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题

1.简述村民自治的内容和作用?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村民自治的作用:一是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二是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三是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四是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消除生产社会主义不公平的因素。(2)构建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收入分配差距不随经济发展而扩大。(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基本保障方面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提供保证。

3. 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要性是?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促进企业强化生产经营约束机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也是调整居民消费行为,增强居民投资意识的要求。

4. 简述国有经济的作用?谈一谈你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

作用:1)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2)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3)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4)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

5.‘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中国农业经济一直在低水平状态下进行。

2)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长期实行利用农业积累发展工业和城镇的政策,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始终存在。3)在思想上认识和具体工作中对‘三农’问题存在着一些偏差。

6. 简述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1)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为加强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3)为改善民主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4)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5)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1)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不是全社会唯一的分配方式,而只是主要的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同时并存着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来直接分配个人消费品,而要通过商品价值关系来实现消费品的分配(3)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同一标准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而是在每个公有制企业内部实现这一原则。(4)按劳分配的实现不是采取劳动券或劳动证书的形式,而是必须借助于货币,主要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来实现,劳动者依据按劳分配原则领得货币工资,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取得个人消费品。

8.中国就业体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2)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3)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4)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5)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6)我国服务业就业比率长期偏低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剥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剥削?

答:基本观点:(1)剥削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剥削的存在是生产力不够发展的结果。(2)要历史的评判人类历史发展的剥削现象和剥削制度。任何一种剥削方式都是在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中起一定的历史推动作用。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在其后的社会形态中就是落后的不适宜的。

如何理解:(1)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剥削和承认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矛盾。(2)剥削可以合法存在不意味着剥削可以不受任何限制。(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需要消灭剥削。

10.斯大林商品生产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内容:(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并不一定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它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2)从社会主义存在两种公有制经济这一实际出发,论证了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客观性。(3)在全民所有制之间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

评价: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理论,从今天看来,包含着两重性:(1)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交换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理论上不再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看作是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2)这一理论发展又是不彻底的,他没有从理论上解决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属于商品经济的问题,并且把社会主义生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生产资料(生产要素)排斥在商品范畴之外,这又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不可能真正地按照商品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来运行。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1. 为什么说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

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增压敌对势力,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2.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政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贵哦加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13.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必须着力推进的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6.农民收入低下的负面效应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负面效应:(1)对扩大国内需求不利。(2)对产业结构升级不利。(3)对社会事业发展不利。(4)对提高公民素质不利。(5)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业不利。

途径:(1)搞活农村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2)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3)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5)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扶持和补贴。

18.提高农民素质的方法?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2)加强农村的科学技术教育。(3)清除有关的制度障碍,创立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谈一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看法。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0.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1)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2)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它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结合实际,谈谈对学习本课程意义和方法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是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开设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本课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补充: 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始于毛: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思想成果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要以“以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重大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这一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宝贵经验。 二、成于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成于邓”,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理论的概括;三是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也说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渊源关系看,理论与它们之间是原创与发展的关系。 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2. 试述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道路涵 1、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有机统一。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包括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2、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所谓总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理篇

1、结合十八大提出的“既不走封建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论断,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并分析“特”哪里,制度优势的“优”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发展进步之路,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创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而形成,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发展内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国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活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 2016 年 5 月 14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的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道路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同志强

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 (一)、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对这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深刻认识。有了这种道路自信,这是一条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辟出来的伟大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这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 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 政治体制改革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1.文化的涵及其结构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的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容。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 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契合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处相融的特性: 其一,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 其二,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其三,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相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业夜顺利结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对过去十年作出基本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同时,还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了63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乘风破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国际国内问题,如:抗美援朝、中俄反

目、自然灾害、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冷战、苏东巨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在这些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急剧减少,中国也逐渐从一个附属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是社会主义头号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这主要归功于坚持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党四代领带集体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分别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但是这一理论基础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它们都得到了提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清醒的认识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教育公平概要

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国内外教育公平的理论知识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对教育公平有着自身的追求,进而表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之后,论述了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国内国外对于教育公平实现的具体实践。最后,总结我国对教育公平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字:国内外;教育公平;实践;措施 一、引言 社会公平历来都是崇尚民主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一一因为不管什么问题,都要靠人来解决,而教育承担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日益增强,以及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加快,教育公平问题己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正日益成为我国社会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使全体人民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更加关注。因此,教育发展的任务必须首先集中到这样两个方向上:一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需求;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有学上”和“有好学上”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我们呼唤教育公平,是因为只有确保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如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教育负担沉重如山,让孩子读书就像押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将难以实现。2003年10月18日,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卡塔琳娜·托马舍夫斯基(Katarina Tomasevski),在北京访问两周以后,谴责了导致许多学生家庭负债累累的学校乱收费制度。她指出,中国各学校非法和合法地收取各种费用,为许多儿童设置了一道不合理的财务障碍。如今,中国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70-3%左右,比联合国最低要求6%低得多。政府仅提供学校经费的_5 3 070,其余由学生家长承担。政府承担的比例,比其他所有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所以,让教育公平重返时代重心,不仅是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题中之意,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伴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认识逐步深化。如早在1929年,庄泽宣(1959-1976年)就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他在《如何使教育中国化》一书中指出:“新教育原本不是中国所固有的,但是非把他中国化了,不能称为中国的。”认为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的优点,能改良中国的恶根性”。强调建立适合中国需要的中国化的新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少数人用几年的工夫可以改造成功,非有多数人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试验是没有结果的”,认识弥足珍贵。 建国后,在全国教育系统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热潮中,1957年有研究者又提出“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并就“教育学中国化”的含义以及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意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学,见解十分难得。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了建设中国化教育学的探索。然而遗憾的是,不久反“右”斗争开始,随后又发生“文化大革命”,讨论和探索被迫中止。再次重提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 1982年9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并做出了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重大决策,激励了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探索新时期教育理论的热情。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便被明确提了出来,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和积极为之奋斗的目标。 基本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称《规划纲要》)的发布,引起了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此事着实重大: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上最广大人群的希望与前景。《规划纲要》的基本理念是最为重要、关乎根本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 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实践 1、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1516年,英国国会议员托马斯·莫尔写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他认为:“原来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竟是财产私有制度!”他渐渐相信,只有彻底废除私有制度,公平分配财富,人类才能幸福地生活。他设想在乌托邦,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们吃饭在公共食堂,连住房也是公有的。乌托邦的城市规划得很好,布局合理,建筑美观,家家都是花园洋房。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萌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涌现出三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他们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达到顶峰。 圣西门论述了实业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论述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傅立叶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灾难,把他所追求的理想制度的基本单位称为“法郎吉”,并对这个“和谐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欧文则是直接实践,于1824年到美国购买了8万英亩土地,建立起共产主义劳动公社,但因实验失败而一贫如洗,于是回到英国,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30年的活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应运而生。

早年,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一个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1847年初,他们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并对同盟实施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的委托,为该同盟起草了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2月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无产阶级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将其转化为国家财产;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资产阶级很快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李沃夫为首的临时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7月组建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经研究决定,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国家梦与个人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感悟梦想,畅谈梦想,引导广大师生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发奋读书、发奋工作,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宗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师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活动时间 2014年1月开始至2014年12月结束。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学习活动(1-3月) 1.开展教职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专题讲座活动。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纳入团校学习,面向积极要求入团的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团课学习活动。 3.各团支部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专题学习活动。 (二)开展“美丽校园有你有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活动(4月-5月)以主题月的形式,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以学生行为养成“八做到”体系为抓手,分年级各有侧重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推动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拓宽学校文明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再发展,并以此固化学校行为养成教育成果,建立起学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开展学生理想规划设计比赛活动(6—8月)“文明风采竞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 我的梦”为主题的学生理想规划设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自己的理想,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实现自己的

2019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精品教育.doc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张大爷收藏了以党代会为主题的一组纪念邮票:①中共七大②中共十三大③中共十四大④中共十五大,下面对这组党代会主题定位最为准确的是( ) A.①主要矛盾②中国特色③市场经济④科学发展B.①毛泽东思想②初级阶段③市场经济④邓小平思想C.①经济建设②国企改革③计划经济④中国特色D.①迎接胜利②走自己的路③一国两制④“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B)。 A.改革开放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同5BCC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A )。 A.和平与发展 B.革命与战争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 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D )。 A.科学发展观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五位一体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 A)。

A.改革开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四项基本原则 D.发展市场经济 6.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 A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B)。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 C)。 A.提升经济总量 B.增强综合国力 C.一切为了人民 D.发展生产力

10.最先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是( B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 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ABC )。 A.宝贵经验 B.理论准备 C.物质基础 D.正确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BCD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2、综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需要两个超越:超越前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引进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我党提出的、我作了新解释的“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人的需要为宗旨,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持续为原则。“全面小康”就是经济殷实、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总的来说: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需求的有限满足、精神自由的充分享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人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我们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为中国,也是为世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是世界的未来。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可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Ps:(国有资本的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就是为人民来利一份利益,为国家争一份利益.而那些叫嚣着要搞垮国有资本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一群资本家的代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