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丁玉新

千百年来,众多大学问家和道教大师对“道法自然”作过重要的解释,并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一些解释并不合理。

“道法自然”的出处以及通俗解释的不合理性

“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一书。通行本《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这段话,很多人往往在三处解读有误:一是把文中的两个“名”字直接解释为“名字”的意思。其实,这已经让“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意思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既然已经勉强把这个事物叫做“道”了,怎么会再给它命名为“大”呢?我把两个“名”的字义解释为“形状、形态、形容”,就避免了这句话自相矛盾。读者可不要小看对“名”字的解读,因为这个“名”字在《老子》第一章中出现了六个,这些“名”字的取义难倒了古今中外很多人。二是对文中的三个“人”字不作深究而取字面意思。其实,这已经让“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失去了可信度和真理性。难道这句话真的可以解释为“人也很高大”吗?老子岂能出口吹嘘人的伟大呢?我认

为,这里的“人”字应该取“人类、人类社会”的意思。如果把“人亦大”解释为“人类社会也分布广大”,就让这句话没有歧义而更具有真理性了。那么,“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则可以解释为“宇宙之内存在广大,而人类所办的事情与那三个一致吗?”其实,这是老子故意隐晦的意思。三是对文中的四个“法”字统一取“效法”的意思。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人都把“道法自然”理解为“道效法大自然”。三国时期的王弼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第65页,中华书局,1980年。)应该看到,这种解释与上文中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是矛盾的。既然道是先于大自然产生的,而且是大自然的创造者,那么它怎么会反过来效法大自然呢?本该“自然法道”才对!

剖析“道法自然”的含义,需要遵循“解老法则”

现在已有上千种解读《老子》的著作问世。然而,古今众多的解老者很少论述“解老法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其中有两条原因:一是真正解读了《老子》的人都认为“法则”就是“天机”,根本不可以外泄。二是没有真正读懂《老子》的人则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些“法则”。我今天把本来属于秘密的法则告诉给读者。

所谓的“解老法则”,其实就在《老子》这部书里。如果我是从别处得到的,那么广大读者就有权怀疑我是假借圣人之书、实述伪造之言。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伪书是屡见不鲜的。然而,我是不干那种事的。

大家知道,通行本《老子》第七十章有这样一席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是以圣被褐怀玉。”大意是: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实践。然而,天下人没有能理解的,而且没有能实行的。我说的话是有来源的,我讲的事是有规律的。这哪里是人们没有知识呀,而是认为我没用智慧。……是因为圣人外穿粗麻衣而怀里揣着宝玉。

在这里,老子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说的话之所以不能被人们所理解,就是因为人们解读的方法不符合他的智慧。──那么老子究竟用了什么智慧呢?其实,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已经作出了回答。“被褐怀玉”这句话表面上是一个比喻句,其实它已经告诉了我们两条“法则”:一是老子给出的话表面意思是漏洞百出的,而内部隐藏的意思才是最珍贵的宝贝;二是老子给出的话决不是一个意思,也许是两个意思,甚至是多个意思。

本来,在引用原文时,我完全可以把“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这句话带上。然而,我有意将其省略,目的就是让读者容易看出老子本人交给我们的答案。因为有这句话夹在上下文中间,容易让我们岔开思路,反而看不出老子那“自问自答”的意思。我想,这就是老子的智慧。他故意把答案埋藏在“打差”的话语之中,并用比喻句告诉我们谜底。

只有把“被褐怀玉”视为“解老法则”,才符合老子的智慧。因为老子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生二”的道理,所以,他要用这条道理检验我们,在解读他的著作时会不会解释出两个意思。当然,他还说了“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我们就应该想到:老子给出的话也许是三个意思,甚至是更

多个意思。

在此,我还想讲两条“法则”。一是解读老子的话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在《老子》第二十七章有这样一句话:“善言无瑕谪”。大意是:善于讲话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理论有毛病和过失。老子既然这样说了,当然自己也要这样做。如果我们把老子所言的意思解释出来,而在上下文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问题,那么一定是没有找到合理的意思。二是解读老子的话必须注意字义和词义的变来变去。在《老子》第一章有这样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认为,老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字、一个词的意思变了又变,这是解开众多奥妙的方法”。我的理由是,老子在第二十七章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意思是说:善于关闭门户的人没用门插棍,而别人也不会打开。──老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关门的人。因为他用了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方法,在变来变去之中已经把众多解老者拒之门外了。

“道法自然”究竟有几种含义

在掌握了上述“解老法则”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共同来探讨“道法自然”的意思了。

第一,“道法自然”理应为“道的法则是自行产生的”。在本章中,老子勉强给一个混合物下了定义,而这个混合物“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把这句话与《老子》第四章中的“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放在一起来看,老子确实是在说:道是自行产生的。因为它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前,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知晓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正因为自然规律是自行产生的,所以它不是人造的,更不是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道法自然”理应为“道的法则在大自然中呈现着”。《老子》第二十三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希言自然”。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听而不闻的理论(号令)在大自然那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道”虽然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但是它的产物已经反映了其法则,而这些法则是可以被人认知的。其实,“道”字还可以解释为“头脑的行走”,也就是人“源于客观的思想”。应该说,老子的五千言大多是通过观察大自然而得出的结论。比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老子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所作出的判断,也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得出的。另外,《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说明,古人已经很清楚抽象的规律、原则与具体的、感性的事物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了。

第三,“道法自然”理应为“道者法自然”。其实,“人法地”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老子告诉我们:想要“得道”的人,必须效法自然。这就是道家的修行法则。目前,很多人都已经认同了“道即自然规律”的结论。过去,人们往往把“得道”视为迷信、判为另类。然而,如果当你已经清楚“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万物本源、科学原理,那么再说“得道”,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其实,“人法地”这句话就是让人们遵从自然规律。既然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认知而不可能被人所左右的,那么人对于自然规律只有遵从而不能肆意违背。

第四,“道法自然”理应为“道在三个事物(两个实物

与二者相互作用的无形法则)当中去自己发现”。在这里,我用了“象形取义”的原则,即把“法”字看作是“三去”,而把“三”字取“二生三”中的字义。(法,古写作“灋”,属于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在《老子》的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说:“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认为,“二”是指“任何两个实体物质”;第一个“生”是天生、天然的意思;第一个“三”是指任何两个实物之间都天生地存在着无形的联系,也就是二者相互作用的法则,即为第三者(其实这就是“道”);而第二个“三”是指两个实物与其相互作用的法则三者浑然一体,也就产生出了万事万物。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证实:任何两个实体物质之间都天生地存在着无形的引力。据此,我认为,老子在著作中已经给出了我们科学发现的根本公式。即:实体+实体──找到它们之间神秘的必然联系=发现。千百年来,由于人们一直没有把《老子》中的有关文字解释准确,所以老子的伟大发现也被埋没了。

应该说,“象形取义”是古人创造文字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解读《老子》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我们需要把这部书里的“冲”、“渊”、“恍”、“惚”等很多字看成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然后再去取义。大家都清楚,中国的文字根源于象形文字。最初,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先去观察自然界,然后根据某种物体的形象创造出图画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想表达的意思日益增多,象形这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的局限

性日益显现,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于是,古人改进和丰富了造字方法,创造了会意、指事、形声等文字。然而,这些新造的文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经过拼合、减省或增删而成。所以,中国的任何文字都没有离开“象形取义”这个根儿。

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我国文字多次被规范定型、简化,大量文字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头脑。如今,人们已经只知其表面意思,而不知其本意了。在我看来,不采取“象形取义”之法,是难以解读出《老子》本义的。最后,我再说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被老子隐晦的意思。三国时代王弼对这句话及“法”字作了前后一贯的注解:“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同上,《老子道德经注》)正因为王弼没有注意到“字义变了又变”这一条解老法则,所以他没有把老子隐晦的意思解释出来。而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人类最公平的法度不在现实社会,社会最公平的法度在自然界。自然界遵循大道,而大道在三个事物当中去自己发现。在这里,我把“天”和“地”取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尽管与本章中“先天地生”中的天地取义不同,但这样做也是“合理”的。

田七三七的区别https://www.sodocs.net/doc/4018355560.html,/37html/bbsq/hNZ7OzU22a46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般来说,传统的惯性是历史发展的阻力。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有可能成为创造的源泉。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回忆在中世纪被遗忘的古希腊传统开始,继而开创了近代科学文明。就中国道家思想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亦有几次短暂的兴盛,但总的来说,它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遇,成为少数隐士高真修身立命的依凭。可是,随着鲍尔、尼采、萨特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上帝死了”,从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科学、精神、生态、环境、社会等全面危机的时候,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似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正在向道家思想归复,并以此为契机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也许,今天的人类正生活在被尼采称之为“伟大的正午”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上帝已经死去而新人正在诞生的历史时刻,道家思想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老子能否在今天或明天“复活”?这是当代许多科学人文主义者关心的事。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了而且仍在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这是否预示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一、宗无为与法自然 首先,如果我们回顾人类近现代理智活动的历史,可以作个简单地加以概括: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勃发,十六世纪中叶西方宗教改革达到高潮,十七世纪中叶笛卡尔哲学获得胜利,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使哲学独占鳌头,十九世纪中叶科学攫取权威,二十世纪中叶科学人文主义兴起。今天,当我们审视人类走过的五千多年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在此前短短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经历了道德社会、权势社会和经济社会三大阶段,并开始进入智力社会的行程。每当人类之旅到达一个行程转折之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

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精辟)

道法自然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 705班郑丹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理解为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生命的中年,渐渐明白,教育的过程是缓慢生长的过程,是遍撒花种的过程,是静等花开的过程。生命的生长,都有其必然的规律,不可逾越。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挂上童年的徽章。初中阶段,老师遇见时已经初具雏形,所能做的只能像一位雕刻者,高明的雕刻家能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蹩脚的艺人迎合家长的要求切割加工,再送入下一道流水线。我不是高明的艺术家,我只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三年里,顺着生命的方向,让每一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做得更多的是唤醒是激励,我相信,此岸花开,彼岸也会站成一种风姿。 一种桃种李种春风 班级这块土地,种什么,怎样种,是每个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看重成绩,但我又不惟分数,我不愿种婀娜的垂柳,只知卖弄绿丝绦;我也不愿种高大的梧桐,秋风一吹瑟瑟发抖,我更不愿种矮小的灌木,易惹荆棘丛生。我要种上桃树,在孩子的心灵开成世外桃源;我要种上李树,,我还要栽上梅树,在冬日里把春的消息隐约,我要种上春风,生命的任何季节,都能蝶舞蹁跹。我要在孩子的心田种上真善美,在时光深处蔚然成阴。

(一)班会吹面不寒杨柳风 班会,永远是班主任的主阵地。它检点着上周得失,指导着本周生活,引导着舆论方向。因此,每到周末,我便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确定恰当主题,选好呈现形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开学第一周,主题为“你准备好了吗”,配以一篇《孩子,请带它们上路》拉开帷幕。从英语记忆方法,到提高作业效率;从管好自己的0.75平方米,到快交作业的方法;从同学间的交往到班级主人的责任……考前,我的《考其心,试其功》告诉孩子平常心应对考试,考后学习方法的分享培养总结、合作意识;“寻找我心目中的男子汉”旨在唤醒沉睡的男生,“给男孩儿的一封信”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期末总动员,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一篇《写在考试前》具体细致。没有暴风骤雨,只有和风细雨;没有生硬灌输,只有缓缓渗透。我知道,昨夜风狂雨骤,只能落花流水;只有随风潜入夜,才能润物细无声。因为和风细雨,所以曹驰不再哭泣,即使挨数学老师打也坦然面对;因为春风拂面,所以何京东判若两人,甚至主动义务扫厕所;因为惠风和畅江晨阳不迟到,骨折了还坚持上学,主动上台演讲。班会,吹皱一池春水,让春水涣涣,清澈明亮。 (二)黑板清泉石上流 黑板这块沃土,大有作为。前方的黑板,除了大面积种植学科粮食外,边边角角,还可以种花种草。后面的黑板,可以任意铺排,杂花生树。黑板的最上方,我开辟成“榜上有名”,最初是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_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第5期(总第76期) 2009年10月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ct .2009 No .5(Serial No .76) · 32·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施红斌 (苏州工艺美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老子思想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 要的启示,本文分析其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以人为本等思想内涵,从中得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09)05-0032-03 收稿日期:2009-09-11 作者简介:施红斌(1982—),男,安徽无为人,苏州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辅导员、助教。《老子》又名《道德经》, 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扛鼎之作。长期以来,《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蕴含的社会管理思想却相对受到忽视。然而, 老子身为周王朝的史官,对当时社会管理行为的种种弊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加之他中年“避祸于鲁”,晚年又“流难于秦”,也使他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思考整个社会,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思想体系。本文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内涵,从而从中得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 一、老子哲学思想内涵(一)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成功而非居。”(《老子》第十二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作为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间一切运动总规律的“道”中,包含“有”和“无”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加根本,《老子》第一章中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因此,老子在其著述中一再强调“无为而治”。如第二章中说,“胜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中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五十七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都是老子为当时的 统治者所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其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无”还只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那么在此基础上的“无为”则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在老子看来,无为之道是最高的统治、管理艺术和手段。“无为”所指,首先是作为管理者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胡乱作为。“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而是应循序渐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能急躁冒进,“轻者失根,躁者失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无为”所指,其次是作为管理者不能事必躬亲,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坐进此道”,让手下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让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可见,“无为”并非主张“不为”,而是不违反自然规律妄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顺应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追求以勉强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并妄图改变自然规律,不为了追求欲望而背离自然规律,而是按照规律办事。 (二)道法自然 管理有无章法可循?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老子的道,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在他看来,道是一个先天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是“天下之母”,万物之根。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然“无为”非“不为”,而是循照规律地“为”,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到“道”。“道”可以说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例如,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空虚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市优秀课例)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那务中学曾亮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3、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动漫《道德经》导入 (出示幻灯片2:教学目标) 二、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一)齐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15分钟)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幻灯片3、4展示课文)不错,读得非常响亮。-----------下面请拿出你们的导学案,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幻灯片5展示预习检测,点出学生上黑板把答案写出来,学生边写边检查所写答案是否正确,若不正确,继续让学生自主上黑板把答案改正过来) 附:课前预习检测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道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周行而.不殆.而:表并列,不译。殆:通“怠” 2) 可以为.天地母为:是 3)远曰反.反:通“返” 4)人法.地法:意动用法,以----为法度 5)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敬畏贵:形作动,珍惜。6)长.之育.之长、育:使动用法,使---成长;使----发育。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表转折,却;为:有作为 2、特殊句式:1)先天地生省略句“先(于)天地生 2)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宾语前置夫莫命(之)而常自然 3、重点句子翻译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人是以地为法则运行,地是以天为法则运行,天是以道为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明确:因此,万事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明确:创造养育万物却不强行占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功,它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我的理解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大环境及其规律。联想到自己多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努力所为,觉得与古圣先贤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所谓“道法自然”是指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原则与思想,即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情况等,在对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思考出一个适合本班学情的发展计划,使计划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性相吻合;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指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组建班委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班委会对班级学习、生活负直接责任,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监督,通过班委会内部的协作分工、班干部的各司其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学习与生活的共同构建中去。所以说教师的“无为”实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为”,教师力求自身少为甚至无为,达到遥控班级,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来促进学生的“有为”: 一、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分科以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想法,乃至将来的打算 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先博得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针对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且学情复杂的情况,可有选择的选一些基础好的或问题多的再或者是那些不爱学习却热爱班级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有侧重的谈话,了解学生对班集体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顺其心声、助其希望,相信这样做了,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一些。 二、组建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 班委会的构建是一个班级运作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工作之一。班委会出自班级所有学生,服务于班级全体同学。这一小圈子最大的管理优势就是他们是这个班级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班级发展动向、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最为真实、全面、透彻。因此,组建一个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让其充分运作起来,是直接促进班级发展的有效手段。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做的多了、做的好了、做的基本到位了,班主任自然而然的就做的少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治班级的积极性,又可尽量减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多少、及对事情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隔阂及冲突。也可以说建好了得力、肯干的班委会就等同于基本实现了班主任的“无为而为”,使“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变得更加实在了。 三、日思、周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第一就是反抽象,比如古人写诗,好不好太抽样了,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视为不科学,所以今天我争取用简单的语言来讲道的本质,道我们把它叫规则、运动、变化,你们叫规律也好,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原文大家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就先按你们原来接受的方式,来解析一下。

道的本质,《道德经》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义呢老子找了一个新的概念,用“大”字来阐述道的本质,所以道的本质就是“大”,他告诫人们不可以自以为是,要与天地而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怀,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这个“大”为什么叫道的本质呢道现在长出一个“大”出来,这个大在宇宙就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然后才能向往自然,人如果没有边界广阔地运行,一直不停止、不停顿,那么你就到得了很远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远处看天空,天空好像和大地合一了,就变为一条线了,但你一直往前走,前面又合一了,所以大家到草原去,在开高速公路,要知道这种境界,天地好像一根线,尽找尽有,无边无际,甚至遥远,其实遥远又返回了本源,化为一个“一”字,这就叫自然。

我们怎样来翻译这一段呢我们可以这么讲,有物混成叫做有一样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地生嘛,听不到它的声音,很寂静,也看不见它长的怎么样,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便可独立长存而用不衰减,循环运行而用不停息,它可以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也不晓得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强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大”了,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停,运行不停而生者遥远,生者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很大,天也大,地也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法于自然。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

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至于庄子更是逍遥。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 关系思辨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幼儿教师的活动课堂中如果贯彻这一思想,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幼儿再说一说,给幼儿机会引导他们再动一动,换一个角度用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达到的常态行为作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幼儿,在遵循“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启智引思,以推动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活动教学;“道法自然”;启智引思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大多活泼好动,乐于感知新奇事物,教师创设新奇的活动情境和氛围,让幼儿动起来、笑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欲望,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因此,以活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是教师遵守儿童成长本性的表现,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道法自然”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好的教学形式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要达成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道法自然”,又要启智引

思,只有把两者相机统一起来,才能构建活的高效的课堂,为幼儿的成长奠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一、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啊 一次活动课上,某老师组织孩子画“我的家”,大多数孩子把自己家的楼房画出来了,并有目的地在楼房墙面上画上了窗子、门槛等,有的还在楼房边画了几棵树,更有的在天空中画了太阳。这本平常,可老师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发现有一个孩子画得比较特别:这个孩子画了两座楼房,自己站在两座楼房的中间,抬头看其中的一座楼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孩子为什么要画两座楼房?你家有两座楼房吗?还是座别墅?哪知道孩子怯怯地说:“我家只有一座楼房,我是站在楼下喊爸爸。我爸爸经常到别人家打牌,吃饭时我经常去喊……”这似乎让老师有所感悟,于是她灵机一动,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环节,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结果,小朋友画得虽然幼稚但说得却很精彩,整个课堂活动在小朋友“说家”的过程中达到了活动高潮。 做与说都是幼儿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活动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课例中如果老师仅仅是通过画画的活动让学生欣赏作品,“看看自己的家”,则虽然画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并没有真正“醒目”“开窍”。此时老师增加的“说一说”环节,由家是什么样子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 “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 之事。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可以从人患疾病时其症状变化中得到验证。人的疾病产生,是由人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正不胜邪致使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又与天气的阴阳消长相关,大多数疾病在上午和白天症状较轻,而到了下午和晚上,其病症就会加重。原因是上午和白天,人体阳气增强,又得天之阳气的帮助,则阳盛阴衰正胜邪,故病症就减轻;而下午和晚上,人体阴气渐盛,又遭天之阴气的侵袭,则阴盛阳衰正不胜邪,所以病症加重。此外,有些时疫性的疾病,往往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产生或消失,就更能说明“天人合一”的道理了。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且人数少,生活需求简单,易于得到满足,人对自然界的侵害不明显,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无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突发性的暴风、暴雨、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大量的废物和废气任意排放,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和地壳结构,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国搞军备竞赛,无限止进行空中和地下核试验,破坏了大气层和地壳的相对稳定结构。 16 读书心得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是我今日要讲的主题。 这个话题不止我在讲,很多道长、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很多人都在讲,为什么?因为需要。所谓“树欲静而风欲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 “道”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但我们得知“道”,正如洪流来临时一样,堵不如疏,为什么要“疏”?怎么去“疏”?洪流是不管不顾的出现的嘛?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仔细的想想,自然也就能发觉其中的“道”理了。 洪流的出现是有天气因素的吧,是有地形因素的吧?怎么治理水患我们有大禹治水传下来的经验吧。道就在其中,我们关注道,了解道,就能避免自身的许多厄难……或是提前规避,或是应对得当,甚至将危难消除于发生之前。 道正因为永恒存在,所以反而容易被人所忽略。 我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听众注意到了我刚才提到的“知道”,“道理”和“自然”这些词汇。 道、自然,可以说是我们使用得十分普遍的词汇了吧。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要告诉你们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了解“道”和“自然”,普通的大众也一直在修“道”和保持“自然”,只是正因为大家一直在持道修身,所以反而忽略了。 人类需要呼吸,需要进食,需要睡眠……我们饿了会去找吃

的,累了就不得不睡觉,这难道不是在保持自然吗?我们每天呼吸,不也是在持道吗? 话又说回来,人生有几个人是追求劳苦一生的?不也在追求舒适自然吗?就算废寝忘食的工作,也会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尽管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笑)。 所以说,持道修身真不是个问题,那问题在于哪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敬畏之心、有没有大道观。 我今天讲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可能你们要以为我跑题了,那我要告诉你们,我没有跑题。因为我不想我在一通空谈之后,你们转头就忘记了。 我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持道要有敬畏之心,持道要有大道观。我们啊,不要修持点小道就自以为是,挥舞着乱砸乱撞的,当然,可能我会这样,希望你们不要被我砸到了(笑)。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敬畏心和大道观这两点呢? 就是因为总有人误解“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本意。 大家遇到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总会随口一句“随之自然”吧? 什么是“自然”?一般人想到的都会是美丽的大自然,注意,这里我加了个形容词:“美丽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认为“自然”就是美丽的,是不是? 那有没有不美丽的自然?我想,这个可能要留给大家回去思

无为而治

儒家无为而治 虽然大多将无为而治看作是道家的主张,而将这四个字提出来的却是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为何说舜能无为而治呢?《大戴礼记·王言》有,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王奚为其劳也!”《新序·杂事》曰:“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伪古文尚书·武成》曰:“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孔颖达疏:“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故而儒家无为而治在于任用贤才。 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现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等说法中得到证明。2、不干预,冷眼旁观。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即使出现贫富差距,也像天降甘露一样,会“不平自均”,所以圣人应仿效天道,“致虚极,守静笃”、冷眼旁观,“以百姓为刍狗”,冷酷无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干涉万民事务。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黄老帛书》中有一段对话,说高阳问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勿忧勿患,天制固然”。可见黄老道家也主张冷眼旁观不干预,不过道家的冷眼不是真的冷酷无情,而是冷眼热心。不然也就不会有道家治世的著作问世了。3、为无为。这是老子自己的说法,根据他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说法,并联系到现实政治,所谓的“为无为”,就是通过宽刑简政因俗简礼等手段,不断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最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4、上有为而下无为。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这可以从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庄子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黄老道家和法家则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等说法中得到证明。。5、有所为有所无不为。比如魏晋学者郭象点评庄子时认为“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上有为于臣,”而无为于具体事务。6、案法而治。这是黄老道家和法家的共同主张。比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曾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黄老帛书也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7、无违。这一观点出自论语32,表示无论孝敬亲人还是治国,都不要违反常规和事理,这才是无为而治。后来许多人以儒解道,认为“无为”就是“无违”,“无为而治”就是在不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天性的情况下,达到天下大治。8、顺其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而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而然,所以人类应该仿效大道,顺其自然。故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老道家也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所谓因循就是因循万物天性,即自然而然的状态,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严君平说:"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策略和手段,最终目的是无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道家第4课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而不殆.殆:懈怠 B.强.字之曰道强:强迫 C.人法.地,地法天法:效法 D.长而不宰.宰:主宰,控制 【答案】B [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 ..而不改独立:独自存在 B.而人居.其一焉居:处于,属于 C.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贵:贵重 D.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常:顺应 【答案】C [贵:以……为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天地母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B.道之.尊,德之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C.独立而.不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D.吾不知其.名而人居其.一焉 【答案】B [B项“之”:助词,“的”。A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项“其”:代词,“它的”;不定代词,“其中”。]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例句与D项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 B.故有无相生.生:依存 C.万物作而弗.始弗:不 D.功成而弗居.居:居住 【答案】D [居:自居,据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音声相和.和:和谐 B.生而弗有.有:占有 C.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去:离去,消失 D.万物将自化.化:变化 【答案】A [和:应和,呼应。]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D [D项和例句:“互相”。A项:“帮助、辅佐”。B项:代词,偏指动作的一方,“我”。C项:名词,“丞相、相国”。]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C.万物作而.弗始常无为而.无不为 D.侯王若.能守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答案】D [D项“若”:连词,“如果”。A项“以”:连词,表承接;介词,“用”。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丁玉新 千百年来,众多大学问家和道教大师对“道法自然”作过重要的解释,并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一些解释并不合理。 “道法自然”的出处以及通俗解释的不合理性 “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一书。通行本《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这段话,很多人往往在三处解读有误:一是把文中的两个“名”字直接解释为“名字”的意思。其实,这已经让“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意思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既然已经勉强把这个事物叫做“道”了,怎么会再给它命名为“大”呢?我把两个“名”的字义解释为“形状、形态、形容”,就避免了这句话自相矛盾。读者可不要小看对“名”字的解读,因为这个“名”字在《老子》第一章中出现了六个,这些“名”字的取义难倒了古今中外很多人。二是对文中的三个“人”字不作深究而取字面意思。其实,这已经让“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失去了可信度和真理性。难道这句话真的可以解释为“人也很高大”吗?老子岂能出口吹嘘人的伟大呢?我认

为,这里的“人”字应该取“人类、人类社会”的意思。如果把“人亦大”解释为“人类社会也分布广大”,就让这句话没有歧义而更具有真理性了。那么,“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则可以解释为“宇宙之内存在广大,而人类所办的事情与那三个一致吗?”其实,这是老子故意隐晦的意思。三是对文中的四个“法”字统一取“效法”的意思。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人都把“道法自然”理解为“道效法大自然”。三国时期的王弼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第65页,中华书局,1980年。)应该看到,这种解释与上文中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是矛盾的。既然道是先于大自然产生的,而且是大自然的创造者,那么它怎么会反过来效法大自然呢?本该“自然法道”才对! 剖析“道法自然”的含义,需要遵循“解老法则” 现在已有上千种解读《老子》的著作问世。然而,古今众多的解老者很少论述“解老法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其中有两条原因:一是真正解读了《老子》的人都认为“法则”就是“天机”,根本不可以外泄。二是没有真正读懂《老子》的人则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些“法则”。我今天把本来属于秘密的法则告诉给读者。 所谓的“解老法则”,其实就在《老子》这部书里。如果我是从别处得到的,那么广大读者就有权怀疑我是假借圣人之书、实述伪造之言。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伪书是屡见不鲜的。然而,我是不干那种事的。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1.“道法自然”,顺乎规律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自”是自在自身,“然”是当然如此,“自然”可以解释为“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等意思,说的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因此,“自然”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志。“自然”与“人为”是一个相对立的概念。“自然”是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道法自然”不是说在道上还有一个自然存在,而是说,道的本质含义就是客观规律。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就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关于管理伦理的哲学基础和最基本的观点,即管理必须顺乎客观规律,使被管理的对象循着规律自然发展,而不可强作妄为。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道家所主张的“无为”决不是“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主动地、积极地遵循规律去“善为”。例如: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功成名遂”、“功成事遂”肯定是“善为”的结果。老子讲的是“为无为”,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淮南子·原道》中说得好:“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这就合理地阐述了老子“无为而治”管理

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 2.“以百姓之心为心”,合乎民意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第二十五章),说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有四种最主要、最关键的东西,这就是:道、天、地和人。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是因为如此,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强调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心,老百姓的心就是圣人的心。《淮南子》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圣人之治天下,……因民之欲也……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欲食之性,故有大飧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哀经哭诵之节。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也。……因其所喜而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因其性则天下从。”讲的就是要因民之欲、因民之性以制法,因民所喜而鼓励其行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使天下人都自觉顺从于道,达到天下大治。 道家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思想虽然没有提出具体而细致的操作方案,但在“君君,臣臣”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还是闪现出耀眼的光芒。这种思想应该说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是在实践发展的。在老子看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第七十五章)这里的“有为”与老子所倡导的“无为”相对,揭露的就是统治者通过这种强作妄为而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不顾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馀,是谓盗竽。非盗哉!”(第五十三章)既

道法自然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何谓神,神既是你自己的心。何谓自然,自然既是世间万物。术既是如何面对自然的方法。道法自然,既用心体会世间万物,明了其正道,用心做人!如此!——天国之道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道是内心的境界如禅,术为外在的修为如武学。道是术的基础,术是道的表现。有道才能成更高的术,有术无道只能是普通的人。精神,品德就是道,道法自然即是道应该合乎于人理,天理。如来:功到自然成! 这“道”不容易理解,就像“道可道,非常道”,每个“道”的意思都有所不同。 道:心中的路/天理 有道:有志向/有德或通明事理 无道:没志向/无德或不通事理 术:方法/术数(可做好事,也可做坏事)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理解1:没有做事的方法,但是有志向,有成就事业的愿望,方法因有心去做而可以求得到,可以学到。 理解2:没有治事的方法,但是为人正直(有道之人),方法可以求得到。 有术无道,止于术。 理解1:有方法、有技术,而没有方向,只能停止前进,无法成就一番事业。 理解2:有方法、有技术,而没有品德的人(无道之人),无法发挥,修为只能停留在“术”上。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理解1:神其实就是你心中的依托,“道”其实取法于自己,取法于自然。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理解2:神其实就天理(天道),“道”其实取法于自己,取法于自然。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如来的意思是:绝对真理。就是说世间一切正确的法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以……为师”或“以……为执行原则”道是自然规律,生命中的一切来自规律,因众生颠倒才会使一切自然规律变成不可求,所谓众生心目中的神即是道即是自然规律。神即是道,道即是神,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坚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来自道。 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 所以其行为应该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因此大地应时时刻刻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行;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 实际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如来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可分解为(如去)、(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盘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