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前言:在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坐标系上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章: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民间文学引的功能

●第四章: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五章:神话

●第六章:民间传说

●第七章:民间故事

●第八章:民章歌谣

●第九章:史诗

●第十章:民间叙事诗

●第十一章:民间谚语和谜语

●第十二章:民间说唱

●第十三章:民间小戏

●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引言在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坐标系上

一、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性

纵观中外民间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一种很有趣的情形:有些国家和民族,远隔高山大洋,相去万里之遥,他们的族源、语源根本不同,社会发展、风俗习惯,乃至地理、气候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异。可是,在人民口头上流传的许多神话和故事,却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的几乎完全雷同。1、造人神话;2、“天鹅处女”型故事;3、“灰姑娘”型的故事等等。

由于民间文学的国际性,相通性,各国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从一开始就很盛行,学术交流从未间断。

民间文学的研究,最初是纳入民俗学、民间文化范畴内的。

二、国外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述略

上述介绍,实在只能算是一种举要性述略。即使就我们所能搜集和见到的资料、信息来看,也远不止这些。比如,对《格萨尔》的研究,并不只是法国,英、美、德、日、印等许多国家也有不少翻译和研究。对中国的歇后语、谚语、笑话、民间戏曲、民间故、传说加以研究的论文,在日本及东亚有关国家的民间文学刊物上,也经常发表。

法国巴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第四部历史语言研究所女藏学家艾尔费的《藏族格萨尔王传的歌曲》(1977年)

蒙古人民共各国策·达木丁苏伦的《“格斯尔传”的历史源流》(1957年)

前苏联斯·史·查洛杜夫的《格斯尔传的渊源》(1980年)。

原联邦德国瓦尔特·海希西的《格斯尔研究》(1983年)等。

三、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不管他们的社会制度如何,他们的很多学者,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是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的。

第二,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来都不孤立地进行,而是结合本民族古代文化史的发展一起研究的。

第三,对国际上的各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二、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第一节什么是民间文学

1、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它是广泛存在的文艺现象。它属于文艺学中的一个

分支。

2、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具有文学艺术的重要特点,但它在民间并不像作家书面文学那样,仅仅只是作为“文学”而存在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间文学,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纳入民俗学研究范围的。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五华县安流、棉洋等地的山区农村,每年都会举办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庆典活动,“扮古事”成为活动中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该项表演场面新颖,乡土气息浓郁,自成一体而久盛不衰。人们通过这种火红火爆的欢娱形式,庆贺五谷丰登、合家安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一、民间文学的起源

1、口头语言的产生条件

民间文学既然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那么,口头文学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口头语言的出现而开始的。

2、人类的进化过程(使口头文学表达获得可能)

劳动和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人自从学会打制工具之后,便为自己的生存找开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使自己越来越区别于动物界而成为“类的存在物”。

二、民间文学的发展

1、在原始社会里,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

2、“艺术生产”出现以后,即作家文学产生以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的是,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

3、当代,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

“自从当了乡镇长,

就把肚皮交给党,

若是派到台湾去,

保证吃垮国民党。”(社会民谣)

《未穿的红嫁衣》

“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锻炼了胃,喝得性功能大减退,老婆跟了别人睡!丈母娘一气告到纪律检查委员会,答复说:该喝的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告到人大常委会,告到市长办公室,答复说:预算外有这笔经费。告到人大常委会,答复说:这项决议通过在22次常委会。告到政协委员会,答复说:此事不在政治协商范围内。最后告到党委会,答复说:只要方向路线对,醉与不醉无所谓。”(雷达: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

三、民间文学的本质

对于大众来说,物质生产当然是第一位重要的。但是,人们之所以要在物质成果之外,还要在口头文学中顽强地复现一下自己,,其根本动力,恐怕还不止于某些显现的实用目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强烈地要求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精神需求——尽管劳动者本人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章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基本特征

一、民间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客体,亦即是劳动者自身所处的自然及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创作主体的情感冲动、直觉感受,很少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干扰。民间文学是“我口唱我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饥者歌食,劳者歌其事”。与其说它是一种客观写照,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的主观抒发。如:单身长工、苦媳妇、放牛娃、工匠、农夫等。总之,长工有歌,纺织娘有歌,放牛的、牧羊的、

打猎的、砍柴的、驾船的、背纤的、捕鱼的、赶脚的,乃至孤儿寡妇、能工百匠,都有自己的歌,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笑话。

二、自在自由的性灵抒发

这种创作可称得上是天马行空式的、自在自由的一种心灵抒发。创作主体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创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理性评价,完全流注在一片真情的倾吐之中。所以古人有“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的慨叹。

第二节群体性的审美方式

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另民间文学创作的四个特点: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二、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其一,可以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民间文学的价值,尤其是民俗价值,当然还有些陋习。其二,认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便于我们在搜集整理时进行必要的鉴别。

第三节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

二、口头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动态美。民间创作是以讲、听方式口耳相传的,它的对象性相当明确;故事是对人讲的,谜语是要人猜的,歌是唱给知音听的——即使自感自叹,也是以自己为接受对象的。民间创作的过程一般不能离开讲、听的具体环境,显然,接受进程是从听觉形象的输入开始的。

第四节寓不变于万变、万变中有不变

一、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

一种情况是,因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的演述者各自的口才、风格不一样,因而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如谚语:南方春雨贵如油、北方春雨愁煞人(盐碱地)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传统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丰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如《孟姜女传说》

二、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

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

民间创作,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作品口口相传,一些易传易记、便于掌握、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会自然而然地被广泛使用,代代相传。灵动形象而鲜活的语言提供语言美;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提供艺术美。

其传承特点: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功能

第一节民众生活的独特伴侣

一、在劳动生产中的实用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直接的、客观上的;一种是间接的、主观性的。

1、直接效用如劳动歌谣;

2、间接功能

二、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

民间礼俗,是在民众生活、交往中约定俗成、世相沿袭的一些语言、行为方式,具有正规性、模式性及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具有表现在人生礼仪,及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俗仪式上,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重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段,如: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画一个圆)等,每至这样的时刻,都会有相应的礼俗,而每一种礼俗,都离不开口头文

三、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作用

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娱乐活动,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

表现尤为集中和突出。

“等郎妹”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叫“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第二节民众生活的教科书

一、传授知识的功能

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一些农事谚语、歌谣及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总结出一个经验。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1、民众道德意识的产生

社会生活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历史,是真善美不断战胜假恶丑的历史。当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独立价值的时候,人类是以“群”的方式与整个大自然搏斗的。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道德意识几乎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创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从来都受到劳动大众的道德意识的制约与影响。如“割股疗亲”的故事、坚贞不愈的爱情故事、勤俭节约的故事、好人好报的故事等,从不同方面肯定民间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念。从而认清自己的力量、自由;激起个人的勇气,唤起对祖国的爱。。

①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立身之本,是劳动者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②团结、友爱、互助,也是民间作品中经常歌颂的主题,是劳动是所遵从的行为规范。

三、礼俗伴生功能

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俗被大量地被礼制化,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如人生礼仪过程中的习俗,尤其是婚嫁殡葬,伴有大量的礼俗歌,人们熟知的哭嫁歌、哭丧歌就是伴生了婚丧礼仪的一种独特的歌谣。如哭嫁歌。

黄遵宪民歌体婚姻与礼俗

客家的婚嫁礼仪大致是相、亲、送庚帖、合婚、过聘、报日子、完婚六项程式,送庚帖与合婚与古代的问名与纳吉大同小异。庚帖指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把他置于祖宗的牌位灵前,如果三天之内万事顺当,说明得到了祖宗之灵的首肯。

女子上头之后的仪态转变:

金钗金髻新装束,私喜阿侬今上头。姊妹旧时嬉戏惯,相看霞脸转生羞。

将要做新娘的欣喜和装束转变引起的羞涩,使上头的场面显得活灵活现。

客家人继承了古代人就有的夜里迎亲之俗,夜里迎亲,时辰最好,进进出出方便、吉祥。烛影花光耀数行,

香车宝马陌头忙,红裙一路人争看,问是谁家新嫁娘?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街头铜鼓声声打,打着中心只说郎。

拜堂情景,如“青毡花席踏金莲,女使扶来拜案前。”

客家人在新婚三日可不分辈份地闹洞房。据说闹洞房有几种说法:一是可以驱鬼辟邪,闹洞房热热闹闹,人气盛旺,可以把一些邪气赶走;二是,姑娘新来乍到,新的地方感到陌生,增加热闹的场面,让新娘熟加悉环境而不见外,再说男女双方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似乎有些不适;三是,通过闹洞房,可与新朋好友增进了解,强感情,日后相处顺理成章。

夜深临近,洞房也闹得差不多了。但是大家似乎意犹未尽,偷偷地跑到新娘新郎的墙外窗前,偷听新娘新郎卿卿我我的切切私语。黄遵宪对这一情景也有深刻的描绘:

个人催促那人看,此时思量正两难。毕竟惊鸿飞去好,管他窗外没遮阑。

当一刻千金的“洞房春宵”之后,新娘早早起床,面对在婆家崭新的一天,新娘不敢怠慢。诗歌写道:

香糯霏屑软于绵,纤手搓来个个圆;玉碗金瓯分送后,大家齐结好姻缘。

按照客家人的习俗,新娘过门后的第二天,要亲自下厨做糯米汤圆分送亲戚,表示互相往来,和谐相处。

《新嫁娘诗》51首作于青年时期。这部七绝组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而逼真地描述了一位青年女子从订亲、结婚到生子过程,心理刻画细腻,语言清晰流转。诗人对新嫁娘形象的描写可谓不落俗套,他不是着力描写他的容貌如何美丽动人,而是主要描写她的神态与在不同环境中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新嫁娘的娇艳柔美又羞涩无比的形象特征传神地刻画出来。宛如一幅客家乡情长卷,艺术地再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婚嫁礼俗。

《新嫁娘诗》有不少描写了其乐融融的夫妻生活。

新嫁娘偶回娘家,便尝到恋人别后的滋味,“平生从不识相思,今日才知此事奇”;“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离更亲切,谁知亲切转伤离。”小别重逢后,方知“一般滋味两人知”,于是夫妻俩更是“低笑轻伶情意投”,更感到“此乡真个是温柔”,“美满恩情值万金”。诗歌里有不少是描写新嫁娘与夫婿和谐愉悦之情,这场婚姻可谓“先结婚,后恋爱”的传统美满婚姻。

客家人信守礼仪,非常重视尊祖敬宗。黄遵宪谈到客家人重谱牒、设祠堂的传统 .

“宰相表行多谱牒,大宗法废变祠堂,犹存九两系民意,宗约家家法几章。”各姓皆聚族而居,皆有祠堂.

在谈到祭祖时,他特意指出客家人扫墓时喜食螺、用铜箫的土俗:

螺壳漫山纸碟飞,携雏扶老话依依。红罗伞影铜箫响,知是谁家扫墓归。

其自注云:“扫墓每在坟间聚食,喜食螺,弃壳于地,足以徵其子孙之众多。”

客家的田螺味儿极美,是甜、辣、鲜的美食一绝,但吃田螺需要慢慢品尝,动作繁琐,只能悠着来。把清明扫墓与津津有味吃田螺的享受结合起来,既为祖宗扫了墓,祭祀与安慰了祖灵;获得了子孙众多的吉兆;又在水色山光中美食了新鲜的田螺。青山绿水,美食美味中,还有铜箫悠扬,扫墓充满了诗情画意。

前行张罗伞,后行鸣鼓萧。猪鸡与花果,一一分肩挑。爆竹响墓背,墓前纸钱烧。手捧紫泥封,云是夫人诰。子孙相罗拜,焚香向神告。

扫墓队伍浩浩荡荡,前面撑着雨伞,后面敲锣打鼓,肉类食物、水果、鲜花加以分开,并一一用箩筐、篮子挑上。到了目墓则按照年龄大小秩序,焚香跪拜,烧纸鸣炮,作揖打拱。真是“大父在前跪,诸孙跪在后,森森排竹笋,一一伏杨柳”。显然,作者在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庄严而又不失热闹的祭祀场面,寓伤感于喜庆,客家人集民俗宗教为一身。

第四章民间文学的价值

一、民间文学与民众历史二、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三、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

四、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理

一是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观念;

二是对鬼魂观念的迷信。

第一节认识认识价值

一、民间文学与民众历史

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历史。早期的神话和史诗,形象地传递着史前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其形式主要有笑话、顺口溜、流行语、智力游戏、鬼故事和怪谈等。

时政歌谣(河南)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夏商以来直到宋金为止,河南几乎一直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身处天子脚下的河南人创作了大量的时政歌谣。河南时政歌谣富有传统特色:一、敢于把矛头宜指最高统治者,公开揭帝后之短、之丑、之劣、之毒;二、对宦官、外戚、奸臣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现象深恶痛绝,大胆谴责;三、对清官廉吏的歌颂总是发自肺腑由衷赞美,流露出无比的敬爱之情;四,富于现实性、政治性和斗争性,感情强烈,爱憎分明,语言形象生动,简短有力。

论官:

六十年代的官两袖清风,七十年代的官无影无踪,

八十年代的官可当富翁,九十年代的官腐败成风。

四话‘公仆’:

上级面前说假话——成绩显著进步大;群众面前说官话——研究研究议议吧;大会小会说套话——改革继续要深化;民主生活说空话——今天天气哈哈哈。

如今流行坊间的反腐歌谣,非但证明了它强悍的生命力,也是民族的良心和希望所在。它赋予了这些讽刺歌谣参政议政的功能,一些开明的当权者会注意吸收来自民间的意见或呼声,而大部分民间的呼声都是从歌谣中体现出来的,其中讽刺歌谣就发挥了它在政治上的诓谏价值,讽刺歌谣讽刺是手段,谏止才是目的。

二、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

民间创作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心理、观念。

过年谣: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擦香斗;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祭灵歌:

孝男孝子跪两边,丧亲之痛泪涟涟。西天倒有桥两座,

金桥倒比银桥宽。金桥底下常流水,银桥底下白浪翻。

千军万马没敢走,单等亡人走一番。

系列的丧歌均流露出民众对脱离了世俗苦难和短暂人生的仙境的向往。

金童引您进瑶池, 玉女引到极乐乡,

父亲到了极乐界,去到好地方。

三、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

家庭是民众开辟伦理秩序的起点。在中国传统社会,非但统治者以“孝”立国,就是老百姓也以“孝”立家和立身。其根源在于父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上层与下层是同构的。民间故事在反映家庭伦理方面也是围绕着“孝”的问题展开的。但民众界定的“孝”与“不孝”与正统的儒家伦理观又有差异。这一点可以从故事所采用的劝导方式中见出。北方许多地区流传着如下一则“孝子”型故事。《状元杀和尚》

从前,有个女子年轻时死了男人,身边丢下个孩子,但她没有改嫁,而是自己带着儿子过日子。可是年轻守寡守不住,心里挺想男人。就与离村不远处庙里的一个和尚好了起来,每晚趟水过河与之相聚。时候一长,村里人都知道了。寡妇的儿子渐渐地也明白事儿了,就去问他娘。问也不行,他娘还是见天黑就去了,孩子就不问了。后来这孩子长大了去赶考,考中了状元,做了官,要回家来看看。村里人听说后,就说他这一回来,保险得把和尚杀了。可是状元回来先上坟祭祖,给他爹烧纸,接着

回到家里,问他娘:“跟我走吧,到京城享福去。”他娘思想着:跟儿子进京好是好,就是身边没有男人。心里不好受,就说什么也不跟儿子走。状元也没法,就叫人买了砖瓦木料,在庙前那条河上修了座桥,成全了他的母亲。

民间故事与民众的朋友伦理观

“朋友”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伦理关系,是人们依据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奉行的道德标准选择特

定对象而建立的密切的人际关联。由于“朋友”超越血缘家庭和政治权力的伦理意义及其特色独具的情感因素,朋友关系备受传统社会的关注。朋友之间相处与交往的故事在民间文学中构成相当庞大的阵容,这些形态多样而意趣深沉的故事凝结着民族民众对“朋友”这一伦理概念及其伦理规范的理解和思考。强调角色之间朋友关系的故事文本,既有旨在张扬真挚友谊的故事,也有聚焦朋友关系疏离和分裂的叙说,故事的陈述对象还呈现出人与人、动物与动物的不同情形。

四、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理

明清之际,道教神祠在各地大量涌现, 道教宫观、神祠成为普通民众遭遇不顺时求祷的所在;许多道教神仙的圣诞逐渐衍变为民众固定的节日, 而祭祀灶神、门神、财神等道教神灵的习俗也风靡许多地区。

道教思想的主体由其神灵体系、仙境信仰和方术组成。

第二节艺术价值

一、为作家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形式

1、几乎所有作家文学形式都是从民间文学起源的;

2、韵文类古典文学的诸多样式来自民间文学,古典小说的兴起同样来自民间文学;

3、世界上第一流作家大都受益民间文学。

第五章史诗、叙事诗、喻情长诗

第一节史诗及其特点

一、史诗释义:

是继神话之后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是“说唱体”。它题材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古老作品,是讲述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或者民族历史、民族英雄等内容的民间长篇叙事诗。

欧洲的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两河流域的《吉尔迦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

二、史诗的一般特点:

1、它产生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史诗中记载着早期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解释;同时也记载着氏族社会末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才有的社会生活图景。

2、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3、史诗是民族的记忆与知识总汇。

4、史诗的庄严性

三、史诗的分类:

1、创世神话史诗:主要叙述一个民族在童年时代所设想和追忆的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宇宙万物的起源等许多故事神话。如纳西族的《创世纪》、瑶族的《密洛陀》、壮族的《布伯》、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等;

创世史诗的重要特征:创造人类自身和人类最初文明,如《阿细的先基》。

2、创世纪实史诗:主要用写实的手法叙述一个民族的历史,其篇幅随民族的发展而扩大,内容主要是记述一个民族早期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丧习俗、宗教信仰、迁徙定居等。《诗经·大雅·生民》、苗族《苗族古歌》、彝族《梅葛》和《阿细人的歌》等。

英雄史诗:

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史诗的创作与传承均具有与古希腊史诗相类似的情形。

英雄史诗的特征:

1、主人公多是新兴阶级的代表;

2、民族精神的集中形象体现;

3、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范本;

4、创作与传承的独特性(神授说);

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史诗的特色。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语言优美之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史诗《霍岭大战》之部描述霍尔国三王兴兵去抢岭国格萨尔的王妃珠牡时,是因为霍尔国白帐王派霍尔国四乌去遍寻天下美女,乌鸦给他带回了消息:美丽的姑娘在岭国,

她往前一步能值百匹骏马,

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肥羊;

冬天她比太阳暖,夏天她比月亮凉;

遍身芳香赛花朵。蜜蜂成群绕身旁;

人间美女虽无数,只有她才配大王;

格萨尔大王去北方,如今她正守空房。

第六章神话

第一节神话与神话学

一、神话释义

即是关于神的故事。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幻想性故事。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百科全书,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

中国的神话在形式特征

1)原始的质朴性。中国神话中神的形像具有原始性。

2)强烈的地域性。中国神话中存在很多独立的、共存的神,却缺乏主神。

3)宗族化倾向。中国神话具有血缘系谱。

血缘家庭时代,即群婚时代。血缘家庭是人类婚姻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它对原始群婚时代毫无限制的杂乱的性交关系开始了限制,出现了婚姻的规定,即禁止了亲子之间的婚配。在一个公社(集团)内部,不同辈分的男女不能婚配,也就是说,父母一辈不允许与子女一辈结成配偶,而只许同辈的男女之间发生婚姻关系。所有的姐妹兄弟,包括亲兄弟姐妹,从(表)兄弟姐妹和血缘更远的兄弟姐妹之间都可以婚配,互为夫妻,这种婚姻称之为“同辈婚姻制”,即群婚。如希腊神话中的神王宙斯和神后赫拉,既是兄弟姐妹也是夫妻,古埃及艳后克娄巴是她弟弟托勒密十二世的妻子;在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传说,如说女娲和伏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这种婚姻制的遗迹在我们四川人的称谓制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如四川人称父亲为“爸”,爸爸的兄弟按长幼顺序称为大爸,二爸,三爸……或称为大爹、二爹、三爹,爸爸兄弟之配偶依顺序称为大妈,二妈,三妈……等,这样把父亲及其兄弟都通称为“爸”或“爹”,把其配偶都通称为“妈”,实则是在古代群婚习欲保留在称呼上的痕迹。

在内容上具有以下特性

1)以人为本。中国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从内容到社会根源都体现着人的中心地位。

2)不死观念。中国神话具有变形神话的形态,有乐观的结尾,体现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3)以彼我争斗的神话内容为主。中国神话体现出善恶对立的观念等特性。

二、神话学诸派别

古希腊哲学家对神话的论述;维柯神话哲学;

言语学派;人类学派;功能学派;

“仪典先于神话”说;“无意识心理显现”说;

“意指性象征行为的产物”说;“神话—原型”理论

言语学派神话

语言学派指的是受雅科布.格林(1785--1863年)民间文学和神话学研究影响的一批以德国语言学家为首的学者。他们通过对欧洲各民族语言与印度古梵语的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惊奇地发现了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即都属于同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印欧语系”。也就是说,印欧各民族的语言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雅利安语。根据这一重大发现,他们认为印欧民族既然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语言,势必存在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形态。经过认真搜求、仔细考证、反复辨析,他们证实了自己的推断,形成了“印欧原始共同神话”的重要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

1、艺术即梦;

2、人生存的三种状态

第二节神话的本质

一、神话产生的原动力

神话的“原型”是原始社会生活激发下产生出来的。

二、神话“艺术构思”的核心

原始初民的“自然崇拜”。即“万物有灵”论,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话创作的基础。

三、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人们的心理愿望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化,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神像化的结果。

第三节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

1、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神话

2、人类起源、洪水遗民神话:自然生人、大神造人、洪水遗民

二、自然神话

日月星辰神话、雷电地震神话、春夏秋冬神话、

三、社会生活神话

文化英雄神话、神战英雄神话;神话是原始的哲学、科学、道德、宗教、历史、文学等各种社会意识的统一体神话既是初民的宇宙观,也是他们的科学诗,又是原始艺术思维的宝库。

第九章民间歌谣

第一节歌谣及其发展

一、歌谣释义

二、歌谣发展述略

第十章民间对联、谜语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贴、楹联。楹联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

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一、对联- 分类

1、按用途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三、对联的基本特征

1、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2、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3、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四、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四大要素,又叫“四相”,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不相称的。(意思?)

二是词性相当与结构相称;

三是节奏相应;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四是平仄相谐与内容相关。

对联的“格”:藏字格、拆字格、复字格、回文格

藏字格:也叫“阙如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拆字格: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清末,有一个童生应试。因没有带礼物赠送主考大人,结果屡试不中。有一年,这童生又去应试,主考大人见他又是两手空空,便将他的考卷扔在一旁,并出联奚落他:

上勾为老,下勾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我屡试不第,并非无才,而是无钱送礼: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复字格: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回文格: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经典对联

1、上联:狗啃河上骨下联:水漂东坡诗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上的骨头,东坡出此上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东坡写的诗丢进水里。

花甲串对

2、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古代对联】(徐渭)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五、春联

春联发展的历史真可谓源远流长,春联的形式别具一格,而春联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在春节里倍显喜对联丰富多彩,在春节里倍显喜气,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下面举几个例子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生意兴隆通四海(右) 财源茂盛达三江(左)

爆竹声中辞旧岁(右) 梅花香里报新春(左) 天赐平安福禄寿(右) 地生金玉富贵春(左)

源运昌隆增百福(右) 富业振兴获千祥(左)

贴春联和贴门神的由来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我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 3.1 复习笔记 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一)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 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

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 (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 (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 (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 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 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情节: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重新繁衍。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神话)【圣才出品】

第3章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山海经》;《淮南子》;《列子》 【解析】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 2.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说“事无形”,即“________”,这是巫的原型。(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 【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3.屈原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解析】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

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4.写出下列作品所属民族:《创世纪》________,《梅葛》________,《密罗陀》_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纳西族;彝族;瑶族;布依族 【解析】《创世纪》是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部分,共有二十个章节,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开天辟地》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 二、选择题 1.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答案】C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完整的著作。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是关于宏达的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 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 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 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 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 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2.民间文学有什么价值? ①艺术价值: a.开启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幻想、现实)。神话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创造的浪漫主义最早在神话出现; b.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 c.为人类文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d.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异彩。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作为学科的民间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结合。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有田野调查的参与。田野作业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努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尤其要参与观察当地民间文学演述的全过程,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精彩和美妙。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诞生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变迁及其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案头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外,通过对前人整理的民间文学采风资料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从而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时间和可调查的地区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关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配合调查所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对此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可以使研究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空间跨度上,能够将研究对象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对比,在时间跨度上,能够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其发展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目前民间文学的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论两大板块,在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基本的民间文学的评论鉴赏方法,也要了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合格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第一,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从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的文学比较,以探究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及其原因,揭示出其中包含的规律;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综合宗教、民俗和文学的知识,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以更好地揭示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的特质,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第二,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通过研究和整理某一故事的丰富异文,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者得以将它们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并对其中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析,从而还原一个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第三,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的民间文学研究,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其文化研究中积累的丰富成果,研究者可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文化要素。第四,即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境材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记述和田野调查成果,研究者得以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从而从中引申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来。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民间文学研究,都需要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综合,各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只是侧重不同,而不能专门使用一种方法而摒弃另一种方法。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过度重视田野调查使得民间文学从对象到方法皆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强势学科重合,无形中消解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被边缘化乃至于涵化,,因此呼吁“告别田野”,然而,因为过度关注田野而彻底放弃田野,本身也是令一种极端。不可否认,在当代民间文学界的确存在一些研究者将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展演而不是民间文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_陈友康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 陈友康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而导致自我消解。现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作重新思考和定位。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价值错位;文学本位;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陈友康(1963 ),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105-04 [收稿日期]2008-08-10 一、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大体上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国家重视。尽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总体上保持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显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近十年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例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朝戈金、尹虎彬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高有鹏、陈勇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标志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 三套集成 的陆续出版, 格萨尔王传 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入了低谷。 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或停刊,或转向,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民间文学论文极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界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 二是研究队伍萎缩。老一辈研究者的辞世或逐渐淡出研究领域本属正常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却转向了其他学术领域。这表明,民间文学研究丧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有志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优良资质的后继者骤然减少,是这一学科遭遇危机的突出表现。 三是学科地位尴尬。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间文学作为独立的二级硕士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并列,设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1998年,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放置在社会学之下。这种处理方式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接轨,按照通行方式,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于是把民间文学并入民俗学;二是民间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作为中文专业的独立课程设置的,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传统。为了照顾到这种情况,设计者没有断然否认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这反映了专业设计者的谨慎,更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模糊身份和尴尬地位。但是,它客观上削弱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导致民间文学研究主体从文学专业向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转移。这种转移又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民间文学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寻民间文学的精神价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学科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 105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 【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 ..”的“实际”联 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 ..”的“思想 ..”联系为依据。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一、单选题 1.(B),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 B.傩戏 C.采茶戏 D.道情戏 2.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C)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 B.伊阿宋 C.挪亚 D.宙斯 3. 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A)。 A.第三人称叙述体 B.第一人称叙述体 C.第二人称叙述体? D.自传体 4. 盘古神话是一个(A)母题。 A.太极图 B.人鱼互生 C.宇宙卵 D.世界末日 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C)。 A.典型人物形象 B.平面人物形象 C.箭垛人物形象 D.历史人物形象 6. 在中国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中,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的是(D)。 A.女娲 B.伏羲 C.黄帝 D.神农 7. “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D)。 A.西藏 B.新 C.四川 D.云南 8.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D)。 A.《楚辞》 B.《庄子》 C.《尚书》 D.《山海经》 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D)。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10.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C)。 A.仪式歌 B.生活歌 C.儿歌 D.劳动歌 11.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A)。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12. 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A)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A.《卡勒瓦拉》 B.《勒俄》 C.《伊利亚特》 D.《俄索折怒王》 13. 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B)。 A.专项调查 B.专题调查 C.专访调查 D.随机调查 14. 水浒故事在(D)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A.明末清初 B.唐初 C.魏晋南北朝 D.宋末元初 15. (B)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A.民间故事 B.神话 C.史诗 D.民间谚语 16. 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D)。 A.Literature B.Anthropology C.History D.Folklore 17.“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C)。 A.《蛇郎》 B.《灰姑娘》 C.《一千零一夜》 D.《田螺姑娘》 18.(C)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A.民歌 B.歌谣 C.史诗 D.神话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sodocs.net/doc/4018280953.html,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 2、论中国民间文学 3、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4、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5、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6、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7、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8、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9、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10、“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11、刘绍棠小说与中国民间文学 12、中国民间文学史 13、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黄金时期 14、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史 15、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诸悖论的统一 16、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传奇 17、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18、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19、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https://www.sodocs.net/doc/4018280953.html, 20、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纪要 二、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 2、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4、高校中国民间文学导入课教学设计新探 5、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 6、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 7、试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两个问题 8、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对谚语、谜语的影响 9、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 10、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11、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3、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 14、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5、对《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几点看法 16、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丰碑 17、关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18、中国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问题研究--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的考察

民间文学2018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 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 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 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 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 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 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 “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 1.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2.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3.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 4.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专题调查)。 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6.“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一千零一夜》)。 7.盘古神话是一个(太极图)母题。 8.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 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10.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11.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是(梁启超)。 12.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体现在 (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 造性的发挥)。 13.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 娘”指的是(神话)。 14.(巧媳妇)属于生活故事。 15.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 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 时期的民间叙事诗。16. “尚 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云南)。 17.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 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 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 决定的。18. 屈原在吸收(楚 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 上,创作了《离骚》、《天问》、 《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9. (史诗)是原始社会或 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 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 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 史。 20. 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 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 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21. 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 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 戏)系统。22. 民间文学 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 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 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 嗓)。23. 远在2500年前结 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就收录了 许多古代民歌。24. 与作家 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 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 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2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 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 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 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 之为(箭垛人物形象)。26. 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 具有(创世史诗)的基本 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 注。27.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 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28. 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 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 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 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 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2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民间寓言)。30. (梁子) 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 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31.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 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 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 怕的面具表演。32. 在西方 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Folklore )。33. 机智人 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 中都很发达,汉族以(徐文 长)和谎张三的故事流行最 广。34. 女娲神话中,女娲 是用(泥土)造人。35. 从 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 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6. (孟姜女)是千里寻夫、 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37.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 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 界观与价值观。38.“天皇皇, 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 大天光。”属于(仪式歌)。 39. 在(故事)中,讲述人 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 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 前……”。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答: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 4.1 复习笔记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 (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 (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

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他认为起源传说用于解释一件事情的起源,而且因为这件事情的真实存在而被相信。最为常见的起源传说类型是当地起源传说。轶闻趣事是一种没有被地方化的叙事,它表现的是一个人(通常是名人)处于一种特有的情形中。 (2)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于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将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五类: ①人物传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