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1.概述

军事星(MILSTAR)是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系统的简称,是一种极高频对地静止轨道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它具有抗核加固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MILSTAR系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EHF频段、快跳频等新技术的卫星系统。MILSTAR最初是为了美国在核冲突中,在受敌攻击状态下,给美军应急信息而设计的。MILSTAR系统可以为部队提供方便的呼叫方式,尤其可以为大量战术用户提供实时、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服务,通信波束全球覆盖。其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和生存能力强,能够满足战略和战术通信的需要。

MILSTAR军事卫星系统包括6颗“军事星”卫星,是世界上首颗采用数字处理和调频技术的卫星,抗摧毁和生存能力强。前2颗为第一代“军事星”,后4颗为第二代“军事星”。

MILSTAR I-1和-2属于MILSTAR-I系列卫星,分别位于120。W和4。E的相对静止轨道上。卫星重约4.67吨,太阳帆板输出功率为8kW,设计寿命为7年,但现在已经超期服役。星体采用了先进的抗核加固技术,携带一个超低速率的通信载荷LDR、一个星间通信载荷。LDR用于战略战术部队的增强型生存性和最低限度通讯,可发送和接受速率为75-2400bit/s的声码和数据信息(无图像)。该卫星主要保障战略司令部在紧张状态时能够下达指令,核力量是该系统的最优先的用户,其次则是陆、海、空军的非核战部队。两星配对工作,提供对美太平洋至大西洋部队的保密通信覆盖。

MILSTAR-II系列卫星以战术通信为主。第一代MILSTAR卫星的投入应用激发了美军发展第二代MILSTAR的积极性,三颗MILSTAR-II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抗干扰卫星通信网。与MILSTAR-I不同。MILSTAR-II卫星在轨寿命达10年以上,它同时配置了LDR和MDR (中速率通信载荷)有效载荷,具有增强型的战术通信能力,包括为移动部队提供高数据速率和对敌方干扰中心实施自适应天线调零。

MILSTAR系统工作频段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星间链路、通信和跟踪以及遥测和跟踪划分如下:

上行链路:极高频(EHF)为43.5-45.5GHz;

特高频(UHF)为292.825-311.175MHz,316.587-317.318MHz。

下行链路:超高频(SHF)为20.2-21.2GHz;

特高频(UHF)为243.588-269.975MHz。

星间链路:双向60GHz,且与LDR/MDR负载兼容;

上行链路采用频分多址(FDMA)和全频带跳频;

下行链路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快速跳频。

通信和跟踪链路:1811.768MHZ;1815.722MHz。

遥测和跟踪链路:2262.5MHz;2267.5MHz。

2. MILSTAR-III(AEHF)

为降低成本,美军已经制定了容量更大,性能更好的MILSTAR-III卫星:“先进EHF”(AEHF)计划,即对极高频技术进行改进,作为美国军事星(MILSTAR-I,II)卫星通信系统的后继,先进极高频(Advaced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卫星系统将比前两代军事星提供更大

的容量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从而能够支持战术军事通信。该系统计划由三颗卫星组成,同时采用星上处理技术、星间链路技术以及轻型多功能通信天线的组合阵列和宽带频率合成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给战区指挥官提供高安全性的、抗干扰的、不易截获的、不易探测的通信服务,可满足实时图像、战场地图和跟踪数据等战术军事通信的需求。

相对于MILSTAR-II,AEHF增加了南北纬65。间的广大地区,用于战术通信数据速率是8.192Mb/s,用于战略通信是19.2kb/s。可以服务6000个终端、4000个网络,并同时提供50

其主要技术数据如下:

频率:EHF(44GHz)上行链路

SHF(20GHz)下行链路

数据率:75b/s~8.192Mb/s

系统保密:终端至终端的通信保密

采用跳频技术的传输保密

天线覆盖:1个地球覆盖波束,4个可变波束,24个时分点波束,2个调零点波束,6个静态波束

交叉链路:每颗卫星有2条双向交叉链路,与MILSTAR和AEHF的要求(60M/ps)兼容3.应用

MILSTAR卫星的主要应用如下:

1:海军通过海军极高频卫星通信计划终端实现潜艇、舰船和陆基海军站之间的通信;

2:陆军通过保密移动抗干扰可靠终端向陆军单元提供通信网络,并通过单信道抗干扰单人便携终端向各个部队和小单元提供通信;

3:空军由MILSTAR系统向机载指挥所提供通信。

美国在世界的驻军分布图

美国在世界的驻军分布图 2013-10-23 11:29:27|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本文转载自红杏《美国在世界的驻军分布图》 目前,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总数约为37万人,美国在欧洲拥有190多个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希腊、英国、冰岛、中欧、东欧若干国家,...亚太和印度洋地区共有7个基地群分布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国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军事基地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尔、埃及、阿富汗等国。

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在德国驻军约为:64600人; 在意大利驻军约为:11800人;在英国驻军约为:11400人; 在前南地区驻军约为:8800人;在比利时驻军约为:1700人;在希腊驻军约为:500人; 在荷兰驻军约为:700人; 在葡萄牙驻军约为:3100人;在西班牙军约为:2500人; 在匈牙利驻军约为:1300人;

在地中海驻军约为:12700人; 美国在亚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 在土耳其驻军约为:2040人; 在日本驻军约为:35688人; 在韩国驻军约为:29086人; 在澳大利亚驻军约为:2500人; 在菲律宾驻军约为:117人; 在关岛驻军约为:2982人; 在新加坡驻军约为:122人; 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驻军约为:1500人;在巴林驻军约为:725人; 在科威特驻军约为:4690人;

在卡塔尔驻军约为:37人; 在沙特阿拉伯驻军约为:5110人;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军约为:390人;在伊拉克驻军约为:4万人; 在阿富汗驻军约为:4万人; 美国在非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 在非洲驻军约为:1400人; 在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约有12700人。美国在美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 在巴拿马驻军约为:5500人; 在古巴约有1600人; 其它越有1200人。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一、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通过可见光、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可提供伊拉克国家领导人驻留地点、重点军事设施布防情况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生化武器的部署情况,监视战区军事态势的发展。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截获伊方雷达、通信、遥测等系统的传输信号,从而探明伊方重要领导人物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位置,辨识伊方军用电子系统的性质、位置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对所得情报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伊方军队的调动、部署乃至战略意图。在对伊战争中,侦察监视卫星提供的情报对于了解战场情况、确定打击目标、提高打击精确性和准确评估打击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成像侦察卫星 (1) KH-12侦察卫星 KH-12卫星是1990午2月28日开始发射的,至今已经发射了4颗。它能以与“哈勃”空间望远镜一样的方式成像,即其光学系统的相机采用了当今尖端的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制成,可在计算机控制下随视场环境灵活地改变主透镜表面曲率,从而有效地补偿因大气造成的畸变影响,使分辨率达到0.1m。卫星上的红外相机可发现地面伪装物、飞机发动机和大烟囱等有热源的目标。卫星上的高级“水晶”测量系统(ICMS)可使数据以网格标记传输。卫星还装有雷达高度计和其他用于测量地形高度的传感器。3颗KH-12卫星运行在270~1000km的轨道上。KH-12燃料用完后可由航天飞机进行在轨加注,因而该星的机动变轨能力极强,具有无限制的轨道机动能力。KH-12卫星的设计寿命为8年。 KH-12卫星的光学系统在KH-11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红外谱段,能探测伪装和埋置结构目标,对地下核爆炸或其他地下设施进行监测,探知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分辨出目标区内哪些工厂开工,哪些工厂关闭等。由于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所以KH-12的分辨率达0.1m。星上装有一台潜望镜式的旋转透镜,能把图像反射到主镜上,因而卫星在大倾角的条件下也能成像。它还采取了防核效应加固手段和防激光武器攻击的保护措施,并增装了防碰撞探测器。 图18 KH-12光学侦察卫星 KH-12卫星具有4个特点: ◆采用大型CCD多光谱线阵器件和凝视成像技术,使卫星在取得高几何分辨率 能力的同时还有多光谱成像能力,其先进的红外相机可提供更先进的夜间侦察能力。 ◆采用计算机控制镜面曲率技术,因而当卫星在高轨道普查或在低轨道详查时, 能快速改变镜头焦距,这样就能在低轨道具有优越的分辨率和在高轨道获得大的幅宽。 ◆机动能力强,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可进行电子侦察。在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行动中,美国使用了3颗KH-12 卫星,其中2颗分别运行在昼夜轨道平面和晨昏轨道平面,轨道倾角97度。另1颗KH-12运行在这两者之间,能克服目标光照射对成像侦察的影响。它们每日飞过目标区域上方两次,并能对飞行轨迹东西两侧区域进行斜视成像,使7~10km 的观测幅宽有较大扩展。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海洋发电技术包括:海水发电、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海洋钻探技术包括:海洋油井开发、海洋矿石开采等、海水淡化技术包括:太阳能净水、工业净水等。海洋物质分离技术包括:海水金属分离、轻水物质提炼等。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数目众多,未来人类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新新话题。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一种活动,海洋空间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利用海面空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交通运输。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海洋工程等技术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陆上用地日趋紧张,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和生产空间;第二、海洋交通运输;第三、储藏和倾废空间;第四、海底军事基地。 解决海洋空间利用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1)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美军典型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发展分析

美军典型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发展分析 美军典型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发展分析 邓连印邓忠辰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一、引言 卫星通信是美军执行远程作战任务时最为依赖的战略和战术通信手段,为了改进美军卫星通信系统,提升卫星通信能力,美军进入21世纪后积极开展军用卫星系统的升级换代,整合原有的宽带和有保护卫星通信系统,从系统体系的角度规划和构建军事卫星通信体系,重点发展窄带、有保护卫星通信和宽带等几类通信卫星,努力提高美军卫星通信的装备能力,满足美军作战部队对于卫星通信 带宽越来越高的需求。 二、关注战术级卫星通信应用装备研发,提高部队战术通信能力 卫星通信支援战术级作战是美军一直追寻的目标。要实现战术级无缝通信,从卫星通信应用装备这个角度来说,终端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体积相对较小,重量轻,展开、撤收灵活,使用方便,抗振能力强等。2012年,旨在提高部队战术通信能力的“分布式战术通信系统”(DTCS)、“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项目阶段性产品都通过了测试,性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另外,还启动了一个重 点研发战术级卫星通信应用装备的项目。 1. 基于铱星的分布式战术通信系统(DTCS) DTCS 也被称为“网络铱星”,是围绕铱星星座66颗低轨交叉链路卫星和商业现有的按键即通手持式卫星收发机设计的,能够全天候在恶劣作战环境下工作,包括在极具挑战的、多山的阿富汗地区。

DTCS 中的“网络化”是“铱”卫星系统支持作战应用的一个重要突破,DTCS 能够通过“铱”星系统提供一个高效的、多广播通信架构,这种架构既能很好地支持战术通信,同时还能显著节约网络资源。通过DTCS,士兵能够进行通话或发送窄带数据文件,例如小的文本文件,甚至还能够在一个专用的、定制的、受到管理和控制的用户网中通过一个通用通道与许多人交谈。 DTCS 的开发、测试和部署是由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与“铱星通信联合公司”以及商业伙伴——波音公司和ITT公司,项目遵循螺旋式开发模式,分成三个阶段。2012 年2月,DTCS 第二阶段的产品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大胆美洲鳄”演习中首次进行实际应用测试。海军陆战队指挥人员通过卫星向岸上队员发送文字、数据、视频和语音信息,在开阔水域的传输距离可达402km(第一阶段产品通信距离160km)。2012 年11 月,在阿拉斯加州的北极区域,美国海军工程人员利用第三阶段手持式DTCS 产品(如图1所示)成功与美国本土的同事进行了通信,这是DTCS 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首次成功完成如此远距离的通信。测试过程中,工程人员在阿拉斯加的3 处测试地点(巴罗、扣赞伯和安克雷奇)和美国本土的2 处测试地点(美国北方司令部总部和海军水面作战中心达尔格伦分部)之间进行长时间持续通信,通信内容包括语音通信、网络聊天以及在各站点之间互传位置信息等。

美国转型通信卫星系统

美国转型通信卫星系统 美国转型通信卫星系统(TSAT) 随着视频通信与机器人、士兵、无人机的一体化,网络中心战成为美国作战的组织原则,前线带宽需求迅速增长。转型通信卫星(TSAT)系统就是美国军方解决这一需求的众多努力中的一部分。 C4ISR远景图 到2016年整个TSAT计划的最终费用预计将达到140-180亿美元,包括卫星、地面站系统、卫星运作中心以及运行和维护费用。至2007年中,美国空军要么将决定按照现行的计划建造TSAT系统并在2013-2016年发射,要么推迟TSAT计划,采取权宜之计在计划2009=2012年发射三颗的基础上增加4-5颗先进极高频卫星(AEHF)。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各赢得了5、14亿美元的TSAT卫星系统风险减低合同,希望B计划不再需要。 投标已经完成,双方都在等待决定。TSAT20亿美元的TMOS地面网络运行合同正在招标过程中。 TSAT星座卫星、接收器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最近媒体进行了大肆报道,它在美国下一代军事设施中的中心作用值得深度关注。而且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生存性。外部事件以及

不断增加的竟标者可能催生它的结束就如同它们催生出摩托罗拉铱星系统的结果一样。本特别报告介绍TSAT计划和挑战以及美国军事通信的潜在未来。最新的发展包括TSAT-SS两个小组提交的标书以及著名的咨询公司伯兹艾伦汉米尔顿公司的合同……。 ?关键背景)——为什么TSAT被认为是必要的 ?关键背景——宏伟蓝图:TSAT和转型通信架构 ?简报——什么是TSAT? ?简报——TMOS:TSAT 的地面组成部分 ?简报——AEHF的选择以及TSAT的教训 ?分析——TSAT计划:问题与决策 以色列的微型无人机显示终端 为什么TSAT被认为是必要的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 罗金凡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罗金凡 发表时间:2016-11-25T16:58:30.8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3期作者:罗金凡[导读]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 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国;军事战略;思考 纵观美国军事战略发展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军事战略目标变化的轨迹:争取独立-巩固政权-大陆扩张-与苏争霸-独霸世界。在美国短短的200多年历史上,所奉行的军事战备大都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尽管美国军事战略屡经修改,但其争霸世界的战略意图却代代相传,始终如一。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战略意图始终如一,坚持进攻性军事战略 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企图就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而“美国的利益是全球性的”,“美国要在当今世界发挥领导作用”,要“防止与美国为敌的新兴霸权主义国家的出现,防止重要地区落入与美国为敌的国家控制之下”。任何国家只要发展了、壮大了,只要让美国感到危及到它的地位,美国就认为这是一种不稳定局面,就是对其利益的侵犯。美军不仅要“为保护美国利益而战”,而且要“为国际社会的意志和良知而战”。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新军事战略的霸权主义本质。不论如何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进攻”性质仍然没有变化,始终是一种“攻势”战略。 二、讲求实力政策,建设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讲求实力,重视军队建设是美国军事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政府推行实力外交和政治外交的基础。因此,美国历届政府的国防政策,都要保持巨额军费以维护美国的实力地位和推行全球战略。美国认为,政治与经济力量无论如何强大,也无法在国际冲突中立即使用,而必须依赖一支机动能力强的军事力量。从美军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其建军思想尽管受各个时期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总的方向一直十分明确,就是以强大的国民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建设一支技术先进、装备优良、搭配合理的武装力量,以夺取并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以预测为基础,制定相适应的战备方针 纵观战后美国各时期的军事战略,都要围绕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爆发的地点、持续的时间、作战的对象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即美军所谓的作战设想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对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战备方针及军事部署。战后美军对未来战争样式的分析,基本上围绕核战争、常规战争进行的。50年代之前,美军占有核优势,故偏重准备打世界核大战;70年代前后,美苏战略核力量现出大体均势,美国被迫而逐渐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特别是局部战争;近年来更注重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但不管各个时期战略方针的重点放在哪里,准备打赢一切类型与规模的战争,乃是美军的根本立足点。军事战略虽经过多次调整,但以争霸世界为目标、以欧洲为重点、同时重视亚太、稳定中东、兼顾非洲和拉美的全球性战略从没变。 四、战略的变化是继承中求发展,变中求利 深入研究美国战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其中既有许多基本不变的观点,又有不少随机应变的内容。概括地说,这些变与不变的观点是战略理论制定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的调整,或者领导人更迭的时候,其军事战略便会随之出现变动。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也是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大规模报复战略”就是利用它当时垄断了核武器的有利地位提出的。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还与主要对手军事战略的调整有关。此外,从美国民族性格的特点上看,喜欢在变中求利,但往往缺乏耐心,碰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要改变战略和战术。 参考文献: [1]刘怡昕、解文欣外国军事战备研究.海潮出版社,2013 [2]李江胜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罗金凡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美军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说课讲解

美军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可实现飞机、舰船、车辆、人员和武器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被誉为现代战争的神经中枢系统。那么,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如何支持战争的呢,让我们看看美军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案例。海湾战争中的卫星通信系统1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军首次全面应用卫星通信系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战场情况,通过卫星转发到美国本土的指挥系统,信息经过处理后,再通过卫星传送到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多国部队指挥部,整个过程只需要9秒钟。由于多国部队拥有性能优越的通信设备,能根据战场风云变化,迅速发出相应命令,从而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期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昼夜不停地进行全天的战事现场报道。观众可在远离战场的电视屏幕上看到导弹飞啸而过的场面。海湾战争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拥有最多“目击者”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主要使用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舰队卫星通信系统(FLTSATCOM),并租用了大量商业通信卫星。01DSCS弥

补了大地域宽带通信的不足DSCS主要用于中央司令部与美国本土之间,以及战区内部的宽带通信。战争之前,由于阿拉伯国家一直对美军持排斥态度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美军在海湾地区的通信属薄弱环节,当时从土耳其到菲律宾之间包括波斯湾地区不是美军国防通信网的覆盖范围。在战争两年前,美军在这一地区还没有任何指挥控制通信的基础设施,被认为是美军C3I系统的“真空地带”。由于海湾地区形势的激烈变化,美国防部预先考虑到该地区的战略通信,并将通信卫星作为最有效的手段,从1987年开始在海湾地区建立卫星地面中继站。当海湾危机处于一触即发状态时,美军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前方指挥部,利用卫星通信终端,迅速开通了与美国本土的通信联络,随着局势恶化,在沙特的卫星通信终端猛增到40个以上,且一颗备用的DSCS卫星从太平洋轨道上重新定位,以增强美军通信能力。战争期间,美军处理的指挥通信业务约有90%以上经DSCS通信卫星完成。DSCS卫星在提供战区内部宽带通信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与在广阔范围内快速机动的部队保持通信联系。为此,美军采用了2.4米抛物面天线的机动站。进攻一开始,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就提供所有战区间通信联络的75%,并且用以支援广大战区内的需要,弥补地面通信系统的不足。由于国防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功率和带宽)受限,国美军采用多种措施改善卫星性能,包括重新分配用户的优先权、调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上可控制中东及北非,海上可东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该区的美军基地和设施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亚。 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麦纳麦(美驻中东海军司令部驻地、美第5舰队驻地);埃及的巴纳斯角;肯尼亚蒙巴萨。 空军基地: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安卡拉、伊兹密尔;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 此外,美军在阿曼的马希拉岛建有机场,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4、西欧基地群:该区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紧急增援中欧、地中海和中东的地区性冲突,充当中欧、地中海、中东以及北非各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之间的中间基地。该区美军基地分布于英国、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属亚速尔群岛。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大纲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 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 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 4.重视低强度冲突 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安全的挑战 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 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 3.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包括:第一,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第二,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第三,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第四,重视低强度冲突 K02: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对中国既有影响,也有一定挑战,因此,在发扬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与客观相符 正文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 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 美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由冷战时期的以遏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大国为宗旨,发展为冷战结束后重视对欧亚大陆广大边缘地带的控制,并从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纵深扩展,在全球范围扩张美国势力。 苏联解体之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国家纷纷退出世界舞台,一些新的独立国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美国的全球势力渐渐变强。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

根据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及《国防报告》等官方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使用武力方面有以下准则: (1)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为基本目的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融为一体,美军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所规定的目标而执行广泛的军事任务。 (2)根据国家的利益决定使用武力的规模 美国国家利益分为:涉及美国生存的“生死攸关的利益”、会间接影响美国安全和强盛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的“重要利益”、以及“人道主义利益”三种类型。 当“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事态危及国家的安危、重要盟国的存亡、重要资源的来源、公民的安全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时,不管付出何种代价,美国都将向海外派兵,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并从一开始便投入决定性的兵力。在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须根据涉及美国利益的程度,慎重地决定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规模。 (3)使用武力的结果必须是得大于失 即综合考虑投入美军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消耗,以及在其他方面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只有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 (4)具有明确的目标 在越南战争时,美国出兵越南只是出于“道义”上的理由,抑或是非常空泛的理由,战争目标非常极端,要求敌方无条件投降。美国如今的战争是有限战争,具有明确、有限、可以实现、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的军事目标,并阐明军队的具体任务。 (5)武力必须是最后手段 对付各种危机,必须首先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在这些手段都不能奏效时,才使用军事手段。为确保使用军事手段的合理性和有利性,注重动用军事力量时先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以武力实施禁运、设置禁飞区、禁航区和隔离区,争取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 (6)投入的军事力量必须是联合部队

美国主要军事卫星系统

1 美国主要军事卫星系统 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 通称:AEHF 它是“军事星”的替代者,用于全球范围的的战略与战术指挥与控制通信,容量是军事星-2的5倍,但体积更小。 功能:EHF通信 运营者:军事卫星司令部JPO;空军太空司令部 首次发射:计划2006年12月 星座:3-5颗 轨道高度:22,300英里 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诺格公司 动力装置:N/A 尺寸:N/A 先进极地系统 通称:APS 下一带极地通信系统,为北部极地的飞机、潜艇和部队提供所需的部分极地通信能力。 功能:EHF通信 运行者:军事卫星司令部JPO;空军太空司令部 首次发射:大约2010年 星座:2

轨道高度:22,300英里 其他不详 先进宽带系统 又称:AWS 替代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和宽带填隙系统。目前的概念类似商用卫星,采用大容量的SHF,INTERNET协议,激光交叉链接,为飞机和地面移动部队提供大功率的战术通信。 功能:宽带通信 运行者:军事卫星司令部JPO;空军太空司令部 首次发射:计划2009年 星座:3-6颗 轨道高度:23,300英里 国防气象卫星计划 又称:DMSP 卫星收集空中、地面、海上、和太空环境数据以支援全球战略和战术军事行动。运行控制权1998年移交给NOAA。 功能:环境监测 星座:2 轨道高度:575英里 国防卫星通信系统-3 又称:DSCS 抗核打击、抗干扰,为战场指挥官提供紧急指挥与通信传输。

功能;甚高频通信 运行者:空军太空司令部 首次发射:1982年10月 星座:5 在轨:13 轨道高度:22,000英里 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系统) 又称:DSP 用于战略和战术导弹的探测 运行者:空军太空司令部 首次发射:1970年11月 星座:保密 在轨:保密 轨道高度:22,000英里 全球广播系统 又称:GBS 宽带通信系统,最初利用租借的商用卫星,后用军事系统为战场提供数字多媒体数据通信。 功能:高带宽的数据图象和视频通信 运行者:海军 首次发射:1998年3月(第二阶段有效载荷搭载在UFO星上)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现状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现状 及未来发展趋向 7’ 卫星通信在军事应用方面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例如:覆盖区域广,建设成本不随距离增 加而变化,快速延伸到新的定位点,高度灵活的网络功能,犬容量;可靠而大范围地对移动 体(舰船、飞机、车辆等)的通信服务j在战时可实现对指令和控制信息的转换和传输。军 用卫星通信不同于商业网络,它要受许多非常规性因素的影响,要具有在敌方威胁下生存的 能力。它可能遇到电子干扰,截获,通信信道/卫星控制链路的电子诱骗,空间或地面系统的实际破坏和来自于核战争的一些其他效应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①在一个大范围的网络结构下提供有效的服务灵活性; ②具有为不同容量和不同终端尺寸的各种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j ⑨能适应大量低占空度(1ow-duty—cy cl e)移动用户需求的便利性; ④具有和其他网络或通信媒体的兼容性; @在不同管辖区域的卫星通信终端问的相互可操作性; @ 成本效益高和改善频谱的利用率。 2 战术卫星通信的增长 迄今为止,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还主要是有限制的固定终端,用大的天线和宽频带传输 高数据速率。战术军事通信的需求则要求发展可空中运输的终端,它可在狭小的道路上被很快运抵到一个新的位置上,并在短时问内开通,完成安全和可靠的通信。这些终端可随着部 队移动,运送到边远地区,并且敌方环境和恶劣气候条件下通信设备可短时间内建立起通 路。 由于高速移动的部件设备和运动平台(如舰船、飞机)指挥和控制的需要,卫星系统的 建造围绕较低的频段(UHF)发展,以满足关键战术通信的要求。UHF系统使用具有宽波 束的小型天线,它不需要高精度的点波束指向机构,且容易适合于移动平台。虽然,uHF 终端可以做得较小并相对价廉,但它可利用的带宽和扰干扰能力有限。需要改进的卫星通信 服务既来自于战术上的也来自战略上的用户需求,这样就导致了向更高频段的应用。随着卫 星通信系统应用的增长,一系列新的需求正在促进军事应用向更稳固和更灵活的系统发展。 3 抗威胁的对策 为了具备在不同情况威胁下能提供通信生存的能力,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与商用系统的要 1 https://www.sodocs.net/doc/427743803.html, 论文网论文大全https://www.sodocs.net/doc/427743803.html, 论文网论文大全 求是不同的。卫星通信具有固有的致命弱点:易受电子干扰和被非法截获。对卫星转发器的 干扰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来自飞机或类似的这类平台有可能对下行链路进行干扰。因此,对 卫星或对地面,或对两者兼而有之,采取了一些对付威胁的手段。最为普遍采用的是频谱扩 展技术和天线调零技术。在军事卫星通信系统里,还采用了低截获概率技术(LPI)和复杂 的编码方法。 5.] 频谱扩展技术 频谱的扩展是一项取决于用户的抗干扰技术,即用户使用一种扩展功能来扩展其信号而 又不为敌方复制。接收机收到信号后则完成反方向的消去扩展功能。所需的信号超过干扰信

美帝全球军事基地分布

美帝全球军事基地分布 2007美军基地分布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建立军事基地需考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施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几个方面,选址颇为精心。目前美军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以及后方基地。“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机动”。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从战略的角度看,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战略区、14个基地群。三个战略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共有5个基地群,呈两线梯次配置。第一线由中欧基地群(由设在德国、比利时、荷兰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南欧基地群(由设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和中东、北非基地群组成,以中欧基地群为主体,负责扼守欧洲的心脏地带;第二线由英国、冰岛基地群和伊比利亚半岛基地群组成,负责增援中、北欧地区作战和实施战略核攻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斯图加特陆军基地(Patch Barracks,Stuttgart)(美驻欧空军司令部及北约中欧盟军司令部驻地)和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军基地(美第6舰队司令部联络官和北约南欧司令部驻地,U.S. 6th Fleet,个体位于加埃塔,Gaeta离那不勒斯80公里)。 1、中欧基地群 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名为坎贝尔军营,Campbell Barracks,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 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 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Aviano Air Base,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 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测试题(含答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北极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在北极地区发现的矿产主要有( ) A.煤、铜 B.石油、天然气、煤、铁 C.铁、磷 D.铝、铜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南极恩克斯堡岛正式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读南极地区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晚),完成下列各题。 2.图中拟建的罗斯海新站位于长城站的()方向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3.在南极建科考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 ①酷寒②烈风③冻土④降雪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4.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在本初子午线上,跨东西两半球 B.乙处坐地日行八万里,跨南北两半球 C.北极地区的黄河站处于极夜 D.两极地区资源丰富,但环境恶劣,均无常住居民 5.北极理事会2016年5月15日授予中国正式观察员国身份,读北极地区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北美洲B.亚洲、北美洲、欧洲 C.北美洲、欧洲、亚洲D.北美洲、亚洲、欧洲 6.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 A.企鹅 B.巨鲸 C.北极熊 D.海豹 7.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备受关注.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南极可持续发展的是() A.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环境 B.为了经济发展,大力开采南极的矿产资源C.大量捕杀企鹅,享用企鹅美食 D.科考队将垃圾埋在雪地里或丢弃海中 8.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 A.酷寒、干燥、烈风B.飓风、暴雨、寒冷 C.暴雨、雷电、大风D.台风、寒潮、冰雹 9.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但南极洲至今人仍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 B.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C.地形崎岖不平 D.气候酷寒干燥 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大全

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建立军事基地需考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施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几个方面,选址颇为精心。目前美军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以及后方基地。“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机动”。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 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上可控制中东及北非,海上可东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该区的美军基地和设施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亚。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麦纳麦(美驻中东海军司令部驻地、美第5舰队驻地);埃及的巴纳斯角;肯尼亚蒙巴萨。 空军基地: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安卡拉、伊兹密尔;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 此外,美军在阿曼的马希拉岛建有机场,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4、西欧基地群:该区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紧急增援中欧、地中海和中东的地区性冲突,充当中欧、地中海、中东以及北非各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之间的中间基地。该区美军基地分布于英国、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属亚速尔群岛。 海军基地:西班牙罗塔(美海军第6舰队主要基地);冰岛凯夫拉维克(海、空军合用);空军基地;英国米尔登霍尔(美空军第3航空队司令部驻地)、拉肯希斯、阿尔康伯里;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