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四、相关知识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卡冈: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按美的规律建造

2.恩格斯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交互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4.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

5.哈贝马斯论交往行为

6.钱中文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五、参考文献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四、相关知识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2.“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治世之音安以乐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literature)

2.意识形态(ideology)

3.话语(discursive)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四、相关知识

1.冯·戴伊克:话语分析方法

2.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

3.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

4.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

5.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

6.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

7.中国古人论话语含蕴(四则)

五、参考文献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4.人民性

三、答题要点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论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二、概念源流

1.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

3.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三、答题要点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言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9.关于文学言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四、相关知识

1.“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2.关于弗洛伊德的艺术是“性欲的转换形式”之说

3.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和“原型”

4.审美“心理距离”说

5.“移情”说

五、参考文献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关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概念源流

1.材料

2.艺术发现

3.创作动机

三、答题要点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四、相关知识

1.弗洛伊德等论人的心灵、潜意识及创造活动之奥秘

2.阿恩海姆等论视觉思维(含观察)、材料积累、艺术发现与创作动机

3.德谟克利特等论灵感与直觉

4.阿瑞提等论想象、意象以及构思

5.萨特等论意象与语词、心与手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内容提要

1.关于艺术真实

2.关于情感评价

3.关于形式创造

二、概念源流

1.艺术真实

2.艺术概括

3.情感评价

4.艺术形式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出评述。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相关知识

1.列·斯托洛维奇:诠释艺术的多方面本性的审美价值论

2.A.卢那卡尔斯基:审美价值——真善美之合一

3.F.席勒:艺术真实是诗意的真实而有别于历史的真实

4.黑格尔:艺术的真实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协调一致

5.N.冈察洛夫: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不是同一东西

6.乔治·卢卡契:文学创造中的人的主观性

7.高尔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许多事实中提出来的精萃

8.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9.丹纳: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殊表现得彰明较著

10.莫泊桑:艺术真实是运用诗艺创造出来的

11.迪伦马特:艺术的主观性

12.胡风: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融合

1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创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4.恩格斯评论文学创造中的情感评价

15.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里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

16.中国古典诗学论情

17.罗宾科林伍德:艺术是表现情感的

18.苏珊·朗格:艺术品就是情感的形式

19.鲁迅论情感评价的品格及其社会功利性

2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文主义

21.童庆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22.黑格尔:内容与形式的独立完整的统一,就是艺术的中心

23.别林斯基:思想与形式融合一体,是不可分的

2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传达的内容决定形式的选择

25.宗白华: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

26.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五、参考文献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

2.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

二、概念源流

1.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

2.象征型文学

三、答题要点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四、相关知识

1.有关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论述

2.有关象征型文学的论述

五、参考文献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关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概念源流

1.典型

2.特征化

3.意境

4.意象

三、答题要点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审美意象与意象主义的意象观的区别。

四、相关知识

1.关于典型概念

2.关于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

3.关于意象的多种理解

4.关于典型、意境、意象之间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文学的叙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叙事界定

2.关于叙述内容

3.关于叙述话语

4.关于叙述动作

二、概念源流

1.叙事学

2.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3.叙述者的声音

三、答题要点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7.试分析《窦娥冤》中的行动序列。

8.试分析《猫》和《沉沦》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四、相关知识

1.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2.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3.新叙事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抒情界定

2.关于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3.关于抒情方式

二、概念源流

1.抒情与抒情话语

2.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3.抒情话语的修辞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相关知识

1.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2.宗白华论诗画关系

3.高友工论中国抒情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一、内容提要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4.文学风格与文化

二、概念源流

1.风格

2.创作个性

3.风格类型

三、答题要点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风格的多样性

2.毛泽东论艺术要有特殊的民族风格

3.曹丕论作家的个性和风格

4.陆机论文体风格特征

5.刘勰论风格

6.方孝孺论风格类乎其人

7.姚鼐论风格之美

8.钱鍾书论“文如其人”

9.亚里士多德论风格的追求

10.布封论风格

11.歌德论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12.巴尔特论风格

13.李延寿论南北词人之得失

14.刘师培论南北文学不同

15.赫拉普钦科论文学流派

五、参考文献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关于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消费

2.文学传播

3.高雅文学

4.文学接受

5.文学交流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

8.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

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

10.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1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出版业的复杂性?

13.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14.如何理解文学交流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与巴赫金的“对话批评”?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作家决不应为了挣钱而写作

2.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将诗人和艺术家变成它的雇佣劳动者

3.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作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

4.马克思论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5.马克思论艺术生产本质上是非经济意义上的生产

6.马克思论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

7.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难以精确计算

8.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9.马克思论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10.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一定要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相联系

11.马克思论精神消费比物质消费更高尚

12.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两种存在形式

13.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

14.马克思论精神生产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5.马克思论精神生产作为雇佣劳动是巨大的进步

16.布瓦洛论文学是神圣的事业,不应成为惟利是图的手段

17.贝尔论艺术家与宗教狂

18.埃斯卡尔皮论不阅读的文学消费(“炫耀式”的文学消费)

19.瓦特论小说的兴起与读者大众的关系

20.鲁迅论文学创作与读者的关系

21.马克斯·韦伯论技术的进步不一定带来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提高

22.本杰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23.本杰明论艺术品的两种价值及其两种接受方式

24.本杰明论文艺与消费大众的关系

25.萨特论文学的商品化及文学的价值

26.桑切斯·瓦斯克斯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27.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论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28.本杰明论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的作家及其作品

29.马克思论小说作品的认识价值

30.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

31.葛兰西论通俗文学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

32.萨特论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33.伽达默尔论阐释学经验的对话交往性质

34.姚斯(又译作“耀斯”)论艺术审美接受的互动与认同模式

35.姚斯论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世界

36.巴赫金论文学接受的交往与对话价值

37.哈贝马斯论主体间性、自我认同与交往对话的关系

38.哈贝马斯论话语交往行为的规范性基础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接受的发生

2.关于文学接受的发展

3.关于文学接受的高潮

二、概念源流

1.期待视野

2.隐含的读者

3.共鸣

4.净化

三、答题要点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四、相关知识

1.孔子与“诗可以兴”

2.钟嵘与“滋味”说

3.司空图与“超以象外”、“味外之旨”

4.伽达默尔与文艺解释学

5.姚斯、伊瑟尔与接受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一、内容提要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批评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文化批评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4.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5.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四、相关知识

1.方法、方法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2.文学批评的文体

五、参考文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 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必读书目: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一般阅读书目: 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 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28(韦勒克:《近代文学批判史》1—5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 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 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 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 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 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 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 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 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 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 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 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 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 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 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 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 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 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 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 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1) 2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

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 简答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这几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文学做为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四种理论视角):作者(主体)、世界(基础)、作品(中介)、读者(最终完成) 关系:对话性结构,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交往结构,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文学本体论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即可,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总体)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知) 特殊性: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征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审美因素:无功利,形象,情感 意识形态因素:功利,理性,认知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 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 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 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 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 然流露。它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我们则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二、简答 1、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_童庆炳_主编)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等名词见下面思考题第一题.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 四、相关知识 1.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韦勒克 :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卡冈: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按美的规律建造 2.恩格斯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交互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4.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 5.哈贝马斯论交往行为 6.钱中文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五、参考文献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请简述之 ,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四、相关知识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2.“断竹 ,续竹,飞土 ,逐肉” 3.治世之音安以乐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 (literature) 2.意识形态 (ideology) 3.话语 (discursive)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4.什么是话语蕴藉 ?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四、相关知识 1?冯?戴伊克:话语分析方法 2.杰姆逊 :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 3.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 4.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 5.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 6.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 7.中国古人论话语含蕴 (四则) 五、参考文献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4.人民性 三、答题要点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程标准

《文学概论》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01413105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本课程是关于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将汉语语法、文学常识、写作理论等转化为分析文学作品与作家、文学史现象、文化现状的方法与能力。本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语言和文本的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等工作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体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并落实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本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体现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方向的本科学生而言,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论来分析作家作品是其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将来走向课堂、熟练使用教学技能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应当建立在对古今中外文学史和作品的熟悉基础之上,其先导课程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而且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还应掌握基本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对先导课程的熟悉和掌握基础之上,学生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就应当能够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来评价文学史与作家、把握各种文学现象,能够用合适的方法分析各种类型的文本。另外,本课程与美学、古代文论选读和西方文论选读等课程密切相关,这些课程共同形成一个横向的文艺学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深厚的文艺理论学养,从而使学生具备不断拓展专业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优异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分析并讲授文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具备班级管理能力的新型师资人才。 (二)基本理念。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应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突出适用和应用。 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它不是教条,因为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

相关主题