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作者: 青岛十三中崔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来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进行展览、讲解、想像,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本课难点是学生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A、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B、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资料,《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能够书写并掌握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A、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B、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和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渊源

甲骨、兽骨 -------> 甲骨文-------> 汉字

铸刻在{ 商朝、闻名于世

青铜器 { --------> 金文

司母戊铜方鼎

设计说明:

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性。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了三条线索:①以“文字”为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②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③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计1:

师:在上课前,有一项“简单任务”需要同学们帮助我来完成,但任务的具体内容,暂时保密,有谁愿意做我们的挑战者?

生1上台后,师生耳语一番。

师:我现在将任务的具体内容告诉这位同学,大家仔细观察他会怎样完成这项简单任务。生1听后略一迟疑,拿出纸笔,写下几个字,将纸条递给生2。

师:现在由我来揭开谜底,这项简单任务是要求生1在不说话的情况下,将老师的要求告诉另外一名同学。但是这并没有难到我们的挑战者,他将内容写到了纸上(手持纸条),从这个游戏,我们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文字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随时都要使用它。

师: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文字就如同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手势)我们随时都在使用它。那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什么演化而来的?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会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

导入新课设计2:

师: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比比划划”。我的手中是一些成语的图片,游戏的规则是由两名同学组成一组,竞猜者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猜出相关的成语。注意:表演者不能发出声音。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数目最多的一组将成为本轮游戏的获胜者。(游戏过程略)

师:如果我们通过文字表达是不是会更好些呢?你们知道我国的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谜底就在这节课中,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

(注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2的现场效果较为热烈,但所占时间较长。)

讲授新课:

师:在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歌。(播放F4《流星雨》)

师: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流星雨》歌词)当流星雨划过天空人们都会驻足观望,那你们知道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吗?生:在行星际空间环绕太阳运行的微小天体,闯入地球大气,同气体分子和原子相摩擦而燃烧,产生明亮的余迹,就形成流星,在一定的天空区域,在一年的某一段时间内,流行的数量会有显著的增加,甚至像雨点一样频繁,被称为流星雨。

师:我们现在知道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古时就存在,在人类科技不发达的夏商西周的远古,人们遇到这些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时,他们会怎么做呢?当然,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在远古时代生活的经历,但在犯罪学上有一个模拟案情分析,它帮助警察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我们今天也进行一场模拟空间的推理论证,看谁会通过自己谨密的思维,周全的考虑,成为本环节的神探福尔摩斯。在商朝的时候,人们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他们会怎么做呢?

生:他们会去占卜。

师:为什么叫做占卜呢?

生讨论后,无答案。

师:案情刚刚开始分析,就遇到了拦路虎,毛泽东有一个著名的战术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我们暂时以退为进,采用迂回战术,也许能从后面反抄回来。师:那什么是占卜呢?

生:问上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他们都向谁占卜呢?

生1:自己的祖先。

生2:向鬼神占卜。

师:自己的祖先在死后仍然存在吗?这世界上真的有鬼神的存在吗?(生回答过程略)师:是的,诚如徐华龙先生指出的,崇尚鬼神观念的出现,实质是源于人类早期阶段对自然及本身认识的浅薄,譬如在一个部落中,一旦有人死去,其他成员则认为是一种不祥或灾难,以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命,产生恐惧感,从而产生对鬼神的崇拜。然而在我们身边仍然有崇尚鬼神的迷信思想的存在,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

师: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

生:我判断的方式是通过删除法,我们在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中学到我国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是由贵族、平民、奴隶构成的,在夏商西周时期,王室贵族是统治阶级,平民、奴隶是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的生活处境及其悲惨,尤其是奴隶,他们毫无人身自由,甚至被当作人牲、人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奴隶当然无权进行占卜,所以有权进行占卜的只有王室贵族。

师:王室贵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去占卜?

生1: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现象,譬如:我去征战,会不会赢,于是就去占卜。

生2:生病的时候。

生3:问收成,譬如:今年的粮食会不会丰收啊?

生4:明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生5:以上各位同学的回答,可以一言辟之,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以定吉凶,如祭祀、战争、渔猎、出入、风雨、年成、疾病、生育等,涉及到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的各个方面。

师:那占卜人是如何进行占卜的呢?

生:通过龟甲和兽骨,古人认为龟甲是有灵性的,它可以同上天沟通,于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一个孔,用火烧钻凿处,于是以此定吉凶。

师:(多媒体展台展示《商朝龟甲》)我们看到这些龟甲上的裂纹,仔细观察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呈什么形状?

生:好象是“卜”字形裂纹。

师:我们终于从后面反抄成功,让我们现在来解释“占卜”的含义。(生回答过程略)

师:说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想想一个月前的今天我们上课所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验过程略)

师:很多同学都记不起来了,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在记忆的时候最好把内容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师:所以占卜者为了将占卜的内容保留下来,就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姓名、所占事项,用刀刻在卜兆旁边,有的还把占卜后的应验事也刻划上去,学者们称这种记录为什么?

生:卜辞。

师:我们将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师:我们为什么说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呢?给大家一点提示,从地点上考虑。

生:因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

师: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生讨论回答过程略)师:我们学过商朝建立后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以后商朝

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除此之外,甲骨文上关于商朝历史的记录又可以从《史记》上得到印证,因此,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师:其实,甲骨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只将它看成是一味中药,叫做“龙骨”,古往今来多少人曾经见到过龙骨,甚至是吃过它,却谁也没有从这片片“龙骨”中发现什么奥秘,人们真正了解甲骨文是到清末,俗话说:“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你们知道发现“甲骨文”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谁?

生1:是王懿荣。

生2:王懿荣是清末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1899年的秋天,王懿荣得了疾病,京城的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王懿荣在药方上发现了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于是他就想:“到底什么是龙骨呢?”后来王懿荣让家人从药房里买回没有捣碎的龙骨,一连几天,王懿荣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了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认定这龟板肯定是三代遗物,并在字里行间发现了雨、山、水等字,以后,王懿荣又从骨头上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并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到此时,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终于被王懿荣发现了。

师:(不经意间将桌上的教案碰到了地上,弯腰捡起课本)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一些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例如书本掉到地上,但你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书本为什么是往下落,而不是往上呢?

生1:是因为地心引力。

生2:我知道是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有一天,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苹果落下打在牛顿的头上,于是,牛顿想苹果为什么是往下落,而不是往上呢?带着这个问题,牛顿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发现了地心引力。

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坐在苹果树下,又有多少人曾经被苹果砸到?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答,但我们知道只有被苹果砸到的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同样在王懿荣之前又有多少人也见到过“龙骨”,为什么也只有王懿荣发现了龙骨的奥秘呢?

生1: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2:因此我们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多问一些为什么,说不定会有什么重大的奥秘会在我们的手中破译呢!

师:甲骨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观察一组甲骨文(多媒体展台展示)。给大家一点提示,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十二生肖,你们都是属什么的?

生:龙。

师:这十二个甲骨文单字分别就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你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肖吗?请将它们分别对号入座。(过程略)

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大家终于将十二生肖各归其位。(出示正确的答案图片),大家来总结一下你们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生1:我是根据甲骨文的图形,我发现甲骨文的“牛”字就是一个很形象的牛角。

生2:仔细看,甲骨文的“蛇”字,就是很形象的蛇的图形,瞧,上面是大大的蛇头,下面是弯弯的蛇尾。

……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我们的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师: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还有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马雅人的图形文字,但这三种文字早已灭绝了,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另一个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像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么书写,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设计图进行初步的选拔,最终选出答案最接近的。

设计选拔过程略

师:老师看到大家的造字活动,都很有创议,但每一种设计与甲骨文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点。你们在造字时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1:我是根据月亮,太阳,人的形状造字的。

生2:我是根据现在汉字的“日”、“月”、“人”的形状造字的。

师:同样我们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论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在这节课前,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甲骨文,但我却认出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所以甲骨文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生2:同样我们也从今天的汉字推出了甲骨文的写法,我们都知道今天的汉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所以甲骨文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师:是的,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而且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1976年以后,在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甲骨文约三百片,其他遗址也有零星发现。你们知道在甲骨文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谁?

生:郭沫若。

师:郭沫若是第一个利用甲骨卜辞,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商朝历史的研究作出贡献的历史学家,而且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师:我们考释出的两千个甲骨文单字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生讨论过程略)

师总结:由于商朝商王几乎每事必占卜,所以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记录了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因此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师: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对于甲骨文,我们只破译了两千个,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五千余个甲骨文单字中,还有三千多个甲骨文单字,我们至今仍无法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因此

商朝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的疑问无法解释,而要真正破译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就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明有朝一日在我们的手中重见光明。

师:现在进入我们的“挑刺环节”,注意听我所说的每一个字,找出老师的错误,“我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生讨论回答过程略)

师:是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师:讲了这么多,大家都快成为考古小专家了,让我再来考考你们。(出示一组古文字)仔细观察这组文字,是不是我们刚才见到的甲骨文?

生:不是。

师:这些文字叫做金文,是在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又称为“铭文”。商周的金文比较简短,商代金文的字体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较少,西周金文字体齐整,铭辞字数渐多,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铸有铭文497字。战国末年,金文字体逐渐与小篆接近,清代时金文的研究达到极盛。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而商周的青铜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又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师:首先有一道判断题需要大家来完成,青铜是不是铜?(生讨论过程略)

师总结: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师:铜、锡、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拿出搜集到的用铜、锡、铅制成的物品。(师生观察,生讨论得出铜较软,熔点较高)

师: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们,你会怎样做呢?它即能解决铜软的特性,又能降低铜的熔点。(生讨论过程略)

师: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从红铜和孔雀石中冶炼出金属铜,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掌握了在冶炼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锡以降低铜的熔点,增加铜的硬度,从而炼出了青铜。师:我国青铜的冶炼铸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生疑惑)

师:其实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作出判断。据传说,远在公元前2200年的禹铸九鼎,现在从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出土的铜刀,它说明在公元前3000——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但作为青铜艺术达到高峰的时期,我们却可以作出答案。

生:商朝。

师:为什么?

生1:商朝青铜器种类很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生2: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和用具为主,常见的有鬲、鼎、彝、瓿、觯、觥、爵、觚、尊、角、盘、盂等,还有饶、鼓之类的乐器,每种的大小、式样、造型又各不相同。

生3:纹饰有饕餮纹、蝉纹、云龙纹、蟠龙纹等,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器物用途的特异纹饰,如牛面纹、鹿头纹、人面纹等。有些器物还铸成动物图形,造型生动逼真,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商朝的青铜兵器也很多,种类有戈、矛、戚、钺、刀、箭镞等。青铜工具数量不多,主要用于手工业,有斧、锛、刀、锯、凿、钻、铲等。

生4:商朝的工匠们还能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这说明当时

的人们已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和一定的金属矿物知识。

师:大家从商朝青铜器的种类、造型甚至纹饰,详尽的介绍了商朝的青铜器,虽然我们无法一一得见,但也可从中感受到商朝青铜制作工艺的精良,感受到商朝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师:你们知道青铜器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生:司母戊铜方鼎、四羊方尊。

……

师: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是搜集有关司母戊铜方鼎的资料。(多媒体展台出示相关图片资料)

生1:司母戊铜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而得名。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这三个字的含意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生2:我们看到司母戊铜方鼎的鼎腹是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师:那875公斤到底有多重?我们来一个现场测试,前台有一个体重称,同学们一个一个上来称重量,然后我们将体重数逐一相加,看看司母戊铜方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过程略)

师:现在我们加到了第22人,是886公斤,司母戊铜方鼎的重量相当于班中一半人数的体重之和,这么重的重量在没有起重机在内的任何现代化机器的商朝,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如果你是工程总监,你会怎么做?我们将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

生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铸造时,应该先去配料。

生2:先铸出一整块青铜,然后开始锻打成形。

生3:反驳,这又不是木头,像做家具。

生4:为了避免在铸造过程中出现的走形问题,应该事先制造一个模型,然后按照模型的尺寸铸造。

生5:夏天我们在制作冰块的时候,都是通过一个专用制冰的模具,这样制成的冰块都是方方正正的,即简单又方便,如果在铸造司母戊铜方鼎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模具,会省时省力。师:正确的铸造过程应是采料、配料、冶炼、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第一步:采料,铸铜的原料是什么?

生:孔雀石。

师:燃料是什么?

生:木炭。

师:第二步,配料,根据对司母戊铜方鼎所作的化学分析,三者的百分比是:铜84.77%,锡11.64%,铅2.79%,这三种金属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这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制模是指什么?(生讨论过程略)

师:经过仪器的测量和分析,青铜器的制作程序是传统的方法——“陶范法”。在制范前先

用泥土制成铸件的完整模型,经焙烧后,再贴上泥土进行烧范。陶范质地以陶为主,一般由外范和内范组成,外范可分割成几块制作,并雕镂花纹或铭文,然后合拢在一起,成为器物的外腔,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芯,制作青铜器时,用外范包住内范,在内外范之间灌注以炼好的铜液,凝固后取出器物,再经过打磨加工,一件完好的青铜器就制作成功了。

师:观察司母戊铜方鼎的造型,你认为制范时应该铸成几块范?(生讨论过程略)

师:司母戊铜方鼎鼎身用八块范,每条足各用三块范,鼎底及鼎内各用四块范,鼎耳还需先用范另外铸成,然后再拼合成巨大的整体,可见这小小的制范过程,技术就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商朝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详,每一个细节都计算的十分精确,也正是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才使得商朝的工匠们能够制成这举世文明的司母戊铜方鼎。

师:我们做一道数学题,准备好了吗?请听题,浇铸此鼎,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浇铸八百多公斤的铜液,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形式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

生:需要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师:继续听题,以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人,共需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生:需要250人左右。

师:为什么要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呢?注意“同时”两个字,如果去掉“同时”两字,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同时熔化是为了能够同时进行浇铸,如果不是同时进行熔化,在浇铸的时候,先后浇铸的铜液,温度就有高有低,从而形成不同层面,这样浇铸成型的青铜器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师:但是,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250人同时协作,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制作群体,如果你是总负责人,你会怎样协调这250人完成这项任务?(生讨论过程略)

师: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纷纷提出了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工程无法正常进行,现在我们将这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我们齐心合力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第一:如何才能保证70多个坩埚是同时进行溶化,即在浇铸前各坩埚里铜液的温度是相同的。也有的同学提出了可以使用一个可容纳875公斤的大坩埚进行熔化,这个方案能否实行?第二:如何才能保证“同时进行浇铸”这个环节的实施,首先各个坩埚的炉温是相当高的,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器设备的商朝,工匠们是如何将坩埚中的铜液浇铸到陶范中的?其次,70多个坩埚并排摆开,想象一下,足以摆满我们整个校园,250名工匠们如何才能保证是将70多个坩埚里的铜液同时浇铸到陶范中?(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于科技并不发达的商朝的工匠甚至是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一项相当复杂、巨大的铸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凝聚着250名工匠们的辛勤付出,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采料、配料、冶炼、制模,到制范、浇铸以及最后的修整,每一道工序对我们现在来说都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甚至是无法将这气势浑厚司母戊铜方鼎与商朝这遥远

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然而它毕竟是这样活生生的展现在你我的面前,向我们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引自江泽民语),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师: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尊青铜器——青铜立人像,仔细观察这尊铜像,有什么特点?

生1:这是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公斤,是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的,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双脚赤裸站在方座之上。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生2:这个青铜人的两只手握成圆圈,是否应该拿着什么,可是他到底是拿的什么呢?(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手拿维纳斯像)断臂维纳斯被人们看作是美的化身,她的美恰恰是断臂之后给予人的一种缺憾美,遐想美。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想着维纳斯的断臂上应该拿着什么?也曾尝试着将断臂接上,但始终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样当我们看到青铜立人像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为一种由缺憾所带来的一种震撼美所感动,对于青铜立人手中究竟所持的是什么,考古学家至今也无定论,要想解读出谜底,则需要你们的努力,去亲自探究,挖掘,希望有朝一日,这千古之谜会在你们的手中重见光明。

师:下面我们来作一道判断题,请听题,“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播放《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冲入世界杯》录像剪辑)是的,2001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太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是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因为从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冲入世界杯,人们看到了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已一越腾空,必将直冲云霄,人们更为着祖国的强盛而狂欢、而欣喜!同样从商朝的青铜器制作的精良,种类的繁多,我们也能从这些积累着历史遗迹的作品中看到强盛的商朝,望到了那个文明辉煌灿烂的时代。

小结:

淌过历史的长河,经过历史的累计,使我们似乎又闻到了那浓厚的历史气息,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先古人民在中华大地辛勤劳作的场景,通过这龟甲和兽骨上点点划划的文字,让我们用心去聆听它直通我们的内心所给予我们心灵的那份震撼和油然而生的骄傲,在你我眼中的甲骨文、青铜器正是中华民族辛勤劳作,高度智慧的象征,同时它们也向世人证明了在这世界的东方,拥有着黄皮肤的中华儿女曾经开创出了这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同样今日的我们也将踏着时代的锣鼓,去开创出今日的,包括明日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辉煌时代的到来。

教案设计说明:

(1)在教案设计中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

起到前后呼应、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力图营造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2)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了几个游吸,如“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推理论证”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对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在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3)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首先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其次在教案设计中多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题导入进行如下的设计,引用F4演唱的歌曲《流星雨》,形式新颖,以一种近距离的接触达成了与学生的沟通。

(4)教案设计中的师生活动,只是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应视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变化,进行调整、互换,设计的目的旨在体现一种机动性、巧妙性、趣味性、灵活性。

点评:这是一节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比较有创意的新授课。教师独具匠心,巧妙构思,精心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求新知,谋求发展,初步形成一种可贵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谜语竞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青岛市教研室陆安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姓名:段汉军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一 单位:淮北梅苑学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的基本思路是: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分析问题——找到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五花八门,问题又多又杂。因此,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将问题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针对性强:应该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前后的逻辑性,为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做好铺垫,最大限度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讲授,则是陶冶学生情操,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内容,好渠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汉字 铸刻在 青铜器金文 (闻名于世——司母戊铜方鼎) 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1)“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3)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导入新课设计1 通过一则游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简单任务的传递”。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

初一历史 甲骨文和青铜器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学习目标(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1.知道并会辨别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能识别其图片。 3.认识到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及汉字的演变;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论断。 ●二、练习反馈:(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过独学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然后各组由C 层次3人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及时批改评价。) ●一、甲骨文 1、甲骨文是_____出土的刻在______和_____上的文字,今天的_____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甲骨文记录了_____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________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______开始。 ●二、青铜工艺 1、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_______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_____。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______,工艺_____,种类_____,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青铜器造型_____,纹饰__,既有_______价值,又有______价值。 殷墟出土的______________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权力的象征。 3、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 ●三、金文 1、人们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____,因它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称_____。 2、金文是研究___________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交流讨论(享受合作的快乐。先组内交流讨论,再进行组内小展示。) 1、为什么在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2、完成课本34页“文物观赏”,下列青铜器各有什么用途?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 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

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骨文与青铜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 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 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 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甲骨文(设计意图: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 较难讲述清楚;因为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的理 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甲骨文作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 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 学生的兴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 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 2. 自主探究法 3. 总结反思法(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业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 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 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此观点错误。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

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据推算,该鼎需要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思维拓展 我国青铜器的用途及成就取得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1.用途 中国青铜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地位的器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2.意义或作用 (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标志,青铜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含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融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纹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链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一、课标内容 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2、教学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四、教育方法 (1)教法 1、图片欣赏法 2、问题探究法 3、情境体验法 (2)学法 1、观察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后喊上课,同学们起立后,喊坐下,然后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给大家三分钟温习第六课西周的分封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听写。主要问二个问题: 一、西周建立时间,战役,都城? 二、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主要内容以及作用是什么? 然后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武王伐纣和分封诸侯,将最后一部分平王东迁讲完。

三、平王东迁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分封制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络,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示: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散性,越是边远地区,表现得越明显,这就构成了某些战乱的因素、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消长,诸侯、卿大夫地位的升降,外族的侵扰,战乱增加,经济遭到破坏,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时间及东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小结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了解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西周的灭亡,了解一个朝代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亲近贤人,疏远小人,施行仁政等。 【导入新课】 老师讲: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大概了解了他们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我们知道如果要全面了解一个朝代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前面的学习我们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了三个朝代的特点,今天呢,我们主要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再次共同学习三个朝代,也就是第六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探究学习】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现在请大家用三到五分钟快速浏览课本,并完成练习册的知识归纳部分。然后教师下去指导学生看书,归纳并维持纪律。然后逐步对题,并重点强调一些偏僻字,如司母戊鼎,钟鼎文等。 放映幻灯片到下一页,教师提示学生,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分别是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主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加课本,边问边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出来答案,方便复习。主要从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址,如何被发现的(王懿荣,史海拾贝部分)以及其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从课本寻找答案的习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1)教师陈述: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甲骨文这一部分,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大家一定感觉好生涩,好枯燥。其实大家不用担心,初中阶段,我们不用学习的那么深,只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点就好了。而且甲骨文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很深的渊源,这会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的。 (2)教师问:好了,说了这么多甲骨文了,我想请问大家什么是甲骨文呢?出土于哪里呢?(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然后放映幻灯片,殷墟的图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授课班级文初一年级 授课时 间 第四周(2)课型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 过程与方法: 1、检查复习,督促学生及时复习。 2、朗读填空,起到预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 3、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检查笔记,复习提问,课堂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夏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的概况 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具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繁体楷书——简体 二、青铜器工艺高超工艺

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意义 10分钟 检查复习: 1、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国者、亡国者,夏 朝的国家性质是? 2、商朝存在的时间、建国者、亡国者、商朝都城 检查笔记复习笔 记 培养记笔 记,复习的 习惯。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周时期鼎盛 精品: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1、中国的文字起源很早,传说黄帝命仓颉发明创造了汉字,半坡氏族村落出土的陶片上刻画的符号,被学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了商朝后期,文字已相当成熟。 2、当时的占卜风气很盛行,统治者遇事都要通过占卜询问吉凶祸福,然后把占卜的情况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或“卜辞”。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4、青铜器是用铜、锡的合金铸成的。夏代,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商朝的青铜器刻有文字,现存的毛公鼎,铭文近500字。后人将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6、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因首先在三星堆发现,并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 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 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 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和青铜时代 2.夏商周的青铜文化 3.“三星堆青铜文化” 4.夏、商、西周的陶瓷和玉器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著的《尚书》中的句话(投影):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学生先讨论,教师解释)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了书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事件?(学生回答:文字)那是不是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学生回答:不是,是甲骨文。)那什么是甲骨文?它与今天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讲授新课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板书)一、甲骨文(板书) 1、定义 (补充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散片(投影),经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仔细辨认,破译了其记载的内容,从中知晓:记载的时间是商朝时期,当时社会占卜之风盛行,王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吉凶。 占卜的结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我们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2、发现的意义 (可由学生归纳) ①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游戏:将事先准备好的5个甲骨文 和5个对应的现代汉字制成的10张小卡片,分发给10个同学,请他们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同学。)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的派对是否正确?(学生回答后,教师反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 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板书)

甲骨文与青铜器优秀教案

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2.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一起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讲授新课 (一)从符号到文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四个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 2.出土于哪里? 3.甲骨文的地位? 4.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哪朝开始的? 教师总结: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即商朝的都城殷。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几万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考释过的有2000多个。

那么甲骨文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呢?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就是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在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所以甲骨文实际上是卜辞,它里面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 辨认甲骨文: 人牛水如上下明射 (二)精美的青铜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 1、人类历史上,文明时代早期的重要标志有? 2、商周时期的青铜有工具,兵器,车马具等,最具有代表性是? 3、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中华第一鼎”是? 教师补充:我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逐步走向鼎盛。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 简介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阅读小字内容,认识司母戊鼎。 (1)司母戊鼎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说明我国的青铜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3)司母戊三字是铸刻在青铜鼎上的文字,它是甲骨文文字的发展。 提问:青铜器的出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1.青铜器是文明时代早期的重要标志。 2.青铜器不仅反映出当时高水平的冶炼、铸造技术,而且体现了统治者通过严格的礼仪来规范社会秩序的努力。 (三)甲骨文、青铜器和商周史 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告诉我们许多文献中没有记载的细节,让我们对商周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一上册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历史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历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下面了冀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 __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 __重要资料。)

历史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同步练习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_________或_________上,成为一篇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_________。 思路解析: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了。 答案:龟甲兽骨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开始的(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商朝的甲骨文与我们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所以说商朝时我国就已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答案:A 3.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包括( ) ①铁②铜③铅④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商朝的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答案:C 4.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有许许多多精美奇特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青铜器是…( ) A.鱼网纹盆 B.青铜面具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思路解析: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鱼网纹盆是陶器,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面具不可能是最大的。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省的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_________。 思路解析: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文字,甲骨文在商朝盛行,所以在殷发现,即现在的安阳。金文的出现要比甲骨文晚。 答案:安阳小屯村金文 2.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大篆 思路解析: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答案:A 3.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思路解析:青铜器已经发现的数量很多,其中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是商朝的代表作。 答案:B 4.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是在现在的哪个省份发现的( ) A.河南 B.陕西 C.湖北 D.河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 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认知。) 二、进入新课: (一)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准备: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特点和冶炼过程的相关资料;青铜器图片;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图片;甲骨文字形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

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感知理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②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③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④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⑤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⑥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2.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哪个朝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1)商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不一样。 3.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4.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