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庞友海409000

近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对政治制度的考查。如2003年全国卷(江苏、广东卷)考查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文综卷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04年全国文综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官制、隋唐政治制度对统一的影响、一国两制、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合国安理会的运作制度等。2005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元朝的中央官制、美国选举法的变化等。出题者之所以对政治制度如此青睐,是因为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历史上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以发挥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史鉴功能。现将中外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试作剖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概念解析:井田制始兴于商朝,盛行于西周。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并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作用及影响: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起着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2、秦汉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该制度由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内容构成,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一切军国大事。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于中央。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这一理论。

基本内容:秦始皇通过创设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等,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早期模式,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通过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等措施,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汉进一步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创了剌史制度和察举制。剌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主要监察地方上的高官和诸侯王。剌史的官阶低(纸于郡守),但权力大,代表中央。东汉时,剌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后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察举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的统治基础,汉武帝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选拔德才兼备者举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职。察举制的实行,使大官僚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一般地主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皇帝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称职的官吏。

作用:秦汉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相对于分封制来说,是一个大的历史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持社会安定,防止分裂割据,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汉王朝繁荣和鼎盛局面形成的制度保证。

3、隋唐制度的革新

概念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包含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兵制及赋税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创新的典范。

基本内容: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创立,唐太宗时进一步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即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三省长官都称宰相。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始于西魏,隋文帝时加以改革,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募兵制,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增加军事力量而实行募兵制。即由封建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粮食,免征赋役。

租庸调制:隋朝已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人丁是其征税的基本标准。租庸调制与以往赋税制度相比,其主要变化是以庸代役,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作用及影响:隋唐从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兵役制度一直到赋役制度,进行了革新和完善,从而奠定了唐朝鼎盛的基础。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中央各部门、各官吏之间,既互相牵制又相对独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500多年,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同时,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府兵制实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募兵制的推行,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军队的建设。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是唐王朝走向繁荣的基本因素。同时也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开始放松。

4、元朝的行省制度

概念解析: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并直接管理“腹里”(河北、山西、山东)。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地位及影响:元首创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明清乃至

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

5、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含义: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但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君主的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国家的象征地位更为突出。

形成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君主立宪制初步建立。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随着近代政党的形成和议会作用的加强,英国逐步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制度下,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影响:英国首创的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的结果,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之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断的调节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不断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它适合英国的国情,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6、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基本内容:美国的共和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政体,主要是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的。其基本内容有:

其一,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由若干成员单位(邦、州、共和国等)组成的统一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

其二,根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

其三,确定美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作用及影响: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强调了中央权力的核心作用,从法律上保障着国家的统一和行政完整。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美国国家职权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宪法关于民选政府的规定,在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重要模式之一。1787年宪法体现了独立革命的重大成果,使联邦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基础上,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有效防止专制的机器,也被多数国家所仿效。

7、德国、日本的二元君主立宪制

含义:二元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不是对议会负责),君主拥有行政权,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快权。

建立原因:二元君主立宪制,君主掌握着实权,控制着议会,这是由德日两国的国情决定的。德国过渡到资本主义,是封建统治者用“铁血政策”采取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后实现的,统一后建立起容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日本倒募派以天皇的名义相号召,推翻募府统治,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新政权为巩固其统治,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资本主义改革,并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其改革的成果。由此可见,尽管德国、日本通过王朝战争或维新的办法步入资本主义,实现了国体的根本改变,但君主的权力并没有象英国的君主那样受到宪法的限制,相反,加强了专制统治。

影响: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或天皇)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治局势的稳定,为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19世纪末,德国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大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树立起富国强兵的典范,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并挤进帝国主义大国的行列。但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和日本都成为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德日后来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这与它们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无关系。

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除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方面,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形式上,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作用及影响: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施的结果,一是消除了社会危机,二是促进了经济恢复,三是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运用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仅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且,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普遍指导和借鉴意义。

以上几例可算是古今中外制度创新的典范,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大多带来国家的强盛。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汉、唐再强大,也免不了衰弱乃至灭亡的命运。英、德、日在近代曾盛极一时,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制度也需要一个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再创新的过程。

本文发表在《考试》2005.10

专题三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时间:15分钟,分值:3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2.几乎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同一时期,有个亚洲邻国也在发生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变革,即( ) A.1861年农奴制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明治维新 D.宗教改革 3.戊戌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废除了科举制 D.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4.“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 B.进行土地改革 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5.在古代史上,日本师从我国,成为礼仪之邦;在近代史上,通过学习西方,日本“脱亚入欧”。在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 C.美国支持 D.对外侵略扩张 6.俄国、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都进行了改革,下面关于两国改革正确的叙述是 A.改革前面临民族危机 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 D.废除了农奴制

7.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的事件是( )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9.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很欣慰地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材料二1933年3月,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1)材料一是指苏俄(联)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开始时间是哪一年?(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重大事件。其特点是什么?(4分) (3)这两个国家实施的上述政策有何相同(相似)的地方?(4分) (4)你觉得列宁、罗斯福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2分) 答案精解精析 1.C 2.C 3.A 4.A 5.B 6.B 7.A 8.A 9.C 10.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1分)1921年。(1分) (2)实施罗斯福新政。(2分)特点: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加强国家对经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专题十三 中外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

专题十三革命与改革 考点一 1资产阶级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中国辛亥革命 考点深化:中外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关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内战)、 2.社会主义的革命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深化:1.新制度战胜旧制度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2.民主与法制的确立,来之不易,要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切实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等。2011 二、古代重要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改革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2.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两国的军事强国。(山西历史)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5.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6.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7.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二、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用错误的思想指导改革,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导致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党的地位,国家权力分散,加速了国家分裂。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4.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附答案)

一、选择题 1.(2018?泰州中考)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2.(2019?改编题)如图所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一位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的结果应是( ) 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实现了南北统一3.(2019?原创题)“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材料中日本的“革新”指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4.(2018?宿迁中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 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5.(2018?株洲中考)“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6.(2018?遂宁中考)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 ①技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资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8?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俄国农奴制改革 8.(2018?滨州中考)19世纪中后期,俄、日、中三国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使本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中考历史 专题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1)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精练精析 一、选择题 1.(2011·海南中考)“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2012·湖北模拟)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5.(2012·成都中考)学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应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 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 D.甲错,乙对 6.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商鞅、北魏孝文帝、明治天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画像,

那么这节历史课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 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 B.科技改变生活 C.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 D.战争与和平 7.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政府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大化改新——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④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⑤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8.(2012·安徽中考)某班举行辩论会,右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9.(2012·滨州学业考)1932年春,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胡佛曾对一名歌手说:“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是( ) A.移民海外、开发西部 B.实行“新政”、干预经济 C.专制统治、蓄谋战争 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 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③明治维新 ④罗斯福新政⑤1861年改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2012·江西模拟)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伯利克里; (3)性质: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制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 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高中历史选修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21岁亲政(前239年) 2、原因: 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补充材料: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3、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前228年 3)水灌灭魏:前225年 4)王翦灭楚:前223年 5)北灭燕国:前222年 6)完胜灭齐:前221年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 2、全面统一: 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2)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发展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 4)统一驰道:——促进交通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8江苏苏锡二模)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 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求,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学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2分) 2.(2019江苏南京模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2020年整理).pdf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国部分】 一、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 人物:孝文帝拓跋宏 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 5、采用汉姓; 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 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 人物:王安石 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 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 人物:张居正 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

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 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六、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概况: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七、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 人物: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

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略)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5)影响(见知识点) 2.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3)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 (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 1、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知识总结 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2011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3、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七改革创新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 的重大改革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主要是由于他不理解当时() A.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B.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C.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D.集体主义精神丧失 3.下表摘自《中国青年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 A.走向改革,开放国门 B.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引进西欧先进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 C.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 D.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式生活方式 5.数据是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下面表格是苏俄(联)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表中内容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民大量增加粮食种植 6.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列各国关于处理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俄国解放农奴的措施实质是对农民的盘剥 B.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不允许土地买卖 C.美国罗斯福新政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 D.苏俄政府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下面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导致②阶段发展状况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8.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分析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

第一篇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1861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戊戌变法: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 (2)社会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财政危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或民族矛盾尖锐 (3)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4)思想条件:改革着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俄国:赫尔岑等人的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思想等。 (5)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二)改革内容(措施)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四)改革成败的原因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练习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用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原创题)《战国策》中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体现了商鞅变法过程中( ) A.严明法度B.排除异己 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 2.(2019·改编题)如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大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实现了南北统一 3.(2019·无锡中考)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战后社会改革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D.大化改新 4.(2019·宿迁中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 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5.(2019·株洲中考)“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6.(2019·遂宁中考)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 ①技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资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9·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 ) 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D.俄国农奴制改革 8.(2019·滨州中考)19世纪中后期,俄、日、中三国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使本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本国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D.成为本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 9.(2019·盐城中考)“这个冬天,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人没有不深感不安的……从来还没有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为改变这一状况,1933年罗斯福开始( ) A.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B.对外进行武力扩张 C.全盘推行国有化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0.(2019·蚌埠二模)下图是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图。导致图中中国粮食产量远远超过苏联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施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文化大革命” 11.(2019·德州中考)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高考选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目汇总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 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三娘子( 1550 ~ 1613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 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 分) 【考点】三娘子 【解析】( 1 )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 1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2 .( 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 805 ~ 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 分) 【考点】唐宪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