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1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2011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一、2011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一)新课程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局部调整

2011年是安徽省高考物理是实行新课改琰模式,“3+理科综合”.命题范围仍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要求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2010年高考方案相比,2011年高考方案考点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仅仅在必考、选考内容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与去年《考试说明》相比较,总体稳定,局部调整.

(二)解读新课程高考物理《考试说明》

新课程考试形式变化,2011年理综试卷物理试题,其中不定项选择题共8小题,非选择题中,必考题共4题,其中实验2题,计算2题,选考题(从两题中选做一题),内容为选修3-4、3-5,与以往相比,高考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

在《考试说明》中明确地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考内容为选修3-4、选修3-5,这些模块中包含了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 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历来都是高考物理最重要的目标,高考以能力立意,而知识是能力的有效载体,所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必然选择.

2.前移考试重心

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等必考模块占分比例约为90%,而选考模块选修3-4、选修3-5的占分比例约为10%。受到占分比例的约束,模块“3-4”和“3-5”的地位下降了.删除了热学知识,不考查选修3-3模块。

3.改变综合格局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有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分,而选考内容的交叉性和错位性,决定了选做题选择的多样性.所以,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间的交叉和综合会因此而割裂,因为“动量”在3-5模块中,而“机械能”在必修2中,所以传统的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题不会出现. 考虑到不同选考模块之间难度要大体一致, 而且受分值限制,难度不会太大.

4.实验考查与往年不同

2011年没有像往年那样单列出实验目录,而是将实验考查的内容与知识内容合为一体,《考试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三)贯彻《考试说明》的几点注意

1.注重教材

高考命题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和公平性的原则.科学性:统考科目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命题;试题设计应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体现统考科目考试的功能和特点. 高考命题时会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试题可以是取材于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也可以是改编题,许多考题能在课本上找到“原型”,在复习中要格外关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新情境、新应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在解析高考新思路时指出:美国的高考试卷SAT有些是完全脱离中学课本的,“有点像智力竞赛”. 一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高考是中学、大学教育的接合部, 中国与美国不同,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中国的高考如果脱离了大纲、教材是行不通的, 这会给高中教学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巨大优势,也是能进行统一高考的基础,而美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中学教学大纲,不得不采用脱离教材的SAT考试.”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考命题坚持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试题设计应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物理教学和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

3.选考试题难度不会太大.

高考命题坚持公平性的原则. 公平性命题要考虑全省各地教学条件的不同以及城乡的差异,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应适应所有考生,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因为试卷中选考试题必须具备相对独立性,不可能相互综合,也不可能与前面的必考部分综合过深,加之所占比例不高,考虑到公平性原则,选修部分命题会讲究平衡,不会太难, 因此复习时所用的选考试题不宜过深, 投入的精力不宜过多.

4.注重实验考查,尤其是开放性设计实验

《考试说明》中“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复习时应关注开放性设计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高考方案,对我们高中物理实验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刻领会.

5.注重“科学探究”

高中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河南高考方案正是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出台的新的高考模式. 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师生共同探索来获取知识与技能,进而进一步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达成“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11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创新性在于试题设计将突出新情

境、新材料、新设计,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2011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走向,本人认为将可能会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即双基)的考查,适当降低计算题的难度,加大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力度, 因此,在后阶段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加强科学探究类习题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高考物理命题特点

自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首批实验区进行了新课改高考以来,2010年已经有16个省市参加了新课改后的高考,2010年全国所有省市普通高中都将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新课程高考较课改前的高考有哪些变化?下面笔者通过比较20l0年全国l6个课改省市的物理试卷,对其作一简要分析.

(一)新课改高考省市物理试卷情况一览表

新课改15个实验区高考物理试卷考试范围情况

(二)新课标高考物理试卷的与非课改省份试卷的对比及主要变化

新课改后的高考首先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考试大纲》,自主命题的省、区、市制定本地的“高考方案”,并根据统一的(考试大纲》编制《考试说明》;未列入自主命题的省、区,市则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考试说明》.因此,全国各课改省市的《考试大纲》是相同的,各地的(考试说明》则不一定相同.

1.理综试卷的结构与形式都有变化

以2010年课标全国卷为例,它与非课改地区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考理综试卷相比,减少了一道计算题,增加了一道选做题.其他大多数自主命题省市的试卷中也增加了选做题,有4选l、3选2,也有2选1的,还有四个省没有设置选做题.可见,各省的试卷结构是有差异的.另外,多数省份的试卷由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四大类型的题目组成,有些省市是单选题,有些是多选题,个别省市还有填空题.

2.知识点明显减少

以山东理综卷为例,2010年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物理部分与课改前的2006年山东省《考试说明》相比,知识点由131个减少到101个,Ⅱ级要求由49个减少到29个,I级要求由63个增加到72个,实验数目由19个减少到16个;新增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和探究动能定理2个实验;删去了研究平抛运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练习使用示波器、长度的测量5个实验.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新课改后,高考理科综合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点减少了,难度降低了.3.突出主干知识,考试重心前移

新课程明确地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包括必修l、必修2、选修3-1和选修3-2,这些模块的内容为力学和电学,包含了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在新课标试卷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以上必考模块占分比例约为80%,相对课改前的高考试卷,“力”“电”部分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选考模块,即选修3-3、3-4和3-5的占分比例约为20%,也就是说,热学、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原子物理的考查比例减小了,选考模块在高考中的难度降低了,在高考中的分量也有所下降.可见,新课标省市的高考对物理“力”“电”主干知识的考查更为突出.当4.选择题、计算题的命题点发生了变化

以课标全国卷为例,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及力学部分的机械振动、机械波试题和涉及动量守恒定律的试题不会出现在选择题中,选择题都只在力学、电磁学部分命题.此外,大多数省市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间的交叉或综合因知识分块而割裂.选考模块之间不会交叉综合,必考模块不会与选考模块交叉综合,选考模块一般也不会刻意地与必考模块交叉综合.由于动量部分在选修3-5中,因而必考计算题没有动量内容,难度自然就降下来了.

5.实验题能力要求提高

虽然实验的数量有所减少,但要求明显提高.考纲将原来的“实验能力”改为“实验探究能力”,并对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频繁出现.可见,高考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明显提高了.

(三)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选择题大多为中低难度

以新课标山东卷为例,去年山东《考试说明》知识内容表中有21个部分,试题考查了其中的18个部分,占86%.另有三个部分的知识点未涉及,包括分子运动论、电磁波、相对论.可以看出,试题以考查主干部分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为主.力学、电学试题共73分,占全卷82%.其中选择题的平均难度在0.6左右,以考查基本知识及其灵活运用的问题为主.

2.突出能力立意、知能并重的考查功能

2010年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就更突出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核,很多题目都体现了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1)考查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及理解图象物理意义的能力

例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20题)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O T T ,纵轴是lg(/)O R R ,这里T 和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 0和R 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开普勒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周期平方与轨道半径三次方正比可知23T kR =,

302

0kR T =,两式相除后取对数,得303202

lg lg R R T T =,整理得00lg 3lg 2R R T T =,以0

lg R R 为纵坐标,以0

lg T T 为横坐标,图像钭率为2/3,选项B 正确. 点评与启示:本题是一道考查圆周运动在天体中应用的基础题目,但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图象的坐标用对数表示,却是学生们没有练习过的.本题巧妙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用图象描述行星遵从规律物理意义的理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既基本,

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能力.解答这类问题,考生要从图象中获取信息,从提供的物理情境画出相对应

的图象且能对图象变形或转换,根据图象展现的物理情境进行物理分析与计算.用数学表达式、图象描述物理规律,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素养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平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物理情境和规律能力的训练.

(2)考查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例2(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21题)如图所示,两个端面半径同为R 的圆柱

形铁芯同轴水平放置,相对的端面之间有一缝隙,铁芯上绕导线并与电源连接,

在缝隙中形成一匀强磁场.一铜质细直棒ab 水平置于缝隙中,且与圆柱轴线等高、

垂直.让铜棒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铜棒下落距离为0.2R 时铜棒中电动势大小为

E 1,下落距离为0.8R 时电动势大小为E 2,忽略涡流损耗和边缘效应.关于E 1、E 2的大小和铜棒离开磁场前两端的极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E 1>E 2,a 端为正

B 、E 1>E 2,b 端为正

C 、E 1

D 、

E 1>E 2,b 端为正

解析:根据E BLv =,R g R B E 2.02)96.02(1???=,R g R B E 8.02)36.02(2???=,可见1E <2E .又根据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从a 到b ,在电源内部,电流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的,所以b 端为正极性,选项D 正确。

点评与启示:本题考查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该题在比较电动势大小时却设置了几个障碍,一是随着导体棒的下落,切割的长度变小而速度变大,因而不能直接定性判断出BLv 乘积的大小.导体棒虽然产生了电动势,却没有回路,因而没有电流.在不受安培力的情况下,导体棒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瞬时速度就可以表示出来了.但瞬时速度要经过一系列抽象思维的过程,才能得出正确的表达式.此外,用勾股定理表达导体棒长度时,也很容易出错,本题虽然只是一道选择题,但却考查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各种物理公式使用条件及物理意义理解的训练,使其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中要求,高考物理试题要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在联系生产、生活方面的试题层出不穷,使得新课改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3(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17题)静电除尘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除

尘器.某除尘器模型的收尘板是很长的条形金属板,图中直线ab 为该收尘板的横截

面.工作时收尘板带正电,其左侧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粉尘带负电,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收尘板运动,最后落在收尘板上.若用粗黑曲线表示原来静止于P 点的带电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下列4幅图中可能正确的是(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

解析:粉尘受力方向应该是电场线的切线方向,从静止开始运动时,只能是A 图那样,不可能出现BCD 图的情况。答案:A

点评与启示:该试题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带负电的粉尘在带正电的收尘板形成的非均匀电场中,向收尘板做曲线运动的情境,与其说是电场中的运动学问题,不如说考的是一个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的轨迹问题.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加速度改变物体的速度所形成轨迹的理解,关键是看他们能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要害.新课改强调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再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能从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物理模型,并用物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具体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4.考查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陌生且有难度问题的能力

表面上看起来,用学生学过的公式似乎不能解决一些没有学过的问题,这就考查学生能不能运用过去接触过的一些特殊值法、等效法等来解决这些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这类题目对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例4(2010,福建理综,第18题)物理学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一定必须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如图所示为两个彼此

平行且共轴的半径分别为R 1和 R 2的圆环,两圆环上的电荷量均为

q (q >0),而且电荷均匀分布.两圆环的圆心O 1和O 2相距为2a ,联

线的中点为O ,轴线上的A 点在O 点右侧与O 点相距为r (r

分析判断下列关于A 点处电场强度大小E 的表达式,(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正确的是

A .22222211

)()

(r a R kqR r a R kqR E -+-++= B .232222232211])([]

)([r a R kqR r a R kqR E -+-++=

C .222221)

()()()(r a R r a kq r a R r a kq E -+--+++= D .23

22223

221])([)(])([)

(r a R r a kq r a R r a kq E -+--+++=

解析:由单位量纲关系可确定A 、C 选项错误.E 的表达式由两项相减而成,其中第一项应为左环在A 点产生的场强,第二项应为右环在A 点产生的场强.若R 1=R 2=0,则两环缩小为一点电荷,此时A 点场强大小应为2

2)()(r a kq r a kq E --+=,而当R 1=R 2=0时,B 项中的E =0,B 选项错误.D 项可化简出上式,故可判断D 项正确.

点评与启示:这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探究性题型,这类题目的内容学生没有学过,表达式也比较繁琐,解决这类问题要采用“量纲法”、“特值法”、“等效法”等特殊方法,命题者设置这样的考题,主要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研究相关物理问题的特殊方法,去解决一些完全没有学过的实际问题,平时学习中,学生应多尝试掌握这类解题的方法.题者设置这样的考题,主要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研究相关物理问题的特殊方法,去解决一些完全没有学过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领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道题考的是关于电场叠加从基础到提高的一系列知识,体现的是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考查了知识、过程和方法,是一道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好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物理教学要重视过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物理知识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主体,物理方法是物理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方法掌握知识,通过教学过程落实知识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教学的任务就是知识的掌握、方法的形成、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而那种首先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做大量习题完成教学的方式,是对过程教学非常浅薄或不正确的理解,必须加以改正.

5.实验题注重探究性的考查以及实验方法在新问题中的应用

【例5】(2010年江苏物理卷第11题)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

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

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

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____(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像。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解析;由提供的数据作出如图所示的v-t图像,根据图像的物理

意义可知小车的加速度逐渐变小,进而推知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随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1)之前;(2)(见图);(3)同意;在v-t图象中,速度

越大时,加速度越小,小车受到的合力越小,则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点评:由作出的图像推理出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是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飞跃.要得出小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小车所受的重力、弹力均不变,只有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才使得加速度减小.可以进一步探究,当木板足够长时,小车的加速度可以减小至零,加速度为零后,速度不变,阻力也不变

6.以“过程和方法”的组合题成为计算题的主打题型

计算题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良好途径.在计算题中,学生需要独立地对创设的新情境及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看起来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然后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进行表达、分析,最后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试卷中的计算题一般只有两道,其中力学、电学各一道.力学综合题就要尽可能地将曲线圆周、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运动学结合在一起;电学则要将电场、磁场、能量、运动学进行组合分析.近年来新课标高考计算题中出现了很多情境新颖、过程较复杂的新题,一道题就能考查学生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受力分析、情境分析、过程分析、运动分析等,在以上分析都清楚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例6(2010,新课标山东卷,第25题)如图所示,以两虚线为边界,

中间存在平行纸面且与边界垂直的水平电场,宽度为d ,两侧为相同的

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质量为m 、带电量+q 、重力不计的带

电粒子,以初速度1v 垂直边界射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后进入电场做

匀加速运动,然后第二次进入磁场中运动,此后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交替运动。已知粒子第二次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是第一次的二倍,第三次是第一次的三倍,以此类推。求

⑴粒子第一次经过电场子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W 1。

⑵粒子第n 次经过电场时电场强度的大小E n 。

⑶粒子第n 次经过电场子所用的时间t n 。

⑷假设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电场区域场强为零。请画出从粒子第一次射入磁场至第三次离开电场的过程中,电场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不要求写出推导过程,不要求标明坐标明坐标刻度值)。

解析:(1)根据mv r qB

=,因为212r r =,所以212v v =, 所以221211122

W mv mv =-2123mv =. (2)2122121--=n n n mv mv W =2121))1((21)(21v n m nv m --,qd E W n n =, 所以qd

mv n E n 2)12(21-=. (3)n n n n t a v v =--1,因为11v v v n n =--,m

qE a n n =, 所以

1

)12(2v n d t n -=. (4)由n n n n t a v v =--1,因为11v v v n n =--,m

qE a n n =, 所以m

m v t E n n 1=,电场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点评与启示 这道电学题是关于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交替场中运动的问题,只有掌握好带电粒子在独立电场及磁场中的解题方法,掌握交替场的边界条件,才能做出这类组合题.由于磁场中带电粒子运动的周期性特点,这类计算题还经常要求答案是用字母推导并表达的通式.因此,只分析清楚物理情境和过程还不够,还要熟练掌握用数学表达式推导的运算能力,才能完整地求解该题.这

种题是用来选拔好学生和拉开分数层次的,题目一般都设有几问,每—问是按照难度逐步提高的思路设计的.

(四)2011年命题趋势

1、注重对物理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2、注重以理解能力为主导的能力测试题

3、关注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命题

4、关注“过程和方法”,考查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5、关注考查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2011年高考物理后期备考策略

1、注意构建知识网络,抓住主干知识及核心知识

高考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并不意味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不开知识的积累.高中物理知识比较系统,尤其是力学、电学部分的知识系统.在总复习中要强化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通过梳理,从点→线→网,建立起知识的网络,从整体地位上、从相互关系上重新认识,进而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主干知识及核心知识,为培养思维的探刻性和多向性,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做充分的铺垫.知识成网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冲破单向思维定势,在解题时把与物理过程相关的知识都调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度和准确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专题划分:

专题一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整体法与隔离法

专题二平衡类问题

专题三弹簧类问题求解策略

专题四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专题五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

专题六变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专题七圆周运动

专题八力学规律的优选策略

专题九守恒类问题

专题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专题十一电与磁的转化

专题十二粒子?微观世界的认识

专题十三物理图象和数形结合

专题十四实验的创新与设计(侧重实验方法的应用)

2、后期复习应在综合和拓展上下功夫

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必将成为无水之源。如果说前期复习需要对书本知识的梳理“面面俱到”,将书本变“厚”的话,那么后期复习则需要去其枝节,突出重点,将书本变“薄”. 为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抓牢主线,构建网络;

(2)总结方法、培养能力;

(3)促进知识、技能的拓展和迁移.

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对大纲内的相关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和迁移十分必要, 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角度来看,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3、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领悟物理思想和方法

理解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 要进行逻辑推理、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都必须首先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高考试题中往往出现一些新的情景,新的信息,更需要读懂题目理解题意.对基本规律的理解,清楚认识规律的内容以及各种表述形式,要理解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乱套公式.例如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规律,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

4、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我们所学到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的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平时见的较多的是以物理语言给出的、以理想化的过程象出现的,即“纯物理模型题”,当我们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实际问题模型化,只有找到问题所对应的模型,才能运用相对应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不但要牢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要养成关注社会和生存环境、关注最新科技成就的意识.在做结合生活和科学事件类习题时,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养成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注意图像问题仍然是命题的重点

用图像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充分利用图像给予的信息,条件、功能,寻找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求解较复杂的物理问题的答案,是现代利学研究中的

一种重要方法, 高考物理试题常常会利用图像反映物理规律的问题.

对运动图像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对v- t 图像要掌握图像斜率的意义(加速度)、“面积”的意义(位移)和截距的意义(初速度). 高中物理常常运用图象描述和表达物理规律,不少同学对这一重要方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识图能力比较欠缺.对图象的分析理解包括图象中的各种信息,如图象所描述的物理规律、图线的形状特征、图象的斜率、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两图线交点、图线包围的面积、图线的拐点或极值点等.

6、加强对非重点知识的再回顾

高考对热、光、原子部分的考查主要以理解能力为主,所以在考前要加强对热、光、原子知识的再回顾,可以以提纲式的回忆复习,抓住主线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们与其他知识的综合. 在新课标实验省区考试重心前移,对选考部分的要求降低.由于选考部分命题仅限于模块内综合, 所以在试卷中选考部分命题难度降低,考查知识要点变得较为明确、一般将考试大纲中的“Ⅱ级要求”作为命题重点.

7、提高审题能力和注意解题规范性

在历年高考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 一是只注重题给数值、字母等,轻视题目中的文字叙述,忽略了关键词,造成偏题;二是审题粗略,浮光掠影, 对似曾相识的试题提笔就做,所谓“相识题”往往有变化,所以审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 三是不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 所以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审题:题给信息(文字、图表)→画示意图,分析情境→建立模型寻找规律→列出方程, 推理运算.

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对任何考生来讲,其收益可能比他们解决一个难题更大,高考评分客观公正,每步正确答案都有相应的给分,通过规范解答, 累计小分也能达到提高总分的目的, 因此,针对题意作出必要的分析说明(未知量的符号),写出每步解题的理论依据和物理原理的原始表达式,进而变形表达式,代入数值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是非常必要的.

8、注意总结物理大题的求解方法

(1)要重视运用物理分析方法. 高考物理大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分析能力:首先分析试题所提供的物理过程(物理情境),理解其中的物理条件和物理意义,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然后把物理过程(物理情境)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过程,分析每个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物理规律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 常用的物理分析方法有理想模型法、矢量法、临界法、累积法、对称法、控制变量法、变换参考系法、综合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在求解高考物理压轴题时往往要同时运用和交叉运用.

(2)要重视运用数学方法. 高考物理大题对应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时要善于

利用数学工具(函数、微分、求导、积分、图象、图线等)来帮助分析物理过程或状态,这样有利于形象地理解物理过程, 快速分析求解。值得一提的是, 有一种从数学微积分中移植过来的方法叫“微元法”,在近年高考物理或物理竞赛中频频出现, “微元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割成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或把物理过程分解成为无限多个无限短的过程,抽取其中一个微小部分或极短过程加以研究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往往可将变量转化为常量,将非理想模型转化为理想模型,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易解, 微元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选取“微元”,这些“微元”是任意的,又是具有代表性的,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通常选取的微元有:长度元?l 、角度元?θ、时间元?t 、面积元?S 、体积元?V 、质量元?m 、电荷元?q 等.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变力功的分析计算等都运用了“微元法”,这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技巧,它有助于培养微观的洞察力和宏观的驾驭力.

【例7】从地面上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m 的球,若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速率成正比关系,球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t 1时刻到达最高点,再落回地面,落地时速率为v 1 ,且落地前球已经做匀速运动,求:

(1)球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

(2)球抛出瞬间的加速度大小;

(3)球上升的最大高度H .

【解析】(1)由动能定理得20212

121mv mv W f -=

, 克服空气阻力做功21202121mv mv W W f -=-=. (2)设空气阻力kv f =,落地前匀速运动,则1kv mg =,

设刚抛出时加速度大小为a 0 ,则00ma kv mg =+,得g v v a )1(1

00+=. (3)设上升时加速度度为a ,则ma kv mg =--,得v m k g a -

-=, 取极短t ?时间,速度变化v ?,有t v m k t g t a v ?-

?-=?=?, 又h t v ?=?,上升全程有:∑∑∑?-?-=?h m

k t g v , 则H m k gt v -

-=-100,得k

m gt v H )(10-=, 又1kv mg =

由以上两式解得g

v gt v H 110)(-=. 运用微元法的一般解题思路:

(1)隔离选择恰当微元作为突破整体研究的对象,微元可以是一小段线段、圆弧、一小块面积、一个小体积、小质量、—小段时间……,但应具有整体对象的基本特征;

(2)将微元模型化(如视作点电荷、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并运用相关物理规律,求解这个微元与所求物理量的关联;

(3)将一个微元的求解结果推广到其他微元,并充分利用各微元间的对称关系、矢量方向关系、近似极限关系,对各微元的解出结果进行叠加,以求出整体量答.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会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从而引起巩固知识、加深认织和提高能力的作用.

(3)要重视思维方法. 求解高考物理大题的思维方法往往多种多样, 如“导体切割磁场线模型”,这种综合题给出一定的情境,要求考生寻找解题的思维方法, 求解既可以采用运用动量定理,也可采用运用动能定理,还可采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学生可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为了正确解答这一类问题,考生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归纳,如:类比法、迁移法、特值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 还应注重思维方法拓展,提高自己思维的广泛性.

物理多项选择题的求解方法:常用方法:直接判断法,定性分析法、定量计算法、逻辑推理法、图线比较法,特殊方法:筛选排除法、极端假设法、特值简算法、图象分析法、假设法、比例法、量纲判别法、发散思维法.

(4)要重视解题得分技巧. 高考物理大题往往设立多个小问题, 并具有一定梯度, 以提高试卷对考生的区分度, 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考生在求解物理大题应通过审题弄清题中信息, 分步求解, 如试题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一般考生都能得分, 如果放弃求解,十分可惜; 第(2)小问, 难度中等, 基础较好的考生应努力攻克; 第(3)小问的思维难度较大, 不但物理过程复杂, 而且对运用数学工具解题能力要求也较高,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科学地进行答题定位,如果没有思路, 应果断放弃, 以确保前边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

物理计算题是按步给分的,解答过程中需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重要的数学步骤,而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够规范,导致无谓失分,因此加强计算题的解答规范训练,十分必要。

高考是对每位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核,在高考中应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另外考生要注意时间的控制, 复习中应加强快速分析、快速计算能力的培养,注意各种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 力争取得最佳成绩.

四、新高考物理实验命题方向及实验复习策略

一、高考物理实验命题方向

物理实验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考试说明》规定实验所占出例约为13%(事实上各地试卷中所占出例都超过15%), 实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 每年统计结果表明,实验题得分率并不算高,而且考生问差距较大,反映了考生的实验能力有待提高.近五年全国高考理综实验试题的特点:

1、五年实验题多源于课本,所给的情景和要求跟课本是不同的,是教材中的变形实验.

2、注重基本实验仪器的考查.

3、注重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考查.

4、侧重考查考生利用基本的实验原理方法独立完成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5、电学实验考查的比例和出题的几率相对较大, 多为设计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

例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23题)用对温度敏感的半导体材料制

成的某热敏电阻R T ,在给定温度范围内,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是非线性

的,某同学将R T 和两个适当的固定电阻1R 、2R 连成图1虚线框内所示

的电路,以使该电路的等效电阻R L 的阻值随R T 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近

似为线性的,且具有合适的阻值范围.为了验证这个设计,他采用伏安法

测量在不同温度下R L 的阻值,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图1中的电压表内阻很大.L R 的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所示电路,在图2所示的实物图上连线.

(2)为了检验L R 与t 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在坐标纸上作L R -t 关系图线.

(3)在某一温度下,电路中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图3、4所示,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_,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此时等效电阻L R 的阻值为_____,热敏电阻所处环境的温度约为_____.

解析:(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2)根据数据描点,作出直线.

(3)23.0150115.030I =

?=mA ,50.06 5.0060

U =?=V ,35.0043.5()115.010U R I -===Ω?,对照图找出相应的温度为64.0℃.

点评与启示:本实验设计了一个学生不熟悉的情景,考查了表头的读数,电路的实物连接、图象的描点及读数,由图象找出对应的温度等,考查了很多个学生实验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电路实物连接、电压表读数中小数点后面有效数字,都是学生平时的易错点.这种题目通过一个实验探究过程,全面地考查学生对实验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复习策略

从去年的高考实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不仅有基本仪器的使用,还有装置的改造和新开发;不仅有课本上的基本实验方法, 如控制变量法,还有课外实验方法的拓展;不仅有实际操作的全真模拟, 如实物连线、纠错补漏,还有课外未知规律的探究;近几年在误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上做足了文章, 总的来说,考题越来越活,视角越来越广, 有验证性的、设计性的、探究性的,还有开放性的, 相应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本上所学的物理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基本操作技能, 所以高三实验复习应牢牢抓住选一本质性的东西,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现将自己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l. 讲清实验原理,夯实基础, 培养技能

讲清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实验复习的重要环节,也是高三复习容易忽视之处,切不可舍本求末,敷衍了事,我觉得应按照以下5个环节进行.

(1)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依据什么物理规律,即实验原理的理解.

(2)根据实验原理,需要获得哪些数据,应作哪些测量,要得到这些数据用什么方法,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根据仪器和装置的使用规则或实验要求,怎样完成实验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数据处理一般有平均值法和图像法,特别是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怎么画图? 图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图像不过原点,为什么采用“化曲为直”?

(5)实验结论和误差分析还是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从实验中用到的物理规律和仪器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任何一个实验,都离不开这5个环节,这是实验的基础, 5个环节中,实验原理是第一重要的,它是实验的根本,更应该讲清讲透.

2.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是实验的主体,没有操作过程便没有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在理论分析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有的学生画电路图头头是道,在实物连接时却束手无策.动手能力较差, 而高三复习往往是“黑板上做实验”,不愿意走实际操作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考中的电路实物连线题,就是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纸面上的画线展示出来,这种

题错误率很高,说明考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实际操作经验不足,需要认真训练.当然,高三复习时每个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去做,我们的做法是将学生实验和部分演示实验、小实验分类开出,课外让学生自主练习.

3. 掌握设计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设计性实验,通常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实验目的和器材,灵活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原理、技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实验步骤,并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而关键在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变成实际可行的操作过程,这是对创新能力的考验.设计实验既有物理规律可依,也有思维方法可循,常用的思维方法有:设计实验的思想: 等效替代法;测量微小量可用的累积法;存在多个变量时可用控制变量法; 一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时,可以用转换法; 平衡法、留迹法、补偿法、共轭法. 测电阻常用伏安法,但也可用补偿法、半偏法,替代法等.所以高三复习时除了要理解课本上出现的实验思想方法外,还应该通过专题进行总结性复习,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 关注新课程,用探究性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 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起重要作用, 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全面推开和使用,使得探究性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每年都有相当的体现, 如前几年江苏卷“牛顿第二定律和动摩擦因素的研究”, 广东卷“探究河水流速与距河岸距离的关系”, 江苏卷“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关系”, 上海卷“探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等等.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方面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5. 重视实验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方法等要素,图像和图表是给予信息的常用途径.应对这类试题,同学们要通过对课本中有关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典型题材的剖析,领会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典型题材的辐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常用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平均值法:将测定的若干组数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平均值时应该按原来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的位数.

(2)逐差法:这就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加速度时用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取平均的效果.

(3)列表法: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将数据列成表格.数据列表可以简单而又明确的表示出有

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横向、纵向数据比较,有助于找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4)作图法: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的数据处理.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直观、简便,有取平均的效果,由图线的斜率、截距、所包围面积和图线的交点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及其关系,找出规律.作图时常设法使图像线性化,即“化曲为直”.

【例3】(2010年江苏物理卷第10题)在测量电源的电动

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由于所用的电压表(视为理想电压表)的

量程较小,某同学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

(1)试验时,应先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____.(选填“最

大值”、“最小值”或“任意值”)

(2)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 ,分别测出阻值R 0=10Ω的定

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 ,下列两组R 的取值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选填1或2)

(3)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绘出的1R U -图像是一条直线。若直线的斜率为k ,在1U

坐标轴上的截距为b ,则该电源的电动势E=_____,内阻r=____(用k 、b 和R 0表示)

解析:前两小题考查电学实验中最基本的问题.(1)为了安全。(2)若R =300Ω,电流约90.03300A =,若R =60Ω,电流约90.156010

A =+,后者电流读数大,误差小,所以填2。 第(3)小题属于测量电池电动势与内阻的问题.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U R r R U E ++=)(0

,因电压U 与电阻R 是非线性关系,通过变形得00111ER r E R ER U ++=,R U

-1图象是一条直线如图,由题知,斜率01ER k =,截距=b 01ER r E +,所以电动势E =0

1kR ,内阻=r b k -R 0. 点评:本题考查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及图象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求物理量。应用化曲为直方法,本题要整理出R U

-1的函数关系,进一步明确图像的斜率与截距的物理意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