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

作者:可可来源:未知日期:2010-12-10 14:32:52 人气:92 标签:

导读:从宜居城市评价的国际权威机构评选结果来看,温哥华(加拿大)、新加坡城(新加坡)维也纳(奥地利)、墨尔本(澳大利亚)、苏黎世(瑞士)、日内瓦(瑞士)、法

从宜居城市评价的国际权威机构评选结果来看,温哥华(加拿大)、新加坡城(新加坡)维也纳(奥地利)、墨尔本(澳大利亚)、苏黎世(瑞士)、日内瓦(瑞士)、法兰克福(德国)等城市凭借宜人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高效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设施网络等多次被评为宜居城市。其中温哥华地区自1996年来开始实施“宜居区域战略计划(LRSP)”,获得了较大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加坡以其“城市建在花园中”的绿化建设、“居者有其屋”的安居计划连续10年被评为最适宜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墨尔本则凭借其现代的城市繁荣和田园般的城市风光,数度蝉联EUI评选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

(一)温哥华(Vancouver)宜居建设

温哥华是加拿大的工业中心,人口190万,是加拿大第三大、西部最大城市,同时也是北美第二大海港和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温哥华是一个把现代都市文明与自然美景和谐汇聚一身的美丽都市,拥有很多大型的公园、现代化的建筑、迷人的湖边小路、保存完美的传统建筑。怡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使它成为最适合享受生活主义者的乐园。1986年,温哥华在庆祝建城100年的同时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从此知名度扶摇直上,近年又多次被国际机构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2003、2004年被美洲旅行社协会授予“美洲最好的城市”,2004年被国际城区协会授予“城区建设奖”,2005年被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UI)授予“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

市”。

温哥华的宜居建设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保护绿色地带(protect the green zone)

保持大温哥华地区的生态特色,绿色地带主要包括公园、供水区、自然保护区和农业地区等。对绿色地区的圈定确定了大都市区长期发展的边界,同时为管理人口增长提供依据;

(2)建设完善社区(build more complete communities)

通过更多设施完善的社区的建设重塑区域增长。社区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机会和便利,使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娱乐无需长途旅行。通过都市区中心(Metropolitan Core)、区域中心(Regional TowCenters)、自治市中心(Municipal Town Centers)等三类中心组成的多中心网络促进经济与社区平衡发展;

(3)实现紧凑都市(achieve a compact metropolitan region)

将未来的发展集中在现有的市区中,支持社区容纳中高密度居住区,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就近工作和居住,更好地利用公交系统和社区服务设施,避免蔓延;

(4)增加交通选择(increase transportation choice)

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系统,从而降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交通发展的重点依次是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货物交通,最后是私人汽车。

1970年代以来温哥华宜居建设的主要内容活动时间主题内容

多种宜居社区

活动和计划1970-1983宜居性

1、广泛协商和地区参与式规划进程介绍

2、温哥华市抗议高速公路通过核心区

3、1976年主办人类住区大会

英国哥伦比亚的“规划黑暗1983-1989

经济调控和

政府精简

1、区域规划作为一个法定功能

2、发展服务作为一项地区权力被许可

期”

选择我们的未

来1989-1996宜居性

1、计划与协商得以恢复

2、“创造我们的将来”

3、地区发展策略在1995年被授权

宜居区域战略

计划(LRSP)1996至今宜居的区域

1、保护绿色的区域

2、建立完全的社区

战略代码指标LRSP中的相关目标

保护绿色区域G1 绿色区域面积

从城市发展中保护绿色区域同时寻求增加

新的绿色区域

G2 农业保护用地面积

通过对城市区域的管理减少绿色区域的保

护压力

G3 农业部门销售总额加强将农业作为区域经济基础之一的规划G4

绿色区域中新增非

农居住数量

减少绿色区域的保护压力

G5 濒危物种数量加强区域生态的发育能力

G6

已完成的区域性绿

廊(greenway)长

发展区域性的绿色网络,联系湿地与山地

生态环境

G7 保护区大小保护区域生态的发育能力

建设完善社区B1

新增居住在增长集

中地域(GCA)内、

外以及建筑类型方

面的数量和比例

寻求区域住宅类型的多样性

B2

新增居住在自治市

中心和区域中心的

数量和比例

发展高质量、混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网络,

增加廊的密度以支持规划的公共交通服务B3

区域住房供给的基

准价格

在区域的每一部分寻求住宅类型和成本的

多样

B4

办公楼板面积在自

治市和区域中心的

比例

通过一定等级的公共交通、社区服务和文

化设施建设发展高质量混合功能的城市中

心网络

B5

在家所在的次区域

工作的劳动力的比

在整个区域寻求工作与居住的较好平衡

B6 出租住宅占区域住在每一区域寻求住房使用的多样性

宅总量的比例

实现紧凑都市C1

GCA和GVRD人

口增长总量和年增

长量

达到2021人口增长管理目标

C2 GCA内外有地基住

房的数量和比例

为有基地住房寻求更多机会,特别是在

GCA内

C3 次区域非住宅建筑

的允许值

支持LRSP目标的商业投资的分布

C4

穿越GVRD东部边

界的汽车数量

清楚穿过GVRD东部边界的等级,它和

Fraser谷地完善社区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C5

GCA和GVRD总

就业岗位数和增长

实现2006和2021年的就业增长管理目标

C6

GCA和GVRD的

区域排水干线增长

情况

通过GVRD的服务配送实施LRSP

增加交通选择T1

汽车驾驶里程总量

增加交通选择以减少汽车依赖

T2 每户汽车拥有量增加交通选择以减少汽车依赖

T3

区域合乘计划的参

与情况

贯彻交通需求管理战略

T4

主干公路网长度

规划、实施限制汽车的交通系统

T5

拥有人行道的街道

总长度和拥有自行

车道的街道总长度

加强地方街道以满足公共交通、自行车和

行人的共同使用

T6 通勤长度与时间在整个区域寻求工作与劳动力的较好平衡T7

公共交通工具乘客

总数与人均

规划、实施公交导向的交通系统

T8

运输能力总量和人

均增长情况

规划、实施公交导向的交通系统

T9 交通模式比例增加交通选择,实施公交导向的交通系统T10

儿童上学通过步行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

比例

增加地方公交服务的种类和网络以支持完

善社区建设

(二)新加坡(Singapore)宜居建设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699.4平方公里,由50多个海岛组成,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截至2007年6月为止,新加坡人口总共有468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宜居城市、10次当选亚洲人最适宜居住城市。

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建在花园中”的绿化建设

19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

19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

19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

19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栗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

新加坡创建花园城市的设计思想和手段可以总结为:采用非对称形式、建起绿色的覆盖层、为风景点缀色彩、重视果树、建成公园网络、“软化”水泥建筑、绿化已开垦的土地、

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等。

(2)“居者有其屋”的安居计划

从196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新加坡为中低收入阶层建成62.8万套组屋(单元式住宅),有240余万居民住进这些组屋,占国民总数的87%。1992年10月联合国总部颁发的世界居住区大奖授予了新加坡的淡滨尼新镇,标志着新加坡的居住环境已跻身于发达国界的前列。

新加坡的占总人口90%的低收入者和6%的中等收入者住的组屋与私营开发商的商品住宅有根本区别。在这个市场经济国家,大规模的组屋开发有严格的计划,通过周密的法规规章进行分配性出售,并以强制性措施(在规定年限内)遏制其蜕变为商品而进入流通领域。这种大众住宅的政策与措施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开发机构:这种大众住宅的开发机构是“建屋发展局”,它负责小区的设计和建造,并且是最大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者。建屋发展局在近三十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新加坡从一个充满贫民窟的、房荒严重的国家变成了住宅充裕的花园式国家。

供房对象:1960年代初组屋的建造目的只为解决急需用房的家庭,主要为出租。1964年政府提出“居者有其屋”计划之后,建造的目的逐步由出租转为出售。售房对象是家庭月收入不超过1000新元的低收入家庭。随着国内人口平均收入的增长,这个标准一直在进行修正。

分配与选择:建屋发展局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保证组屋的分配对申请者是公平的。凡是符合《合格者条例〉的居民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申请。建屋发展局存有详细的

登记表,表明申请者的个人情况、要求住房类型和区域等。建屋发展局根据登记资料制定建造计划。而后通过排队形式进行选房。

保障制度:建屋发展局执行的建屋发展法规定,正在分期付款的组屋居民不会因破产或不幸事件例如死亡或永远失去工作能力而被剥削房屋所有权。1981年11月颁布的《中央公积金(修正)法1981〉强制实行住房保险制度。这种社会保险可保证当房主遇到重大的意外事件时中央公积金将偿还未付的贷款。

社区工作:为扶持社区健康发展,建屋发展局做了大量工作。如举办各类教育班提高公民素质,组织清洁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让政府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接触机会,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3)高效道路交通系统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内的交通大多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臵,以住宅街坊为单位,车行系统环绕于街坊以外,而步行系统则贯穿于街坊之内,集中停车场(或多层停车楼)则通常位于小区入口处,小区内居住环境相当安静。每个居住区或新镇都有若干条方便的公交线路可供选择,公交分为住宅区内部的环绕线路和对外联系线路两种。由于新镇公共住宅区通常规模较大,专门设有住宅区内部环绕交通路线,起始点与终点重合(多设在轻轨、地铁站点与购物中心),公交车价格便宜、又配有空调,所以乘坐的人很多;另一类“长途”公交负责沟通与市中心、主要公共区域的联系,大型起迄点和MRT (轨道交通)站点往往与购物中心结合设臵,方便居民购物和交通换乘。

(4)等级分明的服务设施布局

总的说来,居民可以使用的商业与服务设施可分为三级:市场(小贩中心)、居住区购物中心、市中心商业中心。市场(小贩中心)是分散在居住街坊之间的商业服务网点,以餐饮点、零售摊点、超市为主,方便居民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市场(小贩中心)的设计往往也结合相应的社区服务网点及休闲、活动场所,其中设臵的固定桌椅,5%的桌子不配臵座椅,以方便使用轮椅的居民使用。购物中心兼具商业、文化、娱乐及公交换乘功能,居民在购物中心基本可购买一切生活必需。并设有超市、美容美发、餐饮、酒吧、公厕,底层共享大厅设有电子游戏、喷泉、座椅、通告栏。

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

时期工作概括主要内容

1950-1960

年代解决城市拥

1、1958年第一个总体规划诞生,强调通过土地规划实现合理的土地利用,

标志着全方位持续改造时代到来;

2、1959年新加坡政府取代英国政府,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成为政治

议程上首要解决的问题;

3、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

间。

1960-1970

年代国家住房供

和现代城市

形成

1、1960年成立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公共住房(居者有其屋)计划

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

2、1960年代中期城市重建局(URA)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恢复工程建

设;

3、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

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

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

4、概念规划提出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居住和工业人口向外转移,店铺、办

公楼、宾馆、豪华公寓取而代之,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一个国际金

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1980年代品质和特色

增长

1、城市政府工作中心转向城市形象塑造、生活环境品质提高方面;

2、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

植物种类;

3、城市重建局兼作国家文化部门,保留具有建筑特色的老街区;

4、地区开发优先选用具有突出特色的城市设计方案。

1990年代21世纪新景

1、人口政策通过选择移民鼓励高素质人口增长

2、对传统的法定用地和大量预留土地进行重新规划

3、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栗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

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

4、加大新技术在开发建设方面的应用,减少对开发区周围的限制

5、通过住宅、娱乐、交通、文化多方面满足市民富裕后的需求

(三)墨尔本宜居建设

墨尔本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雅拉河下游,是其第二大城市,也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在EIU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评选中,数次名列前茅。墨尔本面积4360平方公里,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城市,该市建城之初就考虑到园林建设,美化人们的生存环境。

(1)现代与古老、城市与田园的结合

墨尔本共有404多个公园,街道宽广笔直,现代化高楼大厦于古老的英国式建筑交相辉映,清幽恬静的大小公园,星罗棋布地点缀在这些建筑物之间,使这个城市既有现代化的繁荣,又有田园般的绚丽风光。

(2)优先安排公共设施用地的居住区开发

墨尔本居民住宅开发之初,首先进行整体布局的规划,政府认可后实施。在整体规划中,必须先划出道路、运动场、公共绿地、幼儿园、学校、商店、高尔夫球场、泳池等等公共用地。规划后以招标的方式出售,在出售之前,开发商必须将道路修好,行道树种好,公共绿地的花草种好。因此,房子尚未兴建,己经有宽阔平展、四通八达的道路、整齐的行道树和草坪、花木等绿化雏形。

(3)精心设计与严格的公众、听证会制度

墨尔本的商业街、步行街、广场、公园等都有很精心的设计,城市雕塑也很有艺术水平。城市建筑极具个性,与周围环境都结合得很好。建筑风格源于英伦三岛,不论是南半球

最高的教堂,还是考林斯街(金融街)的花岗岩、沙岩大厦和街区拱廊,都是标准的伦敦式样。建筑基本上是灰色调,城市家具都是深绿色,但有色彩鲜艳的的雕塑点缀,使城市面貌既朴实又有现代活力。

墨尔本的规划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公示和听证会制度,关于建筑的容积率、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形式、绿化率、建筑退线等方面的要求需要经过居民和单位同意。

(4)注重教育和文化推广

墨尔本还被称作教育之都,墨尔本大学是全澳排行最老的大学之一。中学更是世界闻名,这里的私立学校比率高达29.5%。中产阶级人士都乐意将孩子送到墨尔本去上中学。这里的几所老牌贵族寄宿学校,有培养名流摇篮之誉,享有英国伊顿公学同样的声名。墨尔本是全澳大利亚也是全世界推广多元文化最好的城市,每年的国际活动达20多个,从一月份的澳网公开赛,二月份的国际航空飞行展、亚洲龙舟赛,三月份的一级方程式车赛、亚洲食品节,一直到年底的爵士音乐节。

国外规划建设宜居城市典型案例简析

作者:姜煜华甄峰魏宗财来源:中国建设报添加日期:10年01月14日尽管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已经对国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国内目前关于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在国外,不管城市规模的大与小,都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值得我们借鉴。

温哥华:打造大城市宜居的典范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南的海滨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海。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为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

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树立了打造宜居大城市的典范。

新加坡: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

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首先,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有效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

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西雅图: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

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规划要素上,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

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操作程序,涉及内容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定,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

论宜居城市的标准与意义

摘要: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建设背景及其标准与意义,并从生态学角度对宜居城市进行讨论。

关键字:城市宜居生态

1 宜居城市的建设背景

1.1 “宜居城市”的提出

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

随着人居环境与住区问题的研究,人们关注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发展,包括城市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逐步进入研究领域。“宜居城市(Livable City)”的概念走入人们的视野。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

2004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用15年将北京

建成宜居城市,这是北京第一次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写入正式文本,是一次比较完整的实践设想。这标示着“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示范与导向作用,在今后相当时间内也是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1.2 “宜居城市”的概念

据了解,目前关于“宜居城市”尚没有统一准确的概念,我国有关专家们也正把宜居城市的标准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标准、认识不一。

“宜居”从字面的解释就是“宜于居住”,起初主要是对一个社区、一定的居民生活范围内生存环境的一个认识,涉及的是一个比较“微观”的范畴。

袁晓勐曾指出“宜居城市”是个综合概念。硬件方面包括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一定审美价值的城市景观。软件方面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营造。前者是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提供、有效率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等,后者是指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治安,有特色的、开放的、多元的城市文化等。

个人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环境概念,它即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环境,才真正可以被称为“宜居城市”。

1.3 北京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 》中,北京市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目标。2020 年,北京将建成一座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人居环境、交通、上学、就医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

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为:第一阶段(2004年-2010年),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基础,使“宜居北京”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二阶段(2011年-2020年),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良好文化氛围塑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第三阶段(2021年-2050年),把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2 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

2.1 对建筑的要求

宜居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和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适宜人居城市追求的最高理想。

2.2 评价标准

生产力先进、经济发展质量高、第三产业发达、城乡居民收入较高。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好、空间布局合理、市民生活便捷。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公共道德。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市民和谐程度高。治安良好、安定有序,具备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能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2.3 成为“宜居城市”的条件

在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宜居城市应该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噪音、振动等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被控制在最低限度;拥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气候条件比较适于人类日常行为活动,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自然山水景观,使居民随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也就是说,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善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能够提供

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人人享受有适当住房的条件;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使居民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方便的公共服务,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城市。

2.4 生态学原则

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利用生态学,这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这里生态学原则,实质上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3 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北京“宜居城市”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政府观念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的天性和自然亲近,亲近的含义就是人在这个环境里感到很放松、舒适。人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宜居城市的建设是城市拥有好的物质环境,好的人际环境,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有着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样的城市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

宜居城市的建设使人们有好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即好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即好的人际环境和好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包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社会福利普及和充分的社会就业等。既有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使人们拥有好的居住情绪和心情的。

结语:塑造宜居环境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人和自然的统筹和和谐,科学的生态观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创造城市规划的重要战略保障。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很好地落实,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城市规划者们应遵循各项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我们这些专业学生的不断学习,为建设宜居城市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冷平生. 园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09~315

[2]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93~264

[3] 张文忠等. 宜居城市蓝皮书. 北京: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王庆海. 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45~369

[5] 赵菲. 北京:你离宜居有多远[J ] . China territory today ,2005 (3) :20 - 22.

[6] 李丽萍、彭实铖、郭宝华、叶振宇、盛绍文、王莉莉、吴祥裕、胡晓、玄相伯. 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7] 设宜居城市要达五条标准.

(转自“园林学习网”https://www.sodocs.net/doc/4f1545685.html,/thread-21751-1-1.html)

宜居城市,实现城与人的和谐

作者:可可来源:未知日期:2010-8-17 8:11:04 人气:86 标签:

导读:旧金山地势高低不平,伦巴特街的坡度甚至达到27度,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两旁居民在街道上各自承包一块地种起了花,人为把街道变得弯弯曲曲。如今这条街已是著名的

旧金山地势高低不平,伦巴特街的坡度甚至达到27度,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两旁居民在街道上各自承包一块地种起了花,人为把街道变得弯弯曲曲。如今这条街已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得名“花街”。

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居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目前,人们关注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发展,城市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逐步进入研究领域。“宜居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工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狭义的概念,因而所评选出的宜居城市往往并非纽约、伦敦这样人口稠密的国际大都市;相反,多是那些在自然生态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也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城市。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评选宜居城市的指标为例,包括稳定(安全)、健康、文化和环境、教育、基础设施五个方面。与我们国内更为注重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经常评价北京、上海为“宜居城市”相比,国际上的宜居城市更为强调安全、健康和舒适。

安全是指城市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球最宜居的温哥华、维也纳等都是社会治安好、自然灾害少的城市。瑞士免遭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暴力犯罪率低,因此这样一个小国,竟有苏黎世、日内瓦两个城市位于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

健康是指城市可以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比如,在环保与节能领域成绩突出的哥本哈根被公认为世界宜居城市。哥本哈根十分注重节能减排,长期以来保持着利用自行车的传统,城市规划中自行车始终被排在重要的交通工具之列,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网。又如,维也纳的自来水引自山间的泉水,十分干净,良好的自然环境保证了居民享有高品质的健康生活。此外,这些国际宜居城市也都具有出色的医疗保障体系,市民享有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城市也常常被排在最宜居的城市行列。

舒适包括宜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国外宜居城市一般都有大片的绿地、开阔的空间、优美的山水、精美的建筑以及亲切宜人的文化氛围。苏黎世常住人口不足4

0万人,却有博物馆近50座。维也纳更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拥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风格各异的建筑等文化品牌,被誉为“音乐之都”、“建筑之都”、“文化之都”。位于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的匹斯堡市文化氛围浓郁,被芭蕾和交响乐演出、多样的餐馆和十几所大学校园点缀着,这些是美国其他地区的很多城市不具备的,也是匹斯堡屡屡被评为美国最宜居城市的重要原因。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文物遗产,频繁且广泛高质的文教活动,浓郁且厚重深刻的文化氛围,发挥着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城与人的和谐一致,共同发展。

在国外,宜居城市的建设规划早已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有着一整套的设计理念。意大利学者萨尔扎诺写过一篇短文,题为《7个目标走向宜居城市》。文章指出:宜居城市尊重历史的印记(居住者的根),并尊重还未出世的人(居住者的后代)。他提出的目标是:宜居城市向全世界开放,没有种族隔离区;宜居城市的特点是多种功能交织,并能培育出丰富的人际交往;宜居城市的规划者能驾驭城市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避免引发拥塞和焦虑;宜居城市能与它的历史遗迹和大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宜居城市是公众的家;宜居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社交生活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的聚集地等。在美国,城镇发展规划之初便有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支撑: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