华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

第4课人物之美——处理图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 3 4 一、 和“编辑”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照片处理操作,弥补照片拍摄时的不足;也可以制作一些特殊效果,让照片更加漂亮,更加有个性。本课,我们将学习用ACDSee简单处理瑕疵照片。 二、新课1、使用“冲印”模式处理照片。

步骤1:使用“冲印”模式打开要处理的照片,观察照片会发现这张照片的曝光略有不足,整个画面色彩看起来有些暗淡。另外,倾斜的角度也让人感觉不舒服,这些都是我们要调节的地方。 智多星①ACDSee软件的“冲印”和“编辑”模式都可以实现一定的调整照片的功能。除了各自的具体功能不同外,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冲印”属于无损编辑。在“冲印”模式中 步骤 2、 3 三、小结利用ACDSee中的“冲印”及“编辑”模式可以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个性元素和效果。 四、作业将你自己的照片不满意的地方做个简单的处理。 教学反思: 第5课录制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备计算机录音系统。 2、熟悉GoldWave的操作界面。 3、学会用GoldWave录制声音。 《西江月. 1 项,在弹出的“声音”对话框中,选择“录制”选项卡。在“录制”选项卡中,显示出当前可用的1个麦克风设备此时,对着麦克风说话,右边的信号提示条立即显示音量大小。这说明,现在可以进行录音了。 2、启动音频编辑软件GoldWave执行“开始”→“程序”→GoldWave→GoldWave命令或者双击“GoldWave”图标启动软件,进入GoldWave的工作环境。GoldWave由三个窗口组成,分别是主窗口、声音窗口和控制窗口。

医药数理统计试卷

医药数理统计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某中学应届考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甲、乙、丙三类专业的比率分别为70%,20%, 10%,而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90%,75%,85%,则随机调查一名考生,他如愿以偿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接受一批药品时,检验其中一半,若不合格品不超过2%,则接收,否则拒收.假设该批药品共100件,其中有五件不合格品,则该批药品经检验被接收的概率为 . 3、从一批圆柱形零件中随机抽取9只,测量其直径,并算得041209.0,01.202==S X ,设直径X 服从),(2σμN ,则在05.0=α之下,对μ作区间估计时,应选用样本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μ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已知21.0=σ,则上述统计量应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μ的置信区间也相应变为________________。 4、已知3.0)(=A P ,4.0)(=B P ,2.0)(=AB P ,则=?)|(B A B P _______________. 5、设随机变量X 的12)(=X E ,9)(=X D ,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186<

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选用的教材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教材,教材的优点是整合味比较浓,缺点是一些技巧方面介绍的不够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适当的插入信息技术技巧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册教材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走进计算机世界”,第二单元是“网络与生活”,第三单元是“高枝与统计”。本册教材有以下特点,从内容上看: 1、知识点介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适当分散、更易入门。 2、学习方式为学生构想,更多样。课本中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 3、与学科结合更紧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房间的布置、周历的制作、编制古诗集等。 二、学生分析: 这个学期,我主要负责六年级和四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情况和上个学期相适,面对的是班级多,人数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发扬上个学期的总结的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六年级总共有六个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电脑基础,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原有的信息素养上来,抓住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进度安排表

四、本册的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来综合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了解机器人的一般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3、以网络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为主线,突出网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网络对生活的改变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价值。 4、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5、INTERNET:浏览网页。 五、教学措施与方法: 1、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时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14-2015第一学期申秀明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从五年级起就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了充分的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基础也差不多,然而从各校转来的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这个学期主要是系统地学习微软办公系统中的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加工,并让各校来的学生能基本达到一致的步伐。 六(1)班: 该班现有学生 27人,该班整体情况稍差,主要是上课时学生兴趣不高,导致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够,极个别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但全班的学习风气还是很好的。 六(2)班: 该班现有学生 27人,该班整体情况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六(3)班: 该班现有学生22人,该班整体情况稍差,极个别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但全班的学习风气还是很好的。 六(4)班: 1 / 20

该班现有学生20人,该班整体情况不错,上课时学生认真,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极个别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但全班的学习风气还是很好的。 教材分析 1、多媒体世界:主要内容是了解各种媒体的概念、掌握一些常用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 2、制作多媒体作品:主要内容是了解powerpoint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第二单元的内容,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多媒体作品,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应该放在第三部分动画世界,学生对动画兴趣浓,但也难于掌握,应多花点时间让学生练习。 教学目标 认识powerpoint以及powerpoint简单应用 学习制作简单powerpoint。 改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 2 / 20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试题(二)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 第五章t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样本均数比较,检验结果05 P说明 .0 A. 两总体均数的差别较小 B. 两总体均数的差别较大 C. 支持两总体无差别的结论 D. 不支持两总体有差别的结论 E. 可以确认两总体无差别 2. 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的差别, 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是指 A. 两样本均数的差别具有实际意义 B. 两总体均数的差别具有实际意义 C. 两样本和两总体均数的差别都具有实际意义 D. 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有差别 E. 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有差别 3. 两样本均数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说明 A. 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 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 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D. 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E. 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相同 4. 减少假设检验的Ⅱ类误差,应该使用的方法是 A. 减少Ⅰ类错误 B. 减少测量的系统误差 C. 减少测量的随机误差 D. 提高检验界值 E. 增加样本含量 5.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和u检验的主要差别是 A. t检验只能用于小样本资料 B. u检验要求方差已知或大样本资料 C. t检验要求数据方差相同 D. t检验的检验效能更高 E. u检验能用于两大样本均数比较 答案:D E D E B

二、计算与分析 1. 已知正常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均值为140g/L ,今随机调查某厂成年男子60人,测其血红蛋白均值为125g/L ,标准差15g/L 。问该厂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均值与一般成年男子是否不同? [参考答案] 因样本含量n >50(n =60),故采用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u 检验。 (1)建立检验假设, 确定检验水平 00:μμ=H ,该厂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均值与一般成年男子相同 11μμ≠:H ,该厂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均值与一般成年男子不同 α=0.05 (2) 计算检验统计量 X X X u μ σ-= = =60 15125 140-=7.75 (3) 确定P 值,做出推断结论 7.75>1.96,故P <0.05,按α=0.05水准,拒绝0H ,接受1H ,可以认为该厂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均值与一般成年男子不同,该厂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均值低于一般成年男子。 2. 某研究者为比较耳垂血和手指血的白细胞数,调查12名成年人,同时采取耳垂血和手指血见下表,试比较两者的白细胞数有无不同。 表 成人耳垂血和手指血白细胞数(10g/L) 编号 耳垂血 手指血 1 9.7 6.7 2 6.2 5.4 3 7.0 5.7 4 5.3 5.0 5 8.1 7.5 6 9.9 8.3 7 4.7 4.6 8 5.8 4.2 9 7.8 7.5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走进多媒体 一、教学目标 1.在了解多媒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在设计多媒体作品创作方案中养成良好的信息伦理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多媒体、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作品。 难点:设计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方案。 三、教学准备 接入因特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上机操作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信息技术发展飞速,我们在家里看电视时既可以看到生动的画面,还可以听见有趣的声音;在电影院我们可以看到感人的电影,其实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多媒体。大家知道什么是多媒体吗?能举出几个例子出来吗? 1.学生相互讨论。 2.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对多媒体进行了解。 课堂学习 (一)感受多媒体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比较常见的媒体。 1.文本是十分常见的媒体,它不仅可以准确地描述信息内容,还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展示文本,并问:同学们从这些文字中可以联想到什么? 2.图片能够直观地呈现信息,让浏览者一目了然;展示图片。 3.向学生展示声音媒体。 4.展示动画和视频媒体。 1.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2.浏览教师展示的媒体素材,思考问题。 3.相互交流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 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媒体素材,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计算机 1.多媒体计算机是指具有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它是在个人计算机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硬件和相应软件组成。 2.多媒体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和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向学生展示画面。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多媒体计算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吧。 1.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2.思考问题,也可以提问。 3.观看教师放映的画面。 4.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应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多媒体作品 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媒体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制作多媒体作品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呢? 1.在制作多媒体作品前首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思想,然后对多媒体作品进行规划设计,接着搜集素材,加工合成,最后将作品发布出去。 2.下面大家根据我刚才所讲的来设计一个作品创作方案吧。(以上三个部分可以结合“学乐园”中的“课堂讲解”进行讲解。) 1.认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2.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3.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活动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学科上学期期中测试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 订 线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期中复习题 出题人姓名: 张法辉 单位:营丘镇小学 一、选择题。1、Flash MX 默认舞台的大小是( )像素。 A 、300X300 B 、550X400 C 、300X400 D 、500X300 2、Flash MX 的界面可以分为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属性面板和( )等几部分。 A .舞台 B .编辑区 C .视图栏 D .任务窗格 3、下面可以作为Flash 扩展名的是( ) ,其中扩展名为( )格式的可以进行再编辑。A . SWF B . DOC C . FLA D . GIF 4图中①②③分别是指( ) A 笔触样式 B 笔触颜色 C 笔触高度 D 笔触粗细 5、①把鼠标指针在图形上移动时,当出现( )时,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图形。 ②把鼠标指针在线段上移动时,当出现( )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将直线变成弧线。③把鼠标指针移动到线段末端时,当出现( )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将线段变长或变短。 A. B. C. D. 6单击工具箱中的“椭圆工具”,再按住( )键,在舞台上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A 、Ctrl B 、Shift C 、Alt D 、回车键 7撤销上一步操作的组合键( )A. Ctrl+a B. Ctrl +Enter C.Ctrl+z D. Ctrl+Shift 8在Flash MX 窗口中,显示当前窗口名称和应用文件名的是( ) A 工具栏 B 帮助信息 C 滚动条 D 标题栏 9 ①处选择( ),②处选择( ),就可以画一个没有轮廓线,填充色为蓝色的圆。 A .红色 B .蓝色 C .无色 D .白色 10、在使用橡皮擦时,以下( )指“只擦除填充色”,( )指“只擦除轮廓线”, ( )指“经过的地方都擦除”。 A. B. C. D . E. 11、 如下图所示,Flash 启动后默认的文件名为( ) A.文档-1.fla B. 未命名-1.fla C.Flash-1.fla D. 文档 -1.swf 12.如下操作后,在Flash 舞台上的图形有八个尺寸控点,说明使用了( )工具。 A. 任意变形工具 B. 箭头工具 C. 文本工具 D. 矩形工具 二、判断题。1、在Flash 中文字的字号和WORD 中表示的方法相同,如有四号、五号等字号。 ( ) 2.在Flash 中添加文字或图形时,都可以利用复制——粘贴操作。( ) 3.在Flash 的舞台上,可以使用背景颜色和背景图片 。 ( ) 4、“颜料桶工具”是Flash 中的魔术师,可以使用图形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 三、填空题1、打开Flash MX 的过程:( ) ( ) Macromedia Macromedia Flash MX 2.在使用“椭圆工具”时,单击 ,可以使用( )颜色与( )互换。 3.填充颜色时,在“颜料桶工具”样式中,选择“封闭中等空隙”或是“封闭大空隙”,就可以为有( )的图形填充颜色。 4.执行( )次“( )”菜单中的“( )”命令后的文字状态,称为“打散”,打散后的文字就变成( )了。 5.用铅笔工具画花的轮廓时,铅笔模式的按钮要选择 ( )样式。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案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习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热情很大。特别是六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四年了,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是比较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着重引导对计算机理论和logo语言绘图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logo,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总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共2课,通过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认识计算机系统,完成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任务,进而掌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logo语言乐园,共10课,通过学习logo的操作,让学生掌握logo语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命令绘制简单的图形,学会重复命令、重复命令的嵌套,可以通过重复命令绘制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了解了过程的定义、调用、修改等知识。第三单元是算法思想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算法现象、算法的优化思想、算法的描述方法等。共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工作的过程。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LOGO语言,了解各种语言命令。理解算法的概念,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掌握常用算法。认识计算机各部分组成,理解工作原理。掌握LOGO语言基本命令使用方法。绘制简单图形,使用重复命令,嵌套方法绘制复杂图形。掌握四则运算和表达式输入方法。了解打印。提高能力。描述算法,选择恰当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医药数理统计生物统计试题及答案

模拟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属于随机事件范畴的是( ) A. {人的的寿命可达500岁} B. {物体会热胀冷缩} C. {从一批针剂中抽取一支检验} D. {X2+1=0 有实数解} 2.依次对三个人体检算一次试验,令A={第一人体检合格},B={第二人体检合格},C={第三人体检合格},则{只有一人体检合格}可以表示为( ) A. A+B+C B. ABC C. C B A D. C B A C B A C B A ++ 3.一批针剂共100支,其中有10支次品,则这批针剂的次品率是( ) A. 0.1 B. 0.01 C. 0.2 D. 0.4 4.所谓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 )大小的数值表示。 A. 频率 B. 可能性 C. 次数 D. 波动性 5.若X~N (μ,σ2),则EX 的值为( ) A. μ B. μ2 C. σ2 D. σ 6.若X~B (K ;n ,p ),则DX 的值为( ) A. np B. μ C. σ2 D. np(1-p) 7.求一组数据(5,-3,2,0,8,6)的总体均数μ的无偏估计( ) A.2.4 B.3.1 C.3 D.4 8.作参数的区间估计时,给定的α越大,置信度1-α越小,置信区间处于( )变化。 A 变窄 B.变宽 C.没有 D.不确定 9.对于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试验数据,描述试验数据波动程度的特征统计量是( ). A. 样本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 样本标准差 D.样本频数 10.伯努利概率模型具有的两个特点:( )

A.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对立性;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独立性 B.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互斥性;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独立性 C.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独立性;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重现性 D. 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重现性;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互斥性 11.作参数的区间估计时,给定的α越小,置信度1-α越大,置信区间处于()变化。 A变窄 B.变宽 C.没有 D.不确定 12.伯努利概率模型具有的两个特点:每次试验的结果具在();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 A. 对立性 B.互斥性 C. 重现性 D.独立性 13.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对实验指标影响大小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 A.交互作用 B. 两因素多水平 C. 单因素多水平 D. 多因素多水平14.下面哪一条不是衡量估计量好坏的常用标准() A.无偏性 B.估计性 C.有效性 D.一致性 15.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H0是()。 A.两组均数全相同 B.多组均数全相同 C.两组均数不全相同 D.多组均数不全相同 二填空题: 1、概率P(A)表示随机事件A出现的___________大小。 2、当事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关系时,P(A+B)=P(A)+P(B) 3、当事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关系时,P(AB)=P(A)P(B) 4、当事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关系时,P(A)=1 – P(B) 5、当事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关系时,P(A+B)=P(A)+P(B) – P(AB) 6、设X~N(μ,σ2),x1,x2,…,x n是总体X的一个简单随机抽样, 22 )1 ( σs n-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一课信息发布方式多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发布的方式。 2、掌握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3、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浏览者,而且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信息发布的各种途径。 2、让学生掌握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信息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网络进行发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询问学生:他是怎样做到的了呢,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作品也像他这样展示给其他人看? 二、学习新课: 1、利用QQ或E-mail的使用过程来引导学生探讨在因特网上发布自己的网页的步骤。 2、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来实现“怎样在网上发布网页以及如何访问”。 3、引导学生归纳出在因特网上信息发布还有哪些常见方式(学生讨论回答) 4、访问学生上传的作品,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演示作品上传所采用的方法) 三、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容,让学生了解信息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一位网络资源的利用者,也是一位网络资源的建设者。 四、练习:比较不同的信息发布方式的优点与不足,完成P3的表格。

第二课网络博客晒一晒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网络博客,学会申请和使用网络博客。 2、教师演示,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3、培养学生对网络博客正确的认识与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申请和使用网络博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教师展示自己的博客 打开自己的网络博客让学生欣赏,简介网络博客:博客是英文BLOG一词的音译,意思就是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新鲜的网络交流方式,通过写博客,我们可以记录每天的生活故事,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他人分享,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提高。博客是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观察、听老师介绍,并思考。 二、小组探究、分工合作 交流并明确学习任务 1、交流在老师的博客中看到了些什么容? 2、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和学生一起分析博客可以做什么? 3、明确学习任务:申请自己的博客并会使用博客? 4、分析交流博客可以做什么? 以新浪微博为例,注册自己的网络博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