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茶文化感想

茶文化感想

茶文化感想
茶文化感想

话茶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总觉得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一起喝茶品茗,谈笑风生,那画面定是质朴,却又是生活最原始而又幸福的旋律。

——题记一直对茶有种莫名的热衷,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但是,对茶的认识却是比较浅薄、零碎的。看到茶文化这门课,心中不禁泛起丝丝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就欣欣然的报了。果然,它给我很多惊喜:首先是我们的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恬静温婉的老师,在上了她的课后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方面的知识,满足并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而且老师淡雅、静默成诗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茶,还有礼。自从现在慢慢学习茶文化,了解茶艺,开始明白茶的韵味:静谧,但又充满活力;平淡,但又有着无穷的智慧。一开始,茶叶只是小小的干枯状,当热腾腾的水注入茶杯之中,茶叶升腾起来,慢慢散开自己的叶子,再缓缓沉淀下去,散发出醇香浓郁的芬芳。如人,起初,我们都还很单纯、懵懂的,渐渐的我们走出了校门,踏入了社会,经过职场的磨练,我们告别了昨日的青涩,日渐成熟起来。同时,年轻的我们又对明天充满了无尽的期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努力奋斗,我们倾尽所有的力量,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光和热,尽情的在人生的画纸上挥毫泼墨,演绎绚烂的色彩!很难想象,只是简单的一杯茶,却是对生活的领悟与沉淀!

茶,从古至今,历久不衰,我想,主要原因是,茶不仅仅是饮水,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关于人生的独特哲学。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手握一盏杯,嘴角浅抿,闭目凝神,茶香四溢,心清神爽,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会带人们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在袅袅的茶香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嚣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你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茶文化》这门课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是啊!人生莫过于如此!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体会时,又有多少人明白个中的哲理?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懂。而今物欲横飞,思潮泛滥,信仰紊乱,

虽居闹市,品佳肴,住新房,享清福,然不快不乐,不爽不安,昏昏沉沉,惶惶而不知所以。且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追求快捷、方便,像茶这样需要时间、心境,细细体味的艺术,已渐渐被淡忘了。越来越多民族的精髓,开始褪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自然不能不算一大损失和遗憾啊!

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将茶文化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发扬广大,让中华的茶文化响耀世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变得更加有意义!

人生如茶,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于痛苦磨难中沉浮,方能吐露自身的芬芳!

——后记

公选课茶文化答案

1.《晏子春秋》中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 已。”这是关于茶类形成的哪个过程的?( B ) A.生吃鲜叶 B. 生煮羹饮 C. 蒸青造型 D. 茶饮料出现 2.在( A)代,蒸茶作饼的制法已逐渐完善。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3.“晴窗细乳戏分茶”中讲的是哪个朝代的茶事?( B)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4.君山银针属于哪种茶类?( C) A. 绿茶 B.红茶 C. 黄茶 D. 白茶 5.信阳毛尖是哪个省的历史名茶?( A ) A. 河南省 B. 安徽省 C. 山东省 D. 云南省 6.以下不是安徽省出产的名茶有?( B ) A. 黄山毛峰 B. 信阳毛尖 C.六安瓜片 D. 太平猴魁 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的名茶是( A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蒙顶甘露 D. 庐山云雾茶 8. “翠玉片,糙米色”是( A )茶的最显著特色。 A. 狮峰龙井 B. 西湖龙井 C. 钱塘龙井 D. 越州龙井 9. 以下属于再加工茶类的是( D ) A. 祁门红茶 B. 白牡丹 C. 霍山黄芽 D. 茉莉花茶 10.下面属于黑茶的是( C ) A. 六安瓜片 B. 信阳毛尖 C. 六堡茶 D. 东方美人茶 11.经过“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制成的茶类是( C ) A. 黑茶 B. 绿茶 C. 黄茶 D. 白茶 12.乌龙茶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是( C ) A. 揉捻 B. 杀青 C. 做青 D. 萎凋 13.别名“吓煞人香”的名茶是( B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蒙顶甘露 D. 庐山云雾茶 14.下面各茶类中没有经过发酵的是( D ) A. 红茶 B. 黑茶 C. 乌龙茶 D. 绿茶 15.武夷岩茶是出产于( A ) A. 武夷山 B. 大别山 C. 海南岛 D. 四川盆地 16.下面属于台湾乌龙茶的是( C ) A. 铁观音 B. 凤凰单枞 C. 文山包种 D. 大红袍 17.被简称为“祁红”的名茶是(C ) A. 滇红功夫 B. 英德红茶 C. 祁门红茶 D. 小种红茶 18.“今日有水厄”说的是发生在哪个人身上的茶事?( A ) A. 王濛 B. 诸葛亮 C. 陆羽 D. 卢仝 19.《封氏闻见记》中关于灵岩禅寺的记载是发生在( A )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20.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是( A )宫廷茶具。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1.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历代饮茶方式都有所不同,宋代的饮茶方式是( C ) A.生煮羹饮 B.煎茶法 C.点茶法 D. 小撮泡饮

茶文化选修课练习题含答案分析

一、判断题(共16道小题,共80.0分) 1.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个饮茶文化的巨大变革,那就是从唐宋时代的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 A. 正确 B. 错误 2.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 A. 正确 B. 错误 3. 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A. 正确 B. 错误 4. 泡茶用水最好选“活”、”甘”、”清”、”轻”之水,就是说水品为活水,水味要甘甜,水质要清净,水 质为软水。 A. 正确 B. 错误

5. 以饮茶时是否添加其他佐料来区分的话,就只有两种饮用方式:即”清饮法”和”调饮法”。 A. 正确 B. 错误 6. (错误)乌龙茶,又称为青茶,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 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 A. 正确 B. 错误 7. (错误)在唐代,煮茶法逐渐过渡到点茶法。人们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 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茶类生产由茶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 A. 正确 B. 错误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最早原产于中国的云南和中原地区。其中云 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 A. 正确 B. 错误

9.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茶叶专卖)始自唐代。公元780年,唐朝为了平息兵变,增加军饷,开始对 茶征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 A. 正确 B. 错误 10. (错误)卢仝,唐代诗人,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 圣。 A. 正确 B. 错误 11.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所述的诗句。 A. 正确 B. 错误 12. 世人总结,茶韵中有音韵、岩韵、陈韵、雅韵、冷韵、幽韵之分。 A. 正确 B. 错误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英国茶文化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 拉甘萨(Catherineof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 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 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 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 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 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 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Grey),由中国传 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英 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 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 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 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 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 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 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茶文化旅游概论的介绍

茶文化旅游概论的介绍 2014年11月,全球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专著《茶文化旅游概论》于2014年11月正式面世,该书由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余悦教授和王柳芳博士合著。 全书共计46万字,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指导用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強的实践指导。本书绪论概述了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建构;正文的10章依次为:茶文化旅游概述,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概况,当代中国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类型与开发模式,茶文化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营销,中国茶文化旅游热线的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江西茶文化旅游,中国港澳台及海外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与特色。 新年伊始,手头得到一书,茶文化专家余悦、王柳芳博士所著《茶文化旅游概论》一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茶文化旅游的指导书籍。 该书从中国茶文化旅游概述、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概况、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当代茶文化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当代茶文化旅游的类型与开发模式、茶文化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营销、茶文化旅游热线的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江西茶文化旅游、港澳台及海内外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与特色等十个方面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当前,茶文化旅游的拓展与提升,是迫在眉睫和亟待创新的关键时期,作者力争对建构茶文化旅游的理论体系作有益尝试,试图努力填补中国茶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空白,并从深层次剖析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该书指出,中国茶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明确概念和专项的特色旅游项目,是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旅游景区从单纯热衷自然景

茶文化课教案设计(1)

茶文化 第一课时华夏茶史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茶圣陆羽像: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记述栽茶、制茶、评茶、茶叶性质的著作,因此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称。 二、新授 (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介绍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各国饮茶和产茶知识最早都是由我国传入的。 2、介绍我国茶树的原产区。 (二)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1、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韩国) 2、陆羽《茶经》,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卢工《茶歌》。 3、讨论陆羽、宋徽宗、卢工对茶文化传播有哪些贡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1、茶树原产于哪个国家的那个地区 2、什么人被奉为“茶圣”他对茶文化的传播有什么贡献 第二课时茶叶的分类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茶叶科学的分类方法,应以制法为基础,结合品质进行系统的分类。 2、掌握茶叶的六大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重难点:掌握茶叶的六大类型及其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茶样图片及部分茶样《古代茶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漫长的年代里,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创造了名目繁多、形制各异的茶类,成为是节省茶类最丰富的国家。 二、茶叶的分类依据 1、按采制季节可把茶叶分为春、夏、秋茶。 2、按产地取名为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等。 3、还有根据销路、制茶技术、初制发酵程度、形状等进行分类。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探索和分析,探索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及其理念 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2]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往往无法使用精确的方式去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3]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4]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5]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

浅谈茶文化

浅谈茶文化 浅谈茶文化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⒈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针锋相对答曰:“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⒉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⒊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 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 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⒋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 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书画家,京兆万年(陕 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 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 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 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 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 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 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 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 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 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 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 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 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 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 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 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 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 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 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 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 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 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 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 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 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 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 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 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 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 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 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

茶礼仪与茶文化

论茶礼仪与茶文化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关键词】茶礼仪茶文化 【正文】 一、什么是茶礼仪 所谓的茶礼仪主要有: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寓意礼。这些礼节与茶文化相辅相成。茶文化是茶叶在被人类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在经济上,茶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促进茶业的发展。在文化上,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各个朝代的茶文化及现在茶文化的发展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的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 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

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其实不然。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虽然神农 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 (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 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 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悠久的茶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教案

中国茶文化 一、活动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就是茶得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早已进入百姓家。在茶发展得悠久历史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得文化精髓,沉淀了丰富得文化内涵。随着茶文化得普及,茶叶以其芳香、解渴、保健、益智、传情得特点。力弘扬传统得茶文化,成功地将这一中华文化奇葩深入人心、弘扬光大,对中华民族得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得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得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得体验。 2.通过了解茶得历史,增进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得了解,增强学生得文化底蕴。 3、中国就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得中国茶文化从茶叶得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得用水、器具、技艺,名人与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得茶文化,激发学生得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说明学习得目标与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茶文化得研究;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 按照学习内容,确定两个研究板块:茶文化史话、茶文化与生活。按照两个板块得内容,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拟出草案并交给老师审核指导。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发挥个人特长,进行组内分工。确定研究得方式:网络搜索、报纸杂志资料搜集、问卷调查、亲友访谈等。 四、活动内容: 内容:茶叶得发展、中国名茶、相关得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

文化得影响、溧阳茶叶得栽培、溧阳名茶等。 板块一:茶文化史话 (1)茶文化得起源与发展 (2)关于茶得传说 (3)茶与宗教 (4)关于茶得著作(如陆羽《茶经》等) (5)茶与民俗 板块二:茶文化与生活 (6)咏茶文学作品欣赏 (7)茶馆雕刻建筑 (8)茶叶包装及其独特得人文特色 (9)品茶音乐 (10)茶壶得实用及装饰功能 (11)茶文化展望 (12)茶学教育 (13)茶书画 五、活动得实施方案 (一)组织交谈。 中国就是茶得故乡,就是茶得原产地。中国人对茶得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得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得具体任务与分工。 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得名茶,包括茶得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得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得习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文化浅谈

茶文化浅谈 一、《尔雅》与《憧约》 我国最早提及茶叶的文字著作为《尔雅》。西晋文学家郭璞(公元276~324年)所注释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分类学辞典。此书著于何时还有争论:一说是远在公元前1100年,周公时代的学者编成的;另一说法,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是由西周至春秋陆续积成的典籍。 《尔雅》释木篇中记载:“橙·苦茶”。郭璞注曰:“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曰并,蜀人名之苦茶.”这里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征特性。在历史上,给茶树以这样明确的描述,这是第一次。 《憧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又一份很有价值的茶叶史科。这本书虽然是记录劳役的契约,但是关于“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茶事记载,反映了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风气已很盛行,形成了武阳(现四川省双江镇)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二、陆羽与《茶经》 唐朝陆羽(728~804)写成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巨著《茶经》,书中论述了茶的起源、茶树品种、种茶技术、加工方法、烹法、饮法、和与采制烹饮有关的各种器具等。这部论述茶叶的科学技术专著,传播了茶的知识,不仅对我国茶叶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世界茶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劳动人民的茶叶生产经验,认真记述了作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对研究茶叶生产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芋翁。此外,晚年隐居江西信城时,又号东岗子。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不少有趣的记载,很有传奇色彩。据说,公元729年,一天,有个名叫智积的大和尚在河堤上行走,听见草丛中有婴孩哇哇啼哭声,心生慈悲,抱回寺中抚养。长大后,用《易经》占卜,拈到“赛”和“渐”两个卦,“渐”卦上的九卦辞是“鸿渐(一种水鸟)于陆,其羽可以用为仪”,于是就以陆为姓,取名为羽,用鸿渐作字。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自幼为智积煮茶和做一些杂役工作,因此,陆羽从小学会做得一手好茶,也善于煮茶。随之,饮茶成癖,积累了不少茶叶生产知识和丰富的饮茶经验。关于陆羽煎茶和饮茶,古书中记载了不少奇异的传说。《记异录》中写有一段故事,大意是: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善于煮茶,所以大和尚非陆羽所煮的茶不饮。后来陆羽出游数年,智积便不再饮茶。有一次,代宗皇帝知道这件事,便召智积和尚进宫,命宫中做茶能手煮茶给智积饮;借此试试和尚的口味。谁知智积尝了一口茶汤,就嫌不好放下来。皇帝还是不信他的品茶本领,便秘密宣召陆羽进宫,设素宴,再请智积,暗中命陆羽煮茶,智积和尚品尝以后,一饮而尽,并高兴地说:“这真像陆羽亲手煮的茶啊!”代宗皇帝才深信无疑,叫陆羽出来与师父相见。这虽是传说,但也足以说明陆羽煮茶,确有独到之处。 陆羽自幼用功好学,上进心强,志在研诗习文,不肯念经学佛。在当时寺院中生活,抱有这种态度,不能不受到责难,但他坚决不屈服。十三岁时,他逃离寺院,当了一个伶人,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陆羽相貌丑陋,又加口吃,只好做丑角。但由于他认真学习,丑角演得很成功。他才华出众,还编写了几千字的滑稽戏。 那时,陆羽得到了河南尹李齐物的赏识,李赠送诗集给陆羽,亲自教授诗文,还介绍他到天门山邹夫子处读书,这为他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李曾希望他长大做官,但由于他出身微贱,自幼寄人篱下,饱尝艰辛,并不热心于仕途。他的诗句:“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屡,露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下竟陵城下来”,表达了他对权势富贵的鄙视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公元755~757年,安史之乱,汉水流域邻近河南,受战乱影响。陆羽为了避乱,沿着汉水,渡过长江,于公元760年来到浙江苔溪(今吴兴),隐居寺院。

2020年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2020年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1.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是( 茶经) 2.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是陆羽。 3.在茶艺演示冲泡茶叶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是:备器、煮水、备茶、温壶、置茶、冲泡、( 奉茶)、( 收具)。 4.“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是指( 品茶) 程序。 5. (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 6.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 密黄)色。 7. 在茶艺服务中接待马来西亚客人时,不宜使用( 黄色)茶具。 8. 在茶艺服务接待中,要求以我国的( 礼貌语言、礼貌行动、礼宾规程)为行为准则。 9. 晚清书画篆刻家( 赵之谦)“茶梦轩”一印,边款中寥寥三十字,却是一篇对“茶”字字源的考证美文。

10. 雨花茶是( 针形)名优绿茶的代表。 11. 江苏吴县的洞庭山是( 碧螺春)的产地。 12. 雨花茶的干茶色泽是( 深绿)。 13. 滇红品种为云南大叶种,其滋味( 浓醇,收敛性强)。 14. 铁观音的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 音韵显),汤色金黄清澈明亮。 15. 武夷岩茶是( 闽北)乌龙茶的代表。 16. 在乌龙茶中( 发酵)程度最轻的茶是包种茶。 17. 普洱茶主产于( 云南)省,为非压制的黑茶。 18.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活化石)”。 19. “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杯”是( 潮汕工夫茶)必备的“四宝”。

20.“列器备茶”是潮汕工夫茶茶艺演示的( 第一道)程序。 21. 潮汕工夫茶茶艺中“干壶置茶”是指( 将茶叶放进干热的茶壶中)。 22. 潮汕工夫茶中“洒茶”讲究将茶水( 低斟)到各个小茶杯中去。 23.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各泡的茶汤浓度( 一致)。 24.香港的早茶一般为一壶茶配合吃少量的食物,称之为饮茶的“( 一盅两件)”。 25.台湾茶人称( 斟茶)为“投汤”。 26.( 擂茶)又称“三生汤”,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生姜、生米。 27. 桃江擂茶为( 甜饮),不仅是桃江人的日常饮料,还是桃江人待客的佳品。 28. 罐罐茶可分为面罐茶和( 油炒茶)两种。

悠久的茶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教案修订稿

悠久的茶文化主题教育 活动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中国茶文化 一、活动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早已进入百姓家。在茶发展的悠久历史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茶叶以其芳香、解渴、保健、益智、传情的特点。力弘扬传统的茶文化,成功地将这一中华文化奇葩深入人心、弘扬光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二、活动目标 1.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2.通过了解茶的历史,增进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说明学习的目标与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 按照学习内容,确定两个研究板块:茶文化史话、茶文化与生活。按照两个板块的内容,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拟出草案并交给老师审核指导。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发挥个人特长,进行组内分工。确定研究的方式:网络搜索、报纸杂志资料搜集、问卷调查、亲友访谈等。 四、活动内容: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溧阳茶叶的栽培、溧阳名茶等。 板块一:茶文化史话 (1)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关于茶的传说 (3)茶与宗教 (4)关于茶的着作(如陆羽《茶经》等) (5)茶与民俗 板块二:茶文化与生活 (6)咏茶文学作品欣赏

茶文化研究报告总结归纳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内容 1、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2、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国外茶文化

国外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乃至世界辐射,对世界茶文化影响深远。茶叶和饮茶习惯从5 世纪起开始传播到国外,17 世纪起传遍全球,逐步发展成世界性茶文化。英语的“茶”字(tea),发音来自福建方言(ti)。而土耳其人的“茶”字Cay)发音则源自中国北方方言。开始人们只喝“绿茶';即茶树的叶子。“红茶”(black tea)是一种欧美人喜欢的黑茶,据说是唐代的陆羽发明的。[11 ] (p319 - 320)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有了日本“茶道(。传入英国,产生“午后茶(。传入欧美,出现“基督禅(。十六世纪欧洲天主教传教士葡萄牙神父克鲁士从中国返回欧洲后,介绍中国茶的饮用可以治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法国传教士特莱康等也相继学得中国的饮茶习俗,向欧洲广为传播。荷兰是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之一,并称茶叶为“百草((治百病的药) ,茶成为中国对世界所作的一项重要贡献。 一、日本茶道 “茶道(Tea Ceremony)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它起源于16 世纪。富商千利休(1522 - 1591) 集茶道各流派之大成,把饮茶习惯与禅宗教义相结合,发展成茶道。按其教义,茶道乃终生修养之道。千利休曾用“和、敬、清、寂(四个字来概括“茶道(精神。“,和就(是人们相互友好,彼此合作,保持和平。“敬(,指尊敬老人和爱护晚辈。“清(,即清洁,清静,不仅眼前之物要清洁,而且心灵要清净。“寂”,就是达到茶道的最高审美境界:幽闲。“和、

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理念,是从佛教的茶礼中演化出来的。日本茶道崇尚的“和、敬、清、寂”是沿袭宋徽宗《大观茶记》提出的“清、和、淡、静”。《大观茶记》以“清和淡静”为品茶的境地。“清和淡静”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相,崇比尚“清和,”两者相同。不同之处是日本茶道的“敬寂”,反映了日本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而《大观茶记》的“淡静” ,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符合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12 ]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和了日本自己的民族精神发展起来的。 中国茶文化从奈良时代(710 - 794)开始传播到日本,当时是将茶作为药品使用。公元805 年日本僧人最澄、空海留学唐朝,将茶籽和饮茶习惯带回日本。日本嵯峨天皇815 年6 月命令畿内、近江(滋贺)、丹波(京都)、播磨(兵库)等地种茶,发展茶文化。日本入宋僧人荣西大力提倡禅宗,是日本禅宗的始祖。他撰写了《吃茶养生记》(1211 年) , 推广饮茶风尚,其目的是为了给日本人提供防治疾病、养生延年的知识。他认为中国医学理论有五味入五脏,而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大多只有酸、甘、辛、咸四味, 缺苦味。苦入心, 心为五脏之主, 缺苦味则心有所伤。茶味苦,故为养生之仙丹,延年之妙药。 茶道强调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根据举行时间,一般分为4 种茶道: 朝茶(上午7 时)、饭后茶(上午8 时)、清昼茶(中午12 点)和夜话茶(下午6 点)。茶道包括主人迎客、客人进茶、主人烧茶、主客饮茶、客人谢茶、主人送客等程序。[13〗(p198)茶会是茶道的主要组成 部分。茶会有各种各样的名称。立冬时品尝本年度内采的茶,这种茶会称“新茶品茗会”。每逢夜长的季节在微暗的灯光下举行的茶会称为“夜话”。在下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受到当时兴起的“文化热”大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研究也得到迅 速发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机构、学会、团体等。 中国茶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大陆已有湖北、四川、浙江、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等省级茶文化学会或协会成立,还有湖州、广州、昆明、思茅、桂林、宁波、绍兴、抚顺、汕头等市级茶文化 学会和协会的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团体的建立,对 开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动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起到了积 极作用。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 综观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每期约300页,刊发 各类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辑,现已出31辑,计约发表文章4000篇。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 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三)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 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

1、茶史研究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 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 作出重要贡献。 郭孟良的《中国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是一部简明的 中国茶史读本。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人民出 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编年体的中国茶史著作,对近现代茶界大事 记载尤详。 断代茶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廖宝秀的《宋代吃茶法与茶器之研究》(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96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北京:学海出版社1999年),丁 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孙洪升 《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还有少量 地方茶史著作如《浙江省茶叶志》、《四川茶业史》等。另外,一 些综合性茶著如《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 化大辞典》中也涉及到中国茶史的内容。 各种杂志上还发表了一批关于中国茶史的研究论文。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茶史研究的时间跨度基本集 中于古代(清代及其以前),对20世纪中国茶史的研究则非常不够。 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诚如凯亚所说,中国茶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关先秦的茶史,扑朔迷离;汉魏两晋南北朝茶史,语焉 不详;中华民国茶史,新中国50年茶史,亦待补阙如之憾;至今尚无 一部涵盖中华民国、新中国50年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茶史著作。 除陆羽、吴觉农外,古今众多杰出茶人尚无传记。中国茶史研究中 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和空白,亟待从学术上去填补、开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