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 - 1 - 第一节主要成就- 1 -

一、产业规模大幅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1 -

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初具成效 - 2 -

三、信息化应用亮点频现,“互联网+”成果凸显- 3 -

四、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升级,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4 -

五、配套政策较为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 5 -

六、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展- 5 -

第二节存在问题- 6 -

一、产业基础较薄弱,竞争优势不明显- 6 -

二、人才队伍不够庞大,产业领军人才缺乏 - 7 -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7 -

四、企业经营成本偏高,资金缺乏保障- 8 -

五、发展环境不够理想,配套政策尚未形成有力支撑- 8 -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形势.......................... - 9 - 第一节重大机遇- 9 -

一、产业加速变革形成创新发展新空间- 9 -

二、国家不断加强战略部署指明发展新路径 - 10 -

三、国内区域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 10 -

四、新常态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动力 - 11 -

五、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提供重大机遇- 12 -

第二节严峻挑战- 13 -

第三章总体思路................................... - 14 - 第一节指导思想- 14 -

第二节基本原则- 14 -

第三节发展目标- 16 -

第四章主要任务................................... - 19 - 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19 -

第二节打造协同开放的产业布局 - 21 -

第三节推动新业态新应用发展- 25 -

第四节促进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 - 27 -

第五节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1 -

第六节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 33 -

第七节全面支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运行- 36 -

第五章发展重点................................... - 38 - 第一节优势新兴产业引领型- 38 -

一、新型显示- 38 -

二、北斗卫星导航- 39 -

三、工业软件- 41 -

四、电子商务- 43 -

第二节后发新兴产业赶超型- 44 -

一、物联网- 44 -

二、云计算- 47 -

三、大数据- 48 -

四、关键应用软件和行业软件 - 49 -

五、数字内容- 51 -

第三节后发基础产业蓄能型- 52 -

一、集成电路- 52 -

二、基础软件- 53 -

三、核心元器件 - 53 -

第四节优势支柱产业提升型- 54 -

一、智能电子终端- 54 -

二、数字音视频 - 55 -

三、新一代移动通信- 56 -

第六章保障措施................................... - 57 -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57 -

第二节突出主体地位- 58 -

第三节强化人才引进- 58 -

第四节完善政策环境- 59 -

第五节强化资金支持- 60 -

第六节加强区域合作- 61 -

第七节推进国际交流- 62 -

附件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三五”重点项目(2016-2020年)- 63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科学引导“十三五”时期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主要成就

一、产业规模大幅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信息产业规模大幅增长。2015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广西新的2000亿元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27.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十二五”期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62亿元,是“十一五”的1.5倍,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2015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03.3亿元,同比增长29.2%;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92.5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增长5.9%。

信息技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逐步形成软硬兼备、相辅相成的产业

结构。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生产电子计算机产品、通信设备产品、医疗电子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太阳能光伏产品以及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产品、电机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品涉及交通、电力、旅游、酒店、教育、医疗、城市综合管理等多个领域,全区软件企业有200多家。

电子信息产业形成集聚优势。已初步形成以北海至桂林的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北海、南宁、桂林3个城市为区域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海、南宁、桂林3个市,3个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约85%。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北海、柳州4个城市,4个市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约95%。梧州、柳州、贺州等市电子信息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产业特色鲜明。其中,梧州以生产手机主板、整机及笔记本等基础电子元器件为主;柳州以汽车电子、数字装备为主;贺州以生产铝电解电容器、电极箔等电子产品为主。

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初具成效

多层次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十二五”时期,广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41家,其中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3家,占比达到17%。为重点支持发展电子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共下达科技计划项目81项,经费2070万元。广西通过采取部区共建、校企联建等多种方式加

强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初见规模,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重点实验室7家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排名第四。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广西实现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零突破,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2人被评为全国专利信息师资人才,58人获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15人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资格。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培训,已培养超过2000名信息技术相关人才。

三、信息化应用亮点频现,“互联网+”成果凸显

“互联网+”取得显著成果。在制造业领域,广西建成国内首个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东风柳汽、柳工、糖网、三金、立白等16家试点企业获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桂林和柳州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电商领域,大力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2015年广西实现4420亿元的电商交易额,同比增120%。广西糖网、中国茧丝交易网、中国凭祥红木交易网等一批行业网站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在农业领域,广西目前已经建成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情调度、农业信息采集报送等一系列农业应用系统,如柳州鹿寨县呦呦鹿鸣精品葡萄示范区基本实现精准化生产。在物流领域,初步建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全区服务业增长亮点,为广西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先

决条件。

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柳州市鱼峰区、钦州和玉林已被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南宁、桂林、梧州被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广西联通与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上海贝尔等硬件、软件及集成支撑开发企业在内的75家企业,共同成立广西联通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中国电信与区政府、14个地市政府均签订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的“爱城市”智慧城市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覆盖柳州、南宁等八个地市。南宁市旅游局与中国移动南宁分公司签订了南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

四、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升级,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加速,应用基础设施部署逐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广西加快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宽带化智能化升级,宽带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宽带网络服务能级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广西移动电话基站物理站址数达到54000个。宽带网络已经覆盖全区各地市,并加快推进全光网建设,其中8兆比特每秒(Mbps)及以上速率用户占比超过了“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相关目标要求。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的建设迈入新台阶,自治区克难攻坚推进宽带村通工程,直接投入资金逾10亿元,实现了全区行政村通互联网率100%,通宽带率超99%。进一步加强国际通信

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中国联通在南宁建成国内面向东盟十国的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在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方面,广西认真落实提速降费举措,为所有低于4Mbps速率的用户免费提速到4Mbps。在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同时,广西还着力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应用基础设施的部署。

五、配套政策较为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产业发展规划与配套财政支持政策较为完善。“十二五”期间,广西陆续编制出台了《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并先后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项目验收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优化。广西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商营业执照等级制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面向大众开放自治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桂林市工业云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设计、技术和资源服务等支撑。政府还提供基础全面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在场地支持、创业培训、社保服务、网络支持、人力资源、法律架构、财务管理、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六、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展

在经贸服务领域,广西连续多年推进“电商东盟”项目,

其中美丽湾网上商城、华南城“东盟购”等一批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正在形成面向东盟、辐射全球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广西与外交部、交通部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47个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港航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际性航运信息共享。在技术合作领域,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官网发布信息逾5000条,对接平台为中国和东盟企业发布项目供需信息超过1000项,促成网上对接300余项。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覆盖东盟10个国家,共1763家企业,其中国内1282家,东盟国家481家。在人文交流领域,充分发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初步搭建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平台,畅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网领域交流合作渠道。

第二节存在问题

一、产业基础较薄弱,竞争优势不明显

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在全国占比不到2%。2015年,广西信息产业收入规模排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16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排名更为落后。2015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值为2.6:1,而同期广西的比值为16:1,即与全国相比,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制造低端,即“高端产业、低端环节”,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等发展滞后于整机发

展。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乃至产业集聚方面存在“低端过热、高端不足”的现象。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细分产业门类较多,发展方向较为分散,产业关联度较小,产业链较短,而且上下游的产业链脱节。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多。产业配套较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二、人才队伍不够庞大,产业领军人才缺乏

广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技术能力不强,所培养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尤其缺少领军的高层次人才。各院所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或产业的传统领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人才不足,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广西具体的人才吸引政策和手段较为有限,人才招聘渠道狭窄,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难以满足。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相比,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工资水平都明显偏低,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人才,而且造成本地培养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大量流失,给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人才挑战。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缺乏支撑自主创新的技术积累。占据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前二位的北海、南宁基本都是引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低端装配环节,劳动力密集现象严重。由于技术资源相对分散,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支持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合

力。广西仍未有效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之间的互动机制,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服务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用支撑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支撑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由于缺乏专业的产品检测机构,大部分的产品都需要到区外进行检测,周期长、花费大,使新产品开发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公共科研和检测平台亟需建立。

四、企业经营成本偏高,资金缺乏保障

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物流、供电、税费等方面成本偏高,产业与物流体系的良性互动体制尚未建立,海关通关能力及水平需提高,还面临着土地供给不足,企业用地难等问题。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有限。由于投融资机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乏了解,难以评估其收益与风险,因此不敢贸然贷款给相关企业。而广西创业投资企业少,融资性担保体系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此外,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缺乏统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资金,总体投入有限。

五、发展环境不够理想,配套政策尚未形成有力支撑

产业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尽管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但部分地方及部门政府官员认识尚不深入,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未能深刻掌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及方法,甚至害怕了解新技术、新趋势,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

强。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计划的宣传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政策集约配套能力不足。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刚性不足,各类政策的集约程度不高,而且在实际执行中经常被人为设置障碍、门槛。北海、南宁、桂林三个产业基地的“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基地作为“加速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重大机遇

一、产业加速变革形成创新发展新空间

当前,以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演进,深刻重构了信息产业发展图景,打破了旧有产业格局。同时,信息技术创新从单点迸发、单一产品向体系化、集成化、融合化创新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显,信息技术与制造、材料、能源、生物等技术和传统产业的交叉渗透日益深化,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下,各类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智能硬件、新型平板显示、工业软件、高性能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产品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广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机遇窗口正在打开。

二、国家不断加强战略部署指明发展新路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政府战略部署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作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构建先进技术体系、加强前沿和基础研究、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等任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作为实施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顶层设计文件,要求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制造2025》要求未来中长期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四大细分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要求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国家重大政策持续出台,为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三、国内区域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空间集聚态势逐渐形成。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成为三大核心区域,对周边省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显现。广西积极推动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将与北京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深入对接,实现北京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优势与广西区位、生态资源优势的互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持续推进,广西积极规划建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形成承接广州、深圳产业转移的突出优势。“十三五”期间,广西与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四、新常态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动力

未来五年,广西将由中低等收入向中高等收入跨越,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突破与广泛应用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力提升和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助力广西把握历史定位和阶段性特征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趋势新特点的必然要求。广西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利于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加快形成高质量、多层

次的供给体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提高组织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有利于促进信息消费,引导居民消费从关注价格向关注品质转变,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催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崭新业态或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可以看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推动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大有可为,能够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为推进全面脱贫攻坚提供有效支撑,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抓手。

五、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提供重大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进程加快,广西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当前,中国和东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呈现巨大合作空间。东盟方面,互联网用户规模已居世界第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本地产业基础薄弱,进口依赖较强;中国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东盟将成为优势产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区域;广西方面,作为面向东盟的支点,广西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正加紧推进,海上东盟、陆路东盟、衔接“一带一路”、连接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五大通道”已展开布局,广西面向东盟国家的战略支点价值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广西凭借区位、语言、人文渊源、政策叠加等独特优势,大力挖掘东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巨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将对承接全国前景良

好、转型效果突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转移形成有利条件,通过面向东盟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实现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国际化”发展。

第二节严峻挑战

“十三五”期间,广西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面临两方面严峻挑战。一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近年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依然占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价值链制高点,越南、泰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而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则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态势,新型显示、核心电子元器件、智能电子终端等相关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低端制造领域,印度和部分东盟国家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形成对广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流。二是来自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广西周边省份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如云南以“云上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海南提出将互联网产业打造成未来支柱产业,贵州全面布局大数据产业。随着周边省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将形成更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

第三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紧密围绕实现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定位”的新使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基础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促进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提升产业整体效率和效益,持续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以及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新应用创新发展,不断吸引国内信息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向广西集聚,打造面向东盟的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为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源动力。

第二节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种形式,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和效益,增强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软硬件技术

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主体,坚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开放合作。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抓手,着眼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结合“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东盟沿线国家信息产业合作和面向东盟的产能输出,提升产业国际化布局和运营能力。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承接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突出优势,引入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实现国内信息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向广西集聚。

——协调推进。坚持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各地市产业布局合理,形成差异布局、协同共进、分工合作的良性局面,杜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的盲目建设和恶性竞争。坚持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结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需求进行整体定位,加强产业链条之间以及区域间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共享和能力配套。

——融合发展。坚持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坚持信息产业与高端制造等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

——绿色低碳。在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重大工艺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贯

彻执行电子产品能效标准,加强软件开发与硬件设计,不断提高电子产品能效。强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安全可控。统筹协调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在发展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新型显示、北斗导航、工业软件、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推进知识产权建设,力争到2020年,信息技术行业新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和标准拥有量有显著提升,其中发明专利数(件)达到1000。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重点培养和引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到2020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4550亿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增长率约15%,超过3900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达到300亿,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4%,达到350亿,信息技术产业结逐步续优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10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骨干企业50家,打造本土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