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分子与原子教案.doc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成,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物,这是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些既像棉花又像云朵的小家伙就是 苯分子。 【展示】苯分子照片 【板书】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展示苯分子 照片,讲解 分子的基本 性质 通过观看照 片感知分子 的部分性质 通过展示图片 形象表现出分 子的性质,使 学生更加容易 记忆。 实验一探究【讲述】通过计算后,我们 体会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 量的确很小。分子除了具有 这些基本性质以外,还有哪 些基本性质呢?让我们来 看一个演示实验。实验中用 到的试剂有浓氨水、酚酞 等。浓氨水中含有氨分子和 水分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 氨水和无色的酚酞之间发 生变化的现象。 【实验演示】氨水滴加到酚 酞溶液中 【实验现象】无色的酚酞变 红了 【讲述】如果用这一装置 (呈现图装置)来做实验, 我们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呢? 【实验演示】氨分子扩散的 演示实验:A、B两个烧杯中 盛有的都是酚酞溶液,C烧 先讲述再通 过多媒体演 示实验 观查实验、 对比、思考 分析问题、 总结、得出 结论。 通过实验帮助 学生理解分子 是不断运动 的,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 科学的思维方 式。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课之前,我们只学了氧气和水两种宏观物质。水对我们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让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下获得启发,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后,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去看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的设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出新知、活动探究--求新知、反馈练习--解决重点、多媒体演示--导入微观、巩固提升--突破难点、学生小结--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1)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仪器与药品:200ml容量瓶、酒精、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等。药品:浓氨水、水、酚酞、红墨水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 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 分气体剩余?……O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 进入情景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 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 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 ?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 有无穷的奥秘。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 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酥 *沾有酚歆的棉球移近 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酥变红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清水”映红桃 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酥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 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 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讣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U 的,重在培养 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 式? 一杯水+ —块糖二? 2、夏日缘何飘“雪” ?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 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 “跑” 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 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酥 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 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 花” o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 猷、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 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猷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猷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 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 的微观过程) 得岀结论:物质都是山微小的粒子一

江苏省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分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广告词引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氧气呢?氢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探究分子的特性 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断放大的雪花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水分子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 【教师引导】继续观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的水分子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实验】向小烧杯中加入!/3的水,滴入2—3滴品红溶液,观察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演示酚酞溶液中滴入浓氨水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笑脸小魔术。用酚酞处理过的白纸上画一个笑脸。放置在氨水瓶口。移开瓶口,白纸在空气中挥舞两下。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核心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象思维。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 四、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来到美丽的北中,花香鸟语,感觉很好,可为什么没看到花,却闻到花香? 糖溶于水时,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又怎样解释? 展示一组由远及近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学们可能要问,这些微粒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投影]不同物质放大后的图像,强调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能清晰看到分子的结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分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水分子为例来说明。 板书:分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观察与思考]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 猜想:分子可能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展示一】 向盛有40毫升酚酞溶液的D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将D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改进实验:铁树开花,描述现象。 学生解释现象,为什么棉花会变成红色? [思考问题1]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付启贵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板书: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教学过程: A组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化学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又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微粒性;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第二部分,说教法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激学法、合作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设计:在引入新课时,我播放《李白和酒的故事》。 少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并勤于思考。一天他经过一个镇子时,忽然闻到酒香,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看不到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李白顺着酒的香味,穿过长长的巷子,终于找到了酒香的来源,原来是该镇最有名的酒作坊——女儿红。李白带着疑惑走进屋子,看到里面一位老伯正往半坛刚酿好的白酒中倒入水,直至装满酒坛。过了一会儿,李白再看坛子时,惊讶地发现,酒变少了,他赶紧对老伯说:“老伯,不好了,不好了,坛子漏酒!”老伯却一点都不着急,对他笑而不答。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引入新课后,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习新知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将酒精滴在手背上。讨论:酒精为什么消失了?并模拟酒精挥发的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先让学生体验酒精挥发这一常见现象,后教师设疑诱导,再微观模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从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培养其微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展示几种粒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二:粒子很小 活动: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本48页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不仅加深学生对物质微粒性的理解,而且通过数据让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很小。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三: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桃花朵朵开”,并模拟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补课本实验,增加其趣味性,并模拟其微观过程,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品红分别溶于冷、热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 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 与 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 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 【想一想】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二: 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 色。 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浓氨水,如图放置。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B杯中的溶液不变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 “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a.盛有约 20mL蒸 馏水的小 烧杯A中 加入5~6 b.从烧杯A中取少量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么现象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