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5、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6、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惊厥护理常规

一.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等

刺激,一切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扰动患儿。

三.惊厥发作时松开颈部紧身衣物,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放在患者的

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防舌咬伤。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引

器,以防窒息。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

六.避免患者受伤害,适当约束患儿严防坠床,碰伤或抓伤。

七.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八.注意保暖,在不诱发惊厥的情况下,定时轻柔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九.高热昏迷者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十.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

3、注意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及合适的温度、湿度。

4、对高热患儿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

5、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水分补充。

6、做好患儿皮肤和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着凉。

7、帮助或指导家属为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鼻塞严重患儿可使用0.5%麻黄碱溶液滴鼻。

8、予以润喉含片、咽喉喷雾剂或雾化吸入,以减轻咽部疼痛不适。

9、遵医嘱酌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减轻打喷嚏、流涕症状。

10、潜在并发症:

(1)高热惊厥: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高热患儿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对有高热惊厥病史者,体温达38.5℃即应采取降温处理。②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减少不良刺激。③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④出现高热惊厥者立即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痉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加强防护,避免坠床。(2)肺炎:①遵医嘱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②加强观察,如病情加重、咳嗽加剧、高热持续不退,应考虑并发肺炎的可能,及时采取相应处理;③指导正确拍背,必要时予以超声雾化后吸痰,帮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腹泻:①进食洁净、易消化饮食,注意奶瓶、食具的卫生,餐前便后洗手;②加强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温水洗净,涂以护臀霜保护臀部皮肤;③腹泻轻者口服补液盐,重者静脉补液。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健康指导】

1、帮助家属了解疾病知识。

2、指导家属帮助患儿解除鼻塞、流涕、咽痛等不适。

3、教给家属日常降温知识,帮助维持正常体温。

4、指导家属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饮食及喂养指导。

6、各种药物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宣教。

7、教育家属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合理喂养;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不养宠物;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

小儿哮喘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取半卧位或端坐呼吸,以减轻肺部淤血,有利于气体交换。

3哮喘发作时陪伴患儿,鼓励患儿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以减轻精神紧张,降低耗氧量。

4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解痉药物,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5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情况,必要时予以输氧。

6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鼓励患儿进食温热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摄入。

7鼓励患儿咳嗽,指导有效的咳嗽技巧,指导家属为患儿进行有效的拍背排痰方法。

8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遵医嘱可予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超声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的稀释与分解,必要时予以雾化后拍背吸痰。

9视情况床旁备吸引器,引分泌物多,不会或不能自己咳嗽排痰的患儿应及时吸痰,防止堵塞。

10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

11卧床休息,保持患儿安静,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2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13、潜在并发症:

(1)呼吸衰竭:①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变化。②及时遵医嘱给氧,根据病情调整氧气流量。一般可用鼻导管给氧,流量为0.5~1L/min,严重缺氧者可用头罩或面罩给氧,流量为4~6L/min。③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哮喘发作及作好哮喘持续状态的预防、救护。④准备好抢救物品,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2)心力衰竭: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年龄小、病情重的患儿使用泵输液;②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患儿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加快>160~180次/min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③立即氧气吸入,减慢输液速度,抬高床头,必要时四肢轮扎;④监测心电变化,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

(3)自发性气胸:①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加重、烦燥不安、胸痛、发绀、一侧呼吸运动受限,应考虑自发性气胸的出现,及时报告医生抢救处理;②立即氧气吸入,配合医生做好胸腔穿刺抽气及胸膜腔闭式引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

【健康指导】

1、帮助家属及年长患儿了解小儿哮喘相关知识,解除焦虑恐惧心理。

2、指导患儿采取正确体位、有效咳嗽等,帮助患儿改善呼吸困难。

3、指导家属正确的拍背方法,帮助患儿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4、指导家属正确用药,介绍常用平喘药物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学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5、做好相关检查和治疗的宣教工作,取得患儿及其家属配合。

6、指导患儿饮食和生活护理。

7、告知家属系统、规范治疗对哮喘防治的重要性,使患儿在出院后仍能坚持服药,减少复发。

8、教育家属做好患儿的家庭防护,增强患儿体质,避免各种哮喘的诱发因素。

小儿肺炎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尽量避免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减轻肺部淤血,有利于气体交换。

4、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发绀者立即遵医嘱给氧。一般可用鼻导管给氧,流量为0.5-1L/min,缺氧明显者可用头罩或面罩给氧,流量为2-4L/min;若出现呼吸衰竭,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5、给雾化吸入帮助并指导家属为患儿拍背排痰:掌指关节略屈、五指并拢,由下至上、由外向内有节奏地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经常更换体位,或抱起患儿,对病情允许的年长患儿可行体位引流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6、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婴幼儿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引起呕吐、窒息。喂奶时密切观察,如有发绀、呛咳时应暂停进食,进食后轻拍背部使吸入的气体排出,卧位时头部抬高偏向一侧。

7、视情况床旁备吸引器,对分泌物多、不会或不能自己咳嗽排痰的患儿应及时吸痰,防止堵塞。

8、加强病情观察,当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无哭声音应疑为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应立即予以吸痰并报告医生。

9、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防止出现高热惊厥。

10、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11、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12、遵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抗病毒药。

13、潜在并发症:

(1)心力衰竭: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年龄小、病情重、营养不良的患儿可酌情使用输液泵。②密切观察心力衰竭表现,如患儿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加快>160-180次/min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③氧气吸入,并遵医嘱给予洋地黄制剂以及利尿药、镇静药。洋地黄使用时应加强观察,避免与钙剂同用。如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提示洋地黄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2)中毒性脑病: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②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中毒性肠麻痹,应予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③遵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以促进肠蠕动,消除腹胀。

【健康指导】

1、帮助家属及年长患儿了解疾病知识,解除忧虑,配合治疗。

2、帮助患儿改善呼吸困难,指导家属保持呼吸道通畅。

3、指导降温知识,帮助维持正常体温。

4、指导家属正确用药,介绍常用药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学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5、指导合理饮食,避免误吸及窒息。

6、教育家属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合理喂养;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不养宠物;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调整饮食: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可适当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延长间隔时间,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采用米汤或稀释牛乳喂养;病毒性肠炎应限制糖的摄入。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注意食具、用具的消毒,加强排泄物的管理,护理患儿前、后注意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

5、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标本采集时尽量采集黏液脓血部分。

6、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准确判断脱水性质及程度。

7、正确执行液体疗法:①轻型腹泻可遵医嘱采用口服补液,ORS液应少量多次补给。新生儿及有严重腹胀、心或肾功能不全、休克的患儿不宜使用;②腹泻严重,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的患儿应静脉补液。

8、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并记录降温效果。

9、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避免受凉。注意体液的补

10、加强臀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温水洗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1、选用柔软、吸水性强的尿裤或尿布,每次便后及时更换。

12、5%鞣酸软膏可防治红臀发生。若已发生红臀,也可外涂40%氧化锌

油或红外线灯局部照射。照射时应专人守护,防止烫伤。

潜在并发症——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1)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时发现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的各种表现:肌张力低下、哭声低微、恶心呕吐、腹胀及肠鸣音减弱提示低钾;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搦提示低钙或低镁;呼吸深长、口唇樱红提示酸中毒等。

(2)准确执行液体疗法,纠正各种电解质代谢或酸碱平衡失常。

(3)遵医嘱及时准确抽取血液标本。

【健康指导】

1、身家属介绍患儿腹泻的疾病知识,解除焦虑情绪。

2、向家属讲解饮食调整的意义和方法。

3、教育家属进食前、后洗手及加强排泄物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4、指导家属保持患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红臀。

5、讲解并示范ORS液的配制、喂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6、告知家属避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7、腹泻恢复期的饮食指导。

8、指导饮食卫生,加强食具、用物的消毒,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头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概说】 头痛是由于外感内伤,脏腑功能失常,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头痛以实证居多,内伤头痛则以虚证、虚实夹杂和本虚标实为主。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鼻窦炎、脑外伤后遗症等以头痛为主症,均可参照本证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连项背,起病较急,恶风畏寒,遇风加重,苔薄白,脉浮。 (2)调护原则:疏风散寒。 (3)调护方法: 1)药物调护:川芎茶调散,轻煎热服,并饮热粥和加衣盖被,以助药力。 2)针灸调护:选取上星、头维、太阳、百汇、风门、风府、外关、列缺等穴,毫针刺用泻法。 3)饮食调护:饮食宜辛温,多食葱、姜、芫荽、豆豉等;忌生冷瓜果。可用防风粥:防风10g,葱白、粳米适量,煮粥服食。 2、风热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至头痛如裂,遇凉减轻,得温加重,发热恶风,面红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2)调护方法: 1)药物调护:芎芷石膏汤加减,稍凉服用。 2)针灸调护:同风寒头痛。 3)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多食苦瓜、黄瓜、冬瓜、菊花、竹笋等;忌辛辣、油腻、甘肥之品。可用葛根粉粥:葛根30g,粳米适量,煮粥服食。 3、风湿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如裹,昏胀沉重,纳呆胸闷,肢体困重,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 (2)调护方法: 1)药物调护:羌活胜湿汤加减,温服。 2)针灸调护:选取太阳、头维、百会、风池、列缺、合谷等穴,毫针刺用补泻兼施法。 3)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甘肥之品。可用荷叶、藿香、佩兰等水煎代茶饮。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1)临床表现:头胀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或胁痛口苦,面红耳赤,苔薄黄,脉弦有力。 (2)调护原则:平肝潜阳。 (3)调护方法: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究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护理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50例患儿的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对政治疗及有效护理后,所有患儿均痊愈。结论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该病其起病急,发病率高,对患儿除了对症治疗外还应该进行精心的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s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work. MethodsA total of 50 cases of clinical history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nursing in politics, all the children were recovered. Conclusion Febrile convulsion is common pediatric emergency,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nasty, high incidence, for the children besides symptomatic treatment should also be careful nursing. Key words:Febrile convulsion; Children; Nursing 高熱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该病起病急,发病率高,好发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原因多为感冒初期引发的急性发热,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多在38.5℃~40℃。且均表现出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意识丧失,还可表现为双眼上翻、斜视、凝视。若不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导致患儿脑细胞损坏,严重者甚至造成智力低下或癫痫等后果。我院对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了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男性28例,女性22例;其中单纯型高热惊厥37例,复杂型高热惊厥13例;初次发作38例,再次发作12例,最多达4次,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均痊愈出院。 1.2临床症状患儿出现惊厥现象多为发热后的12h内。大部分患儿均表现出全身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少数为强直性发作或失张力发作,15%为一侧性或限局性发作。发作次数多且时间短,一次热程中仅有1次发作。1/3的患儿以后有复发性FC。惊厥持续时间在20min(24%)以上,24h内出现惊厥复发(约1/4)或有限局性发作者称为复杂性热性惊厥。所有患儿中仅 2.4%以后发展为癫痫。以下高危因素与以后转为癫痫有关:①6个月以内或6岁以后起病;②患儿有癫痫家族史;③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异常;④患儿复杂性热性惊厥;⑤患儿发作后出现神经系统异;⑥患儿热退1w后出现癫痫样脑电图异常。据报道,有上述1个高危因素时有6.8%转为癫痫,2个为17%~22%,3个高危因素时高达50%。 2护理

不寐中医护理查房

中医护理:不寐心胆气虚证得中医护理1。创造安静舒适得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保持环境安静,护理病人时勿突然大声呼其名,避免突然得响声。 7、指导病人多与她人交往,逐步适应各种声响环境,改变胆怯怕惊得心理状态。 8。不瞧情节惊险得小说或影视节目。 9.配合耳穴埋豆心、胆、神门、交感等穴、 10、指导病人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1次、 中医护理:不寐阴虚火旺证得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病室宜凉爽,忌燥热医。 7。睡前温水泡洗双足,引火下行有助于安眠、 8、勿过劳、节房事。 9.可选食桑椹蜜、百合粥、甲鱼汤、莲子银耳羹等滋阴泻火之食品。 10。可配服酸枣仁膏10g(睡前)。 11、针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但不可灸。耳穴埋豆心、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

12.按摩肾俞、涌泉穴各50~100下。 13、睡前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坚持、 中医护理:不寐心脾两虚证得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创造安静舒适得睡眠环境。 7.劳逸适度,避免思虚过度、多与病人交谈,及进解除其心理矛盾。 8.选用营养丰富得食品适当进补,可选用红枣粥、红枣桂圆汤、茯苓夹饼、山药、柏子仁粥等。 9。针灸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或耳穴埋针心、脾、神门穴。 10。睡前按摩合谷、足三里穴各50~100下。 11.睡前作放松功。睡前不交谈不愉快得问题,避免情绪激动。 中医护理:不寐得养生指导 (2)讲究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或食之过饱。 (3)善于自我调节心理平衡,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七情刺激、 (4)学会简单得自我安眠法。 ①诱导催眠法:默念数字,或听单调得滴水声,钟表滴答声。 ②自我按摩法。 ③坚持每日作气功。 中医不寐得护理查房 不寐,又称失眠,就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营养失调以及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得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易醒、早醒、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眠,

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应急救治和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应急救治和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7-11T11:03:41.0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张翠霞 [导读] 脑膜炎、脑炎等可因颅内的炎症刺激而出现的惊厥等。应根据症状、体征、病因进行全面分析,给予不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张翠霞 (白银市靖远县中医院;甘肃白银 7306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应急救治和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工作中救治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救治的40例高热惊厥小儿中有35例在维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吸氧、按压穴位应急处理下2分钟内控制抽搐、全部在应急处理后控制抽搐均没有发生并发症,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均痊愈出院。结论: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其起病急,发病率高,维持生命体征,迅速止痉,精心护理是小儿高热惊厥急救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其起病急,发病率高,多见于婴幼儿。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单纯由发热诱发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因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一般发热超过38.5℃,就容易引起惊厥,一般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使脑细胞损坏,严重者则易引起癫痫及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1]。现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诊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应急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4岁,体温在38.5-39℃发生惊厥10例,在39.1-39.5℃发生惊厥18例,39.6℃以上发生惊厥12例,8例曾有高热惊厥病史。其中单纯型高热惊厥30例,复杂型高热惊厥10例;初次发作28例,再次发作12例,最多达3次,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均痊愈出院。 1.2 临床症状:典型的高热惊厥最常见于4个月-3岁的小儿。先发热后惊厥,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38.5℃以上,惊厥发作多在高热的12 h 内,表现为突然发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痉挛,或伴有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在10 min之内,不超过15 min,发作后很快清醒,缓解后患儿精神正常、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好。患儿多伴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惊厥发作后2周脑电图正常,患儿体格检查和智力发育正常。 2急救处理与护理措施:2.1急救措施:窒息和受伤小儿高热惊厥时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置患儿于平卧位,头部稍仰偏向一侧,松开衣领,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同时防止患儿咬伤舌部。惊厥且严重发绀时,应立即吸氧, 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用2L/分钟,面罩吸氧流量用5L/分钟。以减少低氧性脑损伤。无抗惊厥药时可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损伤皮肤,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2.2 控制惊厥:首选安定类药物,安全、快速,5 min内生效,一般剂量0.3~0.5 mg/kg,小婴儿一次用量不得超过5mg,按不同年龄最多不超过10 mg,可肌肉或静脉注射,遵医嘱肌肉注射鲁米那3~5 mg/kg,或给予安定0. 3~0. 5 mg/kg静脉缓慢注射, 1 mg/min,必要时可重复应用1次, 24 h内可应用2~4次,对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高热而致惊厥者应该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2.3发热护理:物理降温,头部置冰枕,打开包被,冷水毛巾湿敷前额,温水擦浴患儿颈部、腋窝、大腿根部。发疹性疾病不宜用酒精擦浴,避免对皮肤刺激。以预防发生高热惊厥。因为高热可进一步加重痉挛,造成恶性循环,增加消耗,引起脑水肿,所以必须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2.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末梢循环、瞳孔大小、神志变化及尿量变化,并做好记录。惊厥发作时,应注意惊厥类型。若惊厥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应警惕有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有无药物的副作用。2.5 饮食护理:高热使消化功能减弱,致使患儿食欲不振,可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 给患儿足够的营养、水分,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睡眠和休息。补充水分,以利内毒素排泄,降低体温。 3急救处理结果:40例高热惊厥患儿中其中33例在2分钟内停止惊厥,均没有使用镇静止痉药物,7例在5分钟内停止惊厥,使用了静脉注射安定药物止痉,有2例在发生惊厥的同一天内再次发生惊厥,再次发生惊厥体温均超过39℃。4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急救处理后惊厥停止,均未发生并发症。 4讨论:高热惊厥症状重、病情急、危险性大,原因复杂。因此,临床工作中要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家族史,观察发作年龄及发作持续时间,24h内是否复发并配合脑电图检查来确定病因,护士应协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小儿高热惊厥又称抽风,因神经元异常放电和过度兴奋出现发作性或一过性脑功能紊乱,常拌意识障碍,也可出现感觉、行为的植物神经异常等症状。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介于6个月-5岁,尤以3岁以内儿童多见。其发病率为3%~4%,且复发率为30%~40%,大多数发病急骤,高热(39-40℃及以上),临床常伴为突发性全身或局部肌群不随意收缩,并伴暂时的意识障碍,在几秒内停止,严重者可持续数分钟。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暂停,伴有发绀,双眼球固定或上翻、凝视、斜视、牙关紧闭、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多伴有大小便失禁,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缓解,一般不超过15分钟,若处置及护理不当可引起脑损伤,导致智力障碍甚至癫痫,若处理正确及时,缓解后患儿神志清,精神正常,预后良好[2]。但要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惊厥相区别,如肺炎、败血症、中毒性痢疾所引起中毒性脑病而出现的惊厥,脑膜炎、脑炎等可因颅内的炎症刺激而出现的惊厥等。应根据症状、体征、病因进行全面分析,给予不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参考文献: [1] 蒋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52. [2] 刘美凤.小儿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06 ,13(1):515.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5、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6、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惊厥护理常规 一.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 等刺激,一切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扰动患儿。 三.惊厥发作时松开颈部紧身衣物,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放在患者 的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防舌咬伤。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 引器,以防窒息。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 六.避免患者受伤害,适当约束患儿严防坠床,碰伤或抓伤。 七.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八.注意保暖,在不诱发惊厥的情况下,定时轻柔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九.高热昏迷者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十.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不寐中医护理查房

中医护理:不寐心胆气虚证得中医护理 1、创造安静舒适得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保持环境安静,护理病人时勿突然大声呼其名,避免突然得响声、 7。指导病人多与她人交往,逐步适应各种声响环境,改变胆怯怕惊得心理状态。 8、不瞧情节惊险得小说或影视节目、 9。配合耳穴埋豆心、胆、神门、交感等穴。 10.指导病人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1次。 中医护理:不寐阴虚火旺证得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病室宜凉爽,忌燥热医、 7、睡前温水泡洗双足,引火下行有助于安眠。 8。勿过劳、节房事。 9。可选食桑椹蜜、百合粥、甲鱼汤、莲子银耳羹等滋阴泻火之食品。 10。可配服酸枣仁膏10g(睡前)。 11.针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但不可灸。耳穴埋豆心、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

12。按摩肾俞、涌泉穴各50~100下。 13.睡前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坚持、 中医护理:不寐心脾两虚证得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创造安静舒适得睡眠环境。 7、劳逸适度,避免思虚过度。多与病人交谈,及进解除其心理矛盾。 8。选用营养丰富得食品适当进补,可选用红枣粥、红枣桂圆汤、茯苓夹饼、山药、柏子仁粥等。 9、针灸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或耳穴埋针心、脾、神门穴。 10。睡前按摩合谷、足三里穴各50~100下。 11、睡前作放松功。睡前不交谈不愉快得问题,避免情绪激动。 中医护理:不寐得养生指导 (2)讲究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或食之过饱。 (3)善于自我调节心理平衡,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七情刺激、 (4)学会简单得自我安眠法。 ①诱导催眠法:默念数字,或听单调得滴水声,钟表滴答声、 ②自我按摩法。 ③坚持每日作气功。 中医不寐得护理查房 不寐,又称失眠,就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营养失调以及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得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易醒、早醒、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眠,本病即可单独出现,亦可伴有心悸、健忘、头昏头晕及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就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 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注意营养、水分与钠盐的摄入量,忌食辛辣、醇酒、咖啡等刺激之品。便秘者 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者:多食补气活血之品。 3、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者:多食补气滋阴之品。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者:饮食清淡,低盐或无盐,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5、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者:可食温补心阳之品,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 6、痰浊壅肺者:多食健脾祛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2、心衰病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3、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4、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不寐中医护理查房

中医护理:不寐心胆气虚证的中医护理 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保持环境安静,护理病人时勿突然大声呼其名,避免突然的响声。 7.指导病人多与他人交往,逐步适应各种声响环境,改变胆怯怕惊的心理状态 8.不看情节惊险的小说或影视节目。 9.配合耳穴埋豆心、胆、神门、交感等穴。 10.指导病人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1次。 中医护理:不寐阴虚火旺证的中医护理 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病室宜凉爽,忌燥热医。

7.睡前温水泡洗双足,引火下行有助于安眠 8.勿过劳、节房事。 9.可选食桑椹蜜、百合粥、甲鱼汤、莲子银耳羹等滋阴泻火之食品。 10.可配服酸枣仁膏10g (睡前)。 11.针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但不可灸。耳穴埋豆心、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 12.按摩肾俞、涌泉穴各50?100下。 13.睡前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坚持。 中医护理:不寐心脾两虚证的中医护理 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7.劳逸适度,避免思虚过度。多与病人交谈,及进解除其心理矛盾。 8.选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适当进补,可选用红枣粥、红枣桂圆汤、茯苓夹饼、山药、柏子仁粥等。 9.针灸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或耳穴埋针心、脾、神门穴。 10.睡前按摩合谷、足三里穴各50?100下。

失眠的中医护理

失眠的中医护理 失眠是临床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寐.或睡眠较浅多梦,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头痛,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记忆力减退。 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有心,肝,脾,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以导致不寐的发生,而这种规律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失眠,病理因素多为气,血,痰,瘀,火,郁,湿,食等,故七情所伤失眠尤为重要,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心主神志,肝主情志,脾志为思,若情志不舒,思虑过度,不仅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郁气滞,化火扰神,而且进―步耗伤心血,损伤脾运,最后发展还会出现耗尽真阴真元,心肾失交神志不宁,致使五脏俱虚,病情虚实胶结,缠绵难愈,临床通过耳穴按压和穴位按摩相结合的方法对失眠患者进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护理措施 1.一般治疗传统的中医治疗有默念数字、听单调的钟表声等,其目的是让全身肌肉放松,心境宁静平和,有助于睡眠。 2.按摩推拿按摩能消除疲劳,改善血液循环,沟通表里,达到阴阳平衡,可有效地防治失眠症,还有摸额,按揉脑后,搓手浴面,按摩耳廓,拍打足三里,泡足踏石等自我按摩方法。 穴位按摩 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 失眠常用取穴晴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印堂(在额部,两眉之间)攒竹(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百会(两耳之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位于头顶处)太阳(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内关(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三指宽的中央)足三里(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三阴交(正坐或仰卧,内踝尖直上四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按摩方法取下床头栏,做与患者床头,患者取仰卧位。双拇指腹从患者印堂依次分抹至双太阳穴,双拇指腹点压印堂穴并沿眉弓向两侧对揉至太阳穴,并在太阳穴处轻压、双拇指点压晴明穴,然后分别抹上下眼睑,用双拇指腹从印堂穴经攒竹揉至百会穴,并轻压,反复操作20次后,拿颈后大筋、肩井约2min。轻柔患者手腕部,内关、神门穴,不需用力至患者感酸胀感。最后让患者屈膝关节按摩者腿部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手腕和腿部穴位每处2min。 3.针灸护理针灸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生理平衡,主要穴位有神门、内关、三阴交,以睡前2h针刺为宜。耳穴贴压法可以起到镇静安神宁心之效,并有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或者抑制作用;还可以用朱砂外敷涌泉穴,

不寐中医护理查房

中医护理:不寐心胆气虚证得中医护理 1、创造安静舒适得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保持环境安静,护理病人时勿突然大声呼其名,避免突然得响声。 7、指导病人多与她人交往,逐步适应各种声响环境,改变胆怯怕惊得心理状态。 8、不瞧情节惊险得小说或影视节目。 9、配合耳穴埋豆心、胆、神门、交感等穴。 10、指导病人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1次。 中医护理:不寐阴虚火旺证得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病室宜凉爽,忌燥热医。 7、睡前温水泡洗双足,引火下行有助于安眠。 8、勿过劳、节房事。 9、可选食桑椹蜜、百合粥、甲鱼汤、莲子银耳羹等滋阴泻火之食品。 10、可配服酸枣仁膏10g(睡前)。 11、针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但不可灸。耳穴埋豆心、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

12、按摩肾俞、涌泉穴各50~100下。 13、睡前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坚持。 中医护理:不寐心脾两虚证得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得得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创造安静舒适得睡眠环境。 7、劳逸适度,避免思虚过度。多与病人交谈,及进解除其心理矛盾。 8、选用营养丰富得食品适当进补,可选用红枣粥、红枣桂圆汤、茯苓夹饼、山药、柏子仁粥等。 9、针灸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或耳穴埋针心、脾、神门穴。 10、睡前按摩合谷、足三里穴各50~100下。 11、睡前作放松功。睡前不交谈不愉快得问题,避免情绪激动。 中医护理:不寐得养生指导 (2)讲究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或食之过饱。 (3)善于自我调节心理平衡,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七情刺激。 (4)学会简单得自我安眠法。 ①诱导催眠法:默念数字,或听单调得滴水声,钟表滴答声。 ②自我按摩法。 ③坚持每日作气功。 中医不寐得护理查房 不寐,又称失眠,就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营养失调以及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得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易醒、早醒、时寐时醒,重者彻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李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意义: 《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有生。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情志护理 何为七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得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得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得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得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与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与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与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 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与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与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不寐中医护理查房精选文档

不寐中医护理查房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护理:不寐心胆气虚证的中医护理 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保持环境安静,护理病人时勿突然大声呼其名,避免突然的响声。 7.指导病人多与他人交往,逐步适应各种声响环境,改变胆怯怕惊的心理状态。 8.不看情节惊险的小说或影视节目。 9.配合耳穴埋豆心、胆、神门、交感等穴。 10.指导病人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1次。 中医护理:不寐阴虚火旺证的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病室宜凉爽,忌燥热医。 7.睡前温水泡洗双足,引火下行有助于安眠。 8.勿过劳、节房事。 9.可选食桑椹蜜、百合粥、甲鱼汤、莲子银耳羹等滋阴泻火之食品。 10.可配服酸枣仁膏10g(睡前)。 11.针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但不可灸。耳穴埋豆心、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

12.按摩肾俞、涌泉穴各50~100下。 13.睡前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坚持。 中医护理:不寐心脾两虚证的中医护理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6.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7.劳逸适度,避免思虚过度。多与病人交谈,及进解除其心理矛盾。 8.选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适当进补,可选用红枣粥、红枣桂圆汤、茯苓夹饼、山药、柏子仁粥等。 9.针灸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或耳穴埋针心、脾、神门穴。 10.睡前按摩合谷、足三里穴各50~100下。 11.睡前作放松功。睡前不交谈不愉快的问题,避免情绪激动。 中医护理:不寐的养生指导 (2)讲究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或食之过饱。 (3)善于自我调节心理平衡,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七情刺激。 (4)学会简单的自我安眠法。 ①诱导催眠法:默念数字,或听单调的滴水声,钟表滴答声。 ②自我按摩法。 ③坚持每日作气功。 中医不寐的护理查房 不寐,又称失眠,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营养失调以及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易醒、早醒、时寐时醒,重者彻夜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 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 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 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 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