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的概念

第六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概念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目前,人们对学习策略含义的看法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的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或技能。例如,梅尔(Mayer,1988)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它包括划线法、概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

(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技能。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例如,尼斯比特(Nisbet,1986)等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选择、协调和运用技能的执行的过程”。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不把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包括在学习策略之内。

(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这种观点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互相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就已有资料看,多数研究倾向于这一种观点。1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1黄旭,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1990年第4期

关于学习策略的结构,大致有如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由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构成

基本策略包括识别材料、应用各种技术去理解保持材料,以及在适当情境中回忆和使用获得的知识的各种策略,即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策略。

辅助策略由保证基本策略有效进行的各种策略组成,包括形成一种适宜的学习态度的各种技术,处理由挫折、疲劳、分心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注意缺失的各种方法,以及控制和纠正正在操作中的基本策略的各种技能。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状态,以保证基本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构成

学习方法指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有外部的方法(如何做笔记等)与内部的方法(如何想象等)之分;有单项的方法(如网络图法)与系统的方法(如MURDER法2)之分,等等。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中最基本的要素,是直接作用于认知过程各个阶段以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

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指学习者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期间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它包括:(1)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2)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3)在学习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改学习行为。(4)学习结束后,总结性地评

2 MURDER:M-Mood,激活情绪;U-Understanding,理解;R-Recall,回忆;D-Digest或Datall,领会或详述;E-Expand,扩展;R-Review,检验。

价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方法的效果。学习的调控在策略构成中处于中介地位,它不直接作用于信息,可看成学习的间接手段。

元认知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事项(任务、目标、方法等)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元认知是整个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也是这一结构的最高层次的调节机制。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的调控只是一种执行的活动,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其首要条件是要对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所认知和体验。在学习中,就是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为何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系具有明晰的自我意识和体验。这一切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

(三)由获得陈述性知识的策略、程序性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的策略构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获得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事实是学习该学科的基础。获得陈述性知识的策略涉及的技巧有:(1)集中注意的技巧;(2)概括的技巧;(3)联想的技巧。

程序性学习策略是指完成各种智力活动程序的认知技能,其涉及的具体技巧有:(1)掌握程序模式的技巧(包括了解某一程序模式特点的技巧和选择有效序列的技巧);(2)练习的技巧;(3)反馈-矫正的技巧。

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的策略涉及的技能有:(1)情绪调节技能(如自我激励、自我放松、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法);(2)自我控制技能(如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排除干扰等技能)。

当我们了解了上述有关学习策略结构的内容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学习策略含义的理

解,而且对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及其效能也会有所启示。

三、学习策略的特点

(一)主观能动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运用学习策略是主体有意识的心理过程,首先学习者要有需求与动机,然后才能自觉地分析学习任务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当的学习方案。

(二)有效性

运用学习策略是为了取得学习的高效率。一个人在完成某科学习任务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能达到目标,但效果不会好,效率也不会高。因此,低效的学习效果一定不是好的学习策略所致。

(三)过程性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方面的问题。

(四)通用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个人特征不同,每个人、每次学习采用的学习策略都不可能完全雷同。但相对而言,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常见的一些学习策略。从知识分类的角度看,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套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具有通用性。

第二节一般的学习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学习者的有意控制下,主动地以语言的方式,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先前学过的材料,以帮助记忆。如要一年级小学生看图记住以下生词:梳子、苹果、月亮、猫、旗子、房子。这是一个序列学习的任务,采用复述策略来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要学生主动陈述或重复学习上述各个刺激项的名称。依复述内容复杂程度不同,可有以下几种复述策略:

1、累积复述。

即当刺激出现时,要把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所有刺激项全部依次重新说出来。例如背诵上面生词,当你看到第一个刺激项,就说出“梳子”;当你看到第二个刺激项,说出“梳子、苹果”;当要背诵第三个刺激项时,又说“梳子、苹果、月亮”;依次类推。

2、部分复述。

当刺激项出现时,你重新说出先前所呈现过的刺激项中的至少一个刺激项的名字。如背出第四个生词,学生可以复述“苹果、猫”。

3、叫出名称。

当刺激项出现时,说出该刺激项的名称。例如,当看到第五张图片时,就说出“旗子”。

二、精加工策略

复述策略是一种识记策略,其作用仅仅是保持信息,是一种比较低水平的信息加工策

略。而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加工策略。

最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是提要法,一种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握精髓的浓缩书本信息的方法。例如,采用在教材上划注加注的方式,运用记笔记的方式提炼知识。

1.划线法。

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策略。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划出课文中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要谨慎使用划线、并且只划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有研究表明,划出无关信息将降低对重要材料的回忆。在划线的旁边注释可能是一种更为有用的方法。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圈出不知道的词;(2)标明定义;(3)标明例子;(4)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5)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6)在混乱的章节前划上问号;(7)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8)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9)画箭头表明关系;(10)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11)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尽管划线这种方法应用广泛,但人们并不觉得它有多大效益,问题在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决定什么材料是最关键的,只是一味地划。当要求学生每段只划一句最重要的句子时,他们确实能记住得多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决定哪一句是最重要的句子需要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划线法的训练。

2.笔记法。

记笔记是阅读和听讲中用得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心不及墨。研究也表明,学生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有助

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资料6-1]:

5R笔记法

5R笔记法诞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所以又名康奈尔笔记法,它几乎适用于一切课堂自学场合。5R即指由5个“R”字母开头的术语:(1)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概念、论据等;(2)简化(Reduce),随后(或课后)将听讲中的内容恰当概括,并简明扼要地写进辅栏(回忆栏);(3)背诵(Recite),即遮住主栏内容,以回忆栏中的内容为线索,叙述课堂上(或阅读中)学习过的东西(不要求机械地叙述,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叙述)。叙述过后,再撇开主栏,核实所述之正误;(4)反省(Reflect),即把自己听课或阅读时的想法、意见等,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与课堂记录内容分开),并加上标题和索引,编制成提纲、摘要、分类别群;(5)复习(Review),每周花一定时间快速浏览笔记,主要是看回忆栏。

表6-1 5R笔记形式

3.卡片法。

将要记录的内容写在卡片上,既有利于归类存放,又有利于存取、批注。它广泛应用于零散资料的收集,是非系统性自学最适宜的笔记形式。

做卡片笔记应做到:(1)一卡一“题”,即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否则,几方面的内容混记在一张卡片上,分类就困难;(2)在卡片的左或右上角,标明分类号、材料性质等;(3)在卡片下方正中打孔,用线串卡片,便于保存与查找。

卡片法也可以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使用这种方式提取知识要点时应注意:(1)和笔记法配合使用,在认真记好笔记的前提下将那些意义性不强的、容易遗忘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记到卡片上;(2)要和复述策略配合使用,依据遗忘规律进行复习,具体方法建议如下:将卡片分为左右两边,分别写上中文和英文词,或者字母符号和字母符号的中文意义,公式名称和公式的字母符号表达式等。然后自制七个纸袋(或找七个信封),每袋内放置一周中某一天应复习的卡片。例如,某卡片星期二复习以后,就放入星期四的袋子内,星期四复习后又放入星期天(或星期一、二)的袋子内,或反之,遮住右边回忆左边(或看正面回忆反面),进行自我测验。每复习一次,就在卡片左下角打一小小的√,√越多,复习的间隔时间应越长,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有了5个√(有意义的材料只需3-4个√),就可以收起来,等到一章结束时(或考前)再复习一遍。

一张卡片上如果记录了多个要记的知识点,在复习时,要对回忆失败的项目作上记号,下次主要复习做了记号的项目,未作记录的可复习也可不复习,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一定归类、组合,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学习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学习材料。一般来说,学习者首先能回忆的是有组织结构的信息,其次才是个别信息。例如要学生背诵全国各个省份的名称,可以按照序列逐个背诵,但这样做费时费力。于是可以按照一定形式将要背诵的信息组织归类,例如,可按地理区域加以组织——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华东、华北。这便是组织策略的运用。

温斯坦和梅耶(1986)提出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和画地图。这些技术能帮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材料。

1.列提纲。

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组织材料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之下。

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可以利用各种不完整的提纲,逐步对学生进行训练:(1)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2)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学生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观点的提纲。如果给学生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学会写出很好的提纲来。

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训练:(1)向学生传授如何列提纲的技巧;(2)要求学生独立列提纲;(3)老师提供自己事先列好的“样板”提纲;(4)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学生的提纲哪些地方不如样板好,如何改进。

2.作结构网络图。

作关系图用以图解各种知识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也就是先提炼知识点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作关系图时,应先识别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识别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用适当的图解来标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网络图比列提纲更简明、更形象,更能体现上下层次之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如因果关系等)。

四、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

思维与解决问题过程可分为表征问题、解答问题、思路总结三个阶段。

(一)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清楚、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题意。对任务的表征有两种,一是内隐表征,即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障碍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二是外显表征,即通过外部行为,如作图、批注等辅助内隐表征的策略。

表征问题阶段的策略是:(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不要匆忙解答。(2)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把握题意能力的一个重要练习方法是尽可能地在读题之后自拟一个草图来表达题目的全体关系。(3)在理解题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判断题的类型。

(二)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该阶段的策略有:

(1)善于进行双向推理,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同时重视运用未知条件来进行逆向推理。在进行顺向推理时,要注意充分使用已知条件。在解题受阻时,我们寻找思路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问自己:“还有哪些已知条件没有用上?”“如何使用这些已知条件?”在进行逆向推理时,主要采取确立“子目标”的办法,帮助我们明确思维方向。在运用子目标时,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标(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来思考。所以,在图上应该用不同的记号来区分“推理出来的已知条件”和“推论出来的子目标”(未知),防止把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使用,走上错误思路。

(2)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思维灵活,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3)要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扩散思维只有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对自己思路的评价应遵循四个原则。原则之一,最优的思路应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有用的“推理出来的已知条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原题的已知条件直接推理出未知条件量,我们必须从原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尽可能多地推理新的已知条件,使信息增值。原则之二,最优的思路应有助于使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联系。原则之三,必须善于否定和迅速摒弃自己的不正确思路。克服定势的最大障碍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思路,或长时间地困囿于一个错误的思路中。原则之四,最佳的思路应是最简洁的思路。

(三)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解答阶段完成之后,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后,我们的任务是检验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但更重要的任务是总结我们解题的思路,进行反思。主要策略有:(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解题之前要考虑眼前的题与自己过去解过的题有什么相似之处;但解题之后,则要考虑眼前的这个题和过去解过的题有什么不同。(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最好能和同学的解题思路相比较,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

五、元认知策略

这里所说的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有四种:

计划监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习者并不只是被动地听课、做笔记和等待老师布置作业。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做作业前将各种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成学习小组,等等。通过这些设定的计划,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经常对学习过程与原先的计划设想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二)领会监控

领会监控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一些研究表明,许多学生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策略,例如在阅读时,常常是以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为主要的策略。为了帮助这类学生,德文(Devine,1987)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控并控制自己的领会过程:

(1)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要求上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快速阅读,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放慢速度。

(2)容忍模糊。如果某些陈述不太明白,要继续读下去,不要中止,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对此加以补充说明。

(3)猜测。当不太理解某些内容时,要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其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此时运用重读往往是最有效的。

与领会监控不同,策略监控主要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使用策略监控的具体做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使用自我提问法,首先要制定一个有效地应用学习策略的“问题单”,下面是一个自我提问单:

(1)我有什么方法来表征这个问题?哪种方法最合适?

(2)解题时,我进行双向推理吗?

(3)我注意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了吗?

(4)当遇到问题不容易解决时,我归纳总结思路了吗?

学习者起初要借助问题单不断自我提醒,当熟练后,则可以自动化地进行,实现有效的策略监控。

(四)注意监控

注意监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注意力或行为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如注意自己此刻正在做什么,如何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如何抑制分心等。一些研究表明,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或先前已经习得的认知策略来控制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也就是说,学生正在使用某种控制过程来引导自己的注意,并有选择地去知觉他们所读的内容。

六、高效的记忆策略

(一)遵照意向律,提高识记心向

意向律即指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有无意向和意向状况制约。识记的意向即识记的目的和意图。通常有意向的识记效果高于无意向识记,有具体意向的识记效果高于笼统意向的识记。如前苏联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相同时间内,接受笼统识记任务(尽量记住短文内容)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平均只记住23个词;而接受更具体任务(精确记住短文内容)的,平均记住 31个词。

根据意向律,我们在识记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强烈的记忆意识,明确记忆目标、内容乃至具体要采取的方法。第二,要自觉提高自我参与的程度,无论记什么内容都要有强烈的记忆欲望并努力培养与该内容有关的兴趣,始终坚信自己能记住、会记住,要有完全记住的决心,不达目的决不收兵,识记的效果就会朝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只记住目标百分之八九十就满足了的人实际是记不住的。第三,限时记忆,即把需要达到的记忆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增强了紧迫感,能迫使具有惰性的大脑全面紧张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至于小目标应多小、限时多久才合适,应因人制宜并循序渐进。第四,对有用的知识要树立长远的记忆目标,尽量要求自己记久一点、记远一点,以便终身受用,不要仅为了应付考试或临时的任务而记,这样识记的内容在头脑里也就保持得更好、更久一些。此外,有意去记,才能自觉地去观察并充分指挥自己的各感官为记忆这一目标服务。

(二)把握意义律,增强理解效果

意义律是指记忆效果随对材料意义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心理学称之为意义记忆,反之为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通常记得慢、效率低,特别是在识记内容多的时候,更是难以应付。而意义记忆,根据艾宾浩斯和肯斯雷 (Kingslev)

的研究,它在记忆的数量上、精确性上以及时间的节省上都大大优于机械记忆。

根据意义律提高识记效果,首先要促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取得联系。一方面,只有当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与网络中,新知识才真正被理解;另一方面新知识也只有固定在旧知识的“桩”上,才不会成为孤立的、零星的从而易被遗忘的知识点。因此教、学新知识时,一定要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对于公式、定理、法则等这类必须记住的内容,也应多作意义上的分析和道理上的推导,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联系,防止死记硬背。第二,对必须记住而意义不强或枯燥的内容,如历史中的年代、人名,地理中的地名,化学中的元素符号,数学中的圆周率等,可通过重新组合、谐音、转义等人为赋予意义来记住。例:要求记住“解、帮、你、记、理、忆、助”这几个字,如不要求顺序,可重新组合为“理解帮助你记忆”,请两者都试一下,看哪一个记得快、准、久?“宋公明”转义为“姓宋的公公明白”,不也好记多了吗?

(三)掌握数量律,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数量律指识记所需的时间随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即识记的数量越多,所花的时间越多,且识记时间的增加远大于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如识记7音节的词,识记总时间为3秒;而识记36音节的词,识记总时间则为792秒。

根据数量律,需要根据识记量采用相应的识记方法。一般来说,短且整体性强的材料,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法识记为好,如记唐诗中的绝句就应这样。材料长时可采用部分识记法,即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记;若各部分熟记后,部分与部分的次序不允许混淆,可采用首字记忆法把各部分依次联结成整体,即把各部分的首字(若首字有重复也可多取一、两字)按以上介绍的方法连接起来。如太平天国起义后的进军路线:金田一永安一桂林一全州→长沙→岳州→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有位同学把各个地名记熟后,

采用首字和谐音记忆法编为:金永桂全长约五九,安寝难惊(南京)。

(四)依照组块律,加大信息量

组块律就是指识记信息的容量随组块容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组块律扩大识记量,就必须将信息组块化,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尽量连接成较大的块。组块的“体积”越大,能够立刻记住的内容越多。同时,根据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的原理.我们应把识记材料按一般不超过7个组块的原则划分识记单元,然后—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记。 ±

(五)特征记忆和材料加工

意向确定后,下一步是对需记忆的事物应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注意通过与过去熟悉的事物类比、对比等,发现其特征所在。这是记忆的第一道关口.把关不严则印象模糊,自然也就记不清楚了。

对于学习材料,我们也应先浏览,然后下一番发掘的功夫,将其特征找出来。如果材料杂乱无章或不适合自己的记忆习惯,就应进行组织加工,如归类、合并、概括、拟提纲等。

一般情况下,观察的顺序为先整体后局部,再看细节。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寻找事物的特征。很多事物如人的面孔等经过这样的观察也就很容易地记住了。

具体例子,如Л=113

355→两打加19的平方,多有趣!怎么样,是不是仔细观察,找出特征,也就容易记住了?

(六)感官协同记忆与歌诀法

识记的第一道门坎是感觉记忆。人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的。因此如果各个感觉通道都能针对同一记忆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则一方面能有效排除外来干扰,另一方面提供给短时记忆加工的信息丰富则能使大脑皮层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留下较深的印象。当然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我们还应同时动脑思考,这样—则有助于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二则能促使大脑储存不同信息的部位加强联系,从而记得久,以后提取也容易。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多。由此可见,学习时一定要特别重视感官并用的方法。

从古至今,学者们都高度重视眼看、耳听、口念、手写、脑思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记忆方法,可以这么说,他们之所以学有所成,这—方法是功不可没的。我国古代教育学着作《学记》里就写道:“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即:学习没有不经过五官活动的,五官不参加活动学习效果就不会好。

对于感官并用,还须特别提出的是运动记忆。运动记忆往往经久不衰,如游泳、跳舞等一经学会即使很久未做也不会忘却,这是因为小脑对运动记忆的保持时间长,因此学习时勤动手,如制图表、搞实验等均有助于记忆。运动记忆还不仅指四肢的运动,也包括身体某一部位的微弱运动,如朗读课文时,口腔肌肉的细微动作,这些动作与语言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特别是学习语言时一定要注意反复大声朗读,这样能取得比默读好得多的记忆效果。小时候背熟了的诗歌,尽管当时并没能深入理解,但许多年后,许多人仍能脱口而出,充分说明小脑参与记忆的重要性。由感官协同记忆,还派生出—个记忆方法:歌谣口诀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又较难记的内容编成琅琅上口的歌谣或顺口溜,如中国古代的《三字经》、《百家姓》和中医书籍中大量的歌诀、数学中的乘法口诀等,都是利用了这种

方法,效果很好。歌诀如果是自己编的,由于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印象更深。不过,一定要编得顺口,且准确精炼,否则意义不大。如:三角函数54个诱导公式的内在规律,有人总结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两句口诀就解决问题了。再多编无异画蛇添足。

(七)联想记忆法

对枯燥的内容人为赋予新的意义,使其生动、有趣,从而达到记得快、记得久又便于检索、提取的目的,这是高效记忆的一大法宝。该法宝通常称之为记忆术,其核心为联想记忆法。客观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想记忆法也就是由此事物推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的记忆方法。其联系方式有接近、相似、对比等。接近联想主要指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之间产生的联想,如黎明时分想到太阳冉冉升起,到了重庆就联想到三峡风光等。相似联想指在现象或性质上相似的事物之间引起的联想,如看见桂林的象鼻山就联想到大象等。北京景山学校就利用这一点,把那些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分批集中让小学生学习,从而使刚上学的小学生在两年内识字2200个~2500个,突破了汉字难认的难关。对比联想指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之间产生的联想,如由光明想到黑暗。由高山想到深谷等。利用联想的以上特点,我们就可以在头脑中采取种种方法把要记的事物与我们熟悉的另一事物联想起来.这种联系还可打破常规、大肆夸张。从而使其新奇有趣以增进记忆。以下是常用的—些方法:

1.形象联想记忆法。

我们已知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记住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要记的东西尽量形象化,即在头脑中画画的记忆方法。如要记“勇气”一词就可联想到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战歌的志愿军战士的神态;记字母“b”就可把它看成是半把剪刀;至于“3”,当然可联想到耳朵;而记“王安石”这个古代名人呢,就可想象一个戴着皇冠的帝

王坐在石头上洋洋自得的滑稽像……

我们还可以通过形象联想,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联系得越奇妙越好。如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就举例说;联想“箱子一飞机”就可以设想飞机从箱子里飞出来,以惊人的速度撞向你的面部。再随便举个例,如“老虎—钱一船-山—人-电话—啤酒杯—耳环……”可联想为:老虎叨钱驾飞船,—飞飞到山顶上,然后给人打电话,接电话的人戴着啤酒杯形的耳环……这样—个接—个联想下去,从而把一大串材料通过夸张、代替、合成、动态等方法有机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所谓的“连锁法”。连锁法虽生动有效。但也有—个缺陷:不能准确地回答材料中的第几个是什么。为弥补这—缺陷。又产生了另—种联系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大堆杂乱无章的事物按次序放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从而把他们—一对应起来记忆。这种方法也很有用。据说,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有一次在宴会厅朗诵诗歌,朗诵完后他被神叫出宴会厅,此刻宴会厅忽然倒塌,尸体横陈,亲属莫辨,然而诗人却根据当时人们在厅内的座位而把遇难者一—辨认出来。由此,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地点法。自己熟悉的位置并不一定非要是座位,也可以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有顺序的其他事物,如身体的各部分可从上至下编上号码:①头发,②前额,③眼睛,④鼻子……再把要记的事物——对号入座。鉴于此,有人又把此法称之为标钉法。标钉法需要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2.谐音联想记忆法。

我们学习的文字和数字等均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此在掌握了义和形的记忆方法后,还应熟知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需要记忆的文字或数字,使之成为通顺的有趣的易记的文字。这方面最着名的例子就是把圆周率3.14159……谐音为“山巅一寺一壶酒……”,还编了故事广为流传。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听了这—谐音,从此以后就不会记不住圆周率了,这就是谐音记忆法的威力。而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呢,恐

怕听了一百遍也不管用。可见谐音记忆法仍然要同过去的知识相联系,谐音只是一个媒介,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谐音后的意义和形象。该新的意义和形象越鲜明,则记忆效果越好。

谐音由于与音有关,音越相近则记得越准,反之则有害无益。如有人将英语单词“welcome”谐音为“为尔康”,结果默写时往往写成“welcon”,发出音来则更糟糕。正是由于各国语言的发音各有其独特之处,难以替代。因此外语老师—致反对以汉语对外语单词注音的学习方法,学习者也要引以为戒,以免发音不准形成习惯贻误终生。由此也提醒我们,凡事都有利有弊,机械记忆也不能—味排斥。实际上机械记忆是其他记忆的基础,也要多加练习才行。一些书上把阿拉伯数字可转换的形象和谐音列成表,如“1”象笔、甘蔗,谐音“衣、医”;“7”象锄头、镰刀,谐音“漆、旗”等,并要求大家死记硬背,以帮助联想,这不正好说明了联想记忆还是离不了机械记忆吗?

3.谜语记忆法

我们在记忆系统中已提到“自然语言媒介法”,指把要记的材料同长时记忆中已有的自然语言的形、音、义相联系以提高记忆的效率。简单的语言媒介法,是把本来独立的事物或词汇用语言连接起来,赋予某种意义,如把“烟、鹅”连接成“烟熏鹅”等。实际上语言是人从小就接触的,它无处不在,就是前面提到的形象记忆法中的形象,我们不也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吗?由此可见自然语言媒介法是一个覆盖面广的方法,以上提到的形、音、义等种种方法大多可以包罗其中。不过,最能准确、生动体现自然语言媒介法的恐怕要数谜语了。

谜语分两种。一种是民间谜语,它以顺口溜的形式描述事物的外形和性质,可归类于上述的歌谣口诀法,这里不再赘述。另一种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的灯谜,它利用文字的形、音、义进行转换,给人以另外一种解释(别解),让人在猜测之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开

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一)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的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的需要。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的要求。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的“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的“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的传达室、医院的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看却要安排在主要的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的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的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的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的“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的“闹”与“静”。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的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的位置上。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公共建筑的各种使用空间中,有的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的对内关系密切一些。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的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的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的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的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的区域。 2.人流组织

第一章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各国比较教育学家的概念: 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 美国比较教育教育学家康德尔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 日本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 苏联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 (一)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对象 1.领域: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本体; 2.时间:当代教育,由借鉴的目的所决定,与纵向研究的教育史的区别在于, 比较教育是其横向研究; 3.空间:世界各国,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现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 研究。 以特定时空范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得比较教育学有别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上为研究的广度,该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深度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教育经验,还要研究教育规律和本质,以体现其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比较法(详见第二节) (四)学科的基本性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间科学之争)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教育经验,解释教育规律,探索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理论科学(理论):寻找教育发展的规律; 应用科学(实践):为教育改革做借鉴。 (五)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比较研究分为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比较教育学指各国教学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教育内部和文化内部分析,如比较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少年期:是 11、12岁 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 14、15岁 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

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 / 14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建筑学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得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得核心问题就是建筑得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得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得公共建筑一般都就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就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就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就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得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得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得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得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得形式、大小与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与功能关系得需要。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得高度、宽度与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得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得采光与满足防火得要求。建筑得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与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得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得问题,特别就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得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得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得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得目得。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得“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得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得“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得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得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得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得传达室、医院得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瞧却要安排在主要得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得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得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得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得“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得“闹”与“静”。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得联系。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得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得位置上。 (3)空间联系得“内”与“外” 公共建筑得各种使用空间中,有得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得对内关系密切一些。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得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得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得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得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得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得区域。 2.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得场所,因其性质及规模得不同,不同建筑存在着不同得人流特点,合理地解决好人流疏散问题就是公共建筑功能组织得重要工作。 (1)人流组织方式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可归纳为平面与立体得两种方式。 1)平面组织方就适用于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组织,特点就是人流简单、使用方便门图l-1-1所示)。 2)立体组织方式:适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靠平面组织不能完全解决人流集散得公共建筑,如大型交通建筑、商业建筑等,常把不同性质得人流,从立体关系中错开门图ll电所示人

盘点教育学概念-定义

盘点教育学概念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4.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6.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1.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2.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4.学科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房屋建筑学章节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涉及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着重掌握建筑的构成要素和建筑方针;建筑的分类和等级划分;建筑模数与模数制度概念。其次应理解建筑设计的依据和要求,对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可作一般性了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 、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2 、建筑的构成要素; 3 、建筑的分类; 4 、建筑的分级; 5 、建筑工程设计的内容; 6 、建筑工程设计的程序; 7 、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单元测试 1.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即:坚固、适用和美观。 2.古希腊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柱式上,有代表性的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 3.建筑物按其使用功能不同,一般分为民用、工业和农业等。 4.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共分为4级。 5.建筑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设备设计、结构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6.地震烈度一般划分为12度,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抗震措施。 7.《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基本模数以M表示,数值为100mm。 8.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房屋抗震设防的重点应在6、 7、8、9度地区。 9.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者为高层(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为超高层建筑。 10.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9为高层。 11.建筑的构成三要素中1是建筑的目的,起着主导作用。 ①建筑功能②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③建筑形象④建筑的经济性 12.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3属于建筑物。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作者:石中英 摘要:概念分析在教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从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构建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质量的需要。日常用法分析、定义分析、词源分析、隐喻分析、跨文化分析和条件分析是教育概念分析中主要的六种类型,每一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基础和路径。要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也可以作为一项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第二,教育学研究中六种概念分析的类型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第三,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不可过于简单,也不可过于繁琐;第四,教育学研究中概念分析的目的既是认识论的,也是实践论的,它们涉及到人们对待概念分析的态度、方式和目的。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概念分析;分析教育哲学 概念,既是思想的工具,又是思想的材料,还是思想的结果。说它是思想的工具,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根本上离不开概念。不单是抽象的思维离不开概念,就是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抑或是直觉的思维,离开了概念恐怕也会成为一种漫无边际的意识之施,根本辨不清主题、分不清方向。说它是思想的材料,是因为概念是命题的意义单元,命题是理论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研究领域中,概念本身经常成为理解、思考或拷问的对象,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不同研究范式都要着力定义、分析或讨论的对象。说它是思想的结果,是因为概念的提出、概念内涵的解释与重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思想活动的结晶,体现着思想者的智慧,反映着思想者对某一问题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倾向性。因此,概念分析,既是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建立在概念之上的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概念分析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之一。有关概念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因此构成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论领域。本文主要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来讨论概念分析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于推进我国的教育学研究有所裨益,也希望对于加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分析的研究有所启发。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新教师: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手 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 专家型教师: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 教学专长: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专长: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 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的知识 教授专长:为了完成目标,所拥有的有关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总与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与个别学生的信息状况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联系学科。 描述性研究: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探讨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的研究方法。 相关系数:表明两个测量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与方向的一个数值。 实验研究:在情境中引入变量,记录结构并分析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发展 智慧(思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以及如何逐渐发展的一门学科。 图式: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适应:通过同化与顺应维持有机体生存的一种认知机能 组织:通过对图式中有关信息的组织,促进对环境中新信息的同化与顺应,属于另一认知机能同化:对环境中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 顺应:环境中刺激导致图式调整或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 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就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逻辑---数理经验:就是个体对动作与动作之间关系理解的结果,这类经验来源于动作,而不就是来源于物体。 平衡化: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 自我调节:就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建动作图式的认知发展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守恒:指儿童已经认识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就是运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 内化: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个人言语(维果斯基):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自我中心式言语(皮亚杰):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她人的一种言语,代表个人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 教学支架:就是指儿童试图解决超出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第三章社会与情感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等三方面因素制约的人格与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危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具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与态度。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阐述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未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改革探究;教学改革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而且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本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本课程老师的重点讨论对象,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浅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以本校为例,我们是独立学院,它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即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管理知

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具有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各种“学问家”。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走出传统的以培养“学问家”为主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 1. 房屋建筑学在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少,教材、教学内容陈旧 房屋建筑学主要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主要讲述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但是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如此多的内容,课时又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为48个课时,教师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只能一带而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详细解释,导致学生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解模糊,很难掌握。而且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学》,2011版,虽然经过几次修订,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没有及时更新,很多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应用很少,或者说已经过时了,如木窗的构造、瓦屋面的做法,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内容讲述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对已经发展成熟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很少提及,教材内容没能很好地紧跟建筑业发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建筑学理论与基础知识

建筑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建筑物的分类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1、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 (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2、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4、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四、建筑高度分类 建筑物可根据其楼层数量分为以下几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 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 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 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第二节房屋构造概述 一、建筑材料知识 主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木材、普通混凝土、黏土砖等。 1、水泥 (1)常见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五种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简答讲解

第一章绪论(2-4讲) 1 2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P6-7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问题 5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6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8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是我们掌握心理学的重要方面。) 10P6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应用课程,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科学。 2.它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融入了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密切结合高校教学与教育实际而成。是一门自然性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的不成熟的应用学科,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亟待充实、完善和提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征:P5 1.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2.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 3.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4.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1、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 道。” 论述:这两段话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或者学生的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2.要认真分析这些精神领域中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的基本规律; 3.用我们教师群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他们,促进学生成长; 4.第二句话: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和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5-6讲) 1P17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建筑学基本知识

建筑学基础知识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 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六大部分组成。 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 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 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 式。 钢混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 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 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 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 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 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 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 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 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 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 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使用 2.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认知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心理学研究理论 4.内省: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主义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信息加工途径:来自于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心理过程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得到更好的理解,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页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7.认知科学:是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领域,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科学: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组织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扫描认知活动和血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11.MRI:磁共振成像,通过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头部,采集来自某些分子的射线,这些分子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最终采集一系列脑图像 12.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用时更短,费用更少的细致血流图像 13.ERP:事件相关定位,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又叫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单细胞记录技术: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脑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15.人工智能:AI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的只和人类相联系的只能行为,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考虑两个主题,语言和问题解决 16.计算机模拟: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17.PDP途径:平行分布加工途径,认知过程从网络角度来解释,这种网络把像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连结在一起 18.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途径又叫做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 19.平行加工:信息加工时平行和分布式的 20.系列加工:一系列离散的操作,只有一个步骤完成了,系统才会进入到下一步 21.节点:大脑皮层区域里,神经活动的部位,节点是相互联系的 思考题 1.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 答:a.认知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认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 c.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大脑或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d.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如何改善我们的认知技能 2.试比较内省法、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途径,在对高级心理过程的强调上有何区别 答:内省法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报告他们自己的感受,精确地辨别这些感受,并尽可能客观的报告这些感受。冯特的仔细的严格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类似今天的认知研究,不过冯特特别指出,像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他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