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教案

《V天净沙-秋思〉诗歌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教案

一、课题:《诗歌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的抒情手法。

2、掌握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规范答题格式。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诗歌的辨析;

2、借景抒情诗歌答题的方法及步骤。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歌情感的抒发有很多种方式, 从诗

今天我们歌的抒情手法入手,着重探讨和学习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

2、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诗歌的抒情手法。

(2)、掌握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规范答题格式。

3、回忆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做笔记)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古诗属于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咏梅、咏菊、咏松柏等)

c、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抒怀(例如:《赤壁》)

4、借景抒情古诗辨析

(1)什么是借景抒情(诵读概念)

(2)了解各种类型的借景抒情古诗

(3)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与学习。

a、解题

b、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c、1.“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d、1.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e、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f、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与借景抒情手法有关的提问方式。

(1)、请赏析该句写景在诗中的作用。

(2)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赏析该诗句。

(3)该句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该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解析。

6例

山行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w u)香草名

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读懂诗歌内容(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

(2)按照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答题(教师辅助梳理步骤及答题语言)

(板书1)梳理答题步骤:A、借景抒情

B 、借的什么景

(a)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b)概括画面特点。

C 、抒的什么情

(板书2)梳理答题语言:诗歌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情手法;

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画面;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思想情

感。

7、小试身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即春日。春天日渐长,所以叫迟日。泥融:指泥土滋润、湿润写景在本首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赏析

5 分钟自测

8、课堂小结:回忆借景抒情答题步骤及答题语言。

七、作业布置:复习借景抒情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梳理答题步骤:1借景抒情

2、借的什么景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2)概括画面特点。

3、抒的什么情

梳理答题语言:诗歌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情手法;

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画面;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思想情感。

天净沙秋思改写小故事

天净沙秋思改写小故事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天净沙秋思改写小故事(一) 一阵令人疲倦的思乡情在悠远悠远的古道上。在哪儿,在哪儿,久久荡漾天幕上的玉白色的云,请寄去秋风颜色的思念…… 尘土飞扬,在属于秋的陈旧,在用笔渲染不出的,象征凄凉与丰收矛盾中,一切悄悄启动了生命生老病死之轮,如怀旧,品尝已久的一种醇美的酒,在特殊的景途中,拥有别样滋味…… 枯老的古藤色盘绕在布满沧桑痕迹的古木上,远远望去,已分不了,古老年代,已激思绪。干燥的叶似要勾起浪子不能自己的忧愁乡情,似蝶般旋打风中,似花般灿烂的年华在根处完结…… 黄昏将至。如多色绚烂的鸡尾酒,天上沉淀开层层颜料无法调配出的自然之光景。几道暗黑身影从天空深层流星似划过,使人百般羡慕的飞身入巢,而那羡慕不仅仅为了那潇洒…… 远处,还有那浓雾环绕。“吱呀,吱呀……”水车远远传来他的节拍。挑弄着清澈的水,好不活泼热闹。流水自青山顶顺流潺潺而下,通过那古色古香的木板拱桥,仿佛流水正向拱桥诉说他阔别已久的青山,回荡,回荡…… 透过那层层叠叠的银纱,嗅到桂花幽香,似从远古,似从家乡传来,久久不能回神。神定,眼帘透出青瓦白砖红琉璃,古道上,这一

座座人家,更让人在秋的萧瑟中体会到仿佛身处家乡的温馨,更加让人眼角湿润,忆起那点点滴滴…… 荡漾,荡漾风雨中的远长古道,骑着瘦弱马匹上的流落天涯的断肠人,更是在思愁之心上加上了一层雪霜。秋思的心,映刻在秋思的游子身上,秋思的古道,还有那仿佛在为主人思愁之心哀伤的马。西风,请将属于秋天的独特秋思,飘至心中所想所念,又是那么遥不可及,可望不可即的独占我心上的家乡…… 或许此刻的秋天让人神迷神往,而相对即使在梦中也对故乡百转千回的断肠人,那家乡,何尝不是心头难忘的虹…… 深沉的黄色点缀着此时的秋天,太阳渐渐地向海面游去,荒凉凋谢的老树不禁在风中摇曳。一阵风袭来,枝头上剩下的几片枯叶也随风而下,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在空中打几个滚,最终飘落在清澈的河流上。准备归巢的乌鸦栖息在老树的枯藤上,聆听老树述说自己的孤独。 那我,又应该向谁叙说自己的孤独? 诗人不禁地感叹。 坐落在溪流上的小桥,静静地躺在水面上,等候着人们的光临。桥下的溪水慢慢地流着,涟漪荡漾在水中,一阵一阵的。刚飘下的枯叶在水中游荡,带着思念飘向远方。 荒凉的古道上还有瘦马行走的痕迹,但此时,古道上早已空无一人了,只有那落户在溪旁的几户人家。远远望去,诗人早已不知应向何处前进。自己到底属于哪里的呢?哪里才是我最后的归宿?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着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

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

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 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解题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 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3篇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3篇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1 古道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的深处。我想起了荆棘路上铺满飘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一部厚厚的历史。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红色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诗人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触须,深入一匹瘦马的内心,探寻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心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满怀情感的言语,在车轮声声中呓语。 古道醉了,绿苔绿了;古道笑了,鲜花开了。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映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映出世道沧桑。在这条河里,我自由来往,如同无拘无束的鱼儿。古道是涌在大地上的一条藤蔓,拥抱大地。古道是世人留下的叹息,冗长无奈的叹息。诗人,是古道上的一个音符吗?是一只狼毫吗?在季节里留下一个长长的疑问。 西风无语。 西风 一声雁叫,送来凛冽西风。谁早已横刀立鸿,意欲力劈秋色。田野的蟋蟀移居室内,朝北的窗也被泥巴堵塞。西风,独自在户外怒吼,无孔不入的本领在农家的泥墙面前,惨败成一团破絮。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手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中,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瘦马 它在马致远的小令中“哒哒”而来,惊飞一个安逸的梦。那片荒草,铺展了多么遥远的历史,让我与那匹瘦马在今天不期而遇、追赶什么?一种姿势,是那样的不肯放弃,一瘸一拐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浸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你从那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了无法挽回的错位。从此,那生硬的公文,亦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永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让你丧失英雄的气质,人生的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奔驰在时间的前沿?瘦马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它的记忆里有春天的明媚,桃花艳丽。他的前方,响彻一生的呼唤,那是他一生丰盈的瞩望。瘦马走在一副秋风吹落夕阳的惆怅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2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一:《天净沙秋思》优秀 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 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

有关于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作文精选6篇

有关于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作文精选6篇 有关于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作文精选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于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作文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于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作文精选1在那样的一个傍晚,那棵已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树,树木从前还那么的壮实,现在却枯干发硬,好似一截皱皮缩水的丝瓜,几条枯黄得快要腐烂的藤蔓无力地缠在树干上,不久,一只满身漆黑的乌鸦拍打着坚硬的翅膀,忽高忽低地飞着,想歇息在这棵树上,拼尽全身的力气,却还是被硬得像石块一样的树枝勾住,乌鸦拼命挣扎,最后中,几片乌黑的羽毛落在了地上,连同断裂的一节树枝。乌鸦总算站在了树枝上。 “笃,笃,笃……”清脆空洞的马蹄声传来,我坐在这匹跟了我不知多少年的老马上,当我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它就用它那身强壮的身躯?上我出去闯荡。然后,它和

我一同老去,它日渐消瘦,不知还能带我行几里路。对了,这是我离家的第几个年头了呢?我好想自己也记不清了呢。我将马停住,想歇息一会儿,当我转过身来去的时候,我看见不远处,有一处处温暖的橙色灯火,此时正渐渐亮起。 多美啊!就如我离家时的寻晚,我与家人吃了最后一餐饭,然后再与儿时伙伴一一告别,背上打过补丁的包裹,骑上壮实的骏马,信心百倍地许诺美好的未来,走过游玩戏耍的小园,踏上吟诗作画的小亭,这些,现在还在么?谁又能记住以前的这些美好回忆呢?我刚刚走过的小桥,也有多少年了吧,配着这潺潺的流水声,唱和了许久,多少行者路过这里,有没有想过,明年春天这里的小草会更茂盛吧?到时这里的野花又会被哪个姑娘采走戴在头上呢?一阵清冷的风吹过,刺断了我的思绪,也差点吹走那条枯黄的老藤蔓。我这才反应过来,太阳已下沉得不见踪影了,旧的一天即将被撕下,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我所思念的人现在怎么样了,我们相隔在天涯。想到这儿,我叹了一口气,拉紧破单衣,在刺骨的寒风中骑着马沿着古道前行。 有关于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作文精选2一轮落日携着一抹黯淡的云霞,悄然无声地向西山走去,几座简陋的小茅屋错落在河边,无声,也无生气。一缕轻烟不知何时升了起来,在夕阳的余晖中落寞孤单地变淡、变淡。“我”顺着枯树粗糙的枝干往上看,萧瑟的秋风中,枝头上一只披着黑羽的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着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天净沙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天净沙秋思散文改写

天净沙秋思散文改写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一) 枯藤老树昏鸦一路走来便来到这里,我彷徨于此,已经步履维艰;这一片便是我的风景,离开你的世界,像青青的树藤枯萎衰老。已没了蔓延的青春可以燃烧。我像雨,而你是那迁徙的候鸟,一直习惯感应我的到来而迅速掩藏;你像风,而我是漂移的浮云,每个幻想都因遇你而支离破碎。我是藤,总想把我的思念与爱慕将你缠绕,而你并不是那雄伟的老树,愿意与我连理同根,那飞去渐远的昏鸦才是你对我的另种表达...... 小桥流水人家细细涓涓,清清澈澈,弯弯曲曲折折。你我天各一方,水信相通。三言两语叙旧,怎敌它思绪重重? 桥相通,情谊浓,正是喜上眉头。两岸喜庆人家,红满屋,怎堪另眼嫉妒?守着信物,念汝置身何处? 溪水寄托思物,奔远处、日日夜夜。这思楚,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道西风瘦马我扬鞭长去,继续前世脚步。古道残垣仍在,野草已经遮住去路。放眼远望,前途茫茫,哪里是我的归处?风吹着我的发,像是经历了几个世纪一般,如此熟悉。夕阳西下,拉长我朝东的身影,孤独并不跟我同在,还有那匹瘦马俯首啃食道边的蔓草。我只有坚定自己的步伐,才能朝着风吹的方向去寻找你在的曙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正如人生,短暂而又美

好。有时候人能把握与控制好一切,但唯独感情它将人控制了。爱亦何堪,情亦何堪?因为没有答案,所以要去寻找。找到答案的人,却肝肠寸断,漂流他方,直至孤老却还道着那段不老的爱情..... (二) 已经是进入古道的第三天了。回首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被风沙掩埋;翘首前方,与天相接的漫漫尘土,让我早已疲惫不堪的心都要碎了。中午的太阳还像个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线射向地面。那时的土地仿佛火烧一般,沸腾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现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温柔了,甚至变得有些可爱了。她轻盈的步履如蜻蜓点水般地跳跃着,舞蹈着。一缕缕红色的光洒在不远处的小山包上,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抚摸着它们午时被骄阳烧伤的伤口。 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夕阳吗?往日温馨的画面又涌上脑海:我们的小屋座落在溪旁,门前便是一座小巧的石桥。每天,听着潺潺的流水哼着歌儿,再用心去感受它与石桥的窃窃私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去看斜阳,看她带着满心的欢喜轻轻地滑向山后,一抹一抹的余晖还在遥远的天际闪烁,最后看她离开,留下一串串金色的祝福...... 可是无情的战争把我幸福快乐的生活击得体无完肤。一年的时间,我从家里最受疼爱的小儿子,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只能选择逃亡。陪着我的,也只有这匹日渐消瘦的马儿。也就从那时起,夕阳在我的眼中,只是挂在枯败枝藤缠绕的、丑陋的乌鸦栖息的一棵老树一轮,让我心伤。

天净沙·秋思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

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

天净沙秋思散文改写

天净沙秋思散文改写 天净沙秋思散文改写(一) 那是一幅秋图吗?不,那是断肠人悲情心理的图画。 在那幅画面上,蜿蜒着一条被多少游子踏破的古道。 傍晚时分,古道上,坑坑洼洼,载着岁月的伤痕,凛冽的西风卷起黄沙,把时间的年轮模糊在你的视线里。风沙中,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黑马,驮着一个黑衫老人,踉踉跄跄地走来。那个黑衫老人也许是一个常年在外的游子吧,也许是这里的景象触动了他那凄惨的心弦,他下马驻足,看着,自心底连连感叹。 这里是怎样的风景啊! 古道边那棵早已年迈的老树上,用岁月写满了沧桑。根部仍很粗壮,因为它们是树,必须别无选择地,不停地将自己的根伸展在地下。树干沧桑而无力,有的地方树皮已经脱落,斑斑驳驳。树已经老了,也许在春天还能见到树梢上的几片新芽,可是在这晚秋中,被萧瑟的秋风脱去了可怜的外套,只有几片枯黄的,在枝条上蜷缩着,干瘪着,在风中挣扎着。一会儿,它们也带着悲哀与惆怅,不情愿地随风去了。 树干上缠绕着几根已无绿意的藤蔓,一圈一圈地无力地往上爬着。干瘪的藤吊了下来,藤上的刺,那么锐利,毫不留情地扎向游子本就凄凉的心。 古道下的那条小河,潺潺的流水,在此处拧成一股细流,没有往

日叮叮咚咚的欢快的声音,倒像是游子心中那悲凉的泪水汩汩而流,流淌着经年洪荒的丝丝悲凉。深秋的流水是清婉而冰凉的,你在述说着什么?你怎么哽咽了?河上架着一座小桥,上面的景致与栈道上没有什么区别,年久失修,凹凸不平,也许还留着以往那些落荒游子的脚印。它的上空散发着腐朽的味道,是岁月的寒冷味道。 河的对岸,清晰可见几所小茅屋,在秋风中无精打采,任无情的风儿摆弄,怎么看,都像我自己现在的处境。可是,那屋里是一个人家呀,不知此时人儿还在不在,也许他们像我一样离家漂泊去了,也许待一会儿就会从房头的烟囱冒出袅袅的炊烟,这可是幸福团圆的时刻。啊,我想家呀! 那棵老树上落上了几只乌鸦,传来瘆人的的惨叫,如此凄厉,划破长空,久久回荡在耳边,响彻在我的心底,让我心里又添几分愁绪。不知趣的贼鸟呀,你也来凑热闹,让我平添哀伤。嗨,罢了,罢了。 已近黄昏,日头变红,残阳如血,那血洒满了西天,洒满了那条古道,那分明是落荒游子的心头之血啊。心流血了,心灵的天空就就黑了,天,慢慢暗了下来。而我,却由一匹跟随我一起挨饿的瘦马驮着,行于这样一条凄惨无边的小路上,不知今夜露宿何处,明日将去何方。 人行千里,何处是归途?游子在外,哪里是故乡?啊,断肠的人啊…… 天净沙秋思散文改写(二) 枯藤老树昏鸦一路走来便来到这里,我彷徨于此,已经步履维艰;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件)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元曲的内容吗?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课件) 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 (3).说一说:(课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课件) 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 三、小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白朴的《天净沙》,体会其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五、延伸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