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学生版)(终)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学生版)(终)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学生版)(终)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学生版)(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编制人:李如超审核人:顾英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课时:2课时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明白而已。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2表达技巧 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2、融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 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如前文所说的《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再如2009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为了多角度表现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第1课时(总2课时)课前准备学情分析课件、多媒体等课型新授课分组安排 初中时学生虽然懂得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来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把 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陌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 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 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赏析 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 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 思想感情。2.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导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 的真谛。 教师指导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作者简介: 修订 目标提示(约2分钟)

自学检测(约10分钟)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 花月夜》两首【初读诗文,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 来抒写真挚感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 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 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 1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 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 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交流讨论(约5分划分?请写 出层意。2、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钟)写有关月的,你能背 出一首来吗? 释疑解难(约12分钟) 1、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2、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 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3、鉴赏本诗的 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 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林华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美。 [设计思路]: 根据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法。学生在感知文意、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自主感悟曲词的意境,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长亭送别》的情节结构。(2)通过课前的预习提示,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初步品味曲词的情味。 (3)学生课外自主欣赏有关“离愁别恨”的古典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柳永的《雨霖铃》被称为唐诗宋词中“离愁别恨”的绝唱而引入文章的教学。(《长亭送别》被称为元曲之中“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 二、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简介作者、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剧情梗概,要求学生简要归纳。 点拨:《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去探究人物“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2提问: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而此文最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此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你个人认为哪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试加以赏析。(自由朗读全文) 讨论明确:主要有以下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赏析品味,重在感悟 (一)提问:这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试着加以解读,品味其中的意境。(集体朗读这四支曲子) 点拨:学生可以把握其中的意象,试从古典诗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来解读“离愁别恨”的意境;也可以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品味。 1学生讨论[端正好] 提示:世传实甫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明确:意象: 碧云: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西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散文式语言 如: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黄色的菊花飘落满地,西风刮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离人带血的泪。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2.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 3.背诵《春江花月夜》; 4.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重难点 目标1、3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yàn 似霰xiàn 纤尘xiān 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p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jié 2. 解释下列词语 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 (二)理解鉴赏 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3.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B级)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6.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学法提示:抓住“无穷”“相似”等词语,并与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思考作比较) 明确: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7.说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徘徊”一词的妙处。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既传神地写出浮云游动,月光明灭不定的情景,又写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头徘徊不忍离去。以月亮的真诚依恋,烘托思妇绵绵不绝相思之苦。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跃水成文”两句为什么引入“鸿雁”和“鱼龙”两个意象?(学法提示:结合上下语境和属地注释) 明确: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希望超越现实困境,但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浅跃,也只能泛起波纹。作者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行走的生物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学法提示:体悟景物特点,作出合理推论) 明确: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10.《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明确:“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课堂总结 五、知识链接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春江花月夜》学案 (用)

《春江花月夜》学案 要求:1.认真阅读《非常学案——唐诗宋词》P4“常识·速览”部分,了解作者及作品。2.认真诵读文本,结合P5《非常学案——唐诗宋词》“知识·梳理”部分,整体感知,理清线索(重点)和思路(难点),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 1.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感受美妙诗境,学习写景技巧(重点); 2.赏析并把握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作品解读:《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二)作者简介:张若虚,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交流展示: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这种事物在诗中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2.这首诗线索清晰,思路清楚。请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好吗?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学习重点: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书本P6注释)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熟读诗歌,结合诗后注释理解全诗大意,说得出全诗表达的情感。 二、课堂学习探讨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关于层次划分有很多观点,请选用自己心仪的,答案仅作参考) (1-8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9-16 )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四)品读诗歌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齐读开头八句思考1:诗人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寓情于景 2、思考: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步骤: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孤篇盖全唐”。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二、翻译诗句: 三、初步阅读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这首诗从写到,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以及。 四、深入研读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朗读一下。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结合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理: 1、;2、;3、

长亭送别导学案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班级:姓名:小组: 长亭送别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但仕途坎坷。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交往密切。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的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2、《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3、元杂剧常识 (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每本四折之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或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但也有少数杂剧由五折或六折组成,《西厢记》更为特别,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外、净、丑、杂 (2)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含答案

6课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并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 张若虚:真隐士,隐于心 张若虚出生于初唐的扬州。江南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养分,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礼、腹有诗书的青年才俊。 唐朝是唯才是举的开明朝代,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未必受人尊敬,写得一手好诗的大才子却能潇洒走天下,处处被人善待。张若虚立志要成为这样的才子。渐渐地,江南的吴依软语满足不了他想去看世界的心,他希望结识更多有才华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完成父亲希望他出仕的心愿。 之后,他去了长安。诗情才华俱佳的他用一首《代答闺梦还》为自己博得了长安人的好感,成了众人争相结交的对象。人们无法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书生竟能写出这样不事雕琢却美出锋芒的诗句。 唐中宗神龙年间,他因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等并称“吴中四士”。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兵曹。

至此,他的人生翻开了华丽的新篇章。他开始有名气、有权威、有地位,还见到了欣赏他才华的皇上,富贵自不必待言……但同时也有了奉承,有了逢场作戏的浮躁,还有了被压制的烦扰,他开始不安。他害怕自己也变成那样的人,这不安让他恐惧,让他开始想念江南,想念他巴掌大的小酒壶,还想念与他同样热爱文学的好朋友下一个重阳日一同去看菊花的约定…… 于是,他坚定了终生归隐的心,从此,真正放下。 与王维、孟浩然的终南捷径相反,张若虚最终做到了真正的归隐,真正的不求闻达,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所牵绊。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他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未知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 在漫长的诗史中,他不能不说是寂寞的。尽管他曾以“文辞俊秀”而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这一罕见的情形,印证着他彻底的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让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本人也已成为一种象征。 张若虚的诗歌却仅仅流传下来两篇,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张若虚是真正的隐士。他连比较高尚的“要求就求万古名”这样的想法都放弃了,更不用说去用诗来换酒、换金印了。他充分体会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其自身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 勤奋 1.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赏读: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第6课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标 1.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2.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刘方平的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背景简介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

《长亭送别》预习学案

《长亭送别》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剧中的爱情观;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所作杂剧十四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哪!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这样,王实甫应该有一半回族血统。如果按现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选择族别的政策,王实甫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回族。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汉族人的。王实甫是回族,还是汉族?现在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前途无量,却弃官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大概觉得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愿望。

《春江花月夜》学案1

课题:春江花月夜 (第1课时) 专业科:年级:高二科目:语文班级: 设计人:审核人:任课教师:学生姓名: 学习内容学习全诗景、理、情、趣相互交融,选取意象与合成意境的创作方法 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意象的选取,意境的把握 学习流程 一、练习反馈 1、注音: 滟滟()芳甸()霰()汀() 皎皎()扁()舟子捣衣砧()碣()石 2、通假字: “文”通() 3、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己, 谁家今夜扁舟子,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昨夜闲潭梦落花, 不知乘月几人归, 二、知识链结: 一提起唐代诗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确实这两位诗人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各领风骚。不过唐代有的诗人“不明则已,一鸣惊人”。比如张若虚,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一经问世,即震惊诗坛,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能享誉古今的诗歌其意境必定十分优美。这首诗的意境美表现在哪里呢? 学习这首诗时,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置身诗境,去探寻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吧。 1、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以文辞俊秀而名显长安,《全唐诗》只收录了他的《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诗。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整体感知----月之线索 1、诗的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都可以独自成景,那么,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四、品读鉴赏: 1、理清结构:按照“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把诗歌分为三部 分。 2、品读“月下之景”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 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思考:这些月景具有什么特点? 引起了你的怎样的感受? 3、品读“月下之思”第二部分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夜》导学案 标: 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导 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引 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考 ·语·语·语 ·人·人·人·苏·苏·语·语·粤·粤·鲁

·北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 峰” 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 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 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 的幽美意境 识 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 ) 义 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 释,疏通文意 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难: 习 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 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 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 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