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第11卷 第1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 11 N o .1 2011年2月

Journa 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 mm erce and T echno l ogy F eb .2011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李保江,李建峰

(山东大王职业学院,山东东营 257335)

摘 要: 新的经济形势下,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校园和谐、社会和谐。认真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其树立信心,认知自我,自觉进取,完善人生,服务社会,是新经济形势下,解决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85(2011)01-048-03

The Psychological H ealthy Proble m s

of Poor Students i n the Vocati onal College under the New Econo m ic Situation

LI Bao-ji ang ,L I Jian-feng

(Shandong Da w ang V ocati onal Co ll ege ,Dongy i ng ,Shandong 257335,Ch i n a )

Abst ract : The poor co llege students sho w ed a variety of psycholog i c al prob le m s under the ne w econo m ic si-t

uation,w hich have a ffected their healt h y deve l o pm ent seri o usly ,together w it h the ca m pus and t h e social har m ony .So w e shou ld ana l y ze these proble m s seriously and subm it appropriate solutions ,to help the m built self-confi d ence and have good understand i n g o f the m se l v es ,asw e ll asm ake progress consciousl y ,perfect t h e ir o w n lives and ser ve t h e society ,w h i c h is an urgent task o f helping the poor st u dents to dea lw ith vari o us psycho l o g ica l proble m s .

K ey w ords : poo 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 l o g ica l hea lth ;appr opriate so l u ti o ns

收稿日期: 2010-12-01

作者简介: 李保江(1969-),男,山东东营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一些小中型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和壮大。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满足这些经济实体对人才的需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随之而来的贫困大学生也日益增多,以我院为例,来自鲁西、鲁西南、鲁南部分市县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中能占到20%的比例,其中的贫困大学生又占了不少的比例。近年来,贫困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引起学校的广泛关注,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也成了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大

学生占45.6%,特困生占18.2%。调研表明,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在贫困大学生中较普

遍。据我院一位班主任反映,她的班上就有三位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每到吃饭时,总不情愿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一块就餐,常常单独一个人随便买些饭菜对付了事,社会上的贫富悬殊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深在大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因为贫困,不少因之而来的问题凸现出来,影响到班级和谐,影响到学校和谐,影响到社会和谐。研究高职院校贫困

48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贫困大学生总体上具有一些积极的思想品质,如具有积极向上、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学习刻苦,目标明确,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吃苦耐劳,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适应能力与自立意识较强;能主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实际困难;能怀着感恩的心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和家庭条件的差异性,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再就是随着情感恋爱,同学聚会以及就业问题等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多,使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与经济贫困这一矛盾问题更加尖锐,更进一步加剧了这部分同学的自卑心理。总之,家庭贫困问题同时也使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以下心理状态不佳的状况。

(一)自卑心理

不少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高考的结果。本来结束了高中的三年苦读生涯,原想能考上一所美丽的大学圆自己心中的梦想,可是事与愿违,自己仅仅考入了一所普通的高职院校。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部分同学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失败的阴影,从而产生自卑感。o贫困大学生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比,显得有些土气,穿着不时尚,谈吐不入流,长期的应试教育制约着他们的活动,整天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偶尔出去逛逛,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穿着时尚入流,风流潇洒,想想自己的囊中羞涩,更是加重了自卑心理。

(二)焦躁心理

很多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或者家庭其他的特殊原因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社会抚养等,思想压力大,精神时常处于紧张状态,情绪也表现的烦躁不安。有的时常因为考虑家中欠债是否过多,如何偿还,家中生病的父母由谁来照料等问题而焦虑;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不足而焦虑不安;也有的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找一份兼职工作为父母分忧、如何尽快报答父母的恩情等问题而产生焦躁心理。

(三)信心缺失,孤僻敏感,喜欢独处

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再就是受到地域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可以与其他同学相抗衡外,其他的优势就不太突出了。交际能力的欠缺,使他们产生羞涩、害怕的心理,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甚至敌对的情绪。年轻人谈恋爱天经地义,可是因为贫困,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缩手缩脚,难以承担恋爱期间的所需费用。因为怕别人说自己小气,被别人嘲笑和轻视,使得人际交往成为一种负担。他们只有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获得安全感。但由于情感得不到宣泄,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四)不求进取,自甘贫困

1尽管有些贫困大学生高考成绩并不低,但自立程度、各方面实践能力却较差,缺乏技能,靠自立来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再就是由于校园条件的局限性,勤工助学渠道一直不很畅通,使得这部分同学难以通过这一渠道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o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不但得不到奖学金,还常常需要去交补考费、重修费。?少数贫困大学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有个别学生,家庭条件本就不好,自己偏又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无疑又是一笔不小的消费。以上几种情况使得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求进取,自甘贫困。

(五)就业压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但不少的用人单位盲目的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忽视或轻视高职毕业生,高职生的就业在特定时期呈现不容乐观的态势;又因为贫困大学生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依赖,在就业连续碰壁的情况下,往往会抱怨自己无钱、无权、无势,从而愤世嫉俗,流露出一些不安定的情绪,往往会做出伤害自己、家庭甚至社会的举动。

二、解决途径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正确认识,并且要善于分析原因,以便更好的给这些学生以帮助,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或途径,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健全他们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下列措施:

(一)激励教育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存在/先天0不足,因其学习信心不足,厌学情绪重,学习效率低,必须进行心理/补钙0,帮助其找回信心。要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

49

遇是暂时的,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消极逃避,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困难的境遇,毕竟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是有限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倡导贫困大学生正视贫困现实,要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是改变贫困的正确途径。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案例让他们从那些奋斗拼搏、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大学生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心理问题比较复杂,可以针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缓解或化解其心理压力,并指导他们学会积极对待人生,克服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行为,乐观对待暂时的困难。采取相应的办法如:建立心理咨询室、情感宣泄室;利用网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等有针对性的工作,这些工作都可以防患于未然。另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暂时的。只有认真地面对挫折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让自己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能更加成熟。

(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老师应多与贫困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给他们把脉,随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贫困学生心理的帮助。良好的同学关系十分重要。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对于性格孤僻的同学要多主动与其联系。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可以安排班里的团支书、同宿舍的舍长跟他们交流,努力创造和谐氛围,避免一些刺激其自尊心的话或行为发生,对其良好的心理情境的养成大有裨益。帮助他们,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通过一些活动的策划,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可以指导他们看一些相关的书,参与一些辩论赛或讨论会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鼓励贫困大学生大胆主动、积极地与人交往。我校在该方面的做法非常可取,简单介绍一下:学期初,班主任对学生逐一进行沟通了解,记录学生的思想、家庭、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认知学生;学期中,再次与学生进行沟通谈话,对学生进行熟识、深入的了解;期间利用不同的形式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一个惊喜,让师生关系和谐,适时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

(四)完善贫困资助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物质资助:学校应做的工作首先是做好物质帮助工作。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受贫困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部分物质帮助。我校采取的办法非常可行。学校所处区域企业林立,近年来校企合作非常好,学校与部分企业建立贫困学生救助活动,如办法一:某企业主动承担学生几年的学费,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几年,当然需要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相互认可。学校应该严格科学的使用国家助学金和贷款制度。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帮助时,要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帮助。不能简单从事,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不然,本来是好心帮忙,就有可能出现忙没帮好又添乱,其贫困问题没解决,却让他们滋生心理依赖。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还要注意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其打工赚钱,这些都有助于使贫困大学生彻底消除心理问题。

古人说,自古英才多磨难。态度决定一切,从一定角度来说,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能把贫困也堪称是一种磨难、一种考验,思想上就会正确对待,行动上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也就不会产生自卑、恐惧等心理。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他们经济上进行扶持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关怀与疏导,使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路途,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向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J].经济师,2004,(05).

[2]牟艳娟.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07,(03).

(责任编辑:孙建华)

5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篇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经济上的重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学校应采取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措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生要占到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占5%-10%。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有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那些生活消费只能限于吃饱穿暖、艺术修养水平较低的贫困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另外,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会更困难一些。就读大学前,贫困生就普遍存在着学习条件较差等客观情况;入学后,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等自学工具。因而一些贫困生就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存在着为什

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文章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通过对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症状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跟踪回访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接纳自我、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不让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得到重视。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探讨贫困学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大一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确定为需要关注的对象,即“大学生人格调查(UPI)”普查显示总分在25分以上,同时“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3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约请访谈,确定是因家庭贫困而导致极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 (二)团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摆脱心理贫困。辅导采取全封闭的方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整天连续八个小时,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三)团体辅导的实施 应邀前来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互不认识,在最初的热身游戏时,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拘谨,举手投足间还有几分腼腆,但随着“名字接龙”、“个性胸卡设计”、“快乐家庭”等活动的逐步展开,同学们防御的心慢慢开启,互相之间变得真诚而融洽,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开始形成。 当分组游戏“同心圆”和“解开心结”的活动结束后,团队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们坦诚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在集体中体验了快乐。 “爱心午餐”和“伴你同行”,让每位同学都体验了接纳和信任,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和接受帮助的温暖;“目光炯炯”使同学们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心灵的玻璃罩”引导同学们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在“我为什么自卑”、“怎样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组讨论中,许多同学都在同伴们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贫困也可以是人生财富”的观点,试着去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只有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摆脱自卑,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 随着“感恩的心”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在一张张粉红色的心型卡片上,留下赞美和祝福,每个人都用心感受了真诚和美好,感受了心灵的成长。 (四)效果评估 运用“团体辅导效果评价问卷”,教师评价,跟踪回访,SCL-90前后测数据分析等,评估团体辅导实施的有效性。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物质贫困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和严重,关注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工作的难题之一。我们应以其成因及特殊的心理特征为突破口,以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心理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环境相结合为对策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特征;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是指“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的)大学生。”[1]贫困大学生还分为一般贫困生与特困生。“所谓一般贫困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特困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家庭经济贫困而无力支付学杂费和最低生活费的学生。”[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对教育收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从1994年开始,高校逐年大幅度提高学费。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收费上涨40倍。”[3]1998年高校招生收费全部并轨,免费上大学已经成为历史。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之后,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由于大部分家庭收入增长有限,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呈直线式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953万人,经济困难学生有18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其中特困生有7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到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已增至240万人左右,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人数在60万至120万之间,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至10%。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这些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相应的较多。 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坚强、乐观的态度,把生活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把贫穷和不幸看作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作为磨砺意志的基石,他们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努力改变困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因经济窘迫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有些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2003年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持完成的调查报告指出,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状态普遍高于非贫困生。调查称,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52,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0.72。”[4]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41699823.html,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作者:李玉峰 来源:《职教论坛》2010年第05期 摘要:通过UIP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对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所高等职业院校5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约4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15.2%有较严重心理问题。调查还发现,城乡、家庭关系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男女学生不存在显着差异。提出了高职院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CTF060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玉峰(1968-),女,河北蔚县人,硕士,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5-0084-03 一、问题提出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猛发展。中央七部委曾于2004年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以后的高校招生中,高职生应占总招生人数的半数以上。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近年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例如,2006年毕业212万,不足50%,2007年毕业258万人,占52%,可见,高职生已经是我国高校的主体人群,超过“半边天”。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项以我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23%[1];另一项针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心理障碍[2]。邱开金[3]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学院的7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仅为43.8%,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的学生对完成学业“没有信心”。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板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Poor Undergraduate 【中文摘要】贫困大学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数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淘汰,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成才方式。改革开放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使高校学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新的要求,更加主动地做出调整和适应,更加注重对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成才的条件,不仅仅需要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坚强的意志,创新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同时,更加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是具备优良素质的基本要求。可是,对于那些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学生,每一步都是一个新起点,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阻碍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的,认识到一个人在心理健康上多一分弱点,就会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多一分阻碍和损失。因而,主动地使贫困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要求。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在经济帮助的前提下,也要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要增加激励措施,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缓、补、减、免、保”的同时不断加大“奖、勤”的力度,使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贫困生以关爱,开拓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和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他们一般学习都很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显得呆板。我们在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 特殊群体,关注其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主题。本文分析了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重点探讨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提高高职教育改革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The Approach and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ing,Fan Jinsha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special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is not allow to neglect education them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problems.And focus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y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way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iangsu,212400,Jurong,Jiangsu,China 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除要重视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据报道,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1]。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心理压力较本科院校学生大,会因为自身所在的院校是高职院校而产生自卑感,更有甚者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与本科院校的同龄人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知识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2]。因此,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部分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人际交往困难、环境与挫折适应困惑、情感困惑、学业困 惑等几个方面。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来说, 应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落到实处,可从以下方法与途径入手: 1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开展“一对一”教育帮扶工作 及时开展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工作,完成心理普查统计分析,并及时召开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干部例会,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对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积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有针 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困惑。 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同学,采取专任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教育形式,通过定期找学生谈话,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其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指导措施,逐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可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而对于二年级学生则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咨询问答、鼓励学生搜集心理健康教育题材的资料进行学生授课等方式,解 决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 可定期邀请心理教育学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将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三年级学生,可侧重加强 如就业指导、 人际交往、情感困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规划未来,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大学生在校内的各类主题活动较丰富,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作为其中的一项积极组织,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尤其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教育管理者,应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积极进行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可在宿舍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手抄报评比、氛围营造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尽早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咨询机构建设 建立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辅导员为两翼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有针对性地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在咨询中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般心理问题[3]。 同时,做好学生宿舍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宿舍楼设立大学生服务站心理咨询室,对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心理自助,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 5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的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68-02 (下转第170页) 168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经济上的不平衡和自卑心理导致其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成长。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学方法,深入、系统的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青岛、泰安、济南三地,选取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本科生共3378人(男1662,女1716;文科1851人,理科1527人;大一1917人,大二854人,大三607人),以每月家庭提供生活费低于200元为特困生,约占13%;高于200元为非贫困生,约占77%。 (二)方法。 scl-90量表,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十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状况。在评分规则方面,scl-90采用5级评分制,现有两种记分法:“1-5”制,其中,1分表示没

有该情况;2分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强;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重;5分为严重。得分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 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被试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其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 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将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中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1)。(见表1) (二)各类群体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四个维度,对贫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四个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总体来看贫困女大学生的scl-90得分均高于贫困男大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贫困学生工作,在完善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加大心理援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并举,拟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消极的心理表现为.悲观、自卑心理;抑郁、焦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敏感、偏激心理;还有少数意志薄弱贫困学生表现出依赖、懒惰心理,甚至个别偏激的仇视、报复心理。要充分认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影响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困难,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一)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档案应包括基本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来源,经济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档案记录力求详实,及时,准确,为干预是否实施提供依据。 (二)建立贫困学生定期访谈制度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与贫困生定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要及时进行

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并到心理咨询室备案。 (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对于重大生活逆境的积极适应性。同样是经历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有人一蹶不振、萎靡消极、自卑抑郁,有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积极乐观,这反映了他们心理弹性水平的差异。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的原则:从正面开发各种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讲座、视频、书籍等途径宣传“心理韧性”的内容,传授处于高危环境中提升个人心理韧性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培养贫困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挑战看作是生活的调剂;发现贫困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挖掘自身潜能。鼓励贫困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和反省,大幅度提升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丰富和发展生命最佳状态。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运

近五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

Theory Resea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2-11-10作者简介:何世冰(1980-),女,广西南宁人,讲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近五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何世冰 (广西师范学院,南宁5300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来高校贫困生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贫困生以来自农村、小城镇居多,非贫困生以来自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居多。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1]。2011年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投入近900亿元人民币用于大中学生的教育资助,其中包括普通高校的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比2010年增加39亿元,增长5.6%[2]。众多实证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地威胁着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探索出有效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二、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里面给出了高校认 定贫困生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当地民政部门调查,填报贫困生数据认定表,以及认定贫困生的程序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具体操作上高校在认定贫困生当中遇到很多困难。2008年, 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在名额和金额的资助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认定贫困生增加了难度。如此相对来说,高校贫困生是增加了,那么如何认定贫困生,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高校很难采取统一的办法,由此带来对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高校对“贫困生”没有统一的界定,也没有制定贫困生评判的标准。严格界定贫困生和建立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不仅能够准确把握贫困生群体对其进行研究,而且对于实际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认为界定贫困生可以按以几个指标进行。第一,贫困生必须首先具备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其家庭经济情况真实数据,其年平均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或高校所在区域消费水平,完全无力支付大学学费、 住宿费和最低生活费用。第二,在校思想品德表现良好,学习成绩良好。第三,来自所在班级同学的推荐和监督,日常消费无不良表现。第四,经过班主任、辅导员、学院负责领导的调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研究路径研究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心理健康向量表现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是非贫困学生的1.035-5.984倍,根据具体表现形式,贫困大学生常 摘要:在贫困大学生逐年递增,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随之引起社会和高校普遍重视的情况下,探讨解 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就近五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研究路径、研究 成果等进行综述。结果近五年来, 高校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复杂化、消极化、突发化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改进完善资助体系, 开展积极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建立完备的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解决措施。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30-02 230

最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集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和技能特性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一个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等过程的活动特征都是受遗传因素的制约的。 遗传因素也是产生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二、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生理方面的问题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首先,母亲孕期的身体有病、营养不良、情绪不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到其心里功能的正常发展。其次,脑神经递质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维持人的心理健康,有赖于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患有疾病,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这样恶性循环,其心理承受力将越来越差。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他们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社会制度、劳动条件、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的压力。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生活环境的压力。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四、 五、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滨州职业学院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院以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贫困学生工作,2010年度资助金额达万元。根据院党委善待学生和“五重六爱”活动“重在教育”的要求,在完善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加大心理援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并举,拟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提高对贫困学生工作的认识 贫困生工作是学院的大事,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三个党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和谐社会,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院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及全体教职工都要从讲大局和“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认识贫困学生资助和教育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落实国家资助工作要求,制定、完善以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政策规定及勤工助学报酬标准,要以情感人,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情。要加强全体师生团结友善、扶危济困等基本道德教育,要关心、爱护、尊重和帮助贫困学生,也要教育贫困学生勤俭自强,努力学习,志存高远,敬业奉献。 二、进一步完善学院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经济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经济

的贫困是导致贫困学生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建院以来,我院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融“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从确保贫困学生群体人格身心健康发展来看,还要探索更多有效的途径,革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各种资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多渠道辅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增加勤工助学机会,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 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消极的心理表现为.悲观、自卑心理;抑郁、焦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敏感、偏激心理;还有少数意志薄弱贫困学生表现出依赖、懒惰心理,甚至个别偏激的仇视、报复心理。要充分认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影响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困难,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一)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学工处资助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密切协作,信息互通,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档案应包括基本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来源,经济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档案记录力求详实,及时,准确,为干预是否实施提供依据。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贫困学生工作,在完善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加大心理援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并举,拟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消极的心理表现为.悲观、自卑心理;抑郁、焦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敏感、偏激心理;还有少数意志薄弱贫困学生表现出依赖、懒惰心理,甚至个别偏激的仇视、报复心理。要充分认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影响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困难,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一)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档案应包括基本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来源,经济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档案记录力求详实,及时,准确,为干预是否实施提供依据。 (二)建立贫困学生定期访谈制度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与贫困生定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要及时进行

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并到心理咨询室备案。 (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对于重大生活逆境的积极适应性。同样是经历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有人一蹶不振、萎靡消极、自卑抑郁,有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积极乐观,这反映了他们心理弹性水平的差异。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的原则:从正面开发各种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讲座、视频、书籍等途径宣传“心理韧性”的内容,传授处于高危环境中提升个人心理韧性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培养贫困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挑战看作是生活的调剂;发现贫困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挖掘自身潜能。鼓励贫困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和反省,大幅度提升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丰富和发展生命最佳状态。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