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情育人,把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构建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情感沟通;情感反映

1.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

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程相吻合。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其特性。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1.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到:“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其最终目的。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则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固定的比例。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2.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摘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情 感教学呢? 一、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1、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指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兴趣爱好就 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人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心理学,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成 败的信号是情感,而人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则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协调、组织人 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感开 阔了其工作及学习的思路,使人操作敏捷,创造力丰富,能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2、从教育学角度看。 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 程相吻合。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 其特性。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3、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 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 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固定的比例。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 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1、加强教师的范读我们说教师的范读能把学 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 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出感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老师们总 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2、注重朗读朗读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它将书面语言变为口头 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常言道:“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也正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的字、词、句、篇才显活力。所以,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二、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中学生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水平?”后 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不过,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个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合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理解到形成水平、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修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中学语文的课型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学“备课”和“上课”的进一步规范。 一、课型特征最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1、课型及课型的分类 课的类型简称课型。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主要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中学语文的新授课为例,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写作课。其中,阅读课按师生教学活动的特征可再分为: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自读课;按文章的体裁又可分为:古诗词阅读课、说明文阅读课、记叙文阅读课等。 2、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要依据和反应课型的特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教学规律。课型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但课型与教学模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且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表征,一种模式可应用于多种课型。 3、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在哪里体现?毫无疑问,在课堂上。怎样体现?起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找准文体类型和基本课型的坐标,即上出文体特征,上出课型特征。 文体特征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文体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如散文要理清行文线索、抓住情感流露,训练动情朗读;小说要欣赏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主题思想;议论文要从中心论点出发,分清论据的侧重,知晓论证的方式,体会语言的严密。文言文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直译文言句段,落实特殊句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知晓文理。 二、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 课型一般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主要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课型特征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教学特征,分清课型,不含混在两三种课型之中,搞成四不象。 新授课的课型模式及基本要求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浅谈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很多,学生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才能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在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善用情感 一、教师对情感体验与体现 当我们阅读到令人感动的文章时,作为老师,应该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脸部表情去表现这种感动,让学生感受到被感动时的情感。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一般羞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但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别人所不能做的,用有效的身体语言吸引学生的视 线,让他们也融入这种感动的氛围中,例如《乡愁》一课,我们可以闭上眼睛诵读,时而以手抚胸,时而抬头长吟。老师陶醉了,学生也陶醉了,大家都被感动了。 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不好好利用这仅有的45分 钟,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无法实现。语文课堂最忌讳枯燥乏味,如果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的气氛将会变得

活跃很多。例如在《纸船》中,作者抛纸船,希望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中,帮他述说无尽的情感,即使我们朗读多次,这种感情也难以表达出来,此时,我们可以播放《烛光里的妈妈》,通过声音、影像来述说其中的情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很多方法,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通过表演创设课堂情境,甚至也可以运用电影、电视等,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真正融入情感教 育中。 三、在课堂情境创设 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了,也容易受到启发,体会情感的变化。例如,一些老师通过语言和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的则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的年轻老师想法比较创新,如“六步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等,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中,每一步教学任务,都是将情感渗透到学生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机智地去感悟作品和生活。 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到情感教学中,是老师们应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情感教学技巧,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情感。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12-07-06T09:16:03.69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志勇[导读] 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王志勇/河北省灵寿县青同镇初级中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于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几个环节。然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显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积 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导入,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设置悬念导入,中学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导入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知道答案的力量会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诗词导入,古诗词的语言特别精炼、意境深远、感情丰富,因此可以用学生易懂、熟识的诗词导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歌曲导入、影像视频导入、等等。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导入语。 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学习目标的制定比其它学科稍加困难,因此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所谓的注重内容就是能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二是要注重重点。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许多老师想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任何一点,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应以是否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教学重点取舍的标准。三是要注重难点。到底哪些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把握难点。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目标制定后,在每节课上要明确给学生,使每位同学明白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有章可循,循序渐进。 二、自学指导,紧张有序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教师列出的纲要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在讲《捕蛇者说》时自学指导的设计如下,自学指导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做到读准字音(5分钟)。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练习翻译,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译讲第1自然段。这样设计自学指导是学生的自学紧张有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三、检测学生,探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检测,不但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不同的文体其分析方法不一样,要求学生掌握多样分析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会更易掌握,从而不需教师的反复讲解。 四、综合探究,系统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完善与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可以再逐步分析段意和重点分析某些段落、字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能讲的也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有困难的,老师才讲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总担心学生自学不好,关于这种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对10万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初中语文课,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因此每位老师可以消除顾虑,放手给学生。同时它也启发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赏析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生还要个别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语文知识变得更系统、完整。“系统”表现为在每一册的后面都附录有语言手册、阅读手册、写作手册等,还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部分系统介绍本单元相关的文体知识,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更系统了。 初中语文老师,要借助“知识树”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年级就知道在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系统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一册教材也可以画成一棵知识树,每一学期的学期开端就要让学生学习这棵知识树,在之后的各个单元知识都相当于这棵知识树上的枝干、叶片、果实。教学中要不断地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到的每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也已硕果累累了。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长其知识,活跃其思维,让学生在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焕发生命的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锋【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 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 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 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 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 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①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龚春梅 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观念,示范并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引言 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

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发表时间:2013-12-24T09:21:10.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1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汪翠兰[导读]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汪翠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初中335100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语文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已》、《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了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杜三文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面对这个话题,我非常汗颜,学校安排我做这类话题的论谈,我不堪重任,着实力不从心。走遍百度谷歌123,搜狐新浪更茫然,断章取义借过来,博采众长促课改。惭愧惭愧。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阶段)。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1、中国传统教学模式:讲--听--读--记--练(机械)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戚勒和赖因五段论教学模式:预备 --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心理过程=教学过程)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五阶段教学模式:发生困难--确 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以学生的兴趣、活动为中心,忽 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 --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教师 中心论,后来我国教育界把它演绎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即“复 习--引入--讲授--巩固--小结”,该模式对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影 响深刻,自建国初期以来至今,仍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据 主导地位) 5、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 --自结(待你评) 三、正文 综上所述,愚提出“导学--探究--解惑--内化--迁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共同仁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马兰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马兰芹 发表时间:2013-05-07T14:52:45.467Z 来源:《教育艺术》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马兰芹 [导读]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马兰芹河北省平乡县平乡学区054500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和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 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再比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更是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① 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③。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日期: 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一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育,而忽略了在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情感意义方式朗读体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态度、情感、价值观列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自己的精神与人格也在感染着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使情感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以来,一直思索怎样把孩子自然灵活的带入课本中并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感,下面是我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调控作用。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

论文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李祝英 关键词: 初探课堂教学高效语文初中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

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个人的特长也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