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总论)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总论)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总论)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总论)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刑法总论

第一部分刑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某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甲在乘坐中国民航至美国旧金山的航班上与我国留日学生乙接头,收买我国国家秘密,对甲应()。

A.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刑事责任

C.由日本方面处理D.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2、下列诸原则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是()。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D.限制加重原则

3、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过失致人死亡罪更重的法定刑,体现了()。

A. 罪刑法定原则

B. 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平等原则 D. ABC都不正确

4、下列哪个行为实施后,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A.中国公民甲在日本故意杀人B. 某省教育厅长在美国收受他人财物

C.某军人在国外泄露国家军事秘密D.某中国公民在美国盗窃300美金

5、甲在新刑法生效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刑法认为是犯罪,而旧的刑法认为不是犯罪,法院宣告甲无罪,这体现了()原则。

A.罪刑法定B.罪刑相适应

C.刑法平等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6、甲在新刑法生效前实施某一行为。新刑法规定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旧刑法规定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法院按新刑法定罪量刑。法院的做法违背了()原则。

A.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罪刑法定原则 D.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7、某一行为虽然中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但是社会危害性很大。某法院比照《刑法》分则中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群众拍手称快。法院的做法()A.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B.体现了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C.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D.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8、为了适应复杂的犯罪情况,刑法做了灵活性规定,对某一行为,“依法严惩”,但没有具体的刑种和刑度。这种规定()。

A.符合中国国情 B.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C.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D.体现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9、一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停泊在美国某港口时,在船上的一英国乘客甲遭到在岸上的美国公民乙的枪击死亡。下列哪种说确。()

A.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B.根据保护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C.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D.此案我国刑法无管辖权

10、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

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11、《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1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在中华人民国领域犯罪。()

A.行为地在我国,而结果地不在我国

B.行为地在我国领域之外,结果地也在我国领域之外,但被害人是中国公民

C.行为地不在我国,而结果地在我国

D.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13、按《刑法》有关溯及力的规定,下列哪种情况《刑法》有溯及力。()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刑法处刑比当时的法律重

14、甲系A国公民,某年夏天甲在我国旅游后,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回A国,在B国上空飞行途中甲因为琐事与领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

A.A国刑法处理B.我国刑法处理

C.飞机最初降落国刑法处理 D. B国刑法处理

15、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保护和普遍原则

1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

A.主客观相一致的刑法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17、广义的刑法是指()。

A.《刑法修正案》B.刑法和刑事诉讼法C.《刑法》和单行刑事法律、决定、规定

D.《刑法》和单行刑事法律、决定、规定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法规。

18、按解释的效力大小来分,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B.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C.扩解释和限制解释D.历史解释和当然解释

19、中国人甲在外国盗窃了价值人民币8万元的财物,中国法院适用中国刑法对其进行了处罚,这体现了()。

A.保护管辖权原则 B.属地管辖权原则

C.属人管辖权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20、一朝鲜公民在美国重伤了一我国公民,中国法院按照中国法律对其适用了刑罚。这一做法体现了()。

A.属人管辖原则 B.保护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有()。

A.排斥习惯法

B.禁止类推

C.反对不定期刑

D.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2、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国领域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

A.港澳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

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作出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作出的补充规定

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作出的特别规定

3、()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A. 对累犯从重处罚B.对自首从轻处罚

C.对中止犯处罚宽大于未遂犯D.对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属于在我国领域犯罪。

A. 犯罪预备地在我国,但犯罪行为实施地及结果地均不在我国

B.犯罪行为地及结果地均在我国

C. 行为地不在我国,但结果地犯罪在我国

D.行为地及结果地均不在我国

5、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适用我国刑法的是()。

A. 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B. 法定最高刑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C.是中华人民国国家工作人员或军人的D.法定最高刑为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6、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有以下情况的,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A.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B. 犯罪的外国人年龄在18岁以下的

C.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D. 国际条约未对此行为作规定的

7、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国领域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领域”包括()

A. 领陆、领水、领空B.我国的船舶、航空器

C.我国驻外使馆D.外国驻我国使馆

8、按照刑法的规定,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我国刑法的中国公民是()。

A.工人B. 军人C. 因私出国的国家工作人员D.因公出国的国家工作人员

9、《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这一规定属于()A.扩解释B.限制解释C.立法解释D.司法解释

10、《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这一规定属于

A.历史解释B.文理解释C.立法解释D.司法解释

11、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实施()行为后进入我国,我国司法机关有管辖权。

A.劫持航空器

B.海盗

C.恐怖行为

D.反人类

三、判断(每小题1分)

()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血还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任何犯罪行为都破坏、危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狭义刑法就是指《中华人民国刑法》

()5.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都属于有权解释。

()6.学理解释没有法律约束力,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没有任何意义。

()7.立法解释就是在刑法条文中对刑法进行解释。

()8.刑法的效力围就是指刑法何时生效,何时失效。

()9.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问题上采取的是保护原则。

()10.外国人在中国领域犯罪,都适用我国刑法。

()11.我国某公派出国留学生某在出国留学期间大肆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达10万美元,对某应按所在国刑法处理。

()12.西欧某国的一艘远洋运输船在我国某港口停泊时,一位A国船员甲杀死了另一位B国船员乙,对甲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13.属人原则与属地原则有抵触。

四、案例分析:(5分)

被告人奥格雷,男,33岁,前联人,飞机副驾驶员。

某年12月19日,被告人奥格雷与机长阿布拉米扬等机组人员,驾驶47845号安─24型民航客机,执行航班飞行任务。飞行中,被告人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后舱出现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幼驾驶仪,持刀威胁驾驶飞机的机长说:“老实点,不然我杀死你。”机长被迫改变飞机航向,飞越中国领空,当日时间14时30分许,该机降落在我国省甘南县长吉岗乡农田里。

问: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处理?其法律依据是什么?(本题5分)

第二部分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而欲杀夫另嫁,一日,甲听信巫婆,将一画有人形和写

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代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

A.属于故意犯罪 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意外事件

2、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B.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

3、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 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 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4、青年乙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 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5、甲某男,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违章逆行且车速太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乙某,造成乙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甲某的行为()。

A.因为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B. 属于意外事件

C. 没有因果关系D.构成交通肇事罪

6、甲某(男)平日喜欢邻居2岁的男孩乙,一日,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乙掉在水泥地上摔死。从刑法理论上看,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 意外事件7、甲某承包一鱼塘,晚上经常有人偷鱼,甲某为防贼,晚上就在鱼塘周围扯上电线,白天收起来。农民乙早起下地干活,路过甲的鱼塘,触电死亡。甲的行为:()

A.属于直接故意B. 属于间接故意

C.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8、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的学校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杀死学校领导,后来在情急之中吴某误把三当做学校领导杀死,该犯的犯罪主观方面应属:()

A.行为性质错误B.工具的错误

C.行为对象错误D.特定时空条件的错误

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饿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10、犯罪的直接客体是:()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的某一部分

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

C.玩忽职守罪D.抢劫罪

12、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没有扳道岔就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迎头相撞的重大事故,则甲某的行为:()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

C. 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13、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

14、只能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A.渎职罪B.遗弃罪C.放火罪D.滥用职权罪

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

A.可能是过失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故意

16、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的义务来源于()A.法律规定的义务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17、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人

C. 所以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1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 意识和意志能力

19、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D.不满14周岁

20、甲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岁是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有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时又盗窃1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其计算盗窃数额应为()

A.15500元B.13500元C.10500元D.5000元

21、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哪个罪负刑事责任?()

A.盗窃B.制造毒品C.投放危险物质D.破坏交通工具

2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3、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A.可以负刑事责任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

24、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A.主观要件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的情况下的选择要件D.主观容

25、我国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B.明确的故意与不明确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2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B.一般情况下必须负刑事责任

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D.应当负刑事责任

27、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丙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造成乙和丙死亡,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28、甲深夜听见家犬狂吠,怀疑有小偷,即起身拿起猎枪外出寻找小偷,朦胧夜色中见有个人走过来,便向这个人开枪,击中路人乙警察,致其死亡。甲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

29、犯罪的目的是指对行为的这样一种心理态度,即()

A.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结果

B.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C.实现其心起因

D.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

30、路某(15岁)先后曾唆使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B.抢劫罪C.绑架罪D.抢劫罪和绑架罪

31、甲某明知乙女只有13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假想犯罪,不构成强奸罪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32、养花专业户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33、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罪负刑事责任。

A.盗窃B.制造毒品C.强奸D.破坏交通工具

34、甲在13周岁时抢动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动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抢动罪数额应为()

A.14500元B.12500元C.9500元D.4000元

35、醉酒的人犯罪()

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应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处罚

3 6、下列各罪中,属于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是()。

A.诈骗罪B.伪证罪C.行贿罪D.绑架罪

37、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16周岁以下的人B.不满16周岁的人

C.14周岁以下的人D.不满14周岁的人

38、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39、甲(15周岁)因爱好计算机,于某日晚潜入一公司盗窃价值3万元的计算机原器件,对甲的行为应当()。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其家长加以管教

40、决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及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是:

A.年龄状况

B.精神状况

C.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

D.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41、下列诸特征中,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性

C.主观恶性D.应受惩罚性

42、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

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原因在于()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 犯罪的手段不同

43、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

44、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抢夺罪D.抢劫罪

45、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D.过于自信过失

46、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因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47、司机甲夜晚行车中,因疏忽大意将乙撞成重伤,甲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很快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不止并处于昏迷状态中的乙拖入路边小树林中,甲预见到这样乙可能会因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乙也可能醒来呼救,或者恰恰有人从林中小路行走发现乙而将之救护。实际上,乙未获救护,因伤口失血过多而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属于:()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决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

48、对发表言论,是否可以定罪:()

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B.发表言论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

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

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不能定罪;反之,发表犯罪言论,意在实现其思想时,则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定罪。

49、区分同类客体相同的犯罪,主要是根据犯罪的:()

A.客体B.客观要件C.主体D.主观要件

50、甲与乙恋爱,乙的父亲丙坚决反对,对乙多次辱骂殴打,并对其进行看管不许乙与甲见面,致乙自杀。在这里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

A.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B.乙的自杀行为

C.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和乙的自杀行为。

51、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A.法律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52、刑法上的不作为:

A.只能是故意

B.不可能是过失

C.可能是过失

D.不可能是故意

53、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犯罪的()。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应当从轻处罚

C.可以从轻处罚

D.犯故意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过失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4、.只能以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是:()

A.盗窃罪

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

D.故意杀人罪

55、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

C.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

56、犯罪行为的基本形式归纳起来有两种,即()。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

57、犯罪动机的主要作用在于()。

A.影响定罪B.决定犯罪的目标与侵害程度

C.影响量刑D. 影响定罪与量刑

58、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为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A.法律的认识错误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D.行为差错

59、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 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60、甲蓄意杀害乙,某夜将乙骗至某处,用准备好的木棒猛击乙的头部,甲认为乙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被人所救,甲的认识错误是()。

A.假想的犯罪B.客体错误C. 因果关系错误D.对象错误

61、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是()。

A.只能是故意B.只能是过失

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只能是间接故意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

1、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A.人在睡梦中的行为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强制下的行为

2、下列行为中,属于不作为犯罪的是:()

A.女儿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

B.仓库保管员不按规定保管好物品,造成严重后果

C.成年人带小孩游泳,孩子溺水时不及时抢救,造成孩子被淹死

D.过路人看见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躺在血泊中但不抢救

3、甲女与其嫂乙有仇,意图杀害乙,某日乘乙生病之机,煮好一碗面条给乙吃,乙闻面条有异味,怀疑面条有毒,而将面条给前来玩耍的邻居小孩丙食用,致丙死亡。本案中:()

A.甲有杀乙的直接故意

B.甲有杀丙的间接故意

C.对乙而言,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D.乙有杀丙的间接故意

4、甲邀乙外出看电影,乙见甲的口袋有一自制手枪,即索要玩耍,甲交与乙,乙不慎扣动扳机,枪响自毙。甲对乙的死:()

A.不存在犯罪故意

B.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

C.属意外事件

D.应负过失致人死亡的罪责,因其未尽注意义务

5、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包括()。

A.道德义务B法律规定的义务

C.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D.自己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6、乙在黑暗中误入甲的院,某甲的猛犬向乙进行攻击。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后乙被咬成重伤。甲的行为是()。

A.故意犯罪B.过失犯罪

C.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D.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7、甲(1985年5月6日出生)于1999年5月6日在路边将一少女强奸,路人丙(36岁)看见也不予制止。对此案下列那种说确:()

A.甲不构成犯罪,因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B.丙不构成犯罪,因为没有作为的义务

C.甲和丙构成共同犯罪

D.甲不构成犯罪,丙不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8、甲患有精神病,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随后用一铁条将乙打死。经鉴定,甲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A.甲构成故意犯罪B甲构成过失犯罪

C.对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甲不负刑事责任

9、关于罪过,下列说确的是()。

A.罪过有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B.罪过只能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而不能以行为前或行为后的为准

C.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不认为是犯罪D. 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主观罪过形式

10、某幼儿园老师甲(女)带领全班学生去出游,一名儿童不慎掉入粪池,甲大声呼救,在附近玩耍的中学生乙闻声跑过来,用树枝量粪池的深度有一米,但未下池救人,只是与甲一起呼救,待一农民赶来将儿童救起时已经死亡。关于本案,说确的是()。

A.甲不构成犯罪

B.甲构成故意犯罪,属于不作为犯罪

C.甲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是她的职务要求

D.丙构成故意犯罪

11、下列()属于间接故意。

A.甲投毒杀害丈夫乙,对也会毒死女儿听之任之,结果也毒死了女儿

B.王打猎时猎物附近有儿童,王对儿童的死持放任态度,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结果而放任一个犯罪性的结果

C.行为人酒后驾车行使,乘客提醒他注意安全,他不听,仍高速行使,结果造成交通事故

D.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斗,甲突然掏出携带的匕首猛刺乙胸部一刀,致乙当场死亡。

12、法律规定贷款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种目的()。

A.具有区别罪与非罪的意义

B.具有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意义

C.具有影响量刑的意义

D.是指在骗取贷款后所进一步追求的非法利益或结果

13、甲种了一亩西瓜,为防止老鼠偷吃,晚上看西瓜时拉上电线。一日,甲不在,乙溜进甲的西瓜地偷瓜,触电死亡。甲的行为()。

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B.属于间接故意

C.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D. 构成过失犯罪

14、甲曾受乙的侮辱而怀恨在心。某日二人郊游,在山顶悬崖处,甲拿出准备好的猎枪向乙射击,不想没有打中乙,但乙因受到枪声的惊吓失足滑落悬崖摔死。()

A.属于因果关系的错误

B.甲不构成犯罪,属于意外事件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15、下列行为中,()构成犯罪。

A.父亲对未成年的孩子不尽抚养义务,致使孩子饿死

B.机械工不按规定修理机器,致使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C.甲带邻居小孩外出游玩,孩子溺水,甲发现后能救而不救,致使小孩被淹死

D.过路人看见孩子溺水不救,致使孩子被淹死

16、下列关于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正确表述是()。

A.犯罪主观方面支配客观方面

B.犯罪客观方面是主观方面的外在表现

C.犯罪客观方面决定主观方面

D.考察犯罪客观方面可为判定主观方面提供

客观基础

17、危害结果是()。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8、下列()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19、下列()情况可认定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A.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

B.甲为替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在罪犯被押往刑场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杀死

C.甲遭遇乙的抢劫,在乙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下悬崖摔死

D.甲用到扎伤乙,当时的处深山,甲背乙走了一天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但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20、甲(1985年5月6日出生)于1999年5月6日在路边用绳子缠绕其弟弟乙的脖子并使劲勒,过路人丙(36岁)看见不予制止,眼看着乙被勒死。对本案,下列说确的是()

A.甲不构成犯罪,因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B.丙不构成犯罪,因没有作为的义务

C.甲和丙构成共同犯罪

D.甲不构成犯罪,因被勒死的是自己的弟弟

21、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确的是()。

A.单位犯罪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

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C.个人为进行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

D.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

22、甲晚上将树误认为被害人乙,开枪射击,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B.是否构成犯罪与此认识错误没有关系

C.属于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D.甲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一致才能处理故意杀

人罪

23、甲(15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夜潜入一公司盗窃价值30000元的计算机原器件。对于甲应当()。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24、刑法对于减轻责任年龄的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判断(每题1分)

()1.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行为就是犯罪。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应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4.刑事性就是指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

()5.应受惩罚性是指所有犯罪都必须受到刑罚处罚。

()6.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2分)

()7.犯罪构成包含着一系列要件容。这些要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行为人主观方面特征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反映行为人客观方

面特征的客观要件。

()8.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9.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1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1.聋人、哑人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2.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上前立法上一律采取既对犯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又对单位的责任人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的做法。()13.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等其精神恢复正

常的时候,再追究刑事责任。

()14.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15.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受到损害。

()16.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所不可缺少的。

()17。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

()18.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19.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20.猎人在丛林中开枪打中了一只野猪,野猪受伤急奔下山,撞死了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亡在主观上是一种疏忽

大意的过失。

()21.小偷在黑暗中实施盗窃时,为了物色盗窃物品而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因为划火柴的行为是故意的,因此,小偷对所造成的火

灾其心理态度是故意。

()22.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23.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24.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25.行为人负有一定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

()26.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实际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

()27.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

三、案例分析:

1、被告人海某,女,1980年3月20日出生,中学生。被告人于1995年4月6日中午12点30分,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骑到市郊东坝绡时,因下坡

车速较快,把同方向行走的池某(男,58岁)右脚的右外踝关节撞伤。被告人海某从自行车上摔下时,又将池肘倒在身下。当时被告人立即抱扶池某,因抱不动,便迅速跑到卫生院呼救。但因池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脑颅损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15分死亡。

问:对被告人应如何处理?(4分)

2、被告人甲在其承包的石坑里爆破采石,因飞石落到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被告人甲说:“你敢坐,我就敢点。”于是被告人甲将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某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甲拿起一根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有剪刀剪去20厘米,当着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点燃异火索后,被告人甲朝某喊了一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某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某被当场炸死。

问:被告人甲对某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4分)

3、.驾驶员吴某酒后驾车,因神志恍惚,将人行道上的行人某撞成重伤。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吴将流血不止的某抱入路边小树林中,因伤口出血过多而于1小时后死亡。吴赶紧往东逃逸,路遇红灯,又发现一辆三轮车正由南向北行驶,为尽快远离肇事现场,想赶在三轮车之前,穿过马路,由于紧,将三轮驾驶员某撞成重伤,被交警发现,吴慌不择路,拐进一马路,因车速过快,又因眼睛不时盯着反光镜注意后面的警车,将一摊位撞翻,并将摊位旁的一小女孩丁某撞死。吴某惊恐万状,继续加速行驶,突然前方又出现一辆三轮车挡住去路,吴放慢车速,猛按喇叭,见三轮车夫无动静,又听见警车越来越近,突然加速,将三轮车夫撞死。

试分析吴某各个阶段的主观心理。(8分)

4、山民甲(擅长捕蛇)捕得毒蛇一条,置于家中木桶,乙至甲家,酒醉后洗手,被桶中蛇咬中毒,经抢救截取一臂。

刑法总论测试题

刑法总则测试题 1.《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属于()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修正案 2. 根据《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何种解释?() A.扩张解释 B.缩小解释 C.字面解释 D.当然解释 3. 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是以下哪一刑法原则的要求()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C.罪刑均衡原则 D.罪刑均衡原则 4.如果在日本嫖宿幼女不构成犯罪,在泰国幼女卖淫合法。那么一个日本人到泰国嫖宿中国幼女的,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属人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B.按照属地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C.按照保护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D.我国无权管辖 5.行为人甲于1997年9月1日既聚众斗殴又寻衅滋事,按照旧刑法,甲仅构成流氓罪,其法定最高刑为7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为10年。根据现行刑法,甲犯了数罪,其聚众斗殴罪的最高法定刑为3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为5年;其寻衅滋事罪的最高法定刑为5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10年。如果2007年6月发现了甲的上述罪行,对于甲的行为应当如何适用刑法?() A.适用1979年刑法 B.适用1997年刑法,以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追诉C.适用1997年刑法以寻衅滋事罪追诉D.不予追诉 6.“过失犯前款罪的,除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种罪状形式属于() A.叙明罪状 B.简单罪状 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刑法学总论试题A

刑法学总论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5、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6、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7、防卫过当是指()。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8、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9.甲谈恋爱失败,遂对女青年怀恨在心。某日,甲手持一刮脸刀片,趁人不备,将6位女青年脸部划成轻伤。甲的行为属于() A.牵连犯 B.想像竞合犯 C.吸收犯 D.连续犯 10.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A.按劳取酬 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不发报酬 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11.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A.共同犯罪 B.非共同犯罪 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12.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 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 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 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 14.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刑法学总论

刑法学总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但书规定】:《刑法》第37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行政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者是罪与非罪的区别:37条是犯罪,但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13条不认为是犯罪。 2.【预备、未遂、中止的相关概念和处罚方式】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22条第2款)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刑法》第23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23条第2款)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刑法》第24条第2款) 3.【共同犯罪人及其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作用地位为主兼用分工形式(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标准,适当照顾到共同犯罪人行为性质和活动分工的特点)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刑法》第26条第1款) 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刑法》第27条第1款)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新罪:先减后并)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刑法学总论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 1.张某案(本题12分) [案情]张某(女)与李某系夫妻,林某(男)系李某的同事。张某因怀疑其丈夫李某有外遇,为弄清真相,遂找到林某了解情况。1998年7月22日上午,张某给林某打电话,让林某来家中,要与李某对质当面核实此事,林某应邀前往。当日下午2时许,林某来到张某家中,当得知李某外出未归时,遂对张某进行语言调戏、拉拽,张某表示反对。林某仍继续纠缠。张某借口喝水而脱身,去另一房间取出一把小宝剑(金属制工艺品),藏在身后回到原房间。当林某再次调戏,实施强行亲吻、搂抱、拉拽等侮辱猥亵动作时,张某手持小宝剑朝林某的腹部猛捅一刀,致林某倒地丧失行动能力。隔了一会儿,张某见林某倒地挣扎,又朝其胸部、背部等处连捅二十余刀,林某因心脏被刺破当场死亡。林某不再动弹,张某即委托李某之嫂报警,公安机关遂到张某家中将等候的张某抓获。归案后张某如实陈述了事情经过,但认为自己杀坏人没什么不对的,拒绝认罪和悔罪。[问题](1)张某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何罪(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为什么?(8分) (2)如果张某构成犯罪,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应当如何处罚?说明理由。(4分) 答案:故意杀人罪防卫过当——扎腹部事后防卫 法定情节:自首、防卫过当 2.吴甲致吴乙死亡案(本题14分) [案情] (1)吴甲曾因抢劫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8年1月2日,在有期徒刑执行3年整(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为2年整)时被假释。 (2)1999年3月13日,吴甲因李某欠其借款未还一事,酒后到李某家索要欠款,而与李某发生口角。吴甲为报复李某,即到其父亲吴乙家的院内拿了一根铁棍(长140厘米,直径5厘米)。吴甲回来后,见其李某与吴乙站在路上说话(两人相距约1米),便手持铁棍向李某奔去。吴甲之弟吴丙见状过去阻拦,吴甲遂在距离李某约3米远的地方朝李某的头部抛出铁棍。李某慌忙躲闪,铁棍飞过李某,正好击中吴乙的头部(左颞部),吴乙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3)吴甲对造成父亲死亡悔恨不已,先是去村委会投案,后因惧怕处罚在公安人员到来之前逃走,被公安机关网上通缉。1999年6月3日,吴甲被抓获。 [问题](1)对于吴甲致吴乙死亡一案,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其犯罪形态(既遂、预备、未遂、中止)为何?说明理由。(6分) (2)吴甲是否构成累犯?说明理由。(4分) (3)如果吴甲致吴乙死亡的犯罪行为应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则法院对于吴甲应当如何决定总和刑期(数罪并罚)?(4分) 答案:杀人罪既遂——打击错误 不构成累犯——假释期间犯新罪 撤销假释,先减后并,(5——3年)并10年,并罚得出的刑期为需要继续执行的刑期。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 上编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选择题: 1.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D)。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处。”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A)。 A.前段的例外B.前段的递进C.对前段的补充D.对前段的限制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4. 我国刑法典的生效时间(C)。 A.从刑法批准之日起施行B.从刑法通过之日起施行 C.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D.从刑法批准公布之日起施行 5.论理解释包括(ACD)。 A.当然解释B.学理解释C.扩张解释D.限制解释 6 6.广义上的刑法包括(ABC)。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法规范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7.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主要是指(ABCD)。 A.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B.对民族自治地方适用刑法的特别规定 C.刑法典施行以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D.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基本法的特别规定 二、填空题 1.刑法是关于、和的法律。 答案: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2.刑法的功能是、、。 答案:规制功能、保护功能、保障功能 3.广义的刑法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和。 答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4.我国修订后的《刑法》于年月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年月日起施行。 答案:1997、3、14、1997、10、1 5.刑法的解释按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和 答案: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6.刑法的解释按效力分类,可以分为、和。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的主体分别是、和。 答案: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名词解释 1.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通常认为立法解释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刑法立法中所作的解释性规定;二是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行的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 2.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的立法精神,将刑法规定中所使用的词语的含义扩大到较字面含义为广,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 3.单行刑法 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4. 附属刑法 附属刑法是指规定在经济法规、行政法规等非刑事法律中的有关犯罪的刑罚的附属刑法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 1. 简述我国的刑法体系 从总则来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是指导和适用于整部刑法的通则性规范;第二章犯罪,规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犯罪特殊形态等犯罪总则性质的内容;第三章是关于刑罚种类的规定,第四章是运用刑罚的

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答案

姓名:胡永阳班级:默认班级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犯罪论的结构涉及到的三要素不包括()。1.0分 ?A、 罪 ? ?B、 责 ? ?C、 刑 ? ?D、 行 ? 我的答案:D 2 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紧急避险保护了合法利益,但是牺牲了第三者的利益? ?B、 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大于所牺牲的利益 ? ?C、 紧急避险的行为是无害的,因此符合法律规范 ? ?D、 紧急避险实际上损害了合法利益 ? 我的答案:C 3 防卫过当的构成条件是()。 1.0分 ?A、 必须是正当防卫行为 ? ?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 ?C、 造成重大损害

? ?D、 以上都是 ? 我的答案:D 4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1.0分 ?A、 犯罪预备 ? ?B、 犯罪未遂 ? ?C、 犯罪中止 ? ?D、 犯罪既遂 ? 我的答案:D 5 关于因果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刑法中,若一个行为直接导致一个结果的发生,不需要再做因果关系判断。 ? ?B、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有刑法意义的危害行为与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在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的关系,而非刑侦意义上的犯罪原因。 ? ?D、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相同的意义。 ? 我的答案:D 6 财产性犯罪中,()是作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1.0分 ?A、 犯罪是否得逞 ? ?B、 是否着手 ?

?C、 结果是否发生 ? ?D、 结果是否造成危害 ? 我的答案:C 7 特殊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一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 1.0分 ?A、 一年 ? ?B、 二年 ? ?C、 三年 ? ?D、 四年 ? 我的答案:C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中废除了类推,这标志着我国刑法坚持了()。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不株连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立场 2、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这种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3、“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这体现了()。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遍管辖原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种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抢劫 B、贩卖毒品 C、绑架 D、投毒 5、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6、行为人误用空枪去杀人,导致未遂的,属于()。 A、客体的错误 B、对象的错误 C、工具的错误 D、因果关系的错误 7、(),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时间 D、犯罪地点 8、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应采取()。 A、结果说 B、行为实施终了说 C、构成要件说 D、目的实现说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 )。 A、时间效力 B、对地域的效力 C、对人的效力 D、追诉时效 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3、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包括()。 A、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B、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 C、帮助犯D、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人 4、防卫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防卫B、假想的防卫C、防卫挑拨D、事后防卫5、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是()。 A、罪刑相适应原则B、以犯罪事实为根据C、以刑事法律为准绳D、罪责自负原则 6、下列哪些情节属于量刑的法定情节( )。 A、累犯 B、立功 C、未遂犯 D、胁迫犯

1刑法学(总论)试卷A--王兰高

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供2010 级法学系法学、国际商法专业使用) 考试科目:刑法学(总论)试卷类型:A 备注:(闭卷) 试题一、判断题(共10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正确写T,错误写F 共10 分每题1 分) 1.刑罚消灭的原因有:①刑罚执行完毕②缓刑考验期满,③假释考验期满,④犯罪人死亡, ⑤超过时效期限,⑥赦免。 2.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刑法各论对刑法总论起(指导)和(制约)作用。 3. 刑法各论对刑法总论起①贯彻与体现刑法总论;②促进刑法总论实践效应;③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作用。 4. 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5. 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人行为具备相对自由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核心和关键要件。故此,犯罪主体不必说是人,但肯定是有一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6.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所谓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7. 以犯罪的危害程度为标准,可将犯罪构成分为普通的犯罪构成和加重的犯罪构成或超级加重的犯罪构成

8.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是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员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9. 从重处罚、从轻处罚的情节,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10. 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三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试题二、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表中,不答或答错均不得分,共10分每题1分)。 1、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 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某甲与邻居某乙因琐事发生争吵,某乙气极朝某甲右眼打了一拳,即要退回房内,某甲追上朝某乙下腹打了一拳,某乙倒地死亡。尸体解剖发现某乙脾脏异于常人,极脆弱易受打击而衰竭,某乙正是因此而死亡。则本案中某甲的行为性质()

刑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集

《刑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集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犯罪概述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六章犯罪客体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第八章犯罪主体 第九章犯罪主观要件 第十章排除犯罪性行为 第十一章犯罪形态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第十三章定罪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 第十五章刑罚概述 第十六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十七章量刑 第十八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十九章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章导言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是研究(D)的科学。 A.刑事法律 B.刑法 C.犯罪 D.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2.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C)。 A.组成 B.结构 C.组成和结构 D.总则和分则 3.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D)行为作斗争。 A.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B.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

C.其他刑事犯罪 D.一切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解释的方法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BC)。 A.学理解释 B.文理解释 C.论理解释 D.立法解释 2.广义上的刑法包括(ABC)。 A.《刑法》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法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3.刑法的性质包含(AB)两层含义。 A.阶级性 B.法律性 C.严厉性 D.残酷性 4.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AC)。 A.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D.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利益的广泛性 5.我国刑法的任务中有(ABCD)。 A.保卫国家安全 B.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C.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6.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有(CD )。 A.公安部 B.司法部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从解释的效力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ABC)。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最新刑法学总论试题A

刑法学总论试题 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学理解释 D 、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 1985年 5月生, 1998年 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 2380余元; 1999年 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 1200余元; 2001年 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 被抓获。孙某应对(负刑事责任。 A 、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 、抢劫和绑架行为 C 、盗窃和绑架行为 D 、绑架行为 4、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A 、犯罪预备 B 、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5、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无期徒刑 6、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年,执行 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 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决定执行的刑罚。 A 、 10年以上 15年以下 B 、 5年以上 15年以下

C 、 5年以上 11年以下 D 、 6年以上 11年以下 7、防卫过当是指(。 A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8、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 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9. 甲谈恋爱失败,遂对女青年怀恨在心。某日,甲手持一刮脸刀片,趁人不备,将 6位女青年脸部划成轻伤。甲的行为属于( A. 牵连犯 B.想像竞合犯 C.吸收犯 D.连续犯 10.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A. 按劳取酬 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 不发报酬 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11. 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 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 趁机将乙装有 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A. 共同犯罪 B.非共同犯罪 C. 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12. 某甲在 1997年 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 1999年 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A. 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刑法学往年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2009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 (中央开放专科生用) 本总复习资料包括五方面内容:1、往年试题14套。2、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10套。 3、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 4、《刑法学学习指导(上册?刑法总论)》204-209页的三套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 5、《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80-87页的三套自我测试题参考答案。在对《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和《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的习题进行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往年试题和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可以作为期末考试前数周冲刺使用。 第一部分往年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试题 (2008年7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A. 提前防卫 B. 事后防卫 C. 防卫过当 D. 防卫挑拨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刑法学题库(总论)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刑法总论 第一部分刑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某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甲在乘坐中国民航北京至美国旧金山的航班上与我国留日学生乙接头,收买我国国家秘密,对甲应()。 A.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刑事责任 C.由日本方面处理D.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2、下列诸原则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是()。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D.限制加重原则 3、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过失杀人罪更重的法定刑,体现了()。 A. 罪刑法定原则 B. 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平等原则 D. ABC都不正确 4、下列哪个行为实施后,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A.中国公民甲在日本故意杀人B. 某省教育厅长在美国收受他人财物 C.某军人在国外泄露国家军事秘密D.某中国公民在美国盗窃300美金 5、甲在新刑法生效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刑法认为是犯罪,而旧的刑法认为不是犯罪,法院宣告甲无罪,这体现了()原则。 A.罪刑法定B.罪刑相适应 C.刑法平等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6、一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停泊在美国某港口时,在船上的一英国乘客甲遭到在岸上的美国公民乙的枪击死亡。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B.根据保护原则,适用我国刑法C.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D.此案我国刑法无管辖权

7、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 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8、《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9、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A.行为地在我国,而结果地不在我国 B.行为地在我国领域之外,结果地也在我国领域之外,但被害人是中国公民 C.行为地不在我国,而结果地在我国 D.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10、按《刑法》有关溯及力的规定,下列哪种情况《刑法》有溯及力。()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刑法处刑比当时的法律重 11、甲系A国公民,某年夏天甲在我国旅游后,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回A国,在B国上空飞行途中甲因为琐事与领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 A.A国刑法处理B.我国刑法处理 C.飞机最初降落国刑法处理 D. B国刑法处理 12、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保护和普遍原则 13、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的高低,都适用刑法予以追究的是()。 A.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 C.军人 D.因公出国人员

刑法学考试解析及学习方法

刑法学考试解析及学习方法 法律硕士研究生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考研报考专业。但是法律知识相对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因为其有一套独特的逻辑体系和基本概念。这对于复习周期在半年到一年的法硕(非法学)同学而言,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可想而知。而报考法硕(法学)的同学虽然本科就学习过法律,但是往往本科阶段缺乏系统而专注的学习,所以法律知识一般也是比较薄弱的,更不能应对研究生专业课考试的要求。 针对前述考生需求,凯程法硕邀请名师编写了《法律硕士联考应试宝典》。本书的亮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体例丰富,方便理解;重点突出,方便应试”。具体体现如下: 1、体例丰富,方便理解。本书在撰写知识时,每个章节分为考情概述和正文解析两大部分。考情概述具体包含复习指导、考情分析、重点难点、大纲变化、知识框架等五个部分,这些模块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迅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宏观把握;而正文解析在书写知识点时又采取了重点提示、核心概念提示、已考提示、凯程提示和已考真题等体例,以便于同学们深刻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2、重点突出,方便应试。本书作者均是现在国内法硕辅导一线名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作者在撰写时充分遵循了“覆盖全面和轻重区分”的要求,既全面覆盖考试大纲,同时又根据知识重要程度,给予了不同的轻重“笔墨”,以帮助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效率,把握考试重点。由于法硕(非法学)与法硕(法学)考试大纲知识点完全一致,但后者考试深度又较高,所以本书撰写时在保证知识点覆盖大纲内容的基础上,又适当进行了重点知识的拓展,以方便两类考生对考试的需求。作者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法硕(法学)考试的同学不能局限于法硕(非法学)同学的知识深度,更不能拘泥于法硕(非法学)的相关复习书籍,所以本书在法硕(法学)的重点知识点上均有大幅的扩展。 小编还想和大家谈谈法硕的学习方法。法硕的学习需要注重四个关键点,具体而言: 第一是注重理解。文科特别是法律知识,在学习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理解,而不是记忆(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学习文科知识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法律的学习更强调理解。所以大家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应该从知识本身去努力理解。 第二是构建体系。建立知识体系对于学好文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同学的学习都是“捡芝麻式”学习,对于法律知识完全没有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法非常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冗繁琐碎的法律知识点。 第三是研读真题。既然是考试,就必须有重点。重点怎么体现,主要在已考真题里体现。正所谓“学古明今”,所以同学们还需要在中期注重对真题的研究。但是,这个研究工作务必在系统学习完基本知识后再予以进行,而不是一开始就要研究真题。 第四是多遍重复。对于考试而言,作者经常讲“把一本书看十遍,要远胜于把十本书看一遍”。所以,把一本核心书目看透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很多同学往往就是一本书看一到两遍后就转到其他书籍上去了。希望大家在复习中能够做到“把书看透、看烂”。

《刑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集

《刑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集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犯罪概述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六章犯罪客体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第八章犯罪主体 第九章犯罪主观要件 第十章排除犯罪性行为 第十一章犯罪形态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第十三章定罪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 第十五章刑罚概述 第十六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第十七章量刑 第十八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十九章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章导言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是研究( D )的科学。A(刑事法律 B(刑法

C(犯罪 D(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 C )。 A(组成 B(结构 C(组成和结构 D(总则和分则 3(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 D )行为作斗争。 A(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B(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 1 C(其他刑事犯罪 D(一切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解释的方法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 BC )。 (学理解释 B(文理解释 A C(论理解释 D(立法解释 2(广义上的刑法包括( ABC )。 A(《刑法》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法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3(刑法的性质包含( AB )两层含义。 A(阶级性 B(法律性 C(严厉性 D(残酷性 4(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AC )。 A(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D(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利益的广泛性 5(我国刑法的任务中有( ABCD )。 A(保卫国家安全 B(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C(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6(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有( CD )。 A(公安部 B(司法部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从解释的效力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 ABC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2 C(学理解释 D(限制解释 8(在我国,广义的刑法包括( AB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利用合同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的 规定 D(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 E(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盗窃数额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 1(刑法 刑法,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刑法的体系 刑法的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刑法由总则和分则两部分规范体系组成,二者相辅相成。

刑法学总论

刑法学总论试题 一、简答题 1、犯罪的不作为的概念与特征 2、犯罪未遂的概念、特征及其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3、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4、简述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异同 5、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 6、简答犯罪目的与动机的差异 7、简答假释的适用条件 8、简述自首的类型及其成立条件 9、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10、简答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11、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2、我国刑法所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 13、简述罪刑相适应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14、简述缓刑的适用条件 16、累犯的种类及其构成条件与法律后果 15、事实认识错误的种类并各举一例 17、不作为犯罪行为人积极作为的义务是哪些? 18、简述刑法的空间效力 19、简述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20、简述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及适用对象 二、论述题 1、试论我国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 2、论共同犯罪人的分工分类法 3、论我国共同犯罪中主犯的类型及其处罚 4、试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5、试论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6、单位犯罪的特征 7、我国的死刑政策及其法律适用 8、共同犯罪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9、论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 10、试论刑罚的目的与功能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 甲,男,28岁,1999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02年7月刑满释放。 乙,男,17岁。 2003年1月,甲乙经过预谋潜入丙家实施盗窃,当甲、乙二人欲携带所盗巨额财物离开丙家时,恰遇丙某返回家中,甲乙二人对丙实施暴力致其轻伤后,

逃离现场。数日后,乙迫于压力,向公安机关自首。 问:1、甲乙二人共同构成何种犯罪? 2、对甲乙所犯之罪量刑时,应适用哪些量刑制度? 案例二: 被告人董某和朋友蔡某两人去某市打工,一起暂住在某市五公祠后路旁一个花圃的工棚里。1995年3月2日中午2时许,被告人董某乘蔡某外出之机,趁隙窃取蔡某的黑色皮包一个(内有假币2,900元)。后被告人乘汽车到某市和平南路市建设银行和平分理处,以自己的名义欲将所窃得的假币2,900元(被告尚不知道是假币)存入银行时,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是伪造的人民币,当场将被告人人赃俱获。 问:1.蔡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蔡某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属于哪种犯罪停止形态?为什么? 案例三: 2004年9月至10月间,在某市某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清洁车辆厂担任保安员的牛某,为了显示自己能力,表现自己在救火时的英勇,以获得领导重视和救火奖金,先后5次放火烧损5辆机动车,并在放火之后佯装及时发现火情,与大家一起救火。后因该单位领导对连续5次发生火灾产生怀疑,牛某被抓获归案。经查,其5次放火行为共造成经济损失3.7万余元。 问:1.牛某以纵火方式损坏车辆的行为,构成何罪? 2.牛某多次放火的行为,属于继续犯还是连续犯?为什么? 案例四: 2004年8月9日9时许,王某携带尖刀、黑色皮手套等作案工具,驾驶桑塔纳牌2000型轿车和其女友张某来到某市一小区内,张某在车内等候并担任望风任务。王某攀爬防护栏钻窗进入均为教师的刘某、徐某夫妇家中,盗窃过程中被回家的刘、徐夫妇发现。为抗拒抓捕,王某持刀先后猛刺刘、徐的胸部,造成刘某、徐某死亡。王某在作案后与张某一起驾车逃离现场。 问:1.对于王某和张某应当以何罪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2.王某和张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 案例五: 任某系某市某镇农民,家中对其百依百顺,无限度地满足任某地物质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混迹社会,好逸恶劳。2003年隆冬的一天,一直靠给学校拉垃圾挣钱的养父没有足够的钱供任某去享受时,任某就将其养父运垃圾的机动三轮车盗走,以200元钱价格卖掉供自己享乐。事后,养父得知偷车者竟是任某所为时,只有含泪花钱将车赎回。时隔半年后,任某手里又缺钱花了。他就效仿上次的手段,再次将家中价值3000多元的机动三轮车盗出,转手以580元钱卖掉。这次养父还想把车买回来,可是,不管家人怎样做工作,任某就是不说。无奈,养父只好到公安机关报案。 问:1.任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如果任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如何处罚?

刑法学历年试卷论述题汇总

论述题: 01.4 44.试述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及其处罚原则。 答: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条确定了单位成为犯罪主体,必须以刑法分则规定为限。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用“两罚制”(或称双罚制)。惩罚犯罪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仍然是因单位犯罪而受惩罚,不是以自然人犯罪的名义承担刑事责任。 37.试述必要的共同犯罪及其种类,并举例说明。 答:必要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必须二人以上才能构成的犯罪。主要特点是以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不可能由一人单独实施。在刑法中,必要的共同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1)聚众性的共同犯罪。是指以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聚合行为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共同犯罪。例如,第317条组织越狱罪、暴动越狱罪与聚众持械劫狱罪,即属此种情况。(并非刑法条文或者罪名中含有“聚众”二字或者多人参与的犯罪,都是必要的共同犯罪。例如,刑法第291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主体仅限于首要分子,第358条组织卖淫罪的主体只限于组织者,因此,都不一定是共同犯罪。)(2)犯罪集团或者有组织的共同犯罪。这是指三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具有特定组织形式的犯罪。其中又有两种情形:一是一般的集团犯罪,二是黑社会性质组织、邪教活动组织和恐怖活动组织等专门犯罪集团。 当然也有个别必要的共同犯罪,不能归入上述两种类型中。例如,刑法第223条串通投标罪。 02.4 44.试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答:区别共有5点: (1)危害的来源不同。(2)行为的对象不同。(3)行为的限制不同。(4)必要限度不同。(5)主体限定不同。 03.7 44.试述刑法中危害行为的含义及其基本表现形式。 答:(1)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表现为人的意志或意思,危害社会的行为;(2)客观上表现为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3)主观上是表现了人的意志或意思;(4)表现形式分为作为与不作为;(5)作为是行为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6)不作为是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7)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有义务实施某行为;有能力履行特定义务;未实施该义务行为使社会关系受到了侵害。 03.7 44.试述绑架罪的概念、特征及其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 答: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征:(1)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2)主体必须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3)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行为人一方面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这里的“其他人”包括单位乃至国家。另一方面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区别:(1)主观方面,两罪虽都表现为故意,但犯意的内容不同,绑架罪的主观目的是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剥夺人身自由只是实现其犯罪目的的一种手段,一个重要环节而已。非法拘禁罪的主观目的在于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客观方面,绑架罪的犯罪构成不仅要求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而且要求有向第三人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的实行行为,而非法拘禁罪仅要求行为人具有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3)客体方面,两罪虽都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但绑架罪同时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利。 44.试述抢劫罪的概念、构成特征及其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的区别。 答:(1)概念: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2)构成特征:①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含内容);②在客观上表现为对公私财物所有人、管理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或将财物劫走的行为(分析);③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同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④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含目的)。(3)与绑架罪的区别:①行为手段不尽相同;②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不同;③犯罪对象不尽相同;④归属的类罪名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