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20.1.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融安县浮石镇中学潘兴月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设想与分析:

1、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授课班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初步的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但认知水平仍有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去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设计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对学生未来生存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材情况分析: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3、学法指导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2、难点: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3、教学突破:通过自主探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因此,在规律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规律。

2、学生准备: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

由简笔画三毛引入故事:

三毛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三毛老板、5个亲戚;工作人员有6个领工、16个工人和2名徒弟。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阿Q应征而来,与三毛老板交谈。三毛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2000元。”阿Q 工作一个月后,找三毛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2000元呢?”三毛老板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1)三毛老板说每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Q?

(2)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

(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先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结果,再小组交流)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耐心排列,细心观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本第131页)

教师观察部分典型问题,进行个别点评。

[评价]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以为应该根据什么反映工资比较合理?

教师选择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讨论重点实验广播,让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已不能反映这样一组数据的特征。

用“大多数人的工资”以及用“中等水平的工资”来反映比较合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众数。

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文。由教师的引导先独立完成,再合作完成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合作更有效,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得出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四)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且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1)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将自己的见解发表

(2)例题

(3)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70 80 100 60 70 90 50

80 80 80 7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2)指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五)课堂练习

讨论如下几道题。

①某工厂生产销售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单位:双)

(2)从实际出发,(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

(3)试举例说明众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点评,肯定好的想法与设想。

②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

思考: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高低。

工作效率。下面是该厂15个工人一天内生产零件的个数:6、7、7、8、8、8、8、9、10、10、13、14、16、16、17,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天每人标准生产多少件为最好?

选择平均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工人,你愿意吗?

选择众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吗?

[点评]用数据说话时,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科学的决策。

思考:

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你能举出实例吗?

在同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数?试举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

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还学习了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实际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评价一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必做题P135习题20.1 第2题

选做题

(1)如果你去找工作,你会怎样了解工资报酬?

(2)课后大家到市场或单位对一些产品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利用我们所的知识进行分析,能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决策。

板书设计

附练习表

三毛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三毛老板、5个亲戚;工作人员有6个领工、16个工人和2名徒弟。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阿Q 应征而来,与三毛老板交谈。三毛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2000元。”阿Q 工作一个月后,找三毛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2000元呢?”三毛老板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1)三毛老板说每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Q ? (2)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

(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练习1、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70 80 100 60 70 90 50 80 80

80 7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3(1)(2)从实际出发,请回答(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生产有否实际意义? (3)试举例说明众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4、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

思考:比较

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高低。

5、某工厂为了改变管理状况,准备采用每天任务定额,超产的有奖措施,以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厂15个工人一天内生产零件的个数:

6、

7、7、

8、8、8、8、

9、10、10、13、14、16、16、17,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天每人标准生产多少件为最好?

小组讨论:

1、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你能举出实例吗?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四、教法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后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 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 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猜,老师已经教了多少年书了?(生答)是啊,老师已经教了十几年了,教过的学生也不知有多少个了。老师最早教过的一个学生李明,今年大学毕业了,前几天我得知他去了大连市人才招聘会,发现有两家公司很适合自己,只是工资有点差别。大屏幕出示: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乙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元)

他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呢?你说他会怎样选择? 情况一:学生选甲公司。 引导: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选择工作可是件大事,还是考虑周全些!让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公司具体的工资表。 情况二:学生选乙公司。 师表扬学生观察仔细,考虑周全。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甲公司?学生回答。 小结: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然而计算平均数需要用到每个数据,由于经理的工资偏高,甲公司的平均工资也就偏高,大家看只有员工经理1人工资高于平均数,其余的人都低于平均数。看来平均数2200不能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新授 (一)探究中位数。 1、认识中位数。 课件出示甲公司工资表,问: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师: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500来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这组数据中间的数1 500有一个名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经理和员工D的工资换下位置。 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中位数是6400吗?中间的数不就是中位数吗? 引导: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从小到大可以吗?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它表示什么。 请学生解释中位数1500实际意义:代表的是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乙公司工资表,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学生思考、汇报。

中位数、众数评课

《中位数与众数》评课稿 史海霞老师上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导入新课环节,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选择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思考性,还 与本课知识密切联系的素材来,导入新课。并且及时抓住用平均数6276元反映所有员工的 月收入水平合适吗?促进学生认识建构的矛盾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观察,发表见 解,寻找内在原因,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中位数。 2、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度”。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这节课,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例子教学那就变了毫无意义,本环节的设计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是建立在具体实例中体验其含义。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工 资表材料,充分展开观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中位数与众数概念,当学生学习 感到困难时,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每位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分析、推理与交流等活 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对自我或他人 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终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教材有机整合、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内容多,没有科学安排是上不完的,余老师将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方法融入一个主题之中,随着公司员工工资的发展变化,自然出现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情况,使课始精心创设招聘广告为主线的情境贯穿在新课内容之中。达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课本安排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环紧扣一环的不断生成。教师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时机,引发他们进行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学生也在探究中不断得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孩子们中间生成,又由他们“唇抢舌剑”来化解,他们思维的碰撞,面对面的辩论,胜过任何老师的讲解。 4、抓住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及时梳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相同之处:都能够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现象时,就会影响平均数的集中趋势的特点,平均数就会偏大偏小,这时平均数就不适合反映一般水平;不同之处:平均数和大小有关;中位数与一组数据大小无关,与位置有关;众数与一组数据大小也无关,与出现个数有关。 余老师巧妙设计具体生活例子,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采用对比性教学,不仅从意义区别它们不同点,而且还从它们的特征上、应用上的强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 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形式有多样,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通过具体生活实际例子,从不同角考虑集中趋势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巩固了知识,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王东艳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例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例 王东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 2>能力目标 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增强学生的 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明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帮小王来分析他是否上当受骗? 【想一想】: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王前来应征。总经理说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00元。可技术员C 说自己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而一般技术员却说他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小王很纳闷:到底谁骗了我呢? 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有谁欺骗了小王吗? x =)50010003110012001300170040006000(9 1 ++?+++++=2000(元) 。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部门月工资报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不但复习了上节课平均数的求法而且让学生发现用平均数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已经不再合适,进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代表数据的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提要: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东川区乌龙中学秦光普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李强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广告 本超市需招聘职员数名,平均月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XX公司 三楼面试。 XX超市 2014年6月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李强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3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XX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元)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小于等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10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1、你能将下面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吗? 3 1 7 4 6 生1:从小到大: 1 3 4 6 7 生2: 从大到小: 7 6 4 3 1 师:排列以后你能找出最中间那一个吗? 生:是4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4就是上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1、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1)若该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 (2)若该数据含有偶数个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师: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你知道中间位置如何确定吗?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1、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 第 个 2、 n 为偶数时 ,中间位置是 第 , 个 学生练习 : 下列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1)10 5 4 12 5 (2)8 1 4 8 11 6 2.众数定义: 一、你能在这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吗? 65 58 78 95 78 74 78 95 二、众数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例题讲解: 21+n 12 +n 2n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算姚明和老师的平均身高。 师:同学们认识姚明吗?他有多高? 生:2.28米。 师:噢,原来姚明是我国最高的运动员。那你们看看毛老师又有多高?你们算算我两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所有数据的和÷个数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小时候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多做贡献,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小范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因超市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12月31日到我处面试。 兴旺超市人事处 2011年12月1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小范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5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教学反思一: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 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我主要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错误,在错误中先解决求(奇数个)中位数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在碰到了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

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为进一步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二幅条形统计图,一幅是一组数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差不多,另一组是中位数大于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82排倒数第二位)。通过与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有效地比较和沟通,以此来突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只能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探讨,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然后进入“拓展应用”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我的成绩”“假如我是老板”“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是继《平衡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详尽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衡水平可以有例外的量度,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良素材。 2.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衡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详尽情境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b.能在详尽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四、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

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衡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准备。 板书平衡数公式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严重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例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明计算出全班的平衡分为77分,所以小明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大家想一想,小明的说法合理吗?从而探索出小明的答案为不合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2:师:类似的受平衡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衡工资为20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2019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19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据代表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说学法: 其次,我想来说说学生和学习方法,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有意义、很重要、可以做。在这些过程中,初步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基础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组织学习内容才是明智的选择。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看、读记忆为主学习方式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自信而理智地面对充满信息和变化的世界。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对统计数据有较为全面、客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数 二﹑情境引入 问题: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三﹑新课导航 1﹑情境问题1 内容:首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爸爸去哪儿》,这是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节目主题曲,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节目,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五个小朋友的照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最后师展示调查表 提问:从表格数据中你能看出哪个小朋友最受欢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归纳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发现1: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情境问题2 (自学课本142-143页,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内容: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议一议:⑴经理所说的公员工的平均月薪2700元是否言过其实? ⑵平均月薪27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若不能,你 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教学反思

望远小学苏少先 《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了李叔叔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2)班的池美君和(3)班的程令同学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 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 骤。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篇二:《中位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2020年最新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新课伊始,我从统计学生现在的平均年龄入手,引导学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紧接着从身边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广告让学生在解读广告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出超市的工资表。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又显得亲切自然,再从工资表与广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要求给出自学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随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自学。汇报、交流后让学生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联系与区别,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快如何比较准确表示超市职员月工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挑战心里,我设计了四道闯关题,这道四道题由浅入深,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第二关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导入新课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从兴趣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贴近,创造性地从广告的年代着手,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自学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扣紧教材。学生学起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汇报交流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关键点,决不含糊,并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练习设计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性,同时又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遗憾之处再所难免,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第二关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会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题时间仓促,留下了遗憾。或许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只有缺憾才能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自我的课堂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