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掀起的新经济和一体化浪潮使我国会展经济搭上了“顺风车”,为它的迅速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中国加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参与更广泛的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谋求新的发展。

回顾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会展作为一个行业在中国日臻成熟的成长轨迹。我们也会发现会展经济作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展会数量、规模,还是展馆面积,其增长速度都在不断提高,展会的国际化与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出国参展和举办国际性展览会的次数明显增加,专业展、名牌展颇具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中国一批拥有品牌和发展价值的展览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国内展览业发展的领跑者。会展业不仅已经逐步具备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的雏形,甚至成为一些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各地区、城市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打造、开发具有当地优势的展会,并且正在向定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然而我国的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些差距表现在场馆规模、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展会品牌等众所周知的方面,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拥有雄厚实力国外展览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势必给国内展览公司带来巨大的挑战,增加国内会展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但冷静地分析,中外展览组织者是各俱优势的,海外跨国展览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比较完备的营销网络、充足的资金、人才以及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而中国的展览组织者拥有充足的地缘优势、国内的客户资源、熟悉的中国市场情况,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服务经验。WTO带给我们的绝对不仅仅是挑战,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入世后中国展览业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接受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促使政府规范管理、行业趋向成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吸取他人所长的基础上完善自身。

第一章会展经济概述

1.1 会展的产生和内涵

1.1.1 展览的产生

展览是最古老的市场形式。几千年来,展览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原始、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发展至今,展览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庞大的行业。展览的原理基本未变,即通过“展”和“览”达到交换的目的,但其形式却一直在更新。

人类的贸易起源于物物交换,这是一种原始的、偶然的交易,其形式包含了展览的基本原理,即是通过展示来达到交换的目的,这是展览的原始阶段,也是展览的原始形式。随着社会性和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次数在增加,规模和范围也都在扩大,交换的形式也发展成为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集市,集市产生、发展的时期称展览的古代阶段。

17至19世纪,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出现了工业展览会,工业展览会有着工业社会的特征,这种新形式的展览会不仅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而且将展览的规模从地方扩大到国家,并最终扩大到世界,这一时期是展览的近代阶段。

现代展览是在综合了两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形式。现代展览一般统称为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这一时期始于19世纪末。

1.1.2 会展的内涵

通过了解展览的产生及其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概括出展览的内涵。展览指有固定或不固定场馆的展示陈列和一些定期、不定期的临时性展览会、博览会。其基本内容是:主办者为了一定的目的,提出一定的主题,按照主题要求选择相应的展品,在展厅里或其他场所,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在一定的材料和设备上展示出来,以进行宣传、教育或交流、交易。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作用,又有传递信息、沟通产销、指导消费、促进生产等多方面功能。[1]

所谓会展,其涵盖面更广,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多人参加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和平活动。包括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等。[2]

1.2 会展经济及其作用

1.2.1 会展经济的含义

所谓会展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被称之为“会展产业”或“会

[1][2]刘宏伟《中国会展经济报告2002》

展市场”。[3]

1.2.1会展经济的功能及其作用

(一)直接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它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国际上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慕尼黑,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这些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为其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和经济的繁荣。美国1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展会每年营业额达85亿法郎,展商的交易额高达1500亿法郎,展商和参观者的间接消费也在250亿法郎左右;我国香港每年也通过举办各种大型会议和展览获得可观的收益;从国内来看,仅2000年春季举办的“北京第六届国际汽车展”,就有40万观众前往观展,光门票收入就相当可观。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吸引力使得会展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

会展经济涉及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这样高的产业关联度使得会展经济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自然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青睐。根据上海市的测算,上海展览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对上海市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

会展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反映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硬件设施建设的拉动方面。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为此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环境;1999年我国在昆明主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218公顷的场馆群及相关投资总计超过216亿元,使昆明的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10年。

会展经济还可带动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带动了广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展会期间,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多外商云集广州,广州市酒店客商入住率达90%以上。云南昆明召开的99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影响一直在持续,2000年1—7月份,云南省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4%,到10月初,昆明世博会接待的中外游客已超过930万人次。

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估计,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亿马克的利润及45亿马克的税收;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活动可大约为香港居民提供9000多个就业机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会展经济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正因为会展经济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因而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议举办权的竞争也日趋[3]《展览会的产生》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3e11804508.html,

激烈。我国目前也已出现了这种情况,各城市都通过各种渠道争办一些大型的国际、国内会议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行业展览、展销会。

(三)传播信息、知识、观念的作用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和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议和展览的便捷性、集中性、直观性和快速性,在新技术的推广方面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展经济还能促进国内外的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社会其他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方面会议和论坛的作用十分明显。在“99北京国际周”中,就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论坛”、“硅谷杰出华人论坛”、“知识产权论坛”、“风险投资与融资上市论坛”等。“99上海财富论坛”更是吸引了国际上的著名企业家和学者,论坛本身在传播新知识、新观念,以及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促进经济贸易合作的作用

在一些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据统计,法国博览会和其他专业展览会每年展商的交易额高达1500亿法郎。在“99深圳高交会”上,成交项目1459个,成交金额6494亿美元。北京举办的前两届国际周上,达成的投资总额也都达到6亿多美元。2000年北京国际周内签署的合同、协议、意向总计金额达到了6023亿美元。[4]

综上所述,会展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优化城市社会资源,发展社会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发展会展经济以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我国各城市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通过了解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并总结国外先进会展经验,来详细讨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4]数据来源:《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政策思考》摘自《中国会展服务网》https://www.sodocs.net/doc/3e11804508.html,

第二章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从全球各国会展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举办展览会的规模和数量,与主办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占有绝对优势。当前,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北美的美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在全球会展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观念的影响,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2.1全球各大洲会展经济发展状况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的角度来考察,世界会展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一)欧洲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在这个地区中,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

从世界上25个举办大型会议最多的国家的市场分配情况看,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欧洲。据AUMA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1月,欧洲有24个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其中,超过20万平方米的有7个。(参见表2-2)

以德国为例,德国会展业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好、实力强。在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方面,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会展强国,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都在德国主办。按营业额排序,世界十大知名展览公司中,也有六个是德国的。每年,德国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净展商17万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约为48%)来自国外。在展览设施方面,德国也称得上是头号世界会展强国。德国现拥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的5大展览中心中,有4个在德国。[1]

[1]数据来源:《德国会展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e11804508.html,

表2-2

资料来源: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二)北美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万个,其中,净展出面积超过5000平方英尺(约为460平方米)的展览会约有4300个,净展出面积5亿平

方英尺(约4600万平方米),参展商120万,观众近7500万。举办展览最多的城市是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达拉斯、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和波士顿。

(三)中美洲和南美

经济贸易展览会近年来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整个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亿美元。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每年办展约500个,经营收入8亿美元;阿根廷紧随其后,每年约举办300个展览会,产值4亿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墨西哥,举办的展览会近300个,营业额2.5亿美元。除这三个国家外,其他拉美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很多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2]

(四)非洲

整个非洲大陆的会展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上与拉美相似,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其会展业在整个南部非洲地区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北部非洲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埃及凭借其在连接亚非欧和沟通中东、北非市场的极有利地理位置,会展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展览会的规模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可达30个。当然,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大型展览会一般都集中在首都开罗举办。除南非和埃及外,整个西部非洲和东部非洲的会展经济规模都很小,一个国家一年基本上举办一个到二个展览会,而且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展览会不能常年举办。

(五)亚洲

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应该说比拉美和非洲要高,尤其是会展经济的规模可以仅次于欧美。东亚的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西亚的阿联酋和东南亚的新加坡,或凭借其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经济发展潜力,或凭借其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为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以新加坡为例,该国的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时间并不算早,但新加坡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对会展业进行推广。而且,新加坡本身具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准、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高的英语普及率,新加坡2000年被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并连续17年成为亚洲首选会展举办地城市,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和会议等大型活动达3200个。

(六)大洋洲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稍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每年约举办300个大型展览会,参展商超过5万家,观众660万人次。

2.2 德国会展业及会展城市的特点

[2]数据来源: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

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展览举办国,全世界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有近120个是德国举办的,说其为世界展览王国,名符其实。德国举办的这些权威性的展览会,深受参展商、专业观众的欢迎。德国作为世界展览业的代言人,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国际声誉,一是得益于它地处欧洲的中心位置,二是它拥有一个潜力非常大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德国能给参展商和参观者一个高质量的展览会效益。

2.2.1 德国展览业具有以下先进特点

(一)政府支持运作独立

德国地方政府将会展业作为所辖区域的支柱产业,视其为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并将会展业发展列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积极调配资源,优先扶持会展业,形成产业链。有数据表明德国的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拉动比值为1:9,而中国则为1:6,德国的会展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展会市场相对成熟。在德国的展览公司像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公司,大多数为区域城市型,形成带状结构,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但运作相对独立。地方政府与展览公司合作,并在展馆的折旧、管理费方面给予优惠。德国所有会展场馆基本上都是所辖地区政府投资,并由政府与地方专业经济实体组建成股份公司,政府对公司享有控股权。

(二)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

AUMA为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于1907年在科隆成立,是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它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组合而成的联合体,以伙伴的身份塑造博览会市场。AUMA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其地位在德国是不可动摇的。AUMA为了确保德国博览会市场的透明化,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尽量调整、改进新举办的博览会与德国现有的国内或国际展览会之间出现太多的重复。尽管这几年德国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剧增,但各博览会的目标非常明确,展会重复现象极少。同时,AUMA请相关人士在世界各地对展会进行考察,并写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会展主题明确

德国大多数成熟的展会都经过了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市场培育而形成,往往是一个独特的细分市场的缩影,其展会主题均具有明确的个性,展会品牌也是垄断的,独一无二的。德国人认为做展览必须选择一个好项目,集中力量去做,做专、做深,使展会主题赋有真正生命力,扎根于市场中,从而使参展商认同参展的必要性。

(四)展览会拥有长期的计划

每个展览会的举办计划都是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各个联合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而且根据各行业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进行调整。比如每两年一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电子消费品展览会”是全世界电子消费品行业内的最大展会,已有6年的历史。可见,德国的展览会并非短期行为。

(五)展览场地设施先进

德国展览会场的设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方米。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4家在德国。世界前10家营业额最大的展览公司中有5家设在德国。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德国每年共投资约10亿德国马克,用于扩大展览场地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现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3]

(六)展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高

德国一些大型的展览公司,都拥有数百名专业员工。各个博览会都是既熟悉本专业又具有丰富经验的组织者承办的。德国人工作严谨,细致,凡事以数据说话,会展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特别是管理层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手段对市场发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统计与研究,从而来提升对会展市场的理解与把握。德国展览主办者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对展览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与理解(如所参观莱比锡的两项展会,其组织者就与专业的数据统计公司(LFM)合作,对展会总体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七)国际领先的服务水平

德国在展览服务方面也做的非常到位。例如德国纽伦堡定期举办的“国际有机产品展”,作为一个非常专业的展览会,其服务非常周到。在展会宣传资料中,仅酒店介绍就有五.六页篇幅,上百家不同档次的酒店供挑选,并详细注明优惠幅度. 期限等情况。德国会展业无论从其展馆的建设或展览的服务,都注重与体现了服务客户化的特点,特别站在客户立场思考如何做展览。譬如:展览场馆中的服务区域基本都是以1:1或者1:1.5的比例,服务人员的配置也极其的完备。在莱比锡的展览上代表团从会刊资料上很快就可以了解到所需参观的展商位置、有多少大的分类、有多少细的分类、小分类中来的厂商是什么单位。不仅如此,厂商的背景情况也有涉及,在网上做的配合就更多了,一个从未到过这城市的参展或贸易商通过网站可极方便地可以了解整个城市的衣、食、住、行、娱等所有资料。展览组织者也有专业机构提供来宾所需的所有服务,城市的服务资源在市政府的协调下都有很多优惠项目,且印制小册子,供人索用。

2.2.2 汉诺威

汉诺威是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也是北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它濒临中德运河,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又处于巴黎到莫斯科、北欧到意大利的十字路口,是个水陆交通枢纽,这为当地展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它承办过两届世界博览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汉诺威博览中心,世界十大展览会中的5个在汉诺威举办。而在另一个角度来看,汉诺威展览业的发达又和这里的一个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的业务拓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3]数据来源:《德国会展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e11804508.html,

汉诺威会展业发达的原动力其实还来自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会展业极为发达的德国,许多城市的政府普遍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德国几个大的展览公司都是有政府背景的,政府对展览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汉诺威展览公司的两大股东———下萨克森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就分别持有其49.8%的股权。在政府的支持下,汉诺威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从而带动了整个城市会展业的蓬勃兴起。

汉诺威的会展气氛特浓,每逢展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都会涌入这个城市。人们如此热情地去观看展览,是因为这里有两个基本的保证:一是汉诺威过硬的城市基础设施;二是汉诺威找到了自己的会展商业运作模式,保证良好运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尤其是展览会的各种硬件设施上它都堪称世界一流。以世界最大的汉诺威博览中心为例,这一会展场馆几经扩充,现已达到占地100万平方米,内有1万至2万平方米的巨型展厅24个,其中好几个是多层展厅。室内展出面积共达47.9万平方米,露天展场27.8万平方米,还配备有功能齐全的会议中心。它为2.6万余位展商和230万观众的年流量而设计,其展览技术和设备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另外,博览中心还拥有设备完善的、欧洲最大的专用客运火车站两个,还有专用的货运站。货运站设有能装卸大件重型货物的设备,并且有多条支线直通各展览大厅。有分别连接着飞机场和火车站的两条地铁线路,可直达博览会北面入口,这个博览中心的停车场可停放5万辆汽车,场内还有一个直升机场。一到这个城市,市内的交通就为展览大开绿灯,开设专线地铁,观展人士甚至还可以坐直升机到达展馆。

除完善的硬件设施外,汉诺威在展会的组织和服务等“软件”方面也有口皆碑,它们很注重为展商和观众提供一本册子或一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年展会的情况回顾,而且还介绍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同时涉及参展费用,装修费用等信息。一些宣传材料中仅酒店介绍就有五六页篇幅,罗列上百家不同档次的酒店供用户挑选,并详细介绍价格、优惠幅度等情况。

纵观世界会展经济在全球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国会展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了解了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发展状况以后,我们在下一个章节中再来看一看本土会展业的发展情况,以上海城市会展业为典型来比较和分析。

第三章上海会展业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前景

3.1上海会展业发展历史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年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90年代以来,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2000年,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在上海安营扎寨,也给上海带来了许多国际性的会议。以浦东为例,1999年“财富论坛”和2001年APEC会议在浦东的成功举办,使浦东的会展业一路走红,并带动了旅游业的腾飞。2002年上半年,在浦东召开的各类会议达407次,其中包括IBM 年会、万事达卡年会、亚洲银行年会、APEC电信部长会议等30多次国际性会议(国际政府间会议、国际社团会议和跨国公司会议)。同期,浦东的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接待游客734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来户住宿游客18万人次,同比分別增长62%和48%。12年前,浦东的星级酒店只有3家,如今增加到60多家,平均入住率达80%。

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工业型跨国公司,已有半数以上云集沪上,一些全球性的经济会议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包括APEC会议、上海工博会、国际商会年会、财富500强论坛、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国际引航员大会等多个高层次国际性会议先后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声誉。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办成功,更使上海的会展业吸引了全球的眼光。现在,每年上海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成为中国展览业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要真正确立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上海会展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及各方面的差距

3.2.1 上海会展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及其不足之处

上海目前的会展场所有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上海世贸商城、滨江大道、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等。其中,新国际展览中心的展馆规模最大。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是由中国光大集团出资、开发并建造的。地处徐家汇现代商业娱乐中心和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黄金节点,配合拥有近800间各式豪华客房并按四星级标准设计的国际大酒店和信息网络化的办公楼宇和温馨舒适的酒店式公寓,是集展览、展示、会议、宾馆、公寓、商务、餐饮、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拥有目前上海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展览场馆,其宽阔的展示空间和完美的展示效果为国内外展商提供一个全新而又充满商机和魅力的舞台。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座落于虹桥经济开发区,是上海首家中外合作展览场馆。两层楼面12000平方米的国际展览馆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展览设施,为国内外展商提供了一流的展示舞台。底楼8.1米的厅高满足了展商制作高展示物的需要。经中国外经贸部批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还是一个可以主办、承办国内、国际展览会的专业公司。自1997年以来已自办、承办了"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园林机械展览会"、"上海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示会"、"上海国际畜牧养殖设备与技术展览会"、"亚洲个人护理用品"、"国际展览和会议展示会"等8个展览会,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办展队伍。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SNIEC(Shanghai New International Expo Centre)是由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全部建成后将拥有17个展馆和一座塔楼,总面积面积为市内20万平方米、室外5万平方米。2005年决定年初再开工新建2个展馆,从而使展馆数从目前的7个增加到9个。此轮扩建,将使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总投资超过2.25亿美元,室内展览面积达到10.3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达到10万平米,进一步凸显“国际展览城”的雄姿。这是继2003年投资4.48亿元人民币兴建6号、7号展馆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又一次扩容。中心服务区设在大厅两端。在拱廊一端的服务区内及展馆之间设有商店。展馆设有灵活性分割、卡车入口、地坪装卸、设备、办公室、小卖部及餐厅和板条箱仓库。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入口大厅,明亮气派,可安排来宾登记、信息查询或作为小憩、洽谈之地。观众从这可方便快捷的进出各个展馆。整个展馆高挑宽敞,设备先进,配备齐全,能满足各类展览会的要求,中心还设有商务中心、邮电、银行、报关、运输、速递、广告等各种服务项目。

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座落在上海市的中心繁华地区,展览中心建于1954年,占地9.3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有42个多功能展览厅,100多间办公用房以及影剧场、宴会厅、餐厅、咖啡厅等,还有近5000 平方米的室内仓库。院内建有一条环形马路和六片广场,广场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上海展览中心已成为上海重要的会议中心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上海东亚展览馆

上海东亚展览馆位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上海体育场的火炬台广场旁。东亚展览馆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可按块系分割,适合举办各类小型展览以及会务活动。曾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足球博览会"、大众新车发布、通用新车发布、人才招聘、画展、留学展览等多项活动。上海富豪东亚酒店和上海华亭宾馆环绕该展览馆的南北两侧,交通设施十分方便。

上海会展业硬件条件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展馆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兴建了国际展览中心、世贸商城、光大会展中心等场馆,但这些场馆展览面积有大有小,而且场馆布局分散。资源分散,导致有的展会规模和影响很小,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客商。

3.2.2上海会展业软条件发展状况及其不足之处

(一)会展主题不明确

举办会展除了搭建展台、布置会场,把展品呈现给观众以外,最重要的是应该融入参展者的科技、环保和文化等元素。而目前中国最缺少的就是这些元素。

长期以来,中国的展会设计都是由建筑师、装潢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独当一面,而且中国展会主要在商业销售方面徘徊。而国外一些世界著名展城(汉诺威、巴黎、纽约等)已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给人们领略世界文化、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这里也涉及到上海会展业需要专业人才的问题,在下文中将详细叙述。上海需要的展会项目管理人才不单单是组织展商、观众和策划管理,他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如文化性的展会,管理者要能够精通某国文化、了解世界历史,这样在展位安排布局上才能更加合理。

就拿这次的2005上海国际车展来说,上海车展在规模上已可比肩国际五大车展中的任何一届车展,12万平方米的规模,30多万人次的参观数,参展商1036个,在数字统计上似乎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车展。比如巴黎车展和东京车展,未必就有上海车展这么大的排场。但这并不就表明上海车展已超越巴黎、东京车展了,因为上海车展还缺少一些国际车展应有的精神和内容。

国际上的五大车展(北美国际汽车展,巴黎国际汽车展,日内瓦国际汽车展,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东京国际汽车展),这些国际顶级汽车展都是有明确的展会主题的,如东京车展,上届的明确主题就是环保车,在那次车展上,几乎每一个参展商都拿来了自己最新开发的混合动力车型和环保车型参展,参展主题相当明确。日内瓦车展的主题是科技,

各大公司纷纷在车展上展示自己最新的汽车研发成果,最新的汽车理念,整个车展就像一个汽车科技博览会。另外如底特律车展、巴黎车展、法兰克福车展则是美系车、法系车和德系车的天下,这与地域有很大关系,但也主题明确。

再来看看我们的车展,感觉却有点乱纷纷。这边展示的最新科技的概念车,那边却在展示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一个展馆同时在大量展示着最新科技的概念车和在市场已销售多年的老款车,你方唱罢我登台,不知明确的主题在哪里。

展会就是一张名片,是一个窗口,它需要经济型的集合和知识型的交融。而实际上,我们的展会离国际化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会展业我们还缺专业人才

上海每年办的展会很多,但真正成功的不多,被UFI认证的国际展会只有4个,外加一个与北京合办的。上海的展会和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对会展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非常大。

总体看,上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够规范,国际上一个成熟的会展项目经理所拥有的资质是:会展专业本科学历+10年会展行业工作经验。在上海达到这样标准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上海目前“科班”出身的会展专业人才很少,做得好的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据中国贸易促进会的调查,50%的会展从业人员从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其余50%也只接受过短期培训。

德国人以严谨出名,德国展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步骤。德国会展业专家艾维教授告诉我们:“为了方便参观者,西方会展会预先制作参观者展位定位模拟图。由于展厅展品多,参观者行动复杂,我们通过定位模拟图,可以明显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径和最密集的区域。然后在最密集区域布置最重要的展示项目,由此达到优化展位设计和安排的目的。”在德国,管理者在展会前期就细致考虑到整个展会怎样才能更前卫、环保、省钱。他们会对观众人数、观众结构、观众希望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才开始挑选所需要的材料(如化工材料、广告用纸等),并尽量考虑到展会大量废弃品对环境的影响,及时做好善后事务。[1]

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因为展会组织者的专业性不强,短视和逐利,操作随意性大,这样的展会很难吸引真正专业、优秀的企业,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和品牌。

(三)会展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

在管理方面,上海会展业,乃至中国会展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审批制度的弊端

在上海,经政府同意的有资质办国际展览会的展览企业只有24家,而我们所能看到的打有“国际”头衔的展会却不止这个数。截至2003年5月,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的包

[1]摘自《上海会展业:离国际化有多远?》《21CN》

含有“会展”、“展示”或“展销”等经营范围的公司达到7600多家。其中,以会展活动为主业的公司只有480家,约占全市会展营业额的90%。而其中真正具有经营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只有154家,经行业协会协调和政府批准的会展占会展总额的70%-80%。

虽然近年来,展览每年以大于20%的速度递增,但许多公司,甚至包括一些专业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的展览并不成功。北京世航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对整个中国会展经济近4年的研究表明,会展行业的繁荣背后至少有30%的展会在赔钱。究其原因还可归咎于国内展会审批制度:举办国内会展不用审批,即使审批也只需经过本行业的主管部门,限制不严。而只有当外国参展商达20%以上的国际会展才须科委和外经贸部审批。于是为了逃避审批,有些主办单位就多拉一些国内的参展商,使外国参展商的比例凑不到20%。导致展会质量下降,市场无序竞争。

中世航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宏伟感言:“中国会展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行业。政府至今未对会展业实现‘准入证制度’,而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审批制,贸促会、科技部、商务部、工商等部门都拥有办展审批权,多头管理令会展业若散沙一盘,甚至成为危机时期各企业间加强沟通协调、合力进行行业自救的阻碍。”[2]

2.政府职能要转变

上海目前的不少会展虽然已委托市场运作,但“主办者”依然是政府。上海现有的近20家大展览公司,大多由某一经济管理部门演化而来,占展览市场份额的六七成。这些公司大多机制不灵活,责、权、利划分不明晰。这些展览公司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是上海展览业走向市场的关键。此外,刚刚成立的行业协会多少还带有一些政府的痕迹,这就给科学评估展览的质量、展览公司的实力等带来了困难。

政府支持展览业不在于它一定要具体办什么会,政府的办展资源应该通过招投标交由市场承办,这是市场规则。会展业要健康发展,这一步是必须走的。政府应该从管理向引导和服务转位,否则,容易束缚企业的手脚;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展览业专业发展的重点以及场馆建设的规划、协调展商与服务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等。要进一步强化展览公司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机制。

上海目前举办的国际性展会,在数量上相当于德国一年的举办次数,但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差距较大。在管理体制、展会规模和设施以及常年展示中心等方面,上海的国际展览业还存在差距,行业自律机制和规范尚未行成。展会审批政出多门,诸如汽车展、电脑展、建材展……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数量众多,实际收效甚微。由于主题雷同,资源分散,导致有的展会规模和影响日渐式微。

3.2.3 APEC会议对上海会展业软硬件条件发展的影响

尽管上海会展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上海会展业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从2001年的APEC会议的成功举办我们就可以看到差距的缩小。

[2]刘宏伟《中国会展经济报告2002》

借APEC东风,上海市政府长远规划,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整容”活动。各景观道路建筑整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对100多条道路进行了专项整治,使上海路面的平整度达到历史最好状态。

通过筹备APEC会议,上海旅游、商业、交通等硬件设施得到了发展。所有四星级以上酒店全部消除移动通信盲点;ADSL宽带快速上网通道直通每个出席APEC会议代表的客房;部长级以上官员客房将率先开通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华亭等14家酒店对饮水管道实施了改造,让客人们“龙头打开,水可生饮”;建立详尽的“宾客档案”,在了解客人的习惯、喜好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整合旅游产品,将会议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海移动通信公司投入2.80亿元全面改进网络通信质量,网络容量猛增两倍。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还是在潜入江底的地铁、隧道,抑或是在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等主会场,通信的“瓶颈”和“盲区”已被一一清除;新落成的新闻中心,30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可以同时上网;就连宾客食宿的宾馆酒店也装配了国际一流的通信设备。

APEC会议期间,频频创新的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体现了上海会展业的服务水平的进步。在国际新闻中心,APEC上海会议提供的“一本记者手册,一本语言交流手册”,是一本让人满意的服务手册,代表了与国际新闻中心相匹配的一流的服务水准。《记者手册》共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为了让《记者手册》更实用、更易操作,许多信息内容在征求了记者的意见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例如,每天都要关注的“会议日程安排”、“新闻中心帮助电话”安排在最前面几页。最后的一页还留有空白,以便记者急需时用于记录。在考虑《记者手册》的大小时,编写组甚至测量了男士衬衫的口袋。平时在超市和商场才有的自助寄包存储箱,这次也搬进了国际新闻中心,以便让记者能轻装上阵。

APEC会议后,上海还首次开通了一个叫82001的APEC会议服务热线,中、英双语种服务。开通后已受理了3万多个电话。而且,会后这条专线将作为会展热线继续保留,凡在上海办会展的单位都可使用。一支由1200人组成的专为大型国际会议服务的国际交流活动志愿者队伍承担了APEC的主要服务工作,并且今后将继续为上海的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专门服务。

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会议,上海也为今后承办大型国际会议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上海市有关领导曾经表示,政府出资成立了上海国际会议展览公司,全面掌管为APEC会议购置的国有资产。会后公司将再投标承办新的会议,实现资源再利用。经过APEC会议,组织者尝试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场地的使用、设备和车辆的租赁、酒店住宿的安排等等,都由专门的会展公司发包给专业公司承担,组织效率和效益均比过去大为提高,为今后承办大型国际会议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

APEC会议提升了上海会展业的地位。目前,40多个在海内外享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性和国际性展览会都选择在上海定期举办,内容囊括了汽车、电子、计算机、通信、

家电、医疗器械、模具、服装、食品等各个领域。在会议方面,包括国际商会年会、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国际引航员大会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也先后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声誉。

事实上,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工业型跨国公司,已有半数以上云集上海,使一些全球性的经济会议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已经承揽了包括道·琼斯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会议等重量级会议在内的20多个国际会议。

3.3世博会为上海会展业带来的预期贡献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投票,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上海申办世博的成功,将带动我国展览业的发展和长江三角洲区域展览业的发展,它更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助推器”。上海市政府已把会展业列入其后5-10年要发展的都市型服务业,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长远看,上海抓住世博会的契机,将各种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将会吸引更多的展会到上海来举办。使上海迅速成为中国的知名会展城市,世博会之后上海很可能如日内瓦、汉诺威、巴黎等欧洲展览城一样,成为国际著名展览城。

(一)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世博会为上海乃至我国会展业发展都带来了机遇。通过会展业的举办可以促进城市的国际化,提升上海作为亚太地区或世界会展中心城市的知名度。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将会有将近二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数百万的国际游客来上海参展和参观,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无疑会得到空前的提高,使会展业与各国的会展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拓展,从而为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或者是世界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的改进

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据测算,这次举办世博会将会使整个上海市的基础设施的进步整整提前十年。现在上海已经有两个机场,铁路将形成五个方向、七条干线,年旅客发送量达到4500万人次,同时还会建造650公里的覆盖市域以及将长江三角洲周边城市地区相连的高速公路网络,还会造一些专门的交通路线。另外准备投资200亿的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通讯、供电、供水等其他的措施。根据规划整个世博园区可以提供将近二百个展览空间,世博会之后其中一部分永久的建设将会得到保留,部分的展览建筑将会改造为会展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它们的利用将同上海会展设施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发展紧密结合。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在会展人才紧缺,通过世博会的举办也会加大会展人才的培养。目前的培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历教育,还有一种是在职培训。学历教育方面,上海有很多的高校,以及中专、大专、职业学校都开展了会展专业。另外有些高校也开始和国外合作办学。在职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符合会展本身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四)品牌的打造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会使各个国家展出最新的科技成果,而这些科技成果的展示会对传统的专业性的展览会或者消费品的展览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会展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打造品牌展览,而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品牌,它会为专业展览的品牌的发展提供样板和标准。由于世博会带来全球效益,使世界各国展览业都会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中国会展的发展情况,促使中国的会展进一步和国际接轨。上海世博会的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世博会中政府和企业的明确定位将为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带来一定的创新。

虽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把上海乃至中国的会展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仅靠一个世博会的举办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会展同行长期的努力和执着追求。

上海要真正确立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接轨国际惯例,淡化行政干预,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克服多头办展、资源分散等无序现象,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其次是加快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顺应入世后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开放的潮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优化配置展览资源,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之路,力求将国际标准的展览空间、硬件设施和国际水准的管理服务融为一体,使会展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功能、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的桥梁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倍增效应将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第四章加入WTO对上海会展业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分析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成员,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从入世谈判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未对入世后的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世贸成员国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另外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规定,入世后,外商仍不能在中国注册成立独资的会展公司,但可以与中方成立合资公司。根据我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取消审批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会展审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对这项规定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新生产业进行保护。

虽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毕竟外部环境变了,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海外跨国展览机构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设立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如德国的汉诺威、科隆、依格多,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尚显稚弱的上海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上海乃至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在此对于上海会展业入世后的的发展提以下建议:

(一)政府职能的改变

尽管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但在现行体制下,政府的作用仍然是决定性的。为推进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逐步淡出对会展活动的微观参与,加强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增强服务意识、搭建发展平台,承担起健全规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职责。政府的具体职能应实现“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管理所属单位”向“服务全行业”转变、“多头管理”向“统筹服务”转变,更多的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协调、监督和管理服务。

上海会展业应该继续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会展资源的作用,形成经济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会展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

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上海会展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可以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来实现。

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管理人员进入中国,将会为上海带来国际会展业的

先进经验、理念。有了好的理念,就可以培养自己的会展人才,制定规则和制度,提高软硬件服务。会展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上海可以将会展专业人才教育纳入上海教育系统,形成一个规范化的会展专业人才教育机制。将会展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赋予各类高等院校,以其坚实的教育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快会展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支持型人才。目前已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理工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1所高校和中专、职业学校开设了与会展业相关的专业,此外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内德斯堡大学等正与上海的大学考虑合作开展会展专业学科,这些人才将挑起会展发展的大梁。

同时还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会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规范会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实施会展职业上岗资格认证证书制度,形成各个级别和层次的会展管理和会展技术人才评估机制与专业人员聘用体系。

其次还可以通过猎头公司、人才市场等渠道,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会展专业人才,特别是会展策划师和会展设计等紧缺人才,来为上海的会展业服务。

(三)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

会展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的龙头,发挥城市会展业的整体效应,才能加速会展经济发展。从长远看,发展本地会展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世界著名的展览城市,无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国的汉诺威,我们就知道这座城市里有电信技术、机械和设备工程等行业的著名展览会;提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会很快联想到COMDEX展;谈到法国巴黎,时装、化妆品等展览在世界有名,且始终领导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展览著称。不难看出,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上海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会展业的城市品牌。树立品牌展会需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是具有成功办展经验并一直运作国内知名展会的公司,就须随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行业走势,并主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强强联合,努力扩大展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如果公司运作的展会尚处在国内区域优势或开发新题材的会展公司,那首要的经营思维应放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展会在国内的影响力。

加入WTO后,上海会展业可以瞄准国际著名会展企业,在工商、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品牌项目和会展企业落户上海;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展览品牌,利用国际展览的资源,将中国单独展与国际博览会嫁接,实现优势互补;鼓励会展企业及会展项目按照UFI标准进行运作,争取更多会展企业及会展品牌通过UFI认证。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人们普遍是喜悦多于忧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风景和新亮点。网上展具有受众面广、形象清晰、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费用低、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