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谈诗词格律,就必须先提四个概念:平仄、韵、对仗、五音清浊。

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就是所谓四声。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中不同声调的韵母。近体诗是以切韵(广韵)音系为标准的。广韵把相同声调的字分为一卷(共有五卷:上平、下平、上、去、入;平声分两卷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太多的缘故,不是后来的阴平阳平)。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近体诗押韵遵守《平水韵》,平水韵是对广韵的简单归并,比如广韵二冬三钟合并为平水韵二冬。近体诗押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近体诗还要求对仗,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的一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还细分为若干类。对仗按其工拙分为四类:同一门类的字对仗(比如颜色对颜色,天文对天文)叫做工对,相邻门类的对仗(比如天文对地理)叫邻对,只满足实对实、虚对虚的,叫宽对,对仗用字不在同一位置的,叫错综对。

注重声律的诗家还有五音清浊的讲究,一般是从声母的发声部位角度考虑的,也就是“喉牙舌齿唇”,正如从韵母的声调角度划分可以把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同样,从声母的角度,可以把字分为“清音字”和“浊音字”。声母也用一个代表字表示:“影晓匣喻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来日”,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六字母(不过中古音实际声母并不完全是这三十六母,中古

音中“照穿床审禅喻”实际上都分两个声母,而“非敷奉微”是集韵时代才从“帮滂

并明”里分离出来)。其中,“影晓匣喻”是喉音,“见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来”是舌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是齿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是唇音,这就是所谓的五音。“非敷奉微”属于轻唇音,“帮滂并明”属于重唇音,这就是所谓的“轻重”。声母又分清浊,包括: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次清包括“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

禅群匣”,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凡属全清次清声母的都是清音字,凡属全浊、次浊声母的都是浊音字。这就是所谓的“清浊”。“清浊”之分可以涵盖整个汉字体系,完全可以类比声调划分的“平仄”,因此清浊之分才格外受某些诗词评论家喜爱。

许多人只知道平声有阴平阳平之分,其实上声、去声、入声也分阴阳。阴阳分别也是以清浊为准的,清音字为阴,浊音字为阳。比如“幽”字影母,是清音字,因此属于阴平,“明”字明母是次浊音,因此属于阳平。同样,“补”字帮母清音字,因此属于阴上,而“特”字定母浊音字,就属于阳入。

韵书注音用反切,简单的说就是用上字的声母(严格的说是同纽)配合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严格的说是同韵)。比如“东”字,查《广韵》或者《康熙字典》,注明发音为“德红切”。“德”字就是反切上字,取它的声母d(“端”母),同样取“红”字韵母和声调ong(“东”韵一等),于是东字读音就是dong(按照王力的平水韵拟音)。

怎样分辨一个字的平仄清浊呢?其实不论哪种方言,都与广韵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只要掌握自己方言根广韵的对映关系,那么辨别平仄清浊并不困难。当然,最简单

的方法就是查阅韵书,比如“东”字,查广韵发现东字属于“上平”卷,“东”韵目下,注音“德红切”。因此“东”字属于平声,东韵,再查反切上字表,德字属于端母,端母是舌头音、全清,因此“东”字属于清音字。

(普通话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 d g j x zh sh z s是全清音,p f t k h q ch c是次清音,m n l r y 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近体诗是由律句组成的。律句只有四种基本格式:

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五言律句的一三字(七言律句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五言律句的二四字(七言律句的二四六字)则必须按照规定。同时还有“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孤平就是指律句末五字出现“仄平仄仄平”句式,三平调指律句末三字连用三个平声字。孤平和三平调是律诗大忌,必须避免。凡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且没有犯“孤平”和“三平调”的,就是合格的律句。

平仄相对的两个律句构成律联,比如

五言仄起平韵式律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平韵式律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韵式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韵式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两种格式的律联交替使用,就构成格律诗(对句押韵,律诗二、三两联还要求对仗),比如:

五绝仄起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平起平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平起平韵式:(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仄起平韵式:(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假如首句入韵,为了满足“二四六分明”,就变成:

五律仄起平韵式:(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格律诗也一样:

七绝平起首句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仄起首句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首句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仄起首句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如果是押仄声韵,则:

五绝平起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其他格式不再赘述。

(其中七言以平起式为正格,五言以仄起式为正格,七言以首句入平韵为正格,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所谓正格、偏格只是一种习惯称呼,并不代表高下)

以上规则可以用“粘对”两字表示: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同一联内相邻律句相对,相邻联内相邻律句相粘。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七言律句也可以看作是由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相对的两个字构成的。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律句还有些特殊形式。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同“平平仄平仄”完全等同,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同“(仄)仄平平仄平仄”完全等同。(()表示平仄可以不论)这种格式不算拗句,因为即使是试帖诗,也可以这么写。

必须的拗救实际只有两种:

1、对于“平平仄仄平”,假如首字用仄声,即“仄平仄仄平”(七言则不论“仄仄仄平仄仄平”还是“平仄仄平仄仄平”),都是犯了孤平的,是必须严格禁止的。假如此时首字必须用仄字(七言则是第三字),那么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形成“仄平平仄平”句式。这是孤平拗救句式。

2、对于“仄仄平平仄”,假如出句是“仄仄平仄仄”,或者“仄仄仄仄仄”,或者“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此时对句可以用“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都算拗救。(七言类似,不再赘述)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排律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中间若干联都要对仗)。关于对仗,简单的说就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数词、方位词等;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代词,其中名词还细分为若干类,比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等。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自成一门。连绵词、双声、叠韵又自成一门。相同门类的字叠用,也构成一门。关于对仗用词门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类书分类大同小异,可以参照王力《汉语诗律学》,也可以查阅《御定骈字类编》《御定分类字锦》等大型类书。

凡同一门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比如“风”对“雨”,都属于天文门。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又称互成、连珠),也算是工对。比如“音书”对“秋夜”,音、书可以算文学门,秋、夜则同属时令,两字叠用构成工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了。

邻近的门类相对,叫邻对。比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连用对连绵字,等等。只满足实对实、虚对虚的,叫宽对。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杜甫的名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等。

对仗并不是一字对一字的对,出句和对句的相对字并不需要一定在同一位置。当对句的相对字并不在出句的对应位置时,就叫做错综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举了这些例子: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响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一个例子中,火,暮,天文对时令,是邻对,萤,鸦,虫对鸟,也是邻对,两者构成错综对。第二个例子更明显了,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构成错综对。

错综对这一概念是同工对、邻对、宽对一起并列的四大对仗分类之一。由于诗人往往追求工对,因此错综对在格律诗中终究少见。使用错综对,一般是为了顾及平仄和韵脚,比如上面“六幅”假如直接对“一段”,就不符合格律了,而如果萤火对鸦暮,就出韵了。错综对还可以改变出对句的句式,有时候能使对联更加灵动而不呆板,在联句的时候,假如用的是一些窄韵甚至险韵,往往一般的对仗就难以满足,这时用错综对,就能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字面对和借对,这实际上是对仗的一种技巧,并不算一种分类。汉语是由字组成词,由词组成句的,从对联的角度看,假如对字不对词,那就是字面对。最有名的字面对应该是李东阳的这句对联了:“庭前花未放,阁下李先生。”出句是一字一词:庭

/前/花/未/放;而对句从词面看则是:阁下/李/先生,出句和对句意思上完全没有关联。事实上,这联应该这样分析:即阁下和先生都不是词,而是分立的字,那么下对前、先对未,就很工整了。所以也这也是工对。当然这是文字游戏,但作为对仗的一种技巧,则是不容质疑的。

借对实际上的字面对的一种扩大,即用同音字代替本字,构成对仗。比如:“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其中,沧洲对白发,地名和形体,本不能对,此处既用字面对,又用借对,沧与苍同音,借来和白字对,就是颜色门的工对了。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假如借字很难分辨,那就堕于下乘了。

介绍完近体诗的格律,再谈词。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但元明以来宫谱失传,词就变成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既然词的宫谱已经失传,后人填词,只能依照前人的词作加以对照,总结出平仄谱,填词就是照着词谱往上填字。常用的词谱有《白香词谱》、《钦定词谱》等等。关于词韵,一般依照《词林正韵》,也有以方言入词的,但不足法。词林正韵和平水韵一样,都是对广韵的简单归并,都属于切韵系统,词韵比诗韵更宽些。词的对仗也没有明确规定,详细还得参照前人作品,或者查阅词谱。

至于曲,元曲的用韵和平仄不属于广韵音系,另遵周德清编纂的《中原音韵》。明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编修《洪武正韵》,原本是想成为诗韵的,不料反而为平水韵完全压制,《洪武正韵》成为明代南曲的用韵标准(北曲依然使用《中原音韵》)南北曲至今仍有宫谱存世,可以歌唱。填曲也要遵照曲谱(吟诵谱)。较之词谱,曲谱号称严格,平分阴阳,仄分上去,但考诸实际流传的元曲,能合律的不到一半,这和词谱的高度严谨性完全不可比拟,再者曲还可以有衬字,曲的格律要求,实际比诗词要宽得多。

诗词是建立在切韵音系基础上的,现代汉语各方言、越南语、乃至朝鲜、日本的借音都与切韵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切韵音系是书面上的统一音系,中国、越南、朝鲜、日本的文人写诗填词,都遵守同一套格律,使用同一套韵书,切韵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诗词也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而曲仅仅在中国的个别地方流传,尚且分南北,这点上曲也不能和诗词相比。由于曲韵所属音系是已经消亡的语言,曲要么词化,要么消亡,这是可以预见的。

最后再谈几点注意:

其一,关于三仄尾。我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三仄尾的禁忌,反正直到共和国初年王力的时代里,还依然没有这种禁忌。古人更是完全没有三仄尾禁忌的观念,比如被推崇为“唐人七律第一”的沈荃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寒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明显犯了三仄。

再看宋人邵康的一篇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亭台六七座”,很明显的三仄尾!试想,假如古人认为三仄尾至少是应该避免的,为什么还要用这么“不合格”的诗教育童蒙?要说嵌字根本不是束缚,连我都可以轻易作到嵌字而不三仄,为什么流传下来的却是三仄尾的诗?这充分说明三仄尾充其量最多是小拗,根本不必忌讳。

其二,关于孤平。关于孤平有两种说法:王力认为“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启功认为“仄仄仄平仄”是孤平,考诸古人诗论,王渔洋等大家都与王力同,启功之说疑是望文生义,不足为法。更有甚者以为“两仄夹一平”即是孤平,不知其出处。

其三,关于拗体。

不符合律句格式的叫做拗句。在古人看来,孤平(“仄平仄仄平”)是最严重的拗句,唐诗中最少见。三平调一般认为是古风的特征,常被称为“古调”,因此在近体诗中较罕见。“(仄)仄(平)仄仄”是较常见的拗句,对句必须用“(平)平平仄平”来救,只有少数不救的。“(仄)仄仄平仄”是小拗,对句可以救(即用“(平)平平仄平”)也可以不救。“(平)平仄仄仄”习惯上不救。“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则是标准律句。孤平、三平调以及其余格式属于大拗,或者算是古风,或者算入古律诗,应尽量避免。

其四,关于“粘对”。

律句成型于齐梁时的永明体,当时还没有粘对的具体规定,分粘式律和对式律,严格的粘对规则在是唐代形成的,因此初唐人并不以失粘为病。不过唐朝粘对规则确立了以后,宋明清就极少有失粘的诗作了,今人作诗,更要符合“粘对”规则。

其五,关于律诗颔联对仗。

律诗一般要求二、三两联都要对仗的,但这并不是严格的规定。事实上,律诗颔联是可以半对半不对甚至完全不对仗的。颔联不对仗的例子很多,比如:

白居易《五律·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唐宋明以来像这样颔联不对仗的例子很多,不必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律诗的颈联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对仗的,假如颔联已经对得不工整了,那么颈联最好就要更加工整来补救。

其六,关于重字、句式和合掌。

重字、句式相同和合掌,这些都不是格律诗的规定,官方试帖诗没有这种禁忌。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类似的,宋人并不重视词的重字,而民国以来则越来越有这种禁忌。句式相似的禁忌,就是格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假如前者是2/2/1句式,那么后者最好要是2/1/2句式,七言亦然,总之颔联和颈联的句式尽量避免相

同,假如律诗两联的诗眼在同一位置,叫做“摞眼”,是一大忌。合掌则是指对仗的对句与出句意思相近,尽管早在《文心雕龙》的时代里,正对就是不被推荐的,但并没有上升的禁忌的高度。晚唐许浑当时号称大家,唐宋两朝民间一度流行以许浑的诗集来教育童蒙,而许浑的律诗就是以正对近于合掌而见长的。不过明朝以来这成为格律诗的一xxx忌,明七子推崇初唐,许浑的诗因为近于合掌,其在诗坛的地位一落千丈。明清以来,重字和合掌成为格律诗的严重忌讳,出于尊重历史、继承历史的考虑,今人作诗,还是必须要避免这些毛病的。

其七,关于邻韵通押。

邻韵,是指按照广韵中官方规定的通用韵以外,音相接近的韵部。通俗的理解,可以认为《词林正韵》中可以通用的《平水韵》韵部,就是互为邻韵的。比如词韵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那么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和一先就互为邻韵。而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尽管似乎音韵与前者很接近,但并不是它们的邻韵,也就不能通押。事实上,前者可以认为属于a n韵,而后者则是a m韵,尽管今天普通话里的m韵尾已经消失,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无疑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格律诗首句并没有严格要求入韵,因此首句押邻韵是很正常的(这种格式也叫做孤雁格)。其他句中能不能邻韵通押呢?事实上,从晚唐开始,格律诗就已经出现邻韵通押了,到了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诗也经常有邻韵通押的现象。不过,邻韵通押终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严肃场合是不能出现的,比如科举中的试帖诗,是绝对不允许邻韵通押的。

其八,关于八病。

“八病”相传是沈约提出的,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其中“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最为后人重视。上尾原意是指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到了格律诗成型的时代,这一规则实际已经被律诗格律包涵。但是,有一些评论家却根据上尾的意义,进一步严格化为五言律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一声调,推广之,就是要求格律诗的相邻两副对联出句尾字不得同属一个声调(比如上声、去声或者入声)。平头原意是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样,这一规则实际上也已经被格律固定化了,但一些评论家同样的把它扩大化为格律诗的相邻两副对联对句首字不得同属一个声调。上尾平头还包括句法上的雷同,比如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王母、函关、宫扇、圣颜,格式类似,俱在句尾,也称上尾,再如周王褒诗“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珠”,四句叠用四物,而每物各用一虚一实字面,可是平头。关于蜂腰、鹤膝,按照蔡宽夫的说法,“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比如张衡有诗“邂逅承际会”,“邂、逅、会”是匣纽,“承”字禅纽,都是全浊音,而“际”字精母全清音,以浊夹清,这就是所谓“蜂腰”。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后人诟病较多,也简单介绍:“大韵”指句中有字与韵脚同韵;“小韵”指律诗一联中有两字同属一个韵部;“正纽”指一句中出现两字同音,仅仅声调不同;“旁纽”就是说诗中任一句里有两字属于同一声纽;其中旁纽小韵不包括双声叠韵。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这四病还能得到一些明清评论家的赞同,而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几乎没几个支持者。

其九、关于四声清浊。

诗词格律以平仄为划分标准,这是礼部的规定。但一些诗词评论家认为平仄概念太宽泛,有主张细分四声的,有主张细分轻重清浊的,比如张炎《词源》:“先人晓畅音律,有《寄闲集》,旁缀音谱,刊行于世。每作一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即改正。曾赋《瑞鹤仙》一词,按之歌谱,声字皆协,惟“扑”字稍不协,遂改为“守”字乃

协。始知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信乎协音之不易也。又作《惜花春起早》云:“琐窗深”。“深”字意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这里扑、守是分辨唇音和齿音,深、明是分辨清浊字;再比如陈匪石《声执》:“万氏之辨去声及去上也,因音有高低,而默会于抑扬抗坠。谓必如是,乃能起调。所资以参酌者,为南北曲之讴唱。就所用去上,推之于词。……姜夔七音四声相应之手,似较周颙、沈约尤精。然沈义父有言: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而旧谱失传一语,亦常见于南宋人词叙中。如万氏之说两上两去,皆所当避。……然于口齿间求谐叶,唇齿喉舌阴阳呼等,皆不无关系。欲合于孟子所谓耳有同听,则与永明声病,息息相关。四声既分,阴阳亦别。双声叠韵,尤当慎用。以愚讽籀所得,谐美清脆之句,率布置停匀。一句之中,声纽韵部,实忌重沓。”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六九》:“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至于古体虽不限定平仄,然逐句中各有自然之音,成熟后自知……吟古体诗如唱北曲;吟律诗如唱昆曲。盖古体须顿挫流利;近体须铿锵宛转,二者绝不相蒙始能各尽其妙。”关于这些,即使古人也没有一致看法,就只好仁者见仁了。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

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 第一章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節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麽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臵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裏“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古诗格律大全

格律大全五律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规则-----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斗几千 五绝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桂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诗词自学,出口成章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学前要则: 一、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二、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第一阶段 精读类: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注: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目的: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朗诵类: 《唐诗选》、《宋词选》 ●注:繁体版。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目的:培养语感。 应用类: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又注:《辞海》是字典。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泛读类: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目的:增加兴趣。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 一、概述 1、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 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 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 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詞法上的屈折變化) 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 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勞也。從皮聲。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古音都為並母歌部) 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 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0、《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3、《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1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5、《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6、《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8、《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剑客》唐·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0、《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1、《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22、《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3、《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24、《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25、《风》唐·李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26、《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7、《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8、《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9、《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0、《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3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3、《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4、《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35、《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6、《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每次给孩子们上对联课,课后,听课的老师常会感慨:怎么我小时候就没人教教我吟诗作对呢? 面对这些老师沮丧的神色,我总是真诚地说:“现在就学吧,还不晚。”然而,大多数老师都认为现在再来学诗词歌赋的基本功,已经为时已晚。 或许正因为不少的老师怀抱遗憾,却不愿下功夫从头学起,那些一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诗词功夫变得深奥莫名,诗文中那些活泼泼的文字组合形式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越来越无趣。汉语,如果没有了吟诗作对的娱乐,没有了诗词歌赋的浸染,没有了字理索渊的奥妙,的确是了无情趣。现在的语文课,只要应景似的把课文中的几个灵活耀眼的字词揪出来评述或演绎一番,就算是有语文味了。其实,真正的语文原不是这样枯燥沉闷的。语文是非常轻灵而有趣的。比如,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一头扎进了文字学的冷库里,把教汉字变成了拆分方程式,对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就是读音——数笔画——组词——造句——写字。零碎,单调,生硬,如何能激发起孩子们对汉字由衷的热爱呢? 汉语,因循着汉字的基质,有着无穷的魅力,是集智慧、审美、情操和志趣于一体的艺术。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在许多方面已经淡化汉字的字理属性。倘若去读读繁体字版本的诗词,你真分不清到底是诗词神化了汉字,还是汉字升华了诗词。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是一首禅诗。比如联珠(顶针),比如藏头诗,比如字谜诗,比如回文诗,甚至绕口令,这些盎然着汉语机智幽默的诗作,都是借助了汉语独有的奇异禀赋——汉字表义原理和诗词格律,才得以展现其不同的智慧和趣味。作为语文老师,对蕴涵于汉字音、形、义中的字理及传统的诗词格律,不能达到精通,也该熟知一些基本的常识。 古代的私塾里,蒙学少年至少要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接受汉字训蒙的基础教育,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字素养。实际上,如果坚持将二、三百个常用汉字的字源案例给孩子们讲透,对识字教学的裨益自是显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穷通字理,本身就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许许多多的大家终身不离训诂学,比如叶圣陶,朱自清,鲁迅以及刚仙逝不久的启功先生,他们都对汉字做过具体的追本溯源性研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对字源字理的所知实在太少了。我们没有把汉字的习得之法跟汉字的字源、字理联系起来,把一个个灵动的汉字拆分成一笔笔生硬的笔画部件,因此,高耗低效的识字课成了语文学习的硬伤。而更不堪的是,由此淡漠了我们对汉字的亲切感,意识不到汉字的魅力。犹如面对一个绝代美人,把她的五官分割开来审视,鼻子、眼睛、眉毛、嘴唇、左脸、右脸都单独成象,能知道她的美吗?这样的认识,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恐怕下次再见到她时,依然觉得是个陌生的面孔。我们的识字教学没能培养孩子们的字趣情感,也就直接堙灭了他们对运用汉字的

七言律诗大全首

七言律诗大全500首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逢人京师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二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虢亭送别李判官得秋字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尤似汉时秋。

赴北庭度陇思家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亦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玉关寄长安李主薄岑参 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纸书。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凉州词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从军行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已亥岁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凉州词无名氏 朔雨吹叶雁门秋,万里尘烟昏戌楼。征马长思青海上,胡笳夜听陇山头。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过金陵包佶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 二、七绝创作 1、浅说七绝创作 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五、结构简单。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精则神存,简则妙見。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 2、七绝的立意 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 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