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无论是在语文课文还是一些健康安全教育或者品德

与社会课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珍爱生命”的主题。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还要珍贵。在生命面前,一切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一个人,从我们生命的孕育之初,就注定与我们的亲人相关相连。我们的亲人,为了抚育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关爱。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知识与能力之前,产生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因为许多事情都可以重来,但生命永远无法重来。

近年来,我们不时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学生自杀事情。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失去亲人是怎样地撕心裂肺嚎啕大哭,久久地不能平复自己逝去亲人至爱的伤痛。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把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付诸于各种

课堂,我想这样的伤痛一定会少一些,至少我们可以为挽救这样的伤痛付出自己的一番努力。

在教育中,我们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

生命也许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东西,可是,无论任何一个生命,它都是不可逆的。这是我们最该明白的。对于这一

点,我们可以结合平常保护环境的主题课文让学生加以明白,我们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环境,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身边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就更加珍惜自己仅有的生命。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与死是对立的,一个人死了,就永远无法再回来了,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他生命逝去的那一刻。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不是任由我们随便结束的,而是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着,好好地享受生命、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每个生命都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比如在《生命!生命!》那一篇课文中,同学们就会深有体会,我相信,在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说自己的感受时,同学们一定会说到: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为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大众更好地生活,没有脱离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生命应该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而教育一定因关爱生命而显得丰满。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风雨挫折是生活给予我们体会多彩生命的切入点。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进行挫折教育。实践证明,无法承受挫折的人,更容易走向偏执,而偏执会让一个人走向绝境,走向绝境,就会让我们对

生命产生轻视。所以,无论多优秀的学生,我们一定要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挫折,让他们不要过分地自我评价过高。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其实他们是最想得到老师关注表扬的,我们在否定他们缺点的同时,一定要看到、鼓励、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一丝可喜的变化,我们都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及时地当众表扬,让他们产生自信。这样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而长期地处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境地。

表扬与批评相得益彰,学生的心理才会是阳光灿烂的世界,才会对生命产生希望和尊重。

三、注意生命教育的层次

我们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但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情感牵动一切。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去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应该成为一种口号,而更应该付诸于教学中。

总之,学生在成为学生之前,应该是一个人,而且我想父母和我们作为老师的人都希望他们快乐地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快乐地生活。因为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命则是每个人的全部!

初中教育叙事

初中教育叙事 能够“妙语连珠”肯定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 案例一、 有个班主任,发现他们班的女学生有点爱哭,就决定在班会上就此谈点看法,他是这样引出问题的。首先,在课堂上,他先问了个问题:“大家看过《红楼梦》吗?”大家立刻回答:“看过!”他看了看大家,挺神秘地说:“现在,我想悄悄地问一个男同学一个问题,也请他悄悄地回答我。”说着,这位班主任走到一位挺勇敢的男生跟前悄悄地问了两句话,那男生笑笑,也悄悄地回答了两句。然后,班主任笑眯眯地走向讲台,对大家说:“现在,我可以公开答案了。我问他的问题是…你喜欢林妹妹吗?,他的回答是…不喜欢?;我又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喜欢?,他的回答是…因为林妹妹爱哭?。”听了班主任的介绍,全班同学都快活地笑了起来,而这位班主任也就立即借题发挥,恰到好处地讲起了哭意味着无奈、软弱和缺乏信心等道理。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恰到好处地引出所要议论的课题 案例二、 有一次,某班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团体第一,教数学的班主任就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表了“演说”:“这回咱们班得了第一,为什么?因为大家听课特别认真;为什么

特别认真,是因为本班主任讲得特别生动!”哄的一声,大家全都快活地笑了,可班主任却一点也没笑,反而推了推眼镜,接着又来了一句:“大家笑得太好看了,太迷人了,为什么?因为本人的演讲太成功了,太出色了!”哄的一声,又是一串欢乐的笑声。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创造明快欢乐的课堂气氛 案例三、 有一次,某班主任裤子后面剐了个窟窿,可他一点也没发现,仍然那么投入地上 课。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学生十分心疼他们的老师,绝不情愿大家看见班主任的这个小小的不雅,就紧急磋商想了个办法,这就是瞄准他每回落座的位置,在那张椅子上反放了一块橡皮膏,可是,一向准确无比的班主任这回却偏偏没坐准位置,以至 那块橡皮膏不仅没有贴准,反而“生动无比”地挂在那了——一走一扇乎,引得全班人大笑……可也就在这时,发现这一切的班主任不仅一点也不慌乱,反而极幽默地说了一句:“这叫什么?这就叫异峰突起,这就叫意想不到,异峰突起的直接效果是笑,而对付意想不到的最佳策略就是随机应变——这就是,既然这个不雅的地方出了一个不雅的故障,我就有了百分之百坐下来讲课的理由,请多关照,本人这就座!”说着,教师从容落坐,教室里也随之响起一片愉快的笑声!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巧妙摆脱某种不期而至的窘困与尴尬

刍议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如何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

刍议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如何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 发表时间:2012-11-29T11:09:07.1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月总第121期供稿作者:杨金燕[导读]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杨金燕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九户镇初级中学256200 摘要: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我们在有效的课程资源 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格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民主和谐的读书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文学素养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巧用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文学学习意识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人生哲理的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发课本中文学作品的多重功能。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文学作品本身对学生产生感召力、震撼力。 我执教《安塞腰鼓》时,充分发挥它自身激情澎湃的优势,通过热情洋溢的范读和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相结合,让学生如临其境、热血沸腾,从而体验到西北风情的阳刚之美,更深刻领悟我们中华民族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 2.以作品吸引学生走进作家,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之旅。 具体做法是以“文”引“文”,由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到文学名篇。学习李白的诗,我就利用自习时间给同学们阅读《不老的青春》;学习苏轼的词,就引入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就这样一个个丰富的立体的作家,站在了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3.让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中张扬个性。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文本教学的设计中,要放手让学生读文章,放手让学生在精美的文章中领悟、在精美的文章中探宝,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二、找准突破口,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1.正确熟悉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非凡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2.教材学习中提倡和培育人文精神。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作品,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对培育人文精神来说至关重要。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熟悉,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从心灵的体味、精神的薰陶来促成学生人格、信仰等的形成。 3.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张扬学生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个性。 (1)组织读书笔记展评活动。班级内,每两周展评一次,由各阅读小组推荐好的再参加每月一次的展评,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保证阅读课持续、高效的良性循环。 (2)师生互荐。教师或学生读了一本好书,推荐给其他人,每周一次好书推荐交流会。利用阅读课以名著推荐的形式,让班上的每位同学给他人推荐一部文学作品,并进行简练的介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古到今,从长篇到微型,从中国到外国,学生们的阅读面之广,见解之独到,让老师也瞠目。还提倡课堂五分钟读书演讲,努力做到师生同读、师生共荐。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展示平台。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读好书,并且建立了阅读贴吧,搭建了班级QQ群,为同学们开辟了敞开心扉说真话的阅读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阅读向课外延伸。 4.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往往能折射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性的渗透,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等出发,打破作文创造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鼓励学生写真话、写真情、写实感,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学创造的快乐和艺术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文学创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视觉和审美情趣。 总之,我们在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课堂格局,优化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读书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本身的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不断阅读,在感受、体验中表现自我、张扬自我,传承我们人类的优秀文学成果,在语文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受到了美的熏陶,人文精神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语文教育叙事故事(一) 新学期又开始了,打开新领的语文教本,心想,忙乱繁杂的工作常常叫人筋疲力尽。但工作重点应明确,上好课,教好书。还是趁着学生们还没有上课,自己要把课本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本册的教学重点。 我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仔细的阅读分析,试着从中找到本册教学重点,理清这册的教学总体思路。仔细学习了新课标,学习之余觉得找到了些感觉,思路逐渐的明晰起来。于是,我制定了本册的总体思路: 一、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识字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鼓励学生课下识字,加大课下识字的数量。写字在以前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把字写美写好,提高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对这方面的教学和评价要和有趣形象的游戏、活动等结合起来,以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二、抓阅读教学 继续定位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一些基本的做法上。与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品味好词佳句,作则者写作方法”我的想法是努力把理解词句做的趣味些,浅显些,和缓些,本册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西部大开发,走进四大古典名著,人物描写,综合知识。我

准备在四大古典名著这一单元扩展课外知识,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古典名著。积累成语,名人故事,歇后语,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自己主动收集。

三、重视写作教学 这学期我打算用各种趣味的活动、方法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写作。重点不在写了多少,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写作的兴趣,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写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让他们能自发地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四、注重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渠道、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的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效。下面谈谈我在多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带说,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呢? 1、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停顿恰当、不唱读,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

2、教师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此处要举例)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 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好处。对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摘要】初中语文的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充分的思考和认识,并且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科学价值观,借助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的优势,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地穿插进去,提高学生对于生命教育意义的充分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改革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组成方面,学生们热爱学习首先需要他们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生的权利和他人生的权利。初中语文是一门融合思想价值观念内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与学生一起围绕着相关的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学习,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敬畏感,加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教学工作中遵照一定的科学计划和基本的原则来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才能将生命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从挖掘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重新组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过程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然而,生命教育具体都包含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这些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开展,一方面是要引导着学生们重新审视生命本身,并且能够从尊重平等的角度给学生更多面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自由。另一方面,生命教育也要进一步地从尊重人的生命向尊

重世间一切生物的生命进行过渡。在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之前,他们很少会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不过也有些学生由于亲人的离世或者其他事件的影响,他们对生命本身的脆弱等问题,也有较早的探索。然而,学生们对于生命本质内涵的探索,经常是表面的,不深刻,而且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困扰,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让他们在生命问题上一直保持没有完成的未解决状态。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找生命教育的契机,要结合着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让学生们能够从价值观的角度评判课文中主人公的行为。有一些英雄,他们为什么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多方面素材的对比,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们可以对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生的价值的问题有较早的思考,并且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机。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接触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都包含着很多关于生命和人生价值意义的探索的内容,所以,结合着这样一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创造更多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去分解文章的具体情节,揣摩其中的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让学生们能够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进行更多的探索,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例如,有一些文章是专门描写亲子之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刍议个性化语文教学

刍议个性化语文教学 【摘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个性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呼唤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站在潮头之上,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课程改革 不同气质的语文教师需经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你独特个性的濡染下走出死气沉沉的精神洞穴,你才能放眼语文教学世界的天光云彩,使课堂成为展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亮丽舞台。 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君不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申过来也可说“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许多语文教师追随于名家,模仿于技巧,鹦鹉学舌,生搬硬套,课堂无个性,教学模式化。许多学校集体备课,以致同一年级的许多语文教师在不同班级的语文教学中同科同构,千课一律。 一、语文教学个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化的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拘一

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地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参、名家之言,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裁剪”方式、取舍多寡均可依据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宜的安排,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再创造,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还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掘学生身上蕴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说有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说真实的话,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失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还必须是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引人入胜的细节描绘与独特的心灵体会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唯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进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3)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独创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的结果,它的基本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宽容的爱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宽容的爱 我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农夫住在山坡上。他一年四季都用两个罐子挑水,其中一个水罐买来时就有一条裂缝,而另一个则完好无损。好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回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家时,水就只剩下半罐了。因此,那个可怜的有裂缝的水罐总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感受到惭愧。农夫知道后,就对它说:不要难过,在我们回家的路边开满了美丽的鲜花,难道你没有注意到这些花只长在你这边,并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吗?这是因为我知道你有裂缝,就在你这边撒下了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从你的裂缝中渗出来的水就浇灌了这些花。这山上的小路很多,却没有哪一条像我们走的这条一样,有一边开满鲜花。有裂缝的水罐听了,高兴的笑了。这位农夫“宽容的爱”让我很有感触。他想用自己的“偏心”帮助有裂缝的小水罐丢掉自卑,树立自信、自尊,从而使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它的这种“心计”谁能说不高明呢?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又何尝不需要这种“宽容的爱”呢?我们的学生当中,那些学习有困难、性格有偏差的学生,他们不就是一个个有裂缝的“小水罐”吗? 我现在当老师12年了,凡是见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总忍不住立即就当面批评教育,还觉得这是自己工作做的及时、认真负责的表现呢! 我以后要尽量与学生处好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感兴趣的

东西入手。用自己的师爱打动学生。 当我们能真正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并做学生的朋友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和学生的关系处好了,就要更好的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用自己深厚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那一年暑假后,学校安排我直接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当时,我动了一个小手术,不能立即上课。一周后回到学校,老师们说到这个班,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啊?听完科任老师的一纸纸诉状,我真是着急。可急有什么用,得想办法啊。 初三刚刚并班,学生思想动荡,不稳定,班集体缺乏凝聚力,以往的老师全换掉了,学生心理也要有个适应。而且,最关键时,我这新班主任不露面,群龙无首,岂能不乱。可是面对这乱,不能乱发脾气,不能向希特勒那样实行高压政策。初三的学生,有思想,有主见,高压不成,恐怕会适得其反。思考再三,我决定使用我特殊的通行证。第一天上完课,面对乱脏脏的教室,我说:“值日表还没安排妥当,今天谁来自愿值日?”话一出,教室内鸦雀无声,没一个人响应,我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一丝失望,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我笑嘻嘻地看着他们,停顿片刻,说:“我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班集体,这个家,今后,我们将与她荣辱与共,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别忘了,我也是其中的一成员,一分子。今天,你们全部回家,值日由我做。路上骑车要小心!”说完,我走出教室,等学生出来。不少学生拿出书包,放在自行车上,但并没有回家的意思。几分钟后,我走进教室,里面还有几个人,磨磨蹭蹭地整理着书包。我拎起水桶,打水,泼地,清扫??渐渐的,我发觉扫地的笤帚不止我这把,而是两把,三把,四把?移动的脚步,越来越多。 整理完教室,擦擦脸上的汗,看着周围近一班的学生,一种叫感动的情感在内心涌动。正在此时,不知是哪个调皮鬼喊了声:“王老师,你的花脸真可爱!”学生们笑了,我,也笑了。 人,可以拒绝冷漠和虚伪,却无法拒绝真诚和真情。我知道,我用“爱”这张通行证,已走近了学生。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经常这样对学生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只要求学生,忽视了自己。这个家,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经营。携一片阳光进课堂。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感到教师亲切,才会愿意和你亲近,才会相信你说的话,甚至是爱屋及乌,才会乐学你所教的学科。而让学生乐于亲近你,你必须在上课之前准备好阳光,带阳光走进课堂。 记得一次上课,刚走上讲台,从学生中就传出了一声摔炮响。顿时,教室内

(完整word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陈凤妹 1、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漫长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应该是精神享受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 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本课题国内许多专家早就有研究,有些学者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些专家还认为,“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能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教育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教育文化的价值,实现了生命教育文化的延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是为了使语文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语文知识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是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的,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对于刚刚开始实施生命教育的上海来讲,特别是对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上海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使部分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自律能力下降。另外,青少年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今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教育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上海规划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序列,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课题研究假设 通过学习纲要知道,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散落在一些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自然、体育与健身、生命科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都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在语文、地理、音乐等学科,也蕴涵生命教育的丰富内容,属于“隐性”课程。其特点是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讲述生命教育的内容,而是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如何对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德育点”内容进行挖掘呢?如何结合与“德育点”有关的案例,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生命教育呢?如何在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呢?通过学习我们感到落实“纲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知道落实“纲要”的渠

刍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刍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发表时间:2014-07-16T11:16:51.79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作者:乔静 [导读] 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 河北省沙河市桥东学区乔静 摘要: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主体参与意识 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承担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人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培养主动参与意识的途径有: 1.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2.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3.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4.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语文教学: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语文教学: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文章类别:阅读悦读 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王开岭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不会有这感觉,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一切在急迫中进行,这就不是饮茶了,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会养人。 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儿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阅读”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你提到我那本阅读札记《跟随勇敢的心》,不错,正像自序所说,这是我深夜精神私奔、与大师对话的结果,也记载了我青春岁月的心路,当时我客居在一个小城,大运河边,很闭塞,很安静,我的家当是几纸箱书,那是我唯一的人生行李。在那儿,我度过了最重要的读书时光,那时候,感觉白天很小,夜晚很大,因为一亮灯,纸箱一打开,时空即变了,那时候的夜真长啊,星空下,一个青年走出很远很远,然后赶在天亮前回来……那是李白杜甫徐霞客的星空,那是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星空,那是苏格拉底和伏尔泰的星空,那是法国大革命和“五月花号”的星空…… 你问对我影响大的作家有哪些?我的好作家标准是什么?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一类可读其选集,一类可读其全集。有位大学生去远方支教,一个荒凉空旷之地,来信问带什么书好,我想了想,说:若你只带一部书,那就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吧,它的精神体魄能激励你变得强壮,它能像体能教练一样辅导你,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世界,不再盲目求教或求助于他者。 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我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我称之为“人类作家”,亦即前面说的第三类。茨威格,是对我有贴身影响的作家(这种影响,某种程度上和“精神体质”有关,或者说,他是我的“过敏源”,我反应大),其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高尚的纹理,有一种抒情的诗意和温润感,他对热爱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赞美,尤其对女性,极尽体贴与呵护,很绅士、很君子,他是天然贵族,我欣赏他的心性和教养,我高度信任他的文字,这种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少获得。 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之后,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一个人,拿什么来为自己奠基,拿什么做“人之初”的精神功课,很重要。 我对年轻朋友说,趁青春,多读几部优秀长篇。据我的体会和观察,一个人30岁后,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不单少了闲暇,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没了那种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读长篇是大投入,需要一种生活节奏和内心节奏来配合,长篇是一种“慢”、一种“长途”,读它是一场漫长的精神徒步,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体力和心力都充沛,需要你支付一份绝对信任……而30岁后,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少了一种对事物的迷恋能力,疑心重,拒召唤,畏惧体积大的东西。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和长篇一样,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和理性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诗是用来“读”的。和“看”不同,“读”是声音的仪表,是心灵的容颜,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把文字变成了情书,变成了光芒,变成了激动和颤栗……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精选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篇一:我本以为自己对于别人给予的鼓励或是肯定的一句话,不会有多大的作用,现在,我发现自己的认识错了。 20xx年x月x日,一个我值得一记的日子,因为它实实在在是一个对我、对一个学生都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九班学生进入九年级后的第一次月考上周结束,今天开始讲解分析试卷。 上午第一节课,我给同学们讲解分析语文月考试卷。首先,我分析卷面是否整洁的问题。我详细阐释了卷面整洁的意义、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其次,我对此次卷面的整体情况作一概括分析。最后,有针对地提出卷面整洁存在问题的具体学生。 当我指出我班胡某某同学卷面不整洁,存在字迹不清,字体不端正、匀称的问题后,让他发言表态今后要认真。可他却说:“我这是习惯了,改不了了”。这时,我本以为同学们会哄堂大笑,或是认真地探讨他的这一说法教室,可是同学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大家基本上异口同声地说:是的,他写字不好看,有的还认不清,老师早都原谅他了。 但是我想:不能因此而原谅他,在这方面原谅他也是对

他不负责任,同时也不好再严格要求其他同学了。于是我说:“你这是习惯了,但是这只是你几年养成的习惯,而且是坏习惯。你今后人生几十年,难道就不能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吗?难道你愿意一辈子都保留这一坏习惯吗?你自己想想,比较比较,该怎么做。我相信你会想明白此事,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最后我再送你一句话:‘好习惯受益终生’”。他听后说道:“好的,我会认真思考你的话,争取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随后我又阐释了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意义。 本节课结束前十分钟,我特意布置了一项作业,即以养成好习惯为主题,书写一条自勉的座右铭。 课后胡某某同学的自书座右铭是:“好习惯受益终生----冯老师语”。我看到后会心的一笑。但是此后他的的课堂作业、日记、作文誊写以及考试答题,每次都能一笔一划的书写。我对此也予以肯定,在批改作业时,有时也认认真真的对他下评语。此后,也多次听到其他任课教师表扬胡某某同学:能够认真书写了;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了…… 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我的一句话能改掉他几年的坏习惯,也没有想到一句话在一个学生心中产生如此的影响。我当时的会心一笑,后来想想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教育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获得鼓励满足的喜悦,尽管我知道“好习惯受益终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在新课程里,有说到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对

刍议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刍议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进入课文情境中去。笔者认为学生情感的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带,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的乐曲,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授课之前,可先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清兵卫与葫芦》这类课文时,可采用此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如:教学《白杨礼赞》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这是一篇纯粹的状物文章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什么呢?对我们今后写状物的文章有什么指导呢? 四、故事引入,情境感染 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教学《囚绿记》时,可先给学生讲陆蠡一副傻相的个性,从而了解他的爱国之心,这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荔枝蜜》可采用此法。 六、类比迁移,举一反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