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及实现方式

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及实现方式

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及实现方式
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及实现方式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实现方式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虽阻碍重重,但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其根本原因是对高等教育市场化认识不够,没有切实的理论、政策来指引市场化的进行、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等问题造成的。本文试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实现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逐渐加速进行,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即是所谓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本文试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作一些探讨。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重整高等教育》报告,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定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竟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就笔者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合理整合和利用社会有限教育资源的一种市场运作方式,一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的市场运作方式。

具体说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应具有以下几层内涵: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 1、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 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2、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地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性、进一步探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取最佳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育科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教育性 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它是根据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科研必须 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穿于教育科研的全过 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科研从本性上说,是按着教育科研方法的规定进行的,而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理论的科学探索。第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教育科研的本质在于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运用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获 得科学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 3、探索性 教育科研是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其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经验。原有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此,教师搞教育科研最好是选择那些自己非常熟悉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第二,教育科研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修改。搞教育科研都要制定研究计划,但这种计划是凭着过去的经验制定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坚持主观计划服从于客观实 际的原则,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补充与修改。 4、创新性 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复述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要进入前人没有进入或者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育科研的创新性主要体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1.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认为是一种概念,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通常认为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内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的理念。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生产力迅速的发展,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全球社会向一个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伴随着15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出现,然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才真正地趋于成熟,并逐渐以成熟的态势和逼人的速度显著地在宏观上改变着世界格局。 实际上,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而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它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自身的优势力量去跨越地理上的障碍,其中包括独立的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与一体化过程的增强。同时,这些超越了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国家又必须共同面对和克服在全球化过程中涌现的全球性问题,这就又使得全球化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球化也属于一种认知工具,是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观察

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新视角、新背景与新框架。 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提供服务、资本流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要前提与物质基础,为其他领域全球化的展开开辟了道路。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指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或者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使之符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生活需求。例如,A公司生产一款口杯,在设计款式的同时,设计师把所有有需求的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融合到一起进行设计,把所有地区中的个性剔除,留其共性,从而生产出受不同地区喜爱的口杯。这就体现出了一种国际化生产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加速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地使世界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也更加紧密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不可避免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知识对经济的作用也日渐加强,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强化,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日益扩大的当今世界,知识在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融合、知识流动也促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 作者:转载添 加时间: 2009-11-26 访 问量:122 经济全球化步 伐的加快,知识经 济的蓬勃发展,特 别是信息高速公路 的建设,高等教育 被WTO纳人服务贸 易总协定GATS,跨 国办学和大规模留 学潮以及国际间高 等教育的合作与交 流日益扩大,这一 切使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趋势不可阻 挡。研究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内涵和它 对发展中国家的双 重影响,因势利导 地制订符合本国高 等教育水平的正确 策略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丰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所 属的国际大学联合 会(IAU)对高等教 育国际化给予了以 下定义:“高等教 育国际化是把跨国 界和跨文化的观点 和氛围与大学的教 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等主要功能相结 合的过程,这是一 个包罗万象的变化 过程,既有学校内

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探索新时代的临川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让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临川教育人的责任和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质特色校的发展之路。 十二小开放日五所北师大项目基地校。一小、二小、七小、十一小、十二小。在北师大项目组北京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三年教育实践,已探索出各自特色化的办学新路,文化兴校办学理念对五个基地校的校长来说可以说已入脑入心田。 今天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1)感谢北师大教育专家组。您们为五所基地学校量身打造了一条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小的幸福教育、二小的生命教育、七小的责任教育、十一小的扬长教育、十二小的和美教育各有千秋,独具风采。(2)感谢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在三年教育实践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汗水。(3)感谢亲爱的同学们在参加项目中的热情与配合。 二是祝贺。(1)祝贺北师大-临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高峰论坛临川十二小分论坛开放日活动圆满成功。(2)祝贺各位校长、老师收获成长与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

发展更上一层楼。(3)祝贺亲爱的同学们成长与进步。 三是希望。(1)办特色学校,走文化兴校之路,永远在路上。北师大项目虽然结束了,但各校走特色办学文化兴校之路不能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2)要充分发挥五所基地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助力发展优质特色学校。(3)继续与北师大项目专家保持联系,增进情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内容仅供参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王彬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广大师生这个机会,让我们能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我的建议就是希望《规划纲要》能够更加注重我省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 之所以建议要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内涵建设能够推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帮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升格”就一直是许多高校为之努力的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之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互相攀比,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千篇一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高校减少盲目的扩张行为,转而

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 第二,内涵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省内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择校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我省高校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我省先进的高校文化与特色; 第三,内涵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出各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内涵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教育思想新、道德面貌好、主体精神强等校园文化内功的积淀,这就意味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 对于如何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和措施: 首先,就是在《纲要》中引导各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项目、策略、措施等都是各高校首先要明确的,绝不能不从实际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与全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论证,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愿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同时《纲要》还要从省内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高

营商环境的世界标准与国际化内涵

营商环境的世界银行标准与国际化内涵 作者: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启东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 当前,沈阳着眼于建设引领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和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区域一体化战略、城市空间优化战略、产业多元化战略和人的现代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要求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沈阳创新改革和率先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 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准 世界银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整理和归纳,建立了一整套衡量各国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目前将10个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分别是“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供应、注册财产、获得信贷、投资者保护、缴纳税款、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和办理破产”。当然其评价领域也动态调整,近一两年又增加诸如“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标等。该体系是世界上较为完善也被广泛认可的一套衡量标准。研究世

界银行的通行标准,对于沈阳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是“开办企业”指标。反映开办企业的难度,主要测评企业从注册到正式运营所需完成的步骤,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包含“程序”(企业登记所需办理的程序总数)、“时间”(企业登记所需的总天数)、“成本”(成本占该经济体人均收入的百分比)、“实缴资本下限”(企业主在企业登记之前必须存入银行或经公证的数额)4个维度。 二是“申请建筑许可”指标。反映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的难度,主要测评企业建设所需完成的步骤、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包括申请规定的许可证和批文,办理规定的公示和查验,以及接通水电通讯设施的整个过程。包含“程序”(新建厂房所需的程序总数)、“时间”(新建厂房所需的总天数)、“成本”(占该经济体人均收入的百分比)3个维度。 三是“获得电力供应”指标。反映企业获得电力供应的难易程度,主要测评一个企业获得永久性电力连接的所有手续,包括向电力企业提出申请并签订合同、从其他机构办理一切必要的检查和审批手续,以及外部的和最终的连接作业。包含“程序”(获得电力所需的程序总数)、“时间”(获得电力所需的总天数)、“成本”(占该经济体人均收入的百分比)3个维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摘要:经济国际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认识和把握经济国际化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分析经济国际化就必须从经济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入手阐明经济国际化的含义并与经济全球化做对比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明确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关键词:经济国际化;内涵;经济全球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并将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趋势之一。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经济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经济国际化的内涵;一、经济国际化的内涵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活动和社会分工跨国化。经济国际化本质上是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它与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上来把握经济国际化的内涵。 (一)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从历史上看经济国际化作为一种进程实际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以后原来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由此

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经济活动具有了分工和资源配置国际化的意义真正开启了经济国际化实质性的历史进程。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是一种通过商品生产掠取剩余价值并顽强积累的生产方式价值必须以现金体现商品必须销售否则积累就会停滞危机就会接踵而至。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和从外部攫取更大利润的可能性必然驱使它建立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体系。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国际化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主义大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国际化。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体系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世界经济的20年黄金时代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战后国际分工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改称“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r)三大国际组织的成立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相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基础上形成的固定汇率制和1973年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区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隐含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取向。定位在“基础学科”,要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追求理论化和学术性;定位在“应用学科”,则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学科发展上讲,基础与应用是可以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相互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影响与分布。1985年莱维提出“全球化”概念来形容这一变化,尽管“全球化”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面对这一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势在必行,然而面对中国的现状,我们有应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必须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要从思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入,创造条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争取和扩大话语权。要根据国情,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要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国际研究与行政组织中去,发挥推动、协调和组织的作用。同时,在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保护、引进与输出以及短期应对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不可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尽快制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规划。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各国文化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应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应当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全一致”。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一种各国文化教育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二、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必须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世界他国文化、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首先,课程结构要国际化。要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具有国际化内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辨析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申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一文中,根据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举出的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即创制的定义,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有关概念或术语下的定义,它对下定义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只要求该定义在作者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该种规定的意义;(2)描述性定义:即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这类定义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和知识、语言水平;(3)纲领性定义:即旨在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怎样的定义。[1]将目前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进行了分类: 表1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定义列举表 定义性陈述的类别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主体(法人)遵循 开放、平等、交流、共享等原则,遵守国际公约,凭借市场经济的制度激励,寻 求教育理念的共同性,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挥办学主体的创造性,在全球 范围内,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过程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无 障碍沟通、平等合作与和平共享,实行高等教育结果的尊重和互认,其结果是促 进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服务总量的增加、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进,进而改善 人类的福祉,共享人类创造的美好文明成果。[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 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3]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4] 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本质上讲,是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5]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变得较少具有国家导向$更多具有国际导向的整个 过程。[6]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旨在使高等教育对与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相关的 需求与挑战更具回应性的任何系统的努力。[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注意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 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加强外语教学,大量增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专业 和系科,注意培养从事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进行广泛的人 员国际交流;三是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教育向世界开放,接受外国的学者和 留学生,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教育系统在目标上努力培养具有世界 知识、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实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如开设有 关外国文化的课程,以及普通课程中的国际视角,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的机会 等。[9]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规定性定义 纲 领 性 定 义 描述性定义

国际化企业网络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

国际化企业网络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出现了一股中小企业快速国际化的现象,这对于传统的国际化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这一时期,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由“企业-环境”视角转变为“企业-网络”视角,而企业的网络能力对于企业国际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定义了我国国际化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重点分析了我国国际化企业网络能力的组成结构,以期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际化;网络能力;内涵;结构 国际化企业是相对于国内经营企业而言的一种企业定位,它是指企业积极地进行国际化经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企业国际化,亦即企业进行上述活动的进程。企业国际化的代表理论是由北欧学者,如Johanson等人首先提出来的,较有代表性的有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Uppsala model(简称U-M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企业国际化经历以下阶段:直接出口——通过代理商出口——设立销售分支——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出现了一股中小企业快速国际化的现象,这对于传统的国际化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们在企业创立伊始,就通过不同的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快速、有计划的国际化。因此,企业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国际化理论。于是,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由原来的“企业—环境”视角转变为“企业—网络”视角,而企业的网络能力对于企业国际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国际化企业网络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问题,对于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企业网络能力的内涵 国际化企业的网络能力具有一般企业网络能力的基本特征。所谓网络能力,是指企业开发并利用组织内外部关系的能力,亦即企业基于内部组织结构,通过识别外部网络价值和机会,塑造网络结构,开发、维持与利用各个层次的网络关系,以便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稀缺资源以及引导网络变化的能力。企业网络能力,首先得益于其知识性。专业知识,比如技术、财务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企业进行网络管理;社会知识则有利于企业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在沟通技巧方面具有合作性和自律性。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越多,越有利于将自身嵌入到网络关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周成海 zhouchenghai@https://www.sodocs.net/doc/3f11385974.html, 引言 一、校长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 二、校长不应忽略教育理论学习的价值 拒斥抽象理论,会减少心智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空间,导致“心智简单性”,把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使教育实践诉诸经验、直觉和浅层次思考。 第一节有关教育内涵的若干命题 一、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让它们快些孵化,而让它们在更加自然的状态下慢慢地发展”。 ◆卢梭指出:“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张文质、肖川等学者倡导“教育是慢的艺术”,创办《慢教育》杂志,认为教育需要“等待”,知识的获得通常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使我感到可怕。”原因是他在参观中发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背着小手,比看谁坐得稳;二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孩子们学习小学二年级才该学的数学内容。 ◆“早熟者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们不过是撒在地表面而早萌芽的种子,未到收获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的种子,就他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就随之减退。” 讨论问题一: 教育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多年来,我国“减负”呼声高涨,而学生课业之重又令人心痛。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标准三十年前强于日本,而今近视率、身高、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等各项指标均落后于日本。虽然我们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轻松做出美国初中生才会的数学题,虽然我们拿到了很多奥赛金牌,然而“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管理者,请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负担不太重的情况下还能学得很好?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摧残”? 二、斯宾塞、凯兴斯坦纳:“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一种职业训练。” ◆斯宾塞批评以往的教育只具有“装饰功能”,是空疏无用的,他强调教育的实用功能,要求通过教育来训练人谋生的技能,将教育与技能、教育与就业、教育与财富紧密联系起来。 ◆在当代,谋生技能越来越专门化,“生存恐慌”日渐加剧,从“平民”的视角考虑,追求生存权,免于贫困的恐惧使人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理解教育,在接受教育时权衡收益,有其必然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种民众心态的写照。 ◆仅仅关注实用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教育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普通知识(不是专业知识)赋予心灵以理智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据以思维、想象的概念仓库,一个缺乏普通知识训练的人,他的想象力必然贫乏,他的思考必然单维而肤浅,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意义缺乏更深的解释力。有用技能的用途早已被规定;而无用的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发 展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 何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体制建设。 1、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园

一卡通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软、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各种电子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网络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这是在已有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建设,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本在这个层次。 3、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和硬件的购置上,相应的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具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操作本领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那么管理体制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2]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较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出口带宽、多媒体教学的种类与科目均大幅增加,应用管理系统的水平和使用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逐步转变。起初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购置和使用各种数字化软硬件资源,如今已经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