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案例2 昭君出塞

活动目的: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

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

(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

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

甲同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

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那么,什么是“和亲”呢?和亲指的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冒顿单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严于治军,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并不断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境。当时西汉内部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同学们可还记得,汉初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上朝的困难情景。因而面对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对匈奴作战,于是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为妻,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同匈奴结为兄弟。刘邦以后,直至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西汉政府国力贫弱,忍辱求全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政策。送去的公主,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乙同学:

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侵扰,他决心彻底改变西汉被动挨打的局面,便放弃了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丁同学投影《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随着乙同学的讲述,指图配合)这次战役汉武帝派作战英勇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的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大败匈奴。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兵。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取得了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丙同学:

(对上面内容做一简单总结)汉与匈奴之间的纷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两族人民的生活都带来巨大损失。当时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烽烟滚滚,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夜,当汉的边塞烽火熄灭之后,大批移民带去

中原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下面是历史小品“昭君出塞”片断表演。其中甲同学是旁白,乙同学扮演汉元帝,丙同学扮演王昭君,丁同学扮演呼韩邪单于)

(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

呼韩邪单于:“臣呼韩邪拜见大汉王朝皇帝陛下(做动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台下同学笑)

汉元帝:“平身,赐坐。不知单于此次来京有何贵干?”

呼韩邪单于:“臣此次来有一事相求,恳请陛下把汉族公主下嫁给微臣,此后两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血远再无战争之忧。”

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我可不想把心爱的公主嫁到那鬼地方去,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谁愿意嫁到匈奴去,寡人就把她当做公主看待!”

(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在进宫后,先由画工画好送给皇帝看,皇帝再根据画像进行挑选,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性格耿直,不给他送礼,自然就被画得没有本人漂亮,皇帝也便不会挑选她了。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

王昭君:如果汉朝真的和匈奴和亲,那就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也不用受苦了,这可是件大好事呀,自己苦一些,也不算什么。对,我这就去报名。(同学笑)

汉元帝:“听说有个宫女报了名,去,给她准备嫁妆!并找人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一切。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表演),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自己却不知道,之后,他下令把弄虚作假的毛延寿杀了。(小品结束)

乙同学:我们经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你们知道这些词的来源吗?

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

昭君远嫁塞外,当时,塞外情况怎样呢?请大家看这幅“昭君出塞”图(投影图)。

从图中可见,当时的塞外荒凉、寒冷、辽阔,比中原要落后许多。民风、民俗也与中原不同,但她自愿前往,这表现出了昭君非凡的勇气。

丁同学:(轻轻按下录音机的按钮)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华彦钧(盲人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

(音乐在教室里回响起来,同学们渐渐沉浸到了音乐的旋律中、节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一曲终了,用幻灯投影如下诗文)

丙同学:(读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

“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

──宋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

乙同学:这些诗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封建时代的和亲是一种苟安的“拙计”。那么,你能从刚才阿炳的琵琶曲中体验到这种情感或者说思想倾向吗?

学生1:体验不出。(有的微微摇头)

甲同学:你们体验到了什么呢?请大胆说说自己欣赏乐曲的真切感受。

学生2:开头的音乐响亮奔放,定下的基调是高昂沉毅。

学生3:整支乐曲流畅婉转,给人的感觉似乎来到了北方草原,境界开阔悠远,一支马队在坚毅地向前行进……

学生4:结尾两声重拨,简练干脆,戛然而止,似乎象征昭君出塞和亲的果决与坚强。

甲同学:大家听得很专注,也很投入,说得也很真切。确实,阿炳的《昭君出塞》不同于前人的《昭君怨》,它洒脱婉丽,清纯质朴,从中感受不到哀苦怨愤,杜甫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这里是用不上的。阿炳是独树一帜的,融入了自己刚强不屈的人生经验,我们做人也应如此,决不向困难低头。

乙同学:同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也是独具卓识的。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昭君出塞的:(投影诗文)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丙同学:由此可见,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有史书记载为证:(投影课本黑体字)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闻,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乙同学:是的,和亲只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今天,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教室里又回旋起抑扬错落、玉盘滚珠的琵琶名曲。我相信这些话不但记在了书本上,而且刻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形容古代女子词汇

形容古代女子词汇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国色天香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貌若天仙环肥燕瘦窈窕淑女 秀丽端庄艳若桃李花枝招展温柔可人 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软玉温香兰质蕙心 秀外慧中楚楚动人明眸皓齿天生丽质 形容头发: 风髻雾鬓。云髻峨峨。斜抱云和。云髻高盘。 唐式发髻。 双鬓隔香红。绀发浓于沐。 鬓云欲度香腮雪。 仰抚云髻,俯弄芳荣。 形容美貌: 皎若秋月。秀色可餐。夭桃浓李。魅惑诱人。 月貌花容。名嫒美姝。风风韵韵。风流蕴藉。 芳菲妩媚。女中丈夫。出水芙蓉。端丽冠绝。方桃譬李。百般难描。百年难遇。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芙蓉出水。国色天香。花颜月貌。 光艳逼人。瑰姿艳逸。耀如春华。鬓影衣香。 绝代之丽。绝代佳人。绝世佳人。绝色佳人。

绝世尤物。艳美绝伦。艳色绝世。面无血色(病态)。艳绝一时。艳美绝俗。绝色难求。绝色盖世。 莲花仙子。明艳端庄。明媚妖娆。面赛芙蓉。 貌似天仙。美不胜收。浓桃艳李。倾国倾城。 琼姿花貌。秋水伊人。桃腮杏面。桃花玉面。 莺惭燕妒。月里嫦娥。香娇玉嫩。妍姿俏丽。 香艳夺目。十五满月。 艳若桃李。秀色可餐。香草美人。雪肤花貌。 仙姿玉色。金枝玉叶。白璧无暇。桃羞李让。 巫女洛神。天香国色。天姿国色。六朝粉黛。 春半桃花。天生丽质。 人面桃花,情致两饶。 灿如春华,皎如秋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弱水三千,靓女如云。 群芳难逐,天香国艳。 艳如桃李,娇若春花。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新月如佳人,潋潋初弄月。 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春红。 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瓜子脸,柳叶眉,玲珑鼻,樱桃嘴。 肤色: 薄粉敷面。半妆美人。盛颜仙姿。微施粉泽。 杏面桃腮。桃腮嫣红。颜如渥丹。玉面淡拂。丹铅其面。傅粉施朱。点额寿阳。弄粉调朱。面(美)如冠玉。粉白黛绿。 脂粉污颜色。 小白长红越女腮。 细润如脂,粉光若腻。 不施粉黛而颜色如朝霞映雪。 眉毛: 点染曲眉。螓首蛾眉。红粉青蛾。紫芝眉宇。 淡扫蛾眉。眉似新月。眉清目秀。粉白黛黑。 修眉联娟。扫眉才女。眉目传情。眉目如画。 朗目疏眉。柳眉如烟。粉白黛绿。细细双眉。绀黛羞春华眉。 丽质仙娥生月殿。 婉转双蛾远山色。 懒起画蛾眉,花面相交映。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眸球乌灵闪亮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王昭君身份、生平、史实及民间记载加相关诗文描写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身份: 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生平: 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王昭君 一、生平经历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二、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

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目录 明妃曲原文 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赏析 《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王安石闯了诗祸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还有,王安石这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曾经拜访过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却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词)。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身边的经济学 --经典案例分析 (一)中国古典故事中的经济学 1.1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这时候占据北京的 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 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 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 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此时的 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 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在这么多的选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最后是吴三桂在靠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终于,我走进了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走进了那别有风味的蒙古包,听到了那浑厚动人的马头琴,看到了剽悍的赛马,尝到了飘香的奶茶……此刻,我正走近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青冢历经风霜雪雨、飞沙流石,历经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云烟,依旧傲然兀立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于飚风拂北斗、飞雪弹长城的悠悠千载的咽咽琵琶声里,几经损毁、几经修缮,至今芳草萋萋、祭花点点,唁笺如雪、游人如织。青冢的主人,就是姿容足以落雁、名垂青史的王昭君。 “青冢”一词,出自《杜诗注解》: “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不过,关于青冢,另有说法。《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就竖在墓前。进得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元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题写《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墓基及墓道两侧碑碣林立,镌刻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墓道两旁挺拔着倔白杨,与陵寝周围的松柏花草形成鲜明的对照,俨然出殡所用的经幡猎猎迎风。墓前还雕有并驾齐驱的双骑塑像,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驮满故事的铜像肩披残雪、怀裹寒霜、额顶冰屑,却熠熠生辉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阳里。塑像底座上有蒙汉两种文字题刻的“和亲”二字。遥想当年,那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们打不过匈奴,竟然物色美女进行性贿赂,且美其名曰“和亲”,用“美人计 ”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 整个墓区占地一点三公顷,像一处袖珍园林。墓道入口有平台及阶梯贯穿,第二层的平台和墓顶上各建有一个斗拱飞檐的伞亭。很明显,近年来的昭君墓得到了应有的修缮与改进,墓基周围砌上了石质的围墙,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观赏树种,整修了草坪和花坛,配上了相关的人物雕像。尽管时值北国的早春,默立的松柏却顶风冒雪、郁郁苍苍。那些由人工喷水呵护的花草也纷纷在残雪融融的阳光下抽 芽孕蕊,给人一种既感动又吝惜、还略有赏心悦目的快感。据说,每逢秋来冬至,原草枯黄的季节,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异,雾霭聚散、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孑孑塞外孤坟,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34中未曾見過疛新體裁。」而〈王昭君變文〉中確實匑見韻散夾雜疛格式,此篇變文最特別疛是:它採用了環境描寫結合弖理描寫疛寫法。 若以內容區兲,變文兲類匑兲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疛「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匞故事疛「歷匞傳說變文」。而唐末疛〈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1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 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說明 第一段……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雉度嶺西。七言韻文。 第三段…… ,匝應弩那甯雉邊。七言韻文。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赞美王昭君散文

赞美王昭君散文 拜谒王昭君 今声 秋风萧萧,秋雨绵绵,凉风细雨苍茫着广袤的内蒙古大地,眼前一片凝重的秋色。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进王昭君的墓园,沉浸在后人为其营造的清幽而又静谧的氛围之中。 西汉元帝年间,17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中成为一名待诏。公元前33年,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亲临长安朝汉,并向元帝提出求婚。昭君自行请愿,出塞和亲。相传昭君和亲的一队人马走到雁门关时,昭君举目远眺,望见塞外的茫茫大漠,内心涌上一股难以启齿的离乡之愁。她坐在马背上,弹了一曲悲壮的离别之曲。这时,一群大雁从雁门关上空飞过来,发现一位美女怀抱琵琶,轻轻弹拨琴弦,被其美貌和琴声所吸引,低空盘旋,甚至停歇在地上,久久不愿离去。昭君的“落雁”代称亦由此广为传诵。 和亲后,勤劳而又善良的王昭君,和单于相伴相随,足迹踏遍大漠南北原野。她每到一处,那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呈现一派祥和富饶的景象。昭君命运多舛,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妻子雕陶莫臬继立为新单于。昭君曾求归汉朝未果,遂遵从胡俗,复嫁新单于,先后生有一男二女。从这件事上,昭君突破了汉人的伦理辈份习俗,其内心的矛盾今人已无法猜测,但她入乡随俗的精神却可见一斑。据史载,昭君出塞时期,边疆一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安康的日子达半个多世纪。因此,一路走来,每每看到挺拔的白杨,临风的垂柳,我隐隐约约觉得这就是昭君的化身,是她在轻轻招手致意,是她生生不息的生命象征。 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有过争议的人物,专家学者褒贬不一。但有一种事实活生生展现在眼前,那就是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昭君所倾注的情怀犹如涓涓清泉长流不息。至今其墓园占地近百亩,墓体高33米,状如覆斗,巍峨兀立,芳草茂密,浓绿如茵,故被称作“青冢”。墓前筑有百米来长的宽敞神道,依次耸立着青冢牌楼、嫱云石雕、和亲铜像。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工艺奇巧,古拙中透出灵气的牛、马、驼、鹿等石象生。靠边古香古色的馆室成排,极富民族特色。在绿树掩映,鲜花怒放的衬托下,从入口处正中望去,整个墓园清新幽雅,蔚为壮观。墓后的百米长廊,是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廊内陈列的大量历代名人墨宝的碑刻,内容韵味无穷,笔法多姿多彩,成为赞美昭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字里行间犹如甘露沁人心脾。如此庞大的墓园,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她倾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着人民群众对昭君历史 功绩的肯定。在这无法抗拒的潮流中,任何不同声音都会显得逊色,显得苍白与无力。

王昭君的名人故事

王昭君的名人故事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彷徨,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明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

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恳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大方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逝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

四大美女典故

【各年龄称谓】: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你现在的称谓是什么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1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泳,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3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去。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被派遣。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描写吕布的句子

描写吕布的句子.doc 描写吕布的句子 描写吕布的诗句描写吕布外貌的句子吕布怎么死的歌颂花季的诗 题目篇一:四大名着最经典的句子 三国演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深根固本以治天下。 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 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既生瑜,何生亮。 天下高见,多有相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生子当如孙仲谋。 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损,名可垂于竹 帛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游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磕睡多。 神无定位事难成(没有决心就不能成大事) 只管走路,莫要多心。 不看僧面看佛面。 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不如忍气高。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 不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 有缘洗净忧疑病,绝念无私心自宁。 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水浒传》人无千日好,花无百园红。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表壮不如里壮。 篱牢犬不入。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 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如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如何此处不留人,休言留人处。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洞明皆

昭君出塞_中国民间故事

昭君出塞 1、自荐 刚用过午饭,一个消息忽然像插了翅膀一样的在宫里流转开来,说什么皇上要在宫女中选出一人封为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这个惊人的消息一下令沉寂的宫庭里热闹非凡,小宫女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块儿,议论纷纷,但议论的人虽多,却没有人愿意去报名,因为大家都知道匈奴远在赛外,那里虽比宫庭自由些,却背井离乡而且是苦寒之地。可是有一个宫女却默不作声的悄悄离开了众人,她找到了当值的大太监说自己愿意应召。当值的太监王公公大吃一惊,惊讶的盯着眼前的宫女。这个宫女正是艳压后宫的王嫱,只可惜当年因了毛延寿的屈笔而错失圣颜。“你?你竟然愿意?匈奴可是个苦寒之地,根本没人愿意去啊。昭君,你呆在后宫,也许还有机会面见圣上,可是如此一去可就永远没有机会了。”王公公爱怜的看着眼前的昭君,劝告着。王嫱一昂头:“王公公,我意已决,与其呆在后宫寂寥终身,倒不如远嫁匈奴,也为国家安定出一份力,想我虽为女流,却也饱读诗书,也知道为国分忧。”王公公看着昭君坚定的态度,不由敬佩的点点头,这几年来昭君也帮了他不少忙,他也深深喜爱这个聪慧美丽的小宫女,可惜自己不敢得罪深得皇后宠爱的毛延寿,否则早就想要帮助昭君得见圣颜了。他沉思了一下,觉得昭君说得也有道理,眼下自己是没有机会帮助昭君了,从他对昭君的观察来看,这个小小宫女做事非常有主见,也许出嫁匈奴,真的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要是那样,还真是比窝在这寂寥后宫永无天日要好得多。王公公想罢,不由笑着

说:“好,就是你了。” 2、树德 出了长安,一路西行,没多久已经到了塞外。昭君掀起车帘往外看去,但见由于多年的征战,这里的土地已经是贫瘠不堪,远远的一些饥饿的人扶老携幼的蹒跚前行。在这些饥民当中,昭君一行的招摇非常醒目,许多人驻足观看,一些衣衫褴褛的人不由吃惊的对着这支队伍指指点点。忽然昭君看见一个老者匍匐在地,身躯不停的抖动着。她急忙呼叫车旁的侍卫:“去,看看那边的那位老人怎么回事?回来报我。”侍卫听了急忙打马而去,不一会儿就回来报告昭君说:“公主,是一名饥民,因饥寒交迫而饿昏在地。”昭君摆摆手,示意停下车驾,让宫女过来搀扶自己下车。下了车昭君才发觉车外竟然是寒风刺骨,她裹紧身上的大氅,疾步向倒地的老者走去。宫女和侍卫一看都吃了一惊,急忙尾随其后,不知她要干什么。 昭君走到老者身旁,俯下身子抱起老者让老者靠在自己的膝上。这一举动可把宫女和侍卫们吓了一条,要知道老者身上肮脏,而昭君现在可是公主身份,也是未来的匈奴王后。领头的侍卫刚想说话,昭君却命令他说:“赶紧去拿些热水和干粮来,老人需要赶紧进食。”她的目光威严的扫过侍卫和宫女们的脸,众人看她目光坚定也不敢说什么,几个宫女和侍卫赶紧飞跑回去拿来了热水和干粮。昭君让一个宫女给自己打帮手,一口口的喂老人喝水吃饭。好半天,老人的脸上气色红润起来,渐渐恢复了元气,他睁开紧闭的双眼,呆愣愣的看着眼前明眸皓齿恍若天人的昭君,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