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度探索Hadoop HDFS数据访问流程

深度探索Hadoop HDFS数据访问流程

深度探索Hadoop HDFS数据访问流程
深度探索Hadoop HDFS数据访问流程

深度探索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数据读取流程1.开篇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是Hadoop大数据生态最底层的数据存储设施。因其具备了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能力,针对不同批处理业务的大吞吐数据计算承载力,使其综合复杂度要远远高于其他数据存储系统。

因此对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深入研究,了解其架构特征、读写流程、分区模式、高可用思想、数据存储规划等知识,对学习大数据技术大有裨益,尤其是面临开发生产环境时,能做到胸中有数。

本文重点从客户端读取HDFS数据的角度切入,通过Hadoop源代码跟踪手段,层层拨开,渐渐深入Hadoop机制内部,使其读取流程逐渐明朗化。

2.HDFS数据读取整体架构流程

如上图所示:描绘了客户端访问HDFS数据的简化后整体架构流程。(1)客户端向hdfs namenode节点发送Path文件路径的数据访问的请求(2)Namenode会根据文件路径收集所有数据块(block)的位置信息,并根

据数据块在文件中的先后顺序,按次序组成数据块定位集合(located

blocks),回应给客户端

(3)客户端拿到数据块定位集合后,创建HDFS输入流,定位第一个数据块所在的位置,并读取datanode的数据流。之后根据读取偏移量定位下一个

datanode并创建新的数据块读取数据流,以此类推,完成对HDFS文件

的整个读取。

3.Hadoop源代码分析

经过上述简单描述,我们对客户端读取HDFS文件数据有了一个整体上概念,那么这一节,我们开始从源代码跟踪的方向,深度去分析一下HDFS的数据访问内部机制。

(一)namenode代理类生成的源代码探索

为什么我们要先从namenode代理生成说起呢?原因就是先了解清楚客户端与namenode之间的来龙去脉,再看之后的数据获取过程就有头绪了。

(1)首先我们先从一个hdfs-site.xml配置看起

dfs.client.failover.proxy.provider.fszx

https://www.sodocs.net/doc/421481094.html,node.ha.ConfiguredFailoverProxyProvider 配置中定义了namenode代理的提供者为ConfiguredFailoverProxyProvider。什么叫namenode代理?其实本质上就是连接namenode服务的客户端网络通讯对象,用于客户端和namenode服务端的交流。

(2)接着我们看看ConfiguredFailoverProxyProvider的源代码继承关系结构:

上图是ConfiguredFailoverProxyProvider的继承关系,顶端接口是FailoverProxyProvider,它包含了一段代码:

/**

* Get the proxy object which should be used until the next failover event

* occurs.

* @return the proxy object to invoke methods upon

*/

public ProxyInfo getProxy();

这个方法返回的ProxyInfo就是namenode代理对象,当然客户端获取的ProxyInfo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甚至还用到了动态代理,但本质上就是通过此接口拿到了namenode代理。

(3)此时类关系演化成如下图所示:

上图ProxyInfo就是namenode的代理类,继承的子类NNProxyInfo就是具体指定是高可用代理类。

(4)那么费了这么大劲搞清楚的namenode代理,它的作用在哪里呢?

这就需要关注一个极为重要的对象DFSClient了,它是所有客户端向HDFS

发起输入输出流的起点,如下图所示:

上图实线代表了真实的调用过程,虚线代表了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我们可以看到DFSClient是一个关键角色,它由分布式文件系统对象(DistributeFileSystem)初始化,并在初始化中调用NameNodeProxiesClient等一系列操作,实现了高可用NNproxyInfo对象创建,也就是namenode代理,并最终作为DFSClient对象的一个成员,在创建数据流等过程中使用。

(二)读取文件流的深入源代码探索

(1)首先方法一样,先找一个切入口。建立从HDFS下载文件到本地的一个简单场景,以下是代码片段。

……

input = fileSystem.open(new Path(hdfs_file_path)); //打开HDFS文件输入流

output = new FileOutputStream(local_file_path); //创建本地文件输出流

IOUtils.copyBytes(input, output, 4096, true); //通过IOUtils工具实现数据流字节循环复制……

咱们再看看IOUtils的一段文件流读写的方法代码。

/**

* Copies from one stream to another.

*

* @param in InputStrem to read from

* @param out OutputStream to write to

* @param buffSize the size of the buffer

*/

public static void copyBytes(InputStream in, OutputStream out, int buffSize)

throws IOException {

PrintStream ps = out instanceof PrintStream ? (PrintStream)out : null;

byte buf[] = new byte[buffSize];

int bytesRead = in.read(buf);

while (bytesRead >= 0) {

out.write(buf, 0, bytesRead);

if ((ps != null) && ps.checkError()) {

throw new IOException("Unable to write to output stream.");

}

bytesRead = in.read(buf);

}

}

这段代码是个标准的循环读取HDFS InputStream数据流,然后向本地文件OutputStream输出流写数据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深入到HDFS InputStream数据流的创建和使用过程。

(2)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InputStream的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

上图实线代表了真实的调用过程,虚线代表了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其代码内部结构极为复杂,我用此图用最简化的方式让我们能快速的理解清楚他的原理。

我来简单讲解一下这个过程:

第一步是DistributeFileSystem通过调用DFSClient对象的open方法,实现对DFSInputStream对象的创建,DFSInputStream对象是真正读取数据块(LocationBlock)以及与datanode交互的实现逻辑,是真正的核心类。

第二步,DFSClient在创建DFSInputStream的过程中,需要为其传入调用namenode代理而返回的数据块集合(LocationBlocks)。

第三步,DFSClient创建一个装饰器类HDFSDataInputStream,封装了DFSInputStream,由装饰器的父类FSDataInputStream最终返回给DistributeFileSystem,由客户端开发者使用。

(3)最后我们再深入到数据块读取机制的源代码上看看,如下图所示:

上图实线代表了真实的调用过程,虚线代表了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实际的代码逻辑比较复杂,此图也是尽量简化展现,方便我们理解。

一样的,我来简单讲解一下这个过程:

第一步FSDataInputStream装饰器接受客户端的读取调用对DFSInputStream对象进行read(...)方法调用。

第二步DFSInputStream会调用自身的blockSeekTo(long offset)方法,一方

面根据offset数据偏移量,定位当前是否要读取新的数据块(LocationBlock),另一方面新的数据块从数据块集合(LocationBlocks)中找到后,寻找最佳的数据节点,也就是Hadoop所谓的就近原则,先看看本机数据节点有没有副本,再次根据网络距离着就近获取副本。

第三步通过FSDataInputStream副本上数据块(LocationBlock)构建BlockReader对象,它就是真正读取数据块的对象。BlockReader对象它有不同

的实现,由BlockReaderFactory.build根据条件最优选择具体实现,BlockReaderLocal和BlockReaderLocalLegacy(based on HDFS-2246)是优选

方案,也是short-circuit block readers方案,相当于直接从本地文件系统读数

据了,若short-circuit因为安全等因素不可用,就会尝试UNIX domain sockets

的优化方案,再不行才考虑BlockReaderRemote建立TCP sockets的连接方案了。BlockReader的细节原理也非常值得深入一探究竟,待下次我专门写一篇针对BlockReader原理机制文章。

4.结束

非常感觉您能看完。下一篇我会对“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数据写入流程”做一篇深度探索分析。期盼您的关注。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 绪论 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的。 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语言学的几个特点: 1.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 2.这个过程是以认真为基础的。 3.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一些领域(如语言习得)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方法和语料库方法。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 1·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 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有些自然产生的行为(如语言习得和失言)是很难任意操纵的,只好在它出现时便进行观察;还有些行为一经操纵,就会收到影响,乃至失真,在实验室里的电话通话和日常的电话通话显然不同。 自然观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即不掺杂观察者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现象,但这有时不容易做到。因为语言活动既是心理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所以有的观察又强调观察者参与语言活动。既要参与但又不干预,就要求观察者灵活掌握。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即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 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这是自然观察的有点,直观的东西比臆断的东西要可靠,但是问题在于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表面观察到的行为去推断其心理过程,要推断就难以避免主观性。 第四个特点是:长时性。自然观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法 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很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为了

局部解剖学实验方案

局部解剖学实验总结周振东 经过一个学期的局解实验课学习,以下是我对每次实验课的总结 第一次实验课主要是腋窝的解剖。 1. 解剖浅层找到肋间臂神经 剔除浅筋膜和腋筋膜后。 。 从喙突向下修洁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2)在喙肱肌内部剖出肌皮神经、正中神经;3)再循正中神经向上找出位于其二根之间的腋动脉;4)剖出位于腋动静脉之间较粗的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及位于腋静脉内侧的臂内侧皮神经;5)观察腋动脉的分段,剖出各段的分支;6)在腋动脉的后方,找出桡神经。 (5)解剖腋窝后壁穿三边空、四边孔的结构:剖出穿三边空的旋肩胛动脉和传四边孔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6)解剖胸背神经,肩胛下神经上支和下支,位于腋中线附近的胸长神经。 (二)臂、肘、前臂前区,肩胛区,臂、肘、前臂后区 Ⅰ臂、肘、前臂前区. 1.解剖浅层结构: (1)寻认头静脉及前臂外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 (2)寻找臂内侧皮神经、肘正中静脉、肘淋巴结。 2.臂部剔除浅筋膜和深筋膜: 3观察肱二头肌内、外侧沟及有关的血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肱动脉及桡神经,观察它们的走行、分布范围。 4解剖肘窝: (1)清理肘窝的边界:观察肘窝的境界,显露肘窝的内容。 (2)解剖肘窝内的结构:修洁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剖出和修洁肱动脉的末端至分为桡、尺动脉,在肱动脉的内侧修洁正中神经。 5解剖前臂前肌群、血管和神经: (1)观察前臂肌前群浅层。 (2)剖查桡血管神经束:将肱桡肌拉向外侧,修洁桡动脉和桡神经前支,并寻找其分支。 (3)剖查尺血管神经束:将尺侧腕屈肌拉向外侧,找出尺神经和尺动脉,并寻找其分支。 (4)剖查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找出已剖出的正中神经,观察其分支分布。 (5)剖查前臂肌前群深层。 6 剖出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骨间后动脉和前臂屈肌后间隙。 Ⅱ肩胛区,臂、肘、前臂后区 1. 解剖浅筋膜及浅筋膜内的结构:找出臂外侧皮神经、臂后皮神经、贵要静脉、头静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胸部参考答案汇总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 第一章胸部 一、选择题 A 型题: 1-5 E A A D D 6-10 D D A E B 11-15 D D D C B 16-20 D B E A C 21-25 E E C D C 26-30 B D E C E 31-35 C A C A D 36-40 B C C A C 41-45 C C D C E 46-48 B D D B 型题: 49-50 B A 51-55 A D C A B 56-60 E C D D C 61-65 B A A E D 66-70 B E E D C 71-75 B A B C A 76-77 D E C 型题: 78-80 A B D 81-85 A A C D A 86-90 C C A D D 91-95 A B C D B 96-100 A C A B D X 型题:

101-105 ABCE ACD ABCD ABDE CD 106-110 ACDE BDE ABCDE ACDE ABCE 111-115 ABC ABCDE ABE BDE CE 116-120 ADE ACE BC AB ABCD 121-125 ABC BCDE ABCD AC DE 126-130 BD AB ABCDE BC AD 131-133 BCDE ACE ABCDE 注:第 123题 C 选择项“弓”去掉。 二、填空题 1.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骨、胸内筋膜、壁胸膜 2.肋弓、剑胸结合 3.乳房、胸肌筋膜、乳房悬韧带 4.胸肌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对侧乳房淋巴管、腹前外侧壁上部的淋巴管、膈下间隙、肝、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 5.胸长神经、前锯肌、翼状肩;胸背神经、背阔肌 6.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胸膜隐窝、肋胸膜、膈胸膜、肋膈隐窝 7.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

自然辩证法深度剖析

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理性透视 摘要: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和习惯,这种理论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深入分析表明,与其说科技是“双刃剑”,不如说人是“双刃剑”,它植根于人性的弱点和优点,不可根除。因此,有必要对“双刃剑”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双刃剑人性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它。如铁器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力,但铁制兵器的出现,也使得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也大幅提高。火药的发明,极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为提升战争的残酷性不断添砖加瓦。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人类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对大自然的奥秘不断有惊人的揭示。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命运没有丝毫改变,问题越发严峻。如核能奥秘的破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能源后盾,但核武器的威胁、核事故的阴霾,成了一柄挥之不去、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1]基因工程的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素质探明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这也是一条通往不可预测之未来的道路。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生存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为少数恶人、狂人毁灭人类提供了便利条件,甚至一些普通人也可能在无意之中毁灭人类!所以称科学技术为“潘多拉之盒”并不为过! 一、“双刃剑”问题的真与假 说到“双刃剑”,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会联想到科学及其技术已经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灾难或可能带来的灾难。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从根本的意义上成为现代社会生成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一前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交往方式从量到质的巨大变化就不可能发生。而与此相应,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所遭受的严重破坏同样也不可能发生。问题的实质在于科学技术所导致的这种双重后果,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科学技术得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所造成的扭曲?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所谓“双刃剑”问题能否得以成立或真与假的前提是否可靠。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人工智能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人工智能 上传于2016.11.25 自然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为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已经迈开了第一步。而人工智能不仅仅牵涉到了科学技术,在哲学的范畴也引发了人们的大量思考,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前景也抱有期待与担忧的矛盾心态。近几十年来,各种各样涉及到人工智能的电影便是人们对这类问题哲学思考的剪影。 自然辩证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纳成了三种:人为自然界绘制图景的关系;认识关系,即科学;改造关系,即技术。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类本身便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包括人类的大脑,更包括大脑产生的意识,都是自然的产物并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使世界更容易地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人工智能正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认识了自然规律并对其加以利用,在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框架下,大力发展了电子信息技术,并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然而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受到了计算机智能的局限,很多的工作依然需要人工完成。目前发展人工智能,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入手:在冯·诺依曼体系下优化算法,运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大脑的结构原理来搭建新的计算机体系。在冯·诺依曼体系下对算法进行优化,例如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深度学习,是现在

已经得到日常应用的技术。量子计算目前还属于尖端科技,人类有望在数年内建造出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而基于脑科学的计算机体系目前来看遥遥无期,因为脑科学的研究举步维艰,人类仍然没有弄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在本人看来,当前主要应用的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在未来仍然会展示其在智能方面的局限性,而量子计算机和基于大脑的计算机比较有可能突破人工智能的技术瓶颈。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在哲学上引起人们大范围的讨论,还是因为人们对其前景有着不同的看法。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加有利于自身生存的世界,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却并不一定能实现人类的预期,甚至于有可能会压缩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人工智能的领域,人们期许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但令人担忧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有可能会置人类于危险境地。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讨论,其核心就是意识——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意识。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人类却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类似的,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也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的产物,却也不是人类的奴隶。当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希望通过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人类并改造人类来为其自身创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人类自然就处于危险之中了。也就是说,在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以推广到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与自然(人类)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哲学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义就更加突出了,可以预见的是,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自然辨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他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2、自然观 自然观是指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3、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已成为我国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主要观点: ①认为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②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 动和变化中”;③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自然本身去认识,一方面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界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导

. 解剖操作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层次结构及各器官之间的位置与毗邻关系的科学。它是临床医学课程尤其是外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与系统解剖学不同,系统解剖学是通过理论大课的讲授和实验小课的示教见习进行学习;而局部解剖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地解剖操作和少量的阶段总结性大课进行学习的。因此,实地解剖操作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过程。通过解剖、观察和辨认,不仅能巩固已获得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而且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官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践,在实地解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尸体标本,在教员指导下,严格按照解剖操作步骤和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解剖,细心观察和辨认各层次结构,并作阶段性的归纳总结,真正按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解剖操作,在解剖尸体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解剖操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解剖操作前准备 1、每次课前应预习《局部解剖学》和《局部操作指导》,明确本次课的目的要求、解剖部位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步骤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第一次进实验室前学员要进行分组,每个实验室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分成4个小组解剖1具标本,每个小组由3~5名学员组成。 3、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要安排主刀、助手、阅读教材和指导者。每个角色要定期交换,使每个学员都有解剖操作的机会。 4、准备好各种操作器械,如刀、镊、止血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等。 5、放置好尸体的位置。 二、常用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在实地解剖过程中,常用的器械有刀、剪、镊、止血钳和组织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锯子、骨凿和锤子等。 1、刀有解剖刀和手术刀两种,现一般使用手术刀。通常用于切开皮肤、翻起皮瓣以及切割各种组织。持刀的方式有执笔式持刀法和指压式持刀法之分。前者与持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后者则将刀柄握于拇指与中指、环指及小指之间,食指压在刀背上,此法除用于作较长的皮肤切口外,一般均不采用。 2、止血钳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止血钳,其用途亦不尽相同,一般用于钳夹各种组织,亦可借助止血钳分离各种组织结构。持止血钳的方法是将止血钳柄套在拇指和环指上,食指紧贴于止血钳背,起导向和稳定作用。 3、镊含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镊,用于固定各种组织器官,以免滑动,便于解剖。亦可借助镊剥除各种组织。除固定皮肤采用有齿镊外,固定其它各种组织器官均宜用无齿镊。持镊法与握笔姿势相同。 除上述常用的解剖器械外,还有剪、组织钳、咬骨钳和肋骨剪等器械,将在使用时逐一介

自然辩证法论文_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阿斯旺大坝为例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完成时间:2014年 4 月15 日

摘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巨型水库大坝的建立,在发电、防洪、航运方面取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使我们更加关注大型水坝建立的综合评估问题,以及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们在剧烈改造自然前,怎样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技术综合评估,从而更早地采取配套的措施,使自然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本文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用自然辩证法了解它的正、负面影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的进行深度思考,讨论了技术综合分析的问题。

目录 一、引言 (1) 二、兴建阿斯旺大坝的设想与取得的效益 (2) 1. 设想 (2) 2. 效益 (2) 三、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2) 四、阿斯旺大坝的人与自然问题 (3) 五、结论与建议 (5) 六、总结 (6)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或许,这就是曾经让人晕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吧。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手段,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谋福利。但是现代科技在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违背了人类发展它的初衷,究其原因,除了科技自身属性和人类知识局限性导致科技负面效应的不可避免之外,其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而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两大特征,即工具理性和主体性又诱发了科技负面效应,并使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凸现和普遍化。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小到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船,各行各业无不彰显着科学技术的魅力。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也愈益凸显,从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渐渐尖锐起来。因此,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财富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灾难和挑战。三峡水电站大坝带来航运,抗洪,发电等正面效用后,会不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怎样平衡与评估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来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进行分析。 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位于埃及开罗以南900公里的尼罗河畔,高111米,长3830米的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水域面积5120平方公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阻止了很多巨大的洪灾。可是这个大坝建成之后不久,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评价。10年前,埃及总统穆巴拉丸在—次科学大会上,对参加会议的各国科学家们说:“兄弟们,姐妹们,从现在到2000年,埃及将不得不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你们一定要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些挑战,也就是现在和将来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旺大坝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阿斯旺水坝的负面影响的程度。 本文将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以阿斯旺水坝为例子,用自然辩证法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我们可以和自然共同发展,和谐进步。

《自然辩证法》重点解析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 内容:(1)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2)系统中的若干要素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3)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理论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特征:(1)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2)复杂性。复杂性是指系统或事物具有复杂的性质或性状。(3)演化性。系统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4)广义性。系统自然观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 2. 人工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 内容:(1)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2)自然界可划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3)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特征:(1))主体性。人工自然观凸显了人和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2)能动性。人工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作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3)价值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承认天然自然界对人工自然界的价值贡献,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 3. 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 内容:(1)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2)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特征:(1)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在他们面前的事放在碟子上的一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要不就把棉花糖吃掉,要不就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 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后屈服了——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这里有《时代》的跟踪报道。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的采取了回避策略,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更成功。 我们可能有非常矛盾的道德冲动体验。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 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相当令人惊恐的著名实验,是关于人们当被要求伤害他人的时候,内心关于个人道德和服从权威的想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Milgram希望通过进行这个实验,可以在二战这个灾难后深刻理解纳粹战犯可能保有的永不可饶恕的行为。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他共同测试一对被试,一个担当“老师”,另一个担当“学生”。如果学生答错问题,老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电击(学生大概是坐在对面的房间,但实际上他不会受电击)。取而代之,Milgram会播放一些喊叫声,听起来就像是那个

自然辩证法试题

一.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说明原题观点对于错,自己分析)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答要点就行,几句话)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 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包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的过程模式: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思维者主要是通过学习或搜集资料,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概念,有意识地为他所规划的创造项目进行准备。比方说,他可能要先掌握某些知识或在图书馆进行研究,或到处看看,或向他人请教一些相关问题,他可以用不那么正规的方式来着手他的准备,只是观察和分析自己具有的知识情境,随时准备接受尽可能够多的新鲜经验,以便日后把这些东西铸成新的形态。 第二,孕育构思。这个阶段,研究者围绕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思维加工,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直到思维达到饱和为止。这个阶段的思维主要以意识活动为基础,间或有潜意识的渗透和参与,起作用的思维心里因素是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比方说,作家可能坐地桌旁,面对稿纸写不出一个字来;画家面对空白的画布发呆。整个思维很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或许他们会暂时放下创作,去干些别的事,如听听歌曲,看一些其它的书籍。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仿佛是在冬眠,等待着“孵化”。如果你要问他在等待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你说:“灵感。” 第三,潜伏顿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转移思考对象,是对原对象的思考从意识活动转入潜意识活动,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考,来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灵感的长期孕育,而又是瞬刻之间到来的阶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对一件事进行长时间思索,却总理不出头绪,可是突然一个令人激动的想法,或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忽然掠过心头,使你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多有伟大发现的人都声称,他们最佳的洞察力往往是在零星时刻看似不大可能的场合下出现的,就象晴空霹雳一样来到面前。当然,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突如其来的大彻大悟,只是前两个阶段积累后的最高潮。 第四,验证完善。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应用实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并在理论上加以认定、确认或否定。思维者要把他的新观念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验证,就象中学生解方程式练习一样,把得出的结果代入原方程加以验证。他可能作出实际的样品,或把他的新观念写在纸上记录下来。对作家来说,它包括实际写作、修改、润色、编订,等等。这其中必然包括撕掉或扔掉无数纸片,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在认真评价自己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时,当然也是在进行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

生态中心主义 摘要: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以生态学与生态链相互联系为学科背景与论证依据,以实现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为主要诉求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在其规约与统摄下,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拓宽道德关怀视域,即伦理关照从传统人与人之间扩至整个生态系统。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的诘难是难以成立的。相反,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自然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是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夸大了人的地位和对自然的作用,在本质上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对自然肆意掠夺提供了思想支点。由此人类开始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在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应运而生,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然具有内在价值。通过对自然价值的确认,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健康持续的进化,并以此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1]。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学为学理根基,是一种用种际伦理取代人际伦理,从而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把道德关怀域延伸至物种与生态系统的新颖、富于挑战性、激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2]。 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学为根基,是激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范式之一”,它用种际伦理取代人际伦理,从而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把道德关怀域延伸至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新颖性,富于挑战性。美国学者利奥波德所倡导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较早自觉而又系统阐发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伦理关系的思想体系。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继承和发展了利奥波德的环境伦理思想,他提出的自然价值论是从传统价值论伦理学出发确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为建构完整的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体系提供哲学前提,但确立一种新的自然价值观并非是罗氏理论最终归宿,他希冀能够从客观自然价值观中推导出遵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