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简介

一、一系列文件→三科教材诞生

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主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教育部连续发布了2个重要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而三科教材的编写,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教材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

?三、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

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

何兆武先生《可能与现实: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我们所说的历史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事情告诉、传达给别人,是传达一种知识。把这种知识传达给别人,不是指历史上所发生的具体的事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我们在日常用语里边时常把这两个东西弄混了,结果有的时候说历史怎么样,其实是指历史学,可是我们就把它当作了历史。”“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有过去发生事情的一部分流传下来了,这一部分,我们怎么知道它,这就是历史学。历史学是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知识及研究。一开头,我们就应该严格地划分历史与历史学的界限。”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涉及很多道德或者伦理方面的判断,……其实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历史学自有科学的一面,但是它比科学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它比科学多的那个,就是它要有伦理的道德感,道德上的价值判断。”

邓小南教授在【北大文研论坛42】《历史的解释及其可能》中指出,“历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不但要反思历史上的问题,也要反思我们研究历史的方式。任何历史学研究框架都是可以质疑的。我们对待研究框架一要“拉得开”,二要“贴得上”。在观察框架时,要与框架拉开一段距离,思考其提出的背景和优缺点。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要有能力贴上。历史与历史学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历史学是对历史的解释,没有解释就不是历史学。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也是不同的,历史理解是叙事性的,历史解释是分析性的。”

为什么要学历史:

“……历史知识关系到国民素质问题,……历史教材,主要让学生留下些什么?

培养爱国主义是一方面,二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民族认同感……。三是要有世界的眼光,不但明白中国的历程,对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是如何走来的也有明白;四是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历史教育要提供的不仅是知识。”

——金冲及先生在2007年6月25日普通高中历史示范教科书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五、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在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教育起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立德树人既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抓好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编。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严格审查,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实行“四审”制度: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参与审查的专家有200多人,其中:中央“马工程”专家108位,中学历史特级教师30多位。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的内容,报外交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审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

评审专家认为部编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1.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1.首先对唯物史观进行必要的阐释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从宏观的历史长河来看,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从认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来看,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包括:

?(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包括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纵向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史的横向发展)。

?(2)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3.对史观问题的一些说明

?(1)目前对“史观”的认识比较混乱。

?(2)从最高的哲学层面来讲,只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最上位的历史观。

?(3)我们平常所说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化史观”

等,是叙述或撰写历史的范式,视角。

?(4)它们与唯物史观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3.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5.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六、教材编写的框架和体例

(一)在编排体例上主题变时序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

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二)在线索设计上突出主线

?七年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历代的基本特征、中外交流的发展,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八年级——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的主线。

?九年级——全面反映世界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三)在内容选择上

?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四)在观点阐述上

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述以中国史学界达成共识的、具有权威性的观点作为历史评判的依据

七、教材特点

? 1. 突出思想性。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科学、准确地论述中外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自信等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对历代农民起义给予正面论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作了充分叙述。

?2.体现时代性。历史教科书力图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体现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状况。教科书突出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新发展。

? 3. 凸显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科书的叙述中。在落实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渗透,通过设置若干专题,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教材充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及文化名人,展现出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中国古代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重,在总共41节课中专门介绍文化成就方面的有8课,其比重约占五分之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有40多人;科技、文学的著作有近40部,对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史学、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等各个领域的优秀成果都作了充分介绍。

? 4. 强调时序性。教科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组织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延绵不断,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成就等作充分论述;在中国近代史中,充分论述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使学生体会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史中,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技术、祖国统一大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世界史中,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基本脉络和线索,使学生体会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与文明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还对中国疆域的发展作了必要介绍,如对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5. 关注适切性。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以课文的形式进行叙述。每课的课文文字简明,字数在1000字左右;同时力争文字叙述具体、生动,具有可读性。课文中分为若干子目,使重点内容更为清晰。课文内容的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史事。如孔子一目,分为四小段,第一段介绍孔子的生平,第二段论述孔子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第三段写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第四段概述孔子学说的深远影响。在教科书结构上,除了课文叙述,还设置了一些功能性栏目,作为课文的辅助部分,使教材内容更丰富多彩,并使教科书真正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教材的每课开始,设置了导言,通过诗歌、故事、问题等引出本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还设置了《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功能性栏目,便于学生的学习。

? 6.力求美观。教材合理配置插图,做到了图文并茂。教材的每一页都有若干图片,

包括历史地图、历史遗迹遗址图、历史文物图、历史绘画、历史想象画、历史照片、流程图或示意图等。这些插图,印制精美,直观而具体,并与课文内容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力求做到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呈现。

八、教育主题

?教科书涵盖了古今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科技、文化等多领域中发展的基本进程、趋势及重要史事,以及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内容选择和叙述上重点突出了以下教育主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全书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感悟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

? 1.通过通史体例的编写体系和线索编排,教材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渗透。

? 2.通过设置若干重大专题,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 3.通过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的知识点,全方位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在教材结构上,以教材主体课文叙述为主,通过设置历史栏目,强化、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点介绍了 40 多位文化名人、30 余部科技文化著作,还设有专门反映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革命传统教育

?教科书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了充分叙述,分别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 41 位老一辈革命家,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

?(四)法治教育

?教科书共涉及 31 部中外法律,通过介绍中外的法治建设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五)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

?九、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

?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主体内容,是中国古代

史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最终形成国?家认同。下册教材呈现的历史,可以看出在隋唐、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 2.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元明清时期,朝廷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包括经营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南海诸岛等。通过七下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 3.民族政权的问题

?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政权,其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 4.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

?首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要的方面,而战争是次要的方面。其次,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都是属于国内战争,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尽管交战的双方会互称敌我,但这只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出现极端矛盾时的表现,而不是不同国家的主权冲突。如宋与辽、金的战争,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的政权或外来的政权。我们要注意到在教材的表述中,民族之间的战争,是绝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提法的。

? 5.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

?七下教材的三个单元,都有专门的课讲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外关系,这个比重要比上册加大了不少。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在隋唐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陆路还是海陆,都有很大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下教材中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简介

内江市东兴初级中学校

陈愉

2017年7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的(教学实录)

初中历史标准教材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 His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education, edification of sentiments, etc.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的(教学 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航行路线图培养团结合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主要人物的成就,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 难点:如何全面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法指导 1.通过教师创设的新历史情景,小组合作设计航行路线图及远航准备,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提高创造能力。 2.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教师提供的1486年世界地图和1570年的世界地图,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板书设计 附录: 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 请在你认为最合适的空格里打“√”,你的诚实将会让老师永远感动! 自主学习中 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主动探究,并能解决某些问题

附录1其它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附录1 其它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制度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历史教材多样化,也是教材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有八个版本(含尚未实验的),即“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川教版”、“岳麓版”、“地图版”、“中华版”和“河北版”。 历史新教材各有特色。如,“华师大版”编排活泼,所选内容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北师大版”注重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引用;“人教版”文字精炼,叙述流畅,重视探究性活动的设计,等等。关于“人教版”历史教材,前文已有详细说明与分析。1这里仅就“华师大版”、“北师大版”、“川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作简要介绍。 一、历史故事·原汁原味的图片·贴近学生 ————华师大版历史教材 “华师大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由王斯德教授、王家范教授任正、副主编。全套共分六册,其中前四册是中国历史,后两册是世界历史。教材以“课”为基本的编写单位,每册约25课,若干课组成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每课正文1000字左右,附图片、照片、地图、图表,并附启发性的问答题、思考题、教学活动建议,以及好书推荐、网址推荐等。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精、字数少。教材大幅度删减了不适合初中的专业知识点,以学习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叙述精要准确、通畅易懂,并精心设计了一定数量不属于考查范围的“副文”(楷体字印排)。“副文”以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和贴近现实、饶有生活情趣的历史常识,突出和深化学习主题,寓思想教育于可读性、可接受性的感性历史材料之中,起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在“减负”的同时,教材也注意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适量拓展,增加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慎重地吸收国内外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末。 2、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华师大版”教材的图片精美是颇值得称道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也为了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欣赏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成就,教材精选了大量典型图片配合教材内容,使知识点更富感性色彩,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述宋朝的城市生活并让学生作一番探究时,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形象资料,如宋代《春宴图》中的士人服饰,宋墓壁画所描绘的宋人起居状况,《金明池夺标图》表现的龙舟竞渡场面,宋代蹴鞠铜镜等,学生从这些形象资料中获取的历史印象,是单纯用文字描写所无法比拟的。近现代历史部分更是编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比如,讲述抗日战争的史实时,配了两幅意义深刻的历史照片,一幅是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女孩美穗子后,聂荣臻司令员送别她时的留影;一幅是40年后美穗子专程从日本来华向聂荣臻元帅致谢的场景。两幅照片所说明的问题,远胜于任何文字叙述。教材文字表达也非常生动、简洁、明快,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1可参阅陈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一文,《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173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7月13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年宁夏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本次培训内 容详实,在培训中观看了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 聆听了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专家张静老师对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的介绍及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还聆听了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丁丁老师对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介 绍及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这次培训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对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 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新教材的学习培训,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更新了历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在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近三十年历程的教师,在去 年使用新教材中,对于新教材的删、减、增有很多的困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机会的学习交流,和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解决各种困惑,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指导。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 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 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才发现新教材 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利用我们学校实施的高效课堂模式更能激发 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因此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突显,所以在实施新教 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初中历 史学科来说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张静老师告诉我们,使用部编教材的理念,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在课标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二是理清逻辑,形成历史认识;三是用教材教历史,发展核心素养。让我明白了实施历 史课堂教学,必要的讲述是不可少,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落实核心素养。更 让我理解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历史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 综合体现,培养家国情怀,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首 要任务。 三是充分合理运用史料组织教学。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对于教材中的辅助部分,张静老 师根据课例清楚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课文前设、旁设、后设。在我们观看了《秦统一中国》课堂实录,张静老师在进行评析的时候,对课堂中使用史料史证上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尤其 是课本中提供的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地图插图,经过长时期的验证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辅助 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史料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 取有效信息,另外注意史料的选择,不要过多,要结合教材和学情进行选择,使材料发挥应 有的作用,真正发挥史料的作用,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培训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历史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给每位教师提 供了发挥舞台,要求我们要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 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努力。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心得体会

2017年9月4日,在我们学校会议室我参加了2017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 会上,听取了省教育厅专家的介绍视频,专家从部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经过,新版本的内容、体例及重点核心,如何使用新版本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培训会上,专家讲解了部编教材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思路,注重用法和学法指导,让大家明确了教材改革的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 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主编。参加历史教材编写工作的人员共38人,历史教材按照严格的程序 展开编写工作,又由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述中,做到了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统一。 2、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 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3、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 族团结教育。 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以唯物历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 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 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 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七年级历史部编教材培训材料

部编教材培训材料 一、新修订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 1.课程功能定位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新要求: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 课程地位和价值 1)地位: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不仅是学好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也是构筑国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历史教师肩负着育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追求。 2)价值:①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②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③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3.课程基本理念 (1)普及历史常识的理念 一是规定历史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 二是指课程内容和要求的确定面向全体学生 (2)公民教育的理念 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基本目标 (3)育人为本的理念 4、教材编写(教学)的指导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5、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6.教学的价值取向 追求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建立基于时序的课程内容体系。 追求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人教社新历史教材的内容 (一)新版教材要突出的重点内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

初中历史教材变化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册【旧教材22课,新教材20课】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改:突出了北京人,降低了山顶洞人的重要性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增:知识拓展·良渚文化 删:大汶口遗址以及非正文部分提到的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新教材认为阶级分化出现在夏朝)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改:强调了炎黄与蚩尤属于“传说人物” 增:思考题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增:黄帝传说的意义——反映原始社会晚期的发展 增:知识拓展·陶寺遗址,提到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尧都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增:禹征三苗、阶级分化出现 改:夏历(旧教材在春秋战国之后) 增: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新教材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的都城” 删:对商朝势力范围的表述、对伊尹的介绍 增:吕尚、周公进入正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增: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齐家文化 增:边栏“相关史事”介绍了周代的鼎、簋使用制度 增:利簋 删:四羊方尊 改:司母戊鼎加注“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后母戊鼎” 改:甲骨文、金文的内容(旧教材在春秋战国之后) 删:夏商西周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改:将春秋战国部分改为以时间顺序介绍 增:“诸华”“诸夏”与周边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 增:知识拓展·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 增:知识拓展·“震不垮”的都江堰(2008年汶川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 第8课“百家争鸣” 改:老子被放在孔子之前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三)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三)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7月13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厅和黄河传媒联合组织的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却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聆听了北京市教科院老师和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对新编的七年级教材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真可谓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 新课改的到来对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 在开幕式上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做了重要讲话,他提出:历史学科的地位会有所上升,要重视历史的教学。这让我很激动。就目前来说,历史在中考中只占30分,而且还是选考的,考试内容也比较少,所以被很多学校看作副课。学校的不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就使得我们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困难,而新课改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法。 北京市教科院老师向我们全面又详细地介绍了七年级新教材的编写背景、基本框架以及教材内容的变化,并配以教学案例对新教材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解,并提出宝贵的教学建议,为老师们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做了切实的指导,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3..活学活教新教材、提升学科新价值。 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老师带来四节优秀的课例为我们做教学经验

交流。短短的三个小时老师亲和、幽默、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作为她的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她完全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索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让历史课堂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师授”型,而是“活”起来了。这正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我们要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有所思、有所想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需突出。因此新教材下的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舞台,也要求我们要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我已在路上,如果把这此新教材培训说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的话,那么今后的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我们在这个征途的一个脚印,我会在新课改中留下自己每一个给力、清晰的脚印。 2017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14号)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以下简称“三科”)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促使“三科”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7月13、14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厅牵头,王俊昌主持的2017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这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品尝了一次精美的文化

其它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其它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制度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历史教材多样化,也是教材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有八个版本(含尚未实验的),即“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川教版”、“岳麓版”、“地图版”、“中华版”和“河北版”。 历史新教材各有特色。如,“华师大版”编排活泼,所选内容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北师大版”注重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引用;“人教版”文字精炼,叙述流畅,重视探究性活动的设计,等等。关于“人教版”历史教材,前文已有详细说明与分析。1这里仅就“华师大版”、“北师大版”、“川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作简要介绍。 一、历史故事·原汁原味的图片·贴近学生 ————华师大版历史教材 “华师大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由王斯德教授、王家范教授任正、副主编。全套共分六册,其中前四册是中国历史,后两册是世界历史。教材以“课”为基本的编写单位,每册约25课,若干课组成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每课正文1000字左右,附图片、照片、地图、图表,并附启发性的问答题、思考题、教学活动建议,以及好书推荐、网址推荐等。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精、字数少。教材大幅度删减了不适合初中的专业知识点,以学习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叙述精要准确、通畅易懂,并精心设计了一定数量不属于考查范围的“副文”(楷体字印排)。“副文”以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和贴近现实、饶有生活情趣的历史常识,突出和深化学习主题,寓思想教育于可读性、可接受性的感性历史材料之中,起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在“减负”的同时,教材也注意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适量拓展,增加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慎重地吸收国内外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末。 2、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华师大版”教材的图片精美是颇值得称道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也为了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欣赏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成就,教材精选了大量典型图片配合教材内容,使知识点更富感性色彩,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述宋朝的城市生活并让学生作一番探究时,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形象资料,如宋代《春宴图》中的士人服饰,宋墓壁画所描绘的宋人起居状况,《金明池夺标图》表现的龙舟竞渡场面,宋代蹴鞠铜镜等,学生从这些形象资料中获取的历史印象,是单纯用文字描写所无法比拟的。近现代历史部分更是编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比如,讲述抗日战争的史实时,配了两幅意义深刻的历史照片,一幅是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女孩美穗子后,聂荣臻司令员送别她时的留影;一幅是40年后美穗子专程从日本来华向聂荣臻元帅致谢的场景。两幅照片所说明的问题,远胜于任何文字叙述。教材文字表达也非常生动、简洁、明快,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1可参阅陈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一文,《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初中历史各年级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说明与同学们谈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附录 后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说明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女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写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编写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有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3)阅读课文(楷体字) 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 基本上每课—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多篇)

部编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灵武市回民中学丁晓冬 2017年7月13—14号,我在银川九中参加了初中历史部编教材的培训,两天培训非常充实,既观看了视频,又聆听了讲座。 第一天上午的培训主要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对“三科”教材的重要性及编写意图讲话视频,朱部长指出:部编教材是落实党中央政策的需求,是抓好意识形态的选择,所有教师要 准确把握好教材的内容,抓实抓好教材的使用,朱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让我深深认识到部 编新教材的重要性。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由部编教材编辑张静老师对部编教材的编写、新教材 内容介绍、新教材使用建议进行讲座。张老师说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教材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 意的,并经过精心组织和严格审查并最后报送中央才编写出来的。本教材是在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的背景下编写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的原则,严格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理念。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和 顺序,循序渐进的展开,体现“时序性”特点。张老师的讲座,使我对即将要使用的新版教材 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最后一天下午,远道而来 的丁丁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案例展示,让我了解了优秀教师的上课方式,开阔了思路,拓展了方法,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 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1)对部编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等相关模块,综合来 学习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 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这次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家 国情怀,例如:讲到中国的领土问题时,这类的问题一定要重点讲,让学生在脑海中对祖国 的领土有个概念,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操。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 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 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2)新、旧教材的区别: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 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 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新教材和旧教材的 具体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2)点线结合,呈现历史 面貌;(3)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4)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5)完善配套, 丰富教学资源。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总结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总结 2017年8月18日----19日,甘肃省陇东四市国家统编教材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会在天水举行,静宁县12位历史教师参加了培训,现将这次培训的主要精神总结如下。 一.何为统编教材 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了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组织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以往不同的是: 总主编由教育部推荐,上报中央同意;教材编写人员主要由高层次学者构成;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多次的严格审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最终批准。 二.国家为什么要统一编写这三科教材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 具体到历史科目,有一下几个原因: 1. 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势。 2.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出发,历史教材要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义务教育历史教材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个人成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指出,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四.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坚持唯物史观 2.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2011版)》 3.凝练核心素养,历史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历史课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掌控部编教材的凸显内容——历史教师教学关注点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 心得体会

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我们大家从全区各市县汇聚在银川9中,热聚在会议室,在满满的两 天里,认真的聆听学习会议精神。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参加这个部编教材培训,回想此次培训,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教材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一些教学故事及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的精彩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 使我感受到新教材洋溢着的时代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七年级改版的历史教材也 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培训张静老师进行了专题讲座:《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简介》、《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两个专题讲座。向大家介绍了部编教科书的 编写背景、编写理念,明确了部编教材的使用原则,对新旧教材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用课例 展示和评析的方式告诉老师怎样用好新教材。北京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北京汇文中学历史教 研组长丁丁老师为老师们作了《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上)教学经验介绍》的专题讲座。 使我受益颇多,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了部编教材编写的真谛,开阔了我的视野。下面 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充分理解部编教材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基本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课 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步和发展。从2017年开始,我们要关注历史学科,这关系到三年后的中考,六年后的高考。因而部编教材在历史课程的育人方面,突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的培养。我认 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因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课堂,把这一精神贯穿到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于到课堂上,把课堂搞活,从根本上强化这一理念。 (2)课本架构变化大。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成,点增加的少删的多。线主要是纵向和横向发展交错来讲,在总体打通的前题下,分阶段设置单元,突出单元主题,如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 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3)增加了史料、图片资料。以前教学中我们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资料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要想将知识点变的更深更宽就必须重新寻找资料,这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工作负担。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资料,增加了教材的应用性和趣味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做 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017年宁夏部编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中卫五中李新红 2017年7月13至14日.我参加了“2017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活动,主要学习了 张静老师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及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丁丁老师的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 经验介绍。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 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新教材的学习,我想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有以下共同的 体会。 一、期待与专家及同仁们的交流,把握方向,提高教学水平。 做为一名踏上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二十年历程的教师,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习和 交流机会,能和校外尽可能多的专家、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解决各 种问题,共同在新教材课改道路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新中考。这次的培训给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 心得体会

7月13-14日,我参加了在银川市第九中学举行的为期两天的2017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 培训会。本次教材培训内容详实,高屋建瓴,对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很好 的指导作用。 第一天,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人员张静老师针对部编新教材作了全面又细致的说明,从新 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经过,新教材的内容、体例及重点核心,以及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了具体 的解读,让大家明确了教材改革的方向。我也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新教材的特点有了深刻的 认识: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整体面貌。这次部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 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 据人类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并且贯通解释了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 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完整平台。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文是教材的 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除此 还有课文前设,课文旁设,课文后设等,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 助于学生的思考和阅读,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 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 好地认识历史。 重要问题,准确阐述正面教育。在编写和审查部编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处理一些重要问题的 表述时,既要符合历史实际,史事准确,更要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有正面的教 育意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这个问题,既关乎历史观,又涉及到历史发展的主线,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分析教材、使用 教材时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应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形成正确的 认识,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好地发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 的历史意识。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张静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录像观摩课,这节课注重史料 的解读,应用史料教学,扩展教材内容,给在座老师以深刻的启发。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离不 开史料,尤其是课本中提供的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地图插图,经过长期的验证,这些材料对课 堂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学 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使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史料论证 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第二天,北京汇文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丁丁老师针对部编新教材七年级历史课例进行了评析。丁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 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 意义。丁老师带来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与《辽、西夏和北宋的建立》等四节示 范课各具特色,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流程清晰顺畅,问题设计独特而巧妙,师生互动积极而 热烈,知识点落实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四节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与我们分享了使用新教材的体会与经历,引发了我们对如何使 用新教材的深刻思考,我相信,我们将与新教材共同成长。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我更细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