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一,什么是史学史:

历史: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地说,仅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概括。(主观)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揭示其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1,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2,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3,指导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第一章:先秦史学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

一,原始的历史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传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原始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后: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间进行战争

1,对英雄的崇拜

2,对生产的重视

3,对自然的神化

二,商周史官:“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1,商史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史”,“尹”,“册”

2史官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负责沟通人神之间的鸿沟。

3,史官掌握天文历法,记载商王世系。

2,商周以来史官对中国的启示:

1,史官掌管天文历法,按年次叙史事,为编年体播下种子。

2,史官记载天子言行,后代起居注应是收源于此。

3,记载天子世系,为后来的谱牒之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孔子史学

一,商周以来的记述

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于北京,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商代王室贵族占卜的遗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内容涉及气象,城市,建筑,田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验证了商朝的存在。(特点:个片没有联系,不是有意识的记载。)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以后居多)。主要为记功,庆赏等。是有意识的记载。字数百字以上,五百字以内。(能完整记载事件)

3,诗经:最早称“经”,相传由孔子删定,分“风(民风)雅(朝会)颂(祭祀)”三部分。是一部史诗集,文学造诣极高。

4书(尚书):汉以后叫尚书,书经。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主要为统治者之间的谈话,记载重大史实。语言质朴,最难诵读,又不易理解。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中国古代最为流行,但古代社会将结束时被判为伪书。

5,逸周书(61篇)相传为孔子删定尚书时排除的部分。

二,孔子史书: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撰史的人。鲁《春秋》:当时各国编史书的范本。

1,孔子作《春秋》的动机:1,针对国内秩序的混乱—尊王2,针对外患的胁迫—攘夷2,《春秋》的特点: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14年(前481),全书16572

个字,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志而晦,微而显”

3《春秋》的影响:1,对史书体例的影响,《春秋》是编年体的雏形。

2,开创了私人撰史之例,并将《春秋》布之民间。

3,开创了史书记载自然情况的先河。

第三节国语和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一,《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21篇(国语,齐语,鲁语等)

记载约前976——前453 记事为主,通过历史人物互相辩驳的言语仅反映历史。

二,《左传》:1,《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

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所作,顾炎武:“左氏之书,成之非一人,录之非一人也”

2,《左传》内容,特点: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27年(前468)全书18万字。以通俗清新、简练明快,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纷繁的人物和事件。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对人物的刻画很见功力,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既是一部名著,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是我国第一部独立完备的史书。

3,《左传》的影响:

1,确立了编年体(中国史学最古老的体裁,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便于揭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间的联系,并可避免事件重复的矛盾,缺点是难以记述历史时间较长的事件和不能按年编排的事件,以至于详于政治而忽略经济文化)

2,《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史学的顶峰。基于写出了春秋时期200多年间的大事件,在描写人物,烘托场面,经纬史实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抛弃了《春秋》一字寓褒贬的方式,创造了以“君子曰”来评史的方法。

3,富有思想性的作品。

4,为我国历代先秦史研究提供大量素材。

第四节战国晚期史学作品——《战国策》

,1,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春秋到秦末)主要记载士阶层的活动,作者不详,又叫“事语",“短长”,“修书”。

,2,刘向整理并命名为《战国策》,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情况和互相辩驳的言论。

3,特点:只重言辞,不重史实,文学价值高。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第二章秦汉史学第一节秦与汉初史学概述

1,秦记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思想的标志,造成中国大量典籍的缺失。

2,汉初:《楚汉春秋》陆贾著

第二节司马迁的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著述: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期,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

书中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出游:通过考察认证许多传闻,掌握大量生动史料,对写作风格产生影响。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各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则

BC108年,司马迁被任为太史公——BC99年,遭遇李陵之祸——BC93年,完成《史记》二,史记的内容结构与著作特点: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共130篇,526500字,主要出于司马迁之手,原为《太史公记》东汉后称《史记》。上起“黄帝”终于“汉武帝”,地理范围超过今天中国版图。

特点:1,是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五部分统一起来的著作形式,这五部分既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记载社会的历史体系。

2,具有厚今薄古的倾向,着眼点于现当代。

3,贯穿着实录精神:1,传疑精神2,如实记载秦汉历史。

4,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洋溢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5,继承了《国语》,《左传》直接评史的方法,创造了“太史公曰”这种形式。使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历史是变化的,发展的,连续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原(研究)始察终,见盛观衰”(联系的历史观,史学的预见功能。)

2,强调人的作用:

1,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被任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贤臣隐(隐退),乱臣贵”

2,在突出帝王将相的同时,还为各种人做传(商贾,谋臣策士。刺客)

3,重视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1),在写历史时能把经济状况和政治兴衰联系起来, 2),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在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经济地位决定人的道德观念“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存焉”四,史记的流传情况:

魏晋时受欢迎,刘向评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评价“是非颇缪于圣上,记大道,先黄老而后六经,叙游侠则退处士,先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书记三家注:1,南朝宋代裴骃《史记集解》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研究史记成就最大:清梁玉绳《史记志疑》

第三节班固的《汉书》

一,班固:东汉(32——69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父班彪。妹班昭

62年私改国史被抓,后任兰台令史。马续,续写了《汉书》

二,《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12本纪,70列传,8表,10志,共130卷。记西汉一朝历史,又称前汉史。

《汉书》的艺术成就:

1,对纪传体的发展和完善,改书为志,废除世家,并入列传,改通史为断代史,适应了中国改朝换代频繁的国情,便于总结历史。

2,《汉书》记事真实,详细,具体,纠正历史上许多讹传,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

3,首创刑法,地理,艺文,五行,四志(中国地理学由此起源)

4,汉书文学造诣很高。

三,纪传体:中国古代正史的标准体裁,创始于《史记》,定型于《汉书》,分为本纪,列传,表,志四部分。因以本纪,列传为主,故称纪传,善于记载人物生平,能广泛反映社会各阶层多方面情况,容量很大。缺点是记事散见于人物传中,难免造成重复矛盾。

第四节《汉纪》与《东观汉记》

《汉纪》作者荀悦,字仲豫,汉献帝近臣“以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就是对汉书的删繁捶腰,表达的是封建正统思想。

《东观汉记》,我国第一部官修国史(本朝史),纪传体。汉明帝始修,思“光武中兴”名臣,命史学家在东观修史,大部分已失传,首创“载记”体裁——记割据政权。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乱世多史原因:

1,每当大乱之时,学者往往抱以“鉴往知来”的态度研究历史,从历史上发现拨乱反正之策,统治者也注重从历史寻找原因。

2,每当大乱之时,往往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统绪未成”,无学阀干预学术之力量。3,每当大乱之时,政权衰微,无政权干预学术之弊。

第一节范晔的《后汉书》与袁宏的《后汉纪》

一,《后汉书》

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人,(398 —445)东晋刘宋两代,官场不得志,后以谋反罪处死,时《后汉书》完成90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汉献帝建安25年(220年)2,特点:1)周密,精深2)新增7个类传: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纪传体只有专传,合传)3)思想保守,宣传正统

二,《后汉纪》(编年体断代史)

袁宏,字伯彦,被称为“文宗”

《后汉纪》30卷,表达了笃重名教的思想,广泛收集东汉史料,注重君臣,父子关系,完备的编年体体裁,使之适合记王朝的兴衰。

第二节《三国志》与《三国志注》

一,陈寿与《三国志》

1,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仕途坎坷。280年西晋灭吴,中国结束了分裂,重新统一。289年成书,名为《三国志》但从黄巾起义写到西晋灭吴。共65卷,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只有本纪,列传。

2,三个特点:1)虽已三国为中心,但着眼点却是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仅局限于王朝贯线。2)魏蜀吴是三国历史合在一起为《三国志》,以魏史为正史。3)《三国志》文笔简洁,取舍适宜,号称良史。

3,问题:1)以魏为正统(正统标准:种族,血缘,夺天下的手法,统治时间的长短,地域范围的大小)2)索米立传3)贬低诸葛亮4)曲笔问题严重(对三国历史有很多歪曲的部分)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1裴松之,南朝宋代人。山西郡闻喜人(372——451)

2八个方面作注:1)文字上的解释2)补充记载的简略3)补充记载的遗漏4)考辩记载的讹误5)对各家不同意见的评价6)对史事和人物的评价7)对陈寿的批评8)对其他史学家的批评

3影响:1)给后人研究三国史提供大量基本素材2)开创了史注的方法(音义,名物,地理,典礼)补充史实,考辨真伪3)提出审查史料的意见a,碑铭和家传不可轻信b,具有文学色彩的修辞之言不可轻信c,孤立的记载(孤证)不可轻信d,敌国传闻之言不可轻信。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史书

一,沈约的《宋书》

沈约(441—513)经宋齐梁三朝。南朝宋代吴兴郡武康县人。

二,肖子显的《南齐书》

肖子显,字景阳,兰陵(武进)人。(489—537)齐高帝肖道成之孙。

《南齐书》首创良吏传,孝义传,记载了祖冲之的事迹。

三,魏收的《魏书》

魏收,字伯起,巨鹿曲阳人(507—572)共130卷,曾被称为秽史(出于北齐的官僚子弟之口,不满于魏书对其祖先的评价,并不是公允评价)

可肯定:1)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

2)记载了北魏的政治制度,均田制

四,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469—527),字善长,范阳郡涿鹿人(今河北涿州)

《水经注》共40卷,记载我国古代河流分布情况以及与河流有关的人物事迹,传说,谣谚,名胜物产。是一部具有史学和地理学价值的名著,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据清朝人考证应是东汉到三国时期,作者桑钦,137条河流,郦道元补至40卷,30多万字,1252条河流,

是一部独立作品。

1,不限于罗列河流水道,而是以此为联系,介绍城市建设,军事活动。

2,记载了歌谣,谚语,风俗物产。

3,保留了很多古代的佚书佚史。

4,保留了不少碑铭材料。

5,表现出强烈的是非感

五,《洛阳伽(qie2)蓝记》

作者杨衔之(北魏),记载洛阳寺院情况,全书五卷(东南西北中)表达一种无神论思想。六,《华阳国志》

作者常璩qu2,字道将,全书12卷,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开天辟地至永和三年。1-4卷地理。5-9卷历史。10-11卷人物12卷序记

贡献:1为中国地方志开创了新体裁(地理历史人物的结合,编年与纪传的结合)2,地理,经济,民族,政治上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主要记载西南地区)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史学第一节史馆制度的确立

一,必然性:1,统治者认识到必须积累起丰富的政治经验作为加强统治的借鉴。

2,统治者认识到以前史书私修,官修并行,修史并不都能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3,从史学发展来说,这时的史书越修规模越大,私人修史力不从心。

过程: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令设史馆于禁中,命宰相监修。设立《诸司应送史馆事例》系统分工(史倌,楷书手,装潢直)

唐修八史: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魏征《隋书》,除《南史》《北史》为通史外,其余全为断代史。二,评价:1)为史学发展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上的保证。

2)国家设馆修史标志着对史学控制和强化,史学进一步沦为专制主义的附庸和工具。

3)史倌本身的弊病也限制了它优越性的发挥。

4)纪传体越来越成为史倌的专利。

第二节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人(徐州)

《史通》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共20卷。

一,对史学教育功能的阐释“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惩恶劝(勉励)善

二,史才三长论(三长:史才,史学,史识)

1,史才:组织史料的能力和书写记事的技巧,要求做到善择,善疑,考伪。“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省事约文”,“事溢于文外”。

2,史学:考察问题时征引的历史知识,要做到“彩群言”知识面。

3,史识:分析评价人物的观点和态度,辨善恶,明是非,寓褒贬,对人、事分析要有深度,一针见血。

三,书法直笔录:要做到“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其为实录。)记功司过,彰善痹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

四,六家二体:

1,刘家:尚书家:记言,记不清大事

春秋家:太简略

左传家:言事相兼,繁省合理。

国语家:不适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映当时的政治局面)

史记家:容量大

汉书家:记载全面,适应中国改朝换代频繁的状况。

2,二体:编年体:“系日月而为次,列岁时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

礼尽一言,语无重出”

缺点: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

纪传体:本纪包举大端,列传委曲细事,表谱列年爵,志总括遗漏。

缺点: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二体各有短长,不可偏废,只能相辅相成,并行发展。

第三节“三通”及其他典志体史书(中唐到元初)

一,杜佑的《通典》

1,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北府万年县人。

2,《通典》共200卷,从黄帝到唐玄宗,天宝末年,专门讲中国的制度,分九门:食货,选举(专指选官),职官(官制),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是研究唐以来制度的必读书。3,注重社会经济的思想,主张对农民轻徭薄赋,表达了历史进化的思想,认为原始社会是黄金时代的说法不正确。

二,郑樵的《通志》

1,郑樵(1103—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甫田人(福建)世称夹漈先生。

2,《通志》共200卷,纪传体通史。起自上古,终于隋朝。郑樵改“志”为“略”也最经典。20略:天文、地理、礼、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安详,六书,七音

3,史学思想:1)制史要“会通”(强调写通史)

2)反对天人感应

3)反对主观主义的褒贬,提倡客观主义的研究。

三,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1,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元朝。

2《文献通考》148卷,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分二十四考:天赋,钱币,户口,职役,市采,土贡,田园,选举

3,史学思想:1)制史主张“会通”

2)注重社会经济

3)主张经世致用。

清乾隆命人写续三通,从各自终止时间至明末,六通。后命人写《清三通》。清初—1785年“九通”。刘锦藻1921年写成《清朝续文献通考》1785—1911 “十通”

第四节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二十岁中进士,为人谨慎踏实,为官直言敢谏,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到地方任职,六任冗官,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历史兴衰的总结,皇帝后命设局专修。1084年完成,神宗起名《资治通鉴》。

手稿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和吉林博物馆。

朱熹评价“温公之言如桑麻谷粟”《四库全书》评:网罗宏富,体大精深。

二,著作特点:(编年体)

194卷,又修成目录和考异各三十卷,合计354卷。300多万字,是《史记》之后又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记事起自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起点),终于五代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年)

1,略古详今,繁简适宜,记事全面。注重乱世的历史记录,写史既写其盛,也写其衰,既写圣明君主和贤能大臣,也写昏君和贪官,对圣明君主也作全面评价。

2,重视农业战争:对历史上小规模的起义也记载,总结认为导致起义原因有二:1)困于积税而乏食2)统治者不恤民。

3,对编年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之适合记重大事件和人物身平。用追叙,并叙的方法。4,文笔简洁,叙事精彩,善于描写战争。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借历史来宣扬封建礼教思想(礼:孝、慈、仁、义、忠、信、礼、乐)是百世不易的道理,是修齐治平的法宝。从史料选择,人物评价等方面都以是否合于礼而为标准。

2,宣扬英雄史观,把帝王作为扩大突出,国之治乱,尽在仁君,帝王有“道”,“德”,“才”。3,反变法的保守思想。治国根本在于用贤。

4,可供借鉴的治国思想:1)君臣要做到纳谏,善谏。2)君明臣直3)君主要崇俭戒奢

4)信赏必罚,亲疏如一

第五节袁枢与纪事本末体

一袁枢(1131—1205)字机种,福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喜读《资治通鉴》写成《通鉴纪事本末》42卷,239个专题,创造了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再按年月排列,能完整叙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补充纪事,编年二体的不足,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作者只需考虑事件完整性。不必考虑历史的完整性,不必描述整个历史过程,这是其优点,与纪事,编年二体相辅相成。思想也比较正统,题目中往往有一个动词,并且有感情色彩。

第五章元明清史学第一节元明史学

一,元修宋辽金三部史书:

作者脱脱宋史296卷,24史中最大官修史,但杂芜。

辽史缺略金史相对较好

二,明初元史的编订

宋濂主编,330卷,是中国历史上开局最早,成书最快的,也是24史里质量最差的(1,资料非常有限,主要用的是实录;2,繁简失大;3,错乱之处甚多;4,曲笔隐晦之处非常多)造成元史最差原因:1,开局早;2,成书快;3,写作班子拼凑而成。

元明史学不振的原因:1,元统治者大搞民族压迫和反动的文化政策。

2,明朝提倡理学而忽略史学,学风空疏。

3,元明国家对史学控制强化,很多领域国家垄断,私人不敢染指。

第二节黄宗羲,顾炎武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一,黄宗羲:顾炎武

共同点:都抗清,都失败,都是明朝遗老,都不与清合作。

二,思想:1,对皇权的怀疑和批判“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虽匹夫之贱,犹有责焉”

2,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倡做学问为现实服务

三,史学成就:

黄宗羲《明儒学案》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学术史著作,共62卷,将明朝200多个学者分

成各个学派,成学案19部。每个学案前加一个序来阐发作者思想,介绍学者生平,学术

思想,学术传承。主要研究阳明学派,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理学,反对治学分立门户,为中国史学史开辟一个新领域——学术史。

顾炎武《日知录》一生治学心血的结晶,是一部读书笔记,30年间边读书边将心得记录

下来,反复修改,汇集成书,生前未刻,死后由其学生潘耒出书,因读书所得,取“日

知其所为”为《日知录》内容涉及:经义,史学,吏治,财赋,舆地,艺文,典礼等,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事见解的著作,开创了清朝考据学风气。

第三节清修明史

一,明史特色

1,二十四史最后一部,也是较为优秀的作品,顺治二年(1645)—乾隆四年(1739)95年编修时间之长,动用人力物力之多,从来没有。最后一个监修人张廷玉,明

史记载明朝历史332卷,纪,表,传,志俱全。

2,特点:1)体例严谨,文字精炼,内容充实,小有创新(重复内容用“详语某传”)2)史料价值较高,较深刻揭露明朝政治黑暗。

3)对少数民族史事较为重视。

4)曲笔之处也有篡改的地方(明末与女真关系,入关杀戮等)

5)空前宣扬封建中小思想,对名末忠臣表彰,降臣一律贬斥

清朝是历史上官修史书最多,质量最好的。

最佳国历:汉,清,唐

最佳学术:汉,清,宋

第四节乾嘉史学

一,成因:

1,文化专制的产物(文字狱)

2,中国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3,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为学者提供了可以远离社会的条件二,内容:1,对旧史的考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2,对旧史的补编(二十四史里很多缺表、志)赵翼《廿二史札记》

3,对旧史的辑佚4,对旧史的改编

三、特点:依考据(考证)为方法,以整理古籍为内容,以实事求是为标榜,博古而不通今,

考史补史而忽于修史

四、评价1、对我国丰富的史学典籍作了全面的整理。

2、实事求是的精神、扎实的学风、为后代的学者、树立了楷模。

第五节章学诚的《文史通译》

1、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绍兴)一生未入仕是中国历史上继刘知几后的史学理论家史

学理论作品《文史通译》

2、内容:1、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提出“六经皆史”强调史学是为现实服务,不是脱离现实

2、强调史学要明道,史学又三要素:事(骨)、义(精神)、文(肤)

3、史德:著书者之心术“慎辨与天人之际(客观),尽其天不益以人(主观)”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淮南子》 1.内容:一是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 二是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三是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2.而传述下来的部分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 总结: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3.原始意识影响文明时代史学家历史观点的面貌 孔子和《春秋》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孔子修《春秋》 1.背景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步伐加快,史学的发展是历史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反映 2.地位 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来源 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采用鲁国的纪年,但记载了周王朝和列国在这个时期的大事 4.内容 共含242年史事,每年都有史事记载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了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事 5.方法

《中国史学史》期末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 世纪20 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 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 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 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 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 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 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 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 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 年—306 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 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 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 “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 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中国史学史 大题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 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 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 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 《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史学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思想等等。先秦时期第一章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6、金文。是铸在青铜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具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和春秋时的铭文,、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绪论 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 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找书) ①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②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 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 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P17 特点: ①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 ①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 (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记事详细,首尾完整 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 (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 (3)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 (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倾向: ①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 ②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 ③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 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 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 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 D、《纲鉴易知录》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1、建设中国史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第一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第三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意义 中国史学史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研究一样,具备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2、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究史学的发展机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史学具有基本理念的相同之处,其一是都具有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其二是都具有对于历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将古代中国与日本和西方的史学进行异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纳入政治机制并且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从而形成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双轨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进程中,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史学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上方,而西方历史著述的社会功效比较看重。 史学发展内在的求真与致用的矛盾,终究会使史学逐步强化其学术性,走向史学的专业化,最终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在学术层面,史学的宗旨应当是求真、求是与求新。 3、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主演表现 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达成了两点重要的认识:其一是上天成了制约王权的力量,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是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说明了天命的归宿。 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是表达中国上古哲理性政治观念的主演标志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