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

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

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
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

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

作者:孙焘

善恶有报的信念守护着社会秩序的底线。中国人倚重道德约束,但道德约束也有失效的时候。诈骗、卖假药、偷排污、欺行霸市、仗势欺人等等恶行并不因街头墙上铺满了宣传口号而减少。作恶的人不是不知道自己作恶,而是自信作恶不会受到追究制裁。在有恃无恐的恶行面前,善良的人只能诉诸信仰,叹一句“人在做,天在看”。“天”是否真的在“看”?“看”过之后又会怎样?有人就认为“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只是弱者的自欺。还有人因此参与到为恶的行列,似乎不这样,自己就吃亏了。

我依然相信“善恶有报”。

善恶报应不必在不可知的未来,而就在当下。贪官外逃出国,看似暂时摆脱了追究制裁,但逃不掉的代价是不断搬家、改名字,甚至藏身地下室,惶惶不可终日。靠欺骗得利的,一句谎言要靠一万句谎言来维护,越维护就越容易出破绽,越担心被拆穿。施展小人手段排挤对手的,要花心思提防后来者用同样的手段对待自己。即便受害者已经无法追究,加害者也要在余生中为未曾忏悔的恶行做掩饰和辩护,消耗越来越多的心力。为恶者遭受的最大惩罚是逐渐失去摆脱恶性循环的能力,包袱越重就越难放下。这样的局面真的是他们当初想要的?

《易》曰“履霜,坚冰至”,有什么开头就会有什么终局。因果感召是相联事件概率不断增大的结果。早在春秋时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士大夫们的共识。这不仅仅是一个劝善的说法,也是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统计表明,每一起大事故之前都出现过若干小事故,所有事故背后都有积少成多的隐患。这是“积”的一个浅近例子。人不论是行善还是作恶,都会积累下去,终将感应现实的结果。行善的人会享有即时的愉悦回报,不难积累。作恶者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为何也要坚持?心理学中有一个“前后一致”法则:人本能地要保持言行的前后一致。为自己错误做辩护的人可能最初只是不愿承担责任,或不想遭受否定,但如果怯于改

过,言行一致法则就会驱使他们继续犯错误,并拒绝旁人的劝谏。什么事只要坚持做,该有的结果都会从小概率变成大概率。夜路走多了,终会撞见鬼。

渐积必报的规律对个人普遍有效,对群体组织也是一样。例如《红楼梦》里的几个大家族,开始是放纵家奴仗势欺人,后来慢慢地就演变为恶奴欺主,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到了现代社会,物质和信息的流动速率都空前提高,以前要走两个月的路如今半天就到。报应也在提速。回顾我们的见闻,“现世报”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有人对报应法则提出质疑:有些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难道说他们的厄运也承担了某种已经无从追查的恶报?加害者是不是可以据此逃脱罪责?首先,因果要各自承担。人只对自身的言行承担责任,加害者的责任不因对方是否“活该”而增减分毫。其次,因果感应有其“蝴蝶效应”,概率面前无理可讲。笼统地说受害者都罪有应得没有意义,但世界上也没有绝对无辜的受害者。我们的冷漠、退让以至胁从都在助长着恶,因缘交织的每个人都在侥幸中讨生活。人能做的,只有对不测风云保持敬畏,尽可能增加善报的概率;即便被胁迫也要积点德,枪口抬高一寸。

“抬头三尺有神明”是人类文明的共识。遍观各民族的文学艺术经典,善恶有报也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曾几何时,“无法无天”却成了某些中国人的信条。“无法”尚可理解——在大变局中,有些陈规陋习需要去打破。“无天”却击穿了文明的底线,让艰辛的建设成为沙上之塔,让道德宣教成为无人理会的口号。

在亟待重建秩序的今天,善恶有报的观念仍蒙蔽不彰。这部分来自一些人对“科学”的迷信态度,他们认为报应观念“缺乏科学依据”。我以为,“迷信”与其是相信的内容,毋宁是相信的方式。不懂科学的人相信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判断一切,并把不能解释的事物归为“迷信”。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却知道既有的科学方法和结论都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反而对未知领域保持足够的尊重。在可预见的将来,科学技术无法消除世间的偶然性。现代医学可以依靠统计得出一个“发病概率”和“治愈率”,

却没法确切地告诉你这个人是否属于那千分之一。“天意”正隐藏在自然和人事的万千偶然当中。

有些人断然拒绝因果观念则是由于不敢接受。王熙凤在为一笔好处费拆散一桩婚姻的时候说:“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恶事做得太多的人,早已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即便这样,王熙凤还是想从刘姥姥那给自家小孩讨个吉利的名字。其实所有人都相信天网恢恢,一些人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直到天道昭彰的时日。

善恶终有报美文范文

善恶终有报美文范文 有一位妇女,她每天早上都要为家人烤制一种叫做恰巴蒂的印度薄饼,此外,她还多做一块,留给那些饥饿的过路人。她总是把这块多做的薄饼放在窗台上,谁需要谁就把它拿去吃。 她注意到了,一位驼背的人每天都来取走她多做的这块薄饼。他没有表示感谢,而是一路离开,一路嘀咕着这几句话:“你做的恶永远跟着你,你行的善会回报你!”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天又一天。那位妇女感到很恼火。“连一个谢字都不说,”她对自己说,“这个驼背佬每天都念叨着这个顺口溜!他这是什么意思?” 一天,她感到很恼火了,就决定要摆脱他。“我要摆脱这个驼背佬。”她说。 她做了些什么呢?她在为他准备的薄饼上加了毒药! 在准备把薄饼放到窗台上的时候,她的手颤抖了。“我这是在做什么啊?”她说。她立即把做给他的那块薄饼丢进火炉,另外做了一块,放到窗台上。 那位驼背的人与往常一样来了,拿起那块薄饼,仍然嘀咕着那几句话:“你做的恶永远跟着你,你行的善会回报你!” 那位驼背的人继续走他的路,心中充满幸福,浑然不知那位妇女心中的激烈搏斗。

其实在那段时间内,那位妇女每天把薄饼放在窗台上的时候,总是要为外出到远方淘金的儿子做一番祈祷。她已经很多个月没有他的消息了,所以她一直祈祷他能够平安回家。 当天晚上,有人敲门。她开门后,惊讶地看到儿子站在门口。他变得又瘦又高,衣服破破烂烂。他显得饥寒交迫,极为虚弱。 他看着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回到这里真是一个奇迹。在离家还有一公里的地方,我已经饿得不行倒下了。我就要死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位驼背的老人正好路过。我求他给我一口吃的,而他却给了我一整块薄饼。他在把薄饼给我的时候说,‘这是我每天都吃的东西。今天,我把它给你,因为你比我更加需要它!’” 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之后,脸变得苍白了。她靠在门上不让自己倒下去。她想起了那天早上她在薄饼上放毒药的事情。如果她不是把那块薄饼丢进了火炉烧掉,它有可能就会被自己的儿子吃掉,那他早就没命了! 这时,她意识到那些话的意思了:“你做的恶永远跟着你,你行的善会回报你!” 所以说,要行善,而且要永无止境地行善,即使是你的行善当时没有得到感谢。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辩不休。各派或每一个给“人性善恶”下定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应该或可以有一个为大家所承认的答案;但观点各异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善是恶这一问题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答案。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几个定义:一、何为人性,它侧重于人的自然性还是社会;二、善恶指什么以及二者的界限;三、评价人性善恶的标准及时代背景。我认为人性一般指人的自然属性,即未受到社会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纯粹动物属性。因为在社会中,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本性也在明了或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研究人性的本质是不妥的。但人自生命形成到归于泥土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改变,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研究人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土壤与现实价值;再者,自人类形成之日起,纯粹自然属性已不复存在,考察早期生命的本质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所讨论的人性侧重于社会性。关于善恶的定义,我认为善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行为,恶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追求满足自我欲望;同时我所说的本善论或本恶论并不是忽视另一方,而是指在两者都存在的条件下哪一个占主导地位。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同时,在主张集体主义的我国,人性善恶也就不自觉的增添了一些因素,这一点必须考虑进去。 我主张人性本善论。人自出生起,他的性格、本质便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父母、祖辈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应该是善的,先辈中可能有部分人思想是恶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善的,否则,一个种族不可能延续下来,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应该是善的。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说明人诞生时性格中包含着善的成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的。第二个因素便是社会环境(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无不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如何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改变并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明了了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社会环境的善恶。究竟怎样的社会才能说是善呢?我认为凡是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便是一个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受到社会的各种教化,受到伦理道德、法律、各种习俗、社会舆论等的制约,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性中被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们为了各自的发展,不得不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个人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良心”,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我国,集体主义不断深入人心,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有人会用当下中国道德不断滑坡,各种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来反驳性善论,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人性是恶的,如果社会体制够完善,小悦悦事件便不会发生,长江大学学子英勇救人后的那心酸一幕也不会发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善人们都不敢为,这与人性本善并不矛盾,况且,那只是少数人的做法。 法学一班:杨涛 2011214388

著名的经典诗句,有名的诗句

著名的经典诗句,有名的诗句 1、古之大成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7、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21、品茶听京戏,雅琴亦书画。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吾涯。 2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5、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6、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7、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28、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须服恶人磨。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32、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33、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3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5、梅须谦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7、贫贱之交莫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8、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3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0、人非草木,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4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4、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4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6、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8、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49、才如江湖文始伟,腹有诗书气自华。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1、怕小人不是无能,敬君子方是有德。 52、渊深识鱼乐,树古多禽鸣。 53、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56、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

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人性善恶问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载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一定要先将布料裁剪成若干片一定形状的料块,然后把这若干片缝合纫缀起来,才能形成衣裳。俗称制衣匠为“裁缝”,就是就这两个制衣的基本工序而言的。裁剪必用刀,故“初”字从“衣”从 “刀”以示其始。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

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像是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绢白练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孔子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至于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是形体容貌即所谓肉体,二是情志欲望即所谓精神。性从“心”,故特指精神而言。后世谈论争辩人性,也都是特指精神而言。而精神包含广泛:一是知识智能,二是情绪,三是意志,四也品质志趣,五是脾气性格。知识智能,是就真伪是非而言的;情绪,是就喜怒哀乐而言的;意志,是就抵御外界摧折诱惑所体现出来的差异而言的;品德志趣,是就人面对外界摧折诱惑时的取舍态度以及社会对人的言行的道德评价而言的; 脾气性格,是就刚躁柔静而言的。显然,知识智慧、情绪、意志、脾气性格都无法说它们是善是恶。因此,人性之“性”,并非指全部精神,而是特指人的品德志趣而已。 先哲论“性”,有五种观点:孟子性善说、

诗文名句·仁爱善恶

诗文名句·仁爱善恶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仁者义之本也。——《礼记·礼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策》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国语·晋语》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唐·韩愈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宋·苏洵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文清集》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容,不可以驭下。——佚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 从善如流。——《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圣人为善若恐不及,备祸若恐不免。——《淮南子》 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意林》 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晋·羊祜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唐·韩愈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唐·吴兢 攻人之恶,毋太严;教人之善,毋过高。——《史曲》

恶言不出口,恶声不入耳。——《邓析子》 为善勿怠,去恶勿疑。——《薛文清集》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申鉴》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宋·崔敦礼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元·无名氏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水浒传》 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水浒传》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增广贤文》 察其言,观其行,而善恶彰焉。——《三国志》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不避。——明·吕坤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明·吕坤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清·程允升

人性善恶论

前言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人是社会之本。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 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因果报应语录

因果报应语录 导读:经典语录因果报应语录 1、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2、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3、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4、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6、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7、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8、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 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0、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一念恶心起,地狱已现前。 11、清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2、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3、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4、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15、一报还一报。 16、好心自有好报。 1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8、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9、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0、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1、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2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3、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24、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25、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26、不要以为无人知晓,虚空中有注视你的眼睛,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27、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论案例论述

性善论 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 孟子说,人性善。 《三字经》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1、据美联社3日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报道,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 2、考古发现,在原始社会里不存在“抢劫”“偷盗”这些概念。因为那时候人类的大脑不发达,没有那些概念。人心如果本恶,那么就应该从出现人类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了抢劫和偷盗事实上没有是在人类的社会化的逐渐形成,才有了这些罪恶。因为人类的社会化使人类的环境发生偏差性改变,这才产生了这些罪恶。所以说还是环境改变了人心。 3、个旅游团坐竹排游览,突然一个浪头打来,竹排翻了,上面的十几名游客全落入了水中,其中有一对新婚的夫妻,也有抱着孩子的女人,还有银婚的老夫妇…… 竹排上的人,会游泳的人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那个新郎。几乎出于本能,他抓住了离自己最近的女人,女人的手里,还有始终没有放手的孩子。再下水,还是救了能抓到的人,等到他救到第五个人是已经筋疲力尽,自己新婚的不会游泳的妻子已经漂走了,再被打捞上来时,已是人世两隔,蜜月竟然成了绝境之旅。 很多报纸采访他,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先救的是老人、孩子和离自己最近的女人?为什么没有去救自己的新婚妻子?记者们要的答案是别人的生命重于自己妻子的生命,他的行为多崇高多伟大。但是他说,没有想什么,大脑中一片空白,只知道救一个是一个,她就在我手边,难道我要抛弃这一个求救的人去游到远处找自己的妻子?一切不过出于我的本能。 只是出于本能,人生的善良的本能,没有想多崇高,在人命关天的一刹那,他能抓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生命,那一刻,人性闪出动人的光辉,并不是书本上那些人生理想可以教我们如何的。 3、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也给你的儿子讲故事听他才睡觉?这句话打动了他,他亦是为人夫为人父的人,也有一个5岁的女儿,每天缠着他讲故事。只一个瞬间,他决定把孩子送回去,因为孩子那双眼睛那么信任地看着他,把他当作朋友一样。 很少有人贩子是善良的,但那次,是个例外,并且他去投案自首了.破案了以后,除了他,案犯里所有人全是死刑,他被判了15年,但他终于解脱了。是一个孩子救了他,没有这个孩子,他早晚有一天也会被逮到,最后,也会是死刑。确切点说,是自己的人生中残存的那点善良救了他,是那一点善良让他明白,最狠毒的人,也会有一丝柔软的地方,人性的善良. 4、屈原石缝填米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屈原小时侯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有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

高考语录2020励志的句子

高考语录2020励志的句子 1.高考加油!人到了二十多岁之后,上帝就会给你做减法。拿掉 你的一些朋友,拿掉你的一些梦想。有些人跟你分道扬镳你们或许 都不见得会吵架,你们或许也有着彼此的联系方式可不知道该怎么 去联系了。有些人或许已经跟你见过最后一面了,只是你还没发觉。生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五个字:珍惜眼前人。 2.高考加油!我们渴望得到一些东西,得到后却又很快失去兴致;我们手中明明握着别人羡慕的东西,却又总在羡慕别人的手里。我 们向往远方,但远方又是另一些人厌倦的地方。远处是风景,近处 的才是人生。 3.高考加油!静是风,静是叶,静是一场淡淡的春雨;暖是天,暖是地,暖是一抹淡淡的心语;淡是岁月,淡是经历,淡是一首淡淡的 旋律。 4.高考加油!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 给需要它的人,这种美德比拥有任何财富都永恒。 5.高考加油!有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 6.高考加油!运气永远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 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7.高考加油!我主动,你不主动,你不主动,我也不主动,很多 关系就这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8.高考加油!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 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9.高考加油!也许别人给得了你安慰,也给的了劝慰告诫,却永 远不知道你心底是多么的万箭穿心。

10.高考加油!你把思考交给了电视,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双腿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11.高考加油!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到奇迹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12.高考加油!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3.高考加油!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 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 14.高考加油!时间从未因为谁而停止过,所以心烦时大可不必忧伤,努力去改变始终会被人看见。 15.高考加油!生命只会来临一次,所以要做自己开心的事,要和让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 16.高考加油!有钱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得很漂亮;有德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得很健康。 17.高考加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的人! 18.高考加油!后来回忆起的,不是获得的荣誉,赢取的掌声,而是忙到快崩溃还咬牙坚持的日子。 19.高考加油!书上说,不要在十六七岁爱上一个人,因为那个人会是你最爱,却永远得不到的人。 20.高考加油!只有看不清自己的人,才会特别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如果你足够了解你自己,哪会理睬别人看不看好,你心里一 定会明白老子他妈不需要任何人看好。 21.高考加油!长发的时候想剪短,冬天的时候想夏天,有个爱你的人又惦记着你爱的人,大多数人都不知足。 22.高考加油!狗友就像影子,在你光鲜辉煌的时候如影随行,在你陷入黑暗的时候不见踪影。

试论道德的善恶范畴_胡京国

第19卷第4期1997年10月 暨 南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9No.4 Oct.1997试论道德的善恶范畴 胡京国 提 要 善恶矛盾是道德体系的基本矛盾,这是由它的普遍存在性、历史悠久性、体系的重 要性决定的。一般意义上的善恶范畴,只能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而不能作为客观的、具体的衡量 标准。只有特称的善恶范畴,才能作为道德事件的评价标准。这是由特称的善恶范畴的观念形式确 定性、民族传统意识确定性、时代精神确定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 一般意义的善恶范畴 特称的善恶范畴 善恶信念 “善”与“恶”是什么概念?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从观念理解去理解,“善”与“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善恶观念和特定社会形态下的善恶观念。其次,从行为现象去理解,“善”与“恶”是一类社会现象,其自身既作为道德行为的衡量准则,又作为道德行为的特定规范,规定着人们种种的利益关系和礼仪关系。这对概念,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处在核心的地位,是道德学的核心范畴。 善恶范畴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善恶矛盾作为道德的基本矛盾;第二,善恶尺度作为道德的评价标准;第三,善恶信念作为道德的教养目标。下面就这三方面内容展开讨论。 一、善恶矛盾是道德体系的基本矛盾 在道德体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个矛盾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这个矛盾就是善恶矛盾: 第一,它是道德体系中最普遍存在的矛盾。 首先,它广泛地存在于一切道德关系中。凡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无不存在着“善”与“恶”,无不受善与恶关系的规定和影响。凡属美的、好的、真的现象,都称为“善”;凡属假的、坏的、丑的现象,都称为“恶”。比如: 恋爱双方要互相尊重,不能歧视对方。尊重为善,歧视为恶。 夫妻要互相体谅,不要凌驾于对方之上。体谅为善,歧视为恶。 家庭要和睦,不要争吵。和睦为善,争吵为恶。 领导与群众之间要讲仁义,不要忌争。仁义为善,忌争为恶。

警世贤文全文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警世贤文(全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

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阐释人性善恶论

2010210191 毛泽源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阐释人性善恶论 【摘要】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道德作为社会的、历史的现象进行研究,但不是简单地描述这些现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这种带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现客观的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而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规范的大前提下,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在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突飞猛进发展下,经济飞速发展,种种反应社会道德现象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中人性善恶的论析尤为凸显。因此,科学合理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导思想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有效的解决手段。我希望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来诠释并简要的提出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伦理学道德马克思主义新形势人性看法和建议 一、简述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1)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关于道德的科学。亦

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 基本特点 ①实践的或规范的伦理学。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研究道德现象,向人们指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履行什么样的义务。这种伦理学重视实际的应用,往往分离出一些具体的应用伦理学 ②理论的或纯粹的伦理学。这类伦理学说重视探讨道德理论,往往和哲学本体论交织在一起,认为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就是对善恶所作的纯哲学的思辨,一旦涉及具体行为规范和准则,就会失去伦理学作为道德哲学的意义和尊严。 ③分析的伦理学。这是20世纪以来在英美颇为流行的伦理学,即“元伦理学”。这类伦理学说既不以经验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伦理学,也不重视经验或历史叙述的理论概括,更不提出具体规范。它的突出特点在于,试图从逻辑和语言学方面对道德概念和判断进行分析。(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而形成的。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为了清除剥削阶级旧道德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道德面貌的腐蚀,培养大批无产阶级新人,迫切需要新的道德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这种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人性善恶

人性善恶问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载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一定要先将布料裁剪成若干片一定形状的料块,然后把这若干片缝合纫缀起来,才能形成衣裳。俗称制衣匠为“裁缝”,就是就这两个制衣的基本工序而言的。裁剪必用刀,故“初”字从“衣”从“刀”以示其始。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像是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绢白练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孔子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至于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是形体容貌即所谓肉体,二是情志欲望即所谓精神。性从“心”,故特指精神而言。后世谈论争辩人性,也都是特指精神而言。而精神包含广泛:一是知识智能,二是情绪,三是意志,四也品质志趣,五是脾气性格。知识智能,是就真伪是非而言的;情绪,是就喜怒哀乐而言的;意志,是就抵御外界摧折诱惑所体现出来

廉政诗歌10篇

廉政诗歌10篇 廉政诗歌10篇 【篇一】 民心是镜 是贪是清? 民意是秤。 是丑是美? 口碑鉴证。 功过是非, 天地分明。 善恶终报, 民心是镜。 官场做人 民心不可欺, 法纪不可违。 善恶天地知, 良心不可昧。 报国当作为, 民苦须记心。 当为孺子牛, 官场做正人。

慎独 作恶有报应,积德多善行。是非天地知,日日当自省。廉洁民心敬,坑民天不容。莫为贪欲害,坦荡一世清。为官八点 名利淡泊一点,民苦重心一点。政绩淡化一点,子孙多留一点。钱财淡漠一点,法纪留心一点。交友淡雅一点,历史多学一点。清白 史中铭典故,历历说祸福。官场沉伦事,悔恨追千古。

名利不可贪, 钱财身外物。 清白留子孙, 勤奋厉后人。 门前的嘱托 心莫贪,昧心钱。眼莫花,婚外恋。嘴莫馋,酒肉宴。耳莫听,奉承言。手莫抻,乱用权。脚莫进,赌博间。身莫陷,枉法案。纪莫违,守清廉。自吟 不贪不赌不嬉艳,粗茶淡饭心坦然。不违法纪严律己,勤俭本分作奉献。不为当官不为钱,尽职尽责遂民愿。为民谋利公仆责,一世清白无遗憾。欲贪畏

欲是坝中一汪水, 坝溃水泻难收回。 贪是笼中一猛兽, 笼开兽会把人吞。 祸莫大于纵己欲, 欲溺多少黑良心。 恶莫大于放任贪, 且看官场落马人。 【篇二】 渔鼓咚咚响,我们把歌唱,党风廉政新风尚,大家来宣讲。治国先治党,腐败靠严防,党规党纪记心上,先把正气扬。初心不能忘,使命要增强,为了人民把福享,行动有方向。八项规定详,干部做榜样,歪风邪气一扫光,面貌大变样。扶贫攻坚忙,上山又下乡,资金用在刀刃上,致富有人帮。环保要跟上,村庄百花香,山清水秀福寿旺,人民保健康。干部作风强,遇事有担当,执行政策不走样,紧跟党中央。监察把剑亮,腐败无处藏,老虎苍蝇都遭殃,百姓喜洋洋。中央定大纲,制度作保障,批评教育早预防,领导树形象。渔鼓要收场,各位听端详,党纪国法心中装,江山万年长。【篇三】 亭亭玉立粉红白, 随风起舞花香醉。 何惧酷暑烈日烤,

人性善恶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人性善恶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19-07-05T16:43:42.400Z 来源:《成功》2018年第12期作者:郝杰 [导读] 人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议题之一。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对其各抒己见,出现了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论战方不同程度的吸收对方的观点,但依然没有出现足以终止话题的最终答案。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其实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承着后天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为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恶,都可以通过道德和法治来约束完善自己的人性,这对现如今我们和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358 【摘要】人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议题之一。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对其各抒己见,出现了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论战方不同程度的吸收对方的观点,但依然没有出现足以终止话题的最终答案。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其实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承着后天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为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恶,都可以通过道德和法治来约束完善自己的人性,这对现如今我们和谐社会有秩序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大家庭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现实意义 中途序列号:B21 文献标识码: A 人性善恶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众说纷纭的辩题。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1]在中国,对这一辩题的讨论影响着儒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走向。首先“万圣之师”孔子并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只是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孟子和荀子产生了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变迁,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汉朝之后,孔孟儒学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的影响,被统治者推崇,渐渐成为主流思想,荀子的思想日趋边缘化,这也是为何如今更多人推崇性善论的主要原因。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其实人性本恶还是善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充分地认识到无论本性如何,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后天环境的规范、教育和培养完善提高自己,那便是最有意义的。 一、孟荀人性善恶之辨 从人性的最终结果来看,孟子和荀子本质思想是一致的。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只要立志向善,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荀子言:“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即只要接受教育,行仁义之事,人人都可以为大禹一样的圣人。所以,他们都认为人可以在后天环境下弥补先天的不足,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为贤人,但二者在人性起点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孟子“性善”中的“善”,指的是“善端”,相当于“善”的根源,“善”的潜在。人天生有“善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四心”是善良的开端,但并不是全部,要想使自己良心足够,则还要不断扩充。而且他认为人人都有不断扩充从而实现善的能力,如若落实那可凭此保有天下,如若没有那连供养父母都难了。所以充其量只是潜在的“善端”,是否能转化成善,关键在于后期培养。由此可推断,孟子认为四端之心和行善之行为二者存在一种内在联系,在“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也有体现,从这可以看出四端之心对推动善行的发生具有直接性的作用,二者存在必然的关系,这种必然的关系说明了不是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天生具备向善向要求和为善的能力,即人之性善而不是人之本善。 再来反观荀子的性恶说。荀子在《性恶篇》开篇点明: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好财富的心,如果依从这种人性,那么争抢夺取产生而推辞谦让消失;一生下来就有嫉妒憎恶的心,如果依从这种人性,那么残忍苟且产生而忠诚守信消失;一生下来就有耳朵和眼睛的欲望,有喜好音乐和美色的本能,如果依顺这种人性,那么淫逸混乱产生而礼义法制就消失了。所以面对如此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按照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对推动善行的必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然会出现纷争,甚至最后将以暴行这样的恶果结尾。那孟子所说的“人之学者,其性善”又该如何解释呢?荀子曰:“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篇》)换句话说,荀子认为,孟子认为人性善是因为他并没有分清“性”和“伪”。“性”是不需要学习和后天努力生来就有的,而“伪”则恰好相反。在荀子看来,孟子所说的性并非是人固有的本性,所以对其性善论提出了怀疑,由此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篇》) 二、人性善恶之辨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性善恶之辨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人性本善赋予了我们中华文化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让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历久弥新。而且对于善的推崇也影响着我们现代社会政治法制建设和文明秩序的确立。人性本恶,“恶”来自于人生存发展的“需求”,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是“欲望”。人因为自身对某种物品的向往和需要而产生竞争等活动行为,这从本源论的角度看是没有错的,弱肉强食本就是大自然的法则,也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我们真正在思考人性善恶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其实人性本善或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一心向善。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以自身之行动,把伟大的中国梦放在心间,把国家复兴和民族大义抗在肩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祖国增砖添瓦。 第二,人性善恶之辨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法律是公民和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准绳,法治的存在就是制约权力的肆意使用,就是以“性恶”为基本设想,对人的不良行为加以制约和规范。但法治的深层动机却是“人性善”,法律的很多要求是从人性善的要求中演变过来的,如果世界人人为善,那法律就是次要的,如果人人自省,相互监督,那就没有必要建立外在的规范和制度束缚人们的行为。人性的善恶使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呈现出人性化的趋势,这一人性化并不是按照人的欲念将法律随意修改,也不是用人的善意带代替法律的条例,而是在依法行事的基础上人性化地处理事物[2]。所以,让道德与法制有机结合,用道德洗涤心灵,让法制成为善良的保护。 第三,人性善恶之辨有利于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此任何教育理论和实践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探索。而教育如果想要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更具体的则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人性。学生是主体,教育的发展需要解放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性。

关于善恶句子

关于善恶句子 关于善恶句子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她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期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行善一世,无人记。作恶一时,万人弃。 一人一世界,一念一惊心。事件本没有善恶,善恶只是人的观点。观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不同,自然有不一样的评判。执着于善与恶,虽因善起,常以恶终。与善缘,不纠结,自然而然。 光明不是正义,黑暗不是邪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 In order to know virtue, we must acquaint ourselves with vice.要了解善,我们必须熟悉恶。 恶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黑暗面!正因为如此,光芒才能闪耀得如此美丽。 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答:我认为这样做是善,就是善,因为我是善良的人,我认为那样做是恶,便是恶,因为我是邪恶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何必问?我的行为没有使我失去更多,是对,让我失去更多,是错。如果天下苍生和她只能选一个,那么我会选天下苍生,因为我认为这样是对的,如果你要说人的价值观不同,有人把错的认为对的,那么我会回答你:你的价值观如何?你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若某人与你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对你来说他是错的,所以说:善恶对错的观念在人的心中,不同的观念造就不同的人,我不会说什么大众观,因为大众观杂乱,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所以要相信心中的对。如果有事违反自己本心,一定是因对而去恶。 上帝根本不关心人间小小的善恶。“善”与“恶”只与人类有关,同时还因个人好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个人相对宇宙来说渺小如尘埃,他的善恶观对宇宙毫无影响,甚至整个人类历史在浩瀚的宇宙中也是转瞬即逝。 无事实际是无欲和无求。如果什么也不想,也不要了,天下也就没事了。有事是因为有欲和有求,而有欲求是因为有欠缺,有不足,甚至是有多余,像是肥胖。慈善大概就是爱心和财富多余的事业,像是减肥。不让富有的好心人施舍行善,如同不让穷极的恶人打家劫舍一般难受和压抑吧。而天道的运行,不管局限的人们是如何感受和评价,终究是非要贯通一切不可也。黑洞是只进不出吗?有时候看起来是无所欲,无所求,实际上是处于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