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的教化

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贫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的关注。毋庸讳言,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里,物质功利追求的过甚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面对并不乐观的生存境况,我们迫切需要的也许不是物质功利世界的单向度发展,而恰恰是一种被称为人文智慧的东西。一个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以功利目标为导引的动力系统,也需要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精神”就成了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来的责任。在这个背景下,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出来了。

美学认为,审美是人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活动,审美的根据不能从物质的功利世界中去说明。尽管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人的审美活动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物质的功利活动不能给人提供精神的完满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既包括摆脱饥饿和摆脱危险等生存生理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爱、探索、创造、美和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两类的需要都是人所不可缺少的。我们难以设想在一个基本生存活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会形成人的更高级的需要。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不仅是在解决了物质生存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人的精神的提升主要不在于生存生理需要的满足上,而在于人的丰富性的需要的实现。在一个生活水平并不发达的社会里,侈谈人的自我实现,也许有几分滑稽,但人却不能为世俗所累以至于面对他所生活的

世界而丢弃精神的向度。美学的教化,就是要通过标举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等来导引人的审美文化行为,以提醒人们在对现实顺应认同当中,也保持一份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保持一种面对流俗敢于说“不”的姿态。

美学的教化建立在对个体生命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美学,并不将人的感性欲求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审美活动并不是远离肉身的纯粹的精神活动,不是禁欲主义的,而是灵肉一致、身心俱爽,指向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只是,在一个充满欲望化生存的社会里,美学强调,审美不能黏滞于感官的层面,还应当向纵深发展,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审美精神是美学教化的功能的重要指标,审美精神的核心是审美态度。成熟的审美态度实际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的张力。因为,没有现实主义,就不可能深情地眷恋生活;现实主义使我们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有了厚重的根基;然而,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如果没有理想的烛照,就会成为一种没有原则,除了认同现实、接受现实以外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情感的彻头彻尾的庸俗。理想主义使我们获得了一个指向未来的维面,保持住了对现实的挑剔、批判,按照“应然”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最佳张力,使我们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既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又从现实的土壤之中培植出超越的情愫。

(选自《文艺美学研究》,邢建昌著,有删改)

1.下列关于“美学的教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亟须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把人们

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出来。

B.美学的教化能从审美理想、审美格调等多方面指导人的审美文化行为,提醒人们在顺应现实的同时保持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

C.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美学并不排斥人的感性

欲求,而美学的教化高度尊重个体生命。

D.美学的教化以审美精神为重要指标,注重成熟的审美态度的养成,成熟的审美态度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达到最佳契合点时形成的。

解析:“美学并不排斥人的感性欲求”错误。原文中有“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这一限定语。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发展离不开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我们现在的生存境况并不

乐观,我们亟须人文智慧来解除生存困境。

B.人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单有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超越人生有限性的审美活动,从而获得精神的完满。

C.在生活水平不发达的社会,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实现自我是有困难的,但这样的人如果为世俗所累而抛弃精神追求,那就太可惜了。

D.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应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所以美学强调,审美应超越感官

层面,向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提升的层面发展。

解析:强加因果。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物质功利追求过甚,精神生活相对薄弱,这使社会精神

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出现不协调。

B.从美学的角度看,摆脱饥饿和危险属于生存生理需要,而爱、探索、创造、美等是精神需要,而两类需求都是人所必需的。

C.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产生于物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并受其制约;人提升精神,主要是要实现丰富的精神需要,而非仅为满足生存生理需要。

D.没有理想指引的人,是彻头彻尾的庸俗的人。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能面向未来,批判现实,按照理想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

解析:“从美学的角度看”错误。根据文意,应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参与自然变化的手段,基本上是手工工具,

其材料和动力完全是自然材料和自然能源,其目的也只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因此,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有限,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存在和物质形态基本上循其固有的机

制运动变化。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但是,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拥有超出以往千万倍的各种人工能源,大量的人工材料被普遍推广和运用,生产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最大的、无限制的经济效益。因此,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然生态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人类将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且不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已使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已受到威胁。为谋求高产而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已使人们的食物链的几乎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现在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企图先发展而后治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西方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西方世界所能获得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西方哲学传统,总是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以殖民者征服土著民族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培根早在近代就申明“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是高贵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明高扬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之作为智能主体的能动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发展。这种暂时领先的优越地位,冲昏了征服者的头脑。于是,在一种更强烈的占有欲的推动

下,以为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地践踏,疯狂地索取,贪得无厌地掠夺,使得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再生机制、净化机制越来越难以补救人类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他们欢庆现代化的胜利时,回头面对的却是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显然,中国现代化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而应该寻求一种健康的模式,开辟一条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两者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中国现代化和人类现代文明的这一难题,儒家和谐思想不但能够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儒家看来,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本来就同自然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及其万物的本性和变化当然关系着人类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以此为前提,人作为自然的主体,主观上就应该追求同自然的统一,并以此作为人类基本的价

值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和纠正西方现代化中的历史性的失误。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选自尹长云《和谐与回归——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有删改)

4.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持得很好,因为当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B.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有序结

构与动态平衡,否则就会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C.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西方哲学传统将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并主张殖民侵略

的思想有关,我们要从西方国家吸取这一教训。

D.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应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去寻找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能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解析:“主张殖民侵略的思想”理解错误。原文是拿“以殖民者征服土著民族那样的态度”打比方,并不是说开展殖民侵略。原文中“以殖民者征服土著民族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的意思是以侵占的野心征服自然。

答案:C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农业社会,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主要使用以自然材料为材料、以自然能源为动力的手工工具来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

B.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还利用各种人工能源和人工材料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对自然界产生较大影响。

C.受全球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D.培根高度肯定了人们掠夺宇宙资源的野心,这种观念忽视了人们的掠夺行为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但促使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强加关系。根据文意,中国的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是“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造成的。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滥用化肥、农药、激素,以谋求高产,结果导致人们的食物链出现问题。这一事实说明,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思路是错误的。

B.西方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践踏自然,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他们对大自然

的损害使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难堪重负。

C.儒家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发展与自然万物的本性和变化有机联系、密切相关,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

D.只有把人作为自然的主体,才能避免和纠正西方现代化中的历史性的失误,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解析:“只有把人作为自然的主体”错误。根据文意,应是“只有把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人类基本的价值目标”。

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方哲学的文化心态

王锟

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的。借其名词引申之,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从认识论看,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做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

从宇宙观看,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这两个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客观物质世界与抽象理论世界之对立。诸如等等,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

在人生观上,探究哲学则多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

西方哲学家属于探究型人格,大多具有教师和学者的身份。古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其观察天象掉进井里,游历埃及测量金字塔的高度,颇有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风度。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街头的道德教师。柏拉图除有过帝王师的短暂经历外,大部分时间在阿卡德米学院做老师,研究哲学和数学。亚里士多德除给亚历山大大帝做过两年的教师外,大部分时间在吕克昂学院研究哲学和各种学问。西方的哲学家,基本上倾其一生研究哲学,同时还研究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故西方的哲学,与数学、物理学关系密切。因为哲学与数学、物理学的研究都是探究型的,都重视理论思辨和逻辑推理。故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这种倾向,连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也不例外。

7.下列关于西方哲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探究型哲学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是对立二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存在距离的。

B.西方探究型哲学中,主体只探求“客体是什么”,而不会研究与客体有关的其他问题。

C.主流西方哲学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重视对定义、概念的思考。

D.西方探究型哲学把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一个人实现自己需摆脱外界干预。

解析:“主流西方哲学”偷换概念,原文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

答案:C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的”观点的基础上引申出“西方哲学是探究型哲学”的观点。

B.在西方哲学看来,世界有两个,一个是主体思维中的纯形式的世界,一个是客体组成的物理世界。

C.新实在论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属于西方哲学思想,而唯心论和唯物论不属于西方哲学思想。

D.西方哲学的人生观强调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们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与外界因素无关。

解析:“唯心论和唯物论不属于西方哲学思想”错误。根据文意,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属于西方哲学思想。

答案:C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西方哲学,基督教有上帝之城和人世之城两个对立世界,现代科学哲学有客观物质与抽象理论两个对立世界。

B.泰勒斯曾因专注观察天象掉入井里,曾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他不仅是哲学家,也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C.亚里士多德兼有教师和学者的身份。他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也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各种学问上投入精力。

D.西方哲学的研究是探究型的,重视理论思辨和逻辑推理;西方的哲学家大都倾其一生研究哲学。

解析:“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颇有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风度”,意思是,他像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但实际还算不上。

答案: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和”文化辨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贵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

当然,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与“中和”,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

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

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

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中国“和”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

信守“平和”“和气”“和谐”。

C.“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D.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

解析:“能彻底解决问题”与文意不符,原文只是说“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总能彻底解决问题。“最佳方式”于文无据。

答案:D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

财”“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

B.“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C.“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

容性。

D.“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

解析:“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曲解文意。文章只是说中国、中国人是从“和”而来,并不等于说“和”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答案: B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和”的方式解决的。

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

C.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

D.现在,“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

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

解析:变未然为已然。

答案:C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论虚荣

培根

伊索有则寓言描述得好:“牛虻停落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看我把尘土扬得多高

啊!……”同样地,世上也有一群自负的人,大凡遇到什么事有进展,不论这进展是自发的还是借助于更大的势力,只要他们沾上一点边,他们就觉得这些事情是完全靠他们推动的。

爱吹牛的人必定是爱拉帮结派的,因为凡是炫耀都是离不开比来比去的。这种人必定也是过激的,这样才能配合自己的夸口。他们是保不了密的,所以常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毋庸置疑,这一爱吹的品性在国事上还是有其用途的。每当有需要为某事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时,这些人便是难得的吹鼓手。再者,李维在谈安条克和埃托里亚人之间结盟的故事时说:“两边都瞒的谎言有时是有奇效的。”如果有人在两位君王之间游说,想串通他们联盟对第三者开战,就肯定得分别对两边都言过其实地夸大另一方的军事力量;而且,他这种私下里交涉来交涉去的人,还会两面夸大自己在另一方的影响力,结果常常加深了双方对他自己的信任。所以,在诸如此类的故事中,往往可见到无中生有的结果;原因是,谎言足以形成信念,信念便会产生力量。

虚荣心对军队将士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剑与剑可互相磨砺一样,虚荣心可使将士互相激励勇气。在那些有代价和冒险的伟大创举中,吸收一些好大喜功的人,可使事业有声有色一些;那些天性老实厚重的人,作用上更像是压舱物,而不是风帆。至于做学问的名望,若是没有炫耀的羽毛在飞翔的话,它也是难以名扬天下的。写《漠视名望》之类著作的人并不反对把自己的大名印在扉页上。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也都是爱显山露水的。毋庸置疑,是虚荣心促成了人的流芳百世。结果,当美德得到了间接的报偿时,那也是不得不归功于人性的作用的。就连西塞罗、塞内加和小普林尼的名望,若无他们自己的涂脂抹粉的话,也不会久传不衰的。这种涂脂抹粉和装饰木板上的那层油漆的功用是一回事,那油漆使饰板不但耀眼,而且耐久。

但是,谈了这么多关于“虚荣”的事,我都还未涉及塔西佗评论穆森纳斯的那种特性,那是说“他有一种使他的所有言行都显得出色得多的表现能力”。这种特性并非出自虚荣心,而是出自天生的胆识,并且,这种特性在有些人身上不仅是得体的,而且是高尚的。因为,如运用得法的话,宽厚、忍让和谦虚本身都会变成显示之技巧的。在这些技巧中,最突出的是小普林尼所谈论的那一种,即如果别人有与你自己的长处相似的可取之处的话,就应该慷慨地予以称赞。他说得很精彩:“称赞人是为自己好,因为你称赞的人不是比你出色,就是比你逊色。如果他比你逊色,还值得称赞,你就更值得称赞了;如果他比你出色,却不值得称赞,你就更不值得称赞了。”

大吹大擂的人,对有识之士来说,乃是嘲笑的对象;对愚昧之徒来说,乃是仰慕的对象;对溜须拍马之徒来说,乃是奉承的偶像;而对大吹大擂者自己来说,则是其海口的奴隶。

13.下列关于“虚荣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虚荣心可以使将士互相激励勇气,进而增强信念。军队的将士拥有虚荣心是有益于战事的。

B.虚荣心强的人好大喜功,对于那些冒险性的伟大创举而言,他们就像风帆,能推动事业开展。

C.虚荣心能促成人流芳百世。西塞罗、塞内加和小普林尼的名望经久不衰,与他们自我宣扬有关。

D.穆森纳斯的虚荣心和胆识使他具有一种使其所有言行都显得出色得多的表现能力。

解析:“虚荣心和胆识使他具有……表现能力”错误。原文说“这种特性并非出自虚荣心”。

答案:D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上有一些自负的人,对于他们沾得上边的事情,总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身上。

B.爱吹牛的品性并非一无是处,它有时在国事上能发挥作用,如为某事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C.政客在游说两国联盟对抗第三国时,会夸大第三国的军事力量,还会夸大自己的影响力。

D.《漠视名望》一类书的作者虽在著作中表达了漠视名望的观点,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名扬天下。

解析:“会夸大第三国的军事力量”错误。根据文意,政客是对联盟的两国夸大两国中另一方的军事实力。

答案:C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吹牛的人爱炫耀,他们拉帮结派,言语过激,他们因不能保密,难以成事。

B.小普林尼认为,宽容、忍让、谦虚,这些品性本身就是显示高尚的技巧。

C.在小普林尼看来,不论别人比我们出色还是逊色,我们都应该适时称赞别人。

D.人们对大吹大擂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嘲笑他们,有的人仰慕他们,有的人奉承他们。

解析: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小普林尼的观点;“这些品性本身就是显示高尚的技巧”曲解文意,原文为“如运用得法的话,宽厚、忍让和谦虚本身都会变成显示之技巧的”。

答案:B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目标

爱因斯坦

科学方法所能告诉我们的,是各种事实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想要获得这种客观知识的志向,则是人们能有的一种最高尚的志向。但关于“是什么”这类知识,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的大门。人们可能有关于“是什么”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但还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客观知识为我们达到某些目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终极目标本身和要达到它的渴望却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应当认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及其相应的价值,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活动才能获得意义,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加以论证的必要。关于真理的知识本身是了不起的,可是它却很少能起指导作用,它甚至不能证明向往这种真理知识的志向是正当的和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在这里碰到了关于我们生活的纯理性想法的极限。

但是不应当认为理智的思考在目标和伦理判断的形成中不起作用。当人们认识到,为要达到一个目的就要用到一定的手段,那时,手段本身也就成为一种目的。理智使我们弄清楚手段与目的的相互关系。但只凭思考,我们还领会不到那些终极的和基本的目的。弄清楚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并且使它们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立起来,我以为这正是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它们不是通过证明,而是通过启示,通过有影响人物的作用而存在的。人们决不可企图证明它们,而只能简单地、明白地感觉到它们的本性。

在这里,没有必要把国家和阶级奉为神圣,更不用说要把个人奉为神圣了。难道我们不是像宗教所说的那样,都是一个父亲的孩子吗?的确,按照这种理想的精神,我们甚至也不应当把人类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而奉为神圣。只有个人才有灵魂。个人的崇高的天命是服务,而不是统治,也不是以别的任何方式把自己强加于别人。

那么,在这一切方面,教育和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应当帮助青年人在这样一种

精神状态中成长,使他感到这些基本原则对他来说就好像他所呼吸的空气一样。如果人们清醒地看到这些高尚的原则,并且把它们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和精神作比较,那么大家都会看得清楚,文明的人类目前正处在严重的危险中。在极权主义国家里,实际是统治者自己在竭力破坏这种人道精神。在受威胁较少的地区里,则是国家主义,不宽容,以及用经济手段对个人的压迫,在威胁着要扼杀这些最宝贵的传统。

但在有思想的人中间,对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有所认识,并且在多方寻求应付这种危险的方法——国内和国际政治领域里的,法制领域里的,以及一般组织领域里的方法。这样的努力

无疑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古代人所知道的一些事,似乎被我们忘掉了。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但是如果渴望达到这个目标的念头是强烈地活跃在我们的心里,那么我们就不会缺少干劲去寻找达到这个目标并且把它化为行

动的方法。

16.下列有关文中“目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客观知识只是工具而不是终极目标的源泉,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没有为人们指明人

类所向往的目标。

B.一旦目标及其相应的价值确定下来,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活动就能获得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

C.人们为达到目标要采用一定的手段,而在目标形成的过程中,理智的思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D.强烈的渴望达到目标的念头能为我们提供动力,使方法高效发挥作用,使我们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充满干劲。

解析:原文表述为“只有……才……”,而非“一旦……就……”。

答案:B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智的思考有其局限性,它并不能让我们领会到那些终极的和基本的目的。

B.宗教以启示的方式使人们弄清楚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使人们建立起个人的感情生活。

C.自由平等这种人道精神在一些地区面临国家主义、不宽容、经济压迫的威胁甚至扼杀。

D.有思想的人在很多领域寻求方法,努力应付世界缺乏自由平等精神的危险现状。

解析:“使人们建立起个人的感情生活”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使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立。

答案:B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真理的知识不能证明向往真理知识的志向是有价值的,因而对实践活动缺乏指导

作用。

B.人们最高尚的志向是获取关于事物的客观知识的志向,而这些知识能通过科学方法得来。

C.作者认为不必把国家和阶级奉为神圣,也不必把人类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而奉为神圣。

D.作者认为个人是有灵魂的,以任何方式把自己强加给别人都不是个人的崇高天命。

解析:强加因果。

答案:A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楚云汐

20世纪40年代,许多人做完阑尾手术后却没能活过来,但让这些人丧生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病菌感染,在那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医生们对那些感染束手无策。不过,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抗生素是很多病人的救星,自从有了它们,许多绝症变成了可以轻松治愈的普通病症,比如肺炎等,而人类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尽头。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抗生素没发明之前的时代,仅依靠最原始、最天然的抗生素来帮助维持我们的生命。

实际上,关于抗生素危机这件事,早在1945年就曾有人提过,而此人正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

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

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

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3期)

19.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希望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

前的年代,靠原始、天然抗生素维持生命。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

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医治疾病,虽然它们的作用比不上抗生素,但我们不该忽视它们。

解析:“作者希望”错误。根据文意,作者是不希望走到这一步的。

答案:B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

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

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C.人体细菌不仅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也会因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而适应人体环境,并伺机攻击人体。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导致一些“超级细菌”产生,而人类对“超级病菌”束手无策。

解析:“人类对‘超级病菌’束手无策”于文无据。

答案:D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杀死致病病菌。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解析:“多数绝症”与原文不符。原文为“许多绝症”。选项将“许多”换成了“多数”,使范围发生了变化。

答案:A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素材科技与创新

科技与创新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2019政府工作报告 话题解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需要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科技发展上,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而我国如果要后来者居上,实现民族复兴,就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用创新来驱动发展。而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生事物,我国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的选择,影响着我国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热点素材: 1.两会新闻中心首次实现5G信号全覆盖,引发外媒广泛热议。随着5G的兴起,我们再一次看到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改变和机遇。5G时代,不仅意味着无处不在的“超级网速”,还将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深度融入生活打开大门。 2.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在代表通道表示,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模式。创新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年轻人,中国制造业已经不是逐利而行的时代,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3.扫码支付 二维码支付手段在国内兴起并不是偶然,形成背景主要与我国IT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推进有关。IT技术的日渐成熟,推动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诞生,这使得人们的移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使得民众可以仅带手机便可出门,提高了社会的工作效率。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移动支付最普及的国家,没有之一。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数据,84%的中国人更喜欢使用移动支付,而美国只有20%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购物时使用手机付款。中国的移动支付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1倍,正引领着全球的业态。 同时,一大批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积极抢占金融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标准、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的输出,实现全球布局。如腾讯在英国、马来西亚推出微信支付,支付宝已接入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地域扩张,巨头们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支付宝杭州上线道路停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

专题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8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的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对深化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和欣赏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

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那种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C.深受“忘言得意”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高考专题】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模板+热点话题标题汇总!抢分必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模板+热点话题标题汇总! 抢分必备 1.写作思路及模板: (1)清楚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如: 一带一路:大国担当,合作共赢,开放交流,传承创新 长城:文化遗产,中国名片,民族精神 共享单车:创新思维,共享经济,绿色出行,文明规范 高铁:中国科技,中国速度,生活新方式,中国新名片 (2)确定关键词的组合方式。 正向组合:长城和一带一路,体现和平与合作的关系。 反向组合:共享单车和食品安全,体现诚信缺失问题。 逆向勾连: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体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空气污染治理的决心,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价值的共识。 主题式关联:传统文化(中华美食、长城和京剧)、科技进步、科技引领生活、环境保护、公民素养等。 引材料(镶嵌关键词)摆观点 用相关联的关键词,设立分论点1 用相关联的关键词,设立分论点2 为什么怎么做 用相关联的关键词,设立分论点3 结尾重申论点 2.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例文及评析 腹有诗书,脚踏实地 “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新时代,即使我们没有家世显赫的背景,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与实干,开拓一片天地,奋斗出别样的精彩。(引材料摆观点) 传统奋斗,人们认为离不开背景。俗话说“要赢在起跑线上”,有背景的人拥有别人无法享受的资源,有背景的人可以依靠父母轻松的获得优越的生活和岗位。不可否认,他们当中很多人也在奋斗才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活在当下,唯有以知识充实自己,以实干拼搏前进,方为奋斗之道。 在没有背景支撑的条件下,知识与实干是我们建造人生大厦的垒石,不断奋斗,亦可筑起坚固顽强的高楼。董卿并非生于忧厚之家,而近一年来她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上的主持令人称赞,她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儒雅,这便是由知识浸润出来的内涵与气质,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结果。(用相关联的关键词,设立分论点1)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 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的理念,对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

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为人君而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反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文预测2020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素材岁月静好与负重前行

岁月静好与负重前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2019年3月30号18时许,四川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利二村发生一场森林火灾,着火点地形复杂,交通,通讯不便,当地州县启动应急预案,投入689人现场施实施灭火工作,3月31号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突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英雄遇难。其中有27名凉山州森林消防队员。一名八零后,24名九零后,两名零零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中,纷纷自发祭奠英雄。4月5号。海南陵水籍烈士唐柏英魂归故里,在朋友圈微信帐号为“华仔”的31岁网民竟然写出‘海南男孩儿太多了,死一个两个正常的...’的言论,还辱骂救火英烈,目前,警方已锁定嫌疑人,2018年5月1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经成为捍卫英烈权益承传英烈精神的“利器”,《海南日报》网络记者徐慧玲。秋肖帅报道。 上述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情,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升格作文】 岁月静好与负重前行 ①你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近日四川凉山发生的一起大火,便夺去了27名凉山州森林消防员和3名当地干部群众的生命,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中,纷纷自发祭奠英雄。就在海南陵水籍烈士唐博英魂归故里时,有名为“华仔”的31岁网民,竟然写出“海南男孩太多了,死一个两个正常的………”等言论,辱骂救火英烈。行径是丑恶,为众人所不齿。 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201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经成为捍卫英烈权益,传承英烈精神的“利器”。在网上辱骂英雄,玷污英烈灵魂,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作为一名成年人,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玷污英雄,必然受到法律追究责任,承担一切后果。英烈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年轻的性命,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完成其未竟的事业,这是最好的纪念。近年来,有人却玷污英烈的名誉和灵魂,这种大不敬的违法行为,必受惩处,有此行为者应引以为戒。 ③任何时代和民族不能无英雄,都需要英雄。战国时期,秦国依靠大国地位,想抢赵国的和氏壁,假意用十五座城与赵国交换。赵国明知秦国意图但又不得不答应,因秦国实力强大。怎么办?赵国派出蔺相如前去秦国谈判,蔺相如孤身前往秦国,为着全赵国人民的利益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素材感性与理性

2019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素材:感性与理性 不能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是一家破损的机器。——苏霍姆林斯 希特勒,无人不知的恶魔。二战期间屠杀犹太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今想起来依然令人发指。他便是利用了群众的民族情绪,让群众们的感性完全服从了理性,才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当人被情绪完全控制,甚至会完全不顾虑所做的事情是反人类的。由此可见,被感性控制住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庄子不仕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面对诱惑不以为然的坦然放弃。这是一种笃信和坚持,是一种气魄和大觉悟。当楚王请他出任宰相时,他一句“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就轻易的将不少自命风流的人物抛置身后而自姿逍遥了。 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前夕,司令部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 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也正是这位中国人,6年前,他的故乡北京宛平城、团河行宫等历史名城、名苑惨遭日军的炮火摧残,被迫举家逃亡。在长沙,他一家人又险些在日军的空袭中丧命。随后,他的亲弟弟,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他的内弟接着在1940年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中国人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在这位中国人的据理力争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位为日本名胜古迹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便是着名建筑师梁思成。 【范文】 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甚至被当做战败国来处理时,那些怀着满腔热血学生们完全被感性折服了,虽然他们事后被警察逮捕,但是如果没有这感情的暴动,又何来的“五四运动”?当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当南京大屠杀的噩耗传来。还有哪个人不愤怒?还有哪个人需要理性?纵使双方实力悬殊甚至十倍不止,也要拼尽了在这一刻属于祖国属于民族的生命。虽说绝大部分感性都应符合理性,但是在那些时刻,我们需要的是热血,是疯

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大全 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高考真题集 2017年课标卷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9届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素材理想与现实

2019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素材:理想与现实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都代表着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着现实——阿尔弗莱 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范文】 在现实与梦想的选择题前徘徊,更是因为我们害怕承担失败,害怕逐梦路上的荆棘。然而若无黑暗与荆棘,又何来光荣与梦想呢?对于退学的状元,她并非不知复读一年的艰辛,可圆梦北大的愿望已在心中燃烧,这一路艰险与梦想相比又何足道哉?看当下科技巨头,从比尔·盖茨到史蒂夫·乔布斯再到马克·扎克伯格,哪个是遵世俗价值想现实问题老老实实在常青藤念书?哪个不是追逐梦想无所畏惧?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你高傲时,它呼唤你清醒谦恭;你莽撞时,它呼唤你谨慎;你跌倒时,它呼唤你站起。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 (1)指代型词语 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 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2.重要句子的类型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一般指的是: (1)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等。 (2)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感情倾向的句子,以及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的关键句。 (3)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或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

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2019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doc

2019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素材: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高考语文作文八大热点主题预测

2008年高考作文八大热点主题预测 一、2008年高考作文八大主题预测 预测主题之一:北京奥运参与体验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雅典奥运冠军、世界记录保持者、北京奥运会110米栏冠军最大热门刘翔,开始接触田径运动时,竟是一名跳高选手。刘翔是在12岁时接触田径的,当时他要比同龄人高不少,所以在他进入少体校训练时,选择的项目是跳高,而一练就是三年。也许是刘翔对于运动具有独特的天赋,在跳高这个项目上,他也是不断地进步,并代表少体校参加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一次骨龄测试后认为练跳高不会有太高的成就,刘翔改练了跨栏。此后,刘翔的成绩突飞猛进,成为一代“飞人”,为中国获得无数荣誉,让人最难忘的莫过于雅典奥运会的夺冠和在瑞士洛桑以12秒88的成绩破世界记录。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通常,体育明星们小时候就表现出对某一项目的痴迷:马拉多纳会跑后,就一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踢碎布包的石头;舒马赫第一次开小卡丁车时,只有4岁;老虎伍兹3岁时就玩起了高尔夫。然而,一些体育明星并非“从一而终”,他们有后来的成就,完全是因为当初的“半途而废”。身高2.26米的姚明,小时候练过水球,是“守门员”。水球运动员的确需要身材高大,守门员当然也是越高越好——人高,手长,封堵的面积大。撑杆跳世界冠军、破世界纪录无数的伊辛芭耶娃小时候练的是体操,还梦想拿世界冠军。假如刘翔练跳高,今生难以成“飞人”;倘若姚明打水球,今日不会成“巨人”。正是因为他们善于根据自己的身体、爱好以及天赋等条件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重新慎重选择,勇敢接受新的挑战,才最终成就了日后的辉煌。 预测主题之二:环境社会生活观察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中新社2007年4月10日报道,历时20年、投资1.8亿元的炎黄巨塑在河南郑州落成。这座巨塑高达106米,坐落于中国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它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巨塑前面是15万平方米广场。与此报道相映成趣的是郑州市所属的新郑市始祖山上的水泥巨龙,由于媒体的广泛报道与质疑,林业与环保部门也快速介入调查,使这一人造景观停建并有可能被拆除。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人造景观要注重真正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而不是投资规模、占地面积与高度。数量巨大并不等于价值巨大。自由女神的价值核心是“自由”,当美国独立之后,法国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国人民的祝贺,赠送了自由女神像,象征着一个民族与它的人民从此获得独立自由,走向幸福。而俄罗斯母亲塑像则是将母亲与民族国家抽象为一尊塑像,它是一个精神与情感的象征。当代人要有当代人的文化自信,不能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重新神化、祖宗化。我们应该让传说成为传说记载在书里,让景点成为单纯的景观留存在大地上,既不要毁弃它,也不要过分张扬它、神化它,不要让历史与传说成为巨大的塑像让当代人仰视,要让人们用一颗平静的心来慎终追远、遥想怀思 预测主题之三:一种倾向各抒己见 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贝塔斯曼书友会与某门户网站读书频道联合举办“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全国总评选活动。在接近尾声的即时投票前20名中,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位青春文学写手的票数甚至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引起网民的激烈争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出现这种评选结果非常正常,这说明在当下,时尚文化占据主流,比传统文化受关注度高。至于说谁的作品文学价值更高,要看评价标准。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分层的,非常细致,比如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而在中国,缺乏这样的细分。评选的取向来自大众,这次的评选只代表了参加评选的这一部分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学见解,并不能代表大众的观点,更何况现在的评价标准则是精英型的,取向和评判标准的不一致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预测主题之四:一种个案折射时代 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9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正值创刊15周年的《美文》发去了她的祝词,很快,这份题词就被刊登在了《美文》9月下半月刊封底的显著位置。祝词中有“《美文》杂志年方十五,风华正茂,英气逼人……”等话,但是有细心读者发现铁凝在“茂”字里多写了一点,草字头下面的“戊”变成了“戍”。 铁凝究竟有没有写错别字,一时间成了热议的话题。经过几天的辩论,目前关于这件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个多了一点的“茂”字肯定写错了,有《新华字典》为证。一种认为,错没错还值得商榷,因为“作品里有书法家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尊重铁主席”。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茂”字该怎样写,本不是个问题。几笔几画,间架结构,字典上写得明明白白,课堂上老师讲得清清楚楚。可在此处,“茂”字的写法,就成了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们而言,此番“闻过则改”,或许更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书法,本是中国的文化国粹之一,绵延数千年而流光溢彩。至少在10年前,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高低,标准之一就是他“写字好坏”。其实,这就是书法传统深入骨髓的影响所在。但就是这样一个渊源流长的文化传统,却在电脑时代、数码时代的蓬勃运动中日渐式微,进而“沦落”到近乎可有可无的地步。电脑时代、网络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效率优先,因此,在什么都可以甚至必须在网络上搞定的今天,客观上已经在推动着人们无须钻研写字的要领与书法的美学。而书法,则成为极少数专家把玩和自诩的贵族化产品。这样一来,书法更加远离大众,更加远离中小学生。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字都写得东倒西歪,甚至只能依赖电脑才能写字时,那已经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了。 预测主题之五:个性成长自我修炼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梦想成为专业歌手的丹阳市高一学生司马辉俊,将自己创作的歌曲《美丽丹阳》的歌词寄给丹阳市有关部门,他希望这首歌能够得到政府部门和市民的认可和支持。从2006年年底开始,司马辉俊就忙着制作歌曲《老外公》并进行网络发行,2007年更是退学在家专心圆梦,想成为一名专业歌手,司马辉俊的做法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争议。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当下,“退学”二字总是那般惹人眼。只要有学生主动退学,总会引发一场争论。而且,争论矛头多指向教育,说教育缺乏包容性、不够人性化,等等。那些争论有其合理性,但应该对教育形式多一些建设性评论,毕竟,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大众群体,而非某一个体。如果一味地迎合个体,学校教育的主体也许就偏离了大众教育,教育本身也许就少了一份秩序。对个别学生的退学,没必要大惊小怪,赠予一份祝福就好。 韩寒、丁俊晖曾经退学,他们都成功了!有很多歌手没有高学历,也成功了!而且例子举不胜举。有时候,个性的张扬,不一定要逼迫教育制度让路。就拿司马辉俊来说,他选择退学并不是说放弃了学业,而是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譬如请专业音乐老师指点他,等等。那是他的自由选择,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教育制度。我们都知道,音乐学院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但同样有若干歌手是草莽出身,他们同样演绎出了精彩的人生。退学的人多了,也许更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 预测主题之六:反思经典感悟现实 6.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梁山泊劫富不济贫!一百单八将起码有四五十人不是好汉!还有,宋江受招安,不是丑化他!知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近来新解《水浒传》,对许多定论作了颠覆性新诠释,在学界引起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 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 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