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Smoca 90nm NMOS

Smoca 90nm NMOS

(if (string=? "@Type@" "nMOS")

(begin

(define DopSub "BoronActiveConcentration")

(define DopSD "ArsenicActiveConcentration")

; - Substrate doping level

(define SubDop 5e17 ) ; [1/cm3]

(define HaloDop 1.5e18 ) ; [1/cm3]

)

(begin

(define DopSub "ArsenicActiveConcentration")

(define DopSD "BoronActiveConcentration")

; - Substrate doping level

(define SubDop 5e17 ) ; [1/cm3]

(define HaloDop 1.0e18 ) ; [1/cm3]

)

)

;----------------------------------------------------------------------

; Setting parameters

; - lateral

(define Lg @lgate@) ; [um] Gate length (define Lsp 0.1) ; [um] Spacer length (define Lspx 0.1) ; [um] Spacer length (define Lreox 0.007) ; [um] Reox Spacer length (define Ltot (+ Lg (* 2 Lsp) 0.8) ) ; [um] Lateral extend total

; - layers

(define Hsub 1.0) ; [um] Substrate thickness

(define Tox 20e-4) ; [um] Gate oxide thickness

(define Hpol 0.2) ; [um] Poly gate thickness

; - pn junction resolution

(define Gpn 0.002) ; [um]

(define XjHalo 0.07) ; [um] Halo depth

(define XjExt 0.026) ; [um] Extension depth

(define XjSD 0.12) ; [um] SD Junction depth

;----------------------------------------------------------------------

; Derived quantities

(define Xmax (/ Ltot 2.0))

(define Xg (/ Lg 2.0))

(define Xsp (+ Xg Lsp))

(define Xspx (+ Xsp Lspx))

(define Xrox (+ Xg Lreox))

(define Ysub Hsub)

(define Ygox (* Tox -1.0))

(define Ypol (- Ygox Hpol))

(define Lcont (- Xmax Xsp))

;---------------------------------------------------------------------- ; Overlap resolution: New replaces Old

(sdegeo:set-default-boolean "ABA")

;---------------------------------------------------------------------- ; Creating substrate region

(sdegeo:create-rectangle

(position 0.0 Ysub 0.0 )

(position Xmax 0.0 0.0 ) "Silicon" "R.Substrate" )

; Creating gate oxide

(sdegeo:create-rectangle

(position 0.0 0.0 0.0 )

(position Xspx Ygox 0.0 ) "Oxide" "R.Gateox"

)

; Creating PolyReox

(sdegeo:create-rectangle

(position 0.0 Ygox 0.0 )

(position Xsp Ypol 0.0 ) "Oxide" "R.PolyReox"

)

; Creating spacers regions

(sdegeo:create-rectangle

(position (+ Xg Lreox) Ygox 0.0 )

(position Xsp Ypol 0.0 )

"Si3N4" "R.Spacer"

)

; Creating PolySi gate

(sdegeo:create-rectangle

(position 0.0 Ygox 0.0 )

(position Xg Ypol 0.0 ) "PolySi" "R.Polygate"

)

(define Xtmp (+ Xg Lreox 1e-3))

(define Xmid (+ Xg Lsp))

(sdegeo:insert-vertex (position (+ Xg Lreox) 0 0)) (sdegeo:insert-vertex (position Xtmp 0 0))

;---------------------------------------------------------------------- ; Contact declarations

(sdegeo:define-contact-set "drain"

4.0 (color:rgb 0.0 1.0 0.0 ) "##")

(sdegeo:define-contact-set "gate"

4.0 (color:rgb 0.0 0.0 1.0 ) "##")

(sdegeo:define-contact-set "substrate"

4.0 (color:rgb 0.0 1.0 1.0 ) "##")

;---------------------------------------------------------------------- ; Contact settings

(sdegeo:define-2d-contact

(find-edge-id (position (* (+ Xmax Xspx) 0.5) 0.0 0.0)) "drain")

(sdegeo:define-2d-contact

(find-edge-id (position 5e-4 Ypol 0.0))

"gate")

(sdegeo:define-2d-contact

(find-edge-id (position 5e-4 Ysub 0.0)) "substrate")

;---------------------------------------------------------------------- ; Separating lumps

(sde:separate-lumps)

; Setting region names

(sde:addmaterial

(find-body-id (position 5e-4 (- Ysub 0.1) 0.0)) "Silicon" "R.Substrate")

(sde:addmaterial

(find-body-id (position 5e-4 (* 0.5 Ygox) 0.0)) "Oxide" "R.Gateox")

(sde:addmaterial

(find-body-id (position 5e-4 (- Ygox 0.01) 0.0)) "PolySi" "R.Polygate")

(sde:addmaterial

(find-body-id (position (* -0.5 (+ Xsp Xg)) (- Ygox 0.01) 0.0)) "Si3N4" "R.Spacerleft")

(sde:addmaterial

(find-body-id (position (* 0.5 (+ Xsp Xg)) (- Ygox 0.01) 0.0)) "Si3N4" "R.Spacerright")

;----------------------------------------------------------------------

; Saving BND file

(sdeio:save-tdr-bnd (get-body-list) "n@node@_half_bnd.tdr") ;----------------------------------------------------------------------

; Profiles:

; - Substrate

(sdedr:define-constant-profile "Const.Substrate"

DopSub SubDop )

(sdedr:define-constant-profile-region "PlaceCD.Substrate" "Const.Substrate" "R.Substrate" )

; - Poly

(sdedr:define-constant-profile "Const.Gate"

DopSD 1e20 )

(sdedr:define-constant-profile-region "PlaceCD.Gate" "Const.Gate" "R.Polygate" )

; - Halo

; -- base line definitions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BaseLine.Halo" "Line" (position Xg 0.0 0.0)

(position (* Xmax 2.0) 0.0 0.0) )

; -- implant definition

(sdedr:define-gaussian-profile "Impl.Haloprof"

DopSub

"PeakPos" 0 "PeakVal" HaloDop

"ValueAtDepth" (* 0.1 HaloDop) "Depth" XjHalo "Gauss" "Factor" 1.0

)

; -- implant placement

(sdedr:define-analytical-profile-placement "Impl.Halo" "Impl.Haloprof" "BaseLine.Halo" "Positive" "NoReplace" "Eval")

; - Source/Drain extensions

; -- base line definitions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BaseLine.Ext" "Line" (position Xrox 0.0 0.0)

(position (* Xmax 2.0) 0.0 0.0) )

; implant definition

(sdedr:define-gaussian-profile "Impl.Extprof"

DopSD

"PeakPos" 0 "PeakVal" 1e19

"ValueAtDepth" SubDop "Depth" XjExt "Gauss" "Factor" 0.8

)

; -- implant placement

(sdedr:define-analytical-profile-placement "Impl.Ext" "Impl.Extprof" "BaseLine.Ext" "Positive" "NoReplace" "Eval")

; - Source/Drain implants

; -- base line definitions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BaseLine.SD" "Line" (position Xsp 0.0 0.0)

(position (* Xmax 2.0) 0.0 0.0) )

; -- implant definition

(sdedr:define-gaussian-profile "Impl.SDprof"

DopSD

"PeakPos" 0 "PeakVal" 1e20

"ValueAtDepth" SubDop "Depth" XjSD "Gauss" "Factor" 0.8

)

; -- implant placement

(sdedr:define-analytical-profile-placement "Impl.SD" "Impl.SDprof" "BaseLine.SD" "Positive" "NoReplace" "Eval")

;----------------------------------------------------------------------

; Meshing Strategy:

; Substrate

(sdedr:define-refinement-size "Ref.Substrate"

(/ Xmax 4.0) (/ Hsub 8.0)

Gpn Gpn )

;(sdedr:define-refinement-function "Ref.Substrate"

; "DopingConcentration" "MaxTransDiff" 1)

(sdedr:define-refinement-region "RefPlace.Substrate" "Ref.Substrate" "R.Substrate" )

; Active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RWin.Act" "Rectangle"

(position 0.0 0.0 0.0)

(position Xmax (* XjSD 1.5) 0.0) )

(sdedr:define-refinement-size "Ref.Act"

(/ Xmax 32.0) (/ XjSD 6.0)

Gpn Gpn )

;(sdedr:define-refinement-function "Ref.Act"

; "DopingConcentration" "MaxTransDiff" 1) (sdedr:define-refinement-placement "RefPlace.Act" "Ref.Act" "RWin.Act" )

; Spacer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RWin.Sp"

; "Rectangle"

; (position (+ Xg Lreox) 0.0 0.0)

; (position Xspx 0.02 0.0) )

;(sdedr:define-refinement-size "Ref.Sp"

; (/ (- Xspx Xg) 8.0) 99

; (/ (- Xspx Xg) 10.0) 66)

;(sdedr:define-refinement-placement "RefPlace.Sp"

; "Ref.Sp" "RWin.Sp" )

; Po Gate Multibox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MBWindow.Gate" "Rectangle"

(position 0.0 Ypol 0.0)

(position Xg Ygox 0.0) )

(sdedr:define-multibox-size "MBSize.Gate"

(/ Lg 8.0) (/ Hpol 4.0)

(/ Lg 10.0) 2e-4

1.0 -1.35 )

(sdedr:define-multibox-placement "MBPlace.Gate" "MBSize.Gate" "MBWindow.Gate" )

; GateOx Multibox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MBWindow.GateOx" "Rectangle"

(position 0.0 Ygox 0.0)

(position Xg 0.0 0.0) )

(sdedr:define-multibox-size "MBSize.GateOx"

(/ Lg 8.0) (/ Tox 4.0)

(/ Lg 10.0) 1e-4

1.0 -1.35 )

(sdedr:define-multibox-placement "MBPlace.GateOx" "MBSize.GateOx" "MBWindow.GateOx" )

; Channel Multibox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MBWindow.Channel" "Rectangle"

(position 0.0 0.0 0.0)

(position Xg (* 2.0 XjExt) 0.0) )

(sdedr:define-multibox-size "MBSize.Channel"

(/ Lg 8.0) (/ XjSD 8.0)

(/ Lg 10.0) 1e-4

1.0 1.35 )

(sdedr:define-multibox-placement "MBPlace.Channel" "MBSize.Channel" "MBWindow.Channel" )

; Junctions under the gate

(sdedr:define-refinement-size "Ref.J"

(/ XjExt 8.0) (/ XjExt 8.0)

(/ XjExt 10.0) (/ XjExt 10.0))

; Gate-Drain Junction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RWin.GD" "Rectangle"

(position 0.0 0.0 0.0)

(position (+ Xrox (* 2.0 XjExt)) (* XjExt 1.5) 0.0) ) (sdedr:define-refinement-placement "RefPlace.GJ" "Ref.J" "RWin.GD" )

(sdedr:define-refinement-window "RWin.CtoC2" "Rectangle"

(position (+ Xg Lreox) -2e-4 0.0)

(position Xspx 2e-4 0.0) )

(sdedr:define-refinement-size "RSize.CtoC2"

99 1e-4

66 0.5e-4)

(sdedr:define-refinement-placement "RPlace.CtoC2" "RSize.CtoC2" "RWin.CtoC2" )

;----------------------------------------------------------------------

; Save CMD file

(sdedr:write-cmd-file "n@node@_half_msh.cmd")

;----------------------------------------------------------------------

; Build Mesh

(system:command "snmesh n@node@_half_msh")

(system:command "tdx -mtt -x -ren drain=source n@node@_half_msh n@node@_msh")

MOS管工作原理及其驱动电路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技术分类:电源技术模拟设计 | 2007-06-07 来源:全网电子 1.概述 MOSFET的原意是: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即以金属层(M)的栅极隔着氧化层(O)利用电场的效应来控制半导体(S)的场效应晶体管。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也分为结型和绝缘栅型,但通常主要指绝缘栅型中的 MOS型(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简称功率MOSFET(Power MOSFET)。结型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一般称作静电感应晶体管(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IT)。其特点是用栅极电压来控制漏极电流,驱动电路简单,需要的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热稳定性优于GTR,但其电流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用于功率不超过10kW的电力电子装置。 2.功率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功率MOSFET的种类: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按栅极电压幅值可分为;耗尽型;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漏源极之间就存在导电沟道,增强型;对于N(P)沟道器件,栅极电压大于(小于)零时才存在导电沟道,功率MOSFET 主要是N沟道增强型。 2.1功率MOSFET的结构 功率MOSFET的内部结构和电气符号如图1所示;其导通时只有一种极性的载流子(多子)参与导电,是单极型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mos管相同,但结构上有较大区别,小功率MOS管是横向导电器件,功率MOSFET大都采用垂直导电结构,又称为VMOSFET(Vertical MOSFET),大大提高了MOSFET 器件的耐压和耐电流能力。

IGBT驱动电路原理及保护电路

驱动电路的作用是将单片机输出的脉冲进行功率放大,以驱动IGBT.保证IGBT 的可靠工作,驱动电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IGBT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提供适当的正向和反向输出电压,使IGBT可靠的开通和关断。 (2) 提供足够大的瞬态功率或瞬时电流,使IGBT能迅速建立栅控电场而导通。 (3) 尽可能小的输入输出延迟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 (4) 足够高的输入输出电气隔离性能,使信号电路与栅极驱动电路绝缘。 (5) 具有灵敏的过流保护能力。 第一种驱动电路EXB841/840 EXB841工作原理如图1,当EXB841的14脚和15脚有10mA的电流流过1us 以后IGBT正常开通,VCE下降至3V左右,6脚电压被钳制在8V左右,由于VS1稳压值是13V,所以不会被击穿,V3不导通,E点的电位约为20V,二极管VD,截止,不影响V4和V5正常工作。 当14脚和15脚无电流流过,则V1和V2导通,V2的导通使V4截止、V5导通,IGBT栅极电荷通过V5迅速放电,引脚3电位下降至0V,是IGBT 栅一射间承受5V左右的负偏压,IGBT可靠关断,同时VCE的迅速上升使引脚6“悬空”.C2的放电使得B点电位为0V,则V S1仍然不导通,后续电路不动作,IGBT正常关断。 如有过流发生,IGBT的V CE过大使得VD2截止,使得VS1击穿,V3导通,C4通过R7放电,D点电位下降,从而使IGBT的栅一射间的电压UGE降低 ,完成慢关断,实现对IGBT的保护。由EXB841实现过流保护的过程可知,EXB841判定过电流的主要依据是6脚的电压,6脚的电压不仅与VCE 有关,还和二极管VD2的导通电压Vd有关。

MOSFET与MOSFET驱动电路原理及应用

MOSFET与MOSFET驱动电路原理及应用 下面是我对MOS FET及MOSFET驱动电路基础的一点总结,其中参考了一些资料,非全部原创。包括MOS管的介绍,特性,驱动以及应用电路。 在使用MOS管设计开关电源或者马达驱动电路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考虑MOS的导通电阻,最大电压等,最大电流等,也有很多人仅仅考虑这些因素。这样的电路也许是可以工作的,但并不是优秀的,作为正式的产品设计也是不允许的。 1、MOS管种类和结构 MOSFET管是FET的一种(另一种是JFET),可以被制造成增强型或耗尽型,P沟道或N沟道共4种类型,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增强型的N沟道MOS管和增强型的P沟道MOS管,所以通常提到NMOS,或者PMOS指的就是这两种。右图是这两种MOS管的符号。 至于为什么不使用耗尽型的MOS管,不建议刨根问底。 对于这两种增强型MOS管,比较常用的是NMOS。原因是导通电阻小且容易制造。所以开关电源和马达驱动的应用中,一般都用NMOS。下面的介绍中,也多以NMOS为主。 在MOS管原理图上可以看到,漏极和源极之间有一个寄生二极管。这个叫体二极管,在驱动感性负载(如马达),这个二极管很重要。顺便说一句,体二极管只在单个的MOS管中存在,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通常是没有的。下图是MOS管的构造图,通常的原理图中都画成右图所示的样子。 (栅极保护用二极管有时不画)

MOS管的三个管脚之间有寄生电容存在,如图所示。这不是我们需要的,而是由于制造工艺限制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存在使得在设计或选择驱动电路的时候要麻烦一些,但没有办法避免,在MOS管的驱动电路设计时再详细介绍。 2、MOS管导通特性 导通的意思是作为开关,相当于开关闭合。 NMOS的特性,Vgs大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合用于源极接地时的情况(低端驱动),只要栅极电压达到4V或10V就可以了。 PMOS的特性,Vgs小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使用与源极接VCC时的情况(高端驱动)。但是,虽然PMOS 可以很方便地用作高端驱动,但由于导通电阻大,价格贵,替换种类少等原因,在高端驱动中,通常还是使用NMOS。 下图是瑞萨2SK3418的Vgs电压和Vds电压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小电流时,Vgs达到4V,DS间压降已经很小,可以认为导通。 3、MOS开关管损失

MOS管工作原理及其驱动电路

MOS管工作原理及其驱动电路 1.概述 MOSFET的原意是: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即以金属层(M)的 栅极隔着氧化层(O)利用电场的效应来控制半导体(S)的场效应晶体管。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也分为结型和绝缘栅型,但通常主要指绝缘栅型中的MOS 型(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简称功率MOSFET(Power MOSFET)。 结型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一般称作静电感应晶体管(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IT)。其特点是用栅极电压来控制漏极电流,驱动电路简单, 需要的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热稳定性优于GTR,但其电流 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用于功率不超过10kW的电力电子装置。 2.功率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功率MOSFET的种类: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按栅极电压幅值 可分为;耗尽型;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漏源极之间就存在导电沟道,增强型;对 于N(P)沟道器件,栅极电压大于(小于)零时才存在导电沟道,功率MOSFET 主要是N沟道增强型。 2.1功率MOSFET的结构 功率MOSFET的内部结构和电气符号如图1所示;其导通时只有一种极性的 载流子(多子)参与导电,是单极型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mos管相同, 但结构上有较大区别,小功率MOS管是横向导电器件,功率MOSFET大都采用垂 直导电结构,又称为VMOSFET(Vertical MOSFET),大大提高了MOSFET器件 的耐压和耐电流能力。

H桥电路驱动原理(经典)

H桥电路驱动原理 2009年04月08日 星期三 上午 08:43 H桥电路驱动原理 一、H桥驱动电路 图4.12中所示为一个典型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电路得名于“H桥驱动电路”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字母H。4个三极管组成H的4条垂直腿,而电机就是H中的横杠(注意:图4.12及随后的两个图都只是示意图,而不是完整的电路图,其中三极管的驱动电路没有画出来)。 如图所示,H桥式电机驱动电路包括4个三极管和一个电机。要使电机运转,必须导通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根据不同三极管对的导通情况,电流可能会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控制电机的转向。 图4.12 H桥驱动电路 要使电机运转,必须使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导通。例如,如图4.13所示,当Q1管和Q4管导通时,电流就从电源正极经Q1从左至右穿过电机,然后再经 Q4回到电源负极。按图中电流箭头所示,该流向的电流将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时,电流将从左至右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按特定方向 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指示为顺时针方向)。

图4.13 H桥电路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 图4.14所示为另一对三极管Q2和Q3导通的情况,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当三极管Q2和Q3导通时,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沿另一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表示为逆时针方向)。 图4.14 H桥驱动电机逆时针转动 二、使能控制和方向逻辑 驱动电机时,保证H桥上两个同侧的三极管不会同时导通非常重要。如果三极管Q1和Q2同时导通,那么电流就会从正极穿过两个三极管直接回到负极。此时,电 路中除了三极管外没有其他任何负载,因此电路上的电流就可能达到最大值(该电流仅受电源性能限制),甚至烧坏三极管。基于上述原因,在实际驱动电路中通常 要用硬件电路方便地控制三极管的开关。 图4.155 所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改进电路,它在基本H桥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与门和2个非门。4个与门同一个“使能”导通信号相接,这样,用这一个信号就能控制 整个电路的开关。而2个非门通过

电磁阀驱动电路

设计文件 (项目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电磁阀驱动电路系统设计全程解决方案 二、关键词和网络热点词 1.关键词 电磁阀驱动光电耦合…… 2.网络热点词 电动开关……….. 三、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池阀驱动电路,通过按钮开关控制市场上的12V常闭电池阀打开和闭合。 基本要求: 1)电路供电为24V; 2)电磁阀工作电压为12V; 3)带有光电耦合控制电路; 4)用发光二极管来区别、显示电磁阀的开关开关状态 四、设计方案 1.电路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磁阀驱动电路是各种气阀、油阀、水阀工作的首要条件,其作用是通过适当的电路设计,使电池阀能够按时打开或半打开,有需要控制阀以几分之几的规律打 开之类的要求,应设计较精密的的驱动电路。我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驱动常闭电池 阀全打开的简单驱动电路。通过光电耦合器控制三极管的导通,进而控制电磁阀的 打开与闭合。电磁阀导通的同时,与之并联的LED灯也随之亮。来指示电磁阀正 在工作。我们选用大功率管TIP122来控制电路的导通、截止,而且这里必须用大 功率管,因为电磁阀导通时电流特别大。考虑到电磁阀断开时会有大股电流回流,这时则需要设置回流回路,防止烧坏元器件,我们这里采用大功率二极管1N4007 与电磁阀形成回流回路来消弱逆流电流的冲击。具体的电路图如下图1所示:

2、系统组成:

在设计整个电路前,我们应该先有个整体构思,建立一个整体框架,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再逐步细化、设计每一个模块的具体电路,及工作原理。最后将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完成项目任务。系统框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系统框图 电磁阀驱动电路整个系统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光电耦合器控制电路。我们都知道光电耦合器随着输入端电流的增加,其内部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也会增强,紧随着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电流就会跟着增大。光电耦合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光的发射、光的接受、及信号放大。输入的电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LED),使之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光探测器接受而产生光电流,再进一步放大后输出。这就完成了电-光-电的转换,从而起到输入、输出、隔离的作用。而我们本电路只需要小电流,故我们加了两个10K限流电阻,产生足以驱动或打开后面的三极管的电流即可。具体电路见图3,其中J1接口外接24V正电源给系统供电。 图3 开关电路原理图

电机驱动电路详细经典

先给大家介绍个技术交流QQ群有什么不能搞好的可以大家交流 28858693 技术交流QQ群 H桥驱动电路原理 2008-09-05 16:11 一、H桥驱动电路 图4.12中所示为一个典型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电路得名于“H桥驱动电路”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字母H。4个三极管组成H的4条垂直腿,而电机就是H中的横杠(注意:图4.12及随后的两个图都只是示意图,而不是完整的电路图,其中三极管的驱动电路没有画出来)。 如图所示,H桥式电机驱动电路包括4个三极管和一个电机。要使电机运转,必须导通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根据不同三极管对的导通情况,电流可能会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控制电机的转向。 图4.12 H桥驱动电路 要使电机运转,必须使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导通。例如,如图4.13所示,当Q1管和Q4管导通时,电流就从电源正极经Q1从左至右穿过电机,然后再经 Q4回到电源负极。按图中电流箭头所示,该流向的电流将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时,电流将从左至右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按特定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指示为顺时针方向)。

图4.13 H桥电路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 图4.14所示为另一对三极管Q2和Q3导通的情况,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当三极管Q2和Q3导通时,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沿另一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表示为逆时针方向)。 图4.14 H桥驱动电机逆时针转动 二、使能控制和方向逻辑 驱动电机时,保证H桥上两个同侧的三极管不会同时导通非常重要。如果三极管Q1和Q2同时导通,那么电流就会从正极穿过两个三极管直接回到负极。此时,电路中除了三极管外没有其他任何负载,因此电路上的电流就可能达到最大值(该电流仅受电源性能限制),甚至烧坏三极管。基于上述原因,在实际驱动电路中通常要用硬件电路方便地控制三极管的开关。 图4.155 所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改进电路,它在基本H桥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与门和2个非门。4个与门同一个“使能”导通信号相接,这样,用这一个信号就能控制整个电路的开关。而2个非门通过提供一种方向输人,可以保证任何时候在H桥的同侧腿上都只有一个三极管能导通。(与本节前面的示意图一样,图4.15所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电路图,特别是图中与门和三极管直接连接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LED驱动电路原理

1-LED手电筒驱动电路原理 市场上出现一种廉价的LED手电筒,这种手电前端为5~8个高亮度发光管,使用1~2节电池。由于使用超高亮度发光管的原因,发光效率很高,工作电流比较小,实测使用一节五号电池5头电筒,电流只有1 00 mA左右。非常省电。如果使用大容量充电电池,可以连续使用十几个小时,笔者就买了一个。从前端拆开后,根据实物绘制了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LED手电驱动电路原理图 工作原理: 接通电源后,VT1因R1接负极,而c1两端电压不能突变。VT1(b)极电位低于e极,VT1导通,VT2(b)极有电流流入,VT2也导通,电流从电源正极经L、VT2(c)极到e极,流回电源负极,电源对L充电,L储存能量,L上的自感电动势为左正右负。经c1的反馈作用,VT1基极电位比发射极电位更低,VT1进入深度饱和状态,同时VT2也进入深度饱和状态,即Ib>Ic/β(β为放大倍数)。随着电源对c1的充电,C1两端电压逐渐升高,即VTI(b)极电位逐渐上升,Ib1逐渐减小,当Ib1<=Ic1/β时,VT1退出饱和区,VT2也退出饱和区,对L的充电电流减小。此时.L上的自感电动势变为左负右正,经c1反馈作用。VT1基极电位进一步上升,VT1迅速截止,VT2也截止,L上储存的能量释放,发光管上的电源电压加到L上产生了自感电动势,达到升压的目的。此电压足以使LED发光。 2-自制高亮度白光LED灯 高亮度白光LED灯(以下简称白光灯)具有光色好(与日光接近),节能(电光转换效率远高于白炽灯,也高于荧光灯,是一种冷光源),寿命长(寿命是荧光灯的几倍(白炽灯的几十倍),环保无污染的特点成为白炽灯和荧光灯的有力挑战者。但其不足之处是目前价格较高。目前,白光灯已发展到第二代;第一代白光灯的价格已大幅下降,Φ5白光灯的价格已降到0.25/只,拆机Φ5白光灯的价格为0.2/只,此价格已经可以接受。笔者不久前以每只0.16元的价格邮购了几十只拆机件Φ5白光灯,用它制作了几只照明灯,效 新店开张 件 2.75 市电220V 1.2W白光LED照明灯 用一只易拉罐的球形罐底,用剪刀修圆,在上面钻出20个小孔,小孔的分布呈圆形,尽量制作得美观些,孔的大小以刚好能嵌入白光灯为度。每只白光灯的工作电压为3.0V~3.6V,4只白光灯串联组成一组,

电磁阀驱动电路(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设计文件 (项目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电磁阀驱动电路系统设计全程解决方案 二、关键词和网络热点词 1.关键词 电磁阀驱动光电耦合…… 2.网络热点词 电动开关……….. 三、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池阀驱动电路,通过按钮开关控制市场上的12V常闭电池阀打开和闭合。 基本要求: 1)电路供电为24V; 2)电磁阀工作电压为12V; 3)带有光电耦合控制电路; 4)用发光二极管来区别、显示电磁阀的开关开关状态 四、设计方案 1.电路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磁阀驱动电路是各种气阀、油阀、水阀工作的首要条件,其作用是通过适当的电路设计,使电池阀能够按时打开或半打开,有需要控制阀以几分之几的规律打开之类

的要求,应设计较精密的的驱动电路。我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驱动常闭电池阀全打开的简单驱动电路。通过光电耦合器控制三极管的导通,进而控制电磁阀的打开与闭合。电磁阀导通的同时,与之并联的LED灯也随之亮。来指示电磁阀正在工作。我们选用大功率管TIP122来控制电路的导通、截止,而且这里必须用大功率管,因为电磁阀导通时电流特别大。考虑到电磁阀断开时会有大股电流回流,这时则需要设置回流回路,防止烧坏元器件,我们这里采用大功率二极管1N4007与电磁阀形成回流回路来消弱逆流电流的冲击。具体的电路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2、系统组成: 在设计整个电路前,我们应该先有个整体构思,建立一个整体框架,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再逐步细化、设计每一个模块的具体电路,及工作原理。最后将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完成项目任务。系统框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系统框图 电磁阀驱动电路整个系统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光电耦合器控制电路。我们都知道光电耦合器随着输入端电流的增加,其内部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也会增强,紧随着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电流就会跟着增大。光电耦合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光的发射、光的接受、及信号放大。输入的电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LED),使之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光探测器接受而产生光电流,再进一步放大后输出。这就完成了电-光-电的转换,从而起到输入、输出、隔离的作用。而我们本电

常用电机驱动电路及原理

由于本人主要是搞软件的,所以硬件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为了更好地相互学习,仅此整理出一份总结出来,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积极的指出!供大家一起参考研究! 我们做的智能小车,要想出色的完成一场比赛,需要出色的控制策略!就整个智能车这个系统而言,我们的被控对象无外乎舵机和电机两个!通过对舵机的控制能够让我们的小车实时的纠正小车在赛道上的位置,完成转向!当然那些和我一样做平衡组的同学不必考虑舵机的问题!而电机是小车完成比赛的动力保障,同时平衡组的同学也需要通过对两路电机的差速控制,来控制小车的方向!所以选一个好的电机驱动电路非常必要! 常用的电机驱动有两种方式:一、采用集成电机驱动芯片;二、采用MOSFET和专用栅极驱动芯片自己搭。集成主要是飞思卡尔自己生产的33886芯片,还有就是L298芯片,其中298是个很好的芯片,其内部可以看成两个H桥,可以同时驱动两路电机,而且它也是我们驱动步进电机的一个良选!由于他们的驱动电流较小(33886最大5A持续工作,298最大2A持续工作),对于我们智能车来说不足以满足,但是电子设计大赛的时候可能会用到!所以想要详细了解他们的同学可以去查找他们的数据手册!在此只是提供他们的电路图,不作详细介绍! 33886运用电路图

下面着重介绍我们智能车可能使用的驱动电路。普遍使用的是英飞凌公司的半桥驱动芯片BTS7960搭成全桥驱动。其驱动电流约43A,而其升级产品BTS7970驱动电流能够达到70几安培!而且也有其可替代产品BTN79 70,它的驱动电流最大也能达七十几安!其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如下: 每片芯片的内部有两个MOS管,当IN输入高电平时上边的MOS管导通,常称为高边MOS管,当IN输入低电平时,下边的MOS管导通,常称为低边MOS 管;当INH为高电平时使能整个芯片,芯片工作;当INH为低电平时,芯片不工作。其典型运用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EN1和EN2一般使用时我们直接接高电平,使整个电路始终处于工作状态!

MOS管工作原理及其驱动电路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MOSFET 1.概述 MOSFET的原意是: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即以金属层(M)的栅极隔着氧化层(O)利用电场的效应来控制半导体(S)的场效应晶体管。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也分为结型和绝缘栅型,但通常主要指绝缘栅型中的 MOS型(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简称功率MOSFET(Power MOSFET)。结型功率场效应晶体管一般称作静电感应晶体管(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IT)。其特点是用栅极电压来控制漏极电流,驱动电路简单,需要的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热稳定性优于GTR,但其电流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用于功率不超过10kW的电力电子装置。 2.功率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功率MOSFET的种类: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按栅极电压幅值可分为;耗尽型;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漏源极之间就存在导电沟道,增强型;对于N(P)沟道器件,栅极电压大于(小于)零时才存在导电沟道,功率MOSFET 主要是N沟道增强型。 2.1功率MOSFET的结构 功率MOSFET的内部结构和电气符号如图1所示;其导通时只有一种极性的载流子(多子)参与导电,是单极型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mos管相同,但结构上有较大区别,小功率MOS管是横向导电器件,功率MOSFET大都采用垂直导电结构,又称为VMOSFET(Vertical MOSFET),大大提高了MOSFET 器件的耐压和耐电流能力。

H桥驱动电路原理

H桥驱动电路 图1中所示为一个典型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电路得名于“H桥驱动电路”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字母H。4个三极管组成H的4条垂直腿,而电机就是H中的横杠(注意:图4.12及随后的两个图都只是示意图,而不是完整的电路图,其中三极管的驱动电路没有画出来)。如图所示,H桥式电机驱动电路包括4个三极管和一个电机。要使电机运转,必须导通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根据不同三极管对的导通情况,电流可能会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控制电机的转向。 图1 H桥驱动电路 要使电机运转,必须使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导通。例如,如图2所示,当Q1管和Q4管导通时,电流就从电源正极经Q1从左至右穿过电机,然后再经Q4回到电源负极。按图中电流箭头所示,该流向的电流将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时,电

流将从左至右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按特定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指示为顺时针方向)。 图2 H桥电路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 图3所示为另一对三极管Q2和Q3导通的情况,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当三极管Q2和Q3导通时,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沿另一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表示为逆时针方向)。 图3 H桥驱动电机逆时针转动 二、使能控制和方向逻辑

驱动电机时,保证H桥上两个同侧的三极管不会同时导通非常重要。如果三极管Q1和Q2同时导通,那么电流就会从正极穿过两个三极管直接回到负极。此时,电路中除了三极管外没有其他任何负载,因此电路上的电流就可能达到最大值(该电流仅受电源性能限制),甚至烧坏三极管。基于上述原因,在实际驱动电路中通常要用硬件电路方便地控制三极管的开关。 图4 所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改进电路,它在基本H桥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与门和2个非门。4个与门同一个“使能”导通信号相接,这样,用这一个信号就能控制整个电路的开关。而2个非门通过提供一种方向输人,可以保证任何时候在H桥的同侧腿上都只有一个三极管能导通。(与本节前面的示意图一样,图4所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电路图,特别是图中与门和三极管直接连接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图4 具有使能控制和方向逻辑的H桥电路 采用以上方法,电机的运转就只需要用三个信号控制:两个方向信号和一个使能信号。如果DIR-L信号为0,DIR-R信号为1,

IGBT驱动电路原理及设计方案方法

IGBT驱动电路原理及设计方法 本文着重介绍三个IGBT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的作用是将单片机输出的脉冲进行功率放大,以驱动IGBT,保证IGBT的可靠工作,驱动电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IGBT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如下: (1)提供适当的正向和反向输出电压,使IGBT可靠的开通和关断。 (2)提供足够大的瞬态功率或瞬时电流,使IGBT能迅速建立栅控电场而导通。 (3)尽可能小的输入输出延迟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 (4)足够高的输入输出电气隔离性能,使信号电路与栅极驱 动电路绝缘。 (5)具有灵敏的过流保护能力

驱动电路EXB841/840 EXB841工作原理如图1,当EXB841的14脚和15脚有10mA 的电流流过1us以后IGBT正常开通,VCE下降至3V左右,6脚电压被钳制在8V左右,由于VS1稳压值是13V,所以不会被击穿,V3不导通,E点的电位约为20V,二极管VD截止,不影响V4和V5正常工作。 ■- ■ ―- ■ —?■ www.d i angon. com 当14脚和15脚无电流流过,则V1和V2导通,V2的导通使V4截止、V5导通,IGBT栅极电荷通过V5迅速放电,引脚3电位下降至0V,是IGBT栅一射间承受5V左右的负偏压,IGBT可靠关断, 同时VCE的迅速上升使引脚6 “悬空”。C2的放电使得B点电位为 0V,则V S1仍然不导通,后续电路不动作,IGBT正常关断 如有过流发生,IGBT的V CE过大使得VD2截止,使得VS1击

穿,V3导通,C4通过R7放电,D点电位下降,从而使IGBT的栅一射间的电压UGE降低,完成慢关断,实现对IGBT的保护。由EXB841 实现过流保护的过程可知,EXB841判定过电流的主要依据是6脚的电压,6脚的电压不仅与VCE有关,还和二极管VD2的导通电压Vd 有关。 典型接线方法如图2,使用时注意如下几点: a、I GBT栅-射极驱动回路往返接线不能太长(一般应该小于 1m),并且应该采用双绞线接法,防止干扰。 b、由于IGBT集电极产生较大的电压尖脉冲,增加IGBT栅极串联电阻RG有利于其安全工作。但是栅极电阻RG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RG增大,则开通关断时间延长,使得开通能耗增加;相反,如果RG 太小,则使得di/dt增加,容易产生误导通。

HCPL-316J驱动电路原理图

HCPL-316J驱动电路原理图 驱动电路及参数如图3所示。 HCPL-316J左边的VIN+,FAULT和RESET分别与微机相连。R7,R8,R9,D5,D6和C12 起输入保护作用,防止过高的输入电压损坏IGBT,但是保护电路会产生约1μs延时,在开关频率超过100kHz时不适合使用。Q3最主要起互锁作用,当两路PWM信号(同一桥臂)都为高电平时,Q3导通,把输入电平拉低,使输出端也为低电平。图3中的互锁信号Interlock,和Interlock2分别与另外一个316J Interlock2和Interlock1相连。R1和C2起到了对故障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当有干扰信号后,能让微机正确接受信息。 在输出端,R5和C7关系到IGBT开通的快慢和开关损耗,增加C7可以明显地减小dic /dt。首先计算栅极电阻:其中ION为开通时注入IGBT的栅极电流。为使IGBT迅速开通,设计,IONMAX值为20A。输出低电平VOL=2v。可得 C3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最主要起充电延时作用。当系统启动,芯片开始工作时,由于IGBT的集电极C端电压还远远大于7V,若没有C3,则会错误地发出短路故障信号,使输出直接关断。当芯片正常工作以后,假使集电极电压瞬间升高,之后立刻恢复正常,若

没有C3,则也会发出错误的故障信号,使IGBT误关断。但是,C3的取值过大会使系统反应变慢,而且在饱和情况下,也可能使IGBT在延时时间内就被烧坏,起不到正确的保护作用,C3取值100pF,其延时时间 在集电极检测电路用两个二极管串连,能够提高总体的反向耐压,从而能够提高驱动电压等级,但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要很小,且每个反向耐压等级要为1000V,一般选取BYV261E,反向恢复时间75 ns。R4和C5的作用是保留HCLP-316J出现过流信号后具有的软关断特性,其原理是C5通过内部MOSFET的放电来实现软关断。图3中输出电压VOUT 经过两个快速三极管推挽输出,使驱动电流最大能达到20A,能够快速驱动1700v、200-300A 的IGBT。 本文来自: https://www.sodocs.net/doc/4c2161879.html, 原文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4c2161879.html,/sch/driver/0084204.html

LED显示屏的的工作原理及驱动电路

LED点阵显示控制 1原理与方案 1.1原理 对于点阵型LED显示可以采用共阴极或共阳极,本系统采用共阳极,其硬件电路如图1所示。当行上有一正选通信号时,列选端四位数据为0的发光二极管便导通点亮。这样只需要将图形或文字的显示编码作为列信号跟对应的行信号进行逐次扫描,就可以逐行点亮点阵。只要扫描速度大于24 Hz,由于扫描时间很快,人眼的视觉有暂留效应,就可以看到显示的是完整的图形或文字。 图1 硬件电路 本次设计要完成基于单片机的LED点阵显示控制的设计,总体方案是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行列驱动电路,在LED点阵屏上以左移方式显示文字。在设计过程中驱动电路运用动态扫描显示,动态扫描简单地说就是逐行轮流点亮,这样扫描驱动电路就可以实现多行(比如16行)的同名列共用一套列驱动器。由于动态扫描显示(并行传输)的局限性,故采用动态扫描显示(串行传输),显示模式用LED点阵屏模块作显示屏。 1.2 总体方案 本次设计单片机采用AT89C51,行电路使用逐行扫描的方式,列电路使用串入并出的数据传输方式,显示屏使用由16x16的点阵LED组成的点阵模块。使用到的芯片有传入并出移位寄存器74LS595、4线-16线译码器74LS154和三极管8550。总体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

2.3 复位电路 AT89C51的复位引脚(RESET)是第9脚,当此引脚连接高电平超过2个机器周期时,即可产生复位的动作。以24 MHz的时钟脉冲为例,每个时钟脉冲为05μs,两个机器周期为1 μs,因此,在第9脚上连接1个2μs的高电平脉冲,即可产生复位动作。最简单的就是只有1个电阻跟1个电容就可构成可靠复位的电路,电阻选择10 kΩ,电容选择10μF,如图4所示。 图4 复位电路 2.4 点阵显示驱动电路设计 采取分立元件三极管作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点阵显示驱动电路 3 系统软件设计 显示屏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向显示屏提供显示数据,并产生各种控制信号,使屏幕按设计的要求显示。 根据软件分层次设计的原理,可把显示屏的软件系统分成两大层:第一层是底层的显示驱动程序,第二层是上层的系统应用程序。显示驱动程序负责向点阵屏传送特定组合的显示数据,并负责产生行扫描信号和其他控制信号,配合完成LED显示屏的扫描显示工作。显示驱动程序由显示子程序实现;系统环境设置(初始化)由系统初始化程序完成;显示效果处理等工作,则由主程序通过调用子程序来实现。

H桥驱动电路原理

一、H桥驱动电路 图4.12中所示为一个典型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电路得名于“H桥驱动电路”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字母H。4个三极管组成H的4条垂直腿,而电机就是H中的横杠(注意:图4.12及随后的两个图都只是示意图,而不是完整的电路图,其中三极管的驱动电路没有画出来)。 如图所示,H桥式电机驱动电路包括4个三极管和一个电机。要使电机运转,必须导通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根据不同三极管对的导通情况,电流可能会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控制电机的转向。 图4.12 H桥驱动电路 要使电机运转,必须使对角线上的一对三极管导通。例如,如图4.13所示,当Q1管和Q4管导通时,电流就从电源正极经Q1从左至右穿过电机,然后再经 Q4回到电源负极。按图中电流箭头所示,该流向的电流将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时,电流将从左至右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按特定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指示为顺时针方向)。 图4.13 H桥电路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 图4.14所示为另一对三极管Q2和Q3导通的情况,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当三极管Q2和Q3导通时,电流将从右至左流过电机,从而驱动电机沿另一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头表示为逆时针方向)。

图4.14 H桥驱动电机逆时针转动 二、使能控制和方向逻辑 驱动电机时,保证H桥上两个同侧的三极管不会同时导通非常重要。如果三极管Q1和Q2同时导通,那么电流就会从正极穿过两个三极管直接回到负极。此时,电路中除了三极管外没有其他任何负载,因此电路上的电流就可能达到最大值(该电流仅受电源性能限制),甚至烧坏三极管。基于上述原因,在实际驱动电路中通常要用硬件电路方便地控制三极管的开关。 图4.155 所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改进电路,它在基本H桥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与门和2个非门。4个与门同一个“使能”导通信号相接,这样,用这一个信号就能控制整个电路的开关。而2个非门通过提供一种方向输人,可以保证任何时候在H桥的同侧腿上都只有一个三极管能导通。(与本节前面的示意图一样,图4.15所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电路图,特别是图中与门和三极管直接连接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图4.15 具有使能控制和方向逻辑的H桥电路 采用以上方法,电机的运转就只需要用三个信号控制:两个方向信号和一个使能信号。如果DIR-L信号为0,DIR-R信号为1,并且使能信号是1,那么三极管Q1和Q4导通,电流从左至右流经电机(如图4.16所示);如果DIR-L 信号变为1,而DIR-R信号变为0,那么Q2和Q3将导通,电流则反向流过电机。

MOS管工作原理和驱动电路的详细讲解

详细讲解MOSFET管驱动电路 在使用MOS管设计开关电源或者马达驱动电路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考虑MOS的导通电阻,最大电压等,最大电流等,也有很多人仅仅考虑这些因素。这样的电路也许是可以工作的,但并不是优秀的,作为正式的产品设计也是不允许的。 下面是我对MOSFET及MOSFET驱动电路基础的一点总结,其中参考了一些资料,非全部原创。包括MOS管的介绍,特性,驱动以及应用电路。 1,MOS管种类和结构 MOSFET管是FET的一种(另一种是JFET),可以被制造成增强型或耗尽型,P沟道或N沟道共4种类型,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增强型的N沟道MOS管和增强型的P沟道MOS管,所以通常提到NMOS,或者PMOS指的就是这两种。 至于为什么不使用耗尽型的MOS管,不建议刨根问底。 对于这两种增强型MOS管,比较常用的是NMOS。原因是导通电阻小,且容易制造。所以开关电源和马达驱动的应用中,一般都用NMOS。下面的介绍中,也多以NMOS为主。 MOS管的三个管脚之间有寄生电容存在,这不是我们需要的,而是由于制造工艺限制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存在使得在设计或选择驱动电路的时候要麻烦一些,但没有办法避免,后边再详细介绍。 在MOS管原理图上可以看到,漏极和源极之间有一个寄生二极管。这个叫体二极管,在驱动感性负载(如马达),这个二极管很重要。顺便说一句,体二极管只在单个的MOS管中存在,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通常是没有的。 2,MOS管导通特性 导通的意思是作为开关,相当于开关闭合。 NMOS的特性,Vgs大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合用于源极接地时的情况(低端驱动),只要栅极电压达到4V或10V 就可以了。 PMOS的特性,Vgs小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合用于源极接VCC时的情况(高端驱动)。但是,虽然PMOS可以很方便地用作高端驱动,但由于导通电阻大,价格贵,替换种类少等原因,在高端驱动中,通常还是使用NMOS。 3,MOS开关管损失 不管是NMOS还是PMOS,导通后都有导通电阻存在,这样电流就会在这个电阻上消耗能量,这部分消耗的能量叫做导通损耗。选择导通电阻小的MOS管会减小导通损耗。现在的小功率MOS管导通电阻一般在几十毫欧左右,几毫欧的也有。 MOS在导通和截止的时候,一定不是在瞬间完成的。MOS两端的电压有一个下降的过程,流过的电流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MOS管的损失是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叫做开关损失。通常开关损失比导通损失大得多,而且开关频率越快,损失也越大。 导通瞬间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很大,造成的损失也就很大。缩短开关时间,可以减小每次导通时的损失;降低开关频率,可以减小单位时间内的开关次数。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减小开关损失。 4,MOS管驱动 跟双极性晶体管相比,一般认为使MOS管导通不需要电流,只要GS电压高于一定的值,就可以了。这个很容易做到,但是,我们还需要速度。 在MOS管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在GS,GD之间存在寄生电容,而MOS管的驱动,实际上就是对电容的充放电。对电容的充电需要一个电流,因为对电容充电瞬间可以把电容看成短路,所以瞬间电流会比较大。选择/设计MOS管驱动时第一要注意的是可提供瞬间短路电流的大小。 第二注意的是,普遍用于高端驱动的NMOS,导通时需要是栅极电压大于源极电压。而高端驱动的MOS管导通时源极电压与漏极电压(VCC)相同,所以这时栅极电压要比VCC大4V或10V。如果在同一个系统里,要得到比VCC大的电压,就要专门的升压电路了。很多马达驱动器都集成了电荷泵,要注意的是应该选择合适的外接电容,以得到足够的短路电流去驱动MOS管。 上边说的4V或10V是常用的MOS管的导通电压,设计时当然需要有一定的余量。而且电压越高,导通速度越快,导通电阻也越小。现在也有导通电压更小的MOS管用在不同的领域里,但在12V汽车电子系统里,一般4V导通就够用了。 MOS管的驱动电路及其损失,可以参考Microchip公司的AN799 Matching MOSFET Drivers to MOSFETs。讲述得很详细,所以不打算多写了。 5,MOS管应用电路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讲解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讲解 双极性步进电机的驱动电路如图所示,它会使用八颗晶体管来驱动两组相位。双极性驱动电路可以同时驱动四线式或六线式步进电机,虽然四线式电机只能使用双极性驱动电路,它却能大幅降低量产型应用的成本。双极性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晶体管数目是单极性驱动电路的两倍,其中四颗下端晶体管通常是由微控制器直接驱动,上端晶体管则需要成本较高的上端驱动电路。双极性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只需承受电机电压,所以它不像单极性驱动电路一样需要箝位电路。 步进电动机不能直接接到工频交流或直流电源上工作,而必须使用专用的步进电动机驱动器,如图2所示,它由脉冲发生控制单元、功率

驱动单元、保护单元等组成。图中点划线所包围的二个单元可以用微机控制来实现。驱动单元与步进电动机直接耦合,也可理解成步进电动机微机控制器的功率接口,这里予以简单介绍。 图2 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器 1.单电压功率驱动接口 实用电路如图3所示。在电机绕组回路中串有电阻Rs,使电机回路时间常数减小,高频时电机能产生较大的电磁转矩,还能缓解电机的低频共振现象,但它引起附加的损耗。一般情况下,简单单电压驱动线路中,Rs是不可缺少的。Rs对步进电动机单步响应的改善如图3(b)。{{分页}}

图3 单电压功率驱动接口及单步响应曲线 图4 双电压功率驱动接口 2.双电压功率驱动接口 双电压驱动的功率接口如图4所示。双电压驱动的基本思路是在

较低(低频段)用较低的电压UL驱动,而在高速(高频段)时用较高的电压UH驱动。这种功率接口需要两个控制信号,Uh为高压有效控制信号,U为脉冲调宽驱动控制信号。图中,功率管TH和二极管DL构成电源转换电路。当Uh低电平,TH关断,DL正偏置,低电压UL对绕组供电。反之Uh高电平,TH导通,DL反偏,高电压UH对绕组供电。这种电路可使电机在高频段也有较大出力,而静止锁定时功耗减小。 3.高低压功率驱动接口 图5 高低压功率驱动接口 高低压功率驱动接口如图5所示。高低压驱动的设计思想是,不论电机工作频率如何,均利用高电压UH供电来提高导通相绕组的电

继电器驱动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继电器驱动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家用空调器电控板上的12V直流继电器,是采用集成电路2003驱动,当2003输出脚不够用时才会用晶体管驱动,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驱动电路。 1、 集成电路2003电路原理图 左图1~7是信号输入(IN),10~16是输出信号(OUT),8和9是集成电 路电源。右图是集成块内部原理图。

1.1 工作原理简介 根据集成电路驱动器2003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人把它简称叫“驱动器”“反向器”“放大器”等,现在常用型号为:TD62003AP。当2003输入端为高电平时,对应的输出口输出低电平,继电器线圈通电,继电器触点吸合;当2003输入端为低电平时,继电器线圈断电,继电器触点断开;在2003内部已集成起反向续流作用的二极管,因此可直接用它驱动继电器。 1.2 检修 判断2003好坏的方法非常简单,用万用表直流档分别测量其输入和输出端电压,如果输入端1~7是低电平(0V),输出端10~16必然是高电平(12V);反之,如果输入端1~7是高电平(5V),输出端10~16必然是低电平(0V);否则,驱动器已坏。 测试条件:1.待机;2.开机。 测试方法:将万用表调至20V直流档,负表笔接电控板地线(7812稳压块散热片),正表笔分别轻触2003各脚。 2. 晶体管驱动电路 当晶体管用来驱动继电器时,必须将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具体电路如下:

2.1工作原理简介 NPN晶体管驱动时:当晶体管T1基极被输入高电平时,晶体管饱和导通,集电极变为低电平,因此继电器线圈通电,触点RL1吸合。 当晶体管T1基极被输入低电平时,晶体管截止,继电器线圈断电,触点RL1断开。 PNP晶体管驱动电路目前没有采用,因此在这里不作介绍。 2.1 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 晶体管T1可视为控制开关,一般选取VCBO≈VCEO≥24V,放大倍数β一般选择在120~240之间。。电阻R1主要起限流作用,降低晶体管T1功耗,阻值为2 KΩ。电阻R2使晶体管T1可靠截止,阻值为5.1KΩ。二极管D1反向续流,抑制浪涌,一般选1N4148即可 能带动继电器工作的CMOS集成块 在人们的习惯中,总认为CMOS集成块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但实验证明,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而且工作稳定可靠。实验中所用继电器的型号为JRC5M-DC12V微型密封继电器(其线圈电阻为750Ω)。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