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

浅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

浅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
浅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

浅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德格尔也说过“美存在,但不可言说”。美,它确实存在,可它也就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除了用心去体会,还真的难以用语言来把它描述清楚。好吧!既然美难以说清楚,道明白,我就不多说了,维特根斯坦也说了:“能说清楚的事情就说清楚,不能说清楚的事情就保持沉默”。言归正传,今天就谈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关于美,人们都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关于旅游美,我想更多的人会更陌生这个词。不怕人笑话,旅游美这三个字,我也是本学期才接触到的,而有幸的是我遇到了“旅游美”这个词的创建人,也就是本学期给我们上《旅游美学》的陈冒茂老师。他初步运用了“现象学”方法,对旅游美进行了研究,我们才有幸在他的带领下接触到“旅游美”。在此,我就简单给大家谈谈我对旅游美的理解。

前面我提到过,美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事情,而旅游美,也只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创生出来。为什么说它要在旅游活动中才能创生出来呢?这是因为旅游美需要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碰撞,才能产生美。通俗地比喻:就像两个从未谋面的男女,在特定的地点偶然相遇而一见钟情,而这一见钟情时对方不知彼此家庭,工作,不知道一切,但他们却相互吸引了!初见,毫无功利之心,只尊重彼此内心在那一刻的召唤,无关金钱,地位,权势,车子,房子……美,在这一刻也就随之便产生。旅游美恰是这样,一个人只有身心合一,非功利性地想出去游玩的时候,他的心灵与他所向住的目的地想遇见时,美其实就产

生了。简单地说,美就是情与景相遇——meeting时产生的。旅游美其实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带有随意性,业余性,娱乐性。它是一种幸福感,会让人心灵上恬静,精神上愉悦,身体上放松。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说旅游美即就是主体与客体相遇,内心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瞬间经验状态——美感经验。根据它产生的时间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五种美感经验,即旅游活动展开来的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

旅游美本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即美感,而美感的发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而美感经验又是怎么回事呢?美感经验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活动的唯一标志”。而旅游活动的五个节点恰好能产生这五种美感经验。下面,我具体谈谈这五种美感经验。

第一种美感经验,即旅游愿游的神话诗性,也就是旅游活动中的第一个节点,愿游。所谓愿游,就是旅游者本初的想法,开始最“真实的念头”,即旅游动机形成的过程,而这个旅游活动动机的产生往住是因为某个“神话”。一个人会产生去某个地方旅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听见朋友聊天时炫耀说哪里哪里如何的美丽?看见书上说哪里哪里的风景怎么样?气候怎么样?看见电视广告宣传哪里风景怎么的迷人,你就会想,真有那么好吗?有机会我也想去看看,听见一首歌比如《我想去桂林》,你便有想去桂林看看等。自己就会有想去的冲动,而这些所见所闻就会潜意识的让你产生想去旅游的动机。这些“通过一连串的初想,用一种不自觉的方式或加工过的自然形式

和社会本身”就是神话。我们把借助想想和幻想获得的对某个地方的形象称为神话诗性。听见了神话般的传说,自然就有想去冲动,这种冲动也就是旅游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产生的美好的向住,这美好向住也就是所具有的神话诗性,它是旅游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意愿。因此我们通常叫它愿游。

第二种美感经验,即旅游行游的抒情诗性,也就是旅游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行游。所谓行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观光活动,是对大自然,人文景观的观看。在行游中,旅游者是发自内心情感去感受的,与之相遇,便产生“触景生情”的抒情诗性。比如:游客去黄果树,大老远就听到瀑布跌落的声音,当他走近时,看到巨大的瀑布,他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好大的瀑布呀!这时,他的内心抒发了一种情感,这种“触景生情”便是一种抒情诗性的经验,而不去问黄果树的地质构造等认知性问题。它就是主体看见客体时简单地发出的一种感叹。这种经验生活中常见,再比如,有的游客去长城,去三峡,自己看到景物时都会发出自己相应的感叹,这就是行游产生的抒情诗性,第二种美感经验。

第三种美感经验,即旅游活动的畅爽诗性,也就是旅游活动的第三个节点,居游。所谓居游,就是旅游活动中的居住,它是旅游活动的最高最核心部分,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旅游的重要价值。俗话说“宜游的地方宜居”。因为旅游的地方风景迷人,环境优美,幸福感便随之产生,有想居住在此的感觉。例如:你到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你就想住下来,去了就有不想走得感觉。因为在哪

里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居住在哪里,你一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窗外景色醉人,清晨看到有人在那里锻炼身体,生机勃勃。中午游人不断,一家三口的在这里拍照,游玩,随心所欲。傍晚还能看见老人在遛狗,恋人们携手浪漫在这里散步,其乐融融。这实在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旅游图。令人向往与羡慕,内心的畅爽便油然而生。这就是第三种畅游诗性的发生。

第四种美感经验即旅游活动的狂欢诗性,也就是旅游活动的第四个节点,憩游。所谓憩游,指所有以狂欢式的庆祝活动为主体的专项旅游。比如:一次大型的节日庆典,或者就是你到黔东南去旅游时,看到人们组织的芦笙节,它有固定的场所,但所有人都可以是演员,所有游客都可以参与进去,制造一种陶醉的状态,进入无我的境界,如痴如醉。使人的情绪一起跟着沉迷于其中。忘乎自已的身份,地位,忘掉一切烦恼,进入洒脱的状态,让人情绪尽情得到释放,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憩”。

第五种美感经验即旅游活动的梦幻诗性,也就是旅游活动的第五个节点,忆游。所谓忆游,就是一位游客结束旅程回到家后,旅游过程中的美感被保存在记忆中,回去后在给家人或朋友讲述自己游历的过程时,头脑中出现的一幕幕旅游过程,美的直觉形象不断重现,“复活”。人们把这种不断重现的过程称作忆游。不断的回忆就像梦幻一般,所以,它具有梦幻诗性。回来后仍然可以描述你在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比如你去某公园游玩,会拍照作纪念,返回家中,你会把你拍的照片与家人分享,并谈论说那里有多美,把照片传在空间,边

传边讲述整个拍照过程,这其实就是在体验忆游的梦幻美。

在旅途过程中,游客体会到了这五种美感经验,也就算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通过旅游体会到了生活的情趣,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扩大了自己的欣赏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让自已忘记了烦恼,使自己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这就是旅游美。在我的家乡,习水县下面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土城——历史文化名城。在哪里读了三年的书,有空便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游玩,在那青幽幽的赤水河畔,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红军足迹石板上留,长征精神世代不忘……脚踩青石板路,穿梭在古城小巷子里,街道两旁花簇繁拥,人来人往,陶醉于长征文化里,从容而和谐,这是红色文化独有的一道亮丽景色。这道景色虽然没有小姑娘似的花枝招展,却有着老人般的宁静安详。想到它便会心存感恩,我们是上帝的宠儿,你在感受红色文化的氛围的时候,似乎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城市的喧闹,忘记了自我,一个人有悠闲地走着,达到忘乎一切的境界,有种超然的感觉,这也正是在让你体验旅游美。

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主观存在的,它是由主体与客体的活动中创生出来的。要想有旅游美的产生,就必须有旅游活动的参与。而旅游是人类的生存智慧,在人的群体生活中,人的本性使个体在某些方面注定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人们就只有通过时间,空间,经济等三大要素的转移来实现。而这种转移也随之使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让旅游生活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一种手段。旅游成了生活的本身,旅游活动也就随处可见,旅游美也就无处不在。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实践活动。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求我们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同时学会把理论用于实践之中。学习累了,出去走走,看看大自然的美,放松调节下生活方式,也须很短暂的放松,但也能让你短期内放下烦恼,忘却所有不愉快,保持愉快的心情。这就是周围环境和事物对你的影响,就也就是说在行的过程中,产生了旅游美,也达到了你出去走走的目的。这其中获得的美,就叫旅游美。

当今的世界,人们忙于奔命的日子,人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了,很多人只有通过旅游来缓解下社会带来的压力。可以说当今世界不会旅游的人也就是不会生活的人,不懂生活的人。于是很多人也跟风就背着包出去了,从踏上车到到达目的地,可他心里想的还是工作,还是烦心事,还是瞒头愤怒的不爽。看起来他的确是出去旅游了,可他充其量就是亚旅游。就别说他能好好感受到旅游美的存在了。美存在,也无处不在,可它不仅要主客相遇,还要旅游者用心去体会。有人常说:“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错了,该是主看游客心体会。有心,美,无刻不在。用心,你会发现旅游美与你同在。学会做一个真正的旅游者,感受旅游美,享受生活。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旅游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多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待于我继续学习。

姓名:穆燕飞

学校:贵州大学

专业:旅游管理

我对美的理解

我对美的理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当人们见到对称,平衡,比例,节奏及多样统一的事物外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900字作文)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_900字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浅谈美的本质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就像上述剧中人物一样,人们似乎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可 以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然而,美学史上的情形却正相反。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 的本质问题已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深感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 的艰难,甚至望而生畏。由于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 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 历史。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 首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从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花、美的人、美的制度等,一直追溯到“美本身”,希望求得有关“美是什么”的一个确切答案。只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 明确的观念,只能慨叹“美是难的”①。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就此 却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 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除了柏拉图之外,著名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n)、维特罗维奥(Vitruvius)、普洛丁(Plotinus)、奥古斯丁(Augustine)、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等人,都曾给美下过定义。一般说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和谐(这其实也 是直到19世纪西方美学家的共识);在中世纪,人们认为美是完善(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时期);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则认为美是快感。而自从美学学科诞生以后,关于美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一个最著 名的定义。 应该说,这种从“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做法,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已 基本消失了。但由于它在前苏联的美学研究中影响极大,而当代中国美学又主要是借鉴前苏联 美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关于“美”的定义,如 “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蒋孔阳)等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把“美的本质”等同于“美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显然, 这条由柏拉图开启的思路,带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色彩。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 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 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像我们说一个人长得美,这与说一个人长得白在逻辑上是同一类 型的陈述。其中,人是实体,“美”或“白”只是实体的属性;属性可以千千万万,可以定义 实体,但实体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属性不能变成实体。当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时候,他就无意中把作为属性的美换成了作为实体的美。这种把“美”实体化的做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妨可以反问一下:“真的存在‘美本身’这样一种东西吗?”回答一定是“不存在”。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学史上所有替美下定义的美学家都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存在一个

我对美的看法

我对美的看法 散石 云卷云舒看到的是亭前落雪,我独立湖心感受着这天地间玄奥的召唤,手触湖水心也凉快了许多,放下了纷争和悔恨,许多人和事都如指缝间的清水般没有轻重的流过我的心湖。安静地享受着这一个纯净的世界,石头、白雾、扁舟、深色的湖水。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我也只有安静地等待,也许是等一阵风,又或许是等一阵雨,总之我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打破寂静的契机好让我更静,静到看到我的肮脏的所有,直到看透另一个我。当下一阵风拨动湖面涟漪的时候,当下一阵微雨摇落冰冷的时候,当我出现在山前的时候,当我没有了妄想我的时候,我或许会放下所有不甘和惧怕直面我的本心。追求美,却看到了美的幻灭本是由人来随人去,并不真实并不如美本身那般启发人的心智。看自己,却看到一个负面狭隘的内心,并没有丝毫心灵福至时的澄清。所以我还要在寂静中寻遇一个契机,一个可以使我忘记自己的契机。再说美本身是什么,我自然是不明白的,对美的理解也只是我的一己私念,体现出来的是我的本心,本心是不会被任何事物左右的。美,其实存在每个人的心里面,这样的美才是真的美。这样的美也有可能是被世人认为是丑的,被世人厌恶甚至想要毁灭它,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是在于人的私欲和狭隘心理,这也是人世百态的出发点,是不可遏止的。美,是人的内心的映像。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因为我的存在的确无所谓有无,有我的自然和没我的自然一样是自然。没有我的自然也许会变得不完整,但是这是从我的立场作出发点考虑的,如果换成以自然的立场为出发点那么这样的不完整是无所谓不完整的,也就是所说的不完整和原先的完整是一样的。当你也觉得自己无所谓有无时,那我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至少会在这一刻无所畏惧,为了心中深藏的美而作出行动。然而又有谁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而把所有精力放在一个空洞不切实际的美上面。这个美可以是你的梦想、可以是你心仪的对象,它之所以不切实际是由于它始终存在你内心深处且得不到释放。看自己,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像,这叫我怎么去追寻心中所想,美也必将荡然无存。所幸眼下还有美的雾、美的湖、美的水、美的扁舟、美的石头,所幸我还不能领会到美的真谛。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若干观点的阐述 仔细分析题目时,却对于美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打小就是在书山题海度过的,从未静下心来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心中对美只有那么一个朦胧的感觉,随着美学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我们得以对美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的感知,得以将美从一个宽泛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 美是无处不在的。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它,一切变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 美感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善于发现美,分析美。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随处可见可闻。

尽情的与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度交流。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会以心中的美为目标,会以心中的美为标准,去衡量去追求,所以美可以主导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有差异,所以个人心中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可以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美感,使我们心情愉悦。比如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心情便可以回复平静,所以美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然而,对于美我们不可以拘泥,不可以贬低别人以为美的事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通过鉴赏各种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提升自己的品味,使自己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鉴赏,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不断完善自己。 在我看来,美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又很远,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美是我们一个很好的认知感悟世界的渠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世间万物的最美好的、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给我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结合优秀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探索过程。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我认为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定义。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底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美的本质历来存在着很多看法。我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人的创造劳动生产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美的他需要一个尺度就是所谓的“内在的尺度”即使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符合人的本身需要,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美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客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存在。同时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离开人这个主体,美也就不存在了。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是一种关系属性。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凡是能使我们想起和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则是美的。对于作者正是如此。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是从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统一 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同时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 总之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应该明白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的定义就是与错相对,那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客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的定义,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就像大道之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以上是我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也可能理解较为粗浅,但我觉得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他的理解,理解后对他的发现与运用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美。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美学概论考题,意义,思想

1.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难解之谜?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答:美学中美也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我们探讨中只是美学意义上的美的本质是什么?作为认识的客体,一定不是客观的,任何客体总是与一定得主体相联系的。比如一个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但作为我们认识的客体的时候,一定不是完全客观,总是在主体视野范围内,理解能力的,一定角度的客体。 我们说美不是客观,主要的角度是下面这个(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说美不是主观的,美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这个理由是主观,客观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的,说美得本质是主观客观是美学的认识论模式。但审美活动在现代美学认为不是认识活动,审美不是感性认识或形象思维活动。审美是一定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它不同于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总是要知道事物是什么,但审美仅是体验,不要求知道客体是什么(即真)。比如看到一朵梅花,认识活动是要知道梅花的属性、概念等等。但我们在不知道梅花为何物的情况下,也可以直观到梅花的美。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人在认识梅花、利用梅花之前就和梅花建立一种联系了。就可以再审美活动中交融一体了。是我们的认识和利用梅花的活动,才产生了主客的分离。所以审美活动是将这主客二分的人和梅花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但这种融合,不是指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不是二分的那个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我觉得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在认识论的框架里说明主观客观统一的根源。所以,正是在体验论的框架下,我们说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 2.“诗”与“画”有各自的表现领域和方式,请结合“拉奥孔”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这里的两个事物分别指“物体”和“动作(情节)”。他认为,语言永远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将对象的面貌展现在观者眼前,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去直接描写对象,不如采取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对象。 莱辛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这一问题,并辐射开来,在同一与差异的交叉点上,对符号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符号组合的自然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画与诗的界限”之讨论古来有之,历来美学家们和文艺批评家们较多地着重诗画的共同点。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论诗艺》里所说的“画如此,诗亦然”,在西方也已经成为文艺界的一个信条。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艺术,认为雕像群中的拉奥孔之所以不哀号,是要表现一颗伟大而宁静的心灵。他反复情调古希腊文艺的最高理想就是“静穆”。他认为“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3.比较艺术美与现实美,艺术功能有哪些? 艺术是理想化的,更多的是想象和线条化,给人已精神和视觉的震撼以及享受。 现实美则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更为理性的思想来理解,是存在于身边独特的感觉,独特的视野,它也许在别人眼中不是最美的,但若对某人有特殊含义就能抒发出它最独特的感情了。 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阔、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在一般情况下,和艺术相比较并不经常表现得那样集中、精粹和典型,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使他们不能比较普遍地为人们所观赏,也不能以其具体感性存在直接地长久流传下来。自然景物的美虽然具有更大的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空间中的普遍性,但是他们也仍然经常被自然本身许多偶然因素所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它们不能集中展示出明确的社会内容例如社会思想。可见,现实中的美虽然是美的唯一泉源,

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重点

美的本质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

个人对美的理解

个人对美的理解 姓名:刘小阳 班级:E8 学号:09032022 摘要:一直以来,“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因其难以理解而被美学理论专家们避而不谈。本文以美学理论为出发点,阐述了本人对“美是什么”的理解与分析。 关键字:美美学感知灵魂 1. 烫手的山芋 自然是首歌,音符是你和我。人类文明是华丽的乐器,自然之歌因它而愈发醉人。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作家用他们真挚的作品抒发出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赞美之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只要用用心体会,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自身正被美包围。可一直以来我们对美都只停留在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然的奇怪程度上。爱美之人,包括我,应该不只一次的为不解“美是什么”而苦恼。 带着对“美是什么”的疑惑,我翻开了一本又一本美学理论专家的著作,可每当我合上书,总感觉厚重的书本正沉沉的压在我的心房上,隐隐作痛的心镜子般映照出美学理论专家们高挑着左眉,满脸不屑地说:“提出…美是什么??这种不可穷诘,永无法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实在是可笑。”的影像。西方美学取消主义,中国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思潮云云的哲学思想用西方理论作风帆,游过漫漫历史长河,撞击着怀揣新生思想的心房。 所谓的美学理论专家们不回答,不思考,甚至不让别人思考“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活生生地让“美是什么”如此重要的哲学问题变成没人接的“烫手的山芋”。说到底就是他们因为无力享用“美是什么”的香甜葡萄,所以产生了“酸葡萄心理” 。 2. 到底什么是美 无庸置疑,“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要研究美学,就该知道“美是什么”。本人才疏学浅,怎能班门弄斧。只想用笨拙的笔,白话的文字,道出关于“美是什么”的愚人拙见。 2.1 美的前提是被感知的存在 美需要有存在这一大前提,这里所说的存在并不仅限于物质社会里的存在,而是包括精神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有时候人会因为凭空的想象而产生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而人所想象的场景很有可能是在物质社会中找不出来的,但是不能因为他在物质世界中的“不存在”就否定掉“它是美的”这一客观事实。所以说美的前提是被感知的存在。 2.2 感知美的手段是感官的体验 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所以花儿的美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得出的;人们觉得歌曲美(排除其他类似演唱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所以歌曲的美是通过听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感细滑,造型别致,所以丝绸的美是通过触觉和视觉的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美的本质的认识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张爱萍 [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②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对美的看法 论文

对美的看法论文 什么是美?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它,一切变 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 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 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美,比如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 互尊重,理解和宽恕、正义和公道……;我们的自然界也存在美,泛蓝的天空,涓涓的溪流,浩瀚的海洋,连绵的山脉……;此外艺术家创造的美——艺术美 也是美,金庸笔下的西门吹雪、杨过等;琼瑶小说里面永恒不变的爱情;古 龙塑造的小李飞刀李寻欢;毕加索的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美产生、对美的体验和产生美的向往。 每一个人对美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有的东西有人看起来是完美的,而有的 人看起来却觉得是丑陋的。在艺术家的眼里,凌乱的是美、规矩的是美、漂亮 的也是美、丑陋的还是美,艺术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她(他)们常常是用灵感 起大部分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重要的是它是内在美还是外在美;美是无处不在的, 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来找寻它。和谐是一种美;它融于万物之中,万物的…形?,表 现的是“和谐”之“质”。静中有“和谐”,深谷幽兰,孤芳自赏;出水芙蓉,亭亭净植,松间明月,柔光似水。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朱自清般的“静”的经历吧。 和谐不仅是美,而且是一种内涵丰富,范围广泛的美。最后,我为和谐下个定义。和谐是一种真实、广泛、协调的美。 这就是美,需要我们有锐利的眼光,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 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 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 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 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 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 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 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 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 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 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

作业(美的本质)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的不同学说 我们了解美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必须对“美”这个词的词源学进行考据,在我国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羊大则美,故从大”。在这里,美显然是和功利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美是和价值密不可分的,美主要是人们心里获得满足的体验。这也造就了中国美学的价值论的传统。中国人谈美是和价值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是从价值角度来谈美的。比如儒家哲学,它就很强调美的功利性,美有时和善都是同一的,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道家哲学中,有关美的谈论,最为著名的就是庄子,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庄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超越性,其实庄子也是从价值方面来谈美的,只不过它谈的美是超功利性性的美,是超越价值的美。而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加通,所说的美是感性的意思,建立美学的本义就是建立一个“感性学”——主要解决我们的感性认识问题,即我们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他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变系统化了莱布尼兹等的“美在完善”的观点,他结束了西方哲学中有关美的本体论的论证,而使对美的认识转向了认识论,对西方美学研究起革命性的作用。但是在整个西方对于美的认识,哲学家是有分歧的,大概可以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四种主要的研究视域,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美的本质的,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以上四大视域来研究的。 中国当代美学处于困境而难以解脱的重要表现是:各个学派都能指出其他学派存在的缺陷并作出有力的责难,但对于自己受责难的地方则辩护无力,修正无方,难以有根本的改观。这意味着各方都存有缺陷,不能成为完整、可靠的学说。而且,同迄今为止世界美学理论发展的情形大致一样,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各个理论体系虽对美本质等基本问题作出了回答,并在某一点上似乎是合理的,但对复杂具体审美现象的解释仍是顾此失彼,不能一以贯之。这说明其理论思想是有问题的、难以成立的。在现有水平和行进方向上,再怎样长久地争论下去,也不会取得建设性的成就。要使美学研究摆脱困境、有所进展,就要透过表面的繁杂头绪,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要害之所在。 纵观目前中国当代美学界以新一代美学家为代表的各主要学派间的论争,可以发现,各学派尽管在体系、学说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却都认同“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以人本质为整个美学理论的支点,这是中国当代美学最大的误区,也是它走入困境的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论争的实质:逻辑起点不同而理论支点相同.当前论争中的各主要学派为了澄清自己的理论内容,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往往首先确定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并把它当作理论阐释的“元点”。由此形成各学派之间的根本之争。但其实,这些逻辑起点还不是其理论体系的最根本之处。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具根本性的理论支撑点,即关于如何寻求美本质或审美本质的一般看法或方法。只是在这种理论支点的基础之上,才沿不同方向形成了不同的逻辑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现有理论支点的形成,主要是实践论美学的杰作。实践论美学针对着纯客观论的观点,对审美现象加以辨析,认为:美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美必定与人有关。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实践论美学进行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实则大有问题的推导:既然美必定与人有关,显然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关;美的本质是看不见的,人的本质则可以看见;于是,可以用人的本质来说明美的本质;最终直接地得出了“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从而由可靠的、以事实为根据的着眼点,采用无事实根据的逻辑推论方法,沿着不可靠的方向建立起不可靠的理论支点。 这样的理论支点一旦建立,美学研究便变了味道并大大简单化了:人们“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成为人?或者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获得了‘人的本质’?”以此为开端,中国当代美学中,美学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人学问题。“人本身成为美学的最大课题”。各个学派纷纷在人学问题上极力发挥、充分展开,形成各不相同的人学观点。其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