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实践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其中思想品德课也更多的应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需求,在注重应材施教的同时,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创新与深层应用进行研究,力求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捷等作用充分发挥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受益。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必然会促进思想品德课适应现代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班班通思想品德课集成化教育深度整合运用

1.”班班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班班通”也称电子白板,是目前最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深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形成集成化教育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利用”班班通”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情境,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应怎样与大自然中其他生命相处?可以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播放韩红的歌曲《天路》,设问:”天路”是指什么路?——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为什么被称为”天路”?——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铁路。那你们知道吗,在修建青藏铁路过程中特地为动物留了33处通道,为此国家多花费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主旨是通过在各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学习效率。 首先,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有促进作用:它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可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其次,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性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再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应不再是权威的化身,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是合作者,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此外,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师生间增加他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它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情随时提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二、整合课中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电脑作为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这种教学模式所需硬件少,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目前农村中小学正广泛应用。比如:科学课上用课件演示水的循环、演示云、雾、雨的形成过程;数学课上演示时、分的关系;语文课上播放在漓江上荡舟观赏桂林山水的情景,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物理化学课上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展示核能等高科技的成就,等等。 另一种是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进行有益的探索,把课件制成网页的形式,学生通过局域网网络进行学习,利用课件的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去自主地探究和发现,也可以组织他们在讨论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发展,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但也有弊端,如果教师指导不得力,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无效学习。 郑红琳 2009.9.2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姓名 工作 单位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 教材 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关注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适当增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层次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赏析和自我调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PPT展示“干涸的胡学生活动:讨论、归纳创设情境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doc

让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 桑树台中心小学刘欢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概论 二、教学设计 三、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 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从无声电影教学(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即产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越来越紧密。怎样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我今天主要与大家交流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概论 一、教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优化,而不在于发现教育规律。 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的物质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两方面。 物质技术有:计算机、投影、网络、电视、音响等。 智能技术有: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2、教学媒体 概念:当某一种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并且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分类:教学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高互多媒 体。 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教科书、挂图、标本、幻灯、 投影等。 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如:广播、录音等。 视听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如:电视、电影等。 高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 3、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 为了促进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革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要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尝试――探索――完善”的工作思路,分阶段推进。 二、工作要点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本质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应,从而促进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

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由于信息技术涉及的技能很多,教师们又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为任务,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做指导,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做支撑,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我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为学科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学校一方面在教师集会时,将由校长或信息教研组长通过信息发布的形式向教师作先进教育理论介绍,另一方面,将不定期地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资料,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再一方面,组织教师观看下载的示范课例。以此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 2、扎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为整合奠定良好基础。 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整合将无从入手,因此,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是整合的关键,为了搞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操作水平,为此学校将不遗余力的做好计算机基础培训和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和课改理论培训,解除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 3、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掌握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而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继承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像、图形、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听说潜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 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让南方的孩子看到雪域高原的实景,北方的孩子看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 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二)、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掌握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而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像、图形、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听说潜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 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人机互动”让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与同学即时沟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别人,同时可以分享同学及老师的思考成果,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走向对话。同时,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为学生搜集、比较、判断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信息来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从此不再是神话。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改变着学生的未来。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无缝沟通”,把学生共性的问题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个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得以解决。特别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环节上,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实施方案 21世纪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为解决过去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创造新的途径。

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等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意识,让老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的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其关键点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效的整合,也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要素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联系起来,并形成整体”。 实施步骤: 1.初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仅限于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几个常用的软件,就这样的技术、知识基础,其措施如下: 按照传统方式,先准备教案; 据教案内容的层次,设置使用word、powerpoint的课件页面。 制作课件,保存备用 这种授课方式和传统方式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它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但这种整合的方式,基本是按传统的上课程序安排的,只是在原来的使用粉笔板书、使用收录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手段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电脑这个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东风”,但很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出现“借来东风不施雨”的现象。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误区实效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普及和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现在信息技术的的优势 1、生动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的只是图片和文字,如果在教学中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框时,可以播放动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气氛活跃时,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美丽颜色和无限生机的图画或影像,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学生的印象深刻,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贵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再如,学生对“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缺乏感性认识,我编辑了“汶川大地震后救援活动”的录像资料,展示广大军民的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风采,体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是真正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 学生听”, 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 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 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 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 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 并宏观地展现出来, 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 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自然和谐的有机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以提高学生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促使其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标 基于先进的工作手段、开放的服务理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 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打好文化基础。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 使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拓宽了教学视野, 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 将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 并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 融入网络时代, 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可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 (2)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时势可以铸造英才, 时势也可淘汰庸人, 现实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上, 有独到工夫。这种有效整合, 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 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 能调控学习过程, 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变革。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甚至连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3)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旧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信息时代, 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是社会生产力、

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的整合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师生面前展现了一条纵横东西南北、贯通古今中外信息的高速公路。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力地改变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式的单一的信息互动改变教育教学的面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可以把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由知到行搭起一个平台。确实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特点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特点讲究明理、激情、导行。其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抓住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情理就在自己身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情景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在让学生感受来自于父母之爱时我用多媒体选用这样一则材料供学生阅读,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遥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天崩地裂的一刹那母女俩一起坠入到黑暗无边的废墟之中,所幸的是母女俩都完好无损,但她们无论如何也出不去了。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后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是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后,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已经枯渴,孩子的哭声也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了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用毛衣针刺破自己的手指,塞进孩子嘴里。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在吮着母亲的手指头而母亲已经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像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奶。当然现在我们还可以抓住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最新的材料,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当这大量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时学生能不动情吗,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想一想平时家人对自己付出的点滴恩情,学生能不震动吗,学生能不怀有感恩之心吗,待到此时再让学生学唱一首《感恩的心》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教学没有说教但所有的教育都在无言中。 第二、借助网络请来更多的人为学生明理支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再好的说教,再动人的道理由一个人说上无数遍,那么让人听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唠叨。如果学生把我们所讲的道理当做了唠叨你想他们能听进去吗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一个道理,有助于学生更深地认识一种道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动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支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点我们就可以撬动整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领悟事物的真谛。如学习方法的指导我就借助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成长在线》中的快乐学数学,快乐学语文,快乐学英语,励志方面我借助的是奥运频道的奥运岁月--- 看奥运冠军的成功之路,思自己的成才之行,利用校园网的留言板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尚义县教育局程雄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

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心得体会一.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认识,教师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学科整合初步的成效 1、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首先,能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是机械的、死板的,而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老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继续给学生以指导,是课堂的延伸。比如说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地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点击相关的网址,这样就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其次,能给学生创设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雷超华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网络研修的课程的学习。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可以改变教学。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社会和品德课的学习,很多内容已经离我们很遥远。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如PPT)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如PPT,视频)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既生动,又形象,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

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引发了广大教师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究。现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的观念,已经由原来的“整合”进步到了“融合”。但无论是“整合”还是“融合”,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实现。综观这二十几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没有关于“应用方式”的专门研究与论述。因此,本文拟就对“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全面审视,对其应用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归纳和辨析,以期在多种方式的应用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实效,从而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寻找到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与课程教学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及深度融合的普遍规律。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现行中学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共同决定的。现行的中学政治课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相对较枯燥,理论说教的内容较多,学生不是由衷喜欢。要突破这个难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变静态的文本为图文声音并茂,可以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和多向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中学政治课教师的工作量大。中学政治课教师工作量一般为每周12-14节,这使得广大中学政治课教师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试阅卷等方面的工作量相当大,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备课成本以及阅卷和辅导等体力劳动和时间。 再次,现行中学政治课的内容多、课时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这一矛盾。 最后,现行中学政治课的特点是政治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心理问题的疏导并存,这要求教育者的手段要巧妙。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而言,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切入三者的结合点。 综上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手段,对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有多种方式,按照主要功能和用途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每类又包括若干具体应用方式。实质上,教师在每种方式的运用中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一)教学资源的存储与获取 1.disk方式 disk是磁带、磁盘、光盘、u盘等的统称。在电脑还没有普及之前,人们把教学录像储存在磁带里,供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学研究人员使用。当电脑普及之后,人们就把课堂教学录像刻录成光盘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