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简介

书名:《文苑英华》

统一书号:10018.383

书价:80.00元

印刷:1966年5月第一版,1982年7月第二版

印数:2001~12000册

书籍形式:文学类书

产生:宋太宗赵炅命令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太平广记》早已完成,调李昉、徐铉等

将近半数人力,加上杨徽之等共20多人重新编纂一部继《文选》之后的总集,即《文苑英华》。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

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做过一次删繁补缺

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

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南渡以

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但质量还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辞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订才刊行。这次校出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住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

之九。可谓卷帙浩繁。

版本: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保存了不

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

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

内容: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缺点:作为一部资料书,《英华》存在很多缺点。封建社会里官修书目常常粗制滥造,部头越大,错误越多。而《英华》的纂修者,大都是词章之士,而非渊博学者这样复杂而细密的工作不是他们的专长,加上草率马虎,分工而不合作,编纂途中有人员调动,这就造成了这本书中数以千计的学术性和技术性错误。

除此之外,编纂工作中极其自觉的封建阶级的功利主义,这为《英华》带来了两个本质性的毛病。首先,在作品的收录上,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的又烂又缺。另一方面,一些为历来的选家都不肯放弃的有名诗篇,这部一千卷的大书却弃而不录。这种应有而无,应无而有的情况,给这部书的资料完整性造成了不

少损失。

优点:《英华》的宋刊本传世少,到明朝又深藏的文渊阁里,外界所见的一般都是传抄本。而抄的起这本书的人,大多为官僚贵族,而这种人很少读书,书成以来,一般都是置于书架,所以接近原本。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们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摘取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作“揽明月”。 ⑻称意:称心如意。 ⑼明朝:明天。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

_文苑英华_之录李白诗文所本寻踪

收稿日期:200920420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李白年谱会笺(LB06-01)。 作者简介:杨栩生(1949~ ),男,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2009年7月第28卷 第7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Jul .,2009 Vol .28 No .7   《文苑英华》之录李白诗文所本寻踪 杨栩生,沈曙东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编《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关键词:《文苑英华》;李白诗文;本源;寻踪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07-0022-04 《文苑英华》是宋太祖雍熙三年成书的一部官修诗文总集,保存了许多唐前及唐时的诗文资料,其中有些作家的作品已经散佚,因此这部书有着作为校勘、辑佚、考订等重要依据的学术价值。《文苑英 华》收录李白作品(诗243首,文16篇)259篇,这在宋代李白全集尚未编成之前当是一个不小的数量。因为《文苑英华》成书早出乐史、宋敏求、曾巩编成的《李太白文集》七八十年,故这对于我们研究李白是很可宝贵的原始资料。然而,其所源自却至今不曾探及。从乐史的《李翰林集序》、宋敏求的《李太白文集后序》来看,其所本显然与乐史、宋敏求、曾巩所编之《李太白文集》各是一途,那么《文苑英华》之收录李白诗文所本于何呢?今且试以肤浅之见,寻绎其踪。 中华书局在《文苑英华》(1966年版)的“出版说明”中说:“《文苑英华》中还有不少‘集作某’、‘某史作某’的小注,这个‘集’和‘某史’当然是宋本,这样的小注正是以宋本校宋本的校勘记。”李白 文集在宋代的编纂始于乐史(咸平元年,即公元998 年)[1]710 ,继之宋敏求(治平元年~熙宁元年,即公 元1064~1068年)[2]726,终于曾巩[3]727,刻于晏处善(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4]728。《文苑英华》之 编,始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成于雍熙三年十二月(987年1月)[5]8,其后经过多次校勘。一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和大中祥符一二年(1008~1009)的两次校勘。据徐松依《永乐大典》辑出的《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五册“勘书”条载:“(景德)四年八月,诏令三馆秘阁直馆校理分校《文苑英华》、李善《文选》,摹印颁行。《文苑英华》以前所编次未精,遂令文臣择古贤文章,重加编录,芟繁补阙,换易之,卷数如旧。又令……校之。”一是在宋孝宗朝,“臣事孝宗皇帝,间闻圣谕欲刻江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谬,不足观。帝乃召馆职裒集《皇朝文鉴》,臣因及《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舛误不可读。俄闻传旨取入,遂经乙览。时于御前置校正书籍一二十员。” [6]8 但因“校正书籍”者皆“稍通文墨者”,“往往妄加涂

蓟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蓟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人选谢》中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送兵后,于次年南返封丘时所作。 文学 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解》:此志在安边,伤不遇也。言我览观边塞胡虏之未宁,岂无安边之书可献乎?特以诸将巧诈以图爵赏.使贤者不能自达于上耳,是以徒抱孙吴之略而不得一试也。[6] 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诸将不知防边,虽有策无可陈也。乃不云天子僭赏,而云主将承恩,令人言外思之。

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

《木兰诗》产生在什么时代,这是自赵宋以来一直聚讼的问题。今人多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推断《木兰诗》作于萧梁以前。有人又进一步论证它为北朝乐府民歌。目前,《木兰诗》产生在北朝的说法,似乎已为多数人接受。如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其中论述《木兰诗》部分,便都以北朝说为准的。 是的,既然《古今乐录》灼然记载着《木兰诗》的篇目,而《古今乐录》这一书名又明明见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等正史,都是说《古今乐录》十二卷(或云十三卷),陈沙门智匠撰,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这一条证据被提出来以后,不论持齐梁说者,还是持隋唐说者,都只好放弃原来的看法。这道理看来很简单。 然而,持北朝说者,迄今没有提出任何其他证明《木兰诗》作于北朝(元魏)的有力证据。相反,许多材料都成为这一说法的否定。这样看来,《木兰诗》的时代问题,有必要再讨论。 《木兰诗》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著录 持北朝说者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引以为证据之处有二。一处出于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的解题: 《古今乐录》日:“《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是时乐府胡吹旧曲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雍台》、《擒台》、《胡遵》、《利□女》、《淳于王》、《捉搦》、《东平刘生》、《单迪历》、《鲁爽》、《半和企喻》、《比敦》、《胡度来》十四曲。三曲有歌,十一曲亡。又有《隔谷》、《地驱乐》、《紫骝马》、《折杨柳》、《幽州马客吟》、《慕容家自鲁企由谷》、《陇头》、《魏高阳王乐人》等歌二十七曲,合前三曲,凡三十曲,总六十六曲。”江淹《横吹赋》云:“奏《白台》之二曲1起《关山》之一引,采菱谢而自罢,绿水惭而不进。”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2 《古今乐录》在这里并没有著录《木兰诗》的名目。只是《乐府诗集》编辑者郭茂倩在称引《古今乐录》之后所加按语中提到它。《古今乐录》原文和郭氏的按语告诉我们,《木兰诗》系《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六曲以外的篇目。不仅如此。这里说“有《木兰》一曲”,正是相对《古今乐录》无《木兰》一曲而言。案其辞多称“可汗”,绝不会是两汉魏晋的东西。这一点已无庸明辨。也正因为如此,论者多以为元魏时代的作品。说是北朝作品,又不属《梁鼓角横吹曲》,又不见另有著录,这不是很奇怪吗?当然不能排除《木兰诗》有因乐籍散乱而不知何属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不管《木兰诗》像《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六曲一样在北朝人乐后传到南朝(梁),还是流传到南朝以后至梁时入乐,都基本是智匠那个时代的事。不用说智匠不会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如《古今乐录》有记载,则郭氏之疑问无得而发也),它的乐籍也不会散失得那样快。《古今乐录》著录的《梁鼓角横吹曲》篇目连亡佚者也都一一著明,并无含糊。史籍上根本找不出除此以外的关于北朝乐府民歌的片言只语。即便是曾经散失,郭氏又有何根据把它重置《梁鼓角横吹曲》中呢?反过来说,既经编入前代乐府歌辞,郭氏也就不会提出“不知起于何代”的疑问了。许多乐府歌辞,它们的本事、具体出在什么时代,多无可稽考;郭氏把它们编辑在《乐府诗集》时都没有提出“不知起于何代”的疑问——也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已著录于各代乐籍,就是言而有征的了。郭氏之所以没有对《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六首歌中任何一首提出疑问(尽管这些作品有些是“歌辞虏音,竞不可晓”,到唐朝初年“虽译者已不能通其辞”3了)而对《木兰诗》提出疑问,正说明《古今乐录》没有著录这首歌。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简介 书名:《文苑英华》 统一书号:10018.383 书价:80.00元 印刷:1966年5月第一版,1982年7月第二版 印数:2001~12000册 书籍形式:文学类书 产生:宋太宗赵炅命令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太平广记》早已完成,调李昉、徐铉等 将近半数人力,加上杨徽之等共20多人重新编纂一部继《文选》之后的总集,即《文苑英华》。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 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做过一次删繁补缺 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 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南渡以 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但质量还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辞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订才刊行。这次校出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住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

之九。可谓卷帙浩繁。 版本: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保存了不 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 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 内容: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缺点:作为一部资料书,《英华》存在很多缺点。封建社会里官修书目常常粗制滥造,部头越大,错误越多。而《英华》的纂修者,大都是词章之士,而非渊博学者这样复杂而细密的工作不是他们的专长,加上草率马虎,分工而不合作,编纂途中有人员调动,这就造成了这本书中数以千计的学术性和技术性错误。 除此之外,编纂工作中极其自觉的封建阶级的功利主义,这为《英华》带来了两个本质性的毛病。首先,在作品的收录上,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的又烂又缺。另一方面,一些为历来的选家都不肯放弃的有名诗篇,这部一千卷的大书却弃而不录。这种应有而无,应无而有的情况,给这部书的资料完整性造成了不

论《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

论《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 摘要:对于《文苑英华》的深度研究,比如,其中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模式价值;比如,其中的作家构成研究,作品源流研究,作品分类研究,分类体例研究,分类类目研究,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深层纵横研究空间。对于文体分类体系的第一位类研究,如“歌行”,当下学界普遍认为是“歌”加“行”。根据《艺文类聚》与《文苑英华》文体分类体系的实例,其结构意义应该是“×-歌-行”,而不是“×-歌行”。《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是类书的分类体系。整个体系受《文选》、《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影响较大。《文苑英华》还具有范本作用,通过第二位类分类的类目来实现。《文苑英华》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位类设置、毁废不尽合理;由于以文体区分,常用文体与非常用文体及其收录的作品篇目严重失调,多寡悬殊;第三位类大量空缺,等等。 关键词:文苑英华;分类体系;文体;太平御览;艺文类聚 《文苑英华》一千卷,是承继《文选》之后的现存最早的卷帙最多的大型文学总集。辑录作家、作品范围,上起南朝梁,下迄五代1。我们用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代表”概念来解释,《文苑英华》辑录这一时段的巨大文字容量,作家两千余人,作品两万余篇,包容了大量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正是由于卷帙繁多,作家繁多,作品繁多,很多人对这个巨无霸感到畏惧,感觉无处下手。正由于如此,针对《文苑英华》的常规研究,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论文不多,专书专著前几年才有了一部2。筚路蓝缕,总体来看,学界的努力,现有的成果,其深度研究似乎还远远不够。比如,其中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模式价值;比如,其中的作家构成研究,作品源流研究,作品分类研究,分类体例研究,分类类目研究,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深层纵横研究空间。这么厚重的一部巨著,有十部、二十部研究著作,并不算多。 本文拟研究《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 1今本《文苑英华》有十数作家、二十篇左右作品上及魏及南朝宋、齐,当为后来续修、校订时羼入。 2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完美整理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歌鉴赏指导 1025 085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此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初中语文文言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及翻译(含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及翻译(含赏析) 作品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⑻。 人生在世不称意⑼,明朝散发弄扁舟⑽。[1] 词句注释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文苑英华》收录诗文上限考略(一)

《文苑英华》收录诗文上限考略(一) 《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是北宋初太平兴国七年九月(982)到雍熙三年十二月(987)编纂的一部文学总集。其收录诗文的时限,一般认为上始于梁末,下迄五代。笔者认为,谓下迄五代可以,说始于梁末则不正确。因为,在《英华》中确实选录了晚唐延及到五代的许多作品,如韦庄、罗隐、牛希济等人的诗文,但同时又选录了大量的梁初,南朝宋齐,甚至还有更早的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 一《英华》收录上限说的历史考察 宋人在编纂《英华》时,并未明确提出其收录作品的上下时限。只谓:“阅前代文章,撮其精要,以类分之,为《文苑英华》。”就连宋太宗的诏书也是含糊其词:“近代以来,斯文浸盛……遂令编辑,止取菁英。”后来虽然“诏三馆分校《文苑英华》,以前所编次,未尽允惬,遂令文臣择前贤文章,重加编录,芟繁补缺换易之,卷数如旧。”(〔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47、49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仍无明确的时限概念。南宋周必大校勘《英华》之后,论及选录诗文的时限,其《〈文苑英华〉跋》指出:“盖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他的“南北朝”说,比以前诸说较为具体,但没有包括魏晋,仍不能准确地表明《英华》选录诗文的时段。 在宋代的书目资料中,有关该书收录时限的记载也比较笼统。如王尧臣《崇文总目》卷五总集类曰:“采前世诸儒杂着之文。”赵士炜辑考的陈撰《中兴馆阁书目》:“阅前代文集摄其精要,以类分为千卷,号曰

《文苑英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阅前代文学,撮其精要,以类分之。”这几种书目的记载如出一辙,无甚异同。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曰:“盖以诸家文集,其书实繁,虽各擅所长,亦榛芜相间,乃命白等,精加铨择,以类编次,为一千卷。”时限概念更差。 元初,马端临纂《文献通考·经籍考》,因其体例是以辑录为主,把前面提到的几种说法归集在一起,并无新的发见。明代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序》中曰:“中所记述,肇梁陈,迄唐季,数百年名家网罗略尽。”又曰:“坟经义邈,词华郁蔓,延刘汉而萧梁,昭明之《选》备矣。《苑》之所集始于梁,而部系类分悉宗《选》例,非嗣文以承统乎?故其橐函六代,笼罩三唐。”(〔宋〕李昉等纂《文苑英华》〔影印〕第一册,中华书局1966年版)这可以看作是上限始于“梁代”说的始作俑者,虽然最后一句说“橐函六代”,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但此话有了“肇梁陈”的前提,则它只能是包括梁陈两朝的“六代”,此说比周必大之说更为具体。 清人私家书目大多关注的是《英华》的版本考订,而对于其收录诗文时限要么遵从前说,要么无所提及。官修《四库总目·总集》在继承前说的基础上,似乎特别谈到了《英华》与《文选》收选诗文的时限关系,指出:“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至此,把《英华》的上限界定在了“梁末”,虽说比以前“肇梁陈”更确切,然其错误的影响则更大,致使以后,直至现代、当代许多从事唐代和唐以前文学研究的学者,在提到《英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最新文档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 《文苑英华》是宋初所编大型类书,所收作品采自梁代至晚唐五代,所收作家近二千二百人,作品近两万篇,分诗赋等三十八类。其中唐代作家作品占到十分之九。在这三十八类中,有四十卷为序。其中序又分文集序九卷、游宴序四卷、诗集序三卷、诗序三卷、饯送序十六卷、赠别序一卷、杂序四卷。序多是诗文作者、结集者为介绍作品内容、写作背景等所作。可以说是研究作家、作品乃至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本文将通过对《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作家序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唐人作诗、作文的某些特征。 一、文集序 《陈氏集序》[1] (P3611),此序为初唐卢藏为自己搜集、编次的陈子昂文集所作序言,序中说“昔尝与余有忘形之契合,四海之内一人而已,良友殁矣,天其丧予”,可见卢与陈是知交好友。清《四库全书总目》所收陈子昂集为《陈拾遗集十卷》,且是诗文集。[2](P1278)则到清代卢藏用为陈子昂所编次这本集子已经亡佚。那么这篇序言就为我们保存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这首序与同时代的杨炯的《王勃集序》、卢照邻的《驸马都尉乔君集序》结构大体一致,先用大段的篇幅追述从古至今的文学发展史,只是切入点稍有不同,其次到文章末尾才引出集作者

的创作活动和成就,最后写结集的经过和体例等。从中可看出初唐的时代风气。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卢藏用对陈子昂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评价。他在篇首“粗论文变”之后,提到上官仪,说上官仪继南朝“逶迤陵颓、流靡忘返”的风气,“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继而对陈子昂大家赞赏,说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后来历代乃至今天大体沿用了卢氏对于陈子昂文学成就的这种评价。卢藏用的评价允当精准,对于陈子昂的研究是有功的。 《文编序》,此序为中唐作家元结为自己的文集所作序。《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收有《次山集十二卷》,为元结作品合集。《总目提要》中说元结有《文编》十卷,李纾为作序,卷数于此序中所言相合,当是此书。序中未提到有李纾作序,或是四库馆臣另有所依。《总目提要》又说《文编》已经不传,则《文苑英华》所收这篇序言为此书唯一遗留。序言大致内容写自己的人生遭际,并涉及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变更,最后归结到自己编次该书的相关事宜。 该序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关于元结的性格、品行。序中开首写自己少年时期对于世风的不满,“耻时人谗邪以取进、奸乱以致身”,故而想“填陷阱于方正之路、推时人于礼让之庭”。结果未能如愿,所以“悠游于林壑,快恨于当世”。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耿直守礼的性格。《总目提要》说“结性不谐俗,亦往往迹涉诡激。颇近于古之狂。然志行高洁,而深抱闵时忧国之心。”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 T 【《太平广记》】Extensive Records Compiled in theTaiping Years;The Extensive Anthologies of Taiping Period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The Sun Shines Over River Sanggan 【台阁体】secretariat style 【《谈艺录》】Notes on Literature and Art 【《唐诗三百首》】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唐宋八大家】Eight Great Men of Letters of the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n Yu, Liu Zongyuan, Ouyang Xiu, Wang Ansh, Su Xun, Su Shi, Su Zhe, and Zeng Gong) 【《桃花扇》】The Peach Blossom Fan 【《桃花源记》】The Story of the Peach BlossomValley 【《陶庵梦忆》】Recollections of Taoan's PastDreams 【特写】feature article 【《天安门诗抄》】The Tian'anmen Poems 【田园诗】bucolic poem; pastoral poem; idyll 【田园浪漫小说】pastoral romance 【《铁道游击队》】Railway Guerrillas 【通俗小说】popular novel 【通讯】correspondence 【童话】nursery tales 【童谣】children's folk rhymes 【颓废主义】Decadence W 【《万首唐人绝句》】Ten Thousand Quatrains from theTang 【《望江亭》】River-Watching Pavilion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 【唯物史观】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history 【《围城》】A Town Besieged 【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 sake 【为人生而艺术】art for life's sake 【《伪自由书》】False Liberty 【文笔】style of writing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文人墨客】poets and literary men 【《文心雕龙》】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Literature 【《文选》】The selections of RefinedLiterature 【文学革命】literature revolution 【文学批评史】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ques 【文学社会学】sociology in literature 【文学史】history of literature 【文学思想史】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

《谏学》

《谏学》·王旦(北宋) 王旦,北宋人,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契丹进犯,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以疾罢相。 【原文】 不明世,言必失。物难尽,辞勿满。舍利非强也。 君子不进谗,小人不进忠。心予君子,莫予小人。人不可尽信,言不可尽献。功非言成,成乃实也。人非言亲,亲乃行也。 人伪则矜,人贱则讳,人困则乱。媚上者欺,弃友者奸,绝亲者祸。人善勿患谗也。人非善变,乃不识也。人非好恶,乃欲多也。怨不及慎也。志异弗谋也。人忌言废也。 君子重诺,其心荡荡。小人背信,其心暗暗。见心知品也。 善言未必善报,诳语未必人厌,上意乃定也。智者必重礼焉,贤者必助人焉。不敬上,无以谏也。少才识,无以动也。言尽述,无以宠也。 上明则下直,上昏则下惑,上虐则下诺。 事不揽功,人不揭私,过不护己。正而慑上焉。惠人勿虚。惩人必实。谦以求贤。静以应变。 傲者抑之。佞者远之。智者倚之。庸者诘之。誉人,人誉也。苛人,人苛也。 君子不发危言,小人不道真语。说人先说己焉。言与智者,晦也;言与愚者,明也;言与敌者,诈也。往勿论,来可期也,事勿责,理必知也。道以直焉,术以诡焉。 上必称义,下必言忠,强必表善,弱必显勇。未定之事少言,难言之秘勿测。大处惟争,小处惟让矣。 智者不以言能,贤者不以名重,恶者不以诫止。庸不纳忠,明不容奸,良言易污,心善易伤。

专权者上也,保身者下也。上下难交心矣。 【译文】 不明了人世社会,言语一定会有错误。 万物难以尽述,言辞要留有余地。 能言善辩并不是强词夺理。 君子不会进献馋言,小人不会进献忠言。 真心给予君子,不要给予小人。 人不可以全部信任,心里话不可和盘托出。 功业不是仅凭言辞就能造就的,成功重在依靠实力。 人们不是仅凭言辞便感到亲近,亲近重在付出实际行动。 虚伪的人善于夸耀,贫贱的人要懂得忌讳,人在穷困的时候言行往往会失当。谄媚上司就是欺骗上司,背弃朋友就是步入奸邪,断绝亲情就是自取祸殃。品行端正的人不要在意他人的谗言。 一个人并不是喜欢变来变去,只是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他。 没有人天生喜欢做个恶人,只是他们的欲望太多了。 抱怨人不如慎重地使用人。 志向不同,就不要在一起谋议。 遭人忌恨,说话就全无效用。 君子重视承诺,他的内心是宽广的。 小人不守信用,他的内心是阴暗的。 透视一个人的内心就可知晓他的品德如何了。 好的谏言不一定有好的回报,欺骗人的话不一定让所有人都厌恶。 上司的心意才是决定人们行止的关键。 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重视礼法,贤德的人一定会帮助他人。 不敬重上司,就无法劝谏上司了。 缺少才学见识,就无法打动上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