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1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1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1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1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眉山至乐山(峨眉山)段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暂行技术要求

二○一二年二月

前言

为统一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眉山至乐山(峨眉山)段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质量标准,指导自密实混凝土设计、生产、施工和质量检验等控制技术要点,确保自密实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暂行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依据高速铁路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技术深化研究——岔区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材料试验研究的最新成果、《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由负责解释。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 (2)

4原材料 (3)

4.1水泥 (3)

4.2矿物掺和料 (3)

4.3细骨料 (4)

4.4粗骨料 (5)

4.5减水剂 (6)

4.6引气剂 (6)

4.7粘度改性材料 (7)

4.8膨胀剂 (8)

4.9拌合水 (8)

5性能要求 (9)

5.1一般规定 (9)

5.2性能要求 (9)

6配合比 (10)

6.1一般规定 (10)

6.2配合比要求 (10)

7施工 (11)

7.1一般规定 (11)

7.2搅拌 (11)

7.3运输 (11)

7.4模板安装 (12)

7.5灌注 (12)

7.6拆模与养护 (12)

8质量检验 (14)

8.1一般规定 (14)

8.2施工前检验 (14)

8.3施工过程检验 (15)

附录A水泥净浆粘度比试验方法 (16)

附录B基准混凝土要求 (18)

附录C坍落扩展度、扩展时间T

50

试验方法 (19)

附录D B

J

试验方法 (21)

附录E H

2/H

l

试验方法 (23)

附录F竖向膨胀率试验方法 (25)

1适用范围

1.0.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施工与质量检验等。

1.0.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眉山至乐山(峨眉山)段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充填层用自密实混凝土。

1.0.3自密实混凝土除应满足本技术要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其他有关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文。本技术要求所示版本均为有效版本。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技术要求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75一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176一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T1596一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8046一200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18736一200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

GB/T14684—2001建筑用砂

GB/T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

GB8076一2008混凝土外加剂

GB/T8077一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23439一2009混凝土膨胀剂

GB/T50080一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一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2一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JGJ63—2006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424—2010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T2922.1—1998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相法

TB/T2922.4—1998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石柱法

TB/T2922.5—2002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

TB/T3054一2002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

TB10426—2004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JC/T729—2005水泥净浆搅拌机

JG/T248—2009混凝土坍落度仪

CECS203—200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3术语

3.0.1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

拌合物具有高流动性、高间隙通过性和高抗离析性,浇筑时无需振捣仅靠其自重作用便能均匀充填密实成型,并具有高耐久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3.0.2矿物掺和料(mineral admixture)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的,能够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某些矿物类物质的总称。

3.0.3坍落扩展度(slump-flow)

采用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拌合物坍落扩展终止后扩展面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的平均值(mm)。

3.0.4扩展时间T

(slump-flow time)

50

自坍落度筒提起开始计时至混凝土坍落扩展度达到500mm的时间(s)。

(blocking step)

3.0.5障碍高差B

J

采用J环试验测试混凝土拌合物抗离析性时,混凝土扩展终止后,扩展面中心混凝土距J 环顶面高度与直径300mm处混凝土距J环顶面高度的差值(mm)。

4原材料

4.1水泥

4.1.1水泥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水泥的混合材宜为粉煤灰或矿渣粉。水泥的性能除满足《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表4.1.1水泥的技术要求

4.2矿物掺和料

4.2.1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材料。矿物掺和料可选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

4.2.2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2.2的规定。

表4.2.2粉煤灰的技术要求

4.2.3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2.3的规定

表4.2.3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

4.3细骨料

4.3.1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河砂,也可选用采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应满足表4.3.1-1中Ⅱ区或Ⅲ区的规定,其他性能应满足表4.3.1-2的规定。

表4.3.1-1细骨料的颗粒级配范围

注:除5.00mm和0.63mm筛档外,细骨料其他筛档的实际累计筛余百分率与本表相比允许稍有超出分界线,但超出总量不应大于5%。

表4.3.1-2细骨料的技术要求

注:

1当细骨料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大于等于O.20%且小于0.30%时,应对混凝土采取抑2当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ε

t

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4.4粗骨料

4.4.1粗骨料应选用粒形良好、质地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碎卵石或卵石。粗骨料宜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骨料混配而成,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6mm。粗骨料颗粒级配应符合表4.4.1-1的规定,压碎指标值应符合表4.4.1-2的规定,其他性能应符合表4.4.1-3的规定。

表4.4.1-1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范围

表4.4.1-2粗骨料的压碎指标(%)

注: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和橄榄岩等,喷出的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

表4.4.1.3粗骨料的技术要求(%)

注:

1当粗骨料为碎石时,碎石的强度用岩石抗压强度表示。

2施工过程中,粗骨料的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

3当粗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ε

)大于等于0.20%且小于0.30%时应对混凝土采取抑

t

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4.5减水剂

4.5.1减水剂应选用品质稳定且能明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材料。减水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和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匀质性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当选用聚羧酸系减水剂时,其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5.1的规定,当选用其他类型减水剂时,其性能应符合GB8076的规定。

表4.5.1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

注:

1检验减水率、含气量、泌水率比、抗压强度比、凝结时间之差、收缩率比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80mm±10mm。

2现场抽检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用水泥宜为工程用水泥。

4.6引气剂

4.6.1引气剂宜选用能够在混凝土中均匀引入细小气泡的材料,引气剂应与减水剂、水泥及矿物掺和料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引气剂的性能应符合表4.6.1的规定。

表4.6.1引气剂的性能

4.7粘度改性材料

4.7.1粘度改性材料应选用能够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粘度、改善抗离析性、且不降低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材料,其性能应满足表4.7.1的规定。

表4.7.1粘度改性材料的性能

注:4~9项检测用基准混凝土的要求见附录B。

4.8膨胀剂

4.8.1膨胀剂宜选用性能符合GB23439规定的产品,其水中养护7d的限制膨胀率不小于

0.050%,空气中养护21d的限制膨胀率不小于-0.010%。

4.9拌合水

4.9.1拌合水宜选用洁净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的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9.1的规定。养护用水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他性能应与拌合水的性能相同。

表4.9.1拌和水的性能

5性能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包括拌合物性能和硬化体性能。

5.1.2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包括流动性、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等,其中流动

性由坍落扩展度和T

50表示,间隙通过性和填充性由H

2

/H

1

表示,抗离析性由B

J

表示。

5.1.3自密实混凝土硬化体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收缩性能。

5.2性能要求

5.2.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与检测方法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自密实混凝土性能与检测方法

项目性能要求检测方法

拌合物性能坍落扩展度,mm≤700

附录C T

50

,s2~6

B

J

,mm<18附录D 泌水率,%0GB/T50080

H

2

/H

1

≥0.9附录E 含气量,%≥3.0GB/T50080竖向膨胀率,%0~1.0附录F

硬化体性能

56d抗压强度,MPa≥40

GB/T50081 56d抗折强度,MPa≥6.0

56d弹性模量,×104MPa≥3.00

56d电通量,C≤1000

GB/T50082 56d抗盐冻性(28次冻融循环

剥落量),g/㎡

≤1000

56d干燥收缩值,×106≤450

6配合比

6.1一般规定

6.1.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轨道板的结构特点、施工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所要求的性能进行设计,在综合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其他必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试验配合比。

6.1.2自密实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确定后,应开展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并根据揭板试验效果来调整并确定最终配合比。

6.2配合比要求

6.2.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宜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单方混凝土中各原材料组分用量,并核算单方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三氧化硫含量是否满足6.2.2~6.2.4条的要求。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6.2.2自密实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应不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0.10%。

6.2.3自密实混凝土的碱含量应不大于3.0kg/m3。

6.2.4自密实混凝土的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

6.2.5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a)胶凝材料用量宜小于590kg/m3;

(b)单方用水量不宜大于185kg/m3;

(c)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的量不宜大于0.40m3。

6.2.6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收缩性能,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优质的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和料。也可根据性能需要,掺加石灰石粉、硅质微粉等惰性矿物掺和料。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

6.2.7所选用的减水剂、引气剂、膨胀剂、粘度改性材料等应在适量掺量范围内,能够获得所需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并对硬化混凝土性能无负作用,具体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6.2.8当混凝土原材料、施工环境温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7施工

7.1一般规定

7.1.1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包括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模板安装、灌注、养护和拆模等。

7.1.2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会同咨询、设计和监理各方,共同制定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7.1.3施工前,应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验证和完善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组织,灌揭板效果应通过验收。

7.1.4施工和监理单位应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自密实混凝土关键施工工序的操作人员以及试验检验人员,并在施工现场建立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

7.1.5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每道工序的检验,发现与规定不符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按规定作好记录。

7.1.6正式生产前必须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和物进行开盘鉴定,检验其工作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7.2搅拌

7.2.1自密实混凝土应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强制搅拌机搅拌,原材料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计量。原材料称量的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7.2.2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每班抽测2次骨料的含水量,雨天应随时抽测,每4小时至少抽测一次,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7.2.3搅拌时,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粗骨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拌合水和外加剂,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s,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min。

7.2.4冬期施工时,应先经过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优先采用加热拌合水的预热方法调整拌合物温度,但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当加热水还不能满足要求。或骨料中含有冰、雪等杂物时,也可先将骨料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不应高于60℃。水泥、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但不得直接加热。

7.3运输

7.3.1自密实混凝土运输时应选用能确保灌注工作连续进行、运输能力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能力相匹配的混凝土专用运输设备。

7.3.2自密实混凝土的运输速率应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当罐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使罐车高速旋转20~30s方可卸料。

7.3.3运输自密实混凝土过程中,应保持运输混凝土的道路平坦通畅,确保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持均匀性,运到浇筑地点不发生分层、离析和泌浆等现象。

7.3.4运输自密实混凝土过程中,应对运输设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防止局部混凝土温度升高(夏季)或受冻(冬季)。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水份进入运输容器或蒸发,严禁在运输过程中向混凝土内加水。

7.3.5应尽量减少自密实混凝土的转载次数和运输时间。

7.4模板安装

7.4.1模板与其支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连接牢固,能承受自密实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

7.4.2模板应制作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模板应垂直安装,模板内侧宜贴附一层透水模板布,并应确保接缝处不漏浆。

7.4.3安装模板时,应在轨道板四角设置排气孔。轨道板顶面的观察孔应设置防溢管,其露出轨道板上表面高度不小于20cm。对于曲线超高段,防溢管露出轨道板上表面高度不宜低于超高一侧轨道板上表面水平高度。

7.4.4自密实混凝土灌注前应采用压紧装置固定轨道板,以确保轨道板上浮或偏移满足相关要求。对于直线段轨道板,沿轨道板纵向方向压紧装置设置不得少于3处;对于曲线超高段轨道板,还应在沿轨道板横向端头增设不少于1处压紧装置。

7.5灌注

7.5.1灌注自密实混凝土前,应检查轨道板四周模板的密封情况、排浆孔的设置情况,并检查轨道板之间横向边缝的密封情况,确保模板和边缝密封不漏浆。

7.5.2灌注自密实混凝土前,应确认轨道板标高及轴向平顺满足要求,检查千斤顶的受力状态及其紧固程度,确定封边模具的支护安全可靠时方允许灌注。

7.5.3在灌注前,应采用高压雾化水对轨道板底面进行润湿,并应确保土工布上不得有明显积水。

7.5.4自密实混凝土灌注前,应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坍落扩展度、泌水率和含气量等;只有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或配合比要求时方可灌注。自密实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

7.5.5自密实混凝土灌注宜采用自动化程度高、施工便捷的灌注设备,灌注设备应经过现场验证。

7.5.6自密实混凝土从搅拌开始到灌注结束的持续时间不宜超过90min。

7.5.7在炎热季节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时,应避免模板和混凝土直接受阳光照射,保证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超过40℃。

7.5.8在低温条件下(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75.9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时,应采取挡风等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

7.6拆模与养护

7.6.1自密实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7.6.2当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达到10.0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可以拆除轨道板四周模板。

7.6.3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轨道板四周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当模板与自密实混凝土脱离后,方可拆卸、吊运模板。

7.6.4拆模后,应采取土工布包裹、养护膜覆盖或喷养护剂等保湿和保温养护措施。在冬季和夏季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冬季)隔热(夏季)措施。

7.6.5养护用水与自密实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

7.6.6冬期施工期间,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之前不得受冻。

7.6.7当自密实混凝土达到100%的设计强度后,轨道板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8质量检验

8.1一般规定

8.1.1自密实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包括原材料检验、拌合物性能检验、硬化混凝土性能检验和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检验。

8.1.2自密实混凝土质量检验分为施工前检验、施工过程检验和施工后检验。施工前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后方可施工;施工过程检验项目出现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待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施工后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施工后检验项目应和施工前、施工过程检验项目共同作为质量评定和验收的依据。

8.1.3对用于施工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抗压强度抽检试件,应从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运送的混凝土中取出。

8.2施工前检验

8.2.1施工前应对自密实混凝土用原材料的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质量检验报告进行进场核查,并按规定进行复检。按设计及施工要求复检施工配合比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核查混凝土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试验结果。

8.2.2施工前应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工艺性试验验收满足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自密实混凝土工艺性揭板试验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表8.2.2自密实混凝土揭板试验验收指标与检测方法

8.2.3自密实混凝土工艺性揭板试验的频次应满足以下要求:不同标段或同一标段内不同的施工作业队至少进行一次;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发生改变时应进行一次。

8.3施工过程检验

8.3.1施工过程中应对自密实混凝土用主要原材料的品质按相关规定进行日常检验,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进行日常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8.3.2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更换水泥、外加剂、矿物掺和料、骨料等主要原材料的品种及规格,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试验,并对试验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与耐久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相关要求。

8.3.3施工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与硬化混凝土质量检验的频次应符合表8.3.3的规定。

表8.3.3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检验频次

8.3.4必要时(首件评估、对灌注质量有疑义等)应在施工过程进行揭板检验,揭板试验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CECS 203-200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 283-2012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三.配合比设计 1.自密实砼性能要求: 自密实性能:二级强度等级:C40 (1)根据自密实性能等级选取单位体积粗骨料体积用量Vg=0.32m3=320L,则质量为 M g=ρg×V g=2.707?320=866.24kg (2)确定单位体积用水量V W、水粉比W/P和粉体体积V P 考虑到掺入粉煤灰配制C40等级的自密实砼,而且粗细骨料粒形级配良好,砂石表面比较粗糙,选择单位体积用水量175.0L和水粉比0.80(后根据砂率进行微调至0.814)。 V P=V W÷W P =175÷0.814=215L 粉体单位体积用量为0.215m3介于推荐值0.16~0.23m3。 浆体量为0.2150+0.1750=0.390m3介于推荐值0.32~0.40m3。 (3)确定含气量 根据经验以及所使用外加剂的性能设定自密实砼的含气量为1.5%,即15L。(4)计算单位体积细骨料量 因为细骨料中含有2%的粉体,所以根据下式可计算的出细骨料体积用量为281L,质量为731.837kg。 V g+V P+V W+V a+1?2%V S=1000L M s=ρs×V s=2.608?281=731.837kg (5)计算单位体积胶凝材料体积用量V ce

因为未使用惰性掺合料,所以可由下式计算 V ce=V P?2%V S=215?2%×281=209L (6)粉煤灰掺量30%(胶凝材料的质量比例)进行计算 M B×30% ρf + M B×70% ρc =V ce 即: M B×30% 2.3+ M B×70% 3.1 =209 得: M B=587.770kg,M C=M B×70%=411.739kg,M f=176.131kg V c=M C ρC =132.72L,V f= M f ρf =76.67L 水胶比W/B=0.298。 强度计算得到的水胶比如下: f cu,0=f cu,k +1.645σ=40+1.645×5.0=48.23Mpa f b=γf f ce=0.70×56=39.2Mpa W = σS×f b cu,0s b b = 0.53×39.2 =0.396>0.298 强度条件满足,固取自密实自密实性能计算所得水胶比W/B=0.298 (7)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用量取为胶凝材料质量的1.5%。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法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法中国***建设第十工程总队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检查模板支立的位置是否准确、牢固、立面有无倾斜,接头处有无错缝、错台、缝宽过大、脱模剂是否涂刷等,发现不合要求者应立即纠正。并将接头处的接缝、拉杆、传力杆洞眼、模板与基层间缝隙等用油毡堵(铺)严实,以防漏浆。 2、模板的加工制作,支设等应符合现行的军用规范的规定。 3、检查基层的平整与密实情况,高刨低不补,并对过于松散部位应采取措施予以密实。清理仓内杂物并洒水湿润。 4、检查、调试所配施工工具、机具、动力设备、线路,以及防风雨器材等的数质量情况,以保障作业需要。 二、混合料摊铺 1、混凝土板厚在400mm以内者,均可采取一次铺筑。 2、卸料后,通过混合料的自流、辅以人工推动及振捣棒拖振,即可实现初步平整。拖振宜从板边开始,间隔1m左右顺铺筑方向逐次进行,以排除微小气泡、促进密实平整,达到表面无明显露石和凹凸即可,不得过振,也不应漏振。初步平整可基本不留虚高,或略高于模板2mm左右。 3、设传力杆或拉杆时,在板边拖振的同时插入传力杆或拉杆,并基本就位。 4、初步平整后,即可用全幅式条夯振动器自行振动一遍(自行

速度约4m/min),使混凝土表面消除凹凸,达到匀实、平整。 5、在条夯作业过程中及作业后,应随时检查模板情况,发现变化应及时调整加固。传力杆、拉杆的校正复位工作,宜在下一块相邻板完成条夯作业后进行,以免相邻板条夯作业时对其产生影响。 6、条夯整平后,应用钢滚筒(俗称滚杆,下同)进一步压实、整平,提浆,即第一次滚杆作业,直至表面泛浆均匀。 三、作面 1、第一次滚杆作业后,当混凝土表面在受外力作用时不出现整体蠕动的情况下,方可开始作面。该段时间(简称待凝时间,下同)随气候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应通过试打得出。一般情况(作业时气温25oC左右,无风或风力2~3级),待凝需2h~3h ,可不覆盖塑料布;作业时气温高(>28oC)、特别是风力大(4 ~5级)的情况下,需覆盖塑料布以防“假凝”,待凝时间一般为4h~5h。 2、作面开始时,先用滚杆再滚压一遍,即第二次滚杆,以进一步整平、匀浆。 3、第二次滚杆作业后,即可抹面作业。宜采用不同长度(短抹长约30cm,长抹长约50cm)的木抹和塑料抹进行,不宜少于3遍,其间应用3m直尺(铝合金制)随时检验表面的平整情况,达到整个表面密实、均匀、平整和无抹纹。 4、抹面作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板边的密实,如有不平整现象,严禁用纯浆(不含骨料)修补。抹面作业完成后,应及时用钢模紧贴模板边缘划出一道深大于1mm的刻痕,并清理模板顶面或相邻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交底

自密实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技术交底1自密实混凝土工艺原理 自密实片石混凝土施工工艺原理,当混凝土模板安装就绪后,采用机械或人工在模板内堆成0.8~1.0m高度的堆石体,然后浇筑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依靠自重流动,均匀地完全填充到堆石体的空隙,自密实混凝土与片石凝结硬化形成片石混凝土。 2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槽开挖→地基承载力检测→基础立模加固→片石码放→自密实混凝土拌合→浇筑基础混凝土→墙身立模加固→片石码放→安装泄水孔→浇筑墙身混凝土→拆除模板→养护 3施工方案、方法 3.1施工准备 施工前,做好场地平整,为混凝土、片石及周转材料的运输、堆放准备好场地。清除挡墙用地范围内的树桩、杂草、垃圾等所有障碍物;在基槽周围挖设排水沟,排除地表水。 3.2测量放样测量放线,定出桩位中心线及开挖边界线,由施工队埋设护桩。 3.3基坑开挖 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基槽开挖,开挖长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进行分段开挖,每段10或20米,深基坑或陡坡地段采用跳槽开挖,每段长度10米,相邻两侧挡墙做完后在开挖中间段落防止基坑坍塌;基坑深度大于1.5米时采用放坡开挖,坡比视现场地质情况按1:0.75~1:1.5放坡开挖或增设

基坑支挡防护,挖基土方堆放在基坑边2m以外,防止基坑边坡因受压垮塌,沿基坑周边设0.3m*0.3m截水沟,防止降雨雨水流入基坑浸泡基底,基坑底四周设0.2*0.2m排水沟,并在基坑最低处角落或4个角处设集水井,将积水引入在集水井后采用潜水泵集中排出基坑,基底严格按设计开挖成台阶。机械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以上20cm时,回复测量放样桩位,确定开挖正确不偏位的情况下改用人工进行基底清理,避免机械扰动基底破坏地基承载力,确保基底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如出现超挖现象应严格采用集配好的灰岩夯实回填,严禁虚填。 3.4模板安装 基础施工前,试验室进行基底承载力试验,若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可继续基础施工,若试验承载力达不到设计承载力要求,应及时报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确定处理方案后,按方案要求进行地基处理。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基础模板安装,模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模板采用大块钢模板拼装,禁止使用有缺角、破损的模板。 2)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 3)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负荷。 4)模板的接缝不得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5)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脱膜剂,但不得影响模板结构性能。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案

大连中心·裕景(公建)ST2塔楼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大连中心?裕景ST2塔楼为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外框架竖向结构由5根钢-混巨型柱、10根普通型钢柱及与其斜向联系的矩形钢管大支撑组成。其中大支撑截面尺寸(H*B*t1*t2)最大为2300*700*100*35,最小为900*700*35*35。 钢结构深化设计在大支撑上开设灌浆圆孔,如下图共两种形式,其中A位于矩形大支撑上翼缘板靠近筒外钢柱处,直径230mm;B位于K形节点大支撑内侧腹板靠近组合巨柱处,直径250mm。 由于大支撑内有隔板结构形状复杂,且相邻孔之间间距一般跨越2-3层、砼振捣困难,拟采用具有高流动度、不离析、均匀性和稳定性好的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此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二、编制依据 1、《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59:2004 2、《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90 3、《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3:2006等 4、东北院施工蓝图、中建钢构施工深化设计图 三、基本技术特性 自密实混凝土是具有高流动度、不离析、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依靠其自重流动,无需振捣而达到密实的混凝土。 应用于本工程的自密实砼基本技术性能指标及注意事项如下: 1)自密实性能等级三级,Tso(s)控制在3~20s之间,V漏斗通过时间在4~25s之间;

2)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 3)砂子采用中偏粗砂,含泥量≤1.5%,细度模度2.7~2.9; 4)外加剂采用大连市建科院聚羧酸DK-PC。 5)采用大连水泥厂水泥。 6)掺少量矿粉,水粉比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7)到场的砼扩展度>600mm,在650mm左右为佳,具体测坍落度时,将砼坍开后,垂直方向量砼直径,两方向平均值即为扩展度,两方向平均值不允许超过2cm。 8)到场砼测坍落度时,高度差(中心与边缘)不允许大于2cm。 四、施工部署及施工顺序 由于大支撑钢管混凝土工程量较小,且现场浇筑需要在灌浆孔部位提供施工工作面,故将此部分混凝土浇筑安排于灌浆孔下部相邻楼板层结构施工完毕之后,利用已施工完成楼板面、及布设在楼板面上的泵管,进行大支撑钢管砼泵送施工。 1、基本施工顺序如下: 2、施工顺序原则: 1)大支撑砼具体浇筑时间随塔楼整体结构进度、穿插施工,不占用总工期时间。 2)大支撑砼施工前,相关钢结构构件安装、焊接完毕,焊缝探伤及相关验收合格。 五、施工措施及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将泵管接好,保证气密性,不允许漏水(只允许少量掺水),然后用砂浆润滑泵管。 2、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将管内异物、积水清除干净。 3、自密实砼的运输:应保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不应产生离析、分层和前后不均匀现象。运输时间符合规定要求,在90min内卸料完毕,当最高气温低于25℃时,运送时间可延长30min。

浅谈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

浅谈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 摘要:介绍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定义、特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合理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引言 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建筑材料,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工作性、生产效率、安全性要求和耐久性等方面的问题。当前,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靠振捣的方式达到密实的效果以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由于施工环境或条件的限制,很容易造成振捣不足或者过振,从而影响了混凝土的性能,进而影响到建筑物最终的可靠性。众所周知,混凝土的工作性及施工振捣程度对工程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混凝土工作性和施工质量就变得尤为重要。自密实混凝土应运而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日本的学者首先提出,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因其良好的流变性、粘聚性、匀质性和稳定性解决了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2 自密实混凝土的定义及特点 自密实混凝土(Self - Consolidating Concrete 简称SCC)是指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较密的钢筋网也能够完全填充模板,并能同时获得良好的均质性,而且不需要附加振动的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属高流动性混凝土,也称作自流平混凝土、自填充混凝土、免振捣混凝土等,属于高性能混凝土的范畴。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卓越的流动性和自填充性能,即使在没有振捣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钢筋密集、结构截面比较复杂的工程部位,填充密实,且不离析、不泌水,从而能够增加结构设计的自由度。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漏振、过振等因素以及配筋密集、结构形式复杂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均质度,提高了混凝土工程的可靠性,降低工程综合成本。 (2) 无需振捣,消除了因振捣而带来的噪音污染,改善了施工环境,可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有利于结构的提前完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电力能源、避免了振捣对模板产生的磨损,从而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 自密实混凝土表面不会出现气泡或蜂窝麻面,从而减少和避免了混凝土表面的缺陷以及修补工作,在不需要进行表面修补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较好呈现模板表面的纹理或造型。 (4) 能大量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作为掺合料,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艺

自密实混凝土暂行技术标准

.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应根据设计要求、灌注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因素,会同设计、监理各 方,共同制定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7.1.2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包括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运输、灌注、养护和拆模等。根据交通运输条件,采取不同的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方案。 7.1.3 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试灌注,并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现场揭板质量检验,验证并完善混凝土的灌注施工工艺。 7.1.4施工和监理单位应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自密实混凝土关键工序施工的操作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7.1.5 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每道工序的检验,发现与规定不符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按规定作好记录。 7.1.6 应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和手段应符合本技术要求的规定以及国家和铁道部的相关标准要求,检验结果应真实可靠。 7.1.7 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以及施工管理要求,在施工现场建立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 7.1.8 自密实混凝土达到75%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载。 . . 7.2 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7.2.1 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 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进厂(场)。

7.2.2 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帐”,台帐内容 包括进货日期、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及检验结果等。“原材料管理台帐”应填写正确、真实、项目齐全,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 7.2.3混凝土用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应采用散料仓分别存储。袋装粉状材料在运输和存放期间应用专用库房存放,不得露天堆放,且应特别注意防潮。 7.2.4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名称、 品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进厂(场)日期。原材料堆放时应有堆放分界标识,以免误用。骨料堆场应事先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7.3 混凝土拌合 7.3.1 自密实混凝土应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拌合站应配有自动计量系统和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原材料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铁建设 [2005]160号文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 . 7.3.2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含水率每班抽测2 次。 7.3.3搅拌时,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粗骨料、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和料和其他材料,搅拌1分钟,再加入所需用水量和外加剂,并继续搅拌2分钟。 7.3.4冬期施工时,直接与水泥接触的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自密实混凝土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延长50%左右。 7.3.5 夏(热)期施工时,水泥进入搅拌机时的温度不宜大于50 ℃。 7.3.6 正式生产前必须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开盘鉴定,检测其工作性能。 7.4 模板安装

建筑混凝土新技术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混凝土技术 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SCC),指混凝土拌合物不需要振捣仅依靠自重即能充满模板、包裹钢筋并能够保持不离析和均匀性,达到充分密实和获得最佳的性能的混凝土,属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主要包括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填充性、保塑性控制技术;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收缩控制技术。 (1)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填充性、保塑性控制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流动性、填充性和保水性。通过骨料的级配控制以及高效减水剂来实现混凝土的高流动性、高填充性。其测试方法主要有U型槽法、L型槽法、倒坍落度筒法等。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控制技术是一个关键。 (2)配合比设计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不同,有全计算法、固定砂石法等。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位体积用水量宜为155~180kg。 2)水胶比根据粉体的种类和掺量有所不同,按体积比宜取0.8~1.15。 3)根据单位体积用水量和水胶比计算得到单位体积粉体量。单位体积粉体量宜为0.16~0.23。 4)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量宜为0.32~0.40。 (3)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收缩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水胶比较低、胶凝材料用量较高,使得混凝土早期的收缩较大,尤其是早期的自收缩。主要包括自收缩的收缩机理、计算公式及检测技术等方面。 2.技术指标 (1)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1)胶凝材料 水泥选用较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是自密实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常用的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粉、矿粉等。胶凝材料总量不少于500kg/m3。 2)细骨料 砂的含泥量和杂质,会使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下降,需要增加用水量和增加水泥用量,所以砂必须符合规范技术。砂率在45%以上,最高可到50%。 3)粗骨料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一般以小于20mm为宜,尽可能选用圆形且不含或少含针、片状颗粒的骨料。 4)外加剂 自密实混凝土具备的高流动性、抗离析性、间隙通过性和填充性这四个方面都需要以外加剂的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外加剂的主要要求为:与水泥的相容性好;减水率大;缓凝、保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小结

C40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小结 自从5月下旬开始浇筑自密实混凝土以来,共浇筑几十块板,其中绝大部分完全填满模板,但由于各种原因,也有个别板没有填满,施工方直接把没有填满的板吊起,清除已经浇筑的混凝土,重新安装浇筑。现对近期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以便于后期更好的完成浇筑。 1、自密实混凝土尽量在夜间气温较低时施工,并在每次浇筑前充分润湿砼接触面,保证砼接触面充分湿润后才有利于自密实混凝土通畅、快速流动。其中也包括灌注口直径1米范围。 2、浇筑前检查模板是否充分固定、板缝严密,防止浇筑过程中发生爆模,已经浇筑的混凝土不能充分密实,或者因浆体流走而体积收缩形成与结合板缝隙。 3、浇筑过程中,施工工人不要在浇筑过程中把洒落在灌注孔四周的混凝土铲入模板,否则这部分洒落的混凝土会影响模板内混凝土的流动性能。而应该是在已经完成该板的浇筑后,再把洒落的混凝土铲入模板。 4、浇筑快满时,要调小放料口,防止大量混凝土溢出。 5、施工方要灰时,要充分考虑要灰数量。浇筑一块板大约需要20分钟,做混凝土坍落度试验需要约20分钟,混凝土到达工地后,要在2小时以内完成浇筑,因此,一车最多浇筑5块板,一块板大约1.5方,因此,一车混凝土应该为7.5方,但是考虑到浇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一车混凝土8方较为适宜。此外,还要考虑调整层的

实际厚度,如果厚度比标准厚度大,则要充分考虑厚度变大带来的混凝土数量增加,比如厚度达到12厘米时,一块板的混凝土数量为1.5×1.2=1.8方,浇筑5块板的话,则需要1.8×5=9方,再考虑半方左右的损耗,则浇筑5块板需要9.5方混凝土。 通过上述计算和考虑,才能准确确定需要的混凝土数量,既要保证在2小时以内完成浇筑,又要避免浇筑一半时没有混凝土继续完成浇筑的风险。 6. 施工方要充分考虑夏季多雨多风的天气,避免混凝土发出后无法完成浇筑。 7. 搅拌站由于计量设备会有计量偏差,其中GBT 14902-2012 《预拌混凝土》规定,水的计量偏差在±1%,外加剂的计量偏差在±1%。普通预拌混凝土在上述偏差范围内,一般不需要调整也能满足施工要求和质量要求。但是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高,在规范允许的计量偏差内,偶尔也会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因此需要根据现场自密实混凝土情况,进行现场的微调。其中调整方法以掺加外加剂为主,掺加数量控制在1%以内,从而保证既能满足施工要求,又能保证混凝土凝结时间正常,还不影响后期强度。 8. 混凝土达到工地完成混凝土调整、检测后2小时不能完成浇筑的部分,由搅拌站技术人员现场检查,确认没有问题方可继续浇筑,如果搅拌站技术人员认为不能继续浇筑,则不能浇筑。另外,到达工地完成混凝土调整、检测后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混凝土,不能进行浇筑。因超时导致不能浇筑的混凝土,施工方应予以签单。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011年09月15日 1 前言 自密实混凝土是具有很高流动性而不离析,不泌水,能不经振捣完全依靠自重流平并充满模型和包裹钢筋的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众多优点: (1)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免振,可节省劳动力和电力,提高施工效率; (2)改善工作环境,免除振捣所产生的噪音给环境及劳动工人造成的危害; (3)增加了结构设计的自由度,可用于浇筑成型形状复杂、薄壁和配筋密集的结构; (4)有效解决传统混凝土施工中漏振、过振,避免了振捣对模板冲击移位的问题; (5)大量利用工业废料做掺合料,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6)降低工程总体造价,从提高施工速度,减少操作工人,延长模板使用寿命,结构设计优化等方面降低工程成本。 目前,自密实混凝土主要应用于民用高层轻型墙体结构和工业工程中附属装配式构件、预制构件、钢筋密集的框架梁柱及料仓、漏斗、二次注浆等。 2 施工准备 2.1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原理 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原理是通过外加剂、胶结材料和粗细骨料的选择与搭配和精心的配合比设计,将混凝土的屈服应力减小到足以被因自重产生的剪应力克服,使混凝土流动性增大,同时又具有足够的塑性粘度,令骨料悬浮于水泥浆中,不出现离析和泌水问题,能自由流淌并充分填充模板内的空间,形成密实且均匀的胶凝结构。因此,在配制中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借助

以萘系高效减水剂为主要组分的外加剂,可对水泥粒子产生强烈的分散作用,并阻止分散的粒子凝聚,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降低。高效减水剂的减水率应不低于25%,并且应具有一定的保塑功能。 掺加适量矿物掺合料能调节混凝土的流变性能,提高塑性粘度,同时提高拌合物中的浆-固比,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使混凝土匀质性得到改善,并减少粗细骨料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混凝土的通阻能力。 掺入适量混凝土膨胀剂,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同时提高混凝土粘聚性,改善混凝土外观质量。适当增加砂率和控制粗骨料粒径不超过20mm,以减少遇到阻力时浆骨分离的可能,增加拌合物的抗离析稳定性。在配制强度等级较低的自密实混凝土时可适当使用增稠剂以增加拌合物的粘度。 2.2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水泥:通过试验及有关资料验证,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自密实混凝土,较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匀质性好,混凝土硬化时间短,混凝土外观质量好,便于拆模,因此,水泥品种的选择应优先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时,应了解水泥中的混合材掺量、质量以及对强度发展与流变性能的影响。一般水泥用量为350~450kg/m3。水泥用量超过500kg/m3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如低于 350kg/m3,则需掺加其它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磨细矿渣等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浆体总量较大,如单用纯水泥会引起混凝土早期水化热较大、混凝土收缩较大,不利于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掺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可弥补以上缺陷,并且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矿物掺合料包括如下几种: (1)石粉: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等的磨细粉,粒径小于 0.125mm 或比表面积在250~800m2/kg,可作为惰性掺合料,用于改善和保持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2)粉煤灰:火山灰质掺合料,选用优质Ⅱ级以上磨细粉煤灰,能有效改善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硬化混凝土的耐久性; (3)磨细矿渣:火山灰质掺合料,用于改善和保持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有利于硬化混凝土的耐久性;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一、分项工程概况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工程中,采用高强度自密实清水饰面混凝土施工的方法、特点和难点。因为工程项目的性质为公共建筑,在设计中采用了大跨度、高强度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往往达到C50、C60的高强度;同时因为该工程的重要性,就要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所以设计要求采用清水饰面混凝土。在结合了上述两个问题后,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就必须既要保证满足结构高强度混凝土的这个要求,又要保证结构为清水饰面混凝土,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再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的技术措施。这就产生了高强度自密实清水饰面混凝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从而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施工方法及创新点 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是:能够自流平填密模板空间;不需要振捣,可以降低由于振捣而导致的混凝土的离析现象;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可以保证结构中混凝土的密实性;可以减少劳动力,从而节约施工成本;不需要振捣,没有扰民问题。 本工程主要利用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填密性,依靠其自身重力作用,将模板内钢筋之间的微小空间自流平充满填密实。 工艺流程: 对进入现场的自密实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进场验收(塌落度、和易性、流动性)――加固模板――浇筑混凝土自密实周边混凝土――浇筑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振捣 1.商砼控制。 1)本工程所采用的自密实混凝土由中航空港混凝土搅拌站和北京建工搅拌站提供,混凝土强度为C40、C50、 C60,到现场的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250mm~270mm之间,骨料粒径小于1.5 cm~2.0cm。为了使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与清水混凝土之间的颜色差异控制的可接受范围内,在保证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经过与搅拌站协商以及试配工作,确定了强度符合要求、流动性、稳定性和通过钢筋间隙能力最佳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用量。 2)下面是度混凝土在不同强度条件下采用清水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在配合比上的对照表: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傅沛兴,贺奎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00039北京) 摘要:自密实混凝土不但要求有较大的流动性,而且还要求有较好的粘聚性,因而其施工工作性要同时具备流动性、抗离析性、和间隙通过性。据此,提出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并着重阐述了骨料的堆积密实型连续级配的原理,论述了配制自密实混凝土胶结材浆体与砂率、石子体系的关系,以利于配制优良的自密实混凝土。 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抗离析性;自填充性;连续级配 中图分类号:TU 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26(2007)01-0049-04 MⅨDESIGN oF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FU Peixing.HE Kui (Beijing Building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100039,Beijing,China) Abstract:Flowability,passing ability and anti—segregating are required from a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SCC) in the flesh state, SO it is not only a highly flowable nature but also a good consistency that SCC should have.In this case,a common principle was introduced for the mix design and the theory of continu—OHS—grading of compact packed aggregates was expounded.The relationship of slurry of cementitious materials,sand factor and carpolite wa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develop fine SC C. Key words:self compacting concrete;self compacting ability;anti—segregating;self—filling ability;contin—UOUS grading 自密实混凝土由高性能混凝土发展而来,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一个分支。由于自密实?昆凝土可以不用振捣,靠拌合物自重就可以通过钢筋等障碍物填充到模板的各个角落,因而在工业发达国家节约了价格较贵的专业技术工人工资,节约了振捣设备和电力,特别是大大降低了施工噪声污梨q;因而发展很快,在日本及欧洲许多国家,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量都已超过全部混凝土施工量的50%以上。 我国近十年来,已经在一些工程上有所应用。我们经一年来试验研究,探讨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供业界参考。 1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不仅要求有较大的流动性,而且还要求有较好的粘聚性。白密实混凝土的胶结材浆体要能充分包裹与分隔砂石的每一个颗粒,使砂、石悬浮在胶结材浆体中。因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就要求同时具备(1)流动性(2)抗离析性(3)自填充性,这三种性能又称自密实性。 流动性可以用检测普通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坍落扩展度的方法检测。 抗离析性又称抗离析稳定性,日本和欧洲标准均用两种方法检测。一是用一种特殊的V 形漏斗,装满10 L混凝土拌合物,打开底盖计量流出时间(S)。另一种方法是计量坍落扩展度扩展到平均50 cm的时间(s)。V形漏斗流出时间欧洲规定不大于20 S,日本虽也同样规定一般自密实混凝土不大于20 S,而钢筋净间距小于60 mm时,规定为不大于25 S,意即当钢筋密度大时,拌合物的粘聚性需要大一些。坍落扩展度扩展Nsocm的时间,日本规定一般自密实混凝土为3-15 S,钢筋净间距小于60 mm时为5-20 S,见图1。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原理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原理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拌合物的配制方面,其技术途径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活性矿物掺和料+ 超塑化剂+ 细集料+ 粗集料。 1 水泥 基于目前我国的原材料状况,水泥的主要问题是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强度问题,水泥与外加剂是否相适应,决定着能否配制出某个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因此应选用较 稳定的水泥。 2 掺合料 掺合料是自密实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常用的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粉、矿粉等。利用它们的物理效应、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不但能提高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而且能 增强硬化后混凝土的耐久性。 粉煤灰是自密实混凝土最常用的活性掺合料,具有“活性效应”、“界面效应”、“微填充效应”和“减水效应”。在自密实混凝土中,要求充分发挥这些效应,一是要求活性掺合料的颗粒与水泥颗粒在微观上应形成级配体系;二是球形玻璃体含量要求高,因为球形玻璃体掺合料的减水效应显著, 需水量比可大大降低。 磨细矿渣的火山灰效应高,因此能改善自密实混凝土硬化后的孔结构和强度;矿渣由于细度较高,能显著提高自密实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速度,改善其流变性能,且对改善自密实混凝土的早期孔结构有一定作用。日本自密实混凝土普遍采用粉煤灰和矿渣复掺,有时还加上矿粉。 3 细骨料 砂在混凝土中存在双重效应,一是圆形颗粒的滚动减水效应;二是比表面积吸水率高的需水效应。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效应,决定了必须根据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等情况综合考虑。砂的含泥量和杂质,会使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下降,需要增加用水量和增加水泥用量,所以砂必须符合 规范技术要求。 常用于自密实混凝土配制的细集料通常是中砂,中砂不同于细砂,中砂的总表面积较细砂小,砂子的表面需要由水泥浆包裹,砂子的总表面积越小,则需要包裹砂粒表面的胶结材就越少,一般说用中砂拌制混凝土比用细砂所需的胶结材为省;中砂级配优于细砂,空隙率较小,在混凝土中砂粒之间所需胶结材填充的空隙就越少,即节约胶结材又提高了强度,可见控制砂的颗粒级配 和粗细程度有很大的技术经济意义。 4 粗骨料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常常用于钢筋稠密或薄壁的结构中,因此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一般以小于20 mm为宜,尽可能选用圆形且不含或少含针、片状颗粒的骨料。 5 外加剂 自密实混凝土具备的高流动性、抗离析性、间隙通过性和填充性这四个方面都需要以外加剂的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外加剂的主要要求为:a) 与水泥的相容性好:b) 减水率大;c) 缓凝、保塑。高性能减水剂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聚合物电解质类,它们对水泥和混凝土具有高的分散作用,能较好地保持混凝土的坍落度,适宜的减水剂能改善固液两相之间的摩擦,改善拌合物体系剪切阻力,为使新拌混凝土具有较小的屈服值,主要技术途径是采用高效减水剂。掺这类外加剂可以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大大提高,或者在保持相同流动性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同时可使混凝土具有高耐久性。高性能减水剂可使混凝土的水灰比下降到0.25 以下,而水泥用量仍可保持在500 kgPm3,同时它的坍落度可保持200mm以上。 常用超塑化剂有:萘磺酸盐系列、磺化三聚氰胺系列、氨基磺酸盐系列和聚羧酸系列四大类。众多研究发现在众多系列的减水剂中,聚羧酸系减水剂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具有高减水、低坍落度损失、低掺量、不缓凝、不受掺加时间影响等性能。聚羧酸系减水剂减水率高达30 % ,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应根据设计要求、灌注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因素,会同设计、监理各方,共同制定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7.1.2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包括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运输、灌注、养护和拆模等。根据交通运输条件,采取不同的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方案。 7.1.3 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试灌注,并进行自密实混凝土的现场揭板质量检验,验证并完善混凝土的灌注施工工艺。 7.1.4施工和监理单位应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自密实混凝土关键工序施工的操作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7.1.5 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每道工序的检验,发现与规定不符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按规定作好记录。 7.1.6 应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和手段应符合本技术要求的规定以及国家和铁道部的相关标准要求,检验结果应真实可靠。 7.1.7 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以及施工管理要求,在施工现场建立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 7.1.8 自密实混凝土达到75%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载。 7.2 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7.2.1 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进厂(场)。 7.2.2 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帐”,台帐内容包括进货日期、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及检验结果等。“原材料管理台帐”应填写正确、真实、项目齐全,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 7.2.3混凝土用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应采用散料仓分别存储。袋装粉状材料在运输和存放期间应用专用库房存放,不得露天堆放,且应特别注意防潮。 7.2.4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名称、品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进厂(场)日期。原材料堆放时应有堆放分界标识,以免误用。骨料堆场应事先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7.3 混凝土拌合 7.3.1 自密实混凝土应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拌合站应配有自动计量系统和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原材料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铁建设[2005]160号文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7.3.2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含水率每班抽测2 次。 7.3.3搅拌时,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粗骨料、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和料和其他材料,搅拌1分钟,再加入所需用水量和外加剂,并继续搅拌2分钟。 7.3.4冬期施工时,直接与水泥接触的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自密实混凝土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延长50%左右。 7.3.5 夏(热)期施工时,水泥进入搅拌机时的温度不宜大于50 ℃。 7.3.6 正式生产前必须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开盘鉴定,检测其工作性能。 7.4 模板安装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组织方案

中心·裕景(公建)ST2塔楼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中心?裕景ST2塔楼为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外框架竖向结构由5根钢-混巨型柱、10根普通型钢柱及与其斜向联系的矩形钢管大支撑组成。其支撑截面尺寸(H*B*t1*t2)最大为2300*700*100*35,最小为900*700*35*35。 钢结构深化设计在大支撑上开设灌浆圆孔,如下图共两种形式,其中A位于矩形大支撑上翼缘板靠近筒外钢柱处,直径230mm;B位于K形节点大支撑侧腹板靠近组合巨柱处,直径250mm。 由于大支撑有隔板结构形状复杂,且相邻孔之间间距一般跨越2-3层、砼振捣困难,拟采用具有高流动度、不离析、均匀性和稳定性好的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此大支撑钢管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二、编制依据 1、《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59:2004 2、《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90 3、《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3:2006等 4、东北院施工蓝图、中建钢构施工深化设计图 三、基本技术特性 自密实混凝土是具有高流动度、不离析、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依靠其自重流动,无需振捣而达到密实的混凝土。 应用于本工程的自密实砼基本技术性能指标及注意事项如下: 1)自密实性能等级三级,Tso(s)控制在3~20s之间,V漏斗通过时间在4~25s 之间; 2)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 3)砂子采用中偏粗砂,含泥量≤1.5%,细度模度2.7~2.9; 4)外加剂采用市建科院聚羧酸DK-PC。 5)采用水泥厂水泥。 6)掺少量矿粉,水粉比控制在规要求围。 7)到场的砼扩展度>600mm,在650mm左右为佳,具体测坍落度时,将砼坍开后,垂直方向量砼直径,两方向平均值即为扩展度,两方向平均值不允许超过2cm。 8)到场砼测坍落度时,高度差(中心与边缘)不允许大于2cm。 四、施工部署及施工顺序 由于大支撑钢管混凝土工程量较小,且现场浇筑需要在灌浆孔部位提供施工工作面,故将此部分混凝土浇筑安排于灌浆孔下部相邻楼板层结构施工完毕之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3.1 技术内容 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SCC)具有高流动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无需或仅需轻微外力振捣,能够在自重作用下流动并能充满模板空间的混凝土,属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主要包括: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填充性、保塑性控制技术;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收缩控制技术。 (1)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填充性、保塑性控制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包括流动性、填充性和保水性等。通过骨料的级配控制、优选掺合料以及高效(高性能)减水剂来实现混凝土的高流动性、高填充性。其测试方法主要有坍落扩展度和扩展时间试验方法、J环扩展度试验方法、离析率筛析试验方法、粗骨料振动离析率跳桌试验方法等。 (2)配合比设计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有所不同,有全计算法、固定砂石法等。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宜为160kg~180kg; 2)水胶比根据粉体的种类和掺量有所不同,不宜大于;0.45.3)根据单位体积用水量和水胶比计算得到单位体积粉体量,

单位体积粉体量宜为0.16~0.23; 4)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量宜为0.32~0.40。 (3)自密实混凝土自收缩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水胶比较低、胶凝材料用量较高,导致混凝土自收缩较大,应采取优化配合比,加强养护等措施,预防或减少自收缩引起的裂缝。 2.3.2 技术指标 (1)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1)胶凝材料 水泥选用较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是自密实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分之一。一般常用的掺合料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石灰石粉等,也可掺入复合掺合料,复合掺合料宜满足《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JG/T486中易流型或普通型Ⅰ级的要求。胶凝材料总33。400 kg/m ~550kg/m量宜控制在2)细骨料 细骨料质量控制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以及《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要求。 3)粗骨料 个及以上单粒级配搭配使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或.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一般以小于20mm为宜,尽可能选用圆形且不含或少含针、片状颗粒的骨料;对于配筋密集的竖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

自密实混凝土模板施工、浇筑、养护、验收基本规定 1 一般规定 1.1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结构类型和特点、工程量、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和进度计划等确定施工方案,并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交底。 1.2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应加强过程监控,并根据监控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措施。 2 自密实混凝土模板施工 2.1 模板及其支撑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规定,其中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按c H (液体压力)计算。 2.2 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基)面上,模板体系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风荷载及施工荷载。 2.3 对外观有严格要求的现浇或预制构件,应严格选择模板的材质和脱模剂种类。 2.4 成型的模板应拼装紧密,不得漏浆,并能保证构件尺寸、形状正确: 1 斜坡面混凝土的外斜坡表面应支设模板; 2 混凝土上表面模板应有抗自密实混凝土浮力的措施; 3 浇筑形状复杂或封闭模板空间内混凝土时,应在模板上适当部位设置排气口和浇注观察口。 2.5 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2.6 拆模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要求,对薄壁、异型等构件宜延长拆模时间。 3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 3.1 高温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超过35℃;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 3.2 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混凝土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绝热温升值不宜大于50℃,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 3.3 浇筑时应根据浇筑部位的结构特点及混凝土自密实性能选择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3.4 浇筑混凝土时现场应有专人进行监控,当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落扩展度低于设计要求下限值时,应采取可靠的方法调整坍落扩展度。在降雨、雪时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3.5 泵送施工时,输送泵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相关规定。泵送轻骨料自密实混凝土所用的轻粗骨料在使用前,宜采用浸水、洒水或加压预湿等措施进行预湿处理。 3.6 自密实混凝土泵送和浇筑过程应保持其连续性,减少分层,保持混凝土流动性。 3.7 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次层混凝土,同时应减少分层浇筑的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