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种质量管理方法

四种质量管理方法

四种质量管理方法
四种质量管理方法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1 3.3.10 质量管理

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 αt=MV 中,MV 表示成果,如果要增加成果,要么增加广义质量M ,要么增加广义速度V 。增加广义速度是生产方法的核心目标,代表包括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大野耐一的精益生产和高德拉特的TOC 管理。上一节已经做了分析。 增加广义质量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目标,主要代表人物和方法包括爱德华兹?戴明,约瑟夫?朱兰,菲利浦?克劳士比和摩托罗拉及GE 的六西格玛。此节将对质量管理做简要概述。

3.3.10.1 爱德华兹·戴明——14要点

戴明(W .Edwards .Deming )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1950年,戴明对日本工业振兴提出了“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许多质量管理专家认为,戴明的理论帮助日本从一个衰退的工业国转变成了

世界经济强国。

戴明十四点:

1、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能够向人们提供工作机会。

2、接受新的理念。在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直面挑战,领导变革。

3、不要将质量依赖于检验。

4、不要只是根据价格来做生意,要着眼于总成本最低。要立足于长期的忠诚与信任,最终做到一个物品只跟一个供应商打交道。

5

、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来实现质量和生产率的改进和成本

的降低。

6、做好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培训,人们常常因为不懂得如何工作而不能把工作做好。

7、进行领导。领导意味着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好,而非指手画脚或惩罚威吓。

8、消除恐惧以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的工作。许多雇员害怕提问或拿主意,即使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不明白对或错时。“最愚蠢的提问也胜于不提问”。

9、拆除部门间的壁垒。不同部门的成员应当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工作,以发现和解决产品和服务在生产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质量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系统,一般员工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11、取消定额或指标。定额关心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人们为了追求定额或目标,可能会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组织的利益在内。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人们渴望把工作做好,但不得法的管理者、不适当的设备、有缺陷的材料等会对人们造成阻碍。这些因素必须加以消除。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不断发展自己,以使自己能适应未来的要求。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运转的。PDCA 循环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

渊博知识体系

渊博知识体系有四大部分组成,彼此相互关联:

1、对于系统的体认;

2、有关变异的知识;

3、知识的理论;

4、心理学。

要了解渊博知识体系知识,并不需要对于上述任何一部分或全部相当精通。适用于产业界、教育界以及政府的十四要点,就是这种外来知识的自然应用,可以将西方现行的管理风格,转型为对整个系统最为有利的做法。渊博知识体系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宜单独分开,因为它们彼此相关。

3.3.10.2 约瑟夫·莫西·朱兰——质量三部曲

约瑟夫·M·朱兰(Joseph M. Juran,1904—2008)博

士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他的“质量计

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被称为“朱兰三部曲”。

朱兰的《质量策划》(Planning for Quality) 一书中可

能是对他的思想和整个公司质量策划的构成方法明确的向

导。朱兰的质量策划是公司内部实现质量管理方法三步曲

中的第一步。除此还有质量控制,它评估质量绩效用已经

制定的目标比较绩效,并弥合实际绩效和设定目标之间的差距。朱兰将第三步质量改进作为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建立形成质量改进循环的必要组

织基础设施。他建议使用团队合作和逐个项目运作的方式来努力保持持续改进和突破改进两种形式。他对实行组织内部质量策划的主要观点包括:识别客户和客户需求;制定最佳质量目标;建立质量衡量方式;设计策划在运作条件下满足质量目标的过程;持续增加市场份额;优化价格,降低公司或工厂中的错误率。

至理名言:质量是一种实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3.3.10.3 菲利浦·克劳士比——零缺陷之父

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

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誉为当代“伟大的管理

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终身致

力于“质量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全球质量活动

由生产制造业扩大到工商企业领域。

克劳士比管理哲学基本原则:

一个核心: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二个基本点:有用的和可信赖的。

三个需要:任何组织都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的需要和供应商的需要。

四个基本原则:质量就是符合要求;预防的系统产生质量;质量的工作准则是零缺陷;必须用质量代价(金钱)来衡量质量表现。

3.3.10.4 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6σ)概念于1986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提出,旨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提升品质。6σ管理是通过减少波动、不断创新、质量缺陷达到或逼近百万分之三点四的质量水平,以实现顾客满意和最大收益的系统科学。

六西格玛(Six Sigma)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继而与GE的全球化、服务化、电子商务等战略齐头并进,成为全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

重要的战略举措。六西格玛逐步发展成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追求持续进步的一种管理哲学。

六西格玛管理含义

一般来讲,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是一种质量尺度和追求的目标。

2)是一套科学的工具和管理方法,运用DMAIC(改善)或DFSS(设计)的过程进行流程的设计和改善。

3)是一种经营管理策略。6 Sigma管理是在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和周期的过程革新方法,它是通过提高组织核心过程的运行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管理方式,也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获得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策略。

实施步骤

定义——辨认需改进的产品或过程.确定项目所需的资源.

测量——定义缺陷,收集此产品或过程的表现作底线,建立改进目标.

分析——分析在测量阶段所收集的数据,以确定一组按重要程度排列的影响质量的变量。

改进——优化解决方案,并确认该方案能够满足或超过项目质量改进目标。

控制——确保过程改进一旦完成能继续保持下去,而不会返回到先前的状态。

质量管理的旧七种工具是什么

质量管理的旧七种工具是 什么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质量管理的旧七种工具是:1、分层法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整理质量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把所收集起来的数据按不同的目的加以分类,将性质相同、生产条件相同的数据归为一组,使之系统化,便于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具体因素。2、排列图排列图也叫巴雷特图、主次因素分析图和ABC法。它是用来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长方形和一条折线组成。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如件数、金额、时间等);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频率;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按频数大小自左至右排列;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因素频数的大小;折线由表示各因素的累计频率的点连接而成。3、因果图因果图是整理和分析影响产品(工程、工作)质量的各因素(原因)之间的关系,即表示质量特性与原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工作图。它又称因果分析图、树枝图或鱼刺图。4、直方图直方图又称质量分布图和质量散布图。它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分成若干间隔相等的组,以组距为底边,以落入各组的频数为高所构成的矩形图。直方图是用来整理质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用以判断和预测生产过程中质量好坏的一种常用工具。5、管理图管理图,又称控制图。它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带有管理界限的图。它有分析用管理图和控制用管理图两类。前者专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且用来分析产生异常波的原因;后者专用于控制工序的质量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工艺过程的失调现象。6、散布图散布图,又称相关图。它是在处理计量数据时,分析、判断、研究两个相对应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明确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7、调查表调查表,又称检查表、统计分析表,它是为分层收集数据而设计的图表,用来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的原因分析。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设计多种多样的调查表。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公司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过《ISO 9001:2015(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13485:2016(YY/T 0287-2017)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这个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 9001:2015(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13485:2016(YY/T 0287-2017)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这两个标准有关的内容(培训),在方法上我觉得可以采取像今天这样——讲解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第三层次为执行层,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个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在生产、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公司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团队可能是必要的,根据一些大公司的做法,这个团队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总经理)为组长,管理者代表为副组长的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 3.按职能部门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一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一 【本讲重点】 排列图 因果分析法 对策表方法 分层法 相关图法 排列图法 什么是排列图 排列图又叫巴雷特图,或主次分析图,它首先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Pareto)用于经济分析,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将它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之中,成为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之一。 排列图中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个柱状图和一条自左向右逐步上升的折线。左边的纵坐标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为频率或称累积占有率。一般说来,横坐标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问题或项目,纵坐标表示影响程度,折线为累计曲线。 排列图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建立在ABC分析法基础之上的,它将现场中作为问题的废品、缺陷、毛病、事故等,按其现象或者原因进行分类,选取数据,根据废品数量和损失金额多少排列顺序,然后用柱形图表示其大小。因此,排列图法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我们找到影响生产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可以将积累出现的频率百分比累加达到70%的因素成为A类因素,它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排列图能够从任何众多的项目中找出最重要的问题,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大小顺序,能了解该项目在全

体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效果、调查产生缺陷及故障的原因。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排列图的绘制,并将其应用到质量过程中去。 一般说来,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图7-1所示,即:确定调查事项,收集数据,按内容或原因对数据分类,然后进行合计、整理数据,计算累积数,计算累积占有率,作出柱形图,画出累积曲线,填写有关事项。 图7-1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排列图的应用实例 某化工机械厂为从事尿素合成的公司生产尿素合成塔,尿素合成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上面共有成千上万个焊缝和焊点。由于该厂所生产的十五台尿素合成塔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焊缝缺陷,由此对返修所需工时的数据统计如表7-1所示。 表7-1 焊缝缺陷返修工时统计表 序号项目返修工时fi 频率 pi/% 累计频率 fi/% 类别 1焊缝气孔14860.460.4A 2夹渣5120.881.2A 3焊缝成型差208.289.4B 4焊道凹陷15 6.195.5B 5其他11 4.5100C 合计245100 缝成型差、焊道凹陷及其他缺陷,前三个要素累加起来达到了89.4%。根据这些统计数据绘制出如图7-2所示的排列图:横坐标是所列举问题的分类,纵坐标是各类缺陷百分率的频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得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得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得编制、质量体系得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与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得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就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与完善得过程,就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得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与统一认识得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得发展与本单位得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得迫切性与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得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得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得关键地位与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就是管理、技术与生产部门得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得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得人员就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得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要使她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得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得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得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得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得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得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得所有部门与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得工作班子可能就是需要得,根据一些单位得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得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得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与目标;

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及方法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掌握因果图和排列图的使用法; ●掌握关联图的特点、分类和绘制法; ●熟悉系统图的应用围和绘制法; ●了解PDPC发的特点、份额里和应用围; 质量管理的常用工具与手法 一、因果图和排列图 1.因果图 因果图又名“鱼刺图”,由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川兴发明。因果图是用来思考和显示已知结果及潜在原因之间关系的图,通过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表达,便于解决问题。 因果图的程序 一般而言,因果图的程序主要有五个: 第一,简明扼要地规定结果。 第二,规定可能原因的主要类别。 第三,在右边框理画出结果,在左边画出主要类别,作为结果框的输入。 第四,寻找所有下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主枝上,然后继续寻找。 第五,从最高层次原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的、看起来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原因,并对它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因果图的应用 图1所示的是因果分析图。

图1 因果分析案例图 从图1可见,首先要画一个粗箭头,把问题放到右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出。如电灯不亮,需要从灯泡问题、电源问题、电线问题、开关问题等面进行分析。然后再逐一细查原因,步步深化。灯泡原因分析完后,再用同样的办法从电源上、电线上、开关上分析原因。这种分析的思路就是因果图的思路。 2.排列图 排列图又名排队图,是为了对最主要到最次要的项目进行排列而作出的简单图示。 排列图的作用 一般而言,排列图主要有三个用途: 第一,按重要性顺序显示出每个项目对整个问题的作用。 第二,提出识别改进的机会。 第三,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功。 排列图的应用 【案例】 快速热水器的排列图 2000年,某热水器厂商开发出了一种快速热水器产品,这种热水器打开5秒钟后,就能完成将水加热,而且可以持续24小时源源不断地供应热水。但在试验 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关键发热零件有时会突然烧掉。 要查出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用排列图表进行分析。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识别(案列)

过程识别及关系

前言 1、本《过程识别及关系》依据ISO/TS16949:2009技术规范要求,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满足顾客的要求,以实现公司、顾客、员工及相关方的满意。 2、本《过程识别及关系》根据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编制,是对TFT、EPD等产品的过程说明,也是管理过程的说明。 3、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识别:本公司采用汽车行业的过程方法,进行以顾客导向为基础的过程描述,包括: COP(Customer Oriented Process)过程:顾客导向过程,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直接和外部顾客联系的过程。包括: C1 顾客特定要求 C2 合同评审 C3 APQP C4 生产 C5 交付 C6 客户服务 SP(Support Process)过程:支持过程,是指支持COP过程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包括: S1 文件控制 S2 记录控制 S3 沟通管理 S4 培训/员工激励 S5 基础设施管理 S6 设计和开发变更 S7 供应商管理 S8 采购 S9 采购产品验证 S10 控制计划

S11 设备、工治具管理维护 S12 生产计划 S13 标识和可追溯性 S14 顾客财产 S15 产品防护 S1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S17 顾客满意度测量 S18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S19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S20 不合格品控制 MP(Management Process)过程:管理过程,指为顾客导向输入和输出交接处或COP过程与过程之间的连接过程。包括: M1 质量方针与目标的制定与监控 M2 管理评审 M3 业务计划 M4 内部审核 M5 数据分析 M6 持续改进 M7 纠正/预防 4、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章鱼图的界面模式描述顾客导向形成的公司产品实现的过程结构。 5、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乌龟图的界面模式进行了COP、SP、MP的过程分析。 6、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矩阵图的界面模式描述了COP、SP、MP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流程图的界面模式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顺序及相互关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PDCA循环法 一、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制定计划(方针、目标) 执行(组织力量去实施) 检查(对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 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或找出失败原因重新制定计划) PDCA循环法的特点: 1. 四个顺序不能颠倒,相互衔接 2.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 3. 不停地转动,不断地提高 4. 关键在于做好总结这一阶段 二、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的八个步骤 1. 找出存在的问题 2.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3. 找出影响大的原因 4. 制定措施计划 5. 执行措施计划 6.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7. 总结经验进行处理 8. 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数理统计方法 一、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1. 特点 (1)抽样检查 (2)伴随生产过程进行 (3)可靠直观 2.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优点 (1)防止废次品产生(防患于未然) (2)积累资料,为挖掘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力创造了可能 (3)为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提供可靠数据 (4)减少了检验工作量,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与效率,节省了开支 3.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 (1)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生产过程(完备的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严格的工艺纪律、岗位责任制,完好状态的设备等) (2)培训人员,掌握方法,明确意义 (3)领导重视,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4)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齐心协力 二、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 频数、频率和概率 概率的几个性质 产品质量变异和产生变异的原因:

1. 偶然性原因(随机误差) 对质量波动影响小,特点是大小、方向都不一定,不能事先确定它的数值。 2. 系统性原因(条件误差) 对质量波动影响大,特点是有规律、容易识别,可以避免。 随机误差与条件误差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为后者。 观察和研究质量变异,掌握质量变异的规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应严格控制。 三、质量管理中的数据 母体(总体N )–提供数据的原始集团 子样(样品n)–从母体中抽出来的一部分样品(n ≥1) 抽样- 从母体中随机抽取子样的活动 1. 数据的收集过程 (1)工序控制半成品→子样→数据 (2)产品检验产品→子样→数据 (3)子样的抽取方法 ①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表法) 机会均等,子样代表性强,多用于产品验收 ②按工艺过程、时间顺序抽样 等间距抽取若干件样品 2. 数据的种类 (1)计量值数据 连续性数据,可以是小数,如:长度、重量 (2)计数值数据 非连续性数据,不能是小数 ①计件数据(不合格数) (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 生产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质量控制 分析整理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下面是为大家分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 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 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 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2.2.2体系文件编制 除质量手册是统一编制外,其他文件均由过程归口职责部门分 别编制,先编制出初稿,再由业务相关部门共同评审,有利于文件的后期执行。为确保质量体系文件的协调和统一,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目录”,避免文件的重复和缺失。 质量体系文件编制的关键是既要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要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文件编制顺序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文件,四阶表单则随二、三阶文件一并生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3.1体系文件试运行 初版体系文件生效后先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一般2~3个月。 体系文件试运行期间质量部负责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 包括:文件与实际操作的一致性、实际使用表单与随文件生效表单的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1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统计方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本节将要介绍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他的这种分类中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 日本规格协会10年一度对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作抽样统计调查,根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在企业制造现场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中,应用初级统计分析方法的占98%。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七种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非常之必要;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制造现场,如何继续广泛地推行这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即初级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排列图 排列图法又叫帕累特图法,也有的称之为ABC分析图法或主项目图法。它是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质量改善,从而提高质量,以达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故称排列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to)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却仅有少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因此这一方法称为帕累特图法。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将此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在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通常是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 类为一般因素。根据所作出的排列图进行分析得到哪些因素属于A类,哪些属于B类,哪些属于C类,因而这种方法又把它叫做ABC分析图法。由于根据排列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项目,故有的亦把它叫主项目图法。 所谓排列图,它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构成的图。其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即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两个纵坐标中,左边的那个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那个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直方形表示影响因素,有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为帕累特曲线。 二、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法是一种系统地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问题原因的简便而有效的图示方法。因其最初是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于1953年在日本川琦制铁公司提出使用的,故又称为石川图法。由于因果图形似树枝或鱼刺,故也有称之为树枝图法或鱼刺图法。另外,还有的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七大手法知识点总结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七大手法知识点总结 五大工具 APQP 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即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 产品质量策划的目标是促进与所涉及的每一个人的联系,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有效的产品质量策划依赖于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努力达到使顾客满意这一宗旨的承诺。 产品质量策划有如下的益处: 引导资源,使顾客满意; 促进对所需更改的早期识别; 避免晚期更改; 以最低的成本及时提供优质产品。 FMEA FMEA(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即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是在产品/过程/服务等的策划设计阶段,对构成产品的各子系统、零部件,对构成过程,服务的各个程序逐一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可能

的后果,评估其风险,从而预先采取措施,减少失效模式的严重程序,降低其可能发生的概率,以有效地提高质量与可靠性,确保顾客满意的系统化活动。 FMEA种类: 按其应用领域常见FMEA有设计FMEA(DFMEA)和过程FMEA(PFMEA),其它还有系统FMEA,应用FMEA,采购FMEA,服务FMEA。 MSA 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即MSA测量系统分析,它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系统对于被测量的参数来说是否合适,并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要成份。 PPAP 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即生产件批准程序,是对生产件的控制程序,也是对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

对质量管理体系之过程方法的指南

对质量管理体系之过程方 法的指南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对质量管理体系之过程方法的指南 1)介绍 新版ISO 9000:2000标准鼓励在制定、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QMS)时采用过程方法。 ISO 9000:2000条款过程方法描述到: "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取代了ISO 9001:1994的"20个要素",体现在ISO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及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新结构中。 作为新标准基础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其中两项是"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本指南旨在帮助新标准ISO 9000:2000的使用者理解"过程方法"相对于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2)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力求实现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使组织获得可观的收益,典型表现在产品、业绩、有效性、效率和成本方面。 过程方法还通过识别组织内的关键过程、过程的后续发展和持续改进来促使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高顾客满意度。如ISO 9004:2000附录A所表述的自我评价方法,可用来评价过程成熟水平。 过程方法鼓励组织清楚理解其所有过程,而非局限于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一个过程包含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个或多个活动。输入和输出通常是有形和/或无形的产品。输入和输出可包括设备、材料元件、能量、信息和财务资源等。要在过程中实施活动,就应该分配适宜的资源。测量系统可用来收集信息和资料,以便分析过程绩效和/或输入及输出特点。 ISO 9001:2000要求组织识别、实施、管理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有效性,并管理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些过程包括最高管理者、产品实现和相关支持过程以及监视和测量过程。

对质量管理体系之过程方法的指南

对质量管理体系之过程方法的指南 1)介绍 新版ISO 9000:2000标准鼓励在制定、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QMS)时采用过程方法。 ISO 9000:2000条款2.4过程方法描述到: "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取代了ISO 9001:1994的"20个要素",体现在ISO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及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新结构中。 作为新标准基础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其中两项是"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本指南旨在帮助新标准ISO 9000:2000的使用者理解"过程方法"相对于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2)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力求实现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使组织获得可观的收益,典型表现在产品、业绩、有效性、效率和成本方面。 过程方法还通过识别组织内的关键过程、过程的后续发展和持续改进来促使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高顾客满意度。如ISO 9004:2000附录A所表述的自我评价方法,可用来评价过程成熟水平。 过程方法鼓励组织清楚理解其所有过程,而非局限于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一个过程包含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个或多个活动。输入和输出通常是有形和/或无形的产品。输入和输出可包括设备、材料元件、能量、信息和财务资源等。要在过程中实施活动,就应该分配适宜的资源。测量系统可用来收集信息和资料,以便分析过程绩效和/或输入及输出特点。 ISO 9001:2000要求组织识别、实施、管理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有效性,并管理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些过程包括最高管理者、产品实现和相关支持过程以及监视和测量过程。 图1系统体现了一个QMS的过程方法的实施。 图1--过程方法?

新旧七种质量管理常用七种工具对比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常用七种工具,就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水平的常用七种方法。这些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实用,作为班组长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带领工人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新七大手法主要应用在中高层管理上,而旧七手法主要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因此,新七大手法应用于一些管理体系比较严谨和管理水准比较高的公司 QC 旧七大手法:特性要因分析图、柏拉图、查检表、层别法、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QC 新七大手法:关系图、系统图法、KJ 法、箭头图法、矩阵图法、PAPC 法、矩阵数据解析法。 一、检查表检查表又称调查表,统计分析表等。检查表是QC 七大手法中最简单也是使用得最多的手法。但或许正因为其简单而不受重视,所以检查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 使用检查表的目的:系统地收集资料、积累信息、确认事实并可对数据进行粗略的整理和分析。也就是确认有与没有或者该做的是否完成(检查是否有遗漏)。 二、排列图法排列图法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制作排列图的步骤: 1 、收集数据,即在一定时期里收集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数据。如,可收集1 个月或3 个月或半年等时期里的废品或不合格品的数据。 2、进行分层,列成数据表,即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层处理,每一层也可称为一个项目;然后统计一下各类问题(或每一项目)反复出现的次数( 即频数) ;按频数的大小次序,从大到小依次列成数据表,作为计算和作图时的基本依据。 3 、进行计算,即根据第(3) 栏的数据,相应地计算出每类问题在总问题中的百分比,计入第(4) 栏,然后计算出累计百分数,计入第(5) 栏。 4、作排列图。即根据上表数据进行作图。需要注意的是累计百分率应标在每一项目的右侧,然后从原点开始,点与点之间以直线连接,从而作出帕累托曲线。 三、因果图法因果图又叫特性要因图或鱼骨图。按其形状,有人又叫它为树枝图或鱼刺图。它是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工具。 画因果分析图的注意事项: 1、影响产品质量的大原因,通常从五个大方面去分析,即人、机器、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工作环境。每个大原因再具体化成若干个中原因,中原因再具体化为小原因,越细越好,直到可以采取措施为止。 2、讨论时要充分发挥技术民主,集思广益。别人发言时,不准打断,不开展争论。各种意见都要记录下来。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方法审核方案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方法审核方案 一、审核准备 采用过程方法进行审核策划,审核组特别是组长和专业审核员先期应对受审核方的组织机构、产品、活动及质量管理体系所识别的过程等要充分了解,通过文件审核、初访或一阶段审核时,判断组织是否识别了组织管理体系中实际存在的过程及相互关系,过程的职责是否落实。目前多数组织并没有按照过程方法建立体系,审核组应了解组织已识别的固有流程(过程)及其内在联系。 审核组长应根据组织的规模、产品、活动等特点及文审的结果,按照过程审核的要求,策划审核思路,同时考虑审核组成员(特别是专业审核员的充分性)、审核时间等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采用过程方法审核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单靠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需得到受审核的配合。因此,按过程方法审核,应事先与受审核方充分沟通,就审核活动的安排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得到受审核理解与确认。 二、审核计划的编制 1、审核计划编制注意事项: a)依据组织已识别的过程或固有流程(过程)及审核的关注点策划审核顺序和审核 分组; b)按过程编制审核计划时,需考虑部门集合、相关过程的集合(应注意:过程≠部 门、过程≠要素); c)如果组织已按过程方法建立体系可以按相关过程编制审核计划;目前多数组织并 没有按照过程方法建立体系,编制审核计划时,可按产品和服务实现的大流程策划审核思路。如选择某特定的产品为主线,根据产品实现的业务流程,从客户要求的识别、确定与评审开始,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产品或服务实现的策划、产品或服务提供的过程、产品或服务的监视与测量、相关支持过程与管理过程、一直到顾客满意过程和持续改进过程。 d)分组安排审核时,应考虑组织规模特点、过程间关系和信息沟通的便利(过程活 动职责间的关系),避免分组过多,否则过程的关联程度可能会减弱; e)开始时,先审核管理过程和目标的展开及实施情况,总体了解体系及业绩的情况, 以判断下一步审核中的关注点;再按实际流程审核产品实现过程,并纳入相关的支持过程一并进行审核; f)把主要审核时间用在产品实现过程方面,并始终关注顾客的要求; g)关注系统的目标及过程间的接口,关注过程的系统性; h)应保证审核组内部较为充分的沟通时间。 2、审核计划编制案例 (1)小型组织 a.特点:通常情况下,这类组织部门层次较少。有时,虽然组织机构存在许多的部门名称,但实际的责任人只有一个,也就是活动的责任人相对较少,并且集中,可以按照实际过程将有关部门进行整合。 b.对这类组织的审核建议不分组,只要根据管理体系的流程特点,先审核组织体系的主要业绩及管理情况,再按照产品/服务的实现流程审核相关的产品/服务的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

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

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商品丰富,货源充沛,消费者处在了交易的有利趋势上,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的角度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企业也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以此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赢得市场。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都着眼于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质量管理这门科学应运而生,在各个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对全体职工分层次地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的管理方法,包括由他们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使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质量管理的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关键字:质量管理;工具;供应链;提高;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产品得到了极大丰富,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其质量的领域不断拓宽,质量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要提高质量,我们就不得不运用管理管理中的新老十四种工具。这十四种工具既能单独使用,又可以根据不同企业不的不同要求混合使用,特别是新的七种工具的使用更能帮助企业进行群体作业和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供其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了竞争力,赢得了市场。了解它们发展的历史,学习对它们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将其运用到质量管理中,进一步改进质量。 二、新老七种工具诞生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主张调动人的积极性,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尤

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与方法

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与方法.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掌握因果图和排列图的使用方法;

●掌握关联图的特点、分类和绘制方法; ●熟悉系统图的应用范围和绘制方法; ●了解PDPC发的特点、份额里和应用范围; 质量管理的常用工具与手法一、因果图和排列图因果图1.因果图又名“鱼刺图”,由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兴发明。因果图是用来思考和显示已知结果及潜在原因之间关系的图,通

过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表达,便于解决问题。 因果图的程序 一般而言,因果图的程序主要有五个:第一,简明扼要地规定结果。. 第二,规定可能原因的主要类别。 第三,在右边方框理画出结果,在左边画出主要类别,作为结果框的输入。

第四,寻找所有下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主枝上,然后继续寻找。 第五,从最高层次原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的、看起来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原因,并对它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因果图的应用 1所示的是因果分析图。图 因果分析案例图图1 从图1可见,首先要画一个粗箭头,把问题放到右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出。如电灯不亮,需要从灯泡问题、电源问题、电线问题、开

关问题等 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逐一细查原因,步步深化。灯泡原因分析完后,再用同样的办法从电源上、电线上、开关上分析原因。这种分析的思路就是因果图的思路。 排列图2.排列图又名排队图,是为了对最主要到最次要的项目进行排列而作出的简单图示。 排列图的作用

一般而言,排列图主要有三个用途:按重要性顺序显示出每个项目对整个问第一,题的作用。第二,提出识别改进的机会。第三,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功。排列图的应用 【案例】快速热水器的排列图年,台州某热水器厂商开发出了一2000

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

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 TQC) 美国学者朱兰首先提出,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姆著有《全面质量管理》书。1)“充分满足用户要求”以市场为中心。 2)“在最经济的水平上”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3)包括服务部门各种质量活动的统一的管理体系。 1. 全面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包括产品质量、成本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等。 2. 全员性:参加管理者的全面性。预防性: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4. 服务性:为用户服务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精华,用户的意见是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5. 科学性:一切用数据说话。 TQC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成功的质量管理理论。 三、过程控制常用几种工具(方法) 〈一〉分层法(分类法) 按时间、操作者、操作方法、使用设备、原材料、生产环境、生产单位、生产地点等影响质量的原因,及其责任划分清楚,理出头绪,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二〉排列图法(又叫帕累托图法)——意大利经济学家 通过在众多的质量影响因素中寻找出少数关键的主要因素,使主要质量矛盾暴露出来,然后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三〉因果分析图法(又叫鱼刺图法) 层次分明,形象直观,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有肋于我们分析产品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 〈四〉直方图法(也叫质量分布图) 通过对抽查质量数据的加工整理,找出其分布规律,从而判断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状况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某些需要重点加强控制的工序。〈五〉控制图法(也叫管理图) 它是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动态的质量分析与控制方法。 控制图不仅对判别质量稳定性,评定工艺过程质量状态,以及发现和消除工艺过程的失控现象,预防废品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质量评比提供依据。 1. 纵坐标为测得质特性值。 2. 横坐标为三条平行的水平线 2.1 中间一条实线为中心线 2.2 上面一条虚线为上控制线 2.3 下面一条虚线为下控制线 3. 把所测数据用点画在工作好的控制图上,若都落在控制界限内,正常;若超出控制图界限,不正常;点全落在中心线上或线下也不正常。

GHTF—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验证指南中文版

GHRF/SG3/N99-10:2004 (第2版) 最终文件 标题: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确认指南 编写:GHTF 第3研究组 签署:全球协调任务组织 日期:2004年1月第2版 Taisuke Hojo, GHTF主席 本文件由全球协调任务组织制作,该组织是一个志愿团体,由医疗器械管理机 构和管理行业的代表组成。本文件着重为管理机构提供关于医疗器械法规使用方面的非约束性指导,其撰写是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的。 本文件的印制、发售或使用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将本文件部分或全部引用到其它文件,或将它翻译成英语以外的其它语言,均不代表全球协调任务组织认同。

GHTF第3研究组—质量管理体系 过程确认指南— 2004年1月 第2页 过程确认指南 目录 0前言 (3) 1 目的和范围 (5) 1.1目的 (5) 1.2 范围 (5) 2 定义 (5) 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的过程确认 (5) 3.1 过程确认的判定 (6) 3.2 举例 (7) 4 过程确认的统计方法和工具 (8) 5 确认的实施 (8) 5.1 准备阶段 (8) 5.2 方案编制 (9) 5.3 安装鉴定(IQ) (10) 5.4 操作鉴定(OQ) (10) 5.5 性能鉴定(PQ) (11) 5.6 最终报告 (12) 6 确认状态的保持 (12) 6.1 监视和控制 (12) 6.2 过程和(或)产品的改变 (12) 6.3 连续的控制状态 (12) 6.4 再确认原因举例 (12) 7 过程确认中历史数据的使用 (13) 8 活动小结 (13) 附录 A 过程确认的统计方法和工具 (15) B 确认的举例 (25)

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1

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包括:旧QC七大手法(检查表、数据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新QC七大手法(亲和图、树图、关联图、箭条图、PDPC、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以及其它一些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对策表、流程图、水平对比法等。简介如下: 一、检查表(调查表、统计分析表) 1、概念: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累积资料,确认事实并对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简单分析的统计图表。 2、分类:不合格品项目检查表、缺陷位置检查表、质量分布检查表、矩陈检查表、用于非数字数据分析用的检查表。 3、用途:用在对现状的调查,以备今后作分析。 4、制作步骤 (1)确定搜集资料的具体目的。 (2)确定为达到目的所需搜集的数据资料。 (3)确定对资料的的分析方法、所釆用的统计工具。

(4)根据不同目的,设计用于记录资料的调查表格式。(5)用收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进行表格试用,目的是检查表格设计的合理性。 (6)如有必要应评审和修改调查表。 5、注意事项 (1)应能迅速、正确、简易地收集到数据,记录时只要在必要项目上加注记号; (2)记录时要考虑到层別,按人员、机台、原料、时间等分类; (3)数据来源要清楚:由谁检查、检查时间、检查方法、检查班次、检查机台,均应写清楚,其他测定或检查条件也要正确地记录下來; (4)尽可能以记号、图形标记,避免使用文字; (5)检查项目不宜太多,以4-6项为宜(针对重要的几项就可),其他可能发生的项目采用“其他”栏。 6、应用实例

二、数据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1、概念:数据分层法就是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2、分类方法: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数据分层法经常与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

质量管理七种工具.doc

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 blueski推荐[2005-7-11]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不详 ?新七种工具的产生 日本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将层别法、柏拉图、特性要因图、查检表、直方图、控制图和散布图称为“老七种工具”,而将关联图、KJ法、系统图、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以及箭条图统称为“新七种工具”。 这七种新工具是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72年组织一些专家运用运筹学或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现场实践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用于质量管理的。这新七种工具的提出不是对“老七种工具”的替代而是对它的补充和丰富。 一般说来,“老七种工具”的特点是强调用数据说话,重视对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而“新七种工具”则基本是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资料(非数据)的方法,着重用来解决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P(计划)阶段的有关问题。因此,“新七种工具”有助于管理人员整理问题、展开方针目标和安排时间进度。整理问题,可以用关联图法和KJ法;展开方针目标,可用系统图法、矩阵图法和矩阵数据分析法;安排时间进度,可用PDPC法和箭条图法。 7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一些质量管理专家学者、公司经理提出“要转向思考性的TQC”。而思考性的TQC则要求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 要注意进行多元评价。

(2) 不要满足于“防止再发生”,而要注意树立“一开始就不能失败”的观念。 (3) 要注意因地制宜地趋向于“良好状态”。 (4) 要注意突出重点。 (5) 要注意按系统的概念开展活动。 (6) 要积极促“变”,进行革新。 (7) 要具备预见性,进行预测。 由此,对于质量管理的方法也提出了以下几点新的要求: (1) 要有利于整理语言资料或情报。 (2) 要有利于引导思考。 (3) 要有助于充实计划的内容。 (4) 要有助于促进协同动作。 (5) 要有助于克服对实施项目的疏漏。 (6) 要有利于情报和思想的交流。 (7) 要便于通俗易懂地描述质量管理的活动过程。 “新七种工具”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逐渐形成的。 二、“新七种工具”内容 (一)关联图法 关联图法,是指用连线图来表示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它也叫关系图法。如图1所示,图中各种因素A、B、C、D、E、F、G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