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文章编号:1009-6000(2011)10-0035-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7);虹桥商务区管委会项目“虹桥商务区建设如

何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楚天骄(197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

与工商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研究。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 B D的演化及其启示

The Evolution of Singapore’s CBD in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楚天骄

CHU Tian-jiao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充分利用CBD的规划和建设,不断进行城市转型,奠定了其在全球

性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本文研究新加坡城市转型过程中CBD的演化历程,着重剖

析CBD发展背后的经济和政策因素。结论显示,CBD的演化是城市转型的空间反映,我国在

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CBD的规划和建设,并改变传统的CBD规划思想和

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制度,加快CBD向CAZ的转变。

关键词:

新加坡;CBD;CAZ;城市转型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ingapore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CB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refore promoting urban transform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global city networ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CBD in Singapo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policy factor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BD.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volution of CBD is the space reflection of city transition. China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BD in promoting city transition,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CBD to CAZ by changing traditional ideas in CBD planning and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s in urban public space.

Key words: Singapore;CBD;CAZ;planning;urban transformation

1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处于主导地位的少数国际大都市成为全球或区域经济的中心节点,而C B D作为这些城市发挥其全球经济职能的功能集聚体,是国际大都市应对全球化、参与全球竞争、确保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主导地位的核心区域,强化C B D作为发挥全球或区域主导地位的核心功能区是国际大都市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国际大都市也必须通过持续转型来维持及提高其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C B D则是其实现战略目标调整的关键空间载体。作为一个严重依靠外部经济的蕞尔小国,新加坡充分利用C B D的规划和建设,成功实现了城市的顺利转型,保证了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因而,研究新加坡CBD

的演化规律,

对于我国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从贫民窟到重要的地区金融中枢——CBD的形成阶段(1980年代以前)

1965年独立①之前,新加坡一直是英国的前殖民地及其远东战略性转口贸易中心。其经济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及其相关服务业,具有殖民地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银行、保险、航运、仓储等服务业由英国和本地华人企业提供,发展相对较好的进出口及其相关服务业与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生产的小规模的消费品制造业同时并存。殖民地时期新加坡的中心区邻近主岛南部的海港,同样具有典型的殖民地城市二元化结构:高密度的破败的住宅与少数的现代商业和金融企业共同拥挤在狭小的区域中。1947年,在新加坡93.8万人口中有70万人生活在约8100h m2的38440座建筑内,没有供水、排水和其他任何基本卫生设备的私搭乱建的住宅广泛存在(H D B,1963,p p.2-3)。到1959年自治②时,约40%的人居住在棚户区,失业率高达13.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用短短20多年时间完成了城市中心区从贫民窟到现代

化CBD的转变。

2.1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CBD的快速形成

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发

展迅速。

新加坡自治时,政府面临着创造

就业机会、改善居住条件、寻找经济

发展机会等诸多问题。为了从根本上

摆脱困境,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条通

过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联系来促

进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之路。幸

运的是,1960年代正是西方发达国家

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的时期,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加工

或组装电子产品的海外基地。以出口

为导向的制造业使新加坡经济得到高

速增长,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制

造业在G D P中的份额从1966年的

16.3%上升到1980年的23.9%,就

业人数增加了5倍。

(2)跨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

地位突出。

1970年代,制造业成为新加坡占

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而制造业的繁

荣几乎完全依靠外国跨国公司来实现

出口导向型的增长,直到1980年代初,

新加坡工业“还仍然只是一个制造生

产基地。产品在海外设计,只是借用

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来生产”。跨国公

司在组织国际贸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新加坡则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

本、技术、企业家精神和管理模式。

(3)现代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持续动力。

198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工业制

成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态势,新加坡

提出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工

业的同时,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

务业,较快地建成东南亚和亚太地区

的区域性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增

加使新加坡经济发展保持了高度的连

续性,同时也构建了新加坡与海外市

场相互交流渗透的平台。越来越多的

跨国银行、投资公司以及贸易公司在

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不但为落户新

加坡的跨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配套服

务,也为新加坡经济增长谋求了市场

机会,更使新加坡提升了在亚太地区

的资源配置能力。

2.2 环形空间发展战略为CBD的形成提供

了充裕的空间条件

(1)新加坡的环形空间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和建

图1 1971年批准的新加坡概念规划图2 1981年新加坡概念规划

资料来源:杨葆亭.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特点——新加坡城市规

划简介和评价.国外城市规划,1986(2):23-24.

设也在同步进行。1963年联合国专家绘制了一个沿主岛海岸环状发展的概念图。在此基础上,1971年编制了以环形模式来分散人口分布的概念规划图(图1)。1981年,在原有的框架下,进行了功能和产业的细分,编制成对以后历次总体规划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概念规划图(图2),在环形发展策略指导下,城市空间的分散化和集中化这两种空间效应同时显现:沿环形走廊和城市外部边缘形成以公共住房和城镇为主的分散化发展空间;在城市核心地区形成以商业商务和旧城改造后的现代区为主的集中化发展空间。

(2)中心区的二次开发和C B D 的形成。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中心区人口锐减。中心区原有的工业和仓储业迁往裕廊工业区和其他邻近新市镇的轻工业区,高附加值的商业和金融业则不断地向中心区集中,沿着水岸和珊顿道(Shenton Way)快速发展,由于它带状发展的地形类似鞋子形状而被称为“金鞋子”(Golden Shoe)。许多以新加坡作为总部的跨国公司、本地或国际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法律事务所、会计与管理顾问公司,包括

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都位于这

个金融中心(C h u a,1989)。到1984

年,中心区面貌已焕然一新,成为“拥

有现代化商务广场的购物场所”(U R A,

1983/84,p.2)。

C B D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

题。首先,分散的新镇空间布局和高

度集中的市中心区,导致产业功能与

生活功能完全分离,从空间上隔离了

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休闲。职住分离

现象使C B D在非工作时段变得死气沉

沉,如同一个被遗弃了的城市角落(杨

沛儒,2005)。其次,城市的历史文化

风貌遭到严重破坏。1989年新加坡通

过了新的《规划法令》,制定了规范保

护区的立法框架,对中心区的历史遗

迹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唐人

街”的华人区、“小印度”的印度裔区、

“甘榜格南”马来人区,翡翠山地带、

新加坡河区以及1989年划定的遗迹链

达260hm2,占中心区面积的4%。

经过40年的建设,新加坡中心

区从一个遍布贫民窟的二元地带发展

成为现代西方式的商务区,建设了大

量的地标建筑,如渣打银行大楼、华

联银行大楼、金融大厦、新加坡货币

基金总部大厦、莱福仕城、滨海城等,

乌节路成为了主要的旅游和购物区。

3 地区金融枢纽和国际商务总部——

C B D的空间扩张和功能提升阶段(1990

年-2000年)

3.1 区域金融枢纽和国际商务总部的形

(1)I C T技术的发展为新加坡成

为区域性服务中心创造了契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I C T技术的

发展和全球范围内放松服务业管制,

为新加坡发展成为区域金融枢纽和国

际商务总部创造了机会。借助发达

的I C T技术,跨国公司实现了生产环

节在地域上的高度分离和控制、管理

职能在主要中心城市的高度集中,全

球城市逐渐形成,成为全球金融和商

务服务与管理中心(S a s s e a n,2005)。

由于与邻近腹地较少技术流动和金融

业务,新加坡与发达世界的联系更为

密切,并被全球I C T网络进一步强化。

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新加坡政府

就开始鼓励公共和私人部门广泛使用

ICT,目标是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

I C T中心。通过持续同领先的世界大

城市融合,新加坡同北美、日本和欧

盟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的关键专业化

服务中心建立了联系,将自己发展成

为服务于亚太地区的包括中国和印度

表1 新加坡部分经济和金融指标(1980~2000年)

年份 人口 GDP 贸易总额 外汇储备总额 外国证券投资总 商业银行资产 亚洲货币单元(万人a) (亿新元b) (亿新元) (亿新元) 存量(亿新元c) 总额(亿新元) (亿美元)1980 241 251 928 138 130 333 544

1990 305 665 2050 485 579 1340 3904

1995 353 1178 3438 973 992 2246 4782

2000 402 1590 4700 1393 1578d 3440 4865

资料来源:根据新加坡统计局(https://www.sodocs.net/doc/3518428250.html,.sg/)数据(1990,1995,2001)计算。

注:a 新加坡居民和居住1年以上的外国人

b 2002年11月,1美元兑换1.76新元

c 直接证券投资、投资组合和其他投资

d 1998年数据

在内的多极中心之一。

(2)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为新加坡确立亚洲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为支持新加坡发展成为一座世界城市打下了基础(表1)。从1980年到2000年,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商业银行的外币存量和资产分别增加到1400亿美元和3400亿美元;F D I 累积达1580亿美元。金融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务产业和国家税收的最大来源,占GDP 的比重从19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2001年,新加坡共有600多家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业为新加坡经济增长和确立亚洲金融中心地位打下了基础。

(3)CBD 开发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为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以便加强在全球市场竞争的需求,都迫使新加坡向新的发展阶段迈进。这一阶段以区域化为特征,以向亚洲特定

国家输出投资和先进管理经验为驱动。在国内,强化新加坡在知识经济时代至少要作为地区金融枢纽和国际商业总部的地位(黄大志,2007)。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吸引国际人才和资本是新加坡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以此为目标,新加坡更加重视对C B D 的开发,以提供更多的商业空间。

3.2 CBD的空间扩展和开发模式创新

CBD 金融业务的增长要求CBD 所在中心区的空间转型与之相匹配。按照1991年批准的概念规划,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 R A)于1996年提出了一个新都心规划(New Downtown Plan),将C B D 从“金鞋子”地区扩展到它南部的新填海区——占地360h m 2的滨海南(Marian South)。新的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目标是:第一,满足未来商业用地发展的需要;第二,创造一个功能上与现有C B D 相连、有活力的娱乐及文化中心;第三,提供相当数量的高质量住宅以支撑丰富动态的夜生活。新C B D 地区的建设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00年,开发重点是绿地、交通基础设施和围绕滨海

湾(Marina Bay)地铁站的宾馆(图3);第二个阶段到2010年,完成沿主林荫大道的建筑以及到滨海湾东部的宾馆和高密度住宅开发;第三个阶段是到X 年,当新加坡人口达440万人时,基本完成包括商业、宾馆、居住、政府部门、文化和娱乐活动在内的全部规划(图4)。新的城市中心将商业建筑面积从210万m 2增加到610万m 2,新增加的面积中有280万m 2位于滨海南,此外,滨海南还将提供2.6万套高质量住宅。U R A 将新的城市中心描述为一个“具备有效的交通网络和全天候的步行联系,让工作、生活、休闲真正结合的区域”(URA,1996,p.4)。

与过去以办公为导向的珊顿道中央商务区比较,新都心规划有两点重要差异。首先,通过均匀分布在滨水区、城市中心区和周围城市公园附件的高质量住宅,使居住邻近工作场所和休闲空间,提供了一种整合生活、工作与休闲娱乐的混合发展模式,将过去只有白天用来办公的单调功能空间变成全天候的城市生活空间;其次,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应用新

图4 CBD分区结构规划,X年

资料来源: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URA), 1992. Downtown Core and Portview: Planning a Downtown for the 21st Century. Draft Development Guide Plans. Singapore, August 1992.

图3 CBD分区结构规划,2000年

规划与设计

PLANNING AND DESGIN

图5 1995年CBD现状图

来源:URA(1995)Downtown core (part) planning area. Planning report.Singapore.零售业、会展业、艺术娱乐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多个产业部门,对新加坡G D P的直接及间接贡献率达10%,从业人员占当地劳动力总量的7%。但是,新加坡的传统旅游产业受诸多因素限制。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岛国,新加坡缺乏“刺激的野外生活、历史遗迹或世界遗产和四季变化”,很难吸引游客。1993~2002年,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旅游业占G D P的份额从1993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与此同时,新加坡在亚太地区旅游市场中的份额也开始下降。面对不断扩大的亚洲乃至全球旅游市场,采取各种手段大量吸引游客尤其是高端游客成为新加坡发展服务业的当务之急。

4.2 多元融合、面向世界的CBD建设

2003年,为了落实提升现有的中心服务业和开发新的高增长服务业的要求,新加坡经济检讨委员会(Economic Rreview Committee)推出了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中心区设计,在现有C B D(图5)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商务金融区(B F C)和观光商务区,从而形成一个整合金融服务业、高端专业化服务和商务旅游的新CBD,提供全天候服务(图6)。

新C B D的亮点在于滨海湾综合娱乐区的开发和博彩业的开放。21世纪初,新加坡通过对旅游市场细分,发现应把高端休闲消费者作为现有C B D 服务的重要对象,因此,2004年3月政府决定在滨海南建设一个综合娱乐区。2005年4月1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宣布,开放附设赌场的综合娱乐区,并将发出两张赌场牌照,滨海湾和圣淘沙两个大型综合娱乐区内可以设立赌场。这一决定,结束了新加坡多年来的赌场争议。2006年5

科技,包括地区性空调系统、高速电梯、智慧型建筑和共同沟等。

4亚洲的旅游和金融服务中心——C B D的功能融合和能级提升阶段(21世纪以来)

4.1 走向具有全球化和多元化特征的亚洲服务中心

(1)强调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

新加坡致力于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城市,因此,提供金融服务和法律、信息等高端专业服务对于提高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以来,服务业在新加坡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2001年,服务业产值占该国G D P的67%,吸纳劳动力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74%。但是,1996-2001年间服务业虽然继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仅为5.1%,比1980年代后期增速放慢了近50%。随着制造业从亚洲其他地区向中国的转移,新加坡意识到,尽管其在知识密集、高端制造业方面还具有相对优势,但仍有必要加快经济多元化步伐,并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增长引擎。

(2)把提升旅游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有力抓手。

旅游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旅游业贯穿于餐饮业、宾馆业、

月,来自美国的博彩公司拉斯维加斯金沙中标建设滨海湾综合娱乐城。

按照新加坡旅游局(S T B)的要求③,拉斯维加斯金沙设计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开发计划,并投资57亿美元。2010年4月落成开业的滨海湾综合娱乐城占地20.6h m2,是一座集酒店、餐饮、会议、娱乐、休闲和赌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城,高达55层的顶楼还有全球最高的空中花园及全球最大的室外无边游泳池。目前,滨海湾金沙酒店已成为新加坡C B D的新地标建筑。建设滨海湾综合娱乐城是新加坡向亚洲的旅游和金融服务中心转型的一个重要措施。

为配合全球商务中心职能的实现,

新加坡还推出了一系列扶植政策和措施。首先,STB推出了一项20亿美元的发展基金,用以资助国际组织在新加坡建立区域办公室和竞赛组织者前来举办大型赛事。同时,在海湾规划了水上运动场地,同新加坡河、加冷河湾、滨海湾共同构成“大滨海湾”,为举办大型的国际比赛和活动“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U R A,2006:12-13)。

5 结论与启示

(1)CBD的演化过程是城市转型的空间反映。

新加坡的演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在工业社会,城市商业中心逐渐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业区”。进入20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逐渐成熟,全球经济日益呈现一体化的态势,生产、金融、贸易等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与此同时,产业革命的发展促使金融资本发展到统率性的地位,管理、资金控制和金融服务等活动则逐渐高度集中于少数的国际

经济中心城市。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

市掌握了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贸易

份额,加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

以及咨询、法律、会计等行业的发展,

逐渐呈现出跨国公司总部、财政、金

融等机构高度集聚的典型特征,在城

市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中心商务区的扩

张及其与中央商业区的分离。随着信

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数据处理、信

用卡服务、研发、工程服务等商务和

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去中心化”趋势

越来越明显,城市中心区居住人口大

量流失,出现衰退迹象。这就迫使人

们对C B D的发展进行重新思考:变单

一用途的金融区、商务区为多元用途

的中央活动区(CAZ,central activity

z o n e),有意识地在中心区融入居住、

旅游、文化、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增

加中心区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发展

具有活力的多元化中心,以应对全球

化对其提出的作为全球经济管理和控

制中心的职能发挥。新加坡C B D的演

化历程就是现代C B D发展道路的典型

代表,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高度

重视CBD规划和建设。

在我国,城市的转型发展主要有

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的高度化,另

一个是经济的服务化,因此,C B D无

疑是城市政府主导第三产业发展、优

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增强城市经济辐射

力的有力“抓手”,是城市实现经济

功能一体化的驱动中枢,理应得到城

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新加坡,由于

国土面积有限,该国政府对C B D的规

划和建设非常谨慎,其对C B D的开发

甚至被视为“在金融和专业化服务上

进行公司化投资的最高级形式之一”

(Harvey,1985)。随着CBD功能构成

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及其在城市发展中

作用的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的政府

也应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

加强对CBD的规划和建设。

(3)改变传统的C B D规划思想,

变单一功能开发为多元功能复合发展。图6 滨海湾金融中心规划

来源:URA(2007)Skyline Jan/Feb2007 issue,Singapore.

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GIN

从C B D到C A Z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后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变革的重要方向,强调用地功能的多样化取代传统城市规划规定的单一功能。这种多种功能在城市空间混合的要求反映在现代城市规划上,强调改变传统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定过死、过于单一的做法,强调城市用地功能的复合使用和兼容性,体现在中心区用地要求上,就是要求中心区不仅有单纯的商业和商务用地,还要鼓励兼容文化、休闲、娱乐用地和功能,以增强中心区的活力。在我国,以《雅典宪章》为代表的20世纪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对规划界影响颇深,很多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中仍存在机械的功能分区,城市中心区只允许有商务金融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多样化功能,造成城市中心产业结构的一元化,影响了城市资源最优化利用和C B D的可持续发展。应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建设

C A Z的经验,在城市中心区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群落,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

(4)改变现有的开发和管理制度,加强CBD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增强C B D的活力和吸引力不仅需要有各种功能的高度集中,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新加坡在C B D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各种功能的建筑物由地下通道和二楼的连道相连接,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方便人群参与各种经济活动。而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涉及到土地、经济、园林、市政、公交等各个方面,其规划与开发相对分离,缺乏对公共空间建成后的运营和管理(杨保军,2006),从而造成公共空间的断裂和缺失。以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例,尽管高楼林立,但缺少可供人交往的公共空间,从

而造成C B D徒有其貌,而难以汇聚

人气形成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孙施文,

2006)。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城市公

共空间开发和管理相互分离、各自为

政的状况,建立起集城市公共空间开

发、运营和管理为一体的、有效的管

理体制,利用公共空间吸引更多的人

流参与其周围实体建筑中的多元化经

济活动,加快CBD向CAZ的转变。

注释:

①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

立新加坡共和国。

②新加坡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取得完全

自治,成立了自治政府。

③新加坡旅游局希望增加旅游者数量从2005

年的900万人到2015年的1700万人,同期,

创造10万工作岗位,旅游税收300亿新加坡

元(Straits Times,27 May 2006:H4)。

参考文献:

[1]Tai-Chee Wong.Integrated Resort i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Singapore:The

Land Use Planning and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T.-C. Wong et al.(eds.),Spatial 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Singapore,59-78.

[2]H u t t o n A H(2003)S e r v i c e

industries,globalization ,and urban restructuring

within the Asia-Pacific:new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nd planning response.Progress in

Planning 61(1):1-74.

[3]W o n g C Y L,C h o i C h o n g-J u,M i l l a r

C C J M.(2006)T h e c a s e o f S i n g a p o r e

as a knowledge-bases city.In:Carrillo

FJ(ED)Knowledge cities:approachs,experien

ces,and perspectives.Elsevier,Amsterda,The

Netherlands,pp87-96.

[4]Chua B.H.,The Golden Shoe:Building

Singapore’s Financial District[Z].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Singapore,1989.

[5]Singapore URA.Downtown at Marma Bay[Z].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Singapore

,2001.

[6]U R A(2004).T h e M a k i n g o f

Singapore’s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k[J].

Skyline.2004(5-6).

[7]杨沛儒,城市核心区设计:新加坡的亚

洲经验[J]. 国外城市规划,2005,(3):

55-61.

[8]黄大志.新加坡中心区的转化:从贫民窟

到全球商业中枢(上、下)[J]. 北京城市建设,

2007,(5、6):102-104;114-117.

[9]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

城市规划学刊,2206,(6):9-15.

[10]孙施文.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城

市规划,2006,(8)

:66-74.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

城市规划-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精品

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反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高尚 摘要:新加坡是赤道附近一个极小的岛国,在刚建国时被人戏称为一个仅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地方,然而依据坚持将近40年的严谨而又全面的城市规划,新加坡一下发展成为亚洲最美丽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而今中国也在经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新加坡的总体规划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借鉴。虽然身为大学在校学习的建筑系学生,但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与思考,对我未来的建筑设计以及职业发展会有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总体规划,概念规划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及发展基本情况 新加坡作为一个成功在战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经验是我国城市发展可借鉴的良好范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新加坡需要在狭小的641.4平方公里的国土内完成诸如过滤水的提供、污水处理、焚化工厂、发电厂、军事设施、机场以及住宅、工业、商业和娱乐设施等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对于其国家的生存尤显重要。 新加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有化,

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于有很多发展限制,规划者必须很好地协调土地的各种利用,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绿色而美丽的多功能城市。要达到一个平衡非常困难。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 年内得到了飞跃提高。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矛盾突出时期 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到处拥挤,满是贫民窟。1 / 4 的居民挤在岛上1 % 的地区里。生活条件更令人震惊,常常是50 多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为解决问题,合理进行土地的利用,新加坡于1985年出台第一个总体规划。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并把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列为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2.城市初步形成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共完成了5.4 万套公寓,这比由新加坡殖民当局建造的2.3 万个单位超过了一倍还多。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因为活跃开展。期间为指导长期的城市开发推出了概念规划。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与此同时,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3.特色发展期 随着城市建造的不断发展,新加坡逐渐解决了市中心的拥挤问题,并于80年代开始将城市建设的中心转向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重心在于建造一个现代金融中心,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对品质和特色的格外重视甚至波及到公共住宅领域。住宅开发部试图改变延续至今的房屋设计标准,以实现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4.城市发展新时期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时,新加坡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政府面临的已不仅是人口过剩,其政策也相应地转变为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在经济方面,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更加适度。政府预留了充足的土地给商业、贸易和工业。港口、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平衡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新加坡将目标瞄准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 1. 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客的购物天堂。新加坡还是著名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美食荟萃于此,为不同口味和预算的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把邻近的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作为本国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使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旅游中转站,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由于国际会议具有参加人数多、逗留时间长、购买能力强、旅游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新加坡政府早在1974年就专门设立了国际会议局,建立了100多座国际会议馆,大力开拓国际会议旅游市场。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五位的国际会议中心。新加坡政府通过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不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且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及知名度,最终带动了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 3.创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本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创建。首先,从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树造林运动,大力整治污水河道,改变市容市貌,使得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三无”城市。其次,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旅游接待服务质量高,堪称世界一流。再次,为了让外国游客“无障碍”游览新加坡,新加坡旅游局在酒店、街道等地方设立包括华文在内的多种语言的旅游指南、宣传品、路牌、告示牌等。最后,新加坡政府根据华人占7%的特点,对公民进行儒家优良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礼貌运动”和“敬老运动”,树立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游客在新加坡旅游时不仅感到生命和财产都特别安全,而且还感到亲切和受尊重。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从未有过政变、暴动、骚动、更谈不上战争冲突,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很低,这是新加坡游客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旅游形式。“旅游经济无止境”是新加坡旅游局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加坡不断扩展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除发展观光旅游外,还积极开发购物旅游、奖励旅游、会议旅游、教育修学游、医疗保健游、游轮旅游、商务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不断适应世界各地游客的需要。与此同时,以积极和创新的姿态去

新加坡营销环境

中国丝绸服装销往新加坡营销环境分析 08级市场营销(1)班黄勤01 邵丹红04 黄芳芳16 丝绸是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长丝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也特指桑蚕丝所织造的纺织品。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丝绸服装属于中高档消费物品,深受国内外喜爱。本文就丝绸服装在新加坡进行营销的环境进行概要分析。 一、新加坡的地理环境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地理位置为丝绸服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更有利于丝绸贸易的顺畅发展。 2、投资和金融中心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为丝绸服装贸易广阔长远的发展提供资金力量与夯实的空间。 3、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丝绸服装贸易的发展开辟了特色市场。 二、国际政治环境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后,在四十余年内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是中国友好邻邦,中新两国地缘、文化相近,共同利益广泛。2010年是中新两国建交20周年。2009年1月1日,《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影响远大,2009年中国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1.6%。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以来,中新贸易额快速回升。中新的相关协定及贸易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丝绸服装产品进入新加坡市场开设了保障的平台。 新加坡设立吸引外资制度,如立法为引资战略服务,专设投资促进机构统筹管理,重视投资环境改善,投资限制逐步取消市场更加开放,强化投资者利益保护减少投资风险。此外,新加坡对外资市场准入的规定中有优惠政策框架等都为丝绸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经济环境 新加坡是我国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我国服装类产品在新加坡服装进口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出现较大上升趋势,消费市场广。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12月,中国和新加坡进出口商品总值达570.57亿美元,

新加坡工作签证类别

PR=Permanent Resident永久居民,俗称“绿卡” SPR = Singapore Permanent Resident和SC=Singapore Citizen的区别,最主要的是1,sc持新加坡护照,而spr持本国护照,所以不可以在新加坡享受任何只属于公民的权益,比如选举权。以及政府规定只有公民才可以做的工作,比如政府公务员。 2,sc的子女是自然是sc,而spr的子女不是自然是sc,因为新加坡和中国一样在新生儿的国籍上,奉行是血统主义-就是跟随父母的国籍。 3,公民是永久的权益,不需要更新,但是spr需要,通常第一次申请spr 是5年,然后延期申请可以选择5或者10年。 4,还有一个小差别sc的身份证是粉色的,而spr的是蓝色的,spr进出新加坡需要re-entrypermit(许可多次出入境的一种准证) 5,sc享受政府花红,红利,津贴等等而spr当然不享受 6,第一代男士pr不需要服兵役,而所有的男士sc公民都需要 7,spr的父母和成年/已婚子女(21岁以上或者已婚)都不可以申请spr,但是公民的aged parents就可以。当然,spr的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和sc的一样都可以申请spr。 8,SC买HDB(政府组屋)有政府津贴,而spr没有,原来都是不可以买新的组屋,需要在resalemarket(转售市场)买,所以会让第一个sc屋主赚到100,000左右的差价。不久前出台了新的政策,有些新组屋spr也可以买了,但由于有很多限制,而且只能是某些规定地区内的组屋,所以该新政策的spr受益人目前还不是很多. 9,spr的好处是,可以享受(也必须接受)与公民一样的cpf公积金的相关缴纳规定,取消spr时可以拿回部分cpf。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率也和sc一样低。21岁以上并且是spr2-6年的spr可以申请sc–(如果你认为这也是一个好处的话: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介绍新加坡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执行、绩效评估和财政储备增值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并针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借鉴新加坡经验,完善和创新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机制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借鉴 预算管理是现代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一国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加坡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经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形成了“高效、规范、透明和可持续”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模式。 一、新加坡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为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的低成本和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实行简单的税收体系,主要税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产税、车辆税和博彩税等。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主要由经常性财政收入(含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投资收益和资本性收入等几个部分组成。2006 年,新加坡财政总收入达455.21 亿新元,占GDP2096.80 亿元的21.7%,其中,经常性收入近300亿新元,占65.9%;投资及利息收入84.88 亿新元,占18.65%;资本性收入70.34 亿新元,占15.45%。新加坡一贯秉承“以收定支、审慎理财”的财政预算原则,国家宪法及有关法律对财政预算的平衡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近十年来,新加坡财政收支预算总体维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由于其年度预算收入并未包括全部的政府投资收益和资本性收入,因此,该国实际的财政盈余远大于年度预算盈余。从支出角度看,新加坡年度财政支出约占GDP的15%-20%。经常性支出平均占总支出的68.54%,资本性支出平均占总支出的31.46%。 二、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的主要特色 1.鲜明公共特征的财政支出结构 新加坡的财政收入除满足国家机器运转需要外,主要用于国防、教育、卫生、环境、法律等公共事业以及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于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2006年为例,财政教育支出达69.67 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2.8%,仅次于国防支出32.9% 居第二位,内政事务支出23.91 亿元,占7.8%,[卫生事业支出为19.31 亿元,占6.3%,交通运输支出17.94 亿新元,占5.9%。从支出结构看,其社会发展和安全外交是财政支出的重点,两者分别平均占42.26%和38.01%(见表1)。由此可见,新加坡财政支出的公共性质十分明显。 2.高度法制化的预算编制过程 新加坡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对预算编制周期、财政预算案的提出、财政储备的使用、财政部的监督管理权限以及国会、总统的审批权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法律,新加坡的财政年度自当年4 月1 日起至来年3月31日止。每年6月起各部门开始对下一年的经济做出战略性评估和预测,7月提出部门预算限额,8 月召开政府全体部门会议讨论,9 月各部门提出其再投资基金预算目标,10月各部门提出其预算限额的分解安排意见,决定并公布各部门的再投资基金安排,讨论逐个部门的预算草案,11月各部门确定其最终安排预算草案,12月财政部编制完成总体预算法案,2月中旬财政部将财政预算法案提交国会讨论。预算草案提交国会的同时向社会公布并征询公众意见,议员咨询期法定时间不少于7 天,国会讨论投票预算法案时进行电视直播。经国会议员充分咨询讨论并三读通过后由总统批准签署发布实施。 法案一经发布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需追加预算,必须提出新的法案提交国会专门讨论批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还规定,各部门必须力求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确保年度实际节余控制在预算总额的5% 以内,不得超支,否则将受到相应的约束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为了拓宽眼界,加快培养人才,我委部分年轻干部赴新加坡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新加坡面积为我市的1/6,人口规模相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我市。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面临的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社会和谐等问题,我市也同样面临或即将遇到。因此,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主要发展经验 1、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不断升级的经济战略 吸引外资。新加坡于1961年投资创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工业区,加快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授权裕廊工业管理局招商引资、审批项目、园区规划、征税、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等多项自主权。目前,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基地,年产值2000亿新元以上,并以此为基地和突破,吸引外资加速发展。2007年新加坡吸引外资230亿美元,占东南亚吸引外资的50%以上,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国际银行100多家。 产业升级。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新加坡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发展指导蓝图、详细规划组成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编制由民间事务所完成,政府只负责审查其资质,对于政府认为重要的工程,可通过设计委员会对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进行指导。新加坡对国土面积功能的区分非常严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居民居住用地抑制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内。城市重建局将新加坡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区块,并在每一区块内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制作沙盘模型供舆论监督,由于每一栋房屋、每一扇窗户都能在城市规划沙盘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违反规划的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集约用地。新加坡一方面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铁、停车场大部分在地下,甚至污水处理厂、地铁维修厂、水库、商场、康乐设施也逐步转入地下。全岛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在地下50米深的地方,共节约土地300公顷。 4、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廉洁高效的

新加坡技术移民职业清单

新加坡技术移民职业清单 篇一:移民新加坡的条件,新加坡技术移民的条件有哪些,新 移民新加坡的条件,新加坡技术移民的条件有哪些,新加坡移民需要什么条件 近期以来,加拿大提高移民门槛的信息受到瞩目,也牵动了很多有意向移民海外的人士的心。其实近年来除了加拿大以外,各个国家的移民政策都有所调整。最早开始提高门槛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其中香港投资款提高到1000万港币,投资定居的房产类别也被叫停了。新加坡也一样,大量的投资移民涌入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改变了移民的类别,也将移民门槛从150万坡币提高到250万坡币。 移民新加坡的条件? 新加坡有三个项目,其中EDB的要求是: 1. 申请人必须是企业股东身份; 2. 申请人必须拥有企业时间超过3年以上; 3. 申请人所持有股权最好不少于10% MAS项目的申请条件: 申请人必须拥有至少2000万新币的个人资产,并需投资至少1000万新币于新加坡金管局管理下的金融机构。 投资要求1.申请人必须年龄不小于22周岁; 2.投资不低于1000万新币于金融产品; 3.投资组合可包括物业和金融产品,但总额不得低于1000万新币,其中金融产品不少于800万新币,物业不超过200万新币。 金融产品包括:现金产品、资本市场产品、具体的投资计划、人寿保险、其他投资产品还有“长期社访准证项目”。 新加坡技术移民的条件有哪些? 新加坡技术移民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1.年龄50岁以下(单身女性须45岁以下); 2.学历为大学本科,国内重点大学,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可优先考虑。 3.持有P类和Q类工作签证的外国公民(即专业技术工作人员)。 新加坡技术移民通常指的是持有P类和Q类工作签证的外国公民申请新加坡永久居住权。P类申请人的含义:P类-the “P” Pass, 是指专为那些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等学历或高级职业技能且准备在新加坡谋求技术、行政、管理职位的外国公民,或外国投资者或企业家。 它又分为P1和P2两种工作签证。P1 签证是为那些每月收入在7,001新加坡元(新元)以上;P2 签证是为那些每月收入在3,501-7,000新元。 新加坡移民需要什么条件? 一、投资移民 根据新加坡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外国人投资新币150万元,可直接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这项计划主要是为各国企业家而制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新加坡投资。投资资金中50%的资金可用于购买自用住宅物业。 投资移民申请者必须先在新加坡境内注册有限公司,然后呈交投资计划书和置业申请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它山之石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 □ 古知行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和市区重建局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政府部门。住屋发展局主要负责住房和新镇建设(住宅区)。市区重建局是主管城市规划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这两个部门不但对解决旧市中心过度拥挤、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整体面貌、道路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个层次的空间规划有机结合 新加坡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编制规划,经过大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于1971年才完成第一个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由四个层次的规划组成:概念规划、发展指导蓝图、总体规划(实际上是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而以规模为主导的规划方法。1971年概念规划仍然确定了20年的规划期限,但是在1991年重新修订时又进一步淡化了时间期限,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的概念规划的模式,同时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概念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城市的长期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架和引导策略,指导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概念规划是一个“软”规划,是方向性、策略性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对建设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全局性的功能分区、各级中心的设置、道路交通安排、环境绿化以及干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概念规划每十年检讨一次,检讨工作由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图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总共涉及到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和国防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汇总修订。 在概念规划提出的宏观构架和策略的引导下,全国被划分成五个区和两个集水区。由于两个集水区需要绝对保护,不能进行开发,因此,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的只有五个区,约580km2。新加坡政府又将这五个区进一步划分成55个小区(平均每个小区约10km2)来进行规划。对这55个小区,先做出发展指导蓝图,提出每个小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指标和土地使用、发展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然后将发展指导蓝图公开展览两周,向公众全面解释各个小区的规划前景,期间,专业团体和公众都可以提出意见。有关当局根据各方面意见将其修改完善。发展指导蓝图经批准后就成为新的法定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审批由八个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组

新加坡绿色建筑的简析与启示

新加坡绿色建筑的简析与启示 发表时间:2016-03-28T16:21:06.2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作者:张海君 [导读] 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1 绿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标准和规则,但在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新建面积占比低、既有建筑难改造、制度设计待完善。 张海君 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1 摘要:目前我国国内对绿色建筑比较重视,尤其是政府层面,制定了很多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但关键真正要推动绿色建筑需要业主来推动,政府不是使用方和建设方,力量很有限,会导致出现形式上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标准和规则,但在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新加坡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建筑案例等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国内绿色建筑设计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加坡;政策法规;建筑案例 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高成本绿色技术实施不理想、绿色物业管理脱节、少数常用绿建技术由于存在缺陷并未运行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美丽中国梦”实现的重要话题。新加坡是全球最早开始建筑绿色化的国家之一。在新加坡街头,经常可以见到建筑外立面上布满绿色植物,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在这个位于热带常年高温的小国里,从超市到学校,从场馆到酒店,到处都是经过细心设计、严格考核的绿色建筑,这些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不仅让新加坡得来花园城市的美名,更为它带来了绵延后世的经济社会效应。 绿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标准和规则,但在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新建面积占比低、既有建筑难改造、制度设计待完善。按照住建部提出的目标,2015年年底前,中国绿色建筑总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中国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绿色建筑大国。但在绿色建筑方面后知后觉,且社会认同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中国亟需一些外来经验,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及现状就是我国很好的学习路子。 1.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1.1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环境发展进程概述 新加坡国土面积707.1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总数达到508万,自然资源十分稀缺。面对可持续发展与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新加坡于2008年成立了跨部门的部长级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旨在立法管制、落实政策、宣传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加坡,建筑业的用电量占全国总量的1/3。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节能之路已经走了三十多年。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时候,仅靠煤和石油的新加坡所受影响较大,尤其是工业和公建。于是在1980年建设局出台节能标准,但当时仅是节能,并未提到绿色建筑,2005年才有了全方面的绿色建筑概念。为了达到愿景,新加坡政府在2005年和2009年出台两个政策,称为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它主要是六大块:一、强制执行最低标准,在2008年通过国会颁布了强制性节能要求,比如说新建建筑在送给我们审批时候,必须要达到15%的节能,二、政府部门以身作则;三、新加坡政府部门的建筑量大概是30%,私人的大概有70%,所以我们出台了私人奖励政策。四、绿色科研,政府投资了五千万,企业、业主申请来从事技术研发。五、建筑业技能培训。六、国际推广公共宣传。 新加坡绿色建筑计划开始于2005年,当时新加坡建设局(BCA)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认证(Green Mark),2008年起,这一认证成为所有新建建筑以及部分既有建筑的强制认证,考核的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五方面,该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80%的建筑为绿色建筑。 1.2新加坡绿色建筑体系 新加坡绿建体系包括了绿色园区、绿色建筑、绿色基建、绿色公园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制定参照了美国LEED认证体系,打造了热带LEED体系,随着实践发展目前新加坡绿建体系已经发展到V4,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完善。它的绿建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尊重具体条件特色,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了绿建标准的功能与作用。 为了推动新加坡绿建的发展,新加坡建设局成了绿建培训结构,对绿建领域的人员进行培训与认证,同时政府对开发商、设计单位进行奖励措施,鼓励实践者对绿建的发展贡献,政府也制定了强制性要求,要求2012年以后的新建公共建筑必须为绿色建筑。强制与鼓励措施并行,又有培训作为辅助。 自新加坡政府2005年推出“绿色建筑标志”计划以来,至今共有755个建筑工程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志”奖,相当于新加坡可建筑面积的11%。而今年的获奖项目更是创下历史纪录,达到164项,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得奖项目荣获“绿色建筑标志超金奖”和“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其余的则获得“绿色建筑标志金奖”和“绿色建筑标志认证合格”证书。 在新加坡政府的“绿色建筑标志”计划推出之初,整个建筑市场仅有十分之一的得奖项目获得超金奖和白金奖。2009年,新加坡政府设定了2030年以前将全岛至少80%的建筑物提升至绿色建筑标志认证合格标准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新加坡建筑行业正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新加坡政府建设局今年也首度颁发了“绿色建筑领导白金奖”,以表彰和奖励那些在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房地产开发商。根据建设局的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凡是获得50个以上绿色建筑标志金奖、超金奖和白金奖,其中包括至少15个超金奖与15个白金奖,即可获得“绿色建筑领导白金奖”。今年这个奖项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获得。建屋发展局是新加坡最大的建筑商,在推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新加坡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2.1空中花园酒店PARKROYALonPickering 由新加坡著名建筑事务所WOHA操刀设计的“PARKROYALonPickering”皇家公园酒店虽然地处繁闹的新加坡CBD、唐人街与克拉码头之间,但这里却彷如对面芳林公园中的延伸,酒店外部种植了大量棕榈树、开花植物、灌木丛及庭荫树,郁郁葱葱的空中花园成为了屹立

东南亚经济危机启示录(中)

东南亚经济危机启示录(中) 一个人有弱点不是问题,你要满身都是弱点,还招摇过市,就怨不得别人来打你秋风。从一系列结构性失衡出现的那一天起,泰国的结局已经注定。接下来,无非是等待一声枪响。 当我们使用“一声枪响”这个词汇的时候,大家肯定首先联想起一个国家:美国。如果你对全球资金流向感兴趣,一定要牢牢盯住美元指数。如果你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资金流向趋势感兴趣,一定要牢牢盯住美联储。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当我们回眸那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元指数和美联储在东南亚经济危机酝酿阶段所发挥的负面影响力。 大概从1996年底开始,美元指数拉开中期上涨的序幕。 好端端的,美元指数怎么会中期走强呢? 三个月后,大家恍然大悟,美联储给出了答案:加息。美元加息很正常嘛,有啥好说的呢。但是你要有时间把历史数据翻出来,很快会陷入迷惑之中:从1990年以来,美联储调整目标利率几乎都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呢,加息周期就是加息周期,如果在加息周期里出现了一个降息,那就意味着加息周期结束,从此以后进入降息周期。有没有例外呢?有的。1997年3月那次加息,一不小心成为近 1/4个世纪里唯一的一次例外。如果说,那时候的格林斯潘同志刚上手业务不熟练,应该可以理解。但问题是,1997年的格林斯潘刚刚开启他第三届联储主席的任期,早已不是愣头青格林斯潘,而是举世闻名“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的那个格老。大家还记得1996年美国大选前期,那句响彻华尔街的口号么?“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 [1] 晕倒,一轮降息周期中,半途中冒出一次加息,而且加息的时点恰好对应了东南亚经济危机。是巧合么?97年那次从天而降的加息前三个月,美元指数就蹭蹭吃了药一般向上窜,这也是巧合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再次钻进基本面数据的故纸堆里找翻箱倒柜。 先看经济增长数据,美联储决定加息的那一刻,美国经济正处在一篇愁云惨淡中。1996年11月,非农就业当月新增人数-11.9万,96年12月新增8.9万,97年1月新增43.8万,97年2月零增长。加息前四个月,新增非农就业平均每月仅为10万人,远低于1996年均值,同样远低于1997年均值。接着看消费,毕竟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嘛。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同比数据从1996年10月开始下滑,从9.12%一路跌至1997年2月的2.69%,怎一个惨字了得呵。最后看PMI,反正美国的数据,无非那么三板斧,先看就业(还记得那句话么:“如果你看不清楚形势,就盯住非农就业吧”),再看消费,最后看PMI。看完这三大块,基本上对美国经济形势就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PMI如何呢?从1996年12月开始,连续三个月下滑,当然,绝对位置不错。整体上看,说实话,如果你是增长数据跟踪流派,绝对想不到美联储会来这么一次加息。 增长数据跟踪流不行,但通胀数据跟踪流,似乎可以。 举世公认,美联储的任务既兼顾增长也考虑通胀。增长方面不佳,如果通胀形势糟糕,也可以加息啊。的确,1996年12月,CPI同比达3.3%。必须承认这是比较高的位置,但是呢,从1997年1月开始,通胀持续回落。为啥要选择通胀已经掉头的时候加息,而非通胀上行期呢?要知道,美联储动手加息的那个月份,通胀已经回落至2.8%。或许是数据的延迟,或许是美联储反应比较迟钝吧。 总之,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首先看到了降息周期里的一次异常加息,其次看到了通胀的正面理由,也看到了增长的负面理由。时至今日,早经无从揣测格林斯潘老先生当时的真实想法,或许真相会永远掩埋在厚厚的故纸堆里。我们能做的唯一事情是做一次认定:1997年3月美联储加息,属于标准的“一声枪响”。伴随这个动作(金融市场领先三个月),全球资金呈现出显著的回落态势,美元

新加坡个人简历

job application form工作申请表 个人信息 以上表格中所填内容保证真实、无虚假。如有欺骗,引起的一切后果本人自负;在工作 经验上,如有造假, 到达国外而不能胜任工作被调返回国,所交全部费用将不予退还,并且要自负回国机票。 申请人签名:篇二:新加坡留学个人简历 360教育集团说,新加坡公立大学2014年入学申请如火如荼,很多同学对于文书材料的 准备多有疑问,个人简历是申请留学重要申请材料之一,其他申请材料均在简历基础上进行 扩充。那么如何量身定做最好的个人简历,是留学文书的开题。 留学简历集中呈现学生的主要过往经历与优势亮点,比如: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教育背景:学校、学历、专业、优势科目等 社会活动:实习、工作、志愿者等 获奖信息:奖学金、个人奖、集体奖、国际/内奖等 特长展示:技能类证书、语言优势、兴趣爱好等 首次写简历的同学,不用考虑文书、排版、字数、重要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把自己的正 面信息归类全部整理到初稿中来。此初稿,可以成为以后各推荐信及ps的素材集合点,如果 材料书写进入盲点,可以翻出简历初稿激发灵感。完成初稿后,需要对各类信息做部分删节, 如:针对申请专业有利的经历/近期获得的奖项/与其他申请材料是否呼应/与证明类材料是否 呼应等。如果对信息筛选犹豫不定,启德负责学生文书审核的老师将给你宝贵意见,避免材 料的出入或浪费。 简历的基本注意事项:1.简历工整,一目了然 2.采用小4或5号字体为优 3.信息客观, 真实有效 4.应用型英文书写,句子使用简单句和短句,避免用复合句及生僻的单词。 5.英 文简历,前后时态及语态保持一致。 6.认真检查书写错误及逻辑错误。篇三:新加坡简历表 job application form工作申请 perdonsl information个人信息 篇四:新加坡标准简历 working application i hereby declare that all the information given by me in this form is true. 我 宣誓:申请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属实。申请人申请日期 篇五:新加坡工作办理流程及所需资料 申請辦理赴新加坡就業所需資料 办理流程:1,填写简历,提供上述资料(可先填写简历,资料可后补) 2, 外派单位推荐人才并将劳工资料提交给新方雇主 3,安排面试(面试方式:视频面试、电话测试或雇主来中国实地面试) 4, 面试成功当日,外派单位收集齐雇主及劳工资料,向新加坡政府及劳动部 门申请工作批文(快则2个工作日,慢则15天) 5,安排出境,并安排好新方工作人员接机 6,次日在新加坡办理体检、办理工作卡 7,正式开展工作 为了让劳工尽快赴新加坡工作,我司将派遣资深的顾问进行咨询与跟踪。从面试成功到 去新加坡工作,最多只需15天时间。成功入境新加坡工作之后,我司在新方的公司及专业团 队将给予各个劳工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及帮助,保证劳工的合法权益及各项福利。

新加坡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热带生态环保大楼 2.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 3.新加坡植物园——滨海南花园(30米高的巨大植物塔群) 4.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邱德拔医院 “热带生态环保大楼” 即将开建的这幢绿色大楼名为“热带生态环保大楼”。这幢大楼有26层楼高,最让设计师自豪的是其中的不少生态环保设计,建筑的外墙和顶部有不少太阳能板,总面积为855平方米,可以搜集绿色的太阳能,提供建筑内39.7%的能源需求。

为了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大楼设有自然的通风设计,大楼里种满了植物作为隔热墙之用。大楼下安装有热泵,可以充分利用地热能,让整幢大楼冬暖夏凉。大楼内还有生物燃料的生产设备,居民的排泄物、有机废弃物和树木的枯枝落叶,都可由细菌作用产生可燃的甲烷气体,用于照明、烧热水、煮饭;生产生物燃料的副产品是可以让树木更好生长的肥料。 这幢长满植物的摩天大楼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借此优化当地的生态系统,增进城市的绿化,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这幢大楼的四周也几乎被植物所包围,它可经由斜坡连接上面的楼层与下面的街道。这幢大楼也考虑到了未来的扩充性,有很多墙壁与楼梯都是可以移动与拆除的。

新加坡是一座雨量充沛的热带城市,这样的气候决定了建筑中的树木能够茁壮地成长。设计师还专门开发了雨水和家庭废水的收集系统,可以用来灌溉大楼内及其周边的绿色植物。整幢大楼约有55%的用水都是使用雨水和废水,十分节省淡水资源。 环保大楼的建材大量采用再生与可回收利用材料,甚至每一层楼也设计有资源回收的系统。整幢大楼的设计能够让人们循环利用资源,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幢大楼就能建成,它的绿色环保效应将得以推广,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将在我们身边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