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什么是美丽乡村分析

什么是美丽乡村分析

什么是美丽乡村分析
什么是美丽乡村分析

什么是美丽乡村

文章来自中研智业集团

作者:樊森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建立在对环境和资源的超强开发利用和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挑战,“三农”问题更为紧迫。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成为当前农村建设的重点,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意义重大。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中央一号文件,再到农业部出台《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及《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的大轮廓已清晰可见,但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才称得上美丽乡村并没有系统完整的说法。

美丽乡村是什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的升级应用版。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结合笔者多年的村庄规划经验,美丽乡村应具备以下七大要素。

一、舒适的人居环境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时随着国家惠农哺农政策不断实施,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仍然巨大,农村的人居条件和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们的生息,造成了当下诸多空心村的产生。乡村的基本

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1、生态环境优美

当前全国性基本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威胁,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气清的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本所在,也是美丽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2、基础设施完善

总体而言,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亟需治理,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3、公共服务均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让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整治环境,还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服务,能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适度的人口聚集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

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空心村现象依旧突出。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1、保有人口居住

农村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人口居住聚集,美丽乡村规划当然也不例外,能够吸引人口聚居、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才是根本。美丽乡村建设首要重点在于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确保农村能留得住人居住,能有人居住,体现农村发展为了人。逐步解决和消除空心村、空壳村的存在,没有人居住的形式上的美丽农村都是没有意义的。

2、人口规模适中

适度的人口规模集中是考量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人口过大或过少都不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人口集聚的规模是根据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其周边产业吸收的人数来决定。同时,以产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彰显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避免美丽乡村再次空心。

3、人口结构合理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变成了留守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且基本很难再回到农村,留守的基本均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知识欠缺、市场意识不足,将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合理布局

村庄布点,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口结构,避免和消除留守村恶性状况,是解决美丽乡村长远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新型的居民群体

人的发展与农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农村居民群体的素质也随之升高。现在的农民已告别“吃饱穿暖”的年代,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更为丰富、精神需求层次不断升高、自我发展意识及职业化需要不断强烈,一个新型的农村居民群体已呈现出来,全国各地相继提出培养“四型农民”的概念(即知识型、技能型、组织型、职业型)。新型农村居民的培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发展,是强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动力。

1、一定的文化知识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农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充分利用各行政村的远程教育平台,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相匹配。

2、娴熟的技术技能

随着农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和丰富,留在农村和返回农村的人口将逐渐增加。农村居民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升,由此带来的个人发展和提升、自我实现的意识渐渐强烈,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壮大,从而吸引更多的返乡人

口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3、较高的文明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涂脂抹粉”,不仅要外貌美,更要内在美、心灵美。农村的内在美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意识,即将淳朴的乡风、民间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意识等互相融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由内在美引导出的外在美才是可持续的美丽。

四、优美的村落风貌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积极实施“四化”工程,坚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对于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营造。

1、自然生态景观优美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精心打造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魅力乡村。

2、村落布局形式独具

独具特色的村落布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体现。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建筑美观实用,房屋错落有致,立面色彩协调有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

3、街巷建筑特色明显

街巷建筑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致和重游率,其规划要与地方文化协调,体现地域特色。对于某些破败不堪的农房政府要给与一定的资金、技术帮助改造,包括建筑的风格、形式、朝向、尺度、墙面以及屋面的色彩等方面;对于具有历史、观赏价值的古建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4、居民宅院风格独特

美丽乡村建设要通过居民宅院景观的不断提升,改善村落的风貌形象。在景观设置中要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例如居民宅院,可种植高低错落的乔灌花草,增加景观的层次感,营造花园般的景观氛围,烘托乡村文化氛围;村庄入口处对村庄的整体环境引导和识别具有重要作用,要展示鲜明的特色文化。

五、良好的文化传承

随着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部分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

产面临瓦解、失传、消亡的危险。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地。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的迫切需求。

1、保护历史文化

美丽乡村不仅是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遗址等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还是人居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老手艺、民间技能、民间歌谣、神话传说、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美丽乡村内涵,让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具有持续活力、独特魅力、强大引力。

2、传承民风民俗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同时必须嫁接生态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将孝廉、农耕、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提升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

3、彰显精神文明

乡村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为此,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性安排,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六、鲜明的特色模式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建筑类型、居住形式,有深厚的农村文化、地域文化、庭院文化,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是农村鲜明特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亮点,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优势、产业特色等优势,并通过环境整治、农业拓展、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提升等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模式。

1、发展模式独具体系

根据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特色、地域特色等,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每种模式分别代表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开展美丽乡村的有益启示。

2、建设模式科学合理

美丽乡村是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筑特色得到彰显、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业功能得到拓展、特色农业得到壮大、乡风文明得到弘扬、平原地区田园风光更秀美、丘陵山区更具山地风貌、靠水沿湖区凸显水乡风韵、高原地区体现高原特征的特色更鲜明,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借力发力、特色优先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

3、治理模式探索创新

美丽乡村,不仅美在自然,更美在和谐,而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是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手段。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点,要增加广大农民群众在基层管理和建设上的参与度,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在建设家园方面的积极性。首先要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法治培训教育,推动农村党组织向便民服务型转变;其次要鼓励建立农村社会组织、村民小组,共同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

七、持续的发展体系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无论是新型农民群体、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还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为农村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既能让农村环境持续美丽,又能指引农业提升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1、坚实的产业循环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在于产业的发展,要使乡村永久美丽,就需要持续推动产业循环支撑,尤其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为美丽乡村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2、稳定的居民增收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通过发挥农村的生态资源、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

积极创造农民就业机会,加快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生问题。

3、合理的集体经济规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农村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4、良性的建设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在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体制机制创新,并以宅基地使用权竞价竞拍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农村生产要素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与市场潜力,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通过投入机制创新,农村的不动产成功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资金最终变成为公益设施,形成投资、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激发农村资源与市场潜力的释放。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目前,全国各地业已出台相应的文件制度,对美丽乡村建设做了进一步诠释,笔者通过赴外省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也切身认识到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窘境。 目前,富平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了有益探索,已制定了《富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五年实施意见(2016-202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办法》、《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十四项制度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美丽乡村工作具体践行者,在总结本县美丽乡村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本县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本县美丽乡村工作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具体做法 (一)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县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印发了活动方案,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镇(街道)、部门包村、镇村主抓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了督查,对整治不力、成效不显的镇(街道)进行了电视曝光和通报,对包联部门参与不力的实行了追责问效,有力的推动了环境整治工作。另外,我县以“卫生乡村”创建为抓手,将“百日行动”进一步延伸,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全县所有村庄、道路达到“干净、整齐、平坦”。 2.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乡村”创建成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制定了《富平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对道路、村组、集镇保洁员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印发了《富平县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富政办发﹝2016﹞96号),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申报了《富平县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项目》。秋收期间,严防秋收期间环境卫生反弹,近期,也召开了《冬季农村工作会》对冬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安排再部署,下发了《关于对“卫生乡村”

美丽乡村考察心得体会2篇

美丽乡村考察心得体会2篇 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下,去桐庐县学习考察了美丽乡村建设,实地探访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看精品,使我受益非浅,拓宽了视野。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他们的创新理念,还是对特色乡村文明的挖掘和提升,尤其是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那种责任和激情,都深深的触动了我。 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美丽乡村建设的心得与经验,实地感受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切实了解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不论是自绘、自建、自管的君山村,富有才文化的狄浦村,莲文化的环溪村,还是发展农家乐旅游文化的芦茨村,桃文化的阳山畈村,这些村庄都有它们共同点。 一是因地制宜,挖掘村庄自的古文化内涵,非常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尊重民俗、民风,结合村庄的特色文化脉络,打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农村景观。 二是以美丽乡村为有力抓手,为发展特色经济及文化旅游搭建平台,如阳山畈村桃产业,芦茨村山水旅游带动农家乐的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建管并举,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如环

溪村,他们的理念是以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做法,实行对农户月检查,季通报制度,并开展“大手牵小手”等活动,这些做法都是对居住环境提升的有效手段。 这些精品村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整改、提升,在青山秀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令人流连忘返,让人直观感受到一是发展速度快,农民的收入水平,均是在继续保持高速度的增长,表明发展的潜能巨大;二是城乡无差别,所到之处,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无差别;三是建设水平高,感觉到都是高标准,又风景如画;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五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去桐庐学习考察后所汲取的精髓所在,既有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更深认识,也有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具体总结如下: 一、做好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 对我们乡镇干部而言,要发挥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作好美好乡村建设宣传工作,以村民理事会为推手,扎扎实实做好推动工作,并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真心实意帮助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学习群众的创新精神,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按规划要求改善提升居住环境,做到实实在在做工作,持之以恒抓落实。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考察报告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休闲旅游理论: 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 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 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经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

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 中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经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 经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经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础。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墩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累计已投入资金*万元元,对赵*、*墩、*场、*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其中赵*作为省级美丽乡村进行了申报,并成功迎接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推行了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全社区已配有保洁人员**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40元,基本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新种绿化乔木*万株,进一步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 三是品牌更加响亮。赵*的村容村貌、*墩的雪梨种植等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进一步打响,多次作为考察点迎接了各级领导的考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

总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改善。 (一)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我镇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我社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二)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存在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等现象,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

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我们的新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农村问题开始慢慢成为国家民生的焦点。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现代建设者的奋斗目标。 一、关于中国乡村现状的调研报告 1、人口流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年轻的人逐渐外出拼搏,村子里的青春朝气越来越少,所到之处,尽显暮气暗沉。老幼相守的村子,缺少了希望的气息。留守的老人们,即使对于冷清的村落千般无可奈何但出于对故土的留恋还是不愿意弃村离去。外出的年轻人,大多除了偶尔回家过节外,衣锦还乡,已渐渐不在。 2、农田荒芜 因为劳力限制,村庄里的耕种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水田当旱地种,田地退化,土质板结。偶尔在村前的空地上看到种上茶叶或苗木的,也仅表示这田地还有主人。与其说是种植经济作物,不如说是一种占田的办法。

往后的发展,年轻人也许都不会种地,自然和人争夺土地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人退林进,于环境来言也未必不是好事,可是人们吃什么?中国泱泱大国要如何自给? 3、孤寡老幼 改革开放后,实行责任制初期的一代人,为自己的那个富裕梦想而竭尽全力,最辛苦、最勤劳的一代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留守在故土的这代人。辛劳了一辈子,劳作已经成为了习惯,只要有能力劳动依旧不会贪图享福的老人们,却又一次充当了父辈,惦记着地里的菜又放心不下城里的娃,奔波劳碌,寒来暑往的,依旧没能颐养天年。 精力、生命有限,这一代人开始逐渐逝去。他们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继无人;田地,正被繁茂的树木吞噬;家园,后辈们不再眷顾。甚至有的连坟头都找不到了。 4、想要返乡的第一代外出者 这是一批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正在回家还是继续打工之间徘徊,两边都感觉是鸡肋。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龄在四十到五十五岁之间,这一辈回归乡村,传统的耕作收益甚微,种田缺乏激情;继续留在城市,由于年纪的问题也失去了核心的竞争力;子女们又多数刚步入社会,赡养能力有限。这代人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城市,但是钢精水泥的世界里却将他们慢慢的边缘化。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结局。 5、夹缝中的第二代外出者

美丽乡村筑梦基层调研报告初稿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暑期社会实践 “美丽乡村”筑梦基层调研报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题报告 经贸学院嘉兴“美丽乡村”筑梦基层调研团 2013/8/15 为响应党中央对共筑中国梦的号召,调研团走入基层,深入了解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五年计划,赴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在该县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的关键时期,着重对建设征程中的生态整治现状和“美丽乡村”政策进行调研,让更多人了解最真实、最有实际参考价值的乡村建设筑梦历程,向社会大众展现最为真实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在开展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及土地科学整治方面为基层筑梦“美丽乡村”提供借鉴意义。

目录 一、“美丽乡村”筑梦基层调研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一)介绍数据、资料来源——基层寻访 1、走入农村访农民 2、基层干部筑梦路 (二)美丽乡村调研分类 1、基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基层实施现况 3、农村水利生态系统 4、农村土地整治管理 三、浙江省基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分析 (一)基层地域性实施差异特征分析 (二)乡村建设阶段性发展 (三)基层筑梦人文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四)科学创新促基层发展 四、水利、土管示范工程开展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发展 (一)水利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二)土体整治科学规划示范工程 (三)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点促面 五、基层思想认识及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政策基层思想认识分析 (二)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需求表达分析 六、“美丽乡村”建设之满足农村生态面貌改造提升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农民基本利益是新农村建设最为基本的需求,相关的改造、保障制度建设应该加速 (二)在完善制度基础之上,以灵活自愿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广大农民意愿为先 (三)针对农村地区最为紧迫的经济发展及财政支出问题 (四)需求导向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农村生态面貌改造提升的建设方向

XX美丽乡村调查报告

XX美丽乡村调查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5月底,市委农工委组织部分基层干部赴苏州市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题学习调研。现将苏州市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期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启发思路、推陈出新之作用。 XX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全面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村庄建设水平,更好地彰显农村特色、培育致富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于XX年7月全面部署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美丽村庄。当前,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稳步、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推进有序。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点面兼顾,层次清楚。主要分为美丽村庄示范点创建、星级康居乡村提升和生活污水治理三个层面。XX年,以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全市选择了71个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试点。20XX年,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三年内力争创建100个有产业特色的美丽村庄示范点,提升1000个基础设施配套的星级康

居乡村。XX年,为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不高的问题,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意见》,以每年不少于1000个村庄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XX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规划科学,分类指导。苏州市在村庄布点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方面从尊重村庄既有现状,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出发,将上一轮1268个保留村目标扩展为5000个左右。一方面坚持按不同村庄类型和资源禀赋进行分类指导。划定的一般村,必须按三整治、一保障标准搞好村庄整治,不搞重复建设;划定的重点村,必须按六整治、六提升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康居乡村划定的特色村,探索挖掘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完善旅游设施,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点。尤其是重点村和特色村,必须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规划和三星级康居乡村整治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公厕、绿化、停车场、小游园、社区服务分中心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苏州市积极探索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建立财政

关于xx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xx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重返巩固五强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一、基本情况 从XXX年开始,我区按照协调发展家园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四美”要求,以提升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保障,紧紧依托环保、农业、林水、交通、财政等相关区级部门的项目资金,发挥教育、民政、卫生、人社、文化、文明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围绕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整治改变农村面貌、绿化亮化提升农村品位、完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升级版。XX年,XX村获全市十大美丽乡村提名村;XX年,XX村获全市十大美丽乡村称号,XX村、高家被评为XX年美丽乡村。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配合、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强调村庄硬化、美化、亮化,但是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则重视不够。 二、投入资金有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镇、村经济实力较弱,农民群众自投较少,财政资金有限,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三、农村人气集聚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空心村”逐渐增多,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能充分凸显。以高家镇明泉村为例,户籍人口XX人,村内常住人口不到XX人,并以老年人居多,农村人气集聚不足。 四、建设特色不突出。美丽乡村的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但是在挖掘农村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和产业特色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 五、经济基础薄弱。我区后山村特别是XX乡的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有

美丽乡村案例解析报告

光砸钱造不了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开发失败案例反思!看“空心村” 如何锐变成高富帅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很多只重政绩不重运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实现转型,体质升级,实现旅游乡村、产业乡村,带动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其背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成功案例一 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 莫干山民宿如何做到年营收3.5亿元?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拥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报告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西湖区人大常委会日期:2013-12-02 为配合西湖区人大常委会视察工作,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兴根带领部分农工委委员,先后赴区农业局、区风景旅游局、转塘街道、双浦镇等9个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根据省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在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强统筹、强特色、强推进”的要求,抓规划、排项目、定资金、明措施,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自2011年正式启动以来,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以下几方面工作值得充分肯定:(一)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编制了《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2015年)》,确立了“最美西湖·风情乡村”战略定位,提出了三墩平原湿地水乡、转塘龙坞和双浦湖埠山地茶乡、双浦东南部沿江渔乡等三大片区的村庄肌理规划理念,明确了转塘、双浦、三墩、留下所辖35个创建村社的相应整治模式和初步目标,以及环境改善、产业提升、特色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为重点的实施内容。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方案”,根据各村实际,因村制宜制定每个村的整治规划方案,切实增强整治方案的可操作性。三是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目录指南,提出了13个大项、46个分项、157个子项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分级配置的内容和标准,在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进行规范化定义,为乡村整治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后续单村整治规划的编制和项目设计提供了指导。 (二)落实保障,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按照全方位全覆盖高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要求,出台了《关于推进西湖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西湖区分类推进村庄整治争创美丽示范乡村工程实施方案》这两个“龙头”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整治目标和原则、模式和标准、申报程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二是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制定了《西湖区创建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西湖区创建美丽乡村整治类项目以奖代补管理办法》,2011年-2015年区(含之江)财政将共计安排3亿元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整治、功能提升、生态保护、产业扶持、文明创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大力整合支农项目,将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于创建村,积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三是配套出台了《西湖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西湖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验收实施办法》、《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导组(现场办)及分组方案》等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三)注重结合,强化统筹推进。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与“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休闲旅游示范区、文创产业示范区打造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统筹推进。一是狠抓项目推进。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协调,扎实推进整治项目建设,两年来,西湖区72个美丽乡村建设计划项目中,已完工37个,正在建设7个。二是加快产业升级。结合无公害茶叶精品园区、渔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休闲观光设施农业园建设,带动东江嘴村、灵山村、华联村等创建村的特色产业培育。发挥中国美院得天独厚的文创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外桐坞村文创产

美丽乡村 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

village 美丽乡村建设 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Br ? 内涵特征: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 美”等四大基本表征。其中,“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创建目标:根据农业部2013年5月下发《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 目标体系分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总体目标: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 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分类目标: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 目标,并将原则性要求与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 Village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模式 Br Village

Br 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2014 Village 十大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产业发展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 社会综治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模式 渔业开发型模式 草原牧场型模式 环境整治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模式 高效农业型模式

Br 产业发展型模式 1 概述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典型案例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Village 特点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考察报告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休闲旅游理论: 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 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 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 我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通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 通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通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2、绿化景观 将村庄重要节点和沿路闲置地块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建设,使村庄的流动空间处处成为精致的景点。尤其注重村庄的绿化建设,对原有大树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中心形成开敞绿地。景观建设中注重使用本地材料。 3、房屋整治 对破旧房屋进行了修缮治理,并不是全部拆除。对有历史回忆的老建筑进行了保留和重新利用。在修缮中对山墙、屋顶等有地方特色的符号进行强化。完整保留了村庄的肌理和形态,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味道,与“土”零距离。 (三)随处可寻的旧居故土乡愁 保留和恢复了可以串起童年老家记忆的生活场景和故居。如遍布村庄的蓄水池,在恢复洁净后可以洗菜洗衣,还有老树,旧居等。所有能勾起故乡情的元素都得以保留,突出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态。 (四)善良淳朴的乡土人情风俗 美丽乡村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保留了文化传统和乡风民俗。乡村休闲游格外吸引都市人的“秘密”,在于它能通过“对乡村既有文化的深度开发”,把简单的采摘、吃农家饭,升级为一种与时尚元素融合的个性休闲味道。大都市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让人心灵疲惫,而以乡村风土人情打造的慢城,让都市人有一个一到这里,就能自然慢下来的去处。 (五)完善健全的长效管理体制 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老百姓的新生活习惯,基础设施的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要持续发展下去,除了把把美丽经济变为富民强村的载体,转化为生产力外,必要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让村民的主动参与,主动维护。以村为主体,制定村民公约,派驻规

xx美丽乡村设计说明书

目录 现状概况 (2) 区位分析 (3) 案例借鉴 (4) 项目定位 (4) 规划理念 (4) 规划目标 (5) 规划说明 (5) 新型农村规划策略和思路 (7) 产业规划 (8) 产业发展 (8) 广场规划 (9) 绿地规划 (9) 水系规划 (9) 精神文化生活发展规划 (9)

现状概况 (一)行政概况。 光明村位于宿州市南15公里,206国道从西侧纵穿而过,村内现有两条总长5.4公里水泥路横贯东西;两条砂石路,一条水泥路沟通南北,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全村10个自然村,941户,4643口人,耕地面积9460亩,人均耕地2.04亩。村党总支下辖光明、黄沟、雪鸽面粉三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109名党员。 (二)自然环境状况。 光明村位于东经117°01′40.2″,北纬33°29′21.6″,全村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4℃,无霜期为210天左右,年降雨量890毫米,日照时数2400小时以上,≥0℃的有效积温5300℃以上,太阳总辐射129千卡/cm2,适宜一年两熟制栽培。目前复种指数已达190%以上。土质属砂礓黑土类型。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占90%以上,剩余部分为大棚蔬菜。 全村现有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1家,存栏万只蛋鸡的养鸡户1家,存栏3000对种鸽的养殖户1家。 (三)自然庄状况。 由于前些年村庄规划做得不够,管理不严造成私乱搭建现象较为普遍,从村内无序向村外扩展,造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土地浪费严重。光明村现有十个自然庄占地就达1318.4亩,具体情况如下表: 光明村自然庄现状统计表 2008年光明村就已经被区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步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截止到2010年底规划新区内已建成居民住宅楼750余套,460户村民喜迁新居。近300套居民住宅楼正在建设中。按照规划,前徐、小徐两庄进行老庄改造,现已建成100余套居民住宅楼。投资120万元的“邱寨希望小学”及投资12余万元的“光明卫生室”已交付使用。光明新区已完成小任庄至206国道宽3.5米的水泥路铺设工程;前徐庄至206国道宽7米的水泥路及邱寨庄至新区的水泥路铺设工程,并在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能路灯144盏。新区内3000米的下水道及4000米的绿化带工程已经完成,安全水工程已经启动实施;宿州-光明的客运专线已与客运公司签订协议,近期将开工建设。 (五)存在问题。

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

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 选题范围、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报告具体要求 一、选题范围 本次案例分析大赛基于问题导向,各参赛团队要求围绕联合国发布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的落实方案进行选题,所选案例要与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一定联系或者能够反映其中一个问题。 (一)消除贫困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二)消除饥饿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三)良好健康与福祉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四)优质教育 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五)性别平等 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 (六)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 人人享有清洁饮水及用水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廉价和清洁能源 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八)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确保人人有体面工作。 (九)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建设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 (十)缩小差距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十一)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 (十二)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 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十三)气候行动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十四)水下生物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五)陆地生物 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森林管理、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十六)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 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平和包容社会、为所有人提供诉诸司法的机会,在各层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十七)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选题示例(请勿选择示例做参赛题目):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农民工讨薪问题研究——以浙江省玉环县“清薪办”为例、豫中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前景---以太康县城关镇为例、云南省南涧县“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研究。选题报告应限制在 1500 字以内,应包括阐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案例摘要、调研计划等内容。 二、实地调研 各个参赛团队可以利用暑假期间或平时节假日对所选主题进行调研,同时鼓励各参赛团队主动联系相关领域的校内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具体指导相关选题的确定、调研方法的选择、实地调研的过程及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 各个参赛团队应做出周密计划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地收集相关问题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例相关事件的背景与发生经过,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深入剖析事件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分析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由案例正文与分析报告两部分组成,全文应在 10000 字以内: 1、案例正文,要求反映真实事件,突出研究问题,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真实性,即选取案例当中的事件、人物、时间等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

(完整版)国内6大“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国内6大“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后,财政部又连续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通知》和《意见》,确定今年在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建设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本文为江苏,上海,安徽,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的田园综合体样板间建设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农业产业区 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为综合体发展和运行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动力的核心区域

生活居住区 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农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域 文化景观区 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主题 休闲聚集区 满足客源各种需求的综合产品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休闲体验乐趣 综合服务区 城镇化支撑功能,为综合体各项功能和组织运行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功能区域

江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国内落地实践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 2012年,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大力支持下,内地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落地实践。田园东方综合体分三部分,农业、文旅和居住,以及内在的复合业态。 农业商业化 田园东方的农业是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辅助,把农业进行商业化,定位是企业化服务型的农业平台。阳山本身有优质的水蜜桃资源,而该项目通过公司化、规范化、科技化的运作,使得形成

的产业园能作为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 自然多样的文旅产业 文旅是以生态自然型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的组合,以此作为产业的根本。比如主题乐园、不同的度假产品和度假村、精品酒店、民宿集群和营地等。 创新社区居住方式 田园社区属于居住的一部分,服务于原住民和新移民,以及旅居的客群,最终形成新的社区和新的小镇。社区分两类,一是结合宅改、土改的政策和试点,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进行开发。另外,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为基础的开发,这两种社区混合进行。 决策点评 田园东方项目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问卷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问卷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1、男 2、女 2、您的年龄:1、18—25 2、26—35 3、36—45 4、46—55 5、56—65 6、65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1、大学专科或以上 2、中专 3、高中 4、初中 5、小学及以下 4、请问您的个人年收入: 1、2000元及以下 2、2001—3000元 3、3001—4000元 4、4001—5000元 5、5001—6000元 6、6000元以上 7、其他(请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对我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与举措有了解吗? 1、非常了解 2、有些了解 3、不了解 二、居住环境情况 1、您家住的房子:1、一层院子 2、2层楼房 3、其他________ 2、您家住宅外的路面为:1、水泥路或柏油路 2、泥土路 3、其他________ 3、您家用哪种炊事用能源(多选):1、煤球锅炉 2、电磁炉 3、天然气 4、太阳能、沼气新型能源 4、您家用的厕所属于:1、旱厕或简易厕所 2、水冲式 5、您们村有没有建公共生活垃圾处理:1、建立公共垃圾堆放池、垃圾收集桶 2、没有建立 6、您对本村的管理: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不满意 7、您对本村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是否满意: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不满意 三、您的意见 1、您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1、发展新型产业 2、提高村民素质 3、优化居住环境 4、增加资金投入 5、其他(您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2、您认为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1、政策的制定 2、资金的保证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20xx年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xx 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

“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 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 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 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 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 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 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 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 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 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 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 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

美丽乡村我先行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美丽乡村我先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主题: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及改善方案设计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联系电话:

《美丽乡村我先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年级:五年级 活动背景:农村环境近几年来到处垃圾成堆,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如何从我做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学情分析:学生在确定主题时已具备的能力,通过本次活动课的指导,需要提升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我们如何从我做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活动准备:1、教师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2)教师用的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粘贴好)。(3)地球图片、文字、双面胶带、钢笔。(4)学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传稿。 2、学生活动准备: (1)了解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2)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垃圾分类的类型要求:突出教师的方法指导,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习方法的综合性。活动环节设计合理、真实、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过程:(总体论述)第一阶段:活动主题确定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发展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研讨阶段。 第四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具体案例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1周>): 活动目的: (1)了解青年镇沟渠村垃圾处理情况。 (2)通过实践收集数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从小学会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的好习惯。 1、学生主要活动: (1)向家长了解我们日产生的垃圾有多少?怎样处理的? (2)走上街头采访清洁工人,向他们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 (3)带领学生向镇环卫站联系,向他们了解准确的数据。 (4)制定活动方案:(课堂活动) 2、教师指导重点: (1)制定方案时,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小组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 (2)每小组一人负责记录方案。 (3)交流方案时,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做小组汇报发言。 (二)第二阶段(发展阶段<第2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